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如何增加患癌症的風險?炎症是否會癌變?

身體發炎,並不是什麼疾病。它其實是人體自我保護機制啟動的一種免疫反應,當身體因遭受到某種刺激時,如感染、外傷等,身體各大防禦系統就會被喚醒,並對“侵入物”進行攻擊。

炎症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病理過程,可發生於各個組織和器官。日常生活中以感染性炎症居多,它是人體抵禦外界有害病菌侵襲產生的防禦反應。

一旦部分機體“遇襲”,炎症反應隨時可能發生,常見的有胃炎、鼻炎、扁桃體炎、肺炎、肝炎、腎炎等。

小到感冒,大到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等,本質上都是炎症,但嚴重程度有著天壤之別。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得癌症是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感染便是老百姓俗稱的“炎症”。

不同的炎症可能是由不同細菌和病毒引發的。例如,胃炎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發的,鼻炎可能是鏈球菌感染。
一種病情也可能是不同病菌引起的,例如感冒,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無論從感染機制和治療方法都全然不同。

不少人一發炎就隨意吃抗生素,對炎症處理不當,導致抗生素耐藥,或急性炎症轉慢性炎症。因此大家在平時一定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一旦出現發炎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尋找醫生的專業指導,通過科學服用藥物,減少炎症帶來的不良反應。

炎症是癌症的“禍根”,世界上有大概兩成的癌症由炎症引起,其中九成原發性肝細胞癌由慢性肝炎轉化而來,如何在炎症和癌症之間轉換一直是醫學研究的焦點。武漢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在炎癌轉化過程中發現了一種重要的趨化因數。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趨化因數在肝癌細胞中高度表達,並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進一步研究證實,該因數可通過二者之間轉化的信號通路“誘導”炎症附近的肝細胞發生一定程度的惡性轉化,最終導致肝癌轉移,從而有效驗證了炎症和癌症之間相互轉化的機制。

炎症如何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科學家表示,炎症主要從兩個方面促進癌症:

一方面,當被感染的病毒和細菌進入人體時,它們可能會將自己的基因整合到人類基因組中,導致出現不應表達的癌基因;

另一方面,這些病毒和微生物也可能刺激感染細胞及其周圍細胞分泌炎症因數,從而改變細胞微環境,為癌細胞的增殖、轉移創造有利條件。
炎症是否會癌變?
需要根據炎症的部位、類型,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炎症可分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大多數炎症都不會癌變,只有少數慢性炎症可能會癌變。鼻炎、腎盂腎炎等炎症在通常情況下都不會出現癌變,但極少部分慢性炎症,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慢性乙型肝炎、HPV病毒引起的宮頸炎等症狀,有可能會發展為鼻咽癌、肝癌和宮頸癌。另外,慢性萎縮性胃炎合併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時,也有可能會出現胃癌的發生。

飲食對身體炎症水準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有些食物屬於促炎食物,要少吃。

1、酒
外用酒精能夠消毒殺菌,減少感染,但是過量喝酒卻會誘發或加重炎症。

2、加工肉、紅肉
加工肉類比如火腿、熱狗、臘腸、培根等;紅肉比如豬、牛、羊等動物的脂肪中,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

3、油炸食物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屬於促炎食物,食用油最好選擇有機菜籽油、初榨橄欖油等。

4、反式脂肪酸
餅乾、奶茶等都是常見的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容易促進體內炎症的發生以及發展。

5、精製碳水化合物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營養學家維多利亞•德雷克發現,含大量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蛋糕、甜麵包等,會生成促炎因數。

為了避免受傷,最後再分享一些“消炎”食物,每天在飲食中適當添加一點,也有好處。新鮮果蔬的抗炎效果最好,每天保證400-500克的新鮮蔬菜水果,對抗炎好處多多;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物粗糧和豆類、豆製品抗炎效果屈居第二,堅持攝入也能起到抗炎效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菜籽油、亞麻籽油等優質脂肪適合炎症患者吃,代替飽和脂肪。魚肉、蝦等海鮮每週需要攝入200克左右,作為優質蛋白質來源,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助於對抗身體內的炎症。

癌症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吃什麼?早餐該怎麼吃?

癌症患者想要早日康復的話,那麼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日常食譜,患者不能夠自己隨便亂吃補品,並且建議患者最好早餐以低脂牛奶和粗糧為主,中午最好是以新鮮的蔬菜為主,同時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適量的吃一些豆製品。

應以新鮮、易消化,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為主,新鮮蔬菜、水果每餐必備。

多吃有一定防癌抗癌的食物,如菜花,捲心菜,西蘭花,蘆筍,豆類,蘑菇類,海參,鯊魚等。

選用具有軟堅散結作用的食物:海蜇,紫菜,淡菜,海參,鮑魚,墨魚,海帶,甲魚,赤豆,蘿蔔,薺菜,荸薺,香茹等。但此類食品性滯膩,易傷脾胃,食納差和發熱時要少吃。

不同體質選用不同食物。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可食用乳鴿,鵪鶉,雞蛋,大棗,圓肉,生薑,大蒜,鮮菇等;肝腎陰虛可用烏雞肉,豬腰子,黑豆,黑芝麻,核桃,鮑肉等;血虛可食用豬肝,豬骨,鵝血,菠菜,豆製品等。

癌症病人的飲食要種類多樣,多食含優質蛋白的牛奶,雞蛋,魚類,肉類,家禽類,豆製品類,含維生素豐富的水果、蔬菜。逐步培養吃加餐與零食的習慣,各種堅果、優酪乳、果蔬汁、益生菌飲料相互搭配是最佳選擇。

含微量元素的食品和適當的脂肪的攝取。硒有較強的抗癌防癌作用,含硒的食品有蘑菇,大蒜,洋蔥,小米,玉米等。

海藻,紫菜等海產品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它們和胡蘿蔔,香菇,木耳,豆類,黃花菜,蘆筍等都屬於有輔助抗癌作用的食品。
早餐:宜營養充足

推薦食物:雞蛋/雞蛋羹,牛奶,發糕,包子,雜糧粥,麵包,玉米,燕麥片

早餐非常重要,早餐沒有吃好,一整天都沒有精神。我們早餐主要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給一天的活動做好能量儲備。

有些化放療階段胃口不佳的患者反應,在早上起來的時候食欲最好,那早餐就可以多吃一些。還可以適當食用榨菜、腐乳來開胃。

不推薦癌友經常吃油條、油餅等過於油膩的食物,如果有腹脹、氣滯症狀的,暫時不要飲用牛奶或豆漿這類產氣的食物。

患者儘量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性以及過於粗糙的食物,不然會對身體上的黏膜帶來損傷和刺激。平時可以多吃一些富含優質蛋白質比較豐富的海參、海膽以及鮑魚等,在製作肉類的時候要讓肉類鬆軟並且容易消化。若是電解質發生紊亂的時候,多吃柑橘類水果蘋果或者土豆等。患者飲食上的總體原則要做到清潔、清淡以及不油膩。正確的對待疾病,樹立能戰勝疾病的信心。

味精為什麼這樣鮮?食用味精對人體有益嗎?

社區裡有個張家挺有名,因為老兩口常年分開做飯,張大爺是個頓頓都要加點味精的老頭,但是張奶奶覺得味精對身體不好,堅決不吃,於是兩個人就分開做飯,互相看不順眼。

張大爺說自己習慣味精那個鮮味兒了,菜裡不放就覺得沒味道,一想自己年紀這麼大了,吃飯吃點可口的怎麼就不行呢?但是張奶奶咬准了味精有毒,所以他們倆乾脆就自己做自己的飯。其實老兩口的分歧就在於味精有沒有毒,菜裡放點味精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傷害。

味精的誕生
人體能夠體驗到的基本味道之中,有一種叫做“鮮”。亞洲人很早就用各種濃湯作為調味品,來增加食物的“鮮味”,比如雞湯、骨頭湯、海帶湯等等。

1908年,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在品嘗海帶黃瓜湯時,覺得湯味道特別的鮮美,出於職業敏感,他研究起來了海帶。

池田菊苗發現,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一些食物很“鮮”,是因為菜肴中的核苷酸,琥珀酸等一些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在禽畜類,水產類和蕈菇類中含量較高。

根據這個研究,池田菊苗教授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來了一種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是合成人體蛋白質的重要組分,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裡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之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鈉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

味精為什麼這樣鮮?

這是因為鮮味和酸、甜、苦、鹹一樣,是五種基本味覺之一,是人類和動物舌頭上特殊的味覺感受器檢測到谷氨酸鹽的羧化物陰離子觸發的,體現了一種令人愉悅的“肉”味,從而讓人垂涎欲滴,無力抵抗。

能夠帶來鮮味的物質主要有三種,也就是谷氨酸鹽、鳥苷酸(GMP)和肌苷酸(IMP),其中谷氨酸鹽離子化後會讓舌頭上的氨基酸受體大吃一驚,咦!味道怎麼這麼鮮呢?而鳥苷酸和肌苷酸則可以加強谷氨酸鹽的味道濃度,讓離子鮮味值倍增,從而達成1+1大於2的效果。所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蘑菇燒肉會異常鮮美了。

經常吃味精傷身?是謠言還是真相?

要想知道食用味精會不會傷身體,就要從味精到底是什麼講起。

味精的學名叫做谷氨酸鈉,也可以叫做麩氨酸鈉,是一種由鈉離子與谷氨酸根離子形成的鹽。它在經過胃腸道吸收、分解後,產生谷氨酸和鈉離子,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也就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可直接為人體吸收利用。

根據研究表明,人體體重的 18% 是蛋白質,而谷氨酸作為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之一,足見其重要的營養價值。因此,人們食用味精不僅能起到調味的作用,還能起到一定的滋補作用。

適量食用味精對人體有益

事實上,味精的成分是谷氨酸鈉,谷氨酸是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之一,廣泛存在於生物體中。但是,被束縛在蛋白質中的谷氨酸不會對味道產生影響,只有遊離的谷氨酸才會呈現谷氨酸鹽的狀態,而產生“鮮”味。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天然存在谷氨酸鈉,比如醬油是水解蛋白質得到的,其中的谷氨酸鈉含量在1%左右,而乳酪中還要更高一些。

有些水解的蛋白質,比如水解蛋白粉,或者酵母提取物,其中的谷氨酸鈉含量甚至高達5%以上。還有一些蔬菜水果,也天然含有谷氨酸鈉,比如葡萄汁、番茄醬、豌豆,都有百分之零點幾的谷氨酸鈉。

此外關於味精有害健康的傳言據說是:加熱後的味精會致癌

致癌的理由是,味精在12℃時,谷氨酸鈉會生成焦谷氨酸鈉,這個焦谷氨酸鈉,看起來就像致癌物。但其實焦谷氨酸鈉對人體也是無害的,甚至還有一定的好處,在文獻就已經指出:通過焦谷氨酸鈉的作用,增加了大腦中的焦谷氨酸的含量,提高了大腦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

很快就由聯合國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聯合發表了闢謠聲明:只要是合法、合理使用,味精是安全的,甚至沒有必要制定限定用量。

像控鹽一樣控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與鹽一樣,谷氨酸鈉中的鈉元素可引起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對於味精的攝入,同樣也要控制在適量範圍。

歐盟食品安全局採取100倍安全係數,為谷氨酸及其鹽類制定了新的安全攝入量,即每公斤體重30mg,相當於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天攝入上限是1.8 g。

出現哪些情況需要進行腸鏡檢查呢?

腸鏡是一支細長可彎曲的醫學儀器,直徑大約1釐米,可以通過患者的肛門進入直腸以及大腸。在儀器設備的説明下,可以讓醫生觀察到患者結腸、大腸的具體情況。內部結構一目了然,從而有效判斷結腸或者大腸是否存在病變,是診斷腸道疾病的有效措施。對於出現腸道疾病的人來說,一般需要通過腸鏡檢查來明確病因。那麼,出現哪些情況,需要進行腸鏡檢查呢?

在一般情況下人如果有急性的腹瀉或者是出現排便困難、便秘等情況都是可以做腸鏡檢查的,這些情況其實都是自己的腸道出現了問題才引起的。

大便不成型,習慣改變,或者黑便,便血
如果大便不成型,或者排便習慣改變時,應該及時的去檢查一下腸鏡。因為,當結腸或者是直腸生長異物時,往往最直接的改變就是大便不成型。大便在經過肛門排出時,因為異物擠壓,或者是異物刺激,導致大便呈不成型的稀便,這樣就往往提示腸道內有異物形成。

當出現黑便或者便血時,往往是消化道潰瘍或者是消化道腫瘤,這就需要做胃鏡或者腸鏡了。因為消化道腫瘤或者消化道潰瘍,易破潰出血,往往這個出血量不是很大的時候,就會摻雜在大便裡,形成黑便。出血量到達一定量時,就會發生便血。這些情況下,都是需要做腸鏡來明確診斷的。

身體如果短時間內消瘦特別嚴重的話,也是需要去做腸鏡檢查的,現在有很多人都追求好身材,也就是讓自己的身材變得更苗條,所以就採取一些減肥的方式來進行減脂,但是人們在減肥的時候體重不會一下子掉的很快。如果身體消瘦的速度非常快的話,那麼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因為很有可能是自己身體出現了問題,因為某些疾病也會引起身體消瘦速度快的。特別是在消瘦速度快的同時身體還感覺特別乏力的時候,更加需要引起重視。
常規檢查
目前,胃癌和結腸癌以及食道癌、直腸癌等等的發病率也是越來越高,並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消化道腫瘤不僅僅與飲食習慣、地理差異、遺傳因素等有關,現如今隨著現代化程度的加速發現,各種化學刺激、社會環境因素也會導致腫瘤的發生。因此,常規體檢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在健康保健的建議裡,45-55歲以上人士,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身體檢,其中就包括腸鏡。而55歲的人士,作為腫瘤的好發人群,應該每半年進行一次常規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腫瘤,爭取早發現,早治療,改善預後。

做腸鏡前的注意事項

檢查前三天最好食用流質或者半流質飲食,不要食用牛奶、乳製品等。檢查前一天不要吸煙,進食米湯,檢查當天不要食用食物。

檢查前要將妝容去除乾淨,取下假牙。

檢查前一定多喝水,保持腸道的潤滑,方便術中觀察。

檢查前做好個人衛生清潔工作,術前半小時安靜休息。

有的人聽說做一次腸鏡,可以五年或十年不用再做,真的假的?

此前,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一次柔性乙狀結腸鏡檢查,可以讓17年內腸癌發病率下降近30%。根據這個,可以理解為,查一次可以管五年到十年,不過這不是絕對的,每個人適合多久查一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於查過後沒有什麼問題的人來說,可能幾年後再差一次是可以的,但如果以前得過某種腸道疾病,或者查過後發現了,再次檢查的時間間隔可能既要縮短了,具體多久查一次,建議聽從醫生的建議。

腸鏡檢查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它在檢查腸道腫瘤,腸道息肉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對於高危因素的人群來講,定期做檢查能幫助排除早期腸癌。一旦發現時能讓患者及時採取措施,避免帶來傷害危害性命。另外需知道進行腸鏡檢查時所選擇的醫院醫生也要謹慎,正規醫院以及專業醫生能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也能保證檢查時器械的乾淨。

癌症怎麼來的?“抗癌食物”真的能防癌嗎?

“抗癌食物”一直是經久不息的都市傳說,每隔一段時間,朋友圈就有那麼一兩種食物突然背負起了抗癌的使命:大蒜、西蘭花、胡蘿蔔、秋葵、蘆筍、綠茶……

凡是能吃的,似乎都輪了個遍。那麼,那些廣為流傳的超級食物和營養補充劑——比如大蒜、十字花科蔬菜、維生素等等,真的能防癌嗎?

癌症發病機制複雜,食物防癌是天方夜譚

癌症怎麼來的?其實目前醫學界對於癌症的確切發病機制,還沒有搞清楚。只知道癌症,是體重、年齡、環境、生活習慣、飲食、遺傳等一大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坑爹的是,在2017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將近三分之二的致癌基因突變,可能源於DNA複製時產生的錯誤。而這樣的錯誤,可能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幹擾,沒有致癌物質的誘發,完全是隨機出現。

拿沒有定論的“研究成果”說事

例如,有些文章宣稱大蒜能抗癌,並引用了某些研究。但其實,你去找更多的研究,會發現也有研究說大蒜不抗癌。

比如,在2016年,就有Chiavarini等人研究指出,大蒜對大腸癌沒有影響;另外在2014年,也有人發現大蒜補充劑,或蔥蔬菜對結腸直腸癌沒有影響。

美國癌症研究院斯凱茲金教授就認為,食物抗癌研究幾乎都沒有定論。此外,很多抗癌實驗,都是在小鼠身上做實驗,但你需要明白,在小鼠身上有抗癌效果,離證明在人體上有效,還有很遠的距離。

西藍花中含有的一些蘿蔔硫素等含硫物質,在實驗中發現可以減慢細菌和癌細胞的生長,所以生活中多吃一些,可以降低自己的患癌風險。

西藍花中這些物質的含量其實比較低,而在科學家的實驗中用的這些物質比較高。日常食用西藍花,首先達不到量的要求。
此外,這些物質想要發揮作用往往需要黑芥子酶,而這種酶在進行烹飪之後就會失去活性,而且高溫烹飪的時候也會讓降解成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那麼,生吃大量西藍花行不行?不行。這些物質進入身體後,依然會失去活性,不能產生防癌抗癌效果。
不過,西藍花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比番茄、辣椒含量更高,其他維生素種類也很齊全,營養價值很高,可以多吃。

大蒜

“大蒜能防癌”的說法與近幾年研究人員對大蒜素的深入研究有關係。據說,經常吃大蒜素能防癌抗癌。

大蒜素是一種硫代亞磺酸酯,大蒜被搗碎後,蒜氨酸在蒜酶的作用下產生的,是大蒜抵禦外來生物侵害的化學武器。

能夠肯定的是,大蒜中含有的包括大蒜素在內的眾多含硫物質,能有效抑制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也包含引發胃癌的幽門螺桿菌。但吃大蒜的功效也僅限於可以降低幽門螺桿菌引發胃癌的概率,並不是說常吃大蒜就會遠離胃癌。因此,“大蒜防癌”、“大蒜素防癌”的說法,涉嫌誇大其詞。

洋蔥

洋蔥,被稱為“防癌戰士”,每100g中含有6.9g蛋白質、3ug維生素A、5.0mg維生素C、351mg鈣、1.8ug硒等營養元素;

此外,洋蔥還含有槲皮素,可以抑制腫瘤活性。雖然洋蔥含有抗癌的硒和槲皮素,但是含量稀少,人需要吃多少數量的洋蔥才能達到良好的抗癌效果還未能得知。

以食管癌為例,義大利和瑞士的病例對照研究的報告提示食用洋蔥可以預防食道癌。但WCRF/AICR的報告回顧了一項佇列研究和八項病例對照研究,只有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有保護作用。

所以,吃洋蔥可能對癌症有一些保護作用,但現今沒有明確的證據,要不要吃洋蔥還得看個人的口味選擇。

網上傳說具有抗癌效果的蔬菜和水果還有很多,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抗癌的特效食物,指望多吃某些食物就能遠離癌症,過於異想天開。想吃出健康,還是需要根據不同體質、年齡等因素,掌握食量,講究營養均衡,和食物多樣化,才能更有利於預防癌症的發生。

肛門瘙癢是什麼病?為什麼會出現肛門瘙癢?

肛門發癢稱為肛門瘙癢症,可以由於生理性原因,如個人衛生差、飲食不當,以及病理性原因,如痔瘡、肛周濕疹、蟯蟲病等疾病引起,不同因素引起的肛門發癢處理措施不同,需要通過相關檢查,明確肛門發癢的原因,針對性進行處理。

肛門瘙癢是什麼病?為什麼會出現肛門瘙癢?

肛門瘙癢,簡單直接的就被稱為是肛門瘙癢症,多是因為肛門處的肌膚受到細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皮膚病。一般來說,男性患有肛門瘙癢症的概率是要大於女性的,很多不愛運動的人群,也特別容易患有這種病症。引起肛門瘙癢的原因有很多個,但無非是以下幾種,不妨來瞭解下。

首先就是飲食導致的
重口味人群,長期喜歡吃各種辛辣的食物,或者是各種具有濃烈刺激性的調料,這些食物也一般都是不太好消化的。在人體排便的時候,經過肛門,就會刺激到肛門處的皮膚,從而就會引發肛門瘙癢症。

不良衛生習慣
如果患者排便後沒有將肛門擦拭乾淨,可能會因為糞便刺激而損傷肛門組織,出現局部瘙癢、刺痛、灼熱的症狀,危害健康。

藥物刺激
無論是長期濫用抗生素,還是麻醉藥,都有可能引發藥物中毒,從而刺激損傷肛周或直腸組織,引發不適。

著裝不良
部分患者出現肛門瘙癢的症狀,可能與著裝不良有關,如經常穿劣質化纖內褲,容易摩擦刺激損傷肛周組織,出現肛門疼痛、瘙癢的症狀。

肛門皮膚病
肛門附近的皮膚出現問題,如濕疹、神經性皮炎、癬、各種疣、性病、汗腺炎等,再加上容易糞便附於肛門褶皺的皮膚內,刺激肛門引起瘙癢。

肛門直腸疾病
如肛裂、肛瘺、痔、肛竇炎、肛乳頭炎、直腸脫垂、肛門失禁等,出現這些問題後,肛門的分泌物也會異常增多,肛門周圍潮濕最容易引起瘙癢。
寄生蟲病
如蛻蟲、蛔蟲、陰道滴蟲、陰虱、疥瘡等,都會引起肛門瘙癢。

內分泌問題
有些人的皮膚含糖量增高,刺激神經末梢也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瘙癢;另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也可能引起皮膚癌癢,一般與多汗、基礎代謝率增高、情緒緊張等有關。

肛門瘙癢如何應付

首先要及時治療可引起肛門搔癢的原發疾病如痔瘡、肛瘺、蟯蟲、腹瀉、濕疹等。

其次要避免進食和接觸自己過敏的飲食、化學藥品、生漆、刺激性食物,以及某些藥品等。

此外襯褲不要過緊、過硬,摩擦肛門皮膚,便紙要用清潔柔軟吸水的衛生紙,不要用帶油墨字跡的紙張,或用植物葉、土塊擦肛門,便後或臨睡前要用溫水洗肛門,保持清爽乾淨。不用刺激性洗劑,切勿用較燙的水坐浴。還應避免焦急、憂慮、過度精神緊張,不可用手狠抓肛門皮膚。

吃菠菜可以预防结肠癌嗎?洋葱怎麼吃防癌抗癌?

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目前我们是“谈癌色变”。餐桌上有很多抗癌食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在选择合适的抗癌食物的同时,注意饮食习惯,对抗癌也有很大影响。

洋葱
洋葱中所含的有效物质可与致癌物结合,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尤其是预防胃癌。经常吃洋葱的人胃癌的发病率比不吃洋葱的人低30%。因此,多吃洋葱可以预防癌症。

大蒜
众所周知,大蒜被认为是预防癌症的良方。经常生吃大蒜的人胃癌的发病率低于不吃大蒜的人。预防癌症的最好方法是多吃生大蒜。

番茄
番茄含有大量的茄红素,对预防前列腺癌和消化道癌非常有效。经常吃西红柿可以大大降低人体癌细胞的生成,对预防癌症非常有帮助。

海带
众所周知,海带含有大量的钠和微量碘,可以预防食道癌和结肠癌,碘是预防乳腺癌最重要的元素,女性多吃海带可以发挥预防癌症的作用。研究还发现,沿海地区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低于大陆地区,这也与海带的抗癌作用有关。

南瓜:
含极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还含有钙质和纤维素、色氨酸-P等,可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预防癌症的好食品。

豆类及豆制品:
在豆类中,大豆、豌豆、扁豆、绿豆和刀豆等都含有可以防癌抗癌的核酸。

吃菠菜可以预防结肠癌

德克萨斯一所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对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的大鼠喂食菠菜26周之后发现,菠菜有着抑制肿瘤发展的功效,在结肠、小肠部位有了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实验中发现,在连续喂食菠菜30周之后,大鼠体内的肿瘤明显变小了,结肠、小肠部位的肿瘤多样性也明显降低了。

为了确定菠菜的抗肿瘤机制,研究人员用多组学统计法分析了大鼠体内取出的数百个样本,发现菠菜的抗肿瘤活性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基因表达的变化等有关。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大鼠在食用菠菜后,体内的亚油酸代谢物也达到了最佳水平,而这种物质能调节体内的炎症。

那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大量吃菠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菠菜的抗肿瘤机制并未在人体实验中得到证实,而且由于菠菜中含有草酸、叶酸、铁等元素,而且属于寒性食物,吃多了可能会加重肠胃的负担、诱发痛风,还可能会增加结石发作的风险,因此最好适量食用。

洋葱吃对了防癌抗癌

  芝士洋葱海鲜汤
材料
鱿鱼、青口、虾仁、洋葱1只、蘑菇4只、蒜头3颗、番茄1只、黄油、芝士、盐、黑胡椒粉、parsley(荷兰芹粉)。
做法
1、洋葱切粒、蘑菇切片、蒜头排扁、番茄切块。
2、起油锅下黄油,蒜头,番茄,洋葱,蘑菇,盐煸炒。
3、加开水,下海鲜,加芝士。
4、沸腾后,中火煮10分钟。
5、盛出撒上黑胡椒粉和荷兰芹粉即可食用。

吃點“錳”能夠降低癌症風險嗎?生活中如何安全補錳?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整體,只有保證營養全面才能夠正常的運轉,而對於很多中老年人來說,會是常補充一些營養素,就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好的身體。而錳元素很多人說可以起到抗癌的效果,不知道是真的是假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

錳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之一,參與了多種生理功能,如免疫、血液迴圈、能量代謝、神經傳導、激素分泌等。錳元素是人體免疫系統中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可以預防自由基的形成,減少細胞的氧化損傷,保護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酶、 DNA、RNA等老化。此外,錳元素還可以説明人體合成能量代謝所需要的ATP,並能夠促進血液迴圈、神經傳導和激素分泌,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吃點“錳”,能夠降低癌症風險?

癌症與錳元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研究發現,錳元素可以促進細胞內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減少自由基的產生,防止細胞膜受到氧化的損傷,從而對抗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此外,錳元素還可以説明人體合成免疫球蛋白,增強人體免疫力,對抗癌症的發生和蔓延具有一定的作用。

補錳可增加抗癌能力韓為東團隊已經完成的“錳免療法”I期臨床結果顯示,針對上皮源腫瘤,錳元素聯合PD-1抑制劑的方案獲得了顯著的療效——客觀緩解率達45.5%,疾病控制率達90.9%,目前該方案在單病種中II期臨床正在有序推進。

人體缺少錳會怎麼樣?

除了在抑制腫瘤方面有新的發現,錳元素還貫穿於人體的生命活動,一旦錳元素缺失,對身體影響是全方面的。

01、胚胎發育受到影響

錳在胚胎早期發揮重要作用,影響胚胎的生長、發育、繁殖、智力健全等,錳元素的不足,可導致胚胎發育不良,引起生長發育停止,使下一代變成畸形。

02、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增加多種疾病風險成人體內缺乏錳元素,會導致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從而引起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甚至高血壓、肝炎、肝癌等疾病。
03、骨折、骨質疏鬆風險增加錳元素參與骨質鈣化過程,可促進銅和某些維生素利用,增加維生素D在體內的積蓄,對防治骨質疏鬆有重要意義。錳元素的缺乏,影響鈣化,從而導致骨質疏鬆風險增加。
04、身體衰老加快有關研究發現,老年期錳含量明顯低於老年前期,錳的比值降低是促進機體老化的因素之一,也是老年病發生的根源之一。

生活中如何安全補錳?合理的補充錳元素,從飲食中就可完成。

1、以茶代酒
眾所周知,酒精與癌症的關係密切,酒精中含有乙醇,在口腔與唾液接觸後會轉化為乙醛,使得乙醛在唾液內的水準比血液內高10-100倍,這就是消化道癌症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乙醛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劃分為1類致癌物,而實驗也證明,酒精至少與肝癌、胃癌、食道癌等7種癌症相關,飲酒量越大,患癌的風險也越大。
而想要安全補錳,降低癌症風險,平時可以以茶代酒,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馬冠生表示,茶葉中含錳較多,所以如果缺少錳,可通過喝茶來完成。

2、多吃粗糧
此外,植物性食物中錳的含量也比較多,日常多吃一些豆類、堅果等粗糧,也能有效補充錳元素。糙米、米糠、香料、核桃和麥芽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錳元素,大家可以在每天的飲食結構中增加相對應的粗糧進行補充。

錳過量的影響,人體由於日常飲食或在工作環境中攝入過量錳時,就會造成以下不良影響:

(1)導致神經系統錐體外束的損害和與之相應的震顫麻痹綜合症。
(2)引起錳中毒,重度可以出現精神病的症狀。當人體吸入量為5-10g時可致人死亡。

羊肉是癌細胞的加速器嗎?哪些食物會刺激癌細胞瘋長呢?

常言道,生病了要忌口,尤其是一些食物屬於發物,不能碰。有人奉為圭臬,但也有人發出質疑的聲音,那麼,到底什麼是發物呢?

【到底什麼食物才算是“發物”呢?】

實際上,發物沒有明確的概念,比如有的人吃了某種食物以後,傷口就會紅腫潰爛,這種食物被稱為發物,主要以羊肉和魚蝦等食物最為常見。

後來發物慢慢被定義為,具有熱性的食物,吃了之後,會導致人出現口幹口苦,牙齦腫痛,目赤,便秘等。

如今發物的概念更加廣泛,容易誘發某些舊病或加重現有疾病的食物,都被認為是發物發熱的食物,比如羊肉,生薑,韭菜等,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的人群不宜吃;

常見的“發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辛辣刺激的食物:部分人在進食薑蒜、辣椒和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後會出現腸胃不適,使得消化道潰瘍病情加重。

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動物內臟、蛋黃、豬腦和奶油等,可能會使高膽固醇血症和肝臟類疾病的病症加重。

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和大豆製品等,會使體內的尿酸水準升高。尤其是對痛風患者,若在急性發作期吃這類食物,可能會使病情加重。

造成過敏的食物:如雞蛋、牛奶、小麥、芝麻、花生和甲殼類等食物,進食後容易造成人發生食物過敏,輕則嘴麻、吞咽不適、皮膚紅疹,重則身體腫脹、休克,甚至可能死亡。

羊肉是癌細胞的加速器嗎?

世衛組織已經把紅肉列入2a級致癌物,特指對動物有確定的致癌性,對人類致癌性的可能性很大。紅肉包括羊肉,牛肉豬肉等等。但是癌症患者特別排斥他。

紅肉對人體來說意義非凡,它能幫助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他多種營養成分。羊肉性溫味甘,走脾經腎,經冬天吃可以幫助溫補氣血,補中益氣,是一類非常滋補的食材。

針對羊肉會加快癌症發展,這一說法,並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能夠證明。羊肉是溫補的食物,臨床並沒有任何發物的名稱。經常吃一些能幫助養脾護胃對身體好處多多。但不建議過量吃,輕則誘發肥胖,重則演變為心腦血管疾病。

到底哪些食物會刺激癌細胞瘋長呢?

溫熱性食物

這類食物主要包括熏烤類、煎炸類、過熱過燙、茶、酒和咖啡,這類食物少量吃倒沒什麼問題,但如果長期食用,易損傷、刺激到人體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從而誘發腫瘤。其中,燙食,是引發食道癌的重要原因;酒精,是消化道腫瘤的常見誘因;油炸、燒烤類食物,易導致腸癌、肝癌和胃癌;茶和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跟膀胱癌和胰腺癌都有關係。

變性食物

這類食物指的是醃制食物和黴變食物,這些食物都帶有一定的致癌物質,食用後極易誘發癌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黃麴黴素,它是一種強致癌物,多存在於玉米、豆類和花生這些穀物中。進入人體後會損害人的肝臟組織,使肝細胞核腫脹、出血、壞死、脂肪變性以及纖維組織增生,情況嚴重的話還可誘發肝癌。此外,黃麴黴素還會降低自身的免疫能力,促進癌症的發生。亞硝酸鹽也是公認的致癌物,主要存在於醃制食物中,肉、魚、蔬菜在醃制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經常食用,對人體的危害相當大。
五味失調的食物

“物極必反”,再營養的食物也要注意食用量。中醫認為,飲食應該五味調和,如果過於偏向任何一味,都會誘發疾病。尤其是過鹹、過甜和過於油膩的食物。攝入過量的甜食除了會損壞牙齒,引發糖尿病之外,還可能誘發乳腺癌。早期的乳腺癌細胞的生長的繁殖需要大量的胰島素做支撐,甜食能讓體內的胰島素維持在較高水準,促進乳腺癌的發生。攝入過多高脂肪食物,易誘發直腸癌、結腸癌、乳腺癌和胰腺癌。因為高脂肪食物會促進膽汁的分泌,而它們在腸道中會變成促癌劑石膽酸和去氧膽酸,加速腸道黏膜癌變。

為什麼會得扁桃體癌?扁桃體癌的飲食搭配有哪些?

孫大爺(化名),50多歲了,身體一直挺健康的,近兩年,老感覺喉嚨不舒服,像卡著一口痰似的,聲音也有點沙啞。但以為是慢性咽炎變嚴重了,所以也沒去管它。
可是近日晨起時,一次咳痰,發現痰裡面夾帶著血絲,且持續了好幾天,孫大爺開始有點害怕,便去了醫院檢查。醫生根據症狀懷疑是喉癌,做了喉鏡後證實了這一猜測,而且是晚期,已經轉移到淋巴結。

醫生趕緊安排了全喉切除術,並在他的頸部做了一個氣管造瘺口以便呼吸,雖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是孫大爺再也不能開口講話了。

“扁桃體雖然小,但作用極大。作為免疫器官的扁桃體,有抗細菌、抗病毒的防禦功能。”耳鼻喉科陳志淩副主任說,局部長期炎症刺激是引發扁桃體癌的“罪魁禍首”。如果長期吸煙、酗酒,吸入有害刺激性氣體,或反復發作慢性扁桃體炎等,會使扁桃體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萎縮、變性,容易發生癌變。
如果出現扁桃體癌的話,身體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第一,反復咳嗽咳血

如果是因為上火的情況,嗓子乾燥也會出現偶爾咳嗽時帶血絲的現象,但是這種現象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就會緩解。如果反復的咳嗽,經過治療措施,也沒有緩解,甚至出現咳血的症狀,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重,這時就要提高警惕。

第二,嗓子異常嘶啞

如果說太多的話、說話聲過大或者長時間的缺水,就會出現嗓子嘶啞的現象。但是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聲音嘶啞,覺得喉嚨難受,並且長時間未能緩解,無論是吃藥還喝水,都不能緩解嗓子,還會越來越嘶啞。這時就不要不重視,建議及時檢查。
第三,出現疼痛感

喉嚨經常性出現疼痛,本來就不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還伴有咽喉部有異物的感覺,並且還會感覺吞咽時有阻礙。這時一定要重視起來。可會是體內喉嚨癌變,對我們的氣道還有食道造成的影響,就會出現吃飯時吞咽困難,有時還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建議一定要及時的檢查,避免耽誤病情。

扁桃體癌如何預防?

首先在於增加機體抵抗力,注意勞逸結合。其次應減少煙酒等刺激,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同時還應積極治療臨近器官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等。
扁桃體癌早期症狀輕微,易被忽略。凡40歲以上,長期咽部不適,異物感,持續性輕微咽痛,經抗炎治療無效而症狀加重的病人,應懷疑有扁桃體癌存在的可能。必須作詳細檢查,以早期作出診斷,早期治療。
扁桃體癌的飲食

1、扁桃體癌的飲食:放療期間,氣陰大傷,宜滋補氣陰。選用鮮蔬菜、鮮水果等。再選用牛奶、韭菜、生薑汁、藕汁混合煮沸製成飲料,少量頻服,具有補氣生津的作用。

2、扁桃體癌的飲食:化療時,氣血俱虧,抵抗力明顯下降,宜大補氣血。多食西洋參、龜肉、燕窩、香菇、白木耳等。

3、扁桃體癌的飲食:手術後氣血虧虛,宜補氣養血,多食牛奶、大棗粥、菠菜粥、雞汁粥等。

4、扁桃體癌的飲食:晚期病人除上述食品外,多以流汁食物為主,如烏雞湯、龜肉湯、燉白木耳湯、十全大補湯等。
飲食護理應注意的幾點和飲食問題:

1、不抽煙不喝酒,抽煙不僅對患者的康復沒有好處,對普通人的身體也有害。扁桃體癌患者不抽煙,不喝酒。不要養成不好的習慣。

2、不要吃太多油炸、燒烤、黴菌或含有高卡路里脂肪的食物。烤的食物通常有很多致癌物質,病情惡化。經常吃也會提高生病的概率。

3、一些粘稠、堅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也不要吃,會加重病人負擔,不利於後期康復。這樣可以減少對頸部的摩擦,減少傷害。
4、扁桃體癌患者可多吃山藥、蘑菇、蘿蔔、杏仁、海帶、芋頭等食物。這些有助於改善食道,增強抵抗力。很多中醫也推薦這些食物。

5、平時多吃韭菜、桑葚、梅、扁豆、石榴等食物,具有健脾利水的效果,可以促進食欲,為患者提供充分的營養和維生素。對患者的康復更有幫助。

6、患者可多吃柿餅、蘆筍、薏苡、甲魚、核桃、蘑菇等食物,提高免疫力,提高身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