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結紮精子去哪裡了,男性結紮後還會有精子嗎?

在生命的開始,只有冠軍,只有勇士,只有智者才能來到這個世界!因為生命一開始就充滿了競爭,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億中選一,可以說是優等生中的優等生。只要男性激素水準和睾丸功能正常的話,精子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每天可以產生7,000萬到1.5億顆精子,所以我們不孕不育科只要有夫妻去做檢查一般都會先檢查男性,因為男性的檢查會相對來說容易一些。

夫妻備孕的時候那麼就會讓男性的精子進入女性的體內,每一次精子通過男性的生殖器噴薄而出,在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到有上億顆精子,這上億顆精子最終只有唯一的一顆能夠跟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並在媽媽的子宮裡面著床形成胎兒。

精子的產生非常複雜,是精密的細胞化過程,整個過程還受下丘腦和垂體分泌的激素影響,以及睾局部自分泌、旁分泌的調控。精子像個“小蝌蚪”,它是男性成熟的生殖細胞,但精子是由圓形的精原幹細胞開始形成的。
精原細胞經多次有絲分裂,體積變大,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初級精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成為2個次級精母細胞;每個次級精母細胞再分裂,成為2個精子細胞。最後,精子細胞經過發育、變形,成為成熟的精子。在上述細胞分裂的同時,精子細胞逐漸移動並接近精曲小管管腔。此時,精子在睾丸內的發育過程就完成了。

精子成熟後脫落到精曲小管腔內,隨後沿著精曲小管進入附睾,在附睾頭停留約2周才能發育為最終具有運動和受精能力的成熟精子,故附睾是精子成熟的場所。
從精原細胞到成熟的精子(一個生精週期)約需要64天,再加上精子在附睾內停留約2周,故從一個精原細胞發育成為具有運動和受精能力的成熟精子約需要80天。成熟的精子一小部分貯存在附睾內,大部分移行到輸精管及其壺腹內貯存,它們在這裡等待,直到射精時被排出,去完成最終使命-受精。
圖片

那麼上億顆精子只有一顆是優等生,剩下的都去哪裡了呢?

男性結紮主要是通過手術將輸精管切端,輸精管的近端和遠端分別用絲線結紮,從而阻止精子排出,不能於卵子結合,進而達到避孕的效果。一般男性結紮後,精子仍然殘留在附睾內,隨著時間推移,精子可能會自然衰老死亡,然後被分解吸收。而且在附睾張力的作用下,可能會使精子的生成減少。

男性結紮手術是一種常見的避孕方法,也稱為“輸精管結紮術”。以下是男性結紮後應注意的事項:
1.注意休息:手術後需要休息2-3天,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以防止創口裂開和出血。

2.控制飲食:手術後應注意清淡飲食,避免辛辣、油膩和刺激性食物,以減輕胃腸負擔。

3.保持創口清潔:手術後的創口需要保持清潔乾燥,避免感染。可以用生理鹽水或者碘伏消毒。

4.使用冰袋:手術後會有少量的腫脹和疼痛,可以使用冰袋緩解疼痛和減輕腫脹。

5.避免性行為:手術後需要避免性行為2-3周,直到醫生確認已經恢復正常。

6.定期複查:術後需要定期按醫生要求複查,以確保手術效果和身體恢復情況。

刮痧會很痛嗎,刮痧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目前,很多人以為刮痧一定是感覺到疼痛難忍、刮得“慘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其實這是錯誤觀點,刮痧並非越痛越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實,刮拭部位出痧後呈現微紅色或紫紅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當,片面追求出痧的顏色,不僅無效,還可以造成皮肉損傷。有些病人刮不出痧,除了方法錯誤外,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嚴重身體太虛弱而不易刮出痧等原因造成,切忌用力過猛造成傷害。

刮痧痛不痛,“工具”“介質”“手法”很重要

刮痧器具——要在刮痧的過程中降低疼痛感,刮痧板表面必須圓滑。(澡堂大多用硬幣來刮痧,痛不痛可想而知吧~)

刮痧介質——刮痧時,刮痧介質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須保證潤滑度,以降低疼痛。(建議大家用純植物精油,保證潤滑度的同時,能將精油中蘊含的有效物質供給組織、器官、細胞。)

刮痧手法——刮痧力度手法包括補法(速度慢,力度小)、瀉法(速度快,力度大)、平補平瀉(介於補法與瀉法之間)。專業的刮痧師一定會因人而異(虛實、 寒熱 、表裡、 陰陽、受力程度)採取不同的手法。

如果這三者均能夠達到要求,會大大降低體驗者的疼痛。

刮痧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刮痧主要通過機械刺激和熱效應發揮作用。

刮痧時,刮痧工具在皮膚表面的摩擦會產生熱量,促進局部血液迴圈。這種機械刺激還能啟動皮膚表面的感覺神經末梢,觸發神經-體液調節機制,可能對全身產生一定的調節作用。

有研究發現,刮痧後局部皮膚溫度會明顯升高,持續時間可達1小時以上。這種溫度變化可能與刮痧緩解疼痛的效果有關。

雖然刮痧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益,但它並非萬能的治療方法。對於一些嚴重的疾病,如心臟病、腫瘤等,刮痧並不能起到治療作用。盲目依賴刮痧而延誤正規治療,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

筆者曾遇到一位老年患者,他因為胸悶氣短去做了刮痧。刮痧後,症狀似乎有所緩解,他便以為沒什麼大問題。誰知一周後,他突發心肌梗死,差點喪命。事後才知道,他之前的症狀其實是心臟病的預兆,刮痧帶來的暫時緩解反而掩蓋了病情的嚴重性。

這個案例警示我們,面對身體不適時,不應盲目採用民間療法。及時就醫、明確診斷才是正確的選擇。

如何正確刮痧呢….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工具多用有由水牛角製成的專門的刮痧板,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

刮痧的適應症
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痙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

刮痧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呀?小心是對的,有些人是不適合刮痧的。

①心臟功能弱的人不宜刮:
心臟功能弱的人很容易暈倒,尤其是坐著刮時更容易出現這個問題,一般會有心慌、頭暈、噁心的症狀。

②氣血虛弱的重病人不宜刮:
會白白耗費他的氣血,這樣的人刮出的瘀血不會被帶走,出來的痧很久都下不去。

③有皮膚病的人不宜刮:
有皮膚病的人也先別刮,因為不知皮膚病的來龍去脈,有時會把內毒引出來卻排泄不掉。

④孕婦不宜刮:
孕婦有些穴位不能刮,如果需要刮需要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⑤癌症病人不宜刮:
癌症病人也不建議刮,會出現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

⑥出血傾向的人不宜刮:
對於有出血傾向的人來說,刮痧是雙刃劍,特效和危險並存,沒搞清病因情況下也別刮。

爬行鍛煉,這個鍛煉方法真的有用嗎?

雙手撐地,和雙腳配合,形成四肢交互爬行的動作,如果,你在路上看到,有人在做這樣“返祖”的動作,千萬別驚訝因為他們正在“運動”,這種早在幾年前,風靡起來的“爬行運動”,至今還擁有著眾多粉絲,最近,又火了!據說,是因為它能“包治百病”,不僅有利於脊椎,特別是腰椎,還有利於心臟、大腦等,就連痔瘡都能治,有這麼多神奇的療效,是不是真的名副其實呢?年輕人開始嘗試“爬行健身”近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的“爬行實錄”。社交平臺上,有人曬出自己在公園爬行的視頻,有人發佈半夜在家爬的心得體會,甚至有網友在網路上呼籲舉辦“爬行大賽”。

很多網友不禁產生疑問,這個鍛煉方法真的有用嗎?

爬行鍛煉,真的對腰好?
浙江省中醫院骨傷科童培建主任表示,查女士的這種爬行運動,其實源於華佗的“五禽戲”,將肢體運動和呼吸吐納結合起來形成的一種養生方式,能夠健身、預防疾病、延年益壽。但是這種方式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因為每個人的腰部情況都不一樣。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這樣的爬行姿勢能讓腰部和脊椎得到放鬆,是能夠幫助治療的。但對於患有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爬行就不是好事了。

人在爬行時,血壓會升高,不利於血壓穩定,也會增加心血管和頭部的負擔。另外,爬行時雙肩承受的重量遠遠超過直立時的負荷,容易產生撞擊,造成關節和軟組織的損傷,對肩關節是很不利的。

出現持續症狀的重症病人不建議進行爬行鍛煉

事實上,科學的爬行健身對腰椎不好的人的確有益處。爬行時雙手雙腳配合,將全身重量分散到四肢後可減輕腰椎負荷。

同時,爬行的時候採用腹式呼吸,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心肺功能。這種有趣的鍛煉方式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當然,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

這個爬行鍛煉的方法不僅對腰背肌功能要求高,而且對上下肢力量,尤其是肩關節肘關節和膝關節要求都相當的高,中老年人這樣鍛煉往往可能會誘發相應的肩周炎或者是關節炎的這個疼痛,還存在拉傷的風險,所以大家要慎重參加這樣的爬行的鍛煉。

另外,腰椎間盤突出症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病人的椎間盤破裂炎症重,症狀也嚴重,這時候應該到正規三甲醫院進行治療,然後充分的休息,不提倡任何的這類鍛煉。

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慢性期,病人病情穩定以後,我們才宣導做一些輕柔的腰背肌的功能鍛煉,通過肌肉力量的增強,可以減輕椎間盤的壓力。

那麼腰間盤突出的患者平時應該注意什麼呢?

一、冬天,要注意腰間保暖,儘量不要受寒。白天腰部戴一個腰圍護腰帶,加強腰背部的保護,同時有利了腰椎病的恢復。
二、儘量減少彎腰,平時提重物時儘量避免彎腰,應該先蹲下拿到重物後,再慢慢起身。
三、平時不要做彎腰又用力的動作如拖地板,急性發作期儘量臥床休息,疼痛期緩解後也要。注意適當休息,不要過於勞累,以免加重疼痛。
四、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減少椎間盤承受的壓力。
五、當發作之後,應進行適當休息,減少勞累,以免加重疼痛。

“餓”兩天的神奇效果是什麼,不吃晚餐好處多?

晚上不吃飯能夠起到減肥作用,但長期不吃晚飯可能會引發多種健康問題,所以並不推薦。一般來說,不吃晚飯可以起到減肥作用。但是,減肥的關鍵在於消耗能量大於攝入的能量,晚上不吃飯雖然減少了部分能量的攝入,但可能導致早餐和午餐時食欲增加,攝入更多高熱量食物,從而抵消了晚餐減少的能量攝入。

“餓”兩天的神奇效果

近年來,一種新穎的健康方式引起了廣泛關注——每週“餓”兩天。研究表明,這樣的間歇性禁食策略可能對血糖和代謝產生積極影響。當我們“餓”兩天時,身體會啟動一系列的自我調節機制。首先,胰島素敏感性得到提高,有助於更好地控制血糖水準。對於糖尿病前期或已經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同時,代謝率也會有所調整。身體在禁食期間會更高效地利用能量,燃燒儲存的脂肪,從而對體重管理和代謝健康產生有益作用。

背後的科學原理

那麼,為什麼每週“餓”兩天能帶來這樣的好處呢?這與我們身體的內在生理機制密切相關。在禁食期間,細胞會進行自我修復和更新,減少炎症反應。此外,一些與代謝調節相關的基因表達也會發生改變,促進更健康的代謝模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禁食方式並非適用於所有人。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婦、哺乳期婦女、患有嚴重疾病的人等,應該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這種“5+2輕斷食模式”,堅持12周時間,代謝水準會提升,體脂率也可以得到明顯的下降,脂肪肝問題有所降低,心血管健康指數會有所提升,不僅如此,一些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病症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研究發現,“5+2輕斷食模式”,一周進行2天的低熱量攝入模式,可以讓體內的炎症得到緩解,有助於減輕胰島素抵抗,從而降低血糖水準。所以,減肥的人,不妨每週餓2天,堅持幾個週期,你會發現體重會慢慢下降。那麼,如何進行5+2輕斷食計畫?

5+2輕斷食即一周內選擇不連續的兩天進行輕斷食,其餘五天保持正常飲食。輕斷食日旨在限制熱量攝入,促進身體消耗儲存的脂肪,達到減肥或健康管理的目的。5+2輕斷食是結合正常飲食與低熱量攝入的健康管理方法,合理的飲食安排和注意事項的遵守,保證營養攝入的同時達到減肥或健康管理的目的。

1、熱量控制:輕斷食日熱量攝入應嚴格控制在500-600千卡,女性500千卡以下,男性600千卡以下。選擇低熱量、高營養的食物,如雞蛋、牛奶、蔬菜、水果等。

2、食物選擇:優先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如蔬菜、燕麥、堅果、豆類等,以及高蛋白和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蛋類、豆類、粗糧雜糧等,有助於增強飽腹感,減少總熱量的攝入。

3、飲食均衡:熱量攝入有限,但需保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等營養素的均衡攝入。

4、合理搭配:正常飲食日應保持膳食結構的合理搭配,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食品的攝入。

5、避免暴飲暴食:在非斷食日不要因為前兩天節食,過度補償性地暴飲暴食,破壞減肥效果。

6、健康習慣:無論是輕斷食日還是正常飲食日,都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充足睡眠、適量運動等。

不吃晚餐好處多?未必!

不吃晚餐能減肥?可能更容易長胖
人主要通過一日三餐來攝取熱量,如果不吃晚飯,每天的營養攝入就減少三分之一或者更多,剛開始體重確實會下降。

但持續一段時間後,不僅肌肉會流失,身體的基礎代謝水準也會下降。相當於同樣的進食量,身體消耗得更慢了,體重就很難再下降,一旦恢復正常飲食,馬上又胖回去了。

所以對於減肥人士來說,健康減肥的關鍵在於控制一天攝入的總熱量,合理分配三餐比例,選擇合適的食物,而非單單不吃晚餐。

不吃晚餐能排毒?兩者關聯不大
從西醫的角度講,沒有排毒的概念,只有人體新陳代謝廢物的排出,如出汗、大小便等。而這些與晚餐沒有直接關係,頂多是吃得多排得也多;或是膳食纖維攝入多,排得更加順暢罷了。

相反,長期不吃晚餐可能造成營養攝入不足,反而降低新陳代謝。

吃洋蔥好處多,飲食上注意什麼可以防癌抗癌?

蔥富含維生素、環蒜氨酸以及多種氨基酸成分,可以發揮出促進消化和增強食欲的作用,同時有助於降低血壓值和血脂水準。如果出現肢體水腫症狀,可多吃洋蔥以達到利水利尿功效。另外,還具有美容養顏、延緩衰老和抗癌防癌等諸多食療作用。

洋蔥,為外來果蔬,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養生菜必不可少的菜品。洋蔥雖然相貌不揚,味道不佳,但是它的保健功能卻是很多食物無法匹敵的。

洋蔥有豐富的營養,含蛋白質、糖、鈣、磷、鐵B族維生素、維生素C、硫醇、硫化物、枸櫞酸鹽、蘋果酸鹽、咖啡酸、槲皮素、槲皮黃素,以及多種氨基酸。洋蔥能抑制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膽固醇升高,具有較好的降壓作用。洋蔥能使纖維蛋白溶解活性下降,有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

通常情況下吃洋蔥的好處與功效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1、洋蔥中含有前列腺素A、鉀元素和檸檬酸等營養物質,具有較強的擴張血管作用,可以降血壓、降血脂。洋蔥中的含硫化物具有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 ,洋蔥中的黃酮類化合物槲皮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吃洋蔥有抗動脈硬化、降脂和調控降糖之效,對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有一定作用。

2、洋蔥中含有微量元素硒和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增強細胞活力和代謝能力,刺激機體免疫功能,從而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

3、洋蔥中含有多種含硫的化合物、黃酮類以及植物殺菌劑等,可以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大腸桿菌等,同時可以通過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來減少滲出、抑制纖維組織增生,具有抑菌抗炎作用。

長期堅持吃洋蔥有以下好處:

1.提高免疫力:洋蔥富含維生素C、鐵和纖維素等營養素,這些物質可以幫助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預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2.降低血壓:洋蔥中含有一種叫做薑黃素的物質,它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可以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3.抗癌作用:洋蔥中含有硫化合物,這種物質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同時,洋蔥還含有抗氧化物質,可以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細胞的損傷,預防癌症。

4.改善消化系統:洋蔥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問題。同時,洋蔥還可以促進胃液分泌,緩解胃酸過多的問題。

5.增強記憶力:洋蔥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做葉黃素,這種物質可以保護眼睛,同時還可以促進大腦血液迴圈,有助於增強記憶力和注意力。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癌症?

保持健康體重
世界衛生組織把肥胖認定為一種慢性疾病研究表明,肥胖會埋下多種癌症隱患保持穩定體重的人更有可能長壽↓如何評估自己算不算胖?看這兩個指標↓身體品質指數(BMI)計算公式:BMI=體重/身高²(kg/m²)BMI<18.5 kg/m²為體重過低BMI在18.5~24 kg/m²為體重正常BMI在24~28 kg/m²為超重BMI≥28 kg/m²為肥胖腰圍一般來說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就屬於腹型肥胖。

保證充足睡眠
長期睡眠不足、經常熬夜可能降低免疫力失眠時,免疫器官得不到休息與恢復久而久之免疫力會越來越差癌細胞就容易逃過免疫系統的封殺一個人每天需要多長的睡眠時間?建議成年人每天睡夠7~8小時儘量不少於6小時但也不要超過9小時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的睡眠時間你適合睡多久?一表自測↓↓新生兒:17~18小時幼兒:超過10小時小學生:達到10小時初中生:達到9小時高中生:達到8小時成年人:7~8小時65歲以上:5~6小時。

保證適量運動
運動有助於保持體內激素水準健康增強免疫力不同人群怎樣運動更科學?一般人群鼓勵每週進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或者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身體活動。一周運動健身包括有氧運動、力量練習、柔韌性練習等。老年人量力而行,選擇與自身體質和健康相適應的運動方式。在重視有氧運動的同時,注意肌肉力量練習和柔韌性鍛煉,適當進行平衡能力鍛煉,強健骨骼肌肉系統,預防跌倒。提倡老年人參加運動期間定期測量血壓和血糖,調整運動量。特殊人群孕婦、慢性病患者、殘疾人等,建議在醫生和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運動。

心臟支架手術是“救人”還是“害人”,支架屬於異物是不是對血管不好?

心臟支架是害人的手術,裝上就不能幹重活了?我們一起瞭解一下說起手術,很多人的內心都會產生莫名的恐懼,手術是治療疾病實施的一種方式,通過一種技術手段,達到去除疾病的目的。

近幾年來,隨著醫學水準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於手術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例如心臟支架,有人覺得安裝心臟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緩解痛苦,但是有一部分確認為這是一項害人的手術,那麼心臟支架手術是“救人”還是“害人”,我們一起瞭解一下!

心臟通常在出現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等情況下需要放支架,具體如下:

1、急性心肌梗死:當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時,一般是需要進行放支架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中斷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壞死。患者通常會表現為持久的胸骨後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情況,此時就可以考慮進行放支架治療,通過放支架進行血管擴張,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恢復。同時,患者還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進行治療。

2、不穩定性心絞痛:當患者發生不穩定性心絞痛時,也可以考慮放支架。不穩定性心絞痛一般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或者病變快速進展所導致的,支架治療可以擴張狹窄的冠狀血管,改善心肌的供血能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下支架的標準是什麼

通常,當血管狹窄大於80%,須植入支架;小於75%可藥物治療。

當狹窄介於二者之間,醫生要權衡心肌缺血與出血風險的高低,也就是比較心血管發生堵塞的風險與支架植入後長期服藥帶來的出血風險。如果僅靠藥物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可暫緩支架植入。除了參考症狀外,醫生也會依靠FFR(冠脈血流儲備分數)進行精確判斷。

支架只能救急並不能從根源根治
心臟支架本身是個細長的金屬籠子,直徑在2~4毫米之間,長度約幾釐米,一般是用鈦合金製成。工作原理很“簡單”,手術時把它放在血管裡,將即將堵死的血管“撐開”,這樣做的目的就可以保證血液能正常流通,以便輸送到身體的每一個地方,從而減少自身心肌缺血和缺氧以及壞死。

需要明確一點,作為一種救急手段,它的作用是讓隨時都會心梗死亡的患者解除這種危險。心臟支架把斑塊壓扁擠開,支架本身並不能把冠心病、心肌梗死治好,只是讓患者暫時脫離死亡的嚴重威脅,並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動脈硬化的問題,所以醫學上也稱其為“姑息療法”,是急症的緩解之計。但這也正是心臟支架手術最有價值的地方。

另外需要說明一點,支放了支架後,球囊可能會使血管內膜受損增生,有可能導致血管再狹窄。此外,支架仍然可能引起血管炎症,導致血小板聚集,甚至有可能會引起支架內血栓。總體來說,最新一代支架的再堵塞發生率不到5%,90%以上的人不會出現再次堵塞。

支架屬於異物是不是對血管不好?

①支架內再狹窄。這是裸支架的主要問題,藥物塗層支架出現後,大大降低了再狹窄率;

②支架內血栓形成。這是藥物塗層支架的主要問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國內目前常用)組成的“雙抗(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是解決支架內血栓的好方法;

③植入支架過程中一些操作相關的併發症。如冠狀動脈的夾層撕裂、急性閉塞和穿刺部位的血腫形成等等,但在有經驗的團隊,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不超過1%。

心臟支架手術後的壽命變化:多因素綜合影響

心臟支架手術雖然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症狀和生活品質,但關於手術後的壽命變化,卻並非一個簡單的答案。實際上,患者的壽命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1. 冠脈病變的嚴重程度

冠脈病變的嚴重程度是影響患者壽命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患者冠脈病變較輕,只有一支血管病變,且支架植入後心功能恢復良好,那麼患者的預後通常較好,預期生存期可達10年甚至更久。相反,如果患者冠脈病變嚴重,涉及多支血管病變,術後心功能恢復較差,或術後再次發生心梗、伴心衰等其他心臟疾病,則患者的生存期會明顯縮短,可能僅在1年到數年之間。

2. 患者的基礎疾病和生活習慣

患者的基礎疾病和生活習慣也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例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的患者,由於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容易出現支架內再狹窄等併發症,從而影響支架的通暢性和效果。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也會加速支架內血栓形成和再狹窄的過程,進一步影響患者的壽命。

3. 支架的類型和材質

不同類型和材質的心臟支架具有不同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凝性能。一般來說,藥物洗脫支架相比裸金屬支架具有更低的再狹窄率,因為它們可以緩慢釋放藥物,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和炎症反應。然而,藥物洗脫支架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晚期血栓形成等。因此,在選擇心臟支架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4. 醫生的手術技術和術後管理

醫生的手術技術和術後管理對支架的壽命和患者的預後具有重要影響。精湛的植入技術可以確保支架準確放置在病變部位,減少併發症的發生。而術後規範的抗血小板治療、控制危險因素等措施,則可以降低支架內血栓形成和再狹窄的風險,延長支架的壽命。

米酵菌酸中毒嚴重嗎?木耳怎麼吃才安全?

雖然木耳本身沒有毒性,但泡發過久的木耳容易感染椰毒假單胞菌,由它分泌出來的米酵菌酸毒素就是致人中毒的“元兇”。

米酵菌酸常見於自發酵的玉米麵製品以及其他變質澱粉類製品中(如糯米、高粱、馬鈴薯粉、儲存不良的米粉以及自製的酸湯子、吊漿等)。米酵菌酸會損害人的肝、腦、腎器官,並引起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和神經系統傷害。

這三類食物必須注意

一種是發酵的穀物製品,如發酵玉米麵湯圓、酸湯子等。

另一種是久泡或變質的銀耳、黑木耳。

第三種則是過期的濕米麵製品,如河粉、米皮、面皮等。因此,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米皮、涼皮。

這些食物,一旦儲存時間較長,或者摸著發黏,千萬不要再吃了,說明已經變質。

米酵菌酸,一種由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劇毒毒素。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在自然環境中分佈廣泛,適宜生長溫度範圍較廣,最適生長溫度36—37℃,最適產毒溫度26—28℃。經長時間發酵或浸發的食品,在高溫潮濕天氣下,容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易引發中毒,包括穀類發酵製品,如發酵玉米麵、糍粑、粿條、米粉、涼皮等;變質食用菌,如過久泡發的銀耳、黑木耳等;薯類製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

木耳這樣吃才安全

關於黑木耳的食用,我們必須重視安全問題。為了確保您和家人的健康,有幾點關鍵建議需要牢記。

第一,在準備泡發黑木耳之前,請務必確認木耳和用於泡發的容器都是乾淨的。任何微小的雜質或細菌都可能影響木耳的品質和安全性。

第二泡發時間也是一個需要嚴格控制的環節。不建議將木耳長時間浸泡,以免滋生有害物質。一般來說,用冷水泡發1-2個小時就足夠了。泡發完成後,應立即進行烹飪,以確保木耳的新鮮和安全。

第三,在食用前,請仔細檢查泡好的木耳。如果發現有異味、變色或者手感發黏,這可能是變質的跡象,請立即丟棄,避免食用後造成健康問題。

這些食物也有潛在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黑木耳,我們還需要注意其他幾種常見食物也存在潛在的風險。

比如,如果食用了未經充分處理或來源不明的生魚片,就有可能攝入像肝吸蟲這樣的寄生蟲,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同樣,當花生發黴時,可能會產生一種叫做黃麴黴素的劇毒物質,這種物質對人體危害極大。

此外,長期大量飲酒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過量的酒精攝入會對肝臟造成持續性的損害,甚至可能誘發肝癌。

因此,我們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別關注這些食物的食用安全,確保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什麼原因導致人體中的鈣大量流失,骨鈣素低吃什麼能補?

人體的鈣,99%都愛宅在骨骼和牙齒裡,它們是我們身體的“骨鈣池”。剩下的1%,就像個活躍的旅行家,四處遊走在軟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我們叫它“混溶鈣池”。混溶鈣池與骨鈣池之間通過鈣化與脫鈣保持著動態平衡。我們抽血檢測的就是血液中的鈣含量。

鈣(Ca)這個東西,就像是骨骼和牙齒的“鋼筋”一樣,給它們提供了硬度和支撐力。你想像一下嘛,要是大樓的鋼筋不夠,那整棟大樓豈不是風一吹就搖搖擺擺的。同樣嘞,要是身體裡的鈣不夠,骨骼就會變薄、變脆,容易骨折。

骨質蓬鬆的起因:

1、短缺活動
古代人許多都是短少活動的,活動、日光照耀都跟 骨質蓬鬆有著很親密的接洽。在活動的時分,咱們的內分泌調理神經能夠給骨骼提供充足的礦物資,添加全身跟 部分的骨鈣含量,並且活動還能對於骨骼進行必定的機械刺激,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

2、遺傳要素
產生骨量喪失跟 遺傳也有必定的關聯,如身體矮小的人會比高大的人更容易產生骨質蓬鬆。就算是生涯環境、方式等都很相近的兩個人,產生骨質蓬鬆的概率也會由於遺傳要素也有所差異。

3、骨合成減少
不論是男性仍是女性的激素,都有合成蛋白質的作用。老年的女性性激素分泌的量會減少很多,這樣一來骨合成的量也會隨之減少,光陰一長就會招致骨質蓬鬆的產生了。

4、鈣代謝失調
這是誘發骨質蓬鬆的一個罕見病因,特殊是老年人由於性激素減少而招致腎上腺皮質酮的量增多。這一個物資不只會招致骨的合成遭到影響,並且還會讓腸道對於於鈣質的吸收發生必定的影響。會招致許多鈣沒措施被身材吸收,遺留在糞便內排出體外。

5、廢用性成果
許多老年人由於各種疾病的困擾,須要長期臥床。這樣一來身材的運動量根本為0,並且也很少能夠見到陽光。招致體內鈣質的轉換變少,惹起骨質蓬鬆的產生。

骨頭湯中的鈣含量相對較低

鈣的含量並不高:儘管骨頭中含有一定量的鈣,但經過燉煮過程,大部分鈣以無機形式存在於湯中,難以被人體充分吸收和利用。單純依賴骨頭湯來攝取足夠的鈣質並不可靠。

鈣的吸收限制:骨頭湯中存在的無機鈣難以被人體充分吸收,因為無機鈣不同於有機鈣,它的生物利用度較低。人體對有機鈣的吸收效率更高,而骨頭湯中的鈣主要以無機形式存在,限制了其吸收利用效果。

其他營養成分:儘管骨頭湯的鈣含量有限,但它仍然含有其他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膠原蛋白、氨基酸等。這些成分可能對關節健康、消化系統和皮膚有一定的益處。這些益處並不是由於鈣的供應,而是由於其他成分的作用。

沒有“最有效補骨鈣的方法是什麼”的說法,建議通過食物補鈣、曬太陽、增加運動、服用藥物的方式補骨鈣。

1.食物補鈣:牛奶、豆腐、魚蝦、豆類、蔬菜等食品都含有豐富的鈣元素,所以可以通過食物來進行補充,促進骨鈣形成。

2.曬太陽:適當地曬太陽可以刺激身體合成維生素D,增加鈣的吸收率。但是,曬太陽的時間和頻率應該適當,避免皮膚受損。

3.增加運動:一般適當的進行運動可以刺激骨骼生長和鈣鹽沉積,增強骨骼密度。例如,有氧運動和負重訓練可以有效的增強骨骼密度。

4.服用藥物:鈣劑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鈣質,而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如果患者身體的骨鈣較少.

白米飯是‘垃圾食物之王’, 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無論是香甜彈牙剛出鍋的飯,還是粒粒分明的炒飯,或者是爽脆的鍋巴……白米飯總是讓人著迷。

米飯、饅頭、麵條,哪種是升血糖的高手?

首先,看看它們的升糖指數,饅頭88.1、麵條81.6、大米83左右,可見在升糖指數上,三者沒有太大的差別。有時候烹飪方式、軟爛程度等因素也可影響其升糖能力。

而從熱量上來看,生麵條為270kcal/100g、饅頭為233cal/100g、米飯為177cal/100g,熱量都不低。這三種主食都屬於高GI、高碳水食物。

因此,許多糖友戒掉主食。可是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少的營養素之一,可為機體提供能量,維持身體正常運作。所以,這三種主食糖尿病病人都可以吃,只是在吃的時候要注意控制攝入量。

而部分糖尿病患者控主食,不吃米飯、饅頭,但是每天吃燕麥,就像案例中的張先生一樣,最後血糖不降反升,這是為什麼?

其實,很多人對燕麥有一種誤解,認為它是粗糧,升糖指數低。可事實上,燕麥粉很多種,包括燕麥米、純燕麥片、即食燕麥片,前2種升糖數值大概在51左右。

而第3種就不一樣了,因加工不僅營養大打折扣,升糖指數也飆升,高達83,和米飯可以說相差無幾。加上張先生吃的南瓜、紅薯的GI指數也並不低,那最終血糖自然是居高不下。

過量攝入易造成脂肪堆積

大米富含的澱粉,屬於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對於人體而言,大量攝入高碳水化合物主食,體內脂肪儲存量會增加。

對於已經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可以適當減少精白米麵的攝入量,同時儘量多吃一些粗糧或者少食多餐,避免一頓攝入過多造成脂肪堆積。

在吃米飯方面,怎麼吃才健康?

第一,白米飯可以吃,但別只吃白米飯。比如說在早上,我們除了單純地喝白粥,其實還可以嘗試下其他粥,比如說黑米粥、小米粥,或者是在大米裡面加點糙米、芸豆。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以減少碳水攝入,避免血糖飆升,而對於一般人來說,這麼吃也是為了均衡營養攝入,畢竟單純的白粥不太營養。

第二,可以嘗試冷飯熱炒。如果說中午的白米飯沒吃完,那麼為了避免浪費,就會早晚上做個蛋炒飯吃,其實我們也可以嘗試下冷飯熱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抗性澱粉,這種物質和普通澱粉不同,它是很難被人體吸收,導致血糖升高的,但是也能提供飽腹感,所以還是可以多攝入一點的。

抗性澱粉怎麼來?一個是食物本身要含有澱粉,另一個就是在食物冷卻之後,含量會上升,這時候再加熱,抗性澱粉含量也會比原來多很多,所以冷飯熱炒,升糖指數也會有所下降。但是需要提醒一點,出現變質的米飯可不行,最好還是當天吃完。

第三,細嚼慢嚥,控制食量。米飯雖然美味,但是我們即便是在非常饑餓的情況下,也不可以狼吞虎嚥、暴飲暴食,因為吃飯越快,消化壓力越大,升糖也越猛。建議大家每頓飯都吃15分鐘以上,但是也不要吃太多,主食控制在250到400克之間,吃七分飽就夠了,而且要更注重其他配菜的營養搭配。

建議大家葷素搭配,多吃綠葉蔬菜,然後可以吃一些瘦肉,補充蛋白質,飯後也可以吃一些水果,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在飯後還有感覺到餓的話,最好先測一下血糖,保證在安全範圍內再加餐,不要盲目加餐,這點很重要。

多數肝癌發現就是晚期?這些症狀早就在提醒你,太多人不知道。

肝癌,一個看似遙遠但實則致命的疾病。在過去的觀念中,肝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許多人在發現時就已經是晚期。然而,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身體的一些異常跡象,提早發現肝癌,從而及早治療,提高治癒率。本文將探討為什麼肝癌一發現即晚期,並提醒大家注意身體出現的7個異常,儘早進行肝CT檢查。

為什麼肝癌一發現就是晚期肝癌一發現就是晚期具體原因如下:

1、無明顯症狀
由於肝臟是人體內唯一缺乏痛覺纖維的器官,因此不存在痛覺,即使出現一些症狀,也會因為沒有痛覺警示而被忽略,通常症狀明顯時,已經到肝癌中晚期階段。

2、肝功能過於強大
由於肝臟代謝能力過於強大,即使被切除一半肝臟組織,仍能逐漸發育出新的部分,因此在肝癌早期,患者各項功能指標顯示正常,難以被發覺。

3、體檢忽略
針對肝癌早期篩查通常有B超和檢驗腫瘤標誌物兩種方式,但體檢中一般更多只會檢測肝功能。如果不存在明顯症狀,少有人會特別進行B超和腫瘤標誌物檢驗,因此錯過肝癌早期篩查,後期症狀顯著時則已是晚期。

多數肝癌發現就是晚期?雙腿早就給出信號,卻被忽視了!

雙腿發紅: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雙腿皮膚和全身差不多或稍微有點發白,主要表現為健康的淡粉色或黃白色。一旦肝臟出現了癌變,體內的膽紅素代謝就會出現異常,膽紅素就會跟著血液一起進入到身體各個器官組織,很容易會出現蜘蛛痣。肝臟也無法正常代謝身體內的毒素,堆積的毒素就會刺激腿部的血管,導致腿部皮膚顏色有所加深。並且患者還會伴隨有大面積紅斑,尤其是手掌和腳底,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肝掌問題。

水腫:
日常生活中,雙腿浮腫很容易讓人們想到腎臟疾病或心臟疾病,但還可能是肝癌的信號;特別是小腿以及腳踝處的水腫。患上肝癌以後,就會導致身體下肢的血液迴圈出現障礙,導致腹部腫脹,而這就是所謂的肝腹水問題。若腹部腫脹,並且還伴隨有雙腿水腫,那麼還請及時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看是否為肝癌問題。

皮膚乾燥:
日常生活中,雙腿皮膚乾裂起皮,並非是單純的天氣乾燥或皮膚缺水造成的,尤其是腳掌縫隙、腿部有嚴重的乾裂和起皮時,不能夠忽略肝癌的風險。肝臟是我們身體上最大的分解和解毒器官,可以幫助調節內分泌,參與新陳代謝。肝臟會出現癌變以後,勢必會影響到肝臟功能,減慢新陳代謝的速度,導致下肢容易出現皸裂和脫皮,哪怕每天塗抹潤膚乳依舊無法得到緩解和改善。

食欲不振
胃口下降,食欲不振需引起重視,屬於疾病發出的信號。身體保持健康,消化系統維持功能良好,食物可以正常消化,胃口也會保持正常。但是,有部分人食欲不振,和肝臟病變之後膽汁分泌量減少有關,在身體無法正常消化的時候胃口也會明顯降低。出現這種變化需要及時展開治療,通過提高肝臟功能來保持胃口良好。

肝區疼痛
癌症出現後身體會發出信號,那些肝區隱隱作痛的人最好儘早檢查身體,因為肝區的隱痛,鈍痛很可能是癌變發出的信號。在癌細胞出現後肝臟受到損傷,可能會有肝臟腫大,肝包膜受牽拉等情況,在影響下肝區就容易疼痛,剛開始疼痛感不是很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症狀會加重,有這些疾病的信號得及時檢查,防止嚴重的肝癌不斷加重。

到底是什麼習慣會在無形中傷害肝臟,增加患癌風險?

不良習慣一:熬夜
年輕人中,對於熬夜人群,有個流行詞語叫做“修仙黨”,真的是修仙,修到了最後直接飛升上天。熬夜讓肝臟無法順利完成自我修復,排出身體裡毒素的能力大幅度下降,毒素呆在肝臟內,等待下次排乾淨。一天、兩天那還好,肝臟還能支撐得住,一月、兩月肝臟可能吃不消,一年、兩年醫院病房是我家。

不良習慣二:經常生氣
我們對於生氣的人,有句話叫“大動肝火”,肝主疏泄,肝火不滅,學習生活煩躁,心情鬱鬱寡歡,不順的氣堵住肝,影響到肝臟排出毒素,破壞肝臟裡面的細胞。所以在很多事情上要放寬心態,想開些,氣出病來無人替。經常生氣的人可不只肝不好,還有更有疾病讓你頭痛。

不良習慣三:不換菜板
菜板是家中必備,尤其是木頭菜板,結實耐用,有些家庭比較節省,菜板可能好幾年都不會換一個,一直用到菜板壞了,才讓它退休下崗,木質的菜板格外容易發黴,切完菜、肉之類的,洗洗菜板再放回去,尤其是南方的天氣,菜板上的黴菌滋生速度很快。黴菌中的黃麴黴素目前已經被直接證明有致肝癌風險,是屬於一級致癌物質,發黴了一定要扔掉。

一般可以通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避免飲酒、接種乙肝疫苗、定期體檢等預防肝硬化,需要到正規醫院做檢查,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1、合理飲食:日常要注意合理飲食,避免吃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食物,比如蘋果、番茄、雞蛋等,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

2、適量運動:在日常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比如散步、練瑜伽等,促進身體血液迴圈,有助於保護肝臟健康。

3、避免飲酒:平時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過量飲酒,可能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傷。

4、接種乙肝疫苗:接種乙肝疫苗能夠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降低肝硬化的風險。

5、定期體檢:需要定期到醫院做體檢,瞭解肝臟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