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飯是‘垃圾食物之王’, 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無論是香甜彈牙剛出鍋的飯,還是粒粒分明的炒飯,或者是爽脆的鍋巴……白米飯總是讓人著迷。

米飯、饅頭、麵條,哪種是升血糖的高手?

首先,看看它們的升糖指數,饅頭88.1、麵條81.6、大米83左右,可見在升糖指數上,三者沒有太大的差別。有時候烹飪方式、軟爛程度等因素也可影響其升糖能力。

而從熱量上來看,生麵條為270kcal/100g、饅頭為233cal/100g、米飯為177cal/100g,熱量都不低。這三種主食都屬於高GI、高碳水食物。

因此,許多糖友戒掉主食。可是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少的營養素之一,可為機體提供能量,維持身體正常運作。所以,這三種主食糖尿病病人都可以吃,只是在吃的時候要注意控制攝入量。

而部分糖尿病患者控主食,不吃米飯、饅頭,但是每天吃燕麥,就像案例中的張先生一樣,最後血糖不降反升,這是為什麼?

其實,很多人對燕麥有一種誤解,認為它是粗糧,升糖指數低。可事實上,燕麥粉很多種,包括燕麥米、純燕麥片、即食燕麥片,前2種升糖數值大概在51左右。

而第3種就不一樣了,因加工不僅營養大打折扣,升糖指數也飆升,高達83,和米飯可以說相差無幾。加上張先生吃的南瓜、紅薯的GI指數也並不低,那最終血糖自然是居高不下。

過量攝入易造成脂肪堆積

大米富含的澱粉,屬於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對於人體而言,大量攝入高碳水化合物主食,體內脂肪儲存量會增加。

對於已經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可以適當減少精白米麵的攝入量,同時儘量多吃一些粗糧或者少食多餐,避免一頓攝入過多造成脂肪堆積。

在吃米飯方面,怎麼吃才健康?

第一,白米飯可以吃,但別只吃白米飯。比如說在早上,我們除了單純地喝白粥,其實還可以嘗試下其他粥,比如說黑米粥、小米粥,或者是在大米裡面加點糙米、芸豆。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以減少碳水攝入,避免血糖飆升,而對於一般人來說,這麼吃也是為了均衡營養攝入,畢竟單純的白粥不太營養。

第二,可以嘗試冷飯熱炒。如果說中午的白米飯沒吃完,那麼為了避免浪費,就會早晚上做個蛋炒飯吃,其實我們也可以嘗試下冷飯熱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抗性澱粉,這種物質和普通澱粉不同,它是很難被人體吸收,導致血糖升高的,但是也能提供飽腹感,所以還是可以多攝入一點的。

抗性澱粉怎麼來?一個是食物本身要含有澱粉,另一個就是在食物冷卻之後,含量會上升,這時候再加熱,抗性澱粉含量也會比原來多很多,所以冷飯熱炒,升糖指數也會有所下降。但是需要提醒一點,出現變質的米飯可不行,最好還是當天吃完。

第三,細嚼慢嚥,控制食量。米飯雖然美味,但是我們即便是在非常饑餓的情況下,也不可以狼吞虎嚥、暴飲暴食,因為吃飯越快,消化壓力越大,升糖也越猛。建議大家每頓飯都吃15分鐘以上,但是也不要吃太多,主食控制在250到400克之間,吃七分飽就夠了,而且要更注重其他配菜的營養搭配。

建議大家葷素搭配,多吃綠葉蔬菜,然後可以吃一些瘦肉,補充蛋白質,飯後也可以吃一些水果,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在飯後還有感覺到餓的話,最好先測一下血糖,保證在安全範圍內再加餐,不要盲目加餐,這點很重要。

多數肝癌發現就是晚期?這些症狀早就在提醒你,太多人不知道。

肝癌,一個看似遙遠但實則致命的疾病。在過去的觀念中,肝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許多人在發現時就已經是晚期。然而,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身體的一些異常跡象,提早發現肝癌,從而及早治療,提高治癒率。本文將探討為什麼肝癌一發現即晚期,並提醒大家注意身體出現的7個異常,儘早進行肝CT檢查。

為什麼肝癌一發現就是晚期肝癌一發現就是晚期具體原因如下:

1、無明顯症狀
由於肝臟是人體內唯一缺乏痛覺纖維的器官,因此不存在痛覺,即使出現一些症狀,也會因為沒有痛覺警示而被忽略,通常症狀明顯時,已經到肝癌中晚期階段。

2、肝功能過於強大
由於肝臟代謝能力過於強大,即使被切除一半肝臟組織,仍能逐漸發育出新的部分,因此在肝癌早期,患者各項功能指標顯示正常,難以被發覺。

3、體檢忽略
針對肝癌早期篩查通常有B超和檢驗腫瘤標誌物兩種方式,但體檢中一般更多只會檢測肝功能。如果不存在明顯症狀,少有人會特別進行B超和腫瘤標誌物檢驗,因此錯過肝癌早期篩查,後期症狀顯著時則已是晚期。

多數肝癌發現就是晚期?雙腿早就給出信號,卻被忽視了!

雙腿發紅: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雙腿皮膚和全身差不多或稍微有點發白,主要表現為健康的淡粉色或黃白色。一旦肝臟出現了癌變,體內的膽紅素代謝就會出現異常,膽紅素就會跟著血液一起進入到身體各個器官組織,很容易會出現蜘蛛痣。肝臟也無法正常代謝身體內的毒素,堆積的毒素就會刺激腿部的血管,導致腿部皮膚顏色有所加深。並且患者還會伴隨有大面積紅斑,尤其是手掌和腳底,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肝掌問題。

水腫:
日常生活中,雙腿浮腫很容易讓人們想到腎臟疾病或心臟疾病,但還可能是肝癌的信號;特別是小腿以及腳踝處的水腫。患上肝癌以後,就會導致身體下肢的血液迴圈出現障礙,導致腹部腫脹,而這就是所謂的肝腹水問題。若腹部腫脹,並且還伴隨有雙腿水腫,那麼還請及時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看是否為肝癌問題。

皮膚乾燥:
日常生活中,雙腿皮膚乾裂起皮,並非是單純的天氣乾燥或皮膚缺水造成的,尤其是腳掌縫隙、腿部有嚴重的乾裂和起皮時,不能夠忽略肝癌的風險。肝臟是我們身體上最大的分解和解毒器官,可以幫助調節內分泌,參與新陳代謝。肝臟會出現癌變以後,勢必會影響到肝臟功能,減慢新陳代謝的速度,導致下肢容易出現皸裂和脫皮,哪怕每天塗抹潤膚乳依舊無法得到緩解和改善。

食欲不振
胃口下降,食欲不振需引起重視,屬於疾病發出的信號。身體保持健康,消化系統維持功能良好,食物可以正常消化,胃口也會保持正常。但是,有部分人食欲不振,和肝臟病變之後膽汁分泌量減少有關,在身體無法正常消化的時候胃口也會明顯降低。出現這種變化需要及時展開治療,通過提高肝臟功能來保持胃口良好。

肝區疼痛
癌症出現後身體會發出信號,那些肝區隱隱作痛的人最好儘早檢查身體,因為肝區的隱痛,鈍痛很可能是癌變發出的信號。在癌細胞出現後肝臟受到損傷,可能會有肝臟腫大,肝包膜受牽拉等情況,在影響下肝區就容易疼痛,剛開始疼痛感不是很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症狀會加重,有這些疾病的信號得及時檢查,防止嚴重的肝癌不斷加重。

到底是什麼習慣會在無形中傷害肝臟,增加患癌風險?

不良習慣一:熬夜
年輕人中,對於熬夜人群,有個流行詞語叫做“修仙黨”,真的是修仙,修到了最後直接飛升上天。熬夜讓肝臟無法順利完成自我修復,排出身體裡毒素的能力大幅度下降,毒素呆在肝臟內,等待下次排乾淨。一天、兩天那還好,肝臟還能支撐得住,一月、兩月肝臟可能吃不消,一年、兩年醫院病房是我家。

不良習慣二:經常生氣
我們對於生氣的人,有句話叫“大動肝火”,肝主疏泄,肝火不滅,學習生活煩躁,心情鬱鬱寡歡,不順的氣堵住肝,影響到肝臟排出毒素,破壞肝臟裡面的細胞。所以在很多事情上要放寬心態,想開些,氣出病來無人替。經常生氣的人可不只肝不好,還有更有疾病讓你頭痛。

不良習慣三:不換菜板
菜板是家中必備,尤其是木頭菜板,結實耐用,有些家庭比較節省,菜板可能好幾年都不會換一個,一直用到菜板壞了,才讓它退休下崗,木質的菜板格外容易發黴,切完菜、肉之類的,洗洗菜板再放回去,尤其是南方的天氣,菜板上的黴菌滋生速度很快。黴菌中的黃麴黴素目前已經被直接證明有致肝癌風險,是屬於一級致癌物質,發黴了一定要扔掉。

一般可以通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避免飲酒、接種乙肝疫苗、定期體檢等預防肝硬化,需要到正規醫院做檢查,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1、合理飲食:日常要注意合理飲食,避免吃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食物,比如蘋果、番茄、雞蛋等,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

2、適量運動:在日常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比如散步、練瑜伽等,促進身體血液迴圈,有助於保護肝臟健康。

3、避免飲酒:平時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過量飲酒,可能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傷。

4、接種乙肝疫苗:接種乙肝疫苗能夠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降低肝硬化的風險。

5、定期體檢:需要定期到醫院做體檢,瞭解肝臟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及時治療。

為何老了會出現“老人味”?堅持做好4件事,老了或可避免.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老年人可能會感覺到身體出現一種被稱為“老人味”的現象,表現為體味增強、皮膚乾燥等。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與身體的生理變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在40歲之後,堅持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能有助於減緩這種老人味的出現。本文將深入探討為何老了會出現“老人味”,並提出40歲後堅持做好的重要事項,幫助人們更好地面對老齡化過程。

老人味的起因

肢體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逐漸鬆弛和流失,這是造成老人味的一個重要原因。肌肉組織的流失導致了體內代謝的減緩,從而影響了體味的生成和排泄。此外,隨著肌肉鬆弛,皮膚也變得鬆弛,容易出汗,進一步加劇了老人味的產生。

肌肉鬆弛:
就像彈力襪的彈性一樣,我們的肌肉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失去它們的緊致感。它們變得鬆弛,不再緊緊包裹著身體。這個變化會影響到體味。

肌肉流失:
隨著歲月的流逝肌肉開始逐漸流失。這意味著身體代謝變慢了,廢物和毒素的排出速度也變慢了。結果,這些廢物和毒素在體內積聚,產生出一種獨特的“老人味”。

身體機能下降
身體機能會逐漸下降,隨著年齡的增長,包括新陳代謝的減緩和免疫系統的衰弱。新陳代謝的減緩意味著身體處理廢物和毒素的速度變慢,導致體味的積累。同時,免疫系統的衰弱也會影響身體對細菌和病毒的抵抗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氣味的生成。

新陳代謝減緩:
就像汽車引擎的轉速降低一樣,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新陳代謝也會變慢。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體處理廢物和毒素的速度變慢了,它們可能在體內滯留更久,產生出那種不怎麼好聞的“老人味”。

睡眠不好
很多人上了年紀,容易失眠,失眠後很多人就喜歡玩手機,看電視,就形成熬夜,進入惡性循環,這會加快人體衰老,皮膚鬆弛,缺水,更容易脫皮屑,細菌會大大繁殖,更容易老來有臭味。

吸煙
煙味是特別重的,吸煙的人在吸煙後的一段時間,連呼吸都是帶有煙味的,手上的煙味也會很久才能散去,有一定煙齡的人到了50歲以後,每次抽煙都會有一股濃濃的煙味,長期下去就會形成老人味讓旁人聞著不舒服。

不洗澡
人上了年紀以後,畢竟體能退化了,身體畢竟不能和以前相比了,所以在溫度感知這方面難免畏寒怕熱,對於洗澡也有一些抗拒,但是放久的肉都會發臭,更何況每天活動的人呢?長時間不洗澡不愛換衣服,老年味怎麼能夠不出來了?

45歲後堅持做好4件事,老了或可避免

及時清理身體
老年人身體的代謝能力存在著下降的現象,但是在一些比較炎熱的季節,還會容易存在著出汗的問題。而汗水的殘留會容易發生異味,所以對於老年人而言,平時一定要及時的去清理身上的污垢和汗漬。若是不太方便洗澡,大家可以用熱水擦拭一下身體,一定要把手心、腳心以及腋下的汗液擦拭乾淨,避免滋生細菌而帶來異味問題。

拒絕煙酒
若是大家在45歲之後能夠堅決的做到不抽煙不喝酒的話,身上的異味也能夠得到消散,也並不會使你帶來老人味。有一些人煙酒不離身,從年輕的時候就沾染上了一些壞習慣,但是大家卻不知道煙酒的有害物質很多,攝入過多的話便會容易增加疾病的嚴重程度。抽煙和喝酒都會容易給身上帶來異味,而且吸煙後身上的煙草氣也會持續很久,就連毛髮和衣物也會沾染,所以如果想要老人味消失,一定要遠離煙酒。

積極治療身體的各種疾病
如果身體存在某一些基礎疾病,或者是存在著慢性疾病,這個時候就需要積極的進行相關治療,當身體疾病治好了,身上的味道就能夠得到消散。

這是每一個老年人都需要進行的一件事,其實不僅是為了身上能夠消散異味,也可以更好的去治療原發疾病,説明改善身體健康狀態。

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清淡飲食對身體均衡提供營養,這樣可以更好的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保護消化系統。但是很多人在飲食方面並不太注意,依舊很隨意,就算是到了中老年階段也會步步腸胃健康,依然去吃一些高脂、高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但若是不健康飲食的話,就會容易使內分泌出現問題,而且也會容易增加老人味的發生風險,如果想要更好的去減輕老人味兒,一定不要吃太多,更不要吃的太油膩、太辛辣。

腫瘤患者要不要“忌口”,能不能吃“發物”?腫瘤患者能不能使用白蛋白?

採用日常食物養生身體強健,延年益壽保健,既避免了藥物的偏性,又使食補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補養虛衰之體,二是補充人體缺乏的某些營養成分達到祛病延年、益壽養生的目的。作為食補、食療的飯菜、果品、肉食等,不但含有大量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等成分,食用後可以滿足人體對營養的要求,還含有能夠直接治療疾病的有效成分,提高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增強體質,延緩衰老,所以是“固本之道”。食補作用和緩,既可保護胃氣,一般又沒有副作用,不需要懂得太多的醫學知識,容易掌握。

另外,服食方法多樣,燉、煮蒸、煲,任憑自己的口味。在進行滋補調養的同時,還可以享受美味佳餚。因而食補深受人們的喜愛,“藥補不如食補”的名言也被歷代傳誦。

如果腫瘤患者擔心吃營養食物會使腫瘤發展,盲目忌口,反而會無法滿足營養需求,從而削弱抗腫瘤治療效果,增加併發症發生風險,降低生存率,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

那發物到底能不能吃呢?目前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證明所謂的發物會導致腫瘤惡化和復發。

從營養的角度考慮,只要飲食均衡,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吃。當然,如果對某種食物過敏,或者本身是過敏體質,就要學會忌口了。

什麼是發物?有哪些分類?
提到發物,相信很多朋友們都不陌生,尤其是對一些老一輩的人來說,經常會告誡自己的親人或者朋友,在受傷之後千萬不能吃發物,否則就會延長傷口癒合的時間。在老人口中的發物,也僅僅只是通過自己的生活習慣或者是傳統的飲食習慣來理解的,其實在醫學當中對於發物也有著更為全面的解釋。

在西醫中將發物定義為食用之後會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的食物。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此類食物當中含有某種特殊的物質,在食用這種物質之後就會使人體的內分泌以及代謝功能造成異常,引起過敏性反應。

動病發物。

動病發物具有較強的刺激的性能,能夠誘發痼疾,在突發疾病時也會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常見的食物有:蘑菇,香菇,香椿芽,木耳,禽畜肉,魚,蝦。對於過敏性患者來說應該減少服用。

腫瘤患者要不要“忌口”,能不能吃“發物”?

所謂“忌口”和“發物”,是中醫特有的一個概念,意思是吃了某些食物後,導致疾病復發,所以需要忌口,忌食某些食物。中醫忌口,主要是針對一些細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過敏性疾病或過敏體質,如哮喘、蕁麻疹和其他皮膚病患者等而言的。從現代病理學的角度看,腫瘤並非感染性疾病、過敏性疾病,腫瘤的復發與“發物”引起的“發”並非一個概念,所以“發物”不可能會引起腫瘤的復發。
腫瘤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而被患者拒絕的很多“發物”,多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恰恰是他們所需要的,“發物”不僅能保證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而且能提高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所以,我們傳統概念中的“發物”,腫瘤患者是不用忌的。

放化療期間怎樣吃?

放療期間,由於接受放射線照射,可出現口幹、味嗅覺減退、紅斑、瘙癢、黏膜潰瘍或放射性炎症等,因此應補充清熱滋陰生津的食物,如藕汁、荸薺、梨汁、綠豆湯、西瓜、蘆筍、無花果、杏仁、烏梅、香蕉、枇杷、胡蘿蔔等,而忌香辣、燒烤、煙酒等刺激物。

腫瘤患者能不能使用白蛋白?

這個問題本質上還是腫瘤患者能不能“補”的問題,很多人想“補”又怕“補”。對於營養狀態正常的患者來說,是不需要使用白蛋白的。
而對於生存期較短、白蛋白缺失嚴重的晚期腫瘤患者來說,補充白蛋白的意義也不大。白蛋白應該更適於白蛋白有所缺失,預計生存期比較長的患者使用。

癌症患者真正要少碰的是這4種。

對癌症患者來說,發物並不是不能吃的,適當地吃一些發物反而會對疾病的恢復有著一定的效果。而患者真正要少碰的,其實是這4種。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小心。究竟是哪4種呢?我們就來簡單瞭解一下。

1、加工肉類。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一定要減少加工肉類的食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加工肉,其實加工肉就是對肉類進行二次,加工的食物,常見的加工肉類有肉罐頭,臘肉,醃肉等,因為這種肉在生產過程當中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亞硝胺等物質。這些都是風險性較高的致癌物質,癌症患者經常吃這些物質就會擴大癌細胞的發展速度。

2、燒烤食物。
燒烤食物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常見的食物之一,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燒烤配啤酒簡直堪稱人生贏家。但是癌症患者應該少食或者不食燒烤類的食物,因為燒烤類的食物在製作時,其溫度超過200度。這時候就會產生雜環胺、苯並芘等致癌物質。癌症患者經常食用燒烤類的食物也會加重病情,增大治療難度。

3、油炸食物。
油炸食物是圍繞在我們身邊比較常見的食物,像一些速食店或者是炸雞漢堡店,都會有油炸食物的存在。在製作油炸食物時,需要將食物放入到高溫的熱油當中進行煎炸。在高溫環境當中,食物內營養成分會流失,蛋白質也會破壞,進而產生苯並芘,這也是一種致癌物質,如果癌症患者經常吃油炸食物的話,也會加重病情。

4、煙酒。
眾所周知,煙酒對於我們的身體會造成較大的損害。因為煙酒當中含有多達上百種的有害物質,而這些有害物質當中也有一部分是致癌物質。據相關研究發現:經常吸煙喝酒的人群患有癌症的幾率要比普通人群高出30%以上。所以癌症患者一定要減少吸煙喝酒的次數。

量血壓應該量左臂還是右臂,測量血壓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血壓的測量,一般推薦是測量右胳膊,右胳膊的血壓會比左胳膊的血壓稍微偏高一點。因為右胳膊的血管比左胳膊的血管可能要粗大一些、寬一點,而且右胳膊的血管離心臟稍微偏近一點,所以兩個胳膊的血壓要是不一樣,往往是右側的偏高。
往往是先測右胳膊的血壓,來作為患者的血壓值,這樣測出來的結果,就能夠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血壓狀態。
如果患者有動脈粥樣硬化,或者某個血管部位出現了狹窄、閉塞的情況,測量血壓的時候,就選沒有出現狹窄的地方進行測量,也就是說以血壓高的那一側的血壓為准。

量血壓應該量左臂還是右臂

測量血壓一般測量的是右臂;因為先天的解剖結構的原因,一般右臂會比左臂高5-10mmHg,所以一般情況下以右臂血壓為主。
首次測量血壓時,需要測量雙臂的血壓,予以記錄,便於分析病情。
對於一些老年人,存在某一側上臂血管狹窄時,需要以健側的血壓為准;
正確的血壓測量應該是:測量前30分鐘不吸煙,不喝咖啡,排空小便;至少安靜休息10分鐘;取坐姿,選用合適的袖帶,袖帶管子對準肘部大動脈(一般在肘橫紋上2-3釐米處),袖帶鬆緊以可以伸進1-2手指為宜;測量過程中不要說話和移動。

測量血壓的正確方法是保持安靜、固定袖帶、緩慢放氣聽診等,正確測量才能使血壓數值更加準確。

1、保持安靜:測量血壓前需休息15分鐘到30分鐘,休息期間保持穩定的情緒,避免做劇烈運動,同時不要喝茶、吸煙以及喝酒。不良的行為會使血壓波動,進而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2、固定袖帶:可以採用坐位或者臥位測量血壓,將前臂暴露出來,袖帶綁在肘部上1-2cm處,保證鬆緊適度,還要使血壓計和心臟處於同一水準。

3、緩慢放氣聽診:聽診器放於肘部肱動脈搏動最明顯的地方,再開始加壓打氣,聽不到脈搏搏動後繼續加壓20mmHg。然後開始放氣聽診,聽到的第一個聲音是收縮壓,聲音完全消失時是舒張壓,需要做好記錄。

測量血壓還需保證周圍環境安靜,測量過程中不要晃動身體及大聲說話。如果檢測後發現血壓異常,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再根據醫生指導正確處理。平時保持穩定的情緒,避免情緒波動過大而對血壓造成影響。

50至60歲人群高壓正常值應在90~139mmHg之間,低壓正常值應在60~89mmHg之間。若高壓小於90mmHg,低壓小於60mmHg,屬於低血壓範疇。若高壓≥140mmHg,低壓≥90mmHg,屬於高血壓範疇。

正常無其他疾病的50至60歲人群需按時檢測血壓,盡可能將血壓控制在高壓90~119mmHg,低壓60~79mmHg之間,超過這個數值成為臨界性高血壓,雖在正常範圍內,但屬於較高的水準,需及時觀察控制,減緩情緒波動,注意飲食和休息,避免抽煙喝酒等。較低則需注意休息,補充營養,合理增加運動。
50至60歲人群若還存在其他併發症如腦血管疾病,則需在醫生指導下將血壓控制在正常值偏上一點,避免心臟壓力過低出現腦缺血。

高血壓的季節性變化,在大部分四季分明的地方會表現得非常明顯。相對于冬季而言,高血壓患者在夏季血壓會普遍降低。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夏季往往是比較好過的季節。

夏季控制血壓,要先瞭解血壓的變化特點,理解血壓季節性變化是正常的生理過程。比如,氣溫升高會引起全身動脈擴張,高溫時汗液排出增加會使體液減少;隨著氣溫升高,全身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會較寒冷時下降;夏季大家戶外活動的時間會比冬天多一些。上述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血壓降低。

夏季血壓降低、能否減藥

不應自行停藥或減藥。密切監測血壓水準,繼續按醫生開具的藥方正常服藥,確保血壓穩定。如果自行停藥,很可能再次出現血壓反彈性升高,導致血管損傷加重,甚至引發卒中、心絞痛等不良事件發生。但如果您出現不適症狀,如頭暈乏力、黑矇、噁心嘔吐等,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您正在服用哪些藥物。

高血壓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有合理飲食、適當鍛煉、減輕體重等。

1、合理飲食:高血壓的發生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有一定的關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合理飲食,儘量以低脂、低鹽、低糖的食物為主,多吃西蘭花、番茄、蘋果、柳丁、香蕉等食物,同時注意限制鈉鹽的攝入量,防止鈉鹽攝入過多,從而預防發生高血壓。

2、適當鍛煉: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多參加戶外運動,比如做健身操、慢走、跑步、游泳、瑜伽等,通過適當鍛煉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達到預防高血壓的目的。

3、減輕體重:對於肥胖的人群,還要及時減輕自身的體重,防止身體過胖導致血壓發生變化,應將自身的體重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以此來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老年人食欲旺盛好嗎,飯量決定壽命多久嗎?

老人晚年飯量和壽命沒有直接關係。儘管有研究表明,減少進食量可能有助於延長壽命,但這並不意味著飯量大就意味著壽命短。老人的飯量大小主要反映了他們的消化系統功能和代謝狀態,而不是直接影響壽命的因素。
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飯量與壽命之間的潛在聯繫,分析食物攝入量如何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生命長度,以及這種關係背後的科學依據。飯量,即一個人每餐所攝取的食物量,它反映了人的飲食習慣與營養攝入;而壽命,則是指一個人從誕生到生命終結所經歷的時間,它體現了人的生存狀態與生命品質。從理論上分析,飯量與壽命之間並不構成直接的因果關係,即一個人的飯量大小並不能直接決定其壽命的長短。然而,飯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一點不容忽視。

如果老年人吃得過多,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

這些健康問題可能會增加老年人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從而影響他們的壽命。就像一輛超載的汽車,雖然可以行駛一段距離,但最終可能會因為負荷過重而出現故障。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並不意味著老年人通過減少飯量就能直接延長壽命。因為壽命的長短並非單一因素所決定,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若老年人飲食攝入過少,可能會引發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健康問題,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問題同樣會影響老年人的健康和壽命。就像一棵缺乏養分的樹,雖然可以存活一段時間,但最終可能會因為營養不良而枯萎。

老人越能吃越健康,飯量大的人更長壽嗎?

老人上了年紀後,胃腸消化吸收功能也在衰退,飯量與年輕時相比會小很多,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時候能吃就是福,但長期吃得過飽卻並非明智之舉,畢竟過飽也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首先會引起肥胖,攝入過多食物會導致身體能量過剩,無法及時消化在體內蓄積會轉換成脂肪,進而會導致身體肥胖,而肥胖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存在直接關係。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還會增加腸胃負擔,過量的食物攝入會給胃腸道帶來極大負擔,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引起消化系統紊亂,時間長了還會引起胃腸道疾病發生。

老年階段飲食量的科學奧秘

1. 飯量與生理變化

歲月流轉間,人體的代謝效能與消化機能漸趨式微。調研指出,隨著活動量縮減和基礎代謝率的下降,老年人群相較于青春歲月,能量消耗需求顯著降低。故而,老年群體在膳食上需秉持適度原則,謹防過食所致的健康隱患。

2. 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控制食量固為重要,但老年健康的基石乃在於全面均衡的飲食習慣之維繫。全面均衡的營養供給,是穩固身體機能、抵禦慢性疾病侵襲的重要基石。醫生指出,老年人應保證食物種類的多樣性,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優質蛋白質和健康脂肪,以滿足身體對各類營養素的需求。
飯量與壽命間交織的複雜關聯網路

飯量與壽命之間並非簡單的因果關係。合理的飲食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營養,有助於延長壽命;而過度的飲食則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等健康問題,縮短壽命。因此,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飲食,避免過度進食或營養不良。

過度飲食的隱患

對於老年人來說,過度飲食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首先,過量飲食增加了心臟負擔,尤其是在老年人中,這可能導致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與心臟病、高血壓和中風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此外,過度飲食還可能導致血糖水準失控,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對於已經患有這些疾病的老年人來說,控制飲食尤為重要。

此外,過度飲食還可能導致肥胖。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包括心臟病、糖尿病、某些類型的癌症以及骨骼和關節問題。

因此,保持適宜的體重是老年健康的關鍵之一。這不僅需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入,還需要注重飲食結構的平衡,確保足夠的營養攝入,同時避免過量的脂肪和糖分。

綜上所述,老年人的飯量調整應該是一個綜合考慮生理變化、健康狀況和營養需求的過程。

適當的飯量和健康的飲食習慣,有助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延長壽命。通過科學的飲食管理,老年人可以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

口腔癌早期都有哪些表現呢,我們該如何護理好口腔問題呢?

癌症可以說是當今社會中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而且在癌症的早期階段,及時檢測和治療也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關鍵。而且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一種致命的錯誤:把口腔癌當成口腔潰瘍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過口腔潰瘍的經歷,一旦口腔內出現潰瘍,真可謂是多麼痛的領悟,甚至連咽口水都會有疼痛感。

口腔潰瘍在臨床上十分高發,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淺表性潰瘍。出現口腔潰瘍的部位一般為米粒、黃豆大小,表面會有凹陷,周圍伴有充血、水腫症狀。

出現潰瘍後,會引起疼痛、粘膜出血以及口乾舌燥的症狀出現,一些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因為潰瘍而影響正常的說話。

部分人在日常口腔潰瘍會反復發作,但目前臨床上對於引起口腔潰瘍發作的誘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免疫功能失調、遺傳、病毒/細菌感染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等相關。

出現口腔潰瘍反復發作時,很多人會擔心這是不是癌症的信號。其實,口腔潰瘍並不會直接演變成癌,所以無需過多擔心。但因為口腔癌早期的症狀並不典型,很多人會將口腔癌的早期症狀誤認為是口腔潰瘍,以至於讓病情持續發展。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化學性、機械性刺激相關,包括長期吸煙、飲酒、營養缺乏、口腔衛生不良、牙根殘缺等。

口腔癌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部分因素會增加患病的風險。以下是一些口腔癌的高危因素:

1. 吸煙、飲酒
吸煙和飲酒是口腔癌的主要危險因素。長期吸煙和飲酒可能導致口腔黏膜受損,並增加患口腔癌的風險。

2. 長期嚼檳榔
檳榔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長期嚼食檳榔可能損傷口腔黏膜,增加患口腔癌的風險。

3. 口腔疾病、病毒感染
患有口腔疾病(如牙周病、齲齒等)或病毒感染(如HPV)可能增加患口腔癌的風險。

4. 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
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缺乏蔬菜和水果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可能增加患口腔癌的風險。此外,缺乏運動、長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對口腔癌的發生產生一定影響。

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護理好口腔問題呢?

●在日常飲食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少喝酒、少抽煙。牙齒是我們身體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部位,如果我們生活中不進行很好的護理,它可是會引發一系列很嚴重的後果。

●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相關藥物的服用一定要謹慎,因為有一些藥物對於我們的牙齒是有一定損傷的。比如說有一些藥物在服用之後,很容易會導致牙齒出現發黃的情況甚至還會導致牙釉質發育的不夠完全。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關於牙齒清潔的工作。除了早晚記得刷牙之外,日常在每次吃完東西之後,請一定要把牙齒清潔一下,比如漱口。我們在食用食物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會有一些食物殘渣殘留在我們的牙齒縫隙之中,從而這些食物殘渣經過一系列的反應,很容易會對我們的牙齒以及周圍組織造成一定的損傷。所以,生活中一定要記得做好自己的口腔衛生。

老年癡呆的“禍根”被揪出,若有這3個習慣,及時改正.

引起老年癡呆的主要原因就是年齡增大、身體各項機能衰老導致的,所以這嚴格來說並不是一種疾病,只能說是人到衰老之後的一種症狀,目前沒有很好的辦法進行治癒,只能採用一些人為干涉的方法去緩解和預防。
而且這種疾病有一定的家族性,如果家族裡有這種症狀,那麼身為同一家族的自己,到了年齡大了之後也很有可能會患有這種症狀。這幾句話如果家裡老年人常說,不要小視,很有可能是老年癡呆的前兆。

人在上了年紀之後,身體的生理機能大不如前,患老年癡呆症的概率也會增大。老年癡呆症又被稱作阿爾茨海默症,據調查:患老年癡呆症的人數正在逐年上漲,關愛老人已成為現在備受關注的話題。
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
老年癡呆症是大腦病變,是不能夠被治癒的,只能夠通過藥物有所緩解,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一定要注意預防這方面的問題。

老年癡呆的“禍根”被揪出,若有這3個習慣,及時改正

老年癡呆病因尚未明卻,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包括基因、疾病、環境等。這些習慣或是誘發老年癡呆“禍根”。

長期吃素
很多老人會陷入清淡飲食=素食的誤區。清淡飲食,實際指的各方面營養均衡前提下,以低鹽低油的飲食為主。老年人長期吃素,會導致營養缺失,可引起虛弱、乏力、面色蒼白、記憶力下降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骨質疏鬆、癡呆等疾病。
真正的清淡飲食,應該是葷素搭配,在補充蔬菜水果豆製品的同時,也要適量從肉類食品中獲取蛋白質和脂肪。嚴格限制油、鹽、糖的攝入,每日用油最好不超過25克,攝入鹽分應不超過6克,對糖的攝入量應控制在25克一下。

太愛乾淨
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納入192個國家的資料分析發現,衛生條件和設施更好的國家,認知障礙發病率的風險高出33%。研究認為,這可能與環境過於潔淨,經常使用抗菌類藥物,與自然環境接觸較少,打破原本的生物生態平衡。

睡得太足
美國一項關於老年癡呆症的研究顯示,午睡過久(超過1小時),會使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增加40%。研究人員認為,午睡過久與認知之間存在惡性循環,隨著年齡增長和阿爾茨海默病不斷進展,午睡睡覺和頻率也會隨之增加。午睡時間增加,似乎也是老年癡呆的一種特別重要的信號。

老年癡呆患者常說4句口頭禪
早髮型阿爾茨海默症具有一些典型症狀,例如記憶下降、空間時間定位能力下降、性情變化等。如果家中老人經常出現以下幾句口頭禪,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1、“你在說什麼?我忘了”
記憶力衰退是阿爾茨海默症最明顯的特徵,患者經常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或相關資訊,還會經常重複已經問過的問題、忘記答案等現象。早髮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出現這些症狀的時間更早,次數更頻繁。
2、“這個東西我不會用了”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容易出現忘記如何去雜貨店、餐館或工作場所,喜歡遵循熟悉的遊戲規則,做一些簡單的飯菜等情況。還會出現難以完成日常任務的情況,例如患者面對已經使用多年的電話,突然有一天說:“這個東西我不會用了。”

3“我為什麼在這裡?“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容易混亂地點和時間,對不熟悉的地方感到困惑,不能分辨季節、月份或某一天中的時間。隨著阿爾茨海默症病情的加重,患者對熟悉的地方也可能會感到困惑,還會疑惑自己如何到達某個地方,並開始徘徊、迷路。

4、“我找不到我的東西了,是不是誰拿走了”
多數人在丟失物品後,能通過搜索邏輯位置和回溯步驟找回丟失物品,但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丟失物品後,無法通過回溯步驟來找到丟失的物品,甚至會性情大變,懷疑身邊有人故意偷走或者想加害於他/她。

排便時出現哪些信號,提示腸道可能長息肉了。

小周體檢發現結腸息肉並切除,但忽視複查導致一年後發展成腸癌三期。腸道息肉與遺傳、腸道炎症、飲食習慣有關。上廁所時若出現習慣性紊亂、未盡排便感、潛血、大便形狀改變、腹部不適等提示,應警惕腸息肉。預防腸息肉應少吃紅肉、高脂肪食物和加工肉類,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和多喝水,堅持適度運動。定期體檢,發現腸息肉及時治療。

人體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新陳代謝,但是關於排便是有一定規律的,大多數人都會在每一天的同一時間段內排出大便,維持身體腸道乾淨。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排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最終精確計算出結果:男性活到76歲,共排出22060斤大便;女性活到81歲,共排出23514斤大便。

生活中80%的結直腸癌患者發現時,已經到中晚期錯過最佳救治時間,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如便血、腹瀉等,容易被忽視;另一方面,腸道檢查,不夠完善,很多人,都不注重腸道檢查。延誤治療的直腸癌患者中,約80%以上,因為未做直腸指檢造成的。早期腸癌,5年生存率在80%以上,中期腸癌,5年生存率為70%,晚期腸癌,5年生存率少至50%。

腸道是最大免疫器官,人體70%的免疫力,來自腸道,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與消化道有關,系腸道健康在於有害菌和有益細菌之間相互平衡。

對於腸息肉來說,食療養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被認為對預防腸息肉具有積極作用。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等都是良好的纖維來源。攝入足夠的纖維可以幫助保持腸道正常的蠕動,促進排便,從而避免便秘和便秘引起的腸道壓力。此外,纖維還能吸附並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減少對腸黏膜的刺激和損傷。

研究顯示,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減少腸息肉的風險。抗氧化物質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硒等,可以中和自由基,減少對細胞組織的損傷。因此,在日常飲食中,我們可以多攝入富含這些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堅果種子、深色蔬菜等。

此外,一些研究還發現,飲食中的鈣和維生素D與腸息肉的發生有關。充足的鈣攝入可以減少腸道黏膜細胞的增生,從而降低腸息肉的形成風險。維生素D則有助於促進鈣的吸收利用。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含有豐富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乳製品、豆製品、魚類等。

在食療養生的同時,我們還需注意一些養生建議。首先,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儘量避免油炸食品和高鹽食物的攝入。其次,定期進行體檢,特別是腸道檢查。通過腸鏡檢查可以及早發現腸息肉,並進行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此外,保持適度的運動也是重要的,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胃功能,減少腸道疾病的發生。

腸息肉雖然常常不顯現症狀,但對我們的健康仍然會帶來一定風險。通過食療養生,我們可以改善腸道環境,預防腸息肉的發生。此外,定期體檢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不可忽視的。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

排便時有哪些感覺說明腸道息肉出現呢?

1、腹部疼痛
在腸道息肉出現的時候排便過程中會有異常的感受,如果在排便過程中感覺到有腹部疼痛感,有可能是腸道息肉的信號。在腸道息肉發展過程中,息肉體積慢慢增大,有可能會對腸道功能造成影響,在排便的過程中受到糞便的擠壓也會產生局部疼痛的感覺。

留意到自己在排便的過程中總是有腹痛的感覺,有可能是腸道息肉形成,應該針對局部的息肉展開治療,才能促進身體健康,防止腸道部位的息肉體積增大而引發不良症狀。

2、出血
在腸道息肉形成時很多人排便過程中會有異常的感受,特別是經常有便血的情況出現,有可能是腸道息肉的信號。在腸道息肉發展過程中會對腸道功能造成影響,間接導致腸道黏膜受損,很多人在排便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便血的情況。

因此,感覺到自己排便時總是有黑便或者柏油樣糞便出現,應該高度重視,這種情況產生有可能是腸道息肉引起,應該針對腸道部位的病變展開治療。只有腸道息肉得到控制,腸道功能維持正常,消化能力也提高,出血的表現才會好轉。

3、有便秘感覺
腸道息肉出現之後應該重視起來,腸道息肉發展過程中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如果總是有便秘、排泄不出糞便這種感覺,有可能是腸道息肉引起。腸道息肉發展過程中體積可能會慢慢增大,隨著腸道息肉體積的增大,還有可能會引發腸道梗阻,在排泄糞便的過程中受到阻礙,可能就容易出現便秘的感覺。

長時間上火會得癌症嗎,經常喉嚨痛會得癌症嗎?

家住吉林的蔡叔(化名)今年62歲,從去年秋天開始,他總會在清晨擤鼻涕時,發現紙巾上有暗紅色的血絲,不僅如此,咳痰的時候也會帶些血。原本以為是秋高氣燥,蔡叔並未在意。

然而症狀持續了大半年,且鼻涕中的血絲越來越多,蔡叔來到當地醫院問診,經過檢查後,原來這一切表現竟然是鼻咽癌搞得“鬼”。

咽喉腫痛、鼻涕帶血、牙齦紅腫……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上火症狀,怎麼也會變成癌症發出的警告信號呢?

我們常說的“上火”,到底是什麼?

在中醫理論中,”上火”指的是身體內陰陽失衡,導致陽氣過盛或陰虛火旺的一種狀態。這種失衡表現為身體機能亢奮、代謝加快,呈現出熱性症狀。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陰陽二氣相互制約,維持平衡。

陰陽平衡被打破後,身體容易受到”火熱之邪”的侵襲,引發一系列熱性症狀,如咽喉幹痛、頭昏目脹、鼻腔熱烘、口舌生瘡、流鼻血、便秘、牙痛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火”並非單一的證型,而分為實火和虛火兩種類型。

實火指陽氣過盛,以肝膽、胃腸實火為常見,表現為高熱、頭痛、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脈數實等症狀。實火類型的人喜歡冷飲,腹脹痛拒按,脈數實,可能伴有流鼻血等表現。治療重點是疏散,以苦寒瀉火、清熱解毒為主。

虛火則是指陰虛不足以制約陽氣,常由體質虛弱、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等引起。症狀包括低熱、手足心熱、口幹盜汗、舌幹紅無舌苔等。治療需側重於滋陰,以生津養血、滋陰降火為主要策略。

因此,根據實火或虛火的不同情況,中醫治療會有所區別,以恢復陰陽平衡為目標。

一般情況下,口乾舌燥就是身體缺水的表現,而夜間會口乾舌燥,主要和四個生理因素有關:

白天喝水少:當日若飲水量不足,很可能造成夜間口幹的問題。

睡覺環境乾燥:房間內空氣濕度不足會使得身體水分蒸發過快,嘴巴就容易乾燥。

張嘴入睡:口腔唾液腺會不停分泌唾液,而有些人入睡後總是不自覺張嘴,此時唾液蒸發並減少後就會感到口乾舌燥。
攝入過量的鹽:吃得太鹹,血鈉濃度升高就會使血漿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渴感中樞以及滲透壓感受器接收到信號就會讓我們產生口渴感。

上述情況引起的口幹不適感,一般喝水可以緩解,但如果喝水也得不到改善,則要警惕可能是疾病預警。

1.口幹之餘脖子粗,警惕甲狀腺疾病

甲亢患者不僅脖子粗,並且甲狀腺激素水準升高會使基礎代謝率增快,導致人體耗氧量增加。而機體產熱多散熱快,就需要更多水分,也就容易口渴口幹。

2.口幹且夜尿多,小心尿崩症

尿崩症作為一種併發症,是腎病或中樞疾病引起的腎小管重吸收障礙問題,身體因缺水錯覺而總感到口幹口渴。患者在夜間口乾舌燥之餘,也尿液會明顯增多,嚴重時還伴有發熱無力等表現。

3.口幹又口苦,警覺肝膽疾病前兆

肝功能受損也會影響膽囊並導致膽汁反流,而膽汁一旦反流至食管和喉嚨,就會產生口苦口幹的不適感。

4.口幹又“三多一少”,當心糖尿病找上門

糖尿病患者常有口幹和三多一少的表現,三多一少為多食多喝多尿體重少。糖尿病患者夜間胰島素不足,血液糖濃度升高,細胞失水而進入缺水狀態,加上腎小管濃縮障礙,此時就有口幹的表現。

5.口幹和呼吸不暢,呼吸系統疾病在作怪

慢阻肺或慢性支氣管患者夜間睡覺呼吸不暢,因習慣性張嘴呼吸,口腔唾液蒸發,就容易口乾舌燥。

總之,健康是我們事業和生活的基石。通過關注身體異常信號,及時就醫,我們可以更好地預防嚴重疾病的發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參與到健康促進的行動中。只有具備健康的身體,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