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喝蛋白粉有害嗎?哪些人不適合服用蛋白粉!

經常健身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叫「三分練,七分吃」。很多健身的朋友,都會選擇喝蛋白粉來滿足蛋白質的攝入。蛋白粉作為營養補充劑越來越受歡迎,健身房裡的行銷更是大行其道。用水、牛奶、豆奶等等溶解了就可以直接喝,號稱能幫助運動員、健身健美者、素食主義者、節食減肥者、營養不良者和各類病人簡單有效地補充蛋白。無論您是想減肥,快速獲得能量,長肌肉還是對抗衰老,都會聽到有人推薦使用蛋白粉,聲稱這是一種被科學證明的、可以快速實現目標的方法。事實真是這樣嗎?

01 盲目攝入蛋白粉,竟招來了「死神」

2017年,澳大利亞一位叫梅根的姑娘,在健身的時候突然暈倒了,在醫院裡住了兩天也沒有醒過來,最後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這個結果讓她的家人非常痛苦,他們覺得梅根的身體這麼好,而且是個健身愛好者,怎麼可能會經歷這種不幸?

梅根的死亡通知書,赫然寫著:該患者死于腦水腫,高氨血症。

為什麼梅根會得腦水腫呢?就在家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收拾女兒遺物的母親突然發現了一個端倪。

她發現,女兒的遺物中有大量的蛋白粉;而且在她的生前每日食譜上,最常出現的也是高蛋白。

當母親把這個事情告訴醫生後,醫生直接就確認了梅根的死因。得了高氨血症的人,通常就是因為身體無法正常分解蛋白質。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大量攝入蛋白質,就很容易造成蛋白質中毒,更何況梅根本身就有尿素迴圈障礙,這導致她更加難以排出體內多餘的蛋白質(尿素迴圈障礙症是一組由於先天缺陷引起的以高血氨為特徵的遺傳代謝障礙性疾病)。

因為蛋白質在體內分解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毒素較高的氨。此時需要經由尿素循環系統將毒素排出,但像梅根這樣的尿素迴圈障礙的患者無法將毒素正常排出,聚集在血液裡影響大腦,導致不可逆轉的腦損傷,最後休克,死亡。不幸的是,這種疾病很隱蔽,如果平時不做檢查,很難被發現。

所以,總的來說,即使是健身,盲目地補充蛋白粉的做法仍不可取。

02 人體每天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質?

歸根結底,蛋白粉的主要成分是人體必需的6大營養元素——蛋白質。美國醫生約瑟夫•麥克拉在他的著作《脂肪革命》中指出,一個人如果脂肪攝入過多,會長成「肥肉」囤起來,但如果蛋白質則不同,過量攝入會導致「蛋白質中毒」「蛋白質過多症」這些疾病,時間長了還會引發糖尿病等疾病,甚至會加速衰老。

其實,人體每天需要攝入的蛋白質總量並不多,其中95%的蛋白質是在迴圈利用;並且,肝臟以及每個細胞的細胞核都會持續地進行蛋白質生產。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成人為需要攝入0.75克/千克。《卡路里和蛋白質攝入》也指出,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1800-1900卡路里,而男性則需要1980-2340卡路里。其中,蛋白質攝入量應為人體每日所需熱量的10%-15%。

也就是說,一個成年的120斤重的男性,每天的蛋白質推薦量在45克左右(60千克×0.75克/千克)。而2兩杏仁的量就含有22.5克的蛋白質,我們平時所吃的蔬菜、主食都含有蛋白質。

因此,普通人群可以通過日常飲食就能滿足每日所需蛋白質,不需要額外補充;對於健身人群,一定要確保肝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遵循專業健身教練的指導意見。

03 蛋白粉不適合哪些人群服用?

第一、腎臟或肝臟不好的人群

腎臟以及肝臟出現疾病的人群,不可擅自服用蛋白粉,會加重肝功能以及腎臟負擔。

第二、痛風人群

痛風患者嚴禁服用蛋白粉,蛋白粉中的嘌呤成分會使痛風病人體內的尿酸增高,加重痛風症狀。

第三、胃腸功能較差且3歲以下的嬰幼兒

胃腸功能較差以及3歲以下的嬰幼兒,均不可服用蛋白粉。這類人群胃腸功能弱,無法吸收蛋白粉中的營養物質,反而會加重胃腸功能負擔,直接影響到胃腸健康,並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04 到底誰需要吃蛋白粉?

在某些情況下 (基本都是患病的情況),補充不含污染物的蛋白粉可能是有用的,但這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例如:

① 癌症治療或者年老體弱引起的進食困難或食欲不振;

② 身上有不能很好癒合的手術切口或別的傷口。這個時候身體需要額外的蛋白質來修復細胞,並製造新的細胞。

③ 像燒傷之類的嚴重的狀況,需要更多的卡路里和蛋白質才能恢復。

你以為電子菸就不是菸了,電子菸真的健康嗎?

電子菸對身體有危害嗎?

從原理上講,電子菸的確可以避免很多紙菸帶來的危害:

在使用時,尼古丁被霧化而吸收,不用燃燒,因此電子菸沒有紙菸中最大的致癌元兇焦油。除此之外,電子菸亦不會產生普通香菸中的60多種致癌物質。
因為不燃燒,沒有二手菸的問題,至少二手菸量大幅減少。但並不能說電子菸完全無害的

9名大學生吸網購電子菸後入院,電子菸並非沒有危害
電子菸容易讓青少年成為長期吸菸者

2021年1月11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公共衛生學教授約翰•皮爾斯博士和其團隊在《兒科學》上發表了一篇青少年使用電子菸與日後菸草使用關係的研究,發現使用電子菸會直接導致青少年日後菸草成癮。

不少網友認為吸食電子菸有利於戒除傳統香菸。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全球菸草流行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充足證據表明電子菸有助於戒菸,不推薦使用電子菸作為戒菸輔助手段。

電子菸可危害身體健康

雖然電子菸比起傳統香菸含有的有害物質較少,但電子菸菸液中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會讓人產生依賴感慢慢上癮。美國CDC認為電子菸可能包含有害或潛在有害的物質,包括尼古丁、超細顆粒、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致癌化學物質等。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歐洲心臟病學會等機構研究人員發表報告稱,對21歲至45歲的23名習慣性電子菸使用者和19名非使用者進行健康狀況比較分析發現,前者出現心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更易發生氧化應激反應,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2018年2月,Tang 博士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文章,指出電子菸會對小鼠的肺和膀胱造成 DNA 損傷,而人工培養的人類肺和膀胱細胞中的亞硝化作用會將尼古丁轉化為增加 DNA 突變的衍生物,從而有可能將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電子菸中的尼古丁可導致小鼠肺部癌症和膀胱癌前增生。

總之,相對於吸食真菸來說,電子菸或許是危害更小一些,但是如果說他對身體更健康,也是沒有道理的,只能是相對來說。另外現在很多年紀比較小的人為了追趕時髦,也開始吸食電子菸,比如美國有500萬青少年吸食電子菸,很多商家用新奇的口味吸引他們購買,很容易出現尼古丁上癮以及肺部疾病。

雖然電子菸中尼古丁的含量比較低,但如果說長期吸電子菸對身體還是有很大的害處的。如果有吸電子菸習慣的朋友,需要清醒地認識只要是菸都是有毒害的,不管是傳統的香菸還是電子菸。如果有一定的吸電子菸的習慣,可以通過多喝水,減輕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的傷害,因為多喝水可以促進有毒有害的物質,加快它從尿液的排出。

生吃這6種食物會危害健康,導致免疫力下降

生吃食物在當前社會確實是不少人喜歡進行的一種飲食方式,追求那鮮嫩感覺,覺得吃起來原汁原味,味道更佳,營養更好,雖然部分食物確實可以生吃,但是一些食物不能生吃,會危害健康,甚至會造成免疫力下降,下面就為一起看看哪些食物不能生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生吃
豆漿

喝豆漿一定要煮熟,不然可能引起中毒。生豆漿中含有皂甙素、抗胰蛋白酶因數、植物血球凝集素等。由於這些物質有一定的毒性,可抑制體內蛋白酶活性,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喝完未完全煮熟的豆漿會出現中毒反應,如心慌、頭暈、噁心、嘔吐等。另外,豆漿有假沸現象,建議沸騰後繼續煮5-10分鐘。

淡水魚

淡水魚不建議生吃,因為淡水魚容易感染肝吸蟲等寄生蟲。如果生吃了含有肝吸蟲囊蚴的魚肉,容易患上肝吸蟲病。

鮮黃花菜

新鮮的黃花菜含有一種“秋水仙堿”的物質,經過人體腸胃道的吸收,在體內氧化為“二秋水仙堿”,具有較大的毒性。日常生活中鮮黃花菜建議少吃或者不吃。

豆角

四季豆、扁豆、刀豆等豆角可引起中毒。豆角中含有豆素和皂素,前者為毒蛋白,具有凝血的作用,需經長時間煮沸才能破壞,後者對黏膜有強烈的刺激性,還含有能破壞紅細胞的溶血素。

牛奶

有些人認為,剛擠出來的牛奶沒有經過任何加工處理比較新鮮,而且牛奶濃度大,營養價值最高。事實上,再優良品種的奶牛有時也有“人畜共患病”,剛擠下的牛奶不經任何殺菌處理就飲用,極容易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或者是種下疾病隱患。

牛肉

西餐中不少人喜歡生吃小牛肉,或是要求烤半成熟。生牛肉沒有經過消毒,細菌很容易在生肉和血中生長繁殖。另外,有的生牛肉中還含有絛蟲,吃了這樣的肉,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據瞭解,一些西方國家的國民弓形蟲感染率可高達70%~80%.而製作牛肉餅的細牛肉末最容易隱藏沙。

長壽體質偏愛什麼樣的人,若你也有,值得高興

長壽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生命狀態。但其實人的體質是好是壞,是否是長壽之人,其實有時是可以從身體的某些特徵看出來的。尤其是過了五十歲以後的人,這時的身體狀態已經基本確定下來了,是不是長壽體質,也是基本可以判別出來的。

電視上經常有一些養生節目,介紹到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生活著很長壽的老人。人們不禁好奇,這些老人的長壽秘訣是什麼呢?其實,長壽的秘密,也許就隱藏在日常生活中。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一、遺傳的作用比想像中少

為了探尋壽命的秘密,斯坦福大學醫學院Philip Pizzo教授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刊登了一項研究,分享了他對長壽之道的理解。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Pizzo教授指出,遺傳因素對過早死亡的影響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大,大約只占30%左右。比起遺傳因素,社會、環境、行為和生活方式等才是影響死亡的重要因素。另外,即使是受到癌症遺傳性的影響,人們也可以通過健康的飲食和生活作息,讓它得到抑制。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控制體重,減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發生的幾率,從而達到長壽的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作息、心情、運動等方方面面,健康飲食能減少各種消化道癌症的發生;經常運動能夠幫助促進血流,保護心腦血管的健康;樂觀的心情對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預防也有重要作用。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因此,有專家建議,應該將“健康生活方式”納作臨床措施的一部分,幫助患者更好地延長生命。

二、有5個特徵,可能更長壽

看了上述研究,大家也許會發現,原來我們身邊的長壽老人大多具有幾種相似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是他們長壽的原因之一。

1.心態樂觀,生活有目標

一項臨床調查發現,65%以上的癌症、消化道慢性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患病前都有習慣性的負面心理狀態。鐘南山院士也曾說過,“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如果人長期處於壓力較大、焦慮不安的情緒下,內分泌就會失調,從而擾亂免疫系統的機制,使癌細胞有可乘之機。另外,擁有較強的目標感,對健康也有一定的好處,因為有目標的人往往具有更樂觀的心態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2.飲食合理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納入了7萬餘名受訪者,並對其進行飲食評分,結果發現:與飲食品質相對穩定的人群相比,飲食品質評分較低的人死亡風險更高

進一步分析,研究人員表示,飲食品質有所改善的人,全因死亡率降低了8%~17%。因此,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結構和品質,儘量不要偏食,進食時間也需要規律,如果兩次進食時間相隔太久,胃酸就會不斷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容易引發胃潰瘍等疾病。

3.戒菸限酒

菸、酒對人體的損害早已經人人皆知,長期吸菸人群患肺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十數倍,而酒精對各個臟器都有刺激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研究不僅與肺癌、胃癌有關,還與鼻咽癌、食管癌、腸癌、乳腺癌等十餘種癌症密切相關。想要長壽,最好戒菸,少喝酒。

4.時常運動

經常運動能夠促進血液流動,保護心腦血管的健康。美國癌症中心曾對144萬人的健康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體育鍛煉能明顯降低13種癌症的發病率,針對特定的疾病降幅可高達40%。不管運動多少,只要動起來,身體就能收穫好處。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5.體重正常

肥胖被譽為“萬病之因”,是一種很不健康的狀態。超重人群往往面臨著血壓、血糖異常,脂肪堆積等健康問題,發生糖尿病、冠心病、腎病、痛風甚至是癌症的的風險也將大幅增加。

三、45歲後,記住4件事

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教授表示,45~55歲是人生命中的“高危期”,這個階段比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發生心腦血管事件。因此,這個年齡段的人群要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選擇。

首先要減少應酬。人年輕時為了事業打拼,難免需要應酬,而每次應酬往往免不了大魚大肉、抽菸喝酒。45歲後,儘量減少應酬的頻率,也是為了保持健康。

其次要減少壓力。45歲後,人生相當於過了一半,對很多事情都應該看開一些,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要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工作之餘可以進行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娛樂活動,多放鬆放鬆。

不要忘記定期體檢。人過了45歲,就成為了很多癌症的高危人群,因此每年定期進行體檢必不可少。除了常規的體檢專案外,建議根據自身的狀況,選擇性做一些腫瘤篩查項目。

“長壽體質”被發現!研究:擁有這5個特徵,說明你更有長壽潛力

50歲以後,由於家裡的經濟條件變得更好了,一些吃的東西像速食麵,燒烤,炸雞等等成了人們日常的最愛,殊不知這些東西給我們造成很大負擔。過多的吃垃圾食品也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幾率,所以50歲以後一定要吃“味淡的苦”。老人要想更健康,首先要瞭解自己的身體,根據自己的個人身體狀況對症下藥,這樣可以避免少走彎路,做到延年益壽,健康長久。

 

保養品真的可以保養身體嗎?別被誤導了!

走訪親友 孝敬父母

您是否也喜歡選擇一些保養品?

您對保養品瞭解多少呢?保養品可以治病防病?保養品吃得品種越多越好?吃了保養品可以免忌口?廢話不多說,還是立刻轉入正題吧,保養品認識誤區您中招了嗎?

誤區一:保養品可以治病

很多人認為保養品可以起到治療疾病。其實保養品不是藥品,不具備藥品的治療作用。

誤區二:保養品當成正常食品吃

不少人為了各種目的把保養品當成正常食品吃,天天吃頓頓吃,這種行為是很不科學。第一,保養品不一定含有全部的營養元素,不能代替正常飲食。第二,攝入過多的營養元素對身體可能產生危害。簡單來說,保養品不能頓頓吃,吃的話一定要按照說明來吃,或者諮詢醫生。

現實中,儘管很多人重視養生,卻容易陷入誤區,最典型的錯誤認知便是將養生與服用保養品畫上等號。觀察一些年輕人的養生行為可以發現,他們對健康、衰老懷有焦慮,解決辦法不是選擇運動健身、膳食均衡,而往往是通過服用保養品,來達到高強度工作之後的修復、生活中的營養補充、健身和美容等具體功效。

實際上,過分依賴保養品,不僅帶不來保養的功效,還可能損害人體健康。比如,有人明明並不缺乏維生素,卻把維C泡騰片當作提高免疫力的藥品。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反而會導致尿路結石,加速動脈硬化。再如補鈣,35歲以後,人的骨量就一直處於減少狀態了,單純靠吃鈣片補鈣,作用不大,甚至還會引起便秘、結石。健康的體魄不是靠各種保養品堆砌而成,科學養生需要遵循權威指導、科學知識,遠離保養品誤區。

毒從口入,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吃魚膽能排毒?吃魚膽能明目?有一位視物模糊的男子聽說民間有生吞魚膽明目的偏方,便去菜市場買了一條草魚,吞下了魚膽。然而,在生吞魚膽不久後,該男子出現腹痛、噁心等消化道症狀。等到家屬意識到可能是魚膽出了問題將男子送進醫院之後,才發現原本只是有些視物模糊的男子已經出現了多臟器功能衰竭。經過包括血液灌流在內的一系列治療後,男子才得以康復出院

小小的魚膽竟然危害如此之大!

魚膽即魚的膽囊。位於魚類軀幹部腹側。主要用於容納魚類肝胰臟分泌的膽汁,起消化作用。魚膽的膽汁內所含的氫氰酸毒性比同劑量的砒霜毒性還大,無特效解毒劑,不論生吞、煮熟或泡酒,有毒成分都不會被破壞。魚膽的毒性主要為膽汁成分對人體細胞的損害作用及所含組織胺類物質的致敏作用,魚膽不論生食或熟食,都可以引起中毒,中毒量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魚膽中毒多由口服生魚膽所引起[1],魚膽進入胃腸道後毒素首先到達肝臟,腎臟為主要排洩途徑,在腎臟濃度最高,患者可于吞服魚膽後1h~4d內迅速出現急性腎衰竭、肝臟損害、心肌損害等致命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極高[2]。

重症中毒患者經擴容、利尿、導瀉等對症支援治療的同時仍需要行血液淨化治療。血液灌流是將患者血液從體內引到體外循環系統內,通過灌流器中吸附劑吸附毒物、藥物、代謝產物,達到清除這些物質的一種血液淨化治療方法。血液透析採用彌散、超濾和對流原理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質,可用於治療藥物或食物中毒。兩者聯合治療比單項措施更能清除毒物和代謝物。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儲備下降,內環境調節功能減弱,極易發生不可逆性病理變化而造成死亡

五大食物中毒要小心!

日常生活中,稍微不注意就會引起食物中毒,目前細菌性食物中毒、黴菌性食物中毒、動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及化學性中毒最易發生。

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們攝入含有細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其發生與不同地區人群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主要因食入被黴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其發生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季節性和波動性。如黴變甘蔗中毒

植物性食物中毒

為預防蘑菇中毒,不要自行採摘、食用野生蘑菇;採購食用菌必須到正規市場;一旦出現中毒症狀,應儘快催吐並前往醫院治療;患者如能攜帶吃剩的蘑菇,可以輔助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新鮮的黃花菜含有一種叫做秋水仙堿的毒素,一次食用50克以上就能引發中毒症狀,最好吃經過處理曬乾的黃花菜,但是也不能大量食用來“降尿酸”。

斷腸草很容易跟金銀花相混淆,自己不要在野外採摘金銀花。

動物性食物中毒

引起動物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兩種:其一,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動物或動物的某一部分當作食品,如河豚魚、豬甲狀腺等;其二,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動物性食品,如貝類、鮐魚等。

化學性食物中毒

化學性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就是亞硝酸鹽中毒。剩飯剩菜最容易產生亞硝酸鹽。每頓飯儘量少做點,一頓吃完,吃不完的放冰箱裡,最好不要隔夜,尤其是青菜。另外醃制的泡菜在第5-8天亞硝酸鹽含量是最高的,一定要醃漬夠時間了才吃。

化學性食物中毒來勢兇猛,發病率高,發病率幾乎100%,病死率高,如處理不及時,常會造成死亡,釀成重大食物中毒事故。

預防食物中毒要做到以下幾點:

1、保持清潔

飯前便後洗手;清洗消毒用於準備食品的所有場所和設備;避免蟲、鼠及其它動物進入廚房和接近食物。

2、生熟分開

處理生的食物要有專用的設備和用具;使用器皿儲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觸。

3、做熟

食物要徹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產品;湯要煮開確保達到70C,肉類和禽類的汁水要變清,不能是淡紅色;熟食再次加熱要徹底。

4、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

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2小時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爛的食物應及時冷藏,最好在5C以下;熟食在食用前應使溫度保持在60C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過久儲存食物;冷凍食物不要在室溫下化凍。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使用安全的水,或進行處理以保安全;挑選新鮮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選擇經過安全加工的食品;水果和蔬菜要洗乾淨;不吃超過保鮮期的食物。

飽受爭議的“安樂死”究竟是解脫還是謀殺?

安樂死一詞源于希臘文Euthanasia,其原意為“沒有痛苦的死亡”。而安樂死的現代含義則是指“對於現代醫學條件下無可挽救其生命的瀕死病人,醫生在患者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真誠委託的前提下,為減少病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痛苦而採取適當措施,提前結束病人生命的行為”。

2019年,日本NHK電視臺播出一則紀錄片《她選擇了安樂死》,講述了日本女子小島美奈在身患絕症時的抉擇,以及遠赴瑞士實施安樂死的全過程。

01 正開啟人生第二階段,她查出罕見病

美奈,在家中四姐妹當中排行老三,父母很早就離婚了,但姐姐們的陪伴讓她的童年也是非常幸福。

重病女子赴瑞士“安樂死”過程公開,從清醒到離世,僅僅4分鐘
 

高中畢業後,美奈便去了首爾留學,畢業後又回國從事韓語翻譯職業。

45歲時,美奈做了個決定,準備換一種活法,在兒童福利院的找了一份工作,準備開啟自己的第二人生。

但噩夢卻在3年後找上了門,她被診斷出一種罕見病——多系統萎縮症,一種還沒發現病因,也沒有治癒可能的疾病。這徹底炸翻了美奈的安穩幸福的生活。

一開始,在姐姐們的陪伴與鼓勵下,美奈還很堅強,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美奈的病情越來越嚴重,開始出現語言功能退化、說話速度越來越緩慢、肢體都在肌肉萎縮中變得不協調,最終只能依靠輪椅行動。

重病女子赴瑞士“安樂死”過程公開,從清醒到離世,僅僅4分鐘
 

這讓美奈徹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但因疾病的影響,連自殺都成了她的奢望,幾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最終,美奈選擇了安樂死。

02 赴瑞士執行安樂死,全程經歷4分鐘

由於日本和全世界絕大多數地方都不認可安樂死,所以美奈申請赴瑞。年底,得到執行安樂死的通知後,美奈在姐姐們的陪伴下來到了瑞士。

在安樂死的前一天,姐妹三人一起享受了燭光晚餐,一起徹夜長談,互相鼓勵安慰,以求不留遺憾。雖然姐姐們一直希望美奈可以改變決定,但最終還是尊重她的選擇。

重病女子赴瑞士“安樂死”過程公開,從清醒到離世,僅僅4分鐘

第二天,美奈簽完字後躺著床上,只需要她自己打開輸液的開關,就可以走完最後的路。

最終,在攝像機的記錄下,美奈微笑著打開了開關,她對姐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現在真的感到很幸福,真的特別感謝你們”

短短4分鐘後,她便像小女孩一般沉沉睡去,52年的人生,結束了!

重病女子赴瑞士“安樂死”過程公開,從清醒到離世,僅僅4分鐘
 

安樂死,一直是個非常有爭議性的話題,目前僅在少數國家合法。

一、目前有哪些國家安樂死合法化?

安樂死是根據他人的意願,醫護人員採取相關措施,加速患者的死亡;而協助自殺被認為是安樂死的一種,是指患者自己有求死的意願,然後在他人幫助下,由自己親手完成死亡行為。

重病女子赴瑞士“安樂死”過程公開,從清醒到離世,僅僅4分鐘
近日,又有一個國家通過了安樂死合法化法案,那就是西班牙。西班牙是歐洲第四個通過此法案的國家,將於今年6月正式生效。之後,本國遭受嚴重且無法治癒的疾病或因嚴重的慢性病而無法自理、無法忍受的成年患者,將可以申請安樂死或協助自殺。

在業內人士看來,安樂死是為了讓患者的死亡變得有尊嚴,而不是如行屍走肉般活著,主要針對那些目前醫療技術已經無力回天的患者,以提高患者的臨終生命品質為主要目的。

重病女子赴瑞士“安樂死”過程公開,從清醒到離世,僅僅4分鐘
當親人受到病痛的折磨,醫生告知無法治療的情況下,你會選擇讓親人安樂死嗎?我會說我不知道,看著病人難受我也難受。但是如果是讓我用安樂死的方法讓他提前離去的話,我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劊子手。是一個殺人兇手。病人倒想的是早點結束這樣的痛苦生活,但是活著的人一輩子活在痛苦中。哎,真的是矛盾啊。關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待呢?

人老了多走路有助延壽,是真的還是騙局?

說起來您可能不信,有件事我們每天都做,早就習以為常,卻對身體有諸多好處,這件事就是:走路!

每走一步,機體都要調動多處肌肉和神經。早在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確提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一、走路可預測衰老,降低死亡風險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在國際期刊《BMJ》上發表的相關研究顯示,每天散步20分鐘以上,可以預防潛在的46%死亡風險。中老年人,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癌症患者,都從走路中收穫延長壽命的好處。

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Ulf Ekelund等人對平均年齡62.6歲的人群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運動時間越高,久坐的時間越短,早死亡的風險會顯著降低。相反,坐的時間越長,過早死亡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2020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等機構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聯合發表的研究也顯示,多走路對於健康有非常明顯的好處。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研究一共納入了4840位參與者在2003年到2006年間的運動資料,他們每天被測量運動的頻率和幅度,研究期間,參與者每天平均走路9124步。

在隨後10年的隨訪中研究人員發現,與每天走4000步相比,每天走路的步數超過8000,全因死亡風險會降低51%;每天若是超過12000步,全因死亡風險進一步降低65%。

堅持走路的益處顯而易見,具體的身體好處,體現多個方面。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二、堅持下來,好處很明顯

1.促進代謝

運動能夠提高身體的代謝水準,尤其是低強度長時間的走路,能夠消耗更多的脂肪,從而有利於減肥。而久坐不動不但容易發胖,而且還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和幾率。

2.控制血壓、降低疾病風險

北京市科學健身專家講師團秘書長趙之心表示,每天堅持步行30分鐘,有利於降低血壓,調節和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除此之外,堅持走路還能降低血糖和血脂,降低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來自加拿大的研究也發現,走路還能預防老年癡呆。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3.保持關節靈活度

走路可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降低了骨折風險。而且相比於跑步,走路對關節的損傷小,這樣既能延緩關節的衰退,還能強化肌肉功能,保證關節的靈活度。

4.鍛煉大腦

一項針對2257名71-93歲的夏威夷地區老人研究發現,每天走路少於400米的老人,比每天步行超過3000米的老人,患癡呆症的風險增加80%。走路促進了代謝和血液迴圈,有助於保證大腦的血液供應,從而利於大腦的健康活力。

三、走路的疑惑一一解答

走路的好處雖然不少,但也要走得對、走得好,才能發揮益處,避免傷身。

•什麼時候走最好?

對於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只要時間安排合理,早晨、中午、傍晚都可以鍛煉,但對於患有慢性基礎病的老年群體,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由於早晨和中午心血管發病幾率要高於其他時間段,所以最好是在下午進行鍛煉。此外,夜晚光線差,身體的協調能力也會降低,同樣不適宜老年人鍛煉。

•走多快才行?

健步走的步速大概每分鐘走120-140步左右,在鍛煉前可以適當進行慢步走熱身。健步走一段時間後,可將步速減緩來調整身體的適應。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感到不適需要停下來嗎?

如果出現膝關節發軟、疼痛、小腿肌肉酸疼、呼吸困難、頭暈胸悶等情況,不要硬撐著運動,而應該根據症狀,儘早診斷治療。在症狀沒有消失的時候,還要避免爬樓、爬山等運動。

•去哪裡走路最好?

長期在水泥地、磚地等堅硬地面進行運動,容易損傷到的關節和骨膜,最好的運動場所是草地、土地、塑膠跑道。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難以找到合適的場所,但也要儘量避免在堅硬地面長時間運動。同時,注意避開機動車道,降低汽車尾氣對身體的影響。

“老年人走路能延壽”,是真靠譜還是人云亦云?可靠性研究來了
需要提醒一點,走路過快或走路過多是不可取的,這樣不僅不利於健康,還會損傷腿部肌肉和膝蓋。走路應當量力而行,總而言之,走路是日常中簡單方便的運動方式,既能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又能減少疾病的發生。但走路的方法也是十分有講究的,我們要掌握正確的走路方法、走路頻率和走路速度。

男性要如何清洗私處,這樣洗洗才更健康!

男人陰莖部周圍汗腺、皮腺和皮下脂肪較為豐富,成年男子還有濃密的陰毛分佈,加上許多男子喜歡穿緊身三角褲,這樣一來使陰莖總是處於陰暗潮濕、密不透風的狀況,很容易藏納垢汙,男性朋友也應該重視起自己私處的衛生護理工作,只有注意衛生,才能保證身體健康,不會容易患上一些男性疾病,也不會容易給女性朋友造成不利影響

私處這裡汗腺、皮脂都十分豐富

皮膚皺褶處本就容易滋生細菌

再與每天的生理分泌物混在一起

(包皮垢、殘留尿液等)

這些都還是次要的

如果衛生工作沒做好

疾病也會挨個找上門!

如果你還存在

包皮過長或包莖的情況

(*包皮是指陰莖上延伸至龜頭外約1cm的皮膚,可以保護尿道口和龜頭)

就更易出現相關疾病

甚至影響排尿、勃起、生育能力

女性的生殖道構造複雜,清理難度較高

細菌一旦進入女性體內

(如白色念珠菌、毛滴蟲)

就極易患上婦科疾病

這樣洗陰莖,才是有用功

1.清洗工具

可以用清水

也可以用香皂

但儘量少用市面上的洗劑

2.清洗步驟

如果你不存在包皮過長等問題

只需按照以下步驟清洗

如果你存在包皮過長問題

則需要著重清理包皮垢!

3.清洗頻率

男 性 私 處 清 洗 指 南 (免 費 版)
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

不同的陰莖清洗間隔

患病率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這裡提醒一下

陰莖皮膚很薄,極易被燙傷

所以水溫也要控制下

建議放水前用手臂感受下

太燙就調低點

雙人運動前清洗身體

能夠避免細菌滋生

而結束後及時清洗

能洗去運動帶來的體液分泌

緩解粘膩、潮濕和不適

男 性 私 處 清 洗 指 南 (免 費 版)
大可不必跳下床立馬清洗

只要在10-15分鐘之內

或者睡覺前清洗就行

認真清洗也是一個簡單檢查的過程

比如蛋蛋大小是否正常

有無腫塊等

對發現早期疾病很有幫助!!

另外冬天氣候寒冷的時候,睡覺用溫熱水洗下身,再配合用熱毛巾摩擦會陰區,還可促進全身血液迴圈,既有催眠作用,又能健身防病。對中老年失眠、性機能衰退性陽痿、痔瘡等還有顯著療效,些方法簡便易行,不妨一試。

老年人該運動還是靜養,醫爆: 人老了鍛煉太多沒意義!

現在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體質也大不如前,體內一些器官也逐漸開始有衰退的現象。為了身體健康,老年人究竟是該靜養,還是進行運動呢?看似矛盾的觀點!但是貌似都有道理!

首先,一個健康的生活狀態就是規律、均衡、適度,也就是作息規律,飲食均衡,適度運動。

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然很容易受傷,尤其是老年人群,如果過度運動,輕的可能導致運動損壞,重的可能引發心腦血管意外,所以,一定要注意方法!

一、老人成運動損傷新“主力軍”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很多老年人有骨質疏鬆的情況,運動時稍不小心就會受傷,甚至骨折,尤其是脊柱、髖部、腕部、肩部這些部位。還有,老年人肌腱、肌肉損傷出現的頻率也很高,包括網球肘、肩袖損傷等。這當中,最為多發的是肌肉肌腱損傷、軟骨損傷、韌帶撕裂、骨折,而最常見的損傷部位是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和腰部。

老年人在鍛煉時一定要掌握好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模式,避免一些錯誤的鍛煉方式對身體造成傷害。

二、錯誤鍛煉方式,你踩雷了嗎?

1.空腹晨練

這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因為經過一晚上的休息,肚子裡的“存貨”基本都已經消耗完了,這時如果不吃東西就開始鍛煉,很容易導致過度消耗,誘發低血糖、大腦供血不足等問題,出現頭暈、心慌、腿軟等症狀。如果是原來就有心臟問題的老年人,還可能突然摔倒,甚至猝死。

所以,一定要注意避免空腹晨練!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2.爬山鍛煉

爬山時膝關節壓力明顯增大,尤其是下山的時候,膝蓋受到的壓力相當於自身體重的5~8倍,很容易損傷髕骨軟骨面和半月板。所以,老年人儘量避免這種鍛煉方式。

如果你自己或你身邊的人正在進行錯誤的鍛煉方式,最好更換一下方法,以免給健康帶來威脅。其實,想要鍛煉是對的,但不需要過度癡迷,很多時候動靜結合才是最好的!

三、不必癡迷鍛煉,需動靜結合

當年紀上來以後,人身體的平衡能力、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都會下降,血管彈性也會變得比較差,

這時若是有三高等基礎疾病,運動過量則有可能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鍛煉最主要的目的是促進血液迴圈,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素質、免疫力,從而促進康復,並提升幸福感。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老年人運動一定要掌握“好度”,在運動項目上可以以有氧運動為主,比如健步快走、游泳、跳跳健身操、騎自行車等,每次不少於30分鐘,1周堅持5天就行,但注意避免過量,以免給身體造成傷害

國家級名中醫、余杭一院名中醫館客座專家徐再春認為,健身是要分年齡和階段。40歲前一定要鍛煉,千萬不要偷懶,鼓勵大家可以多去跑步、打球,有能力的可以參加馬拉松。而60歲以後不要鍛煉過度,更要注重保養,很多人就是老了才開始拼命運動,但這違反了自然規律,結果自然也不太好,多數都把身體弄垮了。

在適當的年紀幹適當的事,運動也是一樣的,別強求,尤其是老年人。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四、老年人運動注意什麼?

對於老年人來說,運動要盡可能的少負重,保護好自身的膝關節,可以選擇游泳、騎自行車、健身操、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如果是走路鍛煉,最好不要超6000步/天,以免損傷膝關節。如果是已經存在關節損傷和關節炎的人群,要儘量避免長時間爬樓梯、爬山等運動方式,以免加重病症。

此外,在運動之前一定要做熱身動作,每次的運動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運動後不要立即洗澡,要先休息15~30分鐘,洗澡水的溫度不要太高,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以免發生心腦血管意外。

60歲以上老人,應該靜養還是運動?名中醫:鍛煉是分年齡的
雖然運動對於老年人來說是有非常大的好處的,可以提高現在功能,也能促進身體代謝,但是在運動過程中一定要遵循適量、適當的方式。運動過程中一定要記得熱身和拉伸,而且在運動時間上面,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