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幾種糖尿病的併發症,糖尿病如何預防併發症發生?

已經確診了糖尿病,需根據疾病的類型,嚴重程度等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才能在血糖合理控制後減少傷害,否則持續指標升高,會在血糖過高的情況下引發併發症。併發症的類型多,包括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腎病,正確控制血糖的措施應該掌握。

下麵就介紹糖尿病的幾種併發症:

第一、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併發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容易併發周圍神經及微血管病變,可使痛覺纖維受損,對外來的機械損傷和溫度損傷感覺遲鈍或消失,天冷取暖時極易燙傷。

第二、糖尿病性眼病

在糖尿病患病過程中,糖尿病患者的眼睛的大部分組織都受到影響,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和不同症狀的眼部病變。糖尿病所致的眼病,主要有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和青光眼等,糖尿病性眼病也是常見糖尿病併發症之一。

第三、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糖尿病併發症之一,尤其是秋冬季節,氣溫下降,季節轉化,是呼吸道感染的高發時期,由於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相對要低,更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還伴有心腦血管等疾病基礎,繼發感染後病情相對嚴重,給糖尿病患者帶來重大傷害。

第四、糖尿病性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所併發的糖尿病性心臟病,主要為冠心病和糖尿病心肌病,主要表現為心慌、胸悶,甚至劇烈的胸痛、呼吸短促、出汗、踝部腫脹等症狀。

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

血糖的控制
血糖過高,容易影響體內代謝,損傷微細血管,誘發慢性併發症。過低的血糖,容易引起低血糖昏迷,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

血壓的控制
嚴格控制高血壓,能使糖尿病相關病變下降25%。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糾正血脂紊亂
生活上,儘量避免高脂飲食,增強體育運動,戒煙戒酒。若血脂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準,可加用藥物治療。

健康的生活習慣
健康的飲食習慣,三餐要定時定量,營養均衡。戒煙限酒、適當運動。

陽虛和陰虛最正確的判斷方法是什麼?

陰虛是指由於陰液不足,不能滋潤,不能制陽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臨床可見低熱、手足心熱、午後潮熱、盜汗、口燥咽幹、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常見的有心陰虛、腎陰虛等,心陰虛可通過使用天王補心丸、朱砂安神丸等藥物進行治療;腎陰虛可通過使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藥物進行治療。

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衰,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活動減退,機體反應性低下,陽熱不足的病理現象。臨床可見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症。常見的有脾陽虛、腎陽虛等,脾陽虛可通過使用理中丸、小建中顆粒等進行治療;腎陽虛可通過使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藥物進行治療。

第一、症狀。陽虛和陰虛的症狀是完全不一樣的,陽虛常常會出現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腰膝酸冷疼痛、四肢冰涼、怕冷、精神萎靡不振、性欲減退,如果男性出現陽虛還會引起陽痿、早洩等性功能障礙,女性發生陽虛容易出現宮寒、不孕。對於陰虛的典型症狀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盜汗、手足發熱、心煩氣躁、呼吸短促、面色潮紅、口乾舌燥、失眠等。

第二、出汗的時間。要想判斷是陽虛還是陰虛,可以觀察出汗的時間,一般來說陽虛體質的人出汗的時間是在清晨和夜間,汗液像水一樣,陰虛體質的人常常會導致火旺,在一天當中都會出汗,汗液比較粘稠。

第三、看舌頭的顏色。看石頭顏色是辨別陰虛陽虛最常見的方法之一,陽虛舌頭一般是紅潤的,舌體胖大,通過牙齒擠壓後會出現齒痕,然而陰虛體質舌頭發紅、舌苔比較少。

第四、睡眠的時間。發生陰虛後會出現失眠的現象,睡眠時間比較短,陽虛體質的人老是睡不醒,容易犯困。
怎麼調理陰虛和陽虛?

調理陰虛

陰虛體質的人需保持環境涼爽和安靜,選擇緩和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或打太極拳,不能做劇烈運動,以免出汗損耗津液。避免吃辛辣燥熱和肥膩厚味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牛奶雞蛋,蜂蜜魚類和鴨肉等。陰虛體質的主要特徵是熱和燥,可選擇具有清熱生津功效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也可以在中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生地黃、黃精五味子,麥冬沙參等。合理安排工作和作息,避免身體太勞累,注意勞逸結合。

調理陽虛

陽虛體質的人需控制食鹽攝入,避免身體太肥胖以及高血壓,遠離生冷食物,如冰鎮飲料,西瓜、綠豆或苦瓜等。可以多吃具有溫補腎陽功效的溫熱食物,如桂圓、核桃,栗子、羊肉和牛肉。避免情緒過於消沉,多參加戶外活動,適當的曬曬太陽,多聽一聽輕快且活潑的音樂,能保持明朗的心態,對抗敏感和焦慮。保持適度運動有利於影響其生髮,多參加戶外活動來活躍體內氧氣,增強抗寒能力,減少熬夜,避免精神過於疲憊。也可以在中醫的指導下選擇黃芪人參,杜仲鹿茸和菟絲子等來緩解陽虛引起的出汗和尿頻。

患者判斷自己是陰虛還是陽虛建議還是前往正規醫院有專業醫師進行判斷,查明病因後可對症治療。

降壓藥的副作用分析,吃降壓藥平時需要注意什麼?

長期吃降壓藥肯定會用副作用的,首先明顯的副作用有心慌、氣短,因為使用降壓藥會刺激血管異常收縮,容易導致心供血量減少,使心率降低,從而可出現上述症狀。另外,降壓藥當中的有效成分容易引起胃腸道不適症狀,比如腹痛、噁心、腹瀉等,但症狀一般較輕,不影響正常生活。

降壓藥的副作用分析

1、首先利尿劑類型的降壓藥,患者長期服用可能會造成低血鉀的情況出現。老年患者還會出現血肌酐水準升高的情況,還有身體中血脂、血糖的代謝也會出現異常。

2、還有比較常見的鈣拮抗劑類降壓藥,雖然說副反應比較不常見,但是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面部以及下肢的浮腫現象,牙齦也會出現增生表現。

3、那麼普利類的降壓藥物,其中含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這類用藥有很多禁忌,腎功能有損害的、孕婦等都禁止使用,患者用藥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咳、尤其是夜間刺激性乾咳的症狀。另外沙坦類降壓藥物也是如此。

吃降壓藥平時需要注意什麼?

及時服用藥物

有些患者等到血壓暫時趨於穩定的時候,可能會停止服用藥物,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這樣很容易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因此,降壓藥一定要及時服用。若是早晨服用降壓藥,那每天基本在這個時間段就要服用了。如果需要停用降壓藥,一定要先諮詢醫生,逐漸減少用量,直到停止用藥。

小劑量開始服用

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要從小劑量開始。剛開始服用如果出現明顯效果,不能隨意加大劑量,否則會導致血壓驟降,從而會引發供血不足,導致中風的出現。
睡前不能服用

很多的高血壓患者同時還伴有動脈硬化等併發症狀,在睡前不能服用降壓藥。由於人在睡覺的時候血壓會下降,這個時候再服用降壓藥,會導致血壓過低,從而在睡眠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腦血栓、心絞痛等風險。

堅持服用藥物

高血壓患者通常都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甚至有的患者終身都需要用藥控制病情,穩定住血壓。因此,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服用藥物,以免血壓經常波動。

降壓藥物不能和以下三種食物同時吃:

1.牛奶,降壓藥不可以和牛奶或者別的飲料一同服用的,如果是牛奶或者別的飲料,會大大的降低藥物的作用,並且牛奶含有的一些元素會和降壓藥發生反應,最後的結果是血壓不降反升;

2.香蕉,在服用降壓藥時不能和香蕉一起吃,因為香蕉含有豐富的鉀,因為降壓藥裡面有利尿的成分,會和鉀發生反應,嚴重時會引起心臟麻痹;

3.葡萄汁和柚子汁,因為葡萄汁和柚子汁中含有色素物質,此類物質會阻礙降壓藥的藥效。

如何通過指甲來判斷腎臟好不好?

要知道,人體的一些變化可以說是警報器,如果體內出現疾病,就會從一些外表跡象可知。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很多疾病檢查出來時往往是重症或是晚期?其實身體早有了預警,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或是將它與小毛病弄混了。
相信有部分人知道,杵狀指代表肝臟有問題,那你們知道腎臟有問題,也可以從指甲看出來嗎?

如何通過指甲來判斷腎臟好不好?

腎臟受到損害後可影響血液迴圈,影響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使得紅細胞生成量減少,從而導致腎性貧血,貧血就無法滋養指甲,從而導致指甲異常。對半甲是慢性腎病的主要特徵,4成左右的患者會有此類型的指甲,也就是指甲發生顏色分層,指甲遠端顏色比較深,呈現紅色、棕色或粉紅色,指甲近端甲床呈現毛玻璃樣白色。

看指甲辨腎虛

指甲上出現白斑

有關組織指出,80%的腎虛者在前期都會在指甲上發現白斑。而我國中醫也指出“肝藏血、腎藏精”,肝臟“其華在爪”,指甲是反映肝血是否充足的一個指標,而精血同源,兩者會相互影響。

半月痕以上部分有烏黑淤滯

指甲在人體的末端,如果指甲表面光華潤澤,半月痕以上的部分紅白隱隱顯示的,說明氣血可以充分地流到末梢。相反如果指甲有烏黑淤滯,說明氣血不能充分地流到末梢,並且末梢經絡有可能已經出現了堵塞狀況。

指甲氣色不好

中醫裡有“腎主氣化”,像鍋爐一樣,把人體的血、體液等津液輸送到全身的各器官,提供身體所需的動力。如果腎虛的話,輸送津液的力道就會不夠,人體會出現皮膚乾燥、頭髮枯黃、指甲血色不好的情況。尤其是小拇指,小指對應著腎,小拇指如果色澤蒼白,有白斑,甚至乾枯就提示腎氣虧虛。而這是大家忽視的,大多以為出虛汗,性欲低才算腎虛,而那時候已經嚴重了。

當腎臟損傷較嚴重時,臨床症狀則表現為血尿、疼痛、腹部包塊、發熱和休克。

1、血尿:血尿是腎損傷最常見的症狀,主要是腎內小血管破裂所致,最常見的是肉眼血尿,但部分患者做尿常規的時候,可表現為檢查鏡下血尿。

2、疼痛:由外力因素所導致的腎組織損傷、出血或尿外滲可引起患者側腰或腹部產生酸痛,當血塊通過輸尿管時一般會出現腎絞痛。

3、腹部包塊:腎臟受到損傷會導致血液和尿液外滲,從而進入腎周圍組織,進而使局部腫脹形成腫塊。用手可以摸到上腹部包塊,按壓時會因刺激腎包膜而出現疼痛感。
4、皮下瘀斑:外傷會導致皮下出血,一段時間後會形成瘀斑。

5、發熱:血腫吸收會導致發熱,而部分患者因腎外傷所致腎周血腫、尿外滲易繼發感染,從而出現體溫升高的症狀。

6、休克:嚴重腎損傷患者會因為失血過多導致四肢冰冷、面色蒼白、體溫下降、血壓下降等症狀,此時患者發生了休克。

經常鍛煉的人不容易生病嗎?生病可能是這些哪些原因所致?

都說生命在於運動。可您是否發現:剛開始運動時,頭幾年是少生病了,體質也強壯了。可再往後,即便多鍛煉,也沒少進醫院,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
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和,四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是一味地堅持運動,卻忽視了健康飲食、心理及生活習慣,每天大魚大肉,抽煙喝酒,不愛吃蔬菜水果、粗糧,愛生悶氣,疾病同樣會找上門。

而且,當出現運動過量後,會出現免疫力低下期(持續約3~72小時),此時細菌、病毒等極易入侵人體,易感率明顯上升,就像免疫系統被打開了“窗戶”一樣。這就是免疫力的“開窗”理論。負荷過大的運動,會使抵抗外部細菌感染的能力降低,最常見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腸道細菌感染。在換季的節氣,特別冷暖交替季節尤為突出。

持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對健康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們身邊,很多中老年人每天運動後還是會生病。原因是什麼?運動,在維持和調理身體健康方面,只是一個方面,並不能完全代表健康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注意以下方面。

健康飲食

吃出疾病,拖出癌症。吃喝耶戈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生理過程。健康飲食:一日三餐。簡單來說,早餐要選擇清淡的食物吃,午餐儘量吃得好,晚餐少吃,晚上不要吃到很晚。多吃新鮮的綠色蔬菜和水果,不要強調味道,食物多樣化,粗細搭配,保持熱量、脂肪酸、酸堿、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平衡。均衡全面的飲食可以保持身體健康,以免“招”到病人。
關注小病

小病去藥店,大病去醫院。感冒了,身體有點不舒服,不要隨便買點藥吃就不管了。很多嚴重的疾病往往是由小病引起的。一旦有了小病,就忙著“亂吃藥”。一方面,藥分三份,藥會傷身體;另一方面,服藥過多會導致體內產生耐藥性,這無疑是非常不好的,進一步降低了身體的自愈能力。所以專業的事情還是留給專業的人去做。看醫生,按照醫生的安排和用藥是對的。尤其是女性,一些尷尬的婦科病都是自己治療,非常不好。

堅持定期體檢

身體這個精密的“機器”,與內臟和內臟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保養。如果一台機器出了故障,就會有異常的表現。同樣,如果健康出了問題,也會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現。我們必須注意觀察。觀察只能看到表面,所以內部出現問題,一定要堅持定期體檢。定期體檢對於保持健康和管理現有的狀況和疾病非常重要。

根據自身體質,食療上應注意以下幾條:

吃些易咀嚼消化的食物

日常飲食儘量吃些軟的、易消化的食物。年齡增大,牙齒大多數已動搖或脫落,咀嚼困難,因此食物切細、煮爛、做軟,以利消化吸收,不宜吃堅硬的食物。

營養均衡,不可偏食

有些老年人一日三餐只吃素,或者長期單一的只吃某種粗糧,其實也是不好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和水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為平衡吸收營養,保持身體健康,各種食物都要吃一點。醫生建議,每天的主副食品應保持10種左右,每週吃到25種食物。

飲食多樣化,才能保證營養平衡。一旦長期偏食就會造成某種營養缺乏而導致疾病。

身體突然間動不動就出汗,是哪些隱藏疾病?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準在不斷的提高,同時許多人的身體也會出現一些以前沒有的症狀,現在有一些疾病的年齡段,在以前是不會出現的,但是現在也出現了,所以人們在平時的生活中都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體,多鍛煉身體,這樣身體才能夠更好、更健康。有一些人動不動身體就出現了汗,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注意,但其實如果自己身體突然間動不動就出汗的話,有可能是隱藏了一些疾病,大家知道是哪些疾病嗎?

身體總出汗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低血糖:低血糖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或由於合併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而有出汗異常增多的症狀。所以,假如你平時身體出汗量正常,但在某一天出汗量突然異常增多且出現了“三多”症狀,那麼你很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需要及時前往醫院做血糖與尿糖檢查以更好地排查病因。

甲亢:甲亢即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是一種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疾病。甲亢患者可能會出現心悸、進食與排便次數異常增多、體重減少及出汗等情況,並且還會伴有突眼、眼瞼水腫和視力減退的現象。其中,怕熱多汗是甲亢的顯著特徵之一。因此,甲亢可能會是身體總出汗的原因。

心臟病

無運動、無緊張、安靜狀態下還是不停的出汗,應高度懷疑心臟病。心臟相當於汽車的發動機,是身體上的主器官,每時每刻都在跳動,作用是泵出血液,血液攜帶氧氣和營養運輸到每一個部位,其他器官正常運作、身體健康的前提是心臟健康。

缺乏運動、重口味飲食、吸煙和喝酒不節制、肥胖等均會降低心臟功能,使得重要血管狹窄或堵塞,又或是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心臟缺血缺氧,從而引發急性心梗或冠心病。該病除了易出冷汗外,也伴有全身乏力、胸口疼痛、呼吸不順暢和胸悶等。

腎虛

總是容易出汗,還要判斷是不是腎臟健康有問題。很多人的不良生活習慣使腎臟受損,會導致腎虛,腎陰虛、腎陽虛等都有廣泛的影響。

有些人在晚上環境好的時候睡覺會不斷出汗,他們睡覺的時候,後背出汗很多,醒來就不出汗了。腎虛要積極調理,其中藥物治療和飲食護理可以提供幫助,那些帶來傷害的行為要儘快改變。
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的常見病症是滴汗和出汗,出汗是陣發性的,有時表現為持續出汗,但在陣發性發作期間可同時發生面部潮紅或發白。此外,患者還會表現為心悸、手抖、感冒四肢等。患者朋友在患病期間,不要盲目服用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建議下服用藥物,以免對身體造成更為嚴重的傷害,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飲食健康,不要吃辛辣的食物,患者不要吸煙和喝酒。

調理出汗多的食譜

百合粥

材料: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百合洗淨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鐘,即可食用,吃飽。
功效:此款食物具有潤肺止汗的作用,適用於肺熱汗多。

胡蘿蔔山楂汁

材料:新鮮山楂1—2顆,胡蘿蔔半根
做法:山楂洗淨,每顆切四瓣;胡蘿蔔半根洗淨切碎。再將山楂、碎胡蘿蔔放入燉鍋內,加水煮沸,然後用小火煮15分鐘後用紗布過濾取汁。
功效:山楂富含有機酸、果膠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夏季出汗多吃酸性食物能夠斂汗止瀉祛濕,再者與胡蘿蔔搭配的山楂汁可健胃消食生津。

耳屎真的需要刻意去挖嗎?耳朵癢卻掏不出什麼,有可能跟疾病有關。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是發現耳朵有瘙癢的情況,我們大家都會下意識的拿手指頭或者是挖耳勺去掏幾下,但是奇怪的是最後啥也沒掏出來,而耳朵瘙癢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緩解。

為什麼經常耳朵瘙癢,但是掏耳朵卻啥也掏不出來呢?

耳屎究竟要不要刻意去掏?
耳屎在臨床上被稱之為耵聹,不少人都有挖耳屎的習慣,覺得不挖會非常髒,然而耳屎真的需要刻意去挖嗎?

答案是否定的,耳屎對於我們的健康而言有很大的益處,具體的我們一一來看。

耳屎在出現的初期是油狀的,它可以幫助讓耳道保持濕潤潤滑,避免因乾燥而導致耳朵癢或皮膚瘙癢出現;同時耳屎也能起到屏障的作用,可幫助預防小蟲子、水滴、沙石等進入耳道以及細菌滋生,預防耳道出現損傷;耳屎內還含有免疫力球蛋白A成分,該物質可幫助抑制耳道內的細菌滋生,預防感染發生。

一般情況下,我們無需刻意去掏耳屎,因為耳道自身有清潔功能,而且耳屎也會隨著咀嚼等日常行為自然排出體外。

長期掏耳朵容易導致皮膚破損、耳道發炎,更甚者還會導致鼓膜受到損傷,讓人有失去聽力的風險。

一些經常掏耳朵的人,耳道內內窺鏡下可明顯發現有血痂、皮膚破損、血管增生以及鼓膜異物等。而一些使用棉簽掏耳朵的人,容易將耳屎往更深處推,誘發耳屎硬化導致耳道發生堵塞。

耳朵癢卻掏不出什麼,有可能跟以下三種疾病有關,別不當回事:

一、耳疾

出現炎症有可能會引起瘙癢和疼痛感,對於外耳道炎患者來說就容易有這個症狀,一般晚上表現更明顯些。此外,其它一些耳部疾病也建議及時排查下。在生活中要學會保護耳朵,少掏、戴耳機時音量不要太大。夏季要注意補水,以防上火,少吃刺激性強的食物,常吃富含維生素的果蔬,提高身體的抗炎水準。

二、蟎蟲在耳朵“紮窩”了

平時不注意衛生清潔,經常用手掏耳朵,或者枕套長時間沒洗,都可能會它趁機安營紮寨,進而就會引起瘙癢,但掏的時候又掏不出啥。對於這種情況,給家裡及時來個大掃除很有必要,定期清洗晾曬床單被套,或許能有所改善。除此之外,還可能會出現頭髮油膩還有白泥、皮膚瘙癢的表現,這或都是身體在告訴你要及時除蟎了。

三、內臟惡性腫瘤

耳朵癢竟然能和腫瘤聯繫到一起?並非聳人聽聞,有資料顯示,有一半的直腸癌患者身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瘙癢症狀,所以若是持久性瘙癢,不知道原因,需警惕。不過一般來說,這種癢和普通的癢是有不同的,普通的一般可以及時緩解,使用藥物即可,但這種比較頑固,塗藥也止不了癢,而自身原來並沒有皮膚病。

由此可見,耳朵癢看似是很小的問題,但若長期未能得到緩解,應當重視,建議排查一下這疾病疾病。另外,關於耳朵與健康,還有一些說法,下面也和大家講講,大家要持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
如何保護耳朵

1、身體發燒等發炎時,需要立即服用消炎藥治療。大多數人不重視感冒和發燒的症狀,也不及時去醫院治療或不按時服用消炎藥,導致身體抵抗力低,容易誘發中耳炎。

2、不要經常掏耳朵。頻繁挖耳朵不僅是壞習慣,還容易傷害耳道和耳膜,挖耳朵時用棉棒挖耳朵,不要使用鋒利的東西。過度頻繁挖耳朵容易導致聽力下降。

3、發生噪音時需要捂住耳朵。如果周圍有大量噪音,需要按住鞭炮、飛機起飛等耳朵,不要影響耳膜。長時間受噪音的影響,耳朵的功能容易減退。

4、避免耳朵進水。洗頭、洗澡、游泳的時候,注意不要讓耳朵進水,進水後容易導致耳朵出現發炎的症狀。耳朵不小心浸水時,必須立即排出耳朵內的水,用棉棒和紙巾輕輕擦拭。特別是孩子,家長給孩子洗頭,洗澡時要特別注意保護耳朵,不要讓耳朵浸水,不要刺激耳朵發炎。

采耳勺“伸進”咱們耳朵裡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掏耳會聾嗎?

寶刀出鞘、絲絲入耳、雨過天晴、隔山打牛……你以為這是一部武俠片?錯!這是在形容掏耳這件事兒!

掏耳時,采耳勺對耳朵的清潔與按摩,讓你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快感,你的整個身體和心靈感覺獲得了極致的享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鬆,如同進入了人生的“巔峰”~掏完後,更是陷入了無盡的欲罷不能,只想質問上帝為什麼人類只長了2個耳朵?!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掏耳時的快感與酥爽從何而來?采耳勺“伸進”咱們耳朵裡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一時掏耳一時爽,一直掏耳會發生什麼?會聾嗎?

耳道是很敏感的,分佈著非常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纖維,挖耳勺或棉簽深入耳朵的時候,能夠刺激耳道末端的神經,從而引起神經系統的反射和副交感神經的反射,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產生,出現掏耳朵產生快感的情況。從神經內分泌的角度來看,掏耳朵還可能會刺激神經系統,然後分泌血清素,而血清素會讓人感到放鬆,壓力釋放,出現掏耳朵產生快感的情況。

為什麼掏耳朵這麼爽?

對於掏耳朵愛好者來說,掏耳朵是一件能爽上天的事情。之所以會產生 ” 快感 “,是因為耳道內有一條長長的迷走神經,而外耳道的皮膚上也埋著豐富的末梢神經。所以,當我們把小指、挖耳勺或者棉簽伸進耳道內輕輕旋轉,這些神經末梢被觸碰時,便會產生愉悅的快感。這種快感雖然 ” 膚淺 “,但實在讓人欲罷不能。

不僅如此,掏耳朵也是一件能產生成就感的事情。當我們歷經千辛、費盡心機,終於把一坨陳年大耳屎掏了出來的時候,那種巨大的成就感甚至令人狂喜。據說還有人會把陳年大耳屎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時不時拿出來看一眼,津津有味地回味當時那種 ” 靈魂昇華 ” 的感覺……

耳屎雖然是 ” 屎 “但它是有用的 ” 屎 “

承載了人類這麼多快感和成就感的耳屎,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其實,” 耳屎 ” 在醫學上有個專有名詞:” 耵聹 “(d ī ng n í ng)。它可跟那些從肛門裡出來的排泄物不一樣,它是一種有用的 ” 屎 “!

那有時我們掏耳朵摸到了一手“油”,這些“油”又是什麼呢?

有些人掏耳朵時總是油油的,這是油脂分泌比較旺盛的表現,油脂包裹著耳屎,分泌出的耳屎就比較油膩粘稠,有時油脂還會流出耳外,也就是俗稱的“油耳朵”。決定耳屎幹、油的因素,主要是與遺傳基因相關。
必須要清除耳垢嗎?

平時說的耳屎在醫學上有一個很文藝的名字–耵聹,它是由耳道的皮膚腺體分泌的黃色分泌物,其中混有灰塵和皮屑。

耵聹的成分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可以粗略地分為幹性和油性,油性耳朵的耳垢更容易積聚在耳朵裡。

是否一定要清除耳屎呢?

很多人總是擔心耳屎會卡在耳朵,大多數人的耳屎會通過咀嚼、張口、打哈欠、說話等方式調整,根本不需要費心去清除耳屎,一般利用患者自身的耳垢也有很多的作用。

1.保濕和潤滑
有了耵聹,可以更好地保持耳道的濕潤和乾燥、皸裂。

2.保護作用
利用耵聹的黏性,防止水和異物直接進入耳道;還可以防止噪音,緩衝聲波,避免損傷鼓膜。

3.它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沒事就不要挖耳朵,讓它發揮自己的作用,更何況一不小心就會帶來危險。

胎盤真的有那麼補嗎?產後哪些東西是值得保存的?

胎盤不能吃,吃胎盤會導致身體出現其他疾病。當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時,應前往醫院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胎盤是女性妊娠期間為胎兒提供營養的產物,通常不建議食用胎盤,因為食用胎盤並不會給身體帶來任何益處。胎盤在妊娠期間可以為胎兒過濾有毒物質,所以胎盤中存在大量毒素,擅自食用胎盤可能還會導致中毒情況發生。如果產婦具有傳染病,食用胎盤後還會有被感染傳染病的風險。

胎盤真的有那麼補嗎?

關於這個問題,2017年,美國《美國婦產科學》期刊發佈的研究指出,目前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吃胎盤對人類有任何臨床益處。且不論是生、煮、脫水或是製成膠囊,都是同樣的結論。同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食用胎盤發出警告,報告中指出母親食用胎盤很可能會導致胎兒繼發細菌感染。

如果母體本身攜帶乙肝病毒、愛滋病病毒的話,胎盤也可能會攜帶病毒。日常通過燉、煮等方式難以將胎盤內的病菌100%殺滅,食用後可能會帶來健康風險。且胎盤的主要成分就是脂肪、蛋白質,在煮熟後與普通的肉類之間沒有明顯區別,自然也談不上有特殊的功效。

生完孩子後的胎盤都是怎麼處理的

寶寶出生以後,寶媽可以選擇將娩出的胎盤留在醫院,讓醫生進行處理。現在絕大多數正規醫院都會在孕媽入院生產時下發表格,其中有一項就是關於胎盤的處理問題。醫院也會對有用的胎盤進行合理的處置。

回歸自然

其實關於胎盤有很多民俗,比如:讓胎盤回歸自然。埋了胎盤,男孩的胎盤要埋在院子中間,意味著男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女孩在門前的葬禮意味著當她長大後,她不應該忘記她的家,經常回家。

胎盤漂浮在海面上意味著風是有利的,未來是無限的。你走得越多,你就會越寬。還有一些更有創意的方法,比如製作紀念品。一位英國母親將胎盤製成相框。胎盤碎片和模具樹脂被添加到模具中,製成大理石狀的相框。
其實除了上面兩種處理方式,還可以將胎盤儲存起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胎盤也可以得到進一步利用,可以從胎盤裡面提取間充質幹細胞存儲起來,就如同保存“臍帶血”一樣,以防止以後出現比較棘手的病症,能夠及時的從胎盤中提取治療成分。

產後哪些東西是值得保存的

臍帶血

胎盤不值得保存,可是臍帶血卻值得保存,臍帶裡面的臍帶血,在孩子將來如果出現什麼生死攸關的時刻,臍帶血裡面的幹細胞可以發揮救命的作用,救孩子的性命。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的時候會選擇保存孩子的臍帶血,讓臍帶血一直在醫院的血庫裡面保持活性,等到哪天需要用到的時候再取出。

臍帶血不僅是孩子可以使用的,孩子的父親也是可以使用的,所以保存臍帶血對於全家的生命安全來說都是有用的,以防萬一嘛。

豬油到底能不能進食呢?把豬油當成主要的食用油行嗎?

香煙“以後還是勤快點,自己煉豬油吧,聽說這植物油致癌!”徐大伯看了一篇文章後,立馬跑去廚房告知老伴。“別聽別人胡說八道!豬油雖然做菜香,但卻是心血管禍根,腦梗心梗高發,就是豬油吃太多!”徐大伯覺得老伴太不可理喻,在之前條件不好的時候大家都是吃豬油,也沒見人患心血管疾病。

“現在雖然條件好了,但是各種病也接踵而來,很難說不是植物油的問題!”雙方誰也不服對方的說法,吵吵了半天也沒個結果,最終不歡而散。食用油是廚房必不可少的調料,是美食的“靈魂”,同時也能為人體提供一些必要的脂肪酸和維生素E。但植物油更好,還是動物油更好,一直以來爭論不休。

豬油到底能不能進食呢?

據瞭解,豬油也是可以進食的,平時適當進食豬油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因為豬油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像常見的氨基酸、礦物質、微量元素都可以從豬油中獲取,平時偶爾吃點豬油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但是,想要獲取食用油中的營養物質,應該掌握正確的飲食方法,適當進食豬油能夠滋潤身體,同時達到潤腸,通便的功效。如果不是大量進食,一般就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我們來看一下豬油對身體有哪些好處:

首先他含有利於人體吸引的不飽和脂肪酸,而且由於它的味道獨特,可以增加食欲。同時含有大量的脂肪和油脂,可以抵禦寒冷,在嚴寒地區吃些豬油是對身體有幫助的。而且在天氣乾燥的時候吃豬油,它具有通腸潤便的作用,還可以排毒解毒,補肺止咳。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也可以滋補身體。

在以前,很多勞動人民在勞累的一天之後,吃上一頓用豬油做的飯,不僅能夠解饞,而且能夠迅速地恢復體力,補充能量。

長期食用豬油,或把豬油當成主要的食用油行嗎?

豬油中還含有較多膽固醇,含量為約為93mg/100g。豬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特別多,含有高達 40% 的飽和脂肪,所以才能有膏狀那樣滑潤的質地。因為飽和脂肪足夠多,才能把油和澱粉、纖維素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所以豬油能和米麵等食材完美融合,做出口感酥脆潤滑的點心小吃。從美味的角度說,豬油確實是種好食材。
但我們現在的健康飲食建議食用植物油替代動物油,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少食飽和脂肪酸,且過量的豬油對於血脂代謝不利,血脂異常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所以,不能長期食用豬油,不能把豬油當成主要的食用油。

四類人最好別吃豬油

  嬰幼兒:豬油雖然潤腸,但嬰幼兒腸胃沒發育好,不建議吃

肥胖、心腦血管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於豬油會導致肥胖、引發或加重心血管疾病,肥胖、心腦血管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這幾類人最適合的食用油是火麻油,火麻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所含的亞油酸和亞麻酸共達76.4%,可預防改善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