不想汗流浹背的鍛鍊,就常做手指、腳趾保健操

經常以手指為中心進行各種活動,可以使大腦皮層得到刺激,保持神經系統的青春活力,手指操也屬於健美操,主要針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具體對象而設計。民間醫學從多年的研究中發現,手指對於人的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在天氣炎熱,如果您實在不想汗流浹背,或者沒有時間運動,那麼不妨試試下面的手指保健操。這套手指保健操主要是運用中醫經絡理論,通過手部動作訓練調動經氣,達到內臟按摩等功效。

肢體無力、頭疼、眼花……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疾病症狀,在很多人眼中,疾病離自己很遙遠,出現這些症狀也無動於衷。

院士推薦的「手指保健操」,3個動作預防老年癡呆,大腦反應更快
一、手腳麻木,暗示疾病

1、腦梗

院士推薦的「手指保健操」,3個動作預防老年癡呆,大腦反應更快
2、腕管綜合征

院士推薦的「手指保健操」,3個動作預防老年癡呆,大腦反應更快

3、頸椎病

院士推薦的「手指保健操」,3個動作預防老年癡呆,大腦反應更快
4、糖尿病

院士推薦的「手指保健操」,3個動作預防老年癡呆,大腦反應更快
二、常做手指操、腳趾操,身體好

偶爾的手腳麻木是常見的生理現象,而長期手腳發麻,沒有緩解,症狀越來越頻繁,同時伴有其他不適症狀,應該及早到對應的科室進行診斷、治療。

雙手與大腦之間聯繫緊密,手的動作由大腦中樞控制,因此經常活動雙手,不僅能夠鍛煉手,也能鍛煉到大腦的相應部分。華山醫院手外科顧玉東院士為中老年朋友自創了一套非常實用的手指健康操,更容易學,也方便隨時鍛煉。

原本手指操共有10個動作,比較複雜難記,新一套的手指操簡單易學,簡單來說就是:一捏一搓,迴圈一遍。

第1步:將拇指和食指對捏,然後做一個搓的動作;

院士推薦的「手指保健操」,3個動作預防老年癡呆,大腦反應更快
第2步:將拇指和中指對捏,做一個搓的動作,以此類推,再到無名指和小指;

院士推薦的「手指保健操」,3個動作預防老年癡呆,大腦反應更快
第3步:再反回來做一遍,形成一個迴圈。

這麼簡單?沒錯,就是像搓毛球似的,只是手指操搓的是自己的手指和空氣而已。

顧院士介紹,這套手指操動作簡單,一隻手就能完成。可別看運動小,在手指對搓的同時,可以鍛煉到手部的19塊小肌肉。“搓”還可以進行感覺系統鍛煉,大腦和手指肌肉都同時鍛煉得到,幫助老人有效預防退行性大腦疾病,也就是老年癡呆症等疾病。

院士推薦的「手指保健操」,3個動作預防老年癡呆,大腦反應更快
除了手指,也可以進行腳趾運動,做“剪刀石頭布”三個動作。

•剪刀:讓大腳趾向上翹起,像一把剪刀一樣,主要鍛煉第一蹠趾關節的背伸能力;

•石頭:把所有的腳趾都緊緊地抓扣住,先讓5個足趾同時做屈曲動作,等熟練後,再嘗試讓每個足趾單獨做屈曲動作;

•布:把每個腳趾都分離,足部5個腳趾同時展開,像扇子一樣,大腳趾和小腳趾用力伸展。

院士推薦的「手指保健操」,3個動作預防老年癡呆,大腦反應更快
最後來一段郎朗上口的養生詞

手指腳趾多揉揉,失眠頭痛不用愁,

常揉拇指健大腦,常揉食指胃腸好,

常揉中指能強心,常揉環指肝平安,

常揉小指壯雙腎。十指對力強心臟,

雙手對插頭腦清,旋轉關節通經脈,

反掌伸展松筋骨,揉揉十指祛頭痛,

按摩四關行氣血,搖肩轉膊松頸椎。

這套手指操動作不多,建議大家都學下來,並積極操作,身體健康,吃嘛嘛香!

 

 

長期喝蛋白粉有害嗎?哪些人不適合服用蛋白粉!

經常健身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叫「三分練,七分吃」。很多健身的朋友,都會選擇喝蛋白粉來滿足蛋白質的攝入。蛋白粉作為營養補充劑越來越受歡迎,健身房裡的行銷更是大行其道。用水、牛奶、豆奶等等溶解了就可以直接喝,號稱能幫助運動員、健身健美者、素食主義者、節食減肥者、營養不良者和各類病人簡單有效地補充蛋白。無論您是想減肥,快速獲得能量,長肌肉還是對抗衰老,都會聽到有人推薦使用蛋白粉,聲稱這是一種被科學證明的、可以快速實現目標的方法。事實真是這樣嗎?

01 盲目攝入蛋白粉,竟招來了「死神」

2017年,澳大利亞一位叫梅根的姑娘,在健身的時候突然暈倒了,在醫院裡住了兩天也沒有醒過來,最後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這個結果讓她的家人非常痛苦,他們覺得梅根的身體這麼好,而且是個健身愛好者,怎麼可能會經歷這種不幸?

梅根的死亡通知書,赫然寫著:該患者死于腦水腫,高氨血症。

為什麼梅根會得腦水腫呢?就在家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收拾女兒遺物的母親突然發現了一個端倪。

她發現,女兒的遺物中有大量的蛋白粉;而且在她的生前每日食譜上,最常出現的也是高蛋白。

當母親把這個事情告訴醫生後,醫生直接就確認了梅根的死因。得了高氨血症的人,通常就是因為身體無法正常分解蛋白質。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大量攝入蛋白質,就很容易造成蛋白質中毒,更何況梅根本身就有尿素迴圈障礙,這導致她更加難以排出體內多餘的蛋白質(尿素迴圈障礙症是一組由於先天缺陷引起的以高血氨為特徵的遺傳代謝障礙性疾病)。

因為蛋白質在體內分解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毒素較高的氨。此時需要經由尿素循環系統將毒素排出,但像梅根這樣的尿素迴圈障礙的患者無法將毒素正常排出,聚集在血液裡影響大腦,導致不可逆轉的腦損傷,最後休克,死亡。不幸的是,這種疾病很隱蔽,如果平時不做檢查,很難被發現。

所以,總的來說,即使是健身,盲目地補充蛋白粉的做法仍不可取。

02 人體每天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質?

歸根結底,蛋白粉的主要成分是人體必需的6大營養元素——蛋白質。美國醫生約瑟夫•麥克拉在他的著作《脂肪革命》中指出,一個人如果脂肪攝入過多,會長成「肥肉」囤起來,但如果蛋白質則不同,過量攝入會導致「蛋白質中毒」「蛋白質過多症」這些疾病,時間長了還會引發糖尿病等疾病,甚至會加速衰老。

其實,人體每天需要攝入的蛋白質總量並不多,其中95%的蛋白質是在迴圈利用;並且,肝臟以及每個細胞的細胞核都會持續地進行蛋白質生產。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成人為需要攝入0.75克/千克。《卡路里和蛋白質攝入》也指出,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1800-1900卡路里,而男性則需要1980-2340卡路里。其中,蛋白質攝入量應為人體每日所需熱量的10%-15%。

也就是說,一個成年的120斤重的男性,每天的蛋白質推薦量在45克左右(60千克×0.75克/千克)。而2兩杏仁的量就含有22.5克的蛋白質,我們平時所吃的蔬菜、主食都含有蛋白質。

因此,普通人群可以通過日常飲食就能滿足每日所需蛋白質,不需要額外補充;對於健身人群,一定要確保肝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遵循專業健身教練的指導意見。

03 蛋白粉不適合哪些人群服用?

第一、腎臟或肝臟不好的人群

腎臟以及肝臟出現疾病的人群,不可擅自服用蛋白粉,會加重肝功能以及腎臟負擔。

第二、痛風人群

痛風患者嚴禁服用蛋白粉,蛋白粉中的嘌呤成分會使痛風病人體內的尿酸增高,加重痛風症狀。

第三、胃腸功能較差且3歲以下的嬰幼兒

胃腸功能較差以及3歲以下的嬰幼兒,均不可服用蛋白粉。這類人群胃腸功能弱,無法吸收蛋白粉中的營養物質,反而會加重胃腸功能負擔,直接影響到胃腸健康,並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04 到底誰需要吃蛋白粉?

在某些情況下 (基本都是患病的情況),補充不含污染物的蛋白粉可能是有用的,但這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例如:

① 癌症治療或者年老體弱引起的進食困難或食欲不振;

② 身上有不能很好癒合的手術切口或別的傷口。這個時候身體需要額外的蛋白質來修復細胞,並製造新的細胞。

③ 像燒傷之類的嚴重的狀況,需要更多的卡路里和蛋白質才能恢復。

長期晚睡對身體有哪些害處?它決定了你的健康甚至壽命!

我們一生有 1/3 的時間花在睡覺上。假如一個人能活到 78 歲,那麼其中有 26 年是用來睡覺的。我們為什麼會需要這麼長的睡眠時間呢?這是因為人體在進行學習和工作活動後,大腦機能的損耗會遠遠超過其恢復速度,表現為疲倦,打呵欠,工作能力下降等。

每次看到某某瘁死的新聞,你都心驚膽戰然後立志「明天起一定不再熬夜」……最終,你的這些「雄心壯志」都停留在了「想」的階段,現實依舊是「到了晚上不想睡」。如果你也中槍了,那麼恭喜你成為生命君今天要拯救的對象。 首先,請自測。

1.白天忙得焦頭爛額,壓根沒時間做自己的事情。

2.公交車上、辦公桌旁、教室課桌前……隨時隨地都能睡著的節奏。

3.晚上回到家,刷微博、逛淘寶、看視頻、打遊戲,根本停不下來。

4.寂靜的夜晚特別適合思考,做任何事情都能達到「靈感爆發」的程度。

5.終於決定去睡覺,可一躺下就下意識地拿出手機,刷起了朋友圈。

6.每天都在上演「今晚一定早點睡」和「這麼早睡會不會太可惜了」。如果你的回答YES多於NO,那麼你很可能已經患上了「晚睡強迫症」。

如果你的回答90%以上都是YES,你基本可以確診了!

六成人晚上捨不得睡

對於很多人來說,熬夜似乎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了,還有人說,似乎不夠夜深的話就睡不著覺,總之身體都在不由自主地等著一個鐘點,確認已經勞累到不行了,兩點三點不止了,才會戀戀不捨地進入夢鄉。其實這一種夜貓子的心態,也是一種強迫症的體現。

不少網友表示,儘管知道睡眠對自己很重要,每天也都打算早點睡,可一躺下就下意識地拿出手機,完全無法抵禦刷微博、玩遊戲等誘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小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一現象在學生、白領等群體中最常見。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需要沒能得到滿足。

調查顯示,不少人覺得晚上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光。現代人工作節奏快、壓力大,醒著的時間都給了工作、應酬,下了班可能還要在公交車上浪費一兩個小時,個人休閑時間被嚴重壓縮。回家了,可能還要哄孩子、陪太太,只有睡前才有一點私人時間。

這種情況其實屬於大眾流行的「晚睡強迫症」:明明意識到該睡覺了,但就是不想睡,即使是困得睜不開眼睛了還要逼著自己保持清醒。在心理學上類似於「拖延症」。

心理專家指出,患有晚睡強迫症的人性格中容易有拖延的一面,不自覺地在工作、學習中形成拖拖拉拉的風氣,不到最後一刻不完成任務,面對壓力形成「拖」的解決辦法。此外還有過於執著、敏感的心理。如果這些長期存在就會構成亞健康的人格特徵。

長期缺覺,後果很可怕

不到時間沒法上床睡覺,耗也要耗到那一個點時間再上床。這裡面也有一個新的認知:早睡覺是浪費生命,好好的利用晚上的時間做很多該做的事,實際上是延長生命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這種所謂的爭取時間的方式恰恰縮短了人的生命。雖然人一生有1/3時間是要在床上度過,但在睡眠中,人體的各項指標都在轉換與更新,以達到生命的鮮活。

長時間晚睡,不僅會摧毀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機能,帶來黑眼圈、偏頭痛、憔悴、萎靡不振等健康隱患,還會讓人逐漸養成「夜貓」病,白天哈欠連天,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工作。長期晚睡究竟有多傷身?來,生命君帶你感受一下。

傷害一:耳聾耳鳴。

睡眠不足易造成內耳供血不足,傷害聽力,長期熬夜可能導致耳聾。

傷害二:肥胖。

熬夜的人經常吃「夜宵」,不但難消化,隔日早晨還會食欲不振,造成營養不均衡,引起肥胖。

傷害三:皮膚受損。

皮膚在晚10—11點進入保養狀態,長時間熬夜,人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就會失調,使皮膚乾燥、彈性差、晦暗無光,出現暗瘡、粉刺、黑斑等問題。

傷害四:記憶力下降。

熬夜者的交感神經在夜晚保持興奮,到了白天就會出現沒精神、頭昏腦漲、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時間長了,還會出現神經衰弱、失眠等問題。

傷害五:腸胃危機。

人的胃黏膜上皮細胞平均2—3天就要更新一次,並且一般是在夜間進行的。如果夜間進餐,胃腸道得不到休息,會影響其修復過程。同時,夜宵長時間停滯在胃中,促使胃液的大量分泌,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易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

 傷害六:免疫力下降。

經常處於熬夜、疲勞、精神不振的狀況,人體的免疫力會跟著下降,感冒、過敏等就會不期而至地找到你頭上。

傷害七:心臟病風險。

長期「黑白顛倒」的人,不僅脾氣會變壞,內臟也得不到及時調整,使心臟病的患病幾率升高。

甩掉晚睡強迫的糾纏

如果你不是夜班工作者非熬夜不可的話,生命君勸你趕緊脫離「晚睡族」這個隊伍吧。如果你曾經試圖改變未果,那很可能是方法不對,建議晚睡族們不妨試試以下幾招,擺脫「晚睡強迫症」。

首先,給自己心理暗示。

必須明確晚上是休息的時間,當大腦告訴你不能睡時,告訴自己:不能被這種思想和意識掌控,我已經很困了,應該馬上睡覺。

其次,轉移注意力。

睡前強制自己關上手機、電腦,閉上眼睛,讓腦袋處於空白狀態。如果很難做到,可以選擇特定的行為取代強迫性晚睡的行為。建議的行為方式包括:洗漱、做面膜、泡腳,睡前洗熱水澡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要上網、玩手機、說太多話,讓自己保持在安靜和舒適的環境中,這時不妨聽一些舒緩放鬆的音樂,或是喝杯牛奶來輔助睡眠。

最後,做幾個助眠動作。

可以試著做一些簡單易學的自我放鬆運動,讓身體感到適當疲憊,從而幫助睡眠。

①頭部:分別皺緊眉頭、鼻子,閉緊雙眼,各保持10秒鐘後放鬆。

②肩膀:繃緊肩膀,讓肩膀高高抬起,似乎要碰到自己的耳朵。

③手臂:將兩側小臂彎起來,放在身體兩側,靠近肩膀,然後整個手臂一起用力緊繃。

④手部:雙手最大力氣握拳,一直到無法再握緊為止。

⑤腹部:盡量收緊腹部,好像別人要向你腹部打來一拳,你在收腹躲避,保持收腹10秒鐘。

⑥腿部:繃緊大腿和臀部,在兩膝蓋間夾一枚硬幣,並將腿伸直上抬。

⑦腳部:將腳趾慢慢向下彎曲,彷彿用力抓地,保持10秒鐘後,將腳趾慢慢向上張開,腳和腳踝不動,然後放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小練習的間隔時間均是10秒鐘,可根據自身情況在睡前選擇1~2種,有睡意後即可停止。

德國的哲學家亞瑟•叔本華有這樣一段令人玩味的語句:

睡眠是我們為那筆在死亡時才收回的資本付出的利息:利息率愈高,支付愈按時,償清的日期就推得逾遲。

一旦我們的睡眠利息支付的不按時或者利息率不夠,就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狀況造成危害,離死亡時回收全部的資本越來越近。

睡眠,即是活著需要付出的利息, 「利息率高」可理解為保證時長充足, 「支付按時」可理解為不熬夜,早睡早起。如此以來,就可以推延生命終止,被收回資本的那一刻。

養生指南:專家列舉常見的睡眠誤區

睡眠對於每一個正常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理需求,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對我們的健康工作學習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人生命中很多時間都在睡覺。雖然睡眠對人們來所如此重要,但是大家還是對其有不少的誤區。

誤區一:睡得越多越好

高質量的睡眠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但是並非睡得越多越好。每天睡眠時間超過10小時的人群,其健康狀況往往比睡7、8個小時的人群更差。睡眠時間過長被認為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顯著相關。

科學研究表明,成年人睡眠時間在6.5—7.4小時之間最佳。當然,最佳睡眠時間根據個人有所不同。

誤區二:打呼嚕等於睡得好

打呼嚕,一般指的是打鼾,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HS)。打呼嚕會影響患者睡眠質量,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在睡眠時,OSAHS患者反覆發生上氣道塌陷、阻塞,可引起通氣不足,造成間歇性缺氧、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結構紊亂。部分患者癥狀嚴重,可出現高血壓、認知功能障礙、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統損害。發現打呼嚕,一定要及時就醫。

誤區三:睡前喝酒助你入睡

不少人認為睡前小酌一杯可幫助入睡。其實,無論飲酒多少,對睡眠而言有害無益。些許酒精或許能助你入眠,但會影響你的睡眠質量。攝入酒精后將阻礙和干擾REM期睡眠,大幅降低睡眠質量。

誤區四:年紀越大,睡得越少

很多人發現自家老人晚上睡得很少,認為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其實,這樣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如果你仔細自己觀察老人,他們晚上睡得少了,但白天會打瞌睡,比如,剛吃完飯。年紀大的人,晚上睡眠時間可能變短,但總的睡眠時長並不會少很多。

誤區五:如果每晚失眠應該吃藥

實際上安眠藥是為了特殊應激情況,如失業、長途飛行等而用的。如長期失眠,更應該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你的睡眠感覺及睡眠習慣,如每晚準時上床,睡前不看電視、不玩電腦,至少6小時前不喝含咖啡因飲料及其他生活方式改變。200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就認為短期治療慢性失眠,這種方法和安眠藥一樣有效。自認為有失眠症的人約有一半是焦慮症或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