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後上班身心都不舒服,怎樣緩解假期綜合症

談到假期綜合症,大多數人都默認假期綜合症是指出現在假期後的節後症狀。而事實上,部分人群早在假期前就“蠢蠢欲動”,出現了“假前綜合症”。一切將回歸正常節奏的時候,你是不是感覺身體無法回歸了?往年長假過後,總有些人仿佛得了怪病,久久不能痊癒,影響工作和學習,這可能就是“節後綜合征”,也就是人們在長假之後出現的各種生理或心理表現。如何改善“節後綜合征”對自己帶來的影響呢?

节后上班难适应?拿好这份收心指南,专治不想上班
假期,為何總能擾亂身心?

節後綜合征,也就是人們在經過較長的假期之後從生理以及心理上產生的一種反應,比如在春節之後,重新上班的前幾天會產生一種厭倦感,覺得提不精神來,上班的效率明顯降低,甚至有些人還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眩暈、焦慮以及神經衰弱等症狀。

為何假期總會擾亂身心?假期,本是歌頌紀念的日子,可這種特殊的時節無疑攪亂了人們既定的“動力定型”。

所謂動力定型,指的是生活中人們穩定從事某項活動進而建立、鞏固起來的行為模式。工作党披星戴月,學生党早出晚歸,在這些明顯周而復始、因循守舊的進程中會逐漸形成相應的動力定型。

节后上班难适应?拿好这份收心指南,专治不想上班

動力定型的形成需要耗費心力,而假期的出現,對動力定型的建立與運行都是種“挑戰”。人的自製能力各有差異,放假前,有的人難以抑制“迎接”假期的放鬆心理,放假後,一度“放飛”的自我也同樣難以收回。過往構築的習慣、技能與生活方式等,在假期的鬆懈狀態下往往難以留存。

沒了假期,長期緊繃的身體狀態可能因得不到休息而坍塌,可假期過後,我們則需要花費不少時間趕跑怠惰的狀態。所以說,假期真是個“磨人的小妖精”,令人又愛又恨。

“節後綜合症”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一種正常心態,一般在節後一周左右可恢復,此外,人們還可以通過以下幾招緩解“節後綜合症”。

节后上班难适应?拿好这份收心指南,专治不想上班
幾招緩解節後綜合症

1、給自己適應的時間

假期和非假期是兩種不種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長假裡,我們的身心開始去適應一種“娛樂、鬆馳、非理性”的舒適狀態,假期一結束,意味著又要開始一種“條理、緊張、挑戰、理性”的工作或學習狀態。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出現節後綜合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應,建議給自己一周的適應時間,讓意識和現實接上軌。

2、前三天不宜安排高強度工作

很多白領一收假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計畫中,這會增加焦慮感,加劇節後綜合征的症狀。上班前三天,儘量安排一些計劃性、交流性質的工作,有利於緩衝、調整。

3、調整情緒

要從生活內容到作息時間都積極作出相應的調整,靜心思考上班後應該做的事,使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工作狀態上。新的一年要做好規劃,使自己調整到工作狀態上。

节后上班难适应?拿好这份收心指南,专治不想上班
5、調整飲食結構

春節期間,天天“大魚大肉”,假期後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以清淡為主,多吃水果、蔬菜,適當吃一些健胃消食片或山楂片。

6、多運動

長假期間,大部分人都是窩在家裡打遊戲的,很少出門運動。那假期結束,首先要做的就應該是出門運動。不僅可以舒緩心情,釋放壓力,還能促進消化,是緩解節後綜合征的好方法。

7、早睡早起

整個假期都是熬夜打遊戲,白天補覺,習慣了這樣的作息時間以後,想想上班就發愁。那就要早睡早起,把自己的生物鐘調節回來,才能精神飽滿的去上班。如果到了該上床休息的時間,就一定要躺在被窩裡,哪怕睡不著,也要閉目養神,切忌不要躺著玩手機。

節後綜合症一旦出現,對人們的生活和學習都帶來了不良的影響,但是也可以採取上面為大家介紹的這7個方面進行緩解,綜合起來運用的話,可以儘快擺脫節後綜合症,更好的投入學習和工作當中。

上火吃什麼好?上火信號也可能是癌症預警

“上火”從中醫理論看,認為是人體陰陽平衡失調的結果。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就會出現陽盛陰衰的熱證證候。一般認為實火(實熱)多由於火熱之邪內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而精神過度刺激、臟腑功能活動失調亦可引起實火內盛。虛火(虛熱)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臟腑失調、陰血虛損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上火”(熱證)的病因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①外感火熱之邪;②寒邪入裡化熱;③七情過激,鬱而化熱;④飲食不節,積久化熱;⑤房室勞傷,劫奪陰津。

62岁男子流鼻血,一查竟是鼻咽癌!“上火”和癌症信号如何区分?
一、在中醫上,“上火”有虛、實之分

“上火”一詞源于中醫,結合實際情況,又分為實火和虛火。

實火一般發病急,來勢猛,患者多有腫痛、煩渴、口乾舌燥、尿黃少等表現。虛火一般起病緩,病程長,患者多有低熱、盜汗、失眠、尿短赤等表現。

其實,在中醫理論中,上火還可按照五臟學分為肝火、心火、胃火、腎火、肺火。

肝火:肝火多與情志有關。壓不住火,老想生氣,常表現為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幹口苦、脅肋脹痛;

心火:多發於夏季,與情緒及飲食有關。如夏天吃過多補品,可導致心火。常表現為五心煩熱、舌尖疼痛、心煩氣躁、心慌心悸;

胃火:與氣候、口味及情緒有關。生氣,夏天過熱,常吃辛辣、濕熱食物等,都可能引起胃火,常表現在大便乾燥、牙痛、牙齦出血、多食易渴;

62岁男子流鼻血,一查竟是鼻咽癌!“上火”和癌症信号如何区分?
腎火:一般多為虛火,主要表現為目眩、耳鳴、腰酸痛、失眠健忘、牙齒鬆動或疼痛等。

肺火:秋季多見,淋雨或受到風寒後,最容易上肺火。常表現為咽喉疼痛、口眼乾燥、咳嗽、咳痰。

二、你以為的“上火”信號,可能是癌症預警

上火時,唇齒、鼻腔、雙目、尿液等多有異樣,這也導致很多人一旦出現身體不適,都會將其歸類為“上火”。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許多癌症早期,常有類似“上火”的表現,只是大多數人並沒有特別關注,導致延誤病情。

1、咽部不適:食管癌

食管癌的早期,病人基本無任何不適,對著病情的發展,身體就會有明顯表現,其中之一就是咽部不適。

吞咽食物的過程,特別是幹硬的食物,經過病變區時,可能產生異物感,或吞咽食物時,食物下行有緩慢滯留感。

如有有以上症狀,並持續3個月以上,尤其是食管癌高發地區的人群(華北、蘇北、浙東、閩贛及廣東的潮汕、梅州地區),應重視症狀,儘早到醫院進行排查。

62岁男子流鼻血,一查竟是鼻咽癌!“上火”和癌症信号如何区分?

2、流鼻血、淋巴結腫大:鼻咽癌

鼻咽癌雖不是高發癌症,卻非常青睞廣東人,因此醫學界也將其稱為“廣東癌”。鼻咽癌多發於鼻咽腔頂部和側壁,位置比較隱蔽,症狀也並不明顯。

由於症狀與上火類似,常被人忽略。當鼻咽癌不痛不癢,持續增大,可能或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的表現。這個時候已經說明腫瘤已從鼻咽部擴散到淋巴系統,需要及時就診。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頸部出現腫塊,就判斷是鼻咽癌。對於頸上深部腫塊,一般“3個七”規則:

  • 病程7天之內,腫塊消退,多為炎症;
  • 病程7個月,未見好轉,需警惕是頸部腫瘤;
  • 病程7年以上,基本是先天性疾病。

62岁男子流鼻血,一查竟是鼻咽癌!“上火”和癌症信号如何区分?
3、尿液顏色變深:膽管癌

尿短赤是虛火常有的表現,但也有可能是膽管癌起始時,因黃疸病變引起的症狀。

膽道系統分為膽囊和膽管,膽管又分為肝內膽管和肝外膽管。膽管癌是源於肝外膽管的惡性腫瘤。

膽管癌主要表現為無痛性黃疸加重,患者隨著病情越來越“黃”——出現鞏膜黃、皮膚黃、尿色深、陶土色大便等症狀。

膽管癌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疾病,因此當出現上腹不適、尿液顏色變化時,最好去醫院進行肝膽彩超檢查,明確病情。

4、眼白髮黃:肝癌

身體顏色出現變化確實可以成為罹患癌症的信號,與膽管癌相似,部分肝癌患者也會出現黃疸,眼皮和皮膚呈現黃色的表現。據統計,有15%—30%的肝癌患者會有黃疸表現。

想要預防肝癌,應戒煙戒酒,不吃黴變食物,注意飲食衛生,當發現有不明原因的瘙癢、肚子腹圍增大、乏力等不適,最好到醫院進行排查。

三、碰上“真上火”怎麼辦?

受到飲食習慣影響,人們很容易發生“上火”症狀。在排除了癌症的可能性之後,應該如何“降火”呢?

  • 嗓子疼

可用金銀花、野菊花、膨大海等泡水代茶飲,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口腔潰瘍

近期內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需要注意若是1個月內反復發作,需要警惕是惡性口腔潰瘍的可能。

62岁男子流鼻血,一查竟是鼻咽癌!“上火”和癌症信号如何区分?

  • 流鼻血

若是緩解乾燥導致流鼻血,可打開加濕器;若是不明原因流鼻血,最好到耳鼻喉科進行檢查。

  • 嘴角起泡

多與吃熱氣食物或病毒感染有關,應少吃花生、瓜子等帶殼食物,可用冰敷、清洗水泡。嚴重時,可遵循醫囑使用一些抗菌藥物。

  • 發炎

當人體維生素B2缺乏,可能會引起口角發炎等症狀,最根本的方法預防措施就是多吃水果、蔬菜。

上火吃什麼好?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桅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特點:清香可口,如加點青梅、瓜條、葡萄乾、櫻桃、桂圓肉、紅棗、山楂糕、糖桂花等等,可調成什錦蓮心湯;加糖汁鳳梨,則可製成鳳梨蓮心湯。冷飲熱飲皆可。此湯營養豐富,香甜可口。飲後能理氣、解暑、去火、清涼。對年老體弱者、高血壓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病患者更為適宜。

【蓮子功效】:清心醒脾,補脾止瀉,養心安神明目、補中養神,健脾補胃,止瀉固精,益腎澀精止帶。滋補元氣。

冬季怎麼護手最有效,今天教你如何保護你的手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的手背,你會發現有青筋的存在,但是有些朋友的青筋不是那麼明顯,而有些朋友的青筋卻是很明顯的。大家應該都知道,血液通過我們的血管被輸送到我們身體上個的每個器官和部位,從而維持人體的正常運動。但有的人的手上的青筋是非常突出的,直接從皮膚上面凸起來了。而這種情況或許對於男性而言倒沒上面所謂,但是對於女性而言卻有點影響形象了,甚至還有的人以為是得了什麼病了。

幸好的是,手上突出的靜脈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代表著疾病。但在一些情況下,嚴重的血管疾病也有可能會導致經脈的膨脹。

手上青筋突起,是毒素淤积?告诉你真相,很多人都误会了
一、手出現這些情況,要當心疾病或癌

1、手指頭腫大——肺癌

肺癌引起的手指頭腫大在臨床上被稱之為“杵狀指”,因為其形態酷似杵狀而得名。患者手指的末端指關節會出現異常腫大、增生以及肥厚表現,看起來像個小鼓一般。

對於肺癌會引起杵狀指的原因進行了解釋,目前對於引起杵狀指的具體原因機制尚不明確。但是醫學界認為和肢體末端慢性缺氧、代謝障礙以及中毒性損害之間有關係,不少肺癌早中期的患者身上會出現杵狀指表現,發生率約為1.6% ~ 9.4%

2、指甲長黑色豎紋——黑色素瘤

指甲上出現垂直黑線多半是甲下細胞色素活化導致黑素細胞異常增生、聚集所引起的,大多數甲母痣都屬於良性疾病,不會給健康帶來太大威脅。這類病症的特點是不會出現異常增大、變寬等,而惡性的黑色素瘤,則會出現黑線變寬、變大的表現,當發現指甲上的黑線異常變大,一定要引起警惕。

手上青筋突起,是毒素淤积?告诉你真相,很多人都误会了
3、手掌變紅、肝掌——肝硬化

肝掌是指雙手手掌兩側的大小魚際和指尖掌面出現了粉紅色斑點和斑塊,顏色特別像朱砂。在按壓之後顏色會變成白色,放手後顏色又會恢復如常。

之所以會出現肝掌,是因為肝臟功能退化時,導致雌激素無法正常代謝,雌激素在體內堆積過多後會引起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繼而誘發肝掌出現。肝硬化和肝病的患者可以出現肝掌,一些正常人也可能出現肝掌,所以當自己的手掌兩側變紅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4、手麻——中風

相信很多人都出現過手麻的症狀,趴著睡覺時、半夜壓著手時或是拎了太久重物時,都會引起手麻。這種情況的手麻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在休息一段時間後即可恢復正常。

真正應該引起警惕的是一些特殊情況引起的手麻表現,如頸椎病、血脂過高、糖尿病、中風等病都會引起手麻症狀出現。其中,中風是由於腦部出現異常所致,當大腦所支配的一些區域受到影響時,會導致肢體出現麻木、無力的表現,一般情況下,疾病因素所致的手麻在休息後是無法緩解的。

手上青筋突起,是毒素淤积?告诉你真相,很多人都误会了
除了一些疾病因素會引起手部異常表現以外,也有一些生理性原因引起的“異常”會令人很害怕,當手部出現這些表現時,反而問題不大。

二、手上的一些特殊變化,倒是不用太擔心

1、手指月牙小、消失

月牙的多少是健康的晴雨錶,這個說法在網路上都被傳爛了。但是!這個說法其實是不科學的,每個人的指甲上都有月牙,只是有些人的可以看見有些人看不見。

月牙的大小,會受到體內新陳代謝速率、年齡以及季節等因素影響。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率高的指甲上的月牙會比其他的指甲要多。以月牙的多少和大小來判斷身體是否健康,是完全不科學的。

2、手指長倒刺

倒刺相信大家都出現過,很多人認為手上出現倒刺是因為缺乏維生素所致,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

醫師指出,引起倒刺發生的直接原因並不是缺乏維生素,而是皮膚乾燥和局部皮膚受到摩擦所致。

現在天氣逐漸變涼了,手部的護理也需要跟上,冬季皮膚乾裂可不是鬧著玩的!教你一些護理手部的方法。

手上青筋突起,是毒素淤积?告诉你真相,很多人都误会了
三、秋冬時節到,教你如何保護你的手

1、溫水洗手,儘量戴手套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冬季洗手儘量用溫水洗手,減少對手部的刺激。此外,在日常要學會應用手套,如做家務時佩戴防水手套、外出時帶保暖手套等。

2、勤用護手霜

每次洗完手之後,都要記得擦護手霜,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手部水分流失。

3、切勿頻繁去手部角質

很多人特別喜歡去角質這項活動,頻繁對身體上的皮膚進行去角質。殊不知,過於頻繁去角質會讓手部的皮膚屏障功能變差,反而會讓手部變得乾燥。

4、手掌按摩

冬天的時候天氣很冷,就很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現象,這是因為手腳距離心臟很遠,血液流通不是很順暢。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認為的進行按摩,活動和摩擦雙手,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當工作不忙,或者是天氣寒冷閒置在家的時候,可以做一下簡單的手指操,像彈鋼琴一樣,一屈一張地反復活動手指,可以靈活手部關節,健美手型,促進血液迴圈,防止手部浮腫。

5、泡手

或許你聽過泡腳,沒有聽過泡手對吧?他的原理和泡腳一樣的,尤其是對手腳冰冷的妹妹來說更有效。把我們的手放在溫水中,記得溫度不要太高。泡上十多分鐘,即可以活血,保持手掌溫暖,還可以去除手上的死垢。完事以後,搽上護手霜。

被雷劈是怎麼回事?人們下雨天如何避免被雷擊?

小時候我們經常開玩笑的發誓說,如果自己沒有做到某件事,或者撒了什麼謊,那自己就會立馬被天打雷劈。

童言無忌,小孩總是以為被雷劈是小概率事件,所以敢這樣發誓,但是當他們知道了雷真的會劈死人,他們還敢這樣發誓嗎?

雷劈人,其實和那個人的人品沒有關係,不存在什麼做錯什麼虧心事被雷劈,這其實純粹就是安全問題。即使你是一個大好人,做了很多好事,你沒有雷雨天的安全防範意識,你一樣有可能會被劈中,雷電是不長眼的,做好防範措施才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

雷擊傷人的新聞

我們早已屢見不鮮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男性其實比女性更易遭雷劈

據國際雷擊和電擊倖存者記錄

男性被雷劈的概率約為女性的6倍

雷擊發生的原理

暴雨時

雲層內部水汽會不斷分解摩擦

產生一系列靜電

雲層上方是正電荷

雲層下方是負電荷

而地面則是正電荷

這些正負電荷相吸時

便會讓雲與雲、雲與地之間

產生的強烈放電現象

也就是閃電

被雷劈和发誓没关系,却和睾丸有关?
美國雷電傷害專家瑪麗的一項研究表明

男性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

會讓男性毛髮旺盛、皮膚乾燥

在運動摩擦中

他們的皮膚、毛髮更容易產生靜電

像是一根行走的避雷針

被雷劈和发誓没关系,却和睾丸有关?
所以當人與地面直接接觸時

便會讓正負電荷接頭

引起放電

雷擊死亡率不高,但傷害卻很大

據美國國家氣象局資料統計

自2001年到2010年

美國每年平均有超過400人被雷擊中

其中每年平均死亡約39人

死亡率只有不到10%

其餘90%的受害者都倖存了下來

1、被嚴重燒傷

雷電的溫度很高

大約是太陽表面溫度的5倍

輕一點是被燒傷

嚴重的會失去四肢,終身殘疾

甚至死亡

2、各種器官受傷

人體的各個部位

都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

常見的有

心臟停止供血、耳膜破裂、大腦損傷

軟組織受損、肌肉痙攣等

3、失去知覺,神經系統受損

正常情況下

我們對身體的感知

是通過電信號

由神經系統返回給大腦完成的

但被雷劈時

體內的電流過於兇猛

導致神經系統直接崩潰

大腦接收不到信號

暫時失去知覺

就好比網線斷了

電腦就接收不到外界資訊

同時,還會留下很多後遺症

比如癲癇、失憶、語言障礙等等

當然,也有人恢復不了

導致一生癱瘓

被雷劈和发誓没关系,却和睾丸有关?
4、閃電狀“紋身”

不少人被閃電擊中後

皮膚表面還可能留下一個紋身

被稱為“利希滕貝格圖”

這個危害雖然最小

但對顏值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被雷劈和发誓没关系,却和睾丸有关?
*德國物理學家利希滕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在1777年發現,當電極連接並通過絕緣體時,會產生樹狀雕紋

下雨天如何避免雷擊?

在家裡如何防雷?

當人員處在具有良好防護設施的建築物內,應注意五個安全要點:一是要及時關閉門窗;二是不能停留在建築物的樓(屋)面上;三是不能靠近建築物的外牆以及電氣設備;四是儘量不要使用淋浴頭;五是切斷所有電源。

外出時避雷措施有哪些?

1、最好穿膠鞋,宜穿無任何金屬附著物的雨衣,可起到對雷電的絕緣作用。

2、不應依著建築物牆壁站立,宜保持一定距離,也不宜選擇車內躲雨。

3、對於突然發生的雷電,應立即下蹲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時要雙腳併攏,以減少跨步電壓帶來的危害。

4、要及時躲避,不要在空曠郊外停留,在空曠的郊野無處躲避時,不要打雨傘等物件,應儘量尋找低窪處,如土坑藏身,或雙腳併攏,就地蹲下。

被雷擊中後該怎麼辦?

被雷擊中後,往往會覺得遭雷擊的人身上還有電,不敢搶救而延誤了救援時間,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果出現了因雷擊昏倒而“假死”的狀態時,可以採取如下的救護方法:

1、是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雷擊後進行人工呼吸的時間越早,對傷者的身體恢復越好,因為人腦缺氧時間超過十幾分鐘就會有致命危險。如果能在4分鐘內以心肺復蘇法進行搶救,讓心臟恢復跳動,可能還來得及救活。

2、對傷者進行心臟按摩,並迅速通知醫院進行搶救處理。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閃電擊中,那些會發出呻吟的人不要緊,應先搶救那些已無法發出聲息的人。

3、如果傷者遭受雷擊後引起衣服著火,此時應馬上讓傷者躺下,以使火焰不致燒傷面部,並往傷者身上潑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傷者裹住隔絕空氣,以撲滅火焰。

被燙傷之後千萬不要這樣做,燙傷後吃什麼恢復快?

夏天穿著單薄,肢體暴露部位較多,而且加上天氣熱飯菜水涼的較慢,很容易造成燙傷。有一位朋友的孩子不小心燙傷之後呢,在眾人的舉措下先用自來水沖洗,然後塗了厚厚的牙膏,到醫院就診後,被醫生嚴厲的訓斥了一頓,又很費勁的把牙膏沖洗掉,好在塗的時間短,還可以沖下來,還沒有碰擦掉傷到皮層塗治療燙傷的藥。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被燙傷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老人會跟我們講一些土方法,比如用醬油泡傷口,把牙膏塗在燙傷的地方等,其實這些都不具有科學依據,還可能會給傷口帶來更大的傷害,所以,一定不要盲目迷信土方法,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被烫伤后,按照这5个顺序去做,伤口不会留疤

被燙傷之後,千萬不要這樣做

1、用酒精和碘酊消毒

這類液體對剛燙傷的創面有刺激性,可導致創面周圍的細胞進一步壞死、加深創面

2、用紫藥水、紅汞消炎殺菌

有的人在燙傷後會塗抹這些液體,起到消炎殺菌的作用。但不建議用,因為這是有色液體,看到紫紫紅紅的一片,醫生怎麼判斷傷情?

3、著急脫掉衣物

燙傷後,很多人會急著脫衣服,像坤坤的奶奶在孩子被燙傷後,第一時間就想要脫掉孩子的衣服,可這樣的做法很容易撕裂燙傷後的水泡,加重感染的幾率

4、擅自清理水泡、傷口

如果燙傷後,擅自撕掉傷處表皮或者挑破水皰,很可能會加深創面,引發感染,加重病情

被烫伤后,按照这5个顺序去做,伤口不会留疤

此外,燙傷處理時,別陷入這3個誤區:

1、用冰塊覆蓋傷口

不少人覺得這樣可達到降溫、止痛的目的,可這樣做反而很危險,因為冰容易使傷口的皮膚降低到零度以下,將傷口凍傷,從而加深傷口

2、用牙膏塗抹創面

不少人覺得傷口冰冰涼涼的,舒服點。可事實是傷口被牙膏遮住,熱氣只能往皮下組織深部擴散,最終不僅沒有起到降溫作用,反而加重了更深一層的燙傷。

而且牙膏當中含刺激性成分,直接塗抹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對傷情不利,所以不建議塗抹。

3、用醬油塗抹傷口

這種方法不僅不能治療燙傷,還會影響醫生對傷情的診斷,而且醬油中還存在大量細菌,很容易加重感染

燙傷後,如果採取了錯誤的救治措施,不僅不利於傷口的恢復,還可能導致二次傷害,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這些錯誤的救治方式。

遇到燙傷先別慌,牢記5個“字”

燙傷後,應該如何正確處理?首先,心態一定要穩,不要慌,然後謹記這5個字,幫你最大程度降低燙傷危害!

燙傷後,我們要先判斷一下傷口的大小,如果創面比較小,及時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傷口,沖15-30分鐘,直到沒有感覺到疼痛和灼熱為止,這樣可以很好的冷卻清除創面內的殘餘熱量,緩解燙傷帶來的疼痛感,控制傷情進一步加重。

被烫伤后,按照这5个顺序去做,伤口不会留疤

被燙傷的位置如果有衣物遮擋,這時候不要著急脫掉衣服,因為有可能碰到傷口引發撕裂,加重傷情。此時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沖洗燙傷患處後,快速輕柔地將所穿衣物剪開去除,保持患處通風。

如果燙傷的程度比較嚴重,冷水沖洗也無法完全覆蓋,可以用乾淨的盆裝上冷水,將燙傷患處直接浸泡在水裡,但注意控制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

燙傷後,千萬不要著急給患處塗抹東西,比如牙膏、各種消毒藥水等,這樣很容易遮蓋住熱量,導致傷情加重。此時最正確的方法是拿乾淨的紗布,輕輕蓋在燙傷處,這樣不僅可以保護傷口,還可以促使熱量散發。

如果燙傷的程度比較輕微,只是傷口微微發紅,伴有疼痛,且無水皰者,一般經過上述4個步驟處理後就可以,之後保護好傷口,等待傷口自行愈和;如果燙傷比較嚴重,建議及時就醫處理

以上燙傷“五字經”大家一定要牢記,正確處理燙傷,對傷口恢復,降低燙傷危害有著重要作用!

此外,燙傷也分低溫和高溫燙傷,這兩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

低溫燙傷:

比如艾灸、暖寶寶、電熱毯等這種燙傷,往往只會導致真皮淺層的水泡型燙傷,很難引起重視,但如果持續作用,可燙傷真皮層及皮下各層組織,從而帶來潰爛等嚴重後果,長時間都無法癒合,所以也要及時處理。

被烫伤后,按照这5个顺序去做,伤口不会留疤

正確處理方法為:先用涼水沖一下燙傷處,以達到降溫的目的,如果有燙傷脫皮的現象,可改用浸泡的方式進行降溫,然後觀察創面情況,如出現水泡或者創面明顯較深等情況,及時就醫處理

高溫燙傷:

比如“火”“電”“油”等,這種燙傷會比較明顯,所以比較容易發現,處理方法主要也是根據燙傷的嚴重程度決定。可按照上述的燙傷“五字經”連續處理。

總的來說,燙傷後,不要急,按上述方法處理後,如還不能緩解,及時就醫!

燙傷之後,怎麼做才能不留疤?

1、儘快用涼水沖洗,直到痛感、灼熱感消失,如果涼水不能全部覆蓋燙傷處,可改用浸泡的方式。

2、如果只是小面積的輕微燙傷,沖洗後,塗抹點燙傷藥就行,如果症狀比較嚴重,最好及時就醫。

3、燙傷後在傷口癒合期,很容易出現瘙癢的感覺,這是傷口在長肉,千萬不要用手去抓,不然很容易留疤。

4、傷口癒合期,注意保持傷口乾燥,別碰水;同時儘量避免劇烈運動,減少出汗,以免汗液浸入傷口,延長癒合時間。

被烫伤后,按照这5个顺序去做,伤口不会留疤

5、清淡飲食,多吃果蔬。燙傷癒合期,飲食上也要多注意,避免食用生薑,不然可能會長姜疤;辛辣刺激的也少吃,不然可能加重傷口發癢程度和頻率,還會延緩傷口癒合的速度。

燙傷後吃什麼恢復快?

燙傷後為了快速的恢復身體,可以食療,有一些食物對於皮膚恢復有好處。

1、鋅

缺鋅會使纖維細胞功能下降,鋅主要存在於木耳,海帶等食物中。

2、脂肪

脂類的缺乏會導致傷口癒合缺損,魚油中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對傷口癒合有一定益處。

3、葡萄糖

糖是人體主要的供能者,供給充足的能量是傷口癒合不可缺少的。在傷口癒合期可多吃含糖豐富的水果,既增加糖分,又能攝取足量的維生素。

4、蛋白質

飲食中增加蛋白質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機會。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有各種瘦肉、牛奶、蛋類等。

5、維生素A

維生素A能夠促進傷口癒合,它主要存在於魚油、胡蘿蔔、番茄等食物中。

6、維生素C

維生素C 可以促使傷口癒合,存在於各種蔬菜、水果中。大棗、辣椒是維生素C的寶庫。

7、蛋白質

如果要傷口癒合的快一點,就多攝取蛋白質的食物,因為蛋白質能幫助傷口癒合。

被子上的太陽味到底是什麽?太陽味的科學解釋

陽光正好,把被子放太陽底下曬一曬,敲打敲打,等到晚上蓋著暖洋洋的被子,非常舒服。當被問到陽光是什麼味道的時候,我們總會給出,曬過太陽的被子的味道。那麼這種味道是怎麼來的呢?

關於被子上的“太陽味”,有這麼幾種說法:

1、烤蟎蟲的味道。這是個十年前的答案,早已被闢謠。第一個編出這個答案的人已經站出來“供認”了,這是他在推特上編的一個段子,因為當時正好有人科普被子上蟎蟲多,要經常曬,他為了逗朋友開心就編了這麼一段,沒想到有人較真了,差點被傳為真理。

2、微生物屍體混合臭氧的氣味。曬過太陽後微生物被殺死,屍體留在被子上,所以曬完被子不能馬上蓋,要先敲一敲、用掃帚掃一掃。這個答案,個人表示非常懷疑。據說家用電器周圍有很多臭氧,死掉的微生物肯定也很多,那裡可從來沒出現過太陽味。

晒完被子后的“太阳味”,其实是螨虫尸体的味道?告诉你真相
一、太陽味的科學解釋

來自丹麥哈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就利於氣相色譜,對室外曬乾後的棉毛巾表面的散發的氣體組分進行檢測分析。

研究團隊發現室外陰乾和室內晾乾的毛巾所散發的氣體組分和室外曬乾的毛巾不同,其中室外曬乾的毛巾散發出大量含有5至9個碳原子的酮、醛和羧酸等有機化合物。這些有機化合物在低濃度下有氣味怡人的特點,並且和太陽的氣味十分相似,是太陽味的來源。

那麼毛巾、被子等織物上的有機化合物是如何產生的呢?其實很簡單!

晒完被子后的“太阳味”,其实是螨虫尸体的味道?告诉你真相
第一步,陽光下的被子被紫外線照射,其中的消毒劑、吸光染料、柔潤劑等分子就會變得活潑,此時也會產生少量的高反應活性的自由基以及臭氧。

第二步,來自於空氣並吸附在被子等織物表面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會和被激發產生的高活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進一步形成羧基化合物,並與纖維素表面的羧基在織物的表面固定。,最終使被子等織物散發出特有的太陽味

二、如何正確曬被子

大家先自我詢問一下:多久沒有曬被子了?

晒完被子后的“太阳味”,其实是螨虫尸体的味道?告诉你真相
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如果三個月不曬被子,那麼被子上很可能就會有百萬個蟎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夜夜陪你入睡!

害怕嗎?別怕!只要勤勞點曬被子就好了!在太陽底下暴曬可以殺滅蟎蟲以及各種流感病毒等,不過曬被子也是有知識點的!快拿筆出來記一下吧。

被子不要長時間的在陽光下暴曬,因為陽光的紫外線在殺菌的同時也會氧化到纖維素纖維,被子的保暖性就會下降。而且長時間的晾曬,容易被濕氣和寒氣侵入,適得其反。最佳的晾曬時間是在中午的11點-到下午2點鐘。因為這個時間的濕氣和寒氣都不是太重,曬一兩個小時就可以了。

夏季比較方便曬被子,冬季的被子也要拿出來晾曬。一般蟎蟲的生長週期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每隔一個月就要晾曬一次被子,減少蟎蟲的滋生。如果三個月不晾曬被子,被子上的蟎蟲可以達到幾百萬隻。

晒完被子后的“太阳味”,其实是螨虫尸体的味道?告诉你真相

在曬被子的時候,隔一小時後要翻一下面晾曬,但是不要拍打,因為棉花的纖維非常容易碎。經過拍打會把棉被上的纖維成為板結的一塊,或者斷裂成為棉塵,慢慢的被子就成空殼了。

化纖面料的被子不要在陽光下暴曬,因為在高溫下會釋放出化學物質。晾曬的時候可以在上面覆蓋一層棉布再曬。

羊毛被,每個月一到兩次,放在陰涼處晾曬一到兩個小時。羽毛被每個月晾曬一次,放在陰涼通風處。夏天晾曬三十分鐘,冬天一個小時就可以了

為什麼蚊子喜歡咬你,蚊子咬人怎麼預防?

夏天是溫度最高的季節,這個時候,我們用各種方法降溫,當然,夏天穿的衣服也會很少,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就會被蚊子叮咬煩惱了。我們都有一種生活經驗,當幾個人同住一個有蚊子的房 間裡時,經常是有的人被蚊子反復叮咬,而有的人卻很少被蚊子叮咬 或感覺不到蚊子的存在。這些問題既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也是昆蟲 研究人員想要解決的。美國農業服務處昆蟲硏究中心蚊蠅部經過30 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關於這一類人為什麼被蚊子鍾愛的原因。

听说蚊子咬人还分血型?其实你身上这些特点更吸引它
哪些特點會吸引到蚊子呢?

1.氣味

夏天天氣炎熱,如果是屬於比較愛出汗的人,汗液分泌旺盛,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較多,便容易吸引蚊子叮咬,愛運動和肥胖的人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也較多,還有勞累和呼吸頻率快的人,蚊子對這些人群也尤其注意。

2.溫度

蚊子喜歡溫度高的人,平常有些人體溫會比較高,而有些人體溫較低。體溫高的那類人就會相對受到蚊子的青睞。孕婦和小孩新陳代謝快,體溫也較于普通成年人來說偏高,溫度高的話皮膚表面揮發的物質較多,容易吸引蚊子。

3.光線

蚊子比較喜歡光線暗的地方,光線一弱,便是蚊子下嘴的好時機。穿了深色的衣服也要注意了,你已經被蚊列為重點觀察物件了,下一個咬的就是你。

4.蚊子更偏向于叮咬呼出更多二氧化碳的人

蚊子對於呼出的二氧化碳氣流也會比較敏感,所以平時呼出二氧化碳很多的人也會容易招蚊子,孕婦和兒童還有一些肥胖人群等因為身體代謝比較高,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比較多,這樣也就容易成為蚊子叮咬的對象。

以上就是比較平常的“誘蚊”因素,所以在平時,如果我們想要避免蚊子叮咬,也可以根據這些因素調整一下自己的習慣,比如傳一些顏色淺的衣服,或者是儘量少吃甜點,少喝啤酒等等,防止自己被蚊蟲叮咬難受。另外還需要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自身清潔,勤洗澡,在夏天保持清爽,這樣也可以對於防蚊有一定的用處。

為什麼人的正常體溫從37攝氏度降到了36.5度

自疫情開始以來,量體溫可以已經說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家常便飯。量體溫時,我們會發現現在大家的體溫都是在36.5攝氏度左右。記得以前37度才是標準體溫,但現在會發現,多數人普遍達不到這個體溫。而有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人類的基礎體溫在降低,已經從37度,降到了36.5度左右。那麼,為什麽人類的體溫在降低?這說明什麼?

人類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度?

說到這個37度的標準是怎麼來的,還得從1851年開始說起。德國有一名叫卡爾•溫德里希的醫生,花了17年的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資料,最終得出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

此後,該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也就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但是後續,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個數值放到現在,有點高了。

如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歷史學教授Philip Mackowiak有意外發現,這個數值並不標準,差了將近2℃。因為過往37℃是測量的腋下體溫,只要稍微離開測物表面,溫度就會有所變化,所以現代測量溫度採取的是更精准的舌下(為36.8°C)或肛門溫度。其結論也在1992年、1994年陸續發表。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此外,關於“基礎體溫”的研究一直沒停過。大約有20多項研究都認為,37°C並不是最標準的人體溫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體溫好像還在逐漸下降。

正在涼涼!研究發現體溫越來越低

去年10月28日,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cances 雜誌,刊登了一項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內容顯示:該研究通過觀察南美洲亞馬遜叢林裡一個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人群的體溫,最終發現,他們的體溫,僅從2002-2018年短短十幾年間,就從37℃下降到了36.5℃。

而今年1月,知名權威雜誌eLife,也刊登了一篇斯坦福大學醫學院 Julie Parsonnet 團隊發表的論文,內容顯示:該研究對美國相關資料進行了統計,發現從工業革命以來,不到200年的時間,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從37℃降到36.6℃。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可見,人類的體溫,確實是逐漸開始變涼,而這當中的原因還是比較複雜的,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說法。

猜測:多種因素造成體溫下降

有研究人員猜測,人類保持一個恒溫數值,一開始就是為了抵禦真菌病毒的侵襲,但隨著衛生、醫療等方面的改善,出現了多種抗體藥物用以解決炎症,所以人體不需要再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來抵禦疾病,體溫自然也就降了下來。不過這並不足以揭示人體體溫如此快速的下降。

此外,還有言論表示:可能和我們居住環境的改變有一定關係,現在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所以人體就不需要再花費那麼多的力氣去調節自身溫度,即便是Tsimane部落人群,雖然沒有這些條件,但是衣服和被子也相比過去更充足了,所以體溫也就逐漸下降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體溫下降多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並不是單一因素就能解釋這個現象。所以,具體的原因還需要進一步考察。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而對於體溫下降的這種現象,對人體來說,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不少人也紛紛發出了疑問。

體溫下降,是福還是禍?

對此,雖然有一些結論,但是暫時還沒有可靠的研究資料可以肯定的告訴我們是哪一個。

有一些文章援引部分文獻,表示:體溫降低對免疫力是有影響的,可使其降低,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襲。可這種說法並不是太靠譜,有的研究確實是有這種現象,但是多是處於比較極端的溫度下,如33度下,但人體正常情況下是不會降到這個溫度的;而且如果只是輕度體溫下降,不足以影響全身的免疫力。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體溫輕度下降,不僅對人體沒有壞處,還可能延長壽命。這主要是因為體溫下降,人體新陳代謝也會變慢,細胞衰老與死亡速度也會變慢,這樣人也就活的更久。可這到底是因為體溫下降還是因為基礎代謝下降造成的,還不好說。

所以,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暫時都沒有確實的證據支援,我們也就不要過早下定論。

我們能做的也就是通過調節的日常飲食、加強自身的鍛煉、有一個好的心態來緩解壓力來調節體溫,一點點將體溫升高。

現在這個整個人類的情況我們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把握好自己的行為和生活習慣,逐漸的變化再帶動身邊人的變化,這樣才能慢慢的轉好,要是一直保持體溫下降的狀態,慢慢的身體的免疫力就會越來越低,不管是新冠還是其他病毒,也都非常容易就能傷害到我們所以我們無論如何還是應該更好的強大我們自己,再帶動身邊人,才能更好的改善這種不良的狀況。

 

白粥養胃,日行萬步,淡鹽水排毒,這些養生誤區別再犯了

很多人都會通過走路鍛煉的方式來維持身體健康狀態,但是走路鍛煉也應該掌握合理的方法,如果在走路鍛煉的過程中方法不合理,經常陷入一些誤區,有可能就會帶來影響,因此平時應該注意掌握正確合理的方式來走路,這樣才能夠收穫好處,以免自討苦吃。

誤區一、日行萬步

日行萬裡的方法並不適合每個人,因為個人體質不同,年紀不同,在運動方面所表現的效率也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如果一個年輕人每天走2萬步可能很輕鬆就達到了,但是中老年人或者是有慢性疾病的人,他們要日行萬裡,可能會加重自己的身體負擔。

另外,有些中老年人因為某些原因,膝關節出現損傷。若是真的嚴格要求日行萬裡,膝蓋肯定會雪上加霜。

正確做法:

走路不僅要考慮自身承受能力,還要考慮走路的地點、時間等客觀因素。比如說冬天氣溫較低,若是長時間在室外「日行萬裡」就容易感冒。

因此建議大家根據個人情況來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步數可以維持在6000步左右即可,並且考慮天氣等問題,走路時最後避免粉塵多的環境,如馬路旁邊,建築工地附近等。

這些養生誤區您可別犯了,

誤區二、白粥養胃

因為白粥特別好消化,所以長期被誤以為是最養胃的選擇,這是個誤區。

首先想要身體健康,抵抗力更強,那麼在食物中攝取的營養物質就要均衡,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脂肪等營養物質要均衡攝取。而白粥裡的營養成分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裡面的蛋白質的含量只有1%,幾乎沒有脂肪和膳食纖維,白粥的升糖速度較快而且又是半流食,長期喝對胃部功能的恢復不利。

正確做法:

白粥也不是一無是處,合理搭配做到營養均衡就可以。但若真的要養胃,那最好避免一些刺激胃腸道的食物,比如辣椒、濃茶、咖啡喝生冷的食物。

誤區三、早晨喝淡鹽水

很多人認為早晨起來喝淡鹽水可以排毒,可這未必能有預期的效果。

因為每個人的口味是不同的,對於食物的鹹淡要求也不一樣。淡鹽水到底要淡成什麼樣?這個很難統一。而且想要達到通便排毒的效果,高濃度的鹽水才能起到這個作用。而淡鹽水進入腸胃後會很快被吸收,增加血容量後通過小便出體外,因此淡鹽水並不能起到排毒作用。

正確做法:

根據相關研究表示,我國人群食鹽攝入量超標已經達到75%以上,若是額外再補充鹽水,那隻會越喝越渴。這裡要提醒一些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腎功能異常的人,早上起來還是不要喝淡鹽水,會越喝血壓越高。

真的想要飲食養生,那麼做好以下這些方法就可以了

二、養生保健,飲食做好「三減」

養生其實並不難,飲食就是很好入手的一個方面。希望大家可以做到以下「三減」:

第一:減少鹽的攝入,專家建議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攝入的食鹽不要超過六克。而生活中許多食物都是高鹽分的食品,比如滷製品、各種零食、熟食肉類等。

第二:減少油的攝入,高油的飲食習慣最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脂肪肝、冠心病等疾病,而且還會讓自己變胖,建議成年人每天不要超過20-30克的油量。若是不知道怎麼控制,可以買個控油瓶,另外平時減少零食燒烤等重口味的食物。

第三:減少糖的攝入。生活中很多食物都是高糖分的。比如奶茶、巧克力、碳酸飲料,各種糕點等。吃多了不僅發胖也容易出現「三高」問題還會引起口腔疾病。

泡腳:每晚臨睡前,用45度的水泡10分鐘腳,這樣會加速你的血液迴圈

跑步:早起晨跑,不僅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還能鍛煉身體,清醒大腦,給你一天的工作一個好的開始。

作息時間規律:每天10點以前上床睡覺,晚上9-11點為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 。晚間11-淩晨1點,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進行。淩晨1-3點,膽的排毒,亦同。淩晨3-5點,肺的排毒。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不應Medicine,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

 

凍傷症狀,我們如何預防凍傷

天氣寒冷的時候,人們暴露在外的部位是最容易被凍傷,比如臉部、耳朵、手部。輕時可造成皮膚一過性損傷,要及時救治;重時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礙,需進行專業救治。嚴重時可危及生命,需緊急搶救,尤其是肢體遠端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就會進入「受損」狀態。

正常的人體,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等調節著產熱與散熱,保持著體溫的相對穩定,但這種調節是有限度的,當環境溫度足夠低且持續時間長,皮膚就會受損傷。

一般來說,凍傷分以下四個度:

一度凍傷: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凍瘡」,皮膚淺層凍傷,傷及表層皮膚,受凍部位皮膚紅腫充血,自覺熱、癢、灼痛,一般能在幾天內自愈,不會留下任何疤痕或後遺症。

二度凍傷:傷及真皮淺層,皮膚紅腫,會有大小不等的水皰,皰內可為血性液,深部可出現水腫,劇痛,皮膚感覺遲鈍。

三度凍傷:在皮下發生的凍傷,皮膚顏色會從蒼白變成黑褐色或紫褐色。傷后不易癒合,除遺有瘢痕外,還可長期感覺過敏或疼痛。

四度凍傷:是最嚴重的凍傷,可能凍到肌肉、骨骼,甚至可以使肢體壞死,也可能是全身性凍傷,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心臟停止和猝死。

寒冬季節,要穿足夠的衣服保暖,而皮膚暴露處更要多加保護,尤其是耳朵、手部和腳部。

防止凍傷,要這麼做:

耳朵的保溫能力極差。在寒冷的戶外,暴露在外的耳朵可塗抹油脂保護,並佩戴柔軟的耳包、帽子。如果因戴帽子或耳包造成耳部出汗,注意及時擦拭。

冬天穿衣服時,襪子口、袖口太緊,易造成血液循環不暢,導致末梢循環不良。冬天穿衣服不要太緊,手腕不能被勒出紅印,以能伸進一根手指為宜;而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工作時,要盡量帶上手套,並適量在手部塗抹護手霜保護。

許多人以為「鞋子越緊腳越保暖」,其實過緊的鞋子反而容易導致末梢血液循環不暢,使雙腳更冷,更容易生凍瘡。鞋子、襪子和鞋墊要合適,保持乾燥。鞋襪大小鬆緊要適宜、透氣性能要好。

如果出現了手腳等輕微凍傷,凍傷部位往往會乾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使用護手霜等,具有一定的滋潤皮膚的作用,可以緩解手脚凍傷產生的不適

冬季如果出現手嚴重凍傷的情況,最好準備一些消炎藥,或者及時到醫院去就醫,以免導致其他疾病危害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