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慢的人真的長壽嗎?心臟跳動快好,還是慢好?

人的心臟跳動快慢和我們的壽命有關係嗎?當然有!您想想,心臟是我們的發動機,因為心臟跳動,我們才能活著,心臟一旦停止工作,我們就會終結。心臟跳的快說明心臟有勁壽命長?心臟跳的慢說明心臟工作少壽命長?那麼我們的心臟跳動到底是快好,還是慢好?

一個健康的人,心臟每分每秒都按照著頻率跳動,正常的心跳頻率為每分鐘60~100次,如果超過100次,就被稱為心動過速;如果過慢,則稱為心動過緩。

心跳越慢越長壽,這種說法靠譜嗎?困擾多年的問題終於有答案了
一、研究揭示:心跳越慢,死亡風險越低

人從出生到死亡,心臟一直持續跳動,從使用率的角度來看,心率快者的心臟耗損似乎比心率慢者的更大,因此民間有“心跳快縮短壽命”的說法。但傳言還需要實驗證明,從1980年以來,不斷有心率與死亡率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問世。

其中一項重要的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該研究針對社區人群的觀察,結果顯示每分鐘心律增快5次,心衰風險就增加13%,死亡風險也隨之增加。

心跳越慢越長壽,這種說法靠譜嗎?困擾多年的問題終於有答案了
挪威一項涉及13500名男子和16000名女子的12年追蹤研究就做了相關分析,研究者對實驗者進行了心率測試,分別是在研究開始時和研究開始10年後。分析發現,與兩次心率都在70以下者相比,第一次心率在70以下、第二次心率在85以上者死於心臟病的危險增加了90%

其實早在2014年,弗拉明翰研究就得出了“心率每增加11次/分,總死亡風險就增加15%”的結論。心臟的每次跳動,都會帶來血流脈衝和血管的舒縮,也就是說,心律越快,血液對心血管的衝擊也就越大,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越高。

心跳越慢越長壽,這種說法靠譜嗎?困擾多年的問題終於有答案了
如此看來,心率快慢的確與壽命相關,心率逐漸增加對壽命有負面影響,而心率慢的人則壽命更長久。

二、心跳越慢越健康嗎?並不是

從研究來看,心率過快確實會更短壽,那麼心跳越慢,一定就代表長壽嗎?實際上,在一定的限度內,確實心跳偏慢的人會比心跳快的人長壽。這是由於心跳快的人,心肌耗氧量增加,隨著心臟的每次跳動,全身的動脈都是一次衝擊,更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內皮損傷。

但要注意的是,心跳並不是越慢越好,而是在一定正常的範圍值。

心跳越慢越長壽,這種說法靠譜嗎?困擾多年的問題終於有答案了
心跳過慢者可能會由於供血不足,引起下列疾病:

神經張力改變:心率比較慢,卻跳動有力、規則,排血量不變,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基本與正常人無異;

傳導阻滯:心臟的某一部分對激動不能正常傳導,屬於心臟房結或心肌病變,一般輕度時無症狀,需在心電圖檢查發現;

心跳越慢越長壽,這種說法靠譜嗎?困擾多年的問題終於有答案了

竇房結功能改變:人的心跳由竇房結指揮,竇房結本身病變會引起心跳過緩。心跳每分鐘低於50次,排血量減少,引起患者出血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心跳越慢越長壽,這種說法靠譜嗎?困擾多年的問題終於有答案了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無論是健康人,還是心臟病人,心率在一定範圍內,相對慢一點更長壽,但健康的心臟應該是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安靜時我們心率接近60次相對更長壽,如果安靜時心率超過90次,最好去帶一個24小時動態心電圖,看看最慢心率及最快心率及平均心率,綜合評價後給出準確建議。總之,不能單純依靠心率一項來評估健康和壽命;但在同等條件下,在正常範圍內,心率相對越慢越長壽!

男人為什麽都喜歡岔開腿坐,為了保護蛋蛋嗎?

在火車,捷運,高鐵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男性普遍岔開腿坐,女性普遍併攏雙腿坐,有的男性兩腿分開一個人占了兩個人的位置,有時還會“越界”放到女性朋友腿前,非常不雅觀。為什麼男性喜歡岔開腿坐?

這一問題放到網上後引來眾多男性網友回復,有人說岔開腿坐才是爺們兒,並腿坐太“娘”了。有人說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怎麼舒服怎麼來。其實背後的原理很多男性自己都不知道.接著往下看↓↓↓

男生,為什麼都喜歡岔腿坐?

“岔腿坐”這種現象有多常見

人們對它的抗議就有多激烈

2017年,馬德里市交通部門

發起治理“大爺式占座”運動

並設置了禁止標誌↓↓↓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美國地鐵上海報上

也畫著一隻分開八條腿的章魚

更狠的是

俄羅斯有位女性自己做了一瓶漂白水

只要見著地鐵上有岔腿坐的“男性”

就會毫不留情在他們襠部澆上漂白水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甚至還給“岔腿坐”

衍生出了一個專業術語

——Manspreading

man:指男性

spreading:指展開的

合在一起就是:“展開的”男性

是不是很形象?

科學解釋1:拯救危在旦夕的精子

雖然這聽上去很扯

但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

長時間雙腿閉合

會顯著提高陰囊的溫度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一項實驗表明

精子對溫度非常敏感

(適宜在34℃~36℃恒溫環境)

睾丸局部溫度升高

會導致睾丸生精功能障礙

甚至不育

科學解釋2:男性的骨盆更窄

假設男女身高體重一樣

一般男生的臀部會小一點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男生「恥骨弓的角度」也比女生小

「恥骨弓的角度」越小

人的下肢就會相對更僵硬

比如很經典的“呆萌鴨子坐”

女生做起來輕而易舉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男生卻很難做到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本來窄一點是沒關係的

但偏偏男性膀胱、直腸以及生殖器官

又都集中在此處

對於外掛在盆腔內的生殖器

除了岔開雙腿給它們留出生存空間

還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科學解釋3:保持平衡

學過數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三角形結構更有利於保持穩定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而男性窄窄的骨盆之上

要承擔偌大的重量

所以把兩腿張開

更利於穩定承重

其實,只要自然地將雙腿打開

與肩部平齊

就是一種兩全的坐姿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另外也不建議大家翹二郎腿,對身體也不好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長期蹺腿坐

會增加膝關節內部壓力

使軟骨營養吸收受阻,磨損增加

讓你提前患上關節炎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嚴重還會讓脊椎被迫彎曲

造成骨骼變形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除了岔腿坐這一點

男女其實還有很多的不同

男女都有哪些不同?

01 男生才是水做的

成年男人體內的含水量約占體重60%

女人體內的含水量只占50%-55%

男人為啥都喜歡岔開腿坐,真的合不攏嗎?不只是為了保護蛋蛋
02 女生更怕疼

女性皮膚裡的神經纖維大約是男性的2倍

所以對疼痛的感知力也更強

03 女生腳味比男生更濃烈

男生的足部細菌繁殖速率是400%

女性則是2300%

差不多6倍的差距

04 女生大腦的語言區域細胞比男生多12%

女生會更早的開口學會說話

語言學習和文字理解能力都比男生優秀

05 女性的體脂率比男性多了一倍

所以女性更容易變胖

也更不容易減肥

06 女人平均壽命比男人高5年

全球110歲以上的老人95%都是女性

——資料來自《2019年世界衛生統計》

結語:男人就象桃子,女人就像是雞蛋,男人外表很軟,裡面很硬,要慢吃慢咬;女人外殼很硬,裡面很軟要輕拿輕放。 男人在街上東張西望被稱作心懷不軌,女人在路上左瞅右瞧被叫做明眸善昧;男人因為軟弱常常遭到女人們的白眼,女人憑藉眼淚經常博得男人們的同情;男人痛苦的時候無話可說,女人憤怒時啥話都說

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空氣質量對人的健康危害

自從PM2.5的危害被陸續科普以來,它已經引起了全社會對空氣品質的廣泛關注。每個人都離不開呼吸,空氣品質對健康的影響頗大,尤其是對尚在發育成長中的寶寶。空氣中會夾雜著各種細菌、病毒等致病源,比如每年都會有流行性感冒高發期,兒童手足口病等疾病通常都是由於空氣傳播所導致的。

那麼,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究竟有哪些不利影響呢?

3.23世界氣象日:空氣品質差,人體健康受危害!
1、增加癡呆風險。

據外媒報導,倫敦幾所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神經退行性狀況與暴露於二氧化氮和被稱為PM2.5的微觀顆粒之間存在關聯,長時間暴露於空氣污染之中可能會增加患癡呆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于2004年對131000名年齡在50歲到79歲之間還未患有癡呆症的患者進行了研究,調查發現,2005年至2013年,共有2181名患者(1.7%)被診斷為癡呆,其中39%患有阿爾茨海默病,29%患有血管性癡呆。

基於2004年對病人住所附近所做的調查,這些診斷結果與周圍環境中的二氧化氮和PM2.5水準有關。

2、有損認知能力。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耶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三位研究人員發現,空氣污染與人類認知能力下降之間存在關聯,他們的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27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研究人員們表示,他們的確不知道空氣污染是如何導致認知衰退的,但是他們認為可能是大腦中的白質受到了影響,因為大腦白質負責協調不同大腦區域之間的通信。

3.23世界氣象日:空氣品質差,人體健康受危害!
3、兒童青少年更易患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空氣污染與神經炎症和神經退化有關。而神經炎症導致的腦結構和腦功能異常又被證明是導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

。因此,空氣污染可以通過直接作用大腦而導致精神疾病。倫敦國王學院的凱利(Frank Kelly)教授表示:“空氣污染和大腦受到影響之間似乎存在某種聯繫,因為兒童和年輕人的大腦和呼吸系統還不成熟,因此他們最容易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

4、增加流產風險。

為研究空氣污染對北京地區孕婦稽留流產的影響,研究人員分析了2009年至2017年該市255668名孕婦的臨床記錄,在參與的孕婦中,17497人(6.8%)經歷了稽留流產。

研究人員還發現,稽留流產的風險增加與空氣中PM2.5顆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濃度的增加有關。有毒物質可通過胎盤誘導能力改變,來攻擊發育中的胎兒,空氣污染成為了孕婦最為棘手的問題。

3.23世界氣象日:空氣品質差,人體健康受危害!
其實,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止於此,它還會令兒童更易自閉、誘發DNA改變,並且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有著密切關係。

因此,我們一定要嚴肅對待這一風險,及時意識到空氣污染的嚴重性空氣污染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空氣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低劣的空氣品質會使人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下降,可以想像空氣品質狀況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影響是何等重要。

告訴你事實!為什麼男性壽命平均比女性短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人口組織多年的調查統計表明,男性壽命平均比女性短5至10年,而且在一些國家,這種差別還在逐年上升。

據InstituteforHealthMetricsandEvaluation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各國的人均壽命各不相同,其中,冰島、日本以及澳大利亞為壽命排名前三的國家。從榜單上看,除了看到各國人群的壽命差異外,還能看到一個共同點——女性的人均壽命都要比男性的高。男女壽命相差6歲左右

人之所以能活得久

是因為細胞分裂產生的新細胞

能讓各器官保持活性

可細胞分裂也是有代價的

每次分裂后

染色體兩端的

端粒長度都會縮短

這是一種DNA-蛋白質複合體

相當於我們生命的「計時沙漏

當沙漏走完

我們的生命也會來到盡頭

而男女體質差異

造就了他們「同人不同命」的結果

男性衰老得快就是因為雄激素加速了細胞分裂

速度比女性快了整整 7% !

據《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

中國歷代的帝王

平均壽命只有40歲

那些太監比如孫耀庭、魏忠賢平均壽命高達71歲

不止中國太監連韓國太監也是如此

仁荷大學和高麗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

太監的平均壽命比普通男性長14-19年

其中甚至有3位活到了100歲以上

這即便在當今,也十分罕見

雄激素的另一大原罪就是

它和它的衍生物——二氫睾酮(DHT)除了讓人更高更快更強更禿還會讓人變得爭強好勝

往往傷病也從此而來……

大家不妨回憶一下

有喜歡的女生在球場邊時

男生們打球是不是更要強?

又或者

當女性加入聯誼會後

男生們是不是也會變得更活躍?

這其實源於先祖爭奪配偶的行為

當出現心儀對象時

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就會升高

男人會變得更容易衝動

瑞典的一項調查發現

70%的交通事故由男性司機造成

因為雄性激素

他們更喜歡激情駕駛

也更容易發生路怒症

除了激素外

男性在基因上也得遭罪

在性染色體上

女性是XX

男性是XY

一些遺傳病的致病基因

就位於X染色體上

比如紅綠色盲、血友病

更別說還有一些「專屬Y染色體的遺傳病

女性一點也沾不到

這就是很多遺傳病傳男不傳女的原因

《自然-通訊》的一篇研究提到

男女感染病原體的幾率雖然相近

但女性體內的病原體

發作的幾率和程度都更小

病原體將自己的毒性變弱

長期與女性宿主共存

是因為女性能把病原體傳播給後代

相反,那些殺傷力太強的病原體

比如埃博拉

能很快將人置之死地

失去宿主后便只能在小範圍內傳播

當然,除了這些不可控因素

也有男性自己作死的情況

男性普遍對身體不重視

每個月按時給愛車做保養

卻不知道要定時去體檢

男性心情低落不是找人訴說

更多是抽菸喝酒、熬夜遊戲

壓力巨大不是發洩而是負重前行

相關統計顯示

女性每年去醫院看病的次數比男性高出28%

雖然激素和基因問題沒辦法,但我們可以從後天努力上下功夫

 

首先樹立意識

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定期運動

就是最好的抗衰老方法!

當我們還在思考如何延緩衰老的時候

已經有人研究起了返老還童

甚至成功讓參加試驗的老人

在三個月內「年輕」了25歲

最近一期《Aging》(老齡化)雜誌刊登了以色列科學家研發的“高壓氧治療”方案,文中介紹了以色列研究人員利用高壓氧“讓老年人逆轉人體衰老”的整個過程,並配有實際成功的案例展示

經介紹,這些研究人員分別將35位60歲以上的健康老年人放置在加壓氧艙裡,讓這些老年人坐在椅子上,每天讓這些老年人呼吸90分鐘純氧,持續3個月。實驗的結果表示,3個月的“高壓氧治療”能讓這些老人平均“年輕”25歲,恢復到25年前的狀態。這樣驚奇的發現讓研究人員興奮不已。經研究發現,“高壓氧治療”可以扭轉生物衰老的兩項關鍵—功能失常的衰老細胞減少37%,端粒重新生長20%以上。

期刊《Aging》今年6月還發佈了另一項加州大學以動物作為實驗物件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人員把小白鼠作為實驗物件,他們找來老齡的白鼠,用鹽水和白蛋白稀釋老齡白鼠的一半血漿,結果同樣出現了逆轉衰老的奇跡,老齡白鼠“返老還童”。

歐美很少有在病床上離開的老人,這是為什麼?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有句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年紀大了生病導致長期臥床,需要子女細心照顧,這種情況在我們這裡可能不算少見。而這種情況在一些歐美國家就比較少見,據統計,在瑞典、澳洲、奧地利、荷蘭、西班牙與美國等國家,只有 20% 的人在醫院過世,很少有長臥在床的老人。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看看下面的故事

她在丈夫去世2天后,90歲的Norma被確診為子宮內膜癌。

原本醫生為她制定了嚴密的醫療計畫,但回想起丈夫在病床上度過的最後時光,她不願就這樣離世,“我今年90歲,要出發了。”

隨後,她在兒子和兒媳的支持下,開始了環遊美國之旅。

他們買了一輛可以容納輪椅的房車,去了很多有意思的景點。在旅途中,Norma嘗試了人生第一次騎馬,第一杯金湯力酒,第一次熱氣球,第一次歡樂節遊行,第一次上航空母艦參觀……

“自己都要瘋了!”女子照料癡呆父親4年:這種陪伴太折磨人了
一年後,她的心臟開始衰竭,在91歲瀟灑向世界告別。後來,兒子發現了她在旅途中寫下的日記,日記裡滿滿都是美好的小事情。他將母親的故事分享到網上,希望能鼓勵更多身處絕境中的人……

一、為什麼歐美少有臥床的老人?

Norma的故事看起來如此不可思議,但卻真實存在于許多歐美國家。

在歐美,少有會長年躺在床上的老人,日本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的創辦人對此做了多年考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不在病床上說再見》這本書,為我們介紹了不同國家的臨終關懷措施。

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安樂死的國家,是荷蘭,知名的“阿茲海默咖啡廳”也在這裡。

“自己都要瘋了!”女子照料癡呆父親4年:這種陪伴太折磨人了
在荷蘭,老人在醫院過世的比例不到20%,剩餘的都是在家或養老院離世。在“失智症專科護理之家”,醫師每週到訪一次,看診和開立處方箋配藥,只有發生骨折等緊急狀況才會轉診到醫院。所有入住者會以書面形式確定臨終期的醫療指示,包括心肺功能停止時的搶救、是否投予抗生素、是否使用經腸道營養等,都會一一確認,家屬和醫師也會簽名確認。

令人驚訝的是,幾乎老人都不希望受到醫療干涉,隨著病情發展,即使患者最後無法進食,機構也不會為其做胃造口或中心靜脈注射,而是讓患者順其自然地走。

“自己都要瘋了!”女子照料癡呆父親4年:這種陪伴太折磨人了
奧地利的照護機構的做法與荷蘭相似,不會以點滴或經腸道營養來延長壽命。醫師認為,不想吃東西也是患者的權利之一,他們認為死亡是一件自然發生的事情,並不是意外。

由於奧地利捲入過二戰的歷史,如果醫療機構想要束縛患者身體,需要繁雜的書面請求,檢察官還會到院親眼確認患者情況,安全帶、輪椅刹車等都被視為束縛。奧地利的照護機構,甚至有入住長達50年的患者,但基本不會有長期臥床者。

在瑞典,人們認為活著就是要享受。入住瑞典的高齡者照護機構,依然能享受美食和美酒,還有活動自由。

“自己都要瘋了!”女子照料癡呆父親4年:這種陪伴太折磨人了
照護機構很重視散步,但失智症患者會迷路,所以散步時會有看護員隨行,不會主動地限制患者行動。瑞典國民需要為此承擔一定的風險,也願意以此換取老人的自由。許多瑞典機構同樣是在患者無法進食時,不會進行人工干預,讓生命依循自然的腳步逐漸枯萎、回歸。

“自己都要瘋了!”女子照料癡呆父親4年:這種陪伴太折磨人了
二、我們應該如何照護護理失能老人?

1、口腔護理

照顧者可早晚用鹽水棉球擦拭老人的口腔,棉球應以不滴水為宜,防止過濕引發誤吸,神志清楚無吞咽障礙則可用漱口水。

“自己都要瘋了!”女子照料癡呆父親4年:這種陪伴太折磨人了

2、皮膚護理

長期臥床的老人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壓瘡,因此選用的床墊要軟硬適中,可用防壓瘡氣墊,每2~4小時幫老人翻身一次,可在全身骨隆突處放置氣墊,如骶尾部、髖部、肘部等,保持局部皮膚清潔乾燥。

“自己都要瘋了!”女子照料癡呆父親4年:這種陪伴太折磨人了
3、進食護理

老人的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進食速度慢,進食過程不要交談,臥床老人進食後,要抬高上身30-45度保持大概半小時,防止食物反流引起的誤吸窒息。

4、體位護理

失能老人偏癱居多,要給予正確的擺放,如仰臥位,要給老人偏癱一側膝部放枕頭,足部保持足尖向上。

失能老人需要照顧的不僅是身體,他們的心理問題和情感障礙也需要重視。除此之外,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值得關注。

5、定時洗澡
為失能老人定時洗澡對於緩解老人的血液迴圈,清理身體上滋生的細菌很重要,還能舒緩煩躁的情緒,促進其身心的健康。

1.鬆開領口,給老人洗眼、鼻、臉、耳、頸部等處,注意洗淨耳後;

2.脫去老人上衣,擦洗兩臂。注意洗淨腋窩部,幫助老人側臥,面向護理者,將臉盆放於床側的大毛巾上,為老人洗淨雙手;

3.解開老人褲帶,擦洗胸腹部,幫助老人翻身,擦洗背及臀部;

4.脫去長褲,擦洗兩腿、兩側腹股溝等處。將盆移於足下,床上墊大毛巾,洗淨雙足,穿好褲子;

5.洗澡後需要清洗更換床單等物品以保持老人在清潔的環境中。

血型也分貴賤,B型血或是最健康的血型

有很多關於血型與性格間關係的推論,想必大家已經看過很多了,但有研究發現,血型和疾病的發病率似乎也存在一定的關係…之前日本綜藝節目『林修の今でしょ!』邀請順天堂大學教授奈良信雄,從醫學角度為大家介紹了血型與性格以及各疾病發病率的關係。

O型血的凝血因子更低

該項研究由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研究所主導,他們分析了901名遇到重大事故后被緊急送醫的重症患者,結果發現,在這些患者中,O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死亡率要高出兩倍以上

為何會出現如此差異?研究人員認為,主要原因與不同血型凝血因子濃度的差異有關。

研究發現,O型血部分凝血因子的濃度比其他的血型都低。由於O型血的凝血功能更差,從而導致一旦出現嚴重的變故后,患者的止血就會更慢。這樣一來,O型血患者的死亡率就隨之提升了。

不過研究者也表示,只有當人們發生重大事故而出現大量出血的情況下,才會導致這樣的差異出現。再者,由於研究的數據樣本較小,研究的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研究結果只能提供一個參考,不具有普遍性。
血型與健康風險的研究,世界各地的醫學界始終在進行,相關的差異性也存在。

·A型血人群的患癌風險更高

一項持續了60年,涵蓋了30個國家,納入100554例癌症患者和30個患癌部位的研究顯示,A型血的人,整體的患癌風險比其他血型的人高出了1.12倍,前者整體的癌症風險增加了12%。

在具體的癌症的類型上,A型血胃癌的風險增加了18%,胰腺癌增加了23%,乳腺癌增加了12%,卵巢癌增加了16%,鼻咽癌增加了17%。

除了患癌的風險較高之外,A型血的群體患癌之後,整體的生存率相對於其他血型則較低。不過相比於其他血型,A型血的人患肝癌的風險卻較低。

而從性別上來看,A型血的女性患者相比於男性患癌的風險更高。

·A型血人群心血管健康更差

《心血管雜誌刊》2020年刊登的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A、B型血的人,相比於O型血,更容易出現血栓栓塞的風險,這一點正好呼應了日本關於O型血凝血因子較差的研究。

荷蘭的這項研究採集了英國生物樣本庫里40多萬份的數據,除了血栓栓塞風險高出了56%之外,A型血的人心衰風險也比其他血型高出了14%。整體而言,A型血的人心血管健康的程度較差。

·AB型血人群更容易發生老年痴獃和認知損傷

美國佛蒙特大學納入了495名認知障礙群體和587名健康對照組的研究顯示,與O型血的人比起來,AB型血的人發生記憶問題的風險高出了82%,研究人員認為這與FⅧ水平升高有關。

FⅧ水平越高,認知障礙和老年痴獃的風險也就越高,所以相對應的,AB型血的人群出現認知障礙和損傷的概率也更高。

·B型血或是最健康的血型

除此之外,東京大學與理化學研究所對一萬五千人的遺傳基因及紅血球資料進行解析調查發現,B型血與AB型血不容易貧血;慶應私塾大學對100歲以上的6百多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後發現,B型血為長壽概率較高的血型;而抗壓能力最強的為O型血。不過即使血型與疾病發病率有關,但也不是疾病的唯一原因,無論哪種血型,都要注重身體健康好好照顧自己哦~

假期綜合症是病嗎,上班不在狀態破解有妙方

人們在大假之後出現的的各種生理或心理的表現。如在假期後的兩三天裡感覺厭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噁心、眩暈、腸道反應、神經性厭食、焦慮、神經衰弱等。假期綜合症也叫富貴症。長假期間很多人容易忘記平時對自己的約束,熬夜、暴飲暴食等,那麼,怎麼回歸正常的工作狀態,輕鬆上班呢?一起來看看節后「收心大法」。

  節后不想工作 獻給你的「收心大法」

1、告別熬夜、補充睡眠

假期里總是玩到半夜都不想睡覺,玩遊戲、追劇或者喝酒狂歡,但今天一定要好好休息,回到正常的作息時間。

2、別再暴飲暴食,提前清理腸胃

不少人外出遊玩,為的就是美味,甚至不少人會「撐爆肚子」。暴飲暴食會導致身體吸收、代謝異常。假期最後一天可以做一點清淡食物,清理一下腸胃。

3、心理暗示,調整狀態

在心理、精神上提醒自己,「節過了,假完了,要進入正常工作狀態了」。這樣,慢慢平復假日中浮躁的心情。

4、上班后,當日事當日畢。

上班后,不要因為「累」而拖沓,及時處理手中的事情,避免給第二天的工作造成新的壓力。

上班第一周,先從事輕鬆容易的工作,給自己一個緩衝,不要因為工作上有不愉快的地方就逃避。空余時間,可以跟同事聊聊天,或做做操,減輕些壓力。回家後,聽聽輕音樂,做些放鬆訓練。可以適當地喝些咖啡、茶,利用它們來幫助自己的大腦漸漸興奮,也可以做一些運動來激發大腦興奮,提高辦事效率。

提肛運動,改善肛門括約肌,能帶來哪些好處?

提肛運動是指有規律地往上提收肛門,然後放鬆,一提一松就是提肛運動。站、坐、行均可進行,每次做提肛運動50次左右,持續5-10分鐘即可。提肛運動可以促進局部血液迴圈,預防痔瘡等肛周疾病。

在下列時間堅持提肛療效會更佳。晚睡前或起床前,躺在床上提肛56次,大小便後緊接著提肛16次;幹重體力活時也要注意提肛;性生活後亦應提肛16次。提肛時必須要用力,提肛之後最好馬上排便。

提肛運動有什麼好,讓眾人擁簇?

1.預防痔瘡

而提肛運動通過控制肛門的收縮和舒張可促進肛周的血液循環對痔瘡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如出現肛門局部感染、痔瘡急性發炎,或肛周膿腫等嚴重情況做提肛反而會加重病情.

2.預防便秘

厲害的人排便褲子一脫一蹲完事而便秘的人上廁所一蹲就是幾十分鐘.而一松一緊的提肛可讓腹部有節律的運動促進腸蠕動有益於排便

另外提肛時,肛門節律性運動也能刺激腸壁感覺末梢使直腸蠕動加強幫助便秘的人產生便意

3.預防前列腺疾病

男人到了中年難免會得前列腺炎前列腺位於膀胱與尿道之間常做提肛運動讓肛門有規律地收縮相當於對前列腺有效而溫柔地「按摩」能促進會陰部的靜脈血迴流使前列腺充血減輕、炎症消退

4.緩解尿失禁

女性生產後尿失禁的概率特別高

而無論男女到了老年也有尿失禁的風險

提肛能加強骨盆底肌肉群張力加強尿道阻抗力簡單來說就是對小便的「約束力」更高了暫時並沒有明確的醫學證據表明提肛運動可以提高男性性能力但由於能預防前列腺疾病多做也沒有壞處

提肛運動對人體有很多的好處,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好處就狂做提肛運動。每一種運動都是有限度的,尤其是提肛運動針對的是那麼敏感的肛門。我們可以在工作之餘,順手做一組提肛運動來鍛煉一下身體,不耽誤時間,身體又能得到實惠,何樂而不為?

睾酮提升男人性能力還能治療糖尿病,如何促進睾酮素分泌?

根據英國巴恩斯利醫院休•鐘斯教授的調查,英國目前有150萬男性糖尿病患者,其中40%睾酮水準過低。過低的睾酮含量會使得內臟脂肪增加,對健康危害極大。臨床實驗表明,睾酮較低的糖尿病人採用該療法後,不但血糖更平穩,而且性功能得到改善。對此療法,英國糖尿病協會的態度是“既不推薦,也不否定”

這項實驗為期2年,共納入1000多名年齡在50-74歲的男性,經過測試對比,服用睾酮治療兩年後的受試者患者的空腹血糖較低體脂大幅減少,骨骼肌質量和握力增加,在生活質量上沒有差別。該研究表明,睾丸激素對預防T2DM確實有一些額外的好處

此外,在新冠肺炎的研究上,科學家也發現,睾丸素較多的男性,死於新冠肺炎風險更低

不幸逝世的新冠肺炎患者,大多因其他疾病的併發症而死亡,但英國斯旺西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無名指較長的男性死於冠狀病毒的風險較低。

斯旺西大學進化生物學專家約翰·曼寧教授表示,無名指較長的男性,往往體內存在更多的睾酮,而這種激素會產生更多的一種叫做ACE-2的化合物,該化合物有助於人體抵抗病毒。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睾酮水平高,人體的抗病性似乎越強,那麼睾酮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它是男性的專屬「福利」嗎?

一、神奇的睾酮到底是什麼?

睾酮,也叫睾丸素,是一種由男性睾丸分泌的類固醇荷爾蒙,但其實在女性的卵巢中,也會分泌出這種激素。

對於男性而言,睾酮關係著肌肉力量、體能、性生活和骨質強度,它可直接影響男性的肌肉恢復和生長,而體格健壯的男性往往具有更高的睾酮素水平。睾酮素影響著男性全身的生理功能,它不僅維持著體力、膽固醇、脂肪的平衡,還會促進男性性能力發育,預防男性骨質疏鬆、幫助維持心臟方面的健康。

從這個方面來說,睾酮充足的男性,往往身體健康更加有優勢,而反之,男性就會感到「力不從心」。

二、睾酮為什麼會缺乏?

睾酮並不是源源不斷的,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其分泌也會有所下降。有研究指出,男性到了80歲,體內睾酮含量僅有年輕時的1/50。當然,除了年齡的影響以外,一些生活習慣也會影響睾酮素水平提前下降。

1.過大的壓力

激素水平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當神經長期處於一個緊繃的狀態,自然就會導致激素分泌紊亂。壓力負擔重,往往體內睾酮素水平也會較低。

2.過度的訓練

一定程度上的訓練可以幫助促進體內睾酮素的分泌,但水過滿則溢,訓練過度會導致機體分泌腎上腺激素,分解肌肉蛋白,降低睾酮素水平。

3.低脂的飲食

脂肪也是刺激激素分泌的重要原料,若是男性攝入的脂肪含量無法滿足身體所需,激素沒有足夠的營養物質,就會導致水平直線下降。

三、3個方法自然提高睾酮水平

睾酮素讓男性更有「男人味」,但其實提高這種激素的方式並不難,可以通過生活細節改善進行提高。

飲食

膽固醇是睾酮素的「先驅」,因此完全杜絕脂肪的飲食,是不可取的。想要提高睾酮素,就要選擇優質脂肪飲食,如橄欖油、杏仁、牛油果、紅肉、蛋黃、黑巧克力等,都是優質的增脂食物。

鍛煉

適當的重量訓練,可喚醒身體對肌肉組織的修復,使得睾酮素分泌,硬拉、深蹲、卧推等都是較為適合的無氧鍛煉方式。

睡眠

有試驗表明,連續三天晚睡超過5小時,睾酮水平會大幅下降達10~15%。對於成年男性而言,每晚保證7~9個小時的睡眠是理想的選擇。

促進睾酮分泌是一項長期需要堅持的事情,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換句話說,促進睾酮也跟健身一樣,需要堅持幾個月時間,才能見到效果。所以,如果想保持健康青春活力,那麼就要把這些習慣堅持下去。

 

你肥胖嗎,中老年人體重維持在多少更健康長壽?

體重,關乎著一個人的壽命長短和健康程度。過於肥胖自然不利於健康,過於瘦弱也會導致營養不良。如今,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並且呈爆炸式增長。肥胖已成為全世界的一大難題,那肥胖的標準是什麼?您離肥胖還有多遠?在臨床上,診斷肥胖以體重指數(BMI)為標準。指體重(kg)/身高(m)平方得到的數位,用以評估一個人的胖瘦程度.成人BMI≥24為超重,BMI≥28為肥胖

近日,發表在《BMC Medicine》雜誌上的一項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研究論文,在十年間分析了365萬餘名無癌症成年人的數據,對這些參與者進行26種不同癌症的分析篩查。在長達8年的隨訪中,其中的20萬名參與者被確診為癌症。

通過兩項數據對比分析發現,較高的體重指數(BMI)與26種癌症的發生相關,包括常見的宮頸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等等。[1]

此外,該研究還證實體重指數(BMI)和腰圍2個指標,在評估與肥胖相關的癌症風險中是高度重合的。

這項研究再次提醒我們:肥胖不僅影響你的顏值,更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肥胖到底有「幾宗罪」?

毋庸置疑,肥胖是不健康的,除了造成外貌焦慮以外,還會帶來很多慢性疾病隱患。

心腦血管疾病。肥胖會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尤其是40歲以後的肥胖人群,患高血壓的風險是平常人的50%,而高血壓會導致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此外,肥胖導致脂肪附著在心肌,影響心肌功能,也會直接引發心衰、心律不齊等疾病。肥胖還會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影響大腦健康。

糖尿病。肥胖人群的糖尿病發病率比普通人要高數倍,糖尿病的新發病例大部分都是肥胖及超重人群。[2]這是因為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肥胖人群等於擁有了胰島素「抗體」。胰島素是人體的降血糖激素,當胰島素不足時,通過食物攝入的大量糖分將進入血液循環,造成高血糖與糖尿病。

關節炎。超重會導致膝關節炎的發病率大幅度上升。原因是體重增加之後,關節需要負擔的壓力也就隨之增加,長此以往造成磨損,再加上體內糖和嘌呤的代謝障礙,很容易誘發關節炎。

腫瘤。肥胖與一部分的腫瘤發病也密切相關,例如女性高發的乳腺癌、卵巢癌等等。這是因為肥胖會影響體內雌激素的分泌,激素和代謝紊亂就容易誘發癌症。

二.怎麼知道是否肥胖?2個指標幫你

根據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判斷自己是否肥胖。

(1)BMI指數

BMI,即身體質量指數,是衡量人是否肥胖的指數。具體計算公式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正常體重的BMI範圍是18.5~25,小於18.5為過輕,大於25小於30則是超重,30以上可判斷為肥胖。

按照這個標準,身高170cm的人,體重超過72公斤就是超重,超過86公斤就是肥胖。

(2)腰圍

要時刻記住BMI的公式可能有些困難,還可以通過腰圍來判斷肥胖。腰圍的測量方式是在距離肚臍上方三個手指的位置用軟尺繞一圈測量。

若女性腰圍在85厘米以上,男性腰圍在90厘米以上則可以判斷為肥胖。

二.怎麼減肥?營養專家來支招

減肥是最近熱度不減的話題,大家都知道減肥要「管住嘴邁開腿」,到底怎麼做才好?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學營養減重門診主任醫師陳偉,針對減重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貫徹降鹽、降糖、降油飲食。高鹽飲食容易導致身體水腫,而且會破壞體內的電解質平衡,導致高血壓。少吃高糖食品,否則會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盡量避免吃餅乾、澱粉類食品。建議選擇少油的烹飪方式,如蒸、白灼等,避免煎炸、燒烤食物。

邁開腿。鍛煉也是減肥必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保持日常鍛煉不僅能夠燃燒身體熱量和脂肪,還能保護心腦血管健康。注意減肥鍛煉要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相結合,運動后要注意拉伸和放鬆肌肉。

三.老年人不可盲目減重

年輕人為了健康控制自己的體重,但老來“過瘦”亦會導致體質變弱而影響健康。因此提醒老年朋友對胖與瘦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老年人的健康體重需採用體質指數衡量,其計算公式是:體質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2。老人的體質指數最好保持在 20~26.9

如果老人的體質指數小於20,說明體重偏低,易出現營養不良、體虛乏力、跌倒等風險;如果體質指數大於26.9,說明超重或肥胖,存在“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

對於肥胖的老年人,體重管理應講究循序漸進,不宜速度過快,最合理的第一步就是先保證不再發胖,其次是半年內體重要減輕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