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性功能障礙陽痿、早洩是怎麼回事?

陽痿真正的學名是勃起障礙。陽痿患者肉體是並無痛苦,但是精神負擔極大。配偶因對性生活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引起的責難,常使症狀更為嚴重。

早洩(prospermia)是最常見的射精功能障礙,以性交之始即行排精,甚至性交前即泄精,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為主要表現,發病率占成年男子的1/3以上

陽痿、早洩

是許多男性心中不能觸碰的底線

提起陽痿和早洩

人們經常將它們混為一談

但事實上——

陽痿≠早洩

陽痿

當男生的丁丁受到一定刺激後

會快速地充血

使內部動脈血管擴張、海綿體脹大

產生勃起反應

然而

一旦充血不足

就會很難勃起

就算勃起了,硬度也不夠

這在醫學上叫做勃起功能障礙(ED)

也就是我們說的陽痿

早洩

而早洩(PE)

則屬於一種射精功能障礙

指男性缺乏控制射精的能力

導致過早射精

當男生的陰莖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時

大腦就會發出射精的命令

這其中有一種關鍵的神經遞質

叫做5-羥色胺

而現實中大部分的早洩

就是因為5-羥色胺濃度不夠

導致無法自如地控制射精

由此可見

陽痿、早洩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前者是硬不硬的問題

後者是久不久的問題

至於不幸中招的人,該如何應對?

陽痿

1、基礎治療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戒菸戒酒、規律作息、控制體重等

都能有效預防陽痿

最好還能加強運動鍛煉

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

而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

應先控制基礎疾病

再結合ED進行治療

2、心理治療

《性福藍皮書》提出

ED患者就診率只有17%

主要就是因為羞恥感在從中作祟

所以大家要正確認識ED

不要給他人和自己營造一種怪異的氛圍

對於患者

要適當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

畢竟他們可是潛在的抑鬱症對象

嚴重的還需結合藥物或手術治療

比方西地那非、他達那非等藥物

早洩

1、訓練方法

醫學創新雜誌社

在《泌尿外科分冊》中針對早洩

提到以下兩種訓練方法

①Semans技術訓練(停頓與開始療法)

刺激陰莖到快要射精時

立即停止刺激

等到想射精的感覺消失後再重新刺激

反覆操作,提高射精閾值

②頭部擠捏法(耐受訓練)

刺激丁丁到快要射精時

把拇指放在系帶部位

食指、中指放在另一面冠狀溝處

以能夠耐受的力度進行擠捏

緩解射精的緊迫感

同時,藉助情趣用品調節時間

也能提高性生活的質量

進而避免早洩的出現

2、提高5-羥色胺濃度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研究表明

適當曬太陽、吸收紫外線

有利於大腦刺激血清素的分泌

增加5-羥色胺的濃度

從而避免早洩

此外,歐洲泌尿外科學會在

《男性性功能障礙指南(2019)》中還提到

藥物鹽酸達泊西汀片

可增高神經突觸間隙的5-羥色胺濃度

起到延遲射精的作用

不管怎樣

遇到陽痿、早洩千萬別慌張

也別給自己和他人有太多心理負擔

根據上面建議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總而言之,男人早洩大部分是跟心理壓力生活方式等有關係,因此在早洩持續存在時先檢查自己是否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過大壓力,大部分通過自我調節能恢復,只有在身體存在疾病導致陽痿或早洩時才需要配合藥物治療,另外日常可以多運動,通過運動增強抵抗力,提高素質也是能有效改善早洩和陽痿。

大量飲酒危害大,少量飲酒有益健康是真的嗎?

現在人的生活以及工作壓力都非常大,各種各樣的應酬必不可少,而在應酬的過程當中,喝酒是無法逃避的一件事情。雖然都知道醉酒之後會十分難受,但是為了工作也是沒有辦法。除此之外,很多人在心情煩悶的時候也喜歡借酒消愁,以此來緩解自己的壓力。那經常喝酒對身體會造成哪些危害呢?

我們從生命歷程的視角

看待酒精與腦健康的關係

▌ 三個「敏感」階段

在人的一生中,保持大腦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證據表明大腦有三個階段極易受到酒精的神經毒性影響[1]。這三個階段如下:

目前飲酒的流行可能會在大腦的這三個敏感階段對大腦造成損害,這包括青少年期酗酒以及老年輕中度飲酒,甚至產前孕婦少量飲酒。儘管這三種飲酒方式比持續大量飲酒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小,但是對於總體人群的危害還是很大的[2]。

▌ 三個階段的特點

從胎兒發展到形成一個生命個體,人的大腦經歷了以下幾個動態變化:

A.在胎兒階段,大腦的發育主要表現為神經元大量的產生、遷移、分化,並有大量的凋零[3]。

B.青少年期大腦主要表現為突觸的修剪和軸突髓鞘形成增加[4]。

C.老年階段主要和大腦萎縮有關,這在65歲以後尤為明顯。這主要表現為神經元變小以及樹突和軸突數量減少。神經環路中的這些變化都可以增加大腦對這些暴露因素(如酒精)的敏感性[5,6]。

從「搖籃」到「墳墓」

全球大約有10%的孕婦飲酒,其中歐洲國家孕婦飲酒比例比全球的平均水準高。在妊娠期間孕婦大量飲酒會導致胎兒酒精譜系障礙,並且伴有腦容量的減少以及認知功能下降[7]。

但是最近還有證據提示懷孕期間輕度或者中度飲酒,也會給子女的心理和行為造成不良後果,部分原因是由於異常的腦結構造成的[8]。

在歐洲和其他高收入國家,大約有20%的15-19歲青少年偶爾酗酒(定義為一次飲用60g 乙醇)。一個縱向的調查表明青少年酗酒與神經皮質減少、功能連接、皮質發育減少,以及輕至中度認知功能缺陷有關[9]。

近期,有另外一個研究報道了從2013年1月13日至2019年1月15日納入的一組451例研究對象(年齡12歲—21歲),通過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測量每個研究對象的全腦和神經纖維的部分各向異性指數(FA)進而量化神經發育變化的斜率並進行相應的比較。研究表明酒精與青少年時期神經發育的微結構損害有關。

該項研究還通過對比青少年開始大量飲酒前後的神經發育情況,提示腦白質完整性的中斷與飲酒有關。此外,研究還表明與年長的青少年飲酒者相比,年輕的青少年(<19.3歲)重度飲酒者的神經發育更多的偏離正常的發育軌跡,這在胼胝體膝部和體部表現更為明顯[10]。

在老年人中,近期有研究表明,與高血壓和吸菸等已確定的危險因素相比,飲酒是所有類型癡獃(特別是早發型癡獃)中最強的可控危險因素之一[4,11,12]。儘管酒精使用障礙在老年人中相對少,但是許多老年人經常會少量或中度的飲酒[13]。

近來,有研究表面,中度飲酒和中年時期腦容量小且顯著下降有關[14]。這也支持了前期一個關於低風險飲酒和老年人腦損害有關的研究[2]。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結構的改變是否轉化為認知功能障礙。

目前酒精對於大腦健康的副作用的證據是強有力的,但是它局限於觀察性研究。這些發現需要進一步的重複,研究重點需要放在更嚴格的因果模型上。

酒精與人口結構趨勢的變化

人口結構趨勢或許會增加酒精的使用對腦健康的影響。女性現在和男性一樣飲酒,並正在經受飲酒所引發的相關損害[15]。在高收入國家,老年人的酒精消耗量增加了[16],然而在低、中收入國家,人群中酒精的消耗量和相關損害均增加了。

有研究預測在未來的十年裡,全球的酒精消耗量會進一步增加[17]。「借酒消愁愁更愁」,目前covid-19病毒的大流行對酒精的使用和相關危害尚不清楚,但是長期來看酒精的使用會在其他大的公共健康危機後增加[17]。

朋友之間適量飲酒能夠增進感情,而過量飲酒就會危害到身體健康。可能生活當中很多場合無法避免的需要飲酒,但是建議大家在飲酒時還是要把控好量,不要因為過量飲酒而影響到身體健康。另外,在此提醒大家,在飲酒之前一定不能空腹,吃一些食物也能夠幫助分解酒精。

晚上起夜上廁所頻繁是病嗎,如何改善夜尿多?

晚上起夜上廁所頻繁是病嗎?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算什麼問題,我晚上一次也不起來。還有的人覺得,這得看晚上吃什麼。如果晚上喝水喝多了,還是要起來一次的。

正常人晚上感覺到有尿意時,寧願憋著也要把剩下的時間睡夠,這說明腎好,還能憋住。但是有些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有了尿意必須排出來,但是卻只能尿一點點,那麼晚上起夜與不起夜,哪個對健康更有利?

起夜和不起夜哪個更健康?起夜不超過這個數,都沒問題

一般來說,起夜0-2次算是健康的,超過3次就可能是身體出現了問題,比如腎功能異常。

在我們身體的腎臟中,腎小管能幫助吸收,而腎小球具有過濾作用,隨著年齡增長,腎臟的零件也會跟著老化,導致尿液的濃縮功能減退。

如果患者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壓等身體疾病,腎臟也會加快萎縮,從而導致夜尿增多現象更加明顯。

並不是經常“起夜”就一定是腎功能出現問題,可能只是一些心理因素或者是生理因素導致。所以發生夜尿多情況要查明原因,不要執著地認為是腎臟出問題而過度焦慮。

從醫學角度上看,正常人夜裡排尿量不要超過300-400毫升,僅相當於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如果夜晚的排尿量超過300-400毫升,就叫做夜尿多

如果老年人一晚上能起夜好幾次,千萬別不當回事,這很可能暴露了一些健康問題,若是平時沒怎麼留意的老人,也應該從現在開始重視起來。

起夜和不起夜哪個更健康?起夜不超過這個數,都沒問題

老人經常起夜,可能暗示身體出現這6個問題

1、心力衰竭的老人

一般心力衰竭的病人,都有夜尿多的症狀,而且晚上的夜尿通常會比白天的尿更多。

2、體內有結石

當患者出現尿路結石症狀,很容易引起尿道堵塞,如果腎臟收到影響就會出現新陳代謝比較快,總會讓人想上廁所,一般這種情況都表現在晚上居多。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尿多是很正常的情況,,因為身體的血糖無法輕易排出,可能就會導致利尿出現問題,以至於頻頻會出現尿意,這就是糖尿病的徵兆,有起夜習慣的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

4、膀胱疾病

因為膀胱是非常重要的泌尿器官,負責儲存尿液。如果晚上夜尿頻繁,很可能就是因為膀胱儲存不了太多的尿液,從而頻繁出現尿意。

這時,更應注意前列腺增生和膀胱結石、以及膀胱炎,都可能因膀胱疾病而出現。

起夜和不起夜哪個更健康?起夜不超過這個數,都沒問題

5、前列腺增生

當身體前列腺出現增生就會刺激膀胱經,女性盆底肌肉鬆弛、子宮脫垂等情況都會導致膀胱突然膨出。

6、出現惡性腫瘤

比如前列腺癌這類疾病,早期症狀表現就是起夜增多,尿頻尿急。

那麼老人尿多應該怎麼辦?平時做哪些事可以緩解呢?

告別夜尿多,不妨試試這4個方法

1、睡前半小時儘量少喝水

愛起夜的人,在臨睡前半個小時不建議喝過多的水,如果實在是渴得忍不住了,最好不要超過200毫升為最佳

2、穴位按摩

經常按摩10分鐘左右的“照海穴”,可以刺激到人體的腎臟陽氣,(照海穴在腳內踝骨下方凹陷處,左右腳各一處)增強蒸騰氣化體內水液能力,讓水液得到氣化從而變成精微物質,生成的尿液也會減少。

3、少吃鹽

日本學者曾對起夜多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減少鹽的攝入量,晚上尿急起夜的次數會變少,白天上廁所次數也不會那麼密集了。

起夜和不起夜哪個更健康?起夜不超過這個數,都沒問題

4、多運動

經常做一些適當運動,能幫助身體排汗,這樣就能將身體過多的酸性物質排出體外,並且運動時能呼吸新鮮空氣,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這樣身體患疾病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另外,飲食上含水分少的食物和流質食物要按比例食用,調整好進食時間,晚餐不宜過飽,不飲水、濃茶、咖啡,也可以緩解夜尿多的情況。

5、消除緊張情緒

要防止頻繁夜間上廁所,可以通過情緒調節來實現。很多人夜尿頻繁其實是心理作用,總是感覺到想要排尿,害怕沒有將尿液排乾淨會睡不著,因此在睡覺的過程中明明沒有很多尿液卻明顯感覺到有尿意,這種情況會干擾正常睡眠,而起身排尿時尿液又很少。如果可以消除負面情緒,不要太過緊張,焦慮,在平穩的狀態中入睡,並不需要起身上廁所,也不會因為緊張,焦慮而失眠。

想要減肥,益壽試試高強度運動

運動強度是指動作時用力的大小和身體的緊張程度。決定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之一。影響運動強度的因素主要有:練習的密度、練習的間歇時間、動作速度、練習所負的重量、要求投擲的距離、每次跳高的高度以及動作的難度和複雜性。運動強度對人體的刺激作用較大。適宜的運動強度能有效地促進身體機能的提高,增強體質

每天嚷嚷著減肥的你,今天運動了嗎?

你知道整日「葛優躺」的危害有哪些嗎?

高強度運動你真的瞭解嗎?

正解是,高強度運動≠過量運動!

除了可以達到快速減肥效果外,還有頗多益處,

今天我們就來揭秘「高強度運動「的神奇之處!

大腦結構錯綜複雜,但很重要!

人類的大腦可謂是所有器官中最複雜的一部分,腦部組織可分為大腦、小腦、腦幹,大腦是佔據體積最大的部分,說話、思考、學習等高階功能都由大腦執行,小腦可以控制肌肉活動、維持平衡姿勢,腦幹連接了大腦、小腦和脊髓。

大腦最外層是大腦皮質,呈現皺褶樣,增加腦部的表面積,我們的語言、思考、想像都源自於大腦皮質。大腦可分為左大腦和右大腦兩大塊,各大塊均包含四個部分:額葉腦、頂葉腦、枕葉腦、顳葉腦。

在大腦皮質中存有大量的呈現灰棕色神經元,被稱為灰質,是資訊處理的中心,能對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反應。腦深面有大量的白質(髓質),連結神經元的纖維。如果腦白質中的中樞神經細胞的髓鞘損害,將會引起腦白質病。

總體而言,腦部結構的完整性對於運動、感覺、語言、自主神經、心跳、內分泌等方面至關重要。如果腦部結構損傷,輕則可能發生頭痛、頭暈、感覺異常、言語不利、情感障礙、睡眠障礙,重則引起肢體癱瘓、癡獃、呼吸障礙、心跳驟停等。

高強度運動再添新益處,保護大腦結構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2020年版)中建議:對於包括慢性病患者、殘疾人在內的成年人,每週需進行150分鐘-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

可見,高強度運動對身體的益處已經獲得公認。早前已有研究證實,只需12分鐘高強度運動,就能讓500多種心血管健康相關代謝產物發生有益改變[1]。此外,還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全因死亡風險等[2, 3]。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對參與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ARIC)研究中的1604名參與者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與中年期間不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人群相比,在閑暇時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中年人群在老年時,其大腦更少發生損傷!該研究結果發表在Neurology上。

ARIC研究在1987年-1989年開始啟動時,入組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約51.6歲。時隔25年,研究人員調查了參與者的無、低、中、高強度運動與腦血管病變、白質高信號、白質完整性的關係。研究發現,閑暇時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中年人群在老年時的大腦結構(白質)更加完整、腔隙性梗塞的發生風險更低!

可見,高強度運動對大腦存在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我們要防範於未然!不要等到晚年再進行高強度運動。試想,如果在中年時便進行較高水準的體育鍛煉,或許可以預防腦血管疾病,降低晚年患多種疾病的風險!

高強度運動&劇烈運動,傻傻分不清

前不久,12歲男孩因為頭痛、乏力,到某醫院兒科就診。經過仔細檢查後,該男孩被確診為橫紋肌溶解,而發病原因是就診前一天的過量運動。家長告訴醫生,「孩子昨天做了100多個深蹲,腿上肌肉到現在還疼。」

不得不說,很多人為了減肥、健身,在沒有長期堅持運動的基礎上,可能會貿然快速跑步5公里,力圖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然而,最終導致橫紋肌溶解等其他不良後果,卻把鍋扣在了「高強度運動」上。

如何判定「高強度運動」?在身體活動中,可根據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類型(FITT原則)來判斷運動的強度。

表1 運動強度判定參考表

運動強度 自我感知運動(RPE) 對應最大心率百分數(%) 對應最大耗氧量(VO2ma×%) 代謝當量(梅脫MET)
輕鬆 40-60 <40 <3
稍累 60-70 40-60 3-6
71-85 60-75 7-9
極高 很累 >85 >75 10-11

通常來說,通過「(220-年齡)×最大心率=心率(次/分)」可以判斷運動強度。例如當心率在110-130之間,根據年齡所得最大心率為65%時,即可判斷該運動強度為中等(詳見表1)。

WHO發布的《有益健康的身體活動建議》,將年齡分為3個範圍:5-17歲、18-64歲、65歲以上,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給予相應的運動指導。

5-17歲:至少每天要完成6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18-64歲:至少每週要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同時還需要每週至少兩天做抗阻訓練;

65歲以上:除了抗阻訓練之外,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或者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竟然與18-64歲所需運動強度相當),但對於患有慢性病的人群,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制定運動方案。

運動強度是指動作時用力的大小和身體的緊張程度。決定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之一。影響運動強度的因素主要有:練習的密度、練習的間歇時間、動作速度、練習所負的重量、要求投擲的距離、每次跳高的高度以及動作的難度和複雜性。運動強度對人體的刺激作用較大。適宜的運動強度能有效地促進身體機能的提高,增強體質

吃飽就想躺下是怎麼回事,吃過飯躺下會發胖嗎?

一般情況下,人在吃飽飯之後通常會感覺到肚子飽脹感明顯,此時胃部積累了許多的食物,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才能改善肚子飽脹的情況。部分人還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量,此時胃部還可能會出現脹氣的情況。其實不管是坐著、躺著還是站著,消耗的卡路里差不多!躺著並不會比坐著長更多的肉。而且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對於腸胃不好的人,飯後適當地躺著休息,其實才是最好的。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吃飯之後,總有一段時間會感覺特別特別困。那是因為吃完飯後的半小時是消化高峰期。飯後因為血糖水準升高,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同時與睡眠相關的食欲素含量下降,就會讓人犯困沒精神。

如果你飯後馬上就去散步或者工作,「注意力」都被迫集中在大腦或者肌肉,沒時間管理腸胃,腸胃缺少血液供應,消化機能當然就會稍微下降,消化食物的時間就會變長。

但是如果舒舒服服地躺著,放空自己,反而能讓腸胃專心去消化食物了。

可是為什麼會有吃完飯不能躺著的說法呢?

主要是有些人吃得太飽了。吃得太飽胃裡東西太多,胃的壓力也就變得很大了,這時候平躺還可能造成胃食管反流甚至引起嘔吐。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躺下睡著了,而睡覺的時候因為身體會自動調到低功耗模式,腸胃的蠕動能力會下降,消化就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自然對身體不好了。

總之,吃完飯躺一躺是可以的,不用過分擔心會長肉,

換句話說飯後躺一會兒可以保護自己的腸胃呀!

那麼為什麼會傳出躺著不行的言論呢?主要是有些人吃得太飽了

胃裡東西太多,胃的壓力也很大,這時候平躺還可能造成胃食管反流

還有一種情況其實是躺下睡覺

睡覺的時候因為身體會自動調到

低功耗模式,腸胃的蠕動能力會下降

消化就要耗費更多的時間,那當然對身體不好了

但是我們現在說的躺著,一般就是躺著玩手機或者躺著啥也不幹

長期喝蛋白粉有害嗎?哪些人不適合服用蛋白粉!

經常健身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叫「三分練,七分吃」。很多健身的朋友,都會選擇喝蛋白粉來滿足蛋白質的攝入。蛋白粉作為營養補充劑越來越受歡迎,健身房裡的行銷更是大行其道。用水、牛奶、豆奶等等溶解了就可以直接喝,號稱能幫助運動員、健身健美者、素食主義者、節食減肥者、營養不良者和各類病人簡單有效地補充蛋白。無論您是想減肥,快速獲得能量,長肌肉還是對抗衰老,都會聽到有人推薦使用蛋白粉,聲稱這是一種被科學證明的、可以快速實現目標的方法。事實真是這樣嗎?

01 盲目攝入蛋白粉,竟招來了「死神」

2017年,澳大利亞一位叫梅根的姑娘,在健身的時候突然暈倒了,在醫院裡住了兩天也沒有醒過來,最後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這個結果讓她的家人非常痛苦,他們覺得梅根的身體這麼好,而且是個健身愛好者,怎麼可能會經歷這種不幸?

梅根的死亡通知書,赫然寫著:該患者死于腦水腫,高氨血症。

為什麼梅根會得腦水腫呢?就在家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收拾女兒遺物的母親突然發現了一個端倪。

她發現,女兒的遺物中有大量的蛋白粉;而且在她的生前每日食譜上,最常出現的也是高蛋白。

當母親把這個事情告訴醫生後,醫生直接就確認了梅根的死因。得了高氨血症的人,通常就是因為身體無法正常分解蛋白質。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大量攝入蛋白質,就很容易造成蛋白質中毒,更何況梅根本身就有尿素迴圈障礙,這導致她更加難以排出體內多餘的蛋白質(尿素迴圈障礙症是一組由於先天缺陷引起的以高血氨為特徵的遺傳代謝障礙性疾病)。

因為蛋白質在體內分解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毒素較高的氨。此時需要經由尿素循環系統將毒素排出,但像梅根這樣的尿素迴圈障礙的患者無法將毒素正常排出,聚集在血液裡影響大腦,導致不可逆轉的腦損傷,最後休克,死亡。不幸的是,這種疾病很隱蔽,如果平時不做檢查,很難被發現。

所以,總的來說,即使是健身,盲目地補充蛋白粉的做法仍不可取。

02 人體每天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質?

歸根結底,蛋白粉的主要成分是人體必需的6大營養元素——蛋白質。美國醫生約瑟夫•麥克拉在他的著作《脂肪革命》中指出,一個人如果脂肪攝入過多,會長成「肥肉」囤起來,但如果蛋白質則不同,過量攝入會導致「蛋白質中毒」「蛋白質過多症」這些疾病,時間長了還會引發糖尿病等疾病,甚至會加速衰老。

其實,人體每天需要攝入的蛋白質總量並不多,其中95%的蛋白質是在迴圈利用;並且,肝臟以及每個細胞的細胞核都會持續地進行蛋白質生產。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成人為需要攝入0.75克/千克。《卡路里和蛋白質攝入》也指出,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1800-1900卡路里,而男性則需要1980-2340卡路里。其中,蛋白質攝入量應為人體每日所需熱量的10%-15%。

也就是說,一個成年的120斤重的男性,每天的蛋白質推薦量在45克左右(60千克×0.75克/千克)。而2兩杏仁的量就含有22.5克的蛋白質,我們平時所吃的蔬菜、主食都含有蛋白質。

因此,普通人群可以通過日常飲食就能滿足每日所需蛋白質,不需要額外補充;對於健身人群,一定要確保肝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遵循專業健身教練的指導意見。

03 蛋白粉不適合哪些人群服用?

第一、腎臟或肝臟不好的人群

腎臟以及肝臟出現疾病的人群,不可擅自服用蛋白粉,會加重肝功能以及腎臟負擔。

第二、痛風人群

痛風患者嚴禁服用蛋白粉,蛋白粉中的嘌呤成分會使痛風病人體內的尿酸增高,加重痛風症狀。

第三、胃腸功能較差且3歲以下的嬰幼兒

胃腸功能較差以及3歲以下的嬰幼兒,均不可服用蛋白粉。這類人群胃腸功能弱,無法吸收蛋白粉中的營養物質,反而會加重胃腸功能負擔,直接影響到胃腸健康,並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04 到底誰需要吃蛋白粉?

在某些情況下 (基本都是患病的情況),補充不含污染物的蛋白粉可能是有用的,但這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例如:

① 癌症治療或者年老體弱引起的進食困難或食欲不振;

② 身上有不能很好癒合的手術切口或別的傷口。這個時候身體需要額外的蛋白質來修復細胞,並製造新的細胞。

③ 像燒傷之類的嚴重的狀況,需要更多的卡路里和蛋白質才能恢復。

你以為電子菸就不是菸了,電子菸真的健康嗎?

電子菸對身體有危害嗎?

從原理上講,電子菸的確可以避免很多紙菸帶來的危害:

在使用時,尼古丁被霧化而吸收,不用燃燒,因此電子菸沒有紙菸中最大的致癌元兇焦油。除此之外,電子菸亦不會產生普通香菸中的60多種致癌物質。
因為不燃燒,沒有二手菸的問題,至少二手菸量大幅減少。但並不能說電子菸完全無害的

9名大學生吸網購電子菸後入院,電子菸並非沒有危害
電子菸容易讓青少年成為長期吸菸者

2021年1月11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公共衛生學教授約翰•皮爾斯博士和其團隊在《兒科學》上發表了一篇青少年使用電子菸與日後菸草使用關係的研究,發現使用電子菸會直接導致青少年日後菸草成癮。

不少網友認為吸食電子菸有利於戒除傳統香菸。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全球菸草流行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充足證據表明電子菸有助於戒菸,不推薦使用電子菸作為戒菸輔助手段。

電子菸可危害身體健康

雖然電子菸比起傳統香菸含有的有害物質較少,但電子菸菸液中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會讓人產生依賴感慢慢上癮。美國CDC認為電子菸可能包含有害或潛在有害的物質,包括尼古丁、超細顆粒、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致癌化學物質等。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歐洲心臟病學會等機構研究人員發表報告稱,對21歲至45歲的23名習慣性電子菸使用者和19名非使用者進行健康狀況比較分析發現,前者出現心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更易發生氧化應激反應,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2018年2月,Tang 博士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文章,指出電子菸會對小鼠的肺和膀胱造成 DNA 損傷,而人工培養的人類肺和膀胱細胞中的亞硝化作用會將尼古丁轉化為增加 DNA 突變的衍生物,從而有可能將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電子菸中的尼古丁可導致小鼠肺部癌症和膀胱癌前增生。

總之,相對於吸食真菸來說,電子菸或許是危害更小一些,但是如果說他對身體更健康,也是沒有道理的,只能是相對來說。另外現在很多年紀比較小的人為了追趕時髦,也開始吸食電子菸,比如美國有500萬青少年吸食電子菸,很多商家用新奇的口味吸引他們購買,很容易出現尼古丁上癮以及肺部疾病。

雖然電子菸中尼古丁的含量比較低,但如果說長期吸電子菸對身體還是有很大的害處的。如果有吸電子菸習慣的朋友,需要清醒地認識只要是菸都是有毒害的,不管是傳統的香菸還是電子菸。如果有一定的吸電子菸的習慣,可以通過多喝水,減輕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的傷害,因為多喝水可以促進有毒有害的物質,加快它從尿液的排出。

生吃這6種食物會危害健康,導致免疫力下降

生吃食物在當前社會確實是不少人喜歡進行的一種飲食方式,追求那鮮嫩感覺,覺得吃起來原汁原味,味道更佳,營養更好,雖然部分食物確實可以生吃,但是一些食物不能生吃,會危害健康,甚至會造成免疫力下降,下面就為一起看看哪些食物不能生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生吃
豆漿

喝豆漿一定要煮熟,不然可能引起中毒。生豆漿中含有皂甙素、抗胰蛋白酶因數、植物血球凝集素等。由於這些物質有一定的毒性,可抑制體內蛋白酶活性,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喝完未完全煮熟的豆漿會出現中毒反應,如心慌、頭暈、噁心、嘔吐等。另外,豆漿有假沸現象,建議沸騰後繼續煮5-10分鐘。

淡水魚

淡水魚不建議生吃,因為淡水魚容易感染肝吸蟲等寄生蟲。如果生吃了含有肝吸蟲囊蚴的魚肉,容易患上肝吸蟲病。

鮮黃花菜

新鮮的黃花菜含有一種“秋水仙堿”的物質,經過人體腸胃道的吸收,在體內氧化為“二秋水仙堿”,具有較大的毒性。日常生活中鮮黃花菜建議少吃或者不吃。

豆角

四季豆、扁豆、刀豆等豆角可引起中毒。豆角中含有豆素和皂素,前者為毒蛋白,具有凝血的作用,需經長時間煮沸才能破壞,後者對黏膜有強烈的刺激性,還含有能破壞紅細胞的溶血素。

牛奶

有些人認為,剛擠出來的牛奶沒有經過任何加工處理比較新鮮,而且牛奶濃度大,營養價值最高。事實上,再優良品種的奶牛有時也有“人畜共患病”,剛擠下的牛奶不經任何殺菌處理就飲用,極容易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或者是種下疾病隱患。

牛肉

西餐中不少人喜歡生吃小牛肉,或是要求烤半成熟。生牛肉沒有經過消毒,細菌很容易在生肉和血中生長繁殖。另外,有的生牛肉中還含有絛蟲,吃了這樣的肉,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據瞭解,一些西方國家的國民弓形蟲感染率可高達70%~80%.而製作牛肉餅的細牛肉末最容易隱藏沙。

長壽體質偏愛什麼樣的人,若你也有,值得高興

長壽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生命狀態。但其實人的體質是好是壞,是否是長壽之人,其實有時是可以從身體的某些特徵看出來的。尤其是過了五十歲以後的人,這時的身體狀態已經基本確定下來了,是不是長壽體質,也是基本可以判別出來的。

電視上經常有一些養生節目,介紹到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生活著很長壽的老人。人們不禁好奇,這些老人的長壽秘訣是什麼呢?其實,長壽的秘密,也許就隱藏在日常生活中。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一、遺傳的作用比想像中少

為了探尋壽命的秘密,斯坦福大學醫學院Philip Pizzo教授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刊登了一項研究,分享了他對長壽之道的理解。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Pizzo教授指出,遺傳因素對過早死亡的影響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大,大約只占30%左右。比起遺傳因素,社會、環境、行為和生活方式等才是影響死亡的重要因素。另外,即使是受到癌症遺傳性的影響,人們也可以通過健康的飲食和生活作息,讓它得到抑制。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控制體重,減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發生的幾率,從而達到長壽的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作息、心情、運動等方方面面,健康飲食能減少各種消化道癌症的發生;經常運動能夠幫助促進血流,保護心腦血管的健康;樂觀的心情對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預防也有重要作用。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因此,有專家建議,應該將“健康生活方式”納作臨床措施的一部分,幫助患者更好地延長生命。

二、有5個特徵,可能更長壽

看了上述研究,大家也許會發現,原來我們身邊的長壽老人大多具有幾種相似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是他們長壽的原因之一。

1.心態樂觀,生活有目標

一項臨床調查發現,65%以上的癌症、消化道慢性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患病前都有習慣性的負面心理狀態。鐘南山院士也曾說過,“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如果人長期處於壓力較大、焦慮不安的情緒下,內分泌就會失調,從而擾亂免疫系統的機制,使癌細胞有可乘之機。另外,擁有較強的目標感,對健康也有一定的好處,因為有目標的人往往具有更樂觀的心態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2.飲食合理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納入了7萬餘名受訪者,並對其進行飲食評分,結果發現:與飲食品質相對穩定的人群相比,飲食品質評分較低的人死亡風險更高

進一步分析,研究人員表示,飲食品質有所改善的人,全因死亡率降低了8%~17%。因此,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結構和品質,儘量不要偏食,進食時間也需要規律,如果兩次進食時間相隔太久,胃酸就會不斷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容易引發胃潰瘍等疾病。

3.戒菸限酒

菸、酒對人體的損害早已經人人皆知,長期吸菸人群患肺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十數倍,而酒精對各個臟器都有刺激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研究不僅與肺癌、胃癌有關,還與鼻咽癌、食管癌、腸癌、乳腺癌等十餘種癌症密切相關。想要長壽,最好戒菸,少喝酒。

4.時常運動

經常運動能夠促進血液流動,保護心腦血管的健康。美國癌症中心曾對144萬人的健康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體育鍛煉能明顯降低13種癌症的發病率,針對特定的疾病降幅可高達40%。不管運動多少,只要動起來,身體就能收穫好處。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5.體重正常

肥胖被譽為“萬病之因”,是一種很不健康的狀態。超重人群往往面臨著血壓、血糖異常,脂肪堆積等健康問題,發生糖尿病、冠心病、腎病、痛風甚至是癌症的的風險也將大幅增加。

三、45歲後,記住4件事

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教授表示,45~55歲是人生命中的“高危期”,這個階段比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發生心腦血管事件。因此,這個年齡段的人群要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選擇。

首先要減少應酬。人年輕時為了事業打拼,難免需要應酬,而每次應酬往往免不了大魚大肉、抽菸喝酒。45歲後,儘量減少應酬的頻率,也是為了保持健康。

其次要減少壓力。45歲後,人生相當於過了一半,對很多事情都應該看開一些,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要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工作之餘可以進行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娛樂活動,多放鬆放鬆。

不要忘記定期體檢。人過了45歲,就成為了很多癌症的高危人群,因此每年定期進行體檢必不可少。除了常規的體檢專案外,建議根據自身的狀況,選擇性做一些腫瘤篩查項目。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50歲以後,由於家裡的經濟條件變得更好了,一些吃的東西像速食麵,燒烤,炸雞等等成了人們日常的最愛,殊不知這些東西給我們造成很大負擔。過多的吃垃圾食品也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幾率,所以50歲以後一定要吃“味淡的苦”。老人要想更健康,首先要瞭解自己的身體,根據自己的個人身體狀況對症下藥,這樣可以避免少走彎路,做到延年益壽,健康長久。

 

保養品真的可以保養身體嗎?別被誤導了!

走訪親友 孝敬父母

您是否也喜歡選擇一些保養品?

您對保養品瞭解多少呢?保養品可以治病防病?保養品吃得品種越多越好?吃了保養品可以免忌口?廢話不多說,還是立刻轉入正題吧,保養品認識誤區您中招了嗎?

誤區一:保養品可以治病

很多人認為保養品可以起到治療疾病。其實保養品不是藥品,不具備藥品的治療作用。

誤區二:保養品當成正常食品吃

不少人為了各種目的把保養品當成正常食品吃,天天吃頓頓吃,這種行為是很不科學。第一,保養品不一定含有全部的營養元素,不能代替正常飲食。第二,攝入過多的營養元素對身體可能產生危害。簡單來說,保養品不能頓頓吃,吃的話一定要按照說明來吃,或者諮詢醫生。

現實中,儘管很多人重視養生,卻容易陷入誤區,最典型的錯誤認知便是將養生與服用保養品畫上等號。觀察一些年輕人的養生行為可以發現,他們對健康、衰老懷有焦慮,解決辦法不是選擇運動健身、膳食均衡,而往往是通過服用保養品,來達到高強度工作之後的修復、生活中的營養補充、健身和美容等具體功效。

實際上,過分依賴保養品,不僅帶不來保養的功效,還可能損害人體健康。比如,有人明明並不缺乏維生素,卻把維C泡騰片當作提高免疫力的藥品。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反而會導致尿路結石,加速動脈硬化。再如補鈣,35歲以後,人的骨量就一直處於減少狀態了,單純靠吃鈣片補鈣,作用不大,甚至還會引起便秘、結石。健康的體魄不是靠各種保養品堆砌而成,科學養生需要遵循權威指導、科學知識,遠離保養品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