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下面癢,滴一點風油精在下面有好處嗎?

說到從小用到大的常用藥,風油精一定榜上有名。無論是消腫止癢還是提神醒腦,它都百試百靈。

以為風油精的作用僅限於此,那就大錯特錯了.看看下面這位網友的經歷

那天那裡癢的難受,家裡也沒有什麽止癢的東西,突然想到風油精可止癢,使用時我還是很謹慎的,粘濕棉球之後,先從大腿內側開始往裡慢慢沾過去,一路到大陰唇都沒有什麼感覺就是涼涼的,到了縫的邊緣的時候,過了幾秒鐘開始火辣辣的,疼,有大概五秒鐘懷疑自己要玩脫了,夾緊了雙腿= =疼的十秒鐘過去之後,就是熱,像做完之後的那種熱,

可是我不喜歡這種疼痛感,想了想倒了一點酒精,兌了一半純淨水,換了一顆棉球,直接抹陰道口擦除掉風油精

男性睡前滴一點風油精在下麵,有好處嗎?別一味尋求刺激
 

風油精能解決4個問題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它的成分,主要包括薄荷腦、水楊酸甲酯、樟腦、桉油、丁香酚。由於其有清涼、止癢、止痛、祛風等功效,所以常用於緩解頭暈、傷風感冒引起的頭痛、蚊蟲叮咬、暈車等不適。可外用於患處,也可口服,1次4-6滴。

主要可起到以下作用:

1、防疲乏

它有很好的提神效果,像夏天氣溫比較高,又是晝長夜短,所以大家的能量消耗比較大,容易有昏沉沉的感覺,這時可以取少量風油精塗抹到太陽穴的位置,或用鼻子聞一聞味道,可起到很好的提神醒腦、解除疲乏的作用。

2、除汗味

由於其有很強的揮發性,所以如果有汗臭時,可以在腦門擦一點風油精,就可以幫你暫時掩蓋汗味。

男性睡前滴一點風油精在下麵,有好處嗎?別一味尋求刺激
3、防暈車

因為它有醒腦開竅的效果,抹了以後,可以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興奮,從而抑制副交感神經出現暈車的症狀。所以,如果有暈車情況的朋友,在出發前可以抹一點在太陽穴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防止暈車。

4、治腹痛

如果出現肚子疼,尤其是因為受涼導致的寒性腹痛,也可以抹點風油精在肚臍周圍,然後揉一揉,1天2-3次,可以很好的緩解腹痛的症狀。

風油精的功效還有很多,比如治口角潰瘍、治咳嗽或咽喉腫痛、治鼻炎、治狐臭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的來說,它確實是一個好東西,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用,它有一定的適應症。

5、治爛腳

臥床前,先用溫開水燙洗爛腳丫,然後用風油精搽患處,用藥每天1次,一般連用3~5個晚上即可獲得痊癒。

男性睡前滴一點風油精在下麵,有好處嗎?別一味尋求刺激

6、療燙傷

皮膚被油或開水燙傷後,可用風油精輕輕塗於被燙處。皮膚未破者,一般5分鐘即可止痛。

對於小範圍輕度燙傷,風油精直接滴敷在燙傷部位上,每隔三至四小時滴敷一次。

此法治燙傷,止痛效果明顯,且不易發生感染,無結痂,愈後不遺留疤痕。

男人睾丸切除以後身體會有哪些改變?如何保護蛋蛋

很多男性會因劇烈運動或是受涼後,就會出現睾丸痙攣收縮繼而扭轉的情況,最終由於長時間供血不通暢,睾丸就 ” 蔫 ” 了。當睾丸出現壞死,只能做切除處理。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男性都會襠下一涼,而且據瞭解,睾丸的生存環境也並非很安全,除了睾丸扭轉,這些情況也需要切除睾丸。比如陰莖腫瘤和睾丸腫瘤等具有侵襲性的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睾丸是男性的象徵,可以讓男性繁衍下一代。男性的睾丸每天可以產生7000-1.5億的精子。並且也是男性雄性激素合成和維持雄性激素的重要器官。

男人不幸切除了“蛋蛋”,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可以瞭解一下
切除後身體有何變化?

1、容易出現性功能障礙

男性在切除睾丸之後,體內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也就失去了。會直接導致男性的性欲降低,很多男性會因此而出現不舉的情況,會給正常夫妻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甚至是直接沒有夫妻生活。

2、聲音變細

男性在進入青春期後,由於雄性激素的影響,會導致男性出現變聲期。男性的聲音會因此而變得渾厚,但是當男性的睾丸被切除之後,血液內的雄性激素會減少許多,男性的聲音也會恢復到之前的狀態中,會變得更加尖細一些。

男人不幸切除了“蛋蛋”,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可以瞭解一下
3、體毛減少

切除睾丸之後,男性體內的雄性激素分泌減少。會導致男性鬍鬚生長的速度變慢,並且會讓男性出現鬍鬚脫落的情況。

4、無法生育

睾丸是負責生產精子的部位,當睾丸被切除之後。男性就沒有產生精子的能力了,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無法生育,導致男性無法擁有下一代。

男人如何守護“蛋蛋”?

首先,男性在生活中要注意戒菸限酒,香菸中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質會給男性身體帶來很大的威脅,也會給睾丸健康帶來影響。而長期大量喝酒,也會導致男性的性功能受到影響,甚至因此而出現性功能障礙,想要保護睾丸健康,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男人不幸切除了“蛋蛋”,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可以瞭解一下
睾丸切除了,也就意味著分泌雄性激素的重要器官失去了,對心理和夫妻生活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無論如何保護好自己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平時出現嚴重的“蛋疼“,一定要及時檢查一下。

另外也建議大家平時多注意蛋蛋的保護,儘量穿寬鬆一點的褲子,內褲也要經常換洗。還有就是“為愛鼓掌”的時候注意衛生,帶套可以減少疾病的傳播,有利於健康。

做手術半麻和全麻利弊是什麼?哪個更好?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不斷完善,很多疾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了,而在此過程中,為了減輕疼痛,需要進行一些操作,麻醉就是常見的一種方式。一般來說,麻醉分為局麻、半麻和全麻,今天我們主要講講半麻和全麻?哪個更好?該如何選擇?一起來瞭解一下。

全麻和半麻有何區別?全麻就是睡了一覺?醒來會變傻、變笨?
一、全麻和半麻有何區別?

全麻就是全身麻醉,指整個身體都喪失感覺的麻醉。半麻就是局部麻醉,指身體局部喪失感覺的麻醉。

其實,醫學專業術語上是沒有“半麻”這個說法的,只有“全身麻醉”和“其他非全身麻醉方法”,比如椎管內阻滯、局部神經阻滯等。

全麻和半麻有何區別?全麻就是睡了一覺?醒來會變傻、變笨?
全麻和半麻的區別,在於以下幾點:

1.全麻的適用範圍廣,幾乎適用於所有手術;半麻的適用範圍不包括顱腦外科手術、胸心外科手術等。

2.全麻可以保證長時間制動,病人在一次睡眠之後就可以完成手術;半麻的手術的過程中,病人意識是清醒的,可能會出現緊張、焦慮、害怕等心理,容易留下心理陰影。

3.全麻對呼吸和循環系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半麻對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影響較小

此外,全麻和半麻的價格也不一樣.全麻的費用約為半麻的2倍。

全麻和半麻有何區別?全麻就是睡了一覺?醒來會變傻、變笨?
二、為什麼剖腹產是半麻,人流是全麻?

那麼,為什麼剖腹產是半麻,人工流產是全麻呢?

如果剖腹產採用全麻,那麼在手術的過程中產婦的意識會消失,完全感受不到痛苦,但可能會帶來其他的“痛苦”。比如,麻醉藥物會隨著胎盤血流進入胎兒體內,導致胎兒也被麻醉,出生後會因呼吸不暢需要進行氣管插管

此外,全麻時需要氣管內插管,萬一換氣不好,產婦和胎兒都會有缺氧的風險。總之,剖腹產全麻不管是對於產婦還是對於胎兒都不利。為了規避風險,除特殊情況之外,醫生一般不建議產婦選擇全麻。

全麻和半麻有何區別?全麻就是睡了一覺?醒來會變傻、變笨?
與全麻相比,半麻有明顯的優勢。半麻只是使產婦的腹部和下肢麻木,感覺不到疼痛,但意識還是清醒的,產婦可以參與生產過程,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感情。有些產婦會擔心半麻可能造成腰部不適,但經過產後修復,多數人是可以緩解的。

至於人工流產為什麼要全麻,主要是為了照顧病人的情緒

一般來說,做人工流產的病人心理都比較複雜,緊張、焦慮、害怕、羞愧等不良情緒容易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導致身體組織器官無法完全放鬆。因此,全麻既可以讓病人毫無痛苦,又不留下難過的記憶。而且對於醫生來說,人流手術的時間只需要幾分鐘,全麻更有利於手術的操作。

全麻和半麻有何區別?全麻就是睡了一覺?醒來會變傻、變笨?
三、全麻會讓人變傻變笨?

進行手術前,很多人會在選擇麻醉方式上陷入糾結,擔心全麻會讓人變傻變笨,並能舉出身邊許多類似的例子。其實,醫學對這方面也有研究,術後的記憶改變大多是因為“術後認知功能障礙”(POCD)。

術後認知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日常行為困難、短期記憶退化、認知障礙性格改變、理解表達能力下降等。從理論上來說,全麻確實可能產生神經毒性機制,導致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研究發現,全麻可能造成大腦功能長期改變,從而影響神經行為和認知水準,特別是嬰幼兒和老年人,受全麻的影響比較大。

全麻和半麻有何區別?全麻就是睡了一覺?醒來會變傻、變笨?
但需要明確的是,全麻不會使人變傻變笨。一方面,全麻手術的監護非常完善,可以全力保障患者安全,避免缺氧意外的發生。另一方面,麻醉中使用的藥物可以在短時間被分解代謝,不會產生持續的影響。

不論是哪種麻醉方式,都需要調整心態,避免焦慮,在這之前需要空腹,因為在麻醉狀態下,吞咽反射會減弱,食道括約肌也會鬆弛,容易發生嘔吐反流。但到底空腹多久,要因人而異。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是全麻,結束後最好不要睡覺,如果有各種專業監控的設備,或許沒關係,但很多時候結束後,病人不能一直待在觀察室,所以建議家屬陪伴在身邊,讓其保持清醒,大概2小時左右。

直腸裡可別瞎塞什麼黄瓜.灯泡等!直腸異物很危險

直腸,作為消化道的末端,承受著人體重要的機能活動之一——排便。如果直腸有靈魂,它也一定很無奈,為了滿足機體的口欲,舌頭的味蕾品嘗了各種味道,上消化道則吸收了營養物質,最後輪到直腸,只能作為排出糞渣的器官。但是,直腸說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既然攤上這工作,就要認真值守,也為人體健康做出一份貢獻。但有一些人為了尋求刺激.會將燈泡、黃瓜等異物塞入.尋求所謂的前列腺高潮,導致不可控的危險!

前列腺位於肛門內5-7cm處

受到異物刺激

它跟肛門

會快速劇烈地收縮、顫抖

出現獨特的快感

讓人不能自拔的是

這種快感如同海浪

一波接著一波

直叫人“醉生夢死

圈裡人也稱之為“前列腺高潮”

此外

肛周佈滿神經,很敏感

受到刺激也會產生快感

雙重的刺激轟炸下

不少人甯枉顧菊花安全

也要鋌而走險

體驗那前所未有的快樂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

那些年被塞進肛門的異物,傷害到底有多大?

直腸一點也不“直”

甚至可以說是

山路十八彎

這決定了它更適合往外排東西

而不是往裡塞東西

你要是硬塞

就免不了卡在某個地方

而且肛門口較小

塞進去想要拿出來

就沒那麼容易了

特別是觸碰到前列腺

引發高潮時

菊花一緊

東西往往又被“”回去了

直腸異物拿不出來怎麼辦?

第一步:檢查

通過醫生指診

及X光檢查

查看異物大小

並找准異物位置

第二步:取物

若異物體積小、位置淺

如彈珠、小型螺絲釘等

可通過使用潤滑劑,自行排出

對於不能自行排出的異物

如黃瓜、大圓球等等

同時伴有出血、感染等症狀時

需通過肛門鉗夾取出

如果異物體積較大且位置較深

並伴有出血、穿孔等症狀

就需外科手術取出

都說

直腸是人類化糞池

肛門則是排糞的閘頭

行走江湖能否一身輕都是靠它倆

只要一方受損

你可能就瞬間

從人類退化成鳥類

成為行走的“噴糞戰士”

專家介紹,如果異物不能及時取出,結果就是導致腸穿孔,腸管內的大量糞便湧入腹腔,很快形成腹膜炎。感染中毒症狀的患者可出現高熱、脈速、呼吸淺快、大汗、口幹。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面色蒼白、虛弱、眼窩凹陷、皮膚乾燥、四肢發冷、呼吸急促、血壓 下降、神志恍惚或不清、甚至死亡等

為什麼人的正常體溫從37攝氏度降到了36.5度

自疫情開始以來,量體溫可以已經說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家常便飯。量體溫時,我們會發現現在大家的體溫都是在36.5攝氏度左右。記得以前37度才是標準體溫,但現在會發現,多數人普遍達不到這個體溫。而有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人類的基礎體溫在降低,已經從37度,降到了36.5度左右。那麼,為什麽人類的體溫在降低?這說明什麼?

人類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度?

說到這個37度的標準是怎麼來的,還得從1851年開始說起。德國有一名叫卡爾•溫德里希的醫生,花了17年的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資料,最終得出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

此後,該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也就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但是後續,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個數值放到現在,有點高了。

如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歷史學教授Philip Mackowiak有意外發現,這個數值並不標準,差了將近2℃。因為過往37℃是測量的腋下體溫,只要稍微離開測物表面,溫度就會有所變化,所以現代測量溫度採取的是更精准的舌下(為36.8°C)或肛門溫度。其結論也在1992年、1994年陸續發表。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此外,關於“基礎體溫”的研究一直沒停過。大約有20多項研究都認為,37°C並不是最標準的人體溫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體溫好像還在逐漸下降。

正在涼涼!研究發現體溫越來越低

去年10月28日,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cances 雜誌,刊登了一項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內容顯示:該研究通過觀察南美洲亞馬遜叢林裡一個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人群的體溫,最終發現,他們的體溫,僅從2002-2018年短短十幾年間,就從37℃下降到了36.5℃。

而今年1月,知名權威雜誌eLife,也刊登了一篇斯坦福大學醫學院 Julie Parsonnet 團隊發表的論文,內容顯示:該研究對美國相關資料進行了統計,發現從工業革命以來,不到200年的時間,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從37℃降到36.6℃。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可見,人類的體溫,確實是逐漸開始變涼,而這當中的原因還是比較複雜的,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說法。

猜測:多種因素造成體溫下降

有研究人員猜測,人類保持一個恒溫數值,一開始就是為了抵禦真菌病毒的侵襲,但隨著衛生、醫療等方面的改善,出現了多種抗體藥物用以解決炎症,所以人體不需要再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來抵禦疾病,體溫自然也就降了下來。不過這並不足以揭示人體體溫如此快速的下降。

此外,還有言論表示:可能和我們居住環境的改變有一定關係,現在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所以人體就不需要再花費那麼多的力氣去調節自身溫度,即便是Tsimane部落人群,雖然沒有這些條件,但是衣服和被子也相比過去更充足了,所以體溫也就逐漸下降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體溫下降多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並不是單一因素就能解釋這個現象。所以,具體的原因還需要進一步考察。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而對於體溫下降的這種現象,對人體來說,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不少人也紛紛發出了疑問。

體溫下降,是福還是禍?

對此,雖然有一些結論,但是暫時還沒有可靠的研究資料可以肯定的告訴我們是哪一個。

有一些文章援引部分文獻,表示:體溫降低對免疫力是有影響的,可使其降低,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襲。可這種說法並不是太靠譜,有的研究確實是有這種現象,但是多是處於比較極端的溫度下,如33度下,但人體正常情況下是不會降到這個溫度的;而且如果只是輕度體溫下降,不足以影響全身的免疫力。

37℃正常體溫已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什麼原因?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體溫輕度下降,不僅對人體沒有壞處,還可能延長壽命。這主要是因為體溫下降,人體新陳代謝也會變慢,細胞衰老與死亡速度也會變慢,這樣人也就活的更久。可這到底是因為體溫下降還是因為基礎代謝下降造成的,還不好說。

所以,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暫時都沒有確實的證據支援,我們也就不要過早下定論。

我們能做的也就是通過調節的日常飲食、加強自身的鍛煉、有一個好的心態來緩解壓力來調節體溫,一點點將體溫升高。

現在這個整個人類的情況我們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把握好自己的行為和生活習慣,逐漸的變化再帶動身邊人的變化,這樣才能慢慢的轉好,要是一直保持體溫下降的狀態,慢慢的身體的免疫力就會越來越低,不管是新冠還是其他病毒,也都非常容易就能傷害到我們所以我們無論如何還是應該更好的強大我們自己,再帶動身邊人,才能更好的改善這種不良的狀況。

 

男性性功能障礙陽痿、早洩是怎麼回事?

陽痿真正的學名是勃起障礙。陽痿患者肉體是並無痛苦,但是精神負擔極大。配偶因對性生活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引起的責難,常使症狀更為嚴重。

早洩(prospermia)是最常見的射精功能障礙,以性交之始即行排精,甚至性交前即泄精,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為主要表現,發病率占成年男子的1/3以上

陽痿、早洩

是許多男性心中不能觸碰的底線

提起陽痿和早洩

人們經常將它們混為一談

但事實上——

陽痿≠早洩

陽痿

當男生的丁丁受到一定刺激後

會快速地充血

使內部動脈血管擴張、海綿體脹大

產生勃起反應

然而

一旦充血不足

就會很難勃起

就算勃起了,硬度也不夠

這在醫學上叫做勃起功能障礙(ED)

也就是我們說的陽痿

早洩

而早洩(PE)

則屬於一種射精功能障礙

指男性缺乏控制射精的能力

導致過早射精

當男生的陰莖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時

大腦就會發出射精的命令

這其中有一種關鍵的神經遞質

叫做5-羥色胺

而現實中大部分的早洩

就是因為5-羥色胺濃度不夠

導致無法自如地控制射精

由此可見

陽痿、早洩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前者是硬不硬的問題

後者是久不久的問題

至於不幸中招的人,該如何應對?

陽痿

1、基礎治療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戒菸戒酒、規律作息、控制體重等

都能有效預防陽痿

最好還能加強運動鍛煉

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

而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

應先控制基礎疾病

再結合ED進行治療

2、心理治療

《性福藍皮書》提出

ED患者就診率只有17%

主要就是因為羞恥感在從中作祟

所以大家要正確認識ED

不要給他人和自己營造一種怪異的氛圍

對於患者

要適當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

畢竟他們可是潛在的抑鬱症對象

嚴重的還需結合藥物或手術治療

比方西地那非、他達那非等藥物

早洩

1、訓練方法

醫學創新雜誌社

在《泌尿外科分冊》中針對早洩

提到以下兩種訓練方法

①Semans技術訓練(停頓與開始療法)

刺激陰莖到快要射精時

立即停止刺激

等到想射精的感覺消失後再重新刺激

反覆操作,提高射精閾值

②頭部擠捏法(耐受訓練)

刺激丁丁到快要射精時

把拇指放在系帶部位

食指、中指放在另一面冠狀溝處

以能夠耐受的力度進行擠捏

緩解射精的緊迫感

同時,藉助情趣用品調節時間

也能提高性生活的質量

進而避免早洩的出現

2、提高5-羥色胺濃度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研究表明

適當曬太陽、吸收紫外線

有利於大腦刺激血清素的分泌

增加5-羥色胺的濃度

從而避免早洩

此外,歐洲泌尿外科學會在

《男性性功能障礙指南(2019)》中還提到

藥物鹽酸達泊西汀片

可增高神經突觸間隙的5-羥色胺濃度

起到延遲射精的作用

不管怎樣

遇到陽痿、早洩千萬別慌張

也別給自己和他人有太多心理負擔

根據上面建議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總而言之,男人早洩大部分是跟心理壓力生活方式等有關係,因此在早洩持續存在時先檢查自己是否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過大壓力,大部分通過自我調節能恢復,只有在身體存在疾病導致陽痿或早洩時才需要配合藥物治療,另外日常可以多運動,通過運動增強抵抗力,提高素質也是能有效改善早洩和陽痿。

大量飲酒危害大,少量飲酒有益健康是真的嗎?

現在人的生活以及工作壓力都非常大,各種各樣的應酬必不可少,而在應酬的過程當中,喝酒是無法逃避的一件事情。雖然都知道醉酒之後會十分難受,但是為了工作也是沒有辦法。除此之外,很多人在心情煩悶的時候也喜歡借酒消愁,以此來緩解自己的壓力。那經常喝酒對身體會造成哪些危害呢?

我們從生命歷程的視角

看待酒精與腦健康的關係

▌ 三個「敏感」階段

在人的一生中,保持大腦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證據表明大腦有三個階段極易受到酒精的神經毒性影響[1]。這三個階段如下:

目前飲酒的流行可能會在大腦的這三個敏感階段對大腦造成損害,這包括青少年期酗酒以及老年輕中度飲酒,甚至產前孕婦少量飲酒。儘管這三種飲酒方式比持續大量飲酒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小,但是對於總體人群的危害還是很大的[2]。

▌ 三個階段的特點

從胎兒發展到形成一個生命個體,人的大腦經歷了以下幾個動態變化:

A.在胎兒階段,大腦的發育主要表現為神經元大量的產生、遷移、分化,並有大量的凋零[3]。

B.青少年期大腦主要表現為突觸的修剪和軸突髓鞘形成增加[4]。

C.老年階段主要和大腦萎縮有關,這在65歲以後尤為明顯。這主要表現為神經元變小以及樹突和軸突數量減少。神經環路中的這些變化都可以增加大腦對這些暴露因素(如酒精)的敏感性[5,6]。

從「搖籃」到「墳墓」

全球大約有10%的孕婦飲酒,其中歐洲國家孕婦飲酒比例比全球的平均水準高。在妊娠期間孕婦大量飲酒會導致胎兒酒精譜系障礙,並且伴有腦容量的減少以及認知功能下降[7]。

但是最近還有證據提示懷孕期間輕度或者中度飲酒,也會給子女的心理和行為造成不良後果,部分原因是由於異常的腦結構造成的[8]。

在歐洲和其他高收入國家,大約有20%的15-19歲青少年偶爾酗酒(定義為一次飲用60g 乙醇)。一個縱向的調查表明青少年酗酒與神經皮質減少、功能連接、皮質發育減少,以及輕至中度認知功能缺陷有關[9]。

近期,有另外一個研究報道了從2013年1月13日至2019年1月15日納入的一組451例研究對象(年齡12歲—21歲),通過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測量每個研究對象的全腦和神經纖維的部分各向異性指數(FA)進而量化神經發育變化的斜率並進行相應的比較。研究表明酒精與青少年時期神經發育的微結構損害有關。

該項研究還通過對比青少年開始大量飲酒前後的神經發育情況,提示腦白質完整性的中斷與飲酒有關。此外,研究還表明與年長的青少年飲酒者相比,年輕的青少年(<19.3歲)重度飲酒者的神經發育更多的偏離正常的發育軌跡,這在胼胝體膝部和體部表現更為明顯[10]。

在老年人中,近期有研究表明,與高血壓和吸菸等已確定的危險因素相比,飲酒是所有類型癡獃(特別是早發型癡獃)中最強的可控危險因素之一[4,11,12]。儘管酒精使用障礙在老年人中相對少,但是許多老年人經常會少量或中度的飲酒[13]。

近來,有研究表面,中度飲酒和中年時期腦容量小且顯著下降有關[14]。這也支持了前期一個關於低風險飲酒和老年人腦損害有關的研究[2]。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結構的改變是否轉化為認知功能障礙。

目前酒精對於大腦健康的副作用的證據是強有力的,但是它局限於觀察性研究。這些發現需要進一步的重複,研究重點需要放在更嚴格的因果模型上。

酒精與人口結構趨勢的變化

人口結構趨勢或許會增加酒精的使用對腦健康的影響。女性現在和男性一樣飲酒,並正在經受飲酒所引發的相關損害[15]。在高收入國家,老年人的酒精消耗量增加了[16],然而在低、中收入國家,人群中酒精的消耗量和相關損害均增加了。

有研究預測在未來的十年裡,全球的酒精消耗量會進一步增加[17]。「借酒消愁愁更愁」,目前covid-19病毒的大流行對酒精的使用和相關危害尚不清楚,但是長期來看酒精的使用會在其他大的公共健康危機後增加[17]。

朋友之間適量飲酒能夠增進感情,而過量飲酒就會危害到身體健康。可能生活當中很多場合無法避免的需要飲酒,但是建議大家在飲酒時還是要把控好量,不要因為過量飲酒而影響到身體健康。另外,在此提醒大家,在飲酒之前一定不能空腹,吃一些食物也能夠幫助分解酒精。

晚上起夜上廁所頻繁是病嗎,如何改善夜尿多?

晚上起夜上廁所頻繁是病嗎?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算什麼問題,我晚上一次也不起來。還有的人覺得,這得看晚上吃什麼。如果晚上喝水喝多了,還是要起來一次的。

正常人晚上感覺到有尿意時,寧願憋著也要把剩下的時間睡夠,這說明腎好,還能憋住。但是有些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有了尿意必須排出來,但是卻只能尿一點點,那麼晚上起夜與不起夜,哪個對健康更有利?

起夜和不起夜哪個更健康?起夜不超過這個數,都沒問題

一般來說,起夜0-2次算是健康的,超過3次就可能是身體出現了問題,比如腎功能異常。

在我們身體的腎臟中,腎小管能幫助吸收,而腎小球具有過濾作用,隨著年齡增長,腎臟的零件也會跟著老化,導致尿液的濃縮功能減退。

如果患者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壓等身體疾病,腎臟也會加快萎縮,從而導致夜尿增多現象更加明顯。

並不是經常“起夜”就一定是腎功能出現問題,可能只是一些心理因素或者是生理因素導致。所以發生夜尿多情況要查明原因,不要執著地認為是腎臟出問題而過度焦慮。

從醫學角度上看,正常人夜裡排尿量不要超過300-400毫升,僅相當於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如果夜晚的排尿量超過300-400毫升,就叫做夜尿多

如果老年人一晚上能起夜好幾次,千萬別不當回事,這很可能暴露了一些健康問題,若是平時沒怎麼留意的老人,也應該從現在開始重視起來。

起夜和不起夜哪個更健康?起夜不超過這個數,都沒問題

老人經常起夜,可能暗示身體出現這6個問題

1、心力衰竭的老人

一般心力衰竭的病人,都有夜尿多的症狀,而且晚上的夜尿通常會比白天的尿更多。

2、體內有結石

當患者出現尿路結石症狀,很容易引起尿道堵塞,如果腎臟收到影響就會出現新陳代謝比較快,總會讓人想上廁所,一般這種情況都表現在晚上居多。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尿多是很正常的情況,,因為身體的血糖無法輕易排出,可能就會導致利尿出現問題,以至於頻頻會出現尿意,這就是糖尿病的徵兆,有起夜習慣的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

4、膀胱疾病

因為膀胱是非常重要的泌尿器官,負責儲存尿液。如果晚上夜尿頻繁,很可能就是因為膀胱儲存不了太多的尿液,從而頻繁出現尿意。

這時,更應注意前列腺增生和膀胱結石、以及膀胱炎,都可能因膀胱疾病而出現。

起夜和不起夜哪個更健康?起夜不超過這個數,都沒問題

5、前列腺增生

當身體前列腺出現增生就會刺激膀胱經,女性盆底肌肉鬆弛、子宮脫垂等情況都會導致膀胱突然膨出。

6、出現惡性腫瘤

比如前列腺癌這類疾病,早期症狀表現就是起夜增多,尿頻尿急。

那麼老人尿多應該怎麼辦?平時做哪些事可以緩解呢?

告別夜尿多,不妨試試這4個方法

1、睡前半小時儘量少喝水

愛起夜的人,在臨睡前半個小時不建議喝過多的水,如果實在是渴得忍不住了,最好不要超過200毫升為最佳

2、穴位按摩

經常按摩10分鐘左右的“照海穴”,可以刺激到人體的腎臟陽氣,(照海穴在腳內踝骨下方凹陷處,左右腳各一處)增強蒸騰氣化體內水液能力,讓水液得到氣化從而變成精微物質,生成的尿液也會減少。

3、少吃鹽

日本學者曾對起夜多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減少鹽的攝入量,晚上尿急起夜的次數會變少,白天上廁所次數也不會那麼密集了。

起夜和不起夜哪個更健康?起夜不超過這個數,都沒問題

4、多運動

經常做一些適當運動,能幫助身體排汗,這樣就能將身體過多的酸性物質排出體外,並且運動時能呼吸新鮮空氣,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這樣身體患疾病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另外,飲食上含水分少的食物和流質食物要按比例食用,調整好進食時間,晚餐不宜過飽,不飲水、濃茶、咖啡,也可以緩解夜尿多的情況。

5、消除緊張情緒

要防止頻繁夜間上廁所,可以通過情緒調節來實現。很多人夜尿頻繁其實是心理作用,總是感覺到想要排尿,害怕沒有將尿液排乾淨會睡不著,因此在睡覺的過程中明明沒有很多尿液卻明顯感覺到有尿意,這種情況會干擾正常睡眠,而起身排尿時尿液又很少。如果可以消除負面情緒,不要太過緊張,焦慮,在平穩的狀態中入睡,並不需要起身上廁所,也不會因為緊張,焦慮而失眠。

想要減肥,益壽試試高強度運動

運動強度是指動作時用力的大小和身體的緊張程度。決定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之一。影響運動強度的因素主要有:練習的密度、練習的間歇時間、動作速度、練習所負的重量、要求投擲的距離、每次跳高的高度以及動作的難度和複雜性。運動強度對人體的刺激作用較大。適宜的運動強度能有效地促進身體機能的提高,增強體質

每天嚷嚷著減肥的你,今天運動了嗎?

你知道整日「葛優躺」的危害有哪些嗎?

高強度運動你真的瞭解嗎?

正解是,高強度運動≠過量運動!

除了可以達到快速減肥效果外,還有頗多益處,

今天我們就來揭秘「高強度運動「的神奇之處!

大腦結構錯綜複雜,但很重要!

人類的大腦可謂是所有器官中最複雜的一部分,腦部組織可分為大腦、小腦、腦幹,大腦是佔據體積最大的部分,說話、思考、學習等高階功能都由大腦執行,小腦可以控制肌肉活動、維持平衡姿勢,腦幹連接了大腦、小腦和脊髓。

大腦最外層是大腦皮質,呈現皺褶樣,增加腦部的表面積,我們的語言、思考、想像都源自於大腦皮質。大腦可分為左大腦和右大腦兩大塊,各大塊均包含四個部分:額葉腦、頂葉腦、枕葉腦、顳葉腦。

在大腦皮質中存有大量的呈現灰棕色神經元,被稱為灰質,是資訊處理的中心,能對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反應。腦深面有大量的白質(髓質),連結神經元的纖維。如果腦白質中的中樞神經細胞的髓鞘損害,將會引起腦白質病。

總體而言,腦部結構的完整性對於運動、感覺、語言、自主神經、心跳、內分泌等方面至關重要。如果腦部結構損傷,輕則可能發生頭痛、頭暈、感覺異常、言語不利、情感障礙、睡眠障礙,重則引起肢體癱瘓、癡獃、呼吸障礙、心跳驟停等。

高強度運動再添新益處,保護大腦結構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2020年版)中建議:對於包括慢性病患者、殘疾人在內的成年人,每週需進行150分鐘-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

可見,高強度運動對身體的益處已經獲得公認。早前已有研究證實,只需12分鐘高強度運動,就能讓500多種心血管健康相關代謝產物發生有益改變[1]。此外,還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全因死亡風險等[2, 3]。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對參與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ARIC)研究中的1604名參與者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與中年期間不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人群相比,在閑暇時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中年人群在老年時,其大腦更少發生損傷!該研究結果發表在Neurology上。

ARIC研究在1987年-1989年開始啟動時,入組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約51.6歲。時隔25年,研究人員調查了參與者的無、低、中、高強度運動與腦血管病變、白質高信號、白質完整性的關係。研究發現,閑暇時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中年人群在老年時的大腦結構(白質)更加完整、腔隙性梗塞的發生風險更低!

可見,高強度運動對大腦存在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我們要防範於未然!不要等到晚年再進行高強度運動。試想,如果在中年時便進行較高水準的體育鍛煉,或許可以預防腦血管疾病,降低晚年患多種疾病的風險!

高強度運動&劇烈運動,傻傻分不清

前不久,12歲男孩因為頭痛、乏力,到某醫院兒科就診。經過仔細檢查後,該男孩被確診為橫紋肌溶解,而發病原因是就診前一天的過量運動。家長告訴醫生,「孩子昨天做了100多個深蹲,腿上肌肉到現在還疼。」

不得不說,很多人為了減肥、健身,在沒有長期堅持運動的基礎上,可能會貿然快速跑步5公里,力圖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然而,最終導致橫紋肌溶解等其他不良後果,卻把鍋扣在了「高強度運動」上。

如何判定「高強度運動」?在身體活動中,可根據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類型(FITT原則)來判斷運動的強度。

表1 運動強度判定參考表

運動強度 自我感知運動(RPE) 對應最大心率百分數(%) 對應最大耗氧量(VO2ma×%) 代謝當量(梅脫MET)
輕鬆 40-60 <40 <3
稍累 60-70 40-60 3-6
71-85 60-75 7-9
極高 很累 >85 >75 10-11

通常來說,通過「(220-年齡)×最大心率=心率(次/分)」可以判斷運動強度。例如當心率在110-130之間,根據年齡所得最大心率為65%時,即可判斷該運動強度為中等(詳見表1)。

WHO發布的《有益健康的身體活動建議》,將年齡分為3個範圍:5-17歲、18-64歲、65歲以上,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給予相應的運動指導。

5-17歲:至少每天要完成6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18-64歲:至少每週要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同時還需要每週至少兩天做抗阻訓練;

65歲以上:除了抗阻訓練之外,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或者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竟然與18-64歲所需運動強度相當),但對於患有慢性病的人群,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制定運動方案。

運動強度是指動作時用力的大小和身體的緊張程度。決定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之一。影響運動強度的因素主要有:練習的密度、練習的間歇時間、動作速度、練習所負的重量、要求投擲的距離、每次跳高的高度以及動作的難度和複雜性。運動強度對人體的刺激作用較大。適宜的運動強度能有效地促進身體機能的提高,增強體質

吃飽就想躺下是怎麼回事,吃過飯躺下會發胖嗎?

一般情況下,人在吃飽飯之後通常會感覺到肚子飽脹感明顯,此時胃部積累了許多的食物,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才能改善肚子飽脹的情況。部分人還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量,此時胃部還可能會出現脹氣的情況。其實不管是坐著、躺著還是站著,消耗的卡路里差不多!躺著並不會比坐著長更多的肉。而且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對於腸胃不好的人,飯後適當地躺著休息,其實才是最好的。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吃飯之後,總有一段時間會感覺特別特別困。那是因為吃完飯後的半小時是消化高峰期。飯後因為血糖水準升高,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同時與睡眠相關的食欲素含量下降,就會讓人犯困沒精神。

如果你飯後馬上就去散步或者工作,「注意力」都被迫集中在大腦或者肌肉,沒時間管理腸胃,腸胃缺少血液供應,消化機能當然就會稍微下降,消化食物的時間就會變長。

但是如果舒舒服服地躺著,放空自己,反而能讓腸胃專心去消化食物了。

可是為什麼會有吃完飯不能躺著的說法呢?

主要是有些人吃得太飽了。吃得太飽胃裡東西太多,胃的壓力也就變得很大了,這時候平躺還可能造成胃食管反流甚至引起嘔吐。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躺下睡著了,而睡覺的時候因為身體會自動調到低功耗模式,腸胃的蠕動能力會下降,消化就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自然對身體不好了。

總之,吃完飯躺一躺是可以的,不用過分擔心會長肉,

換句話說飯後躺一會兒可以保護自己的腸胃呀!

那麼為什麼會傳出躺著不行的言論呢?主要是有些人吃得太飽了

胃裡東西太多,胃的壓力也很大,這時候平躺還可能造成胃食管反流

還有一種情況其實是躺下睡覺

睡覺的時候因為身體會自動調到

低功耗模式,腸胃的蠕動能力會下降

消化就要耗費更多的時間,那當然對身體不好了

但是我們現在說的躺著,一般就是躺著玩手機或者躺著啥也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