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生病很正常?“小毛病”正在偷走老年人健康和壽命.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爸媽的年齡越來越大,我們的身體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有時會出現一些疾病,身上時不時的就會有點不舒服,大多都會選擇忍忍,總覺得過段時間就好了,但殊不知往往很多小毛病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演變成大問題,到了那時候就追悔莫及了。

口腔疾病

老了牙齒會處於脫落的狀態,其實老年的口腔疾病發病率是較高的,因為隨著年齡大,牙周病,牙齦炎,牙齒鬆動等情況都開始出現,據相關的調查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牙齒在20顆以上的會更加的長壽。

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腔衛生,每天定時的刷牙,每天用溫水進行漱口,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的牙科檢查,發現口腔疾病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骨質疏鬆

不少小毛病正在偷走父母的健康以及壽命,例如骨質疏鬆。看似只是骨骼密度下降,骨頭變得脆弱,但實際上隱患無窮無大。

大部分人在55歲後身體衰老進入加速期,鈣質會不斷流失,有的人消化系統功能下降,鈣質吸收能力還變差,流失的量多,吸收的量少,失去平衡後容易缺鈣。長時間缺鈣影響會誘發骨質疏鬆症,常見情況是某個部位的關節,骨骼等有疼痛感,嚴重時還會脊柱變形,容易骨折,可不要小看。

眼睛疾病

眼睛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外界,還可以調節人體的生理機能,保護我們的視力。但是,由於人們不注意保護眼睛,眼睛疾病也越來越多。眼睛疾病的不重視恐失明,可能導致失明,甚至永久性失明。這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正常生活,而且還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健康。因此,老年人應該定期檢查自己的眼睛。定期的檢查可以幫助老年人及時發現眼睛疾病,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治療。

疼起來要命的“牙齒痛”,及時去醫院治療

在人體的發展階段,會經歷一次換牙過程,年輕人經常吃辛辣食物,再加上熬夜上火,很容易誘發牙齒痛,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牙痛並不是大事,很多時候熬熬就過去了。實在不濟,也可以吃些消炎藥。

年輕人可能感覺牙齒痛還可以長時間耗,老人則不一樣了,上了年紀的老人如果長時間牙痛,即使吃了消炎藥也不見減輕,那很有可能是身體發生了一系列問題,需要父母的子女提高警惕,儘快去專業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在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中,諸如:心腦血管疾病、慢性支氣管炎、骨關節炎等疾病,炎症的痛感會通過人體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擴散,而疼起來要命的“牙齒痛”只是一個表像,當慢性疾病經歷一段時間發展,可能會加速老人的衰老速度,更嚴重的會致死。

因此,為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老人需要摒棄牙痛不是病的錯誤觀念,定期去正規牙科醫院做牙齒護理。可以讓醫護人員進行洗牙、洗掉牙菌斑和牙結石,然後對於牙根部的炎症進行消毒處理。如果老人有慢性病和消化系統疾病,一定要認真檢查牙痛的病灶位置,儘量杜絕酒精和糖分的過多攝入。

人到中年,怎樣才能保持健康?

陽光多曬一些

人到了中年,要多出去走走,多曬曬陽光,要知道,人到了中年以後,鈣的丟失會變得更加的明顯,而老年人則有足夠的時間來曬曬太陽,看看報,這是一種非常不錯的生活方式。適當的多曬曬陽光,可以幫助人體產生維生素D,防止發生骨質疏鬆症,但是在陽光太熱的情況下,儘量不要外出,因為紫外線對人體的危害很大。

營養要補充

年紀大了,身體的骨骼也開始在衰老,衰老以後,走幾步路就會出現關節疼痛,不得不休息一會在走路,這樣的生活品質很低。而出現這個問題主要的原因是骨骼缺少營養,補充骨骼營養用曲那丁肽,裡面所含多種營養成分,都是骨骼需要的。能幫助中老年人改善類風濕、關節炎、骨質疏鬆等各種骨關節問題。其實它就像益生菌一樣,是身體不能缺少的,益生菌對腸道好,而曲那丁肽對骨骼好。只有骨骼健康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壽命就能得到延長。

婦科肌瘤的症狀有哪些?女人身體有異樣,有可能是子宮肌瘤在作祟.

子宮肌瘤作為發病率比較高的婦科良性腫瘤,在這種疾病發展過程中也會發各種不良症狀,因此女性發現了子宮肌瘤不能夠忽略。部分類型的子宮肌瘤同樣也會帶來身體傷害,特別是發展速度快,體積較大的子宮肌瘤會帶來影響。

留意到自己出現了子宮肌瘤的相關信號應該警覺起來,通過檢查來明確子宮肌瘤是否有影響,才能夠採取應對措施進行改善。那麼,子宮肌瘤出現之後身體會有哪些特殊表現呢?

姨媽血出現這4種情況,要當心子宮肌瘤,子宮肌瘤的出現會帶來一些徵兆,而這些變化與女性的月經情況密切相關。

兩次月經間隔縮短

這是子宮肌瘤最典型的症狀之一。一般健康女性的兩次月經間隔在21~35天之間,如果之前月經間隔一直都很規律,突然出現了間隔明顯縮小的情況,就可能是出現了異常,需要引起警惕。

月經量大

有的子宮肌瘤患者,月經量可能會是以前的兩倍之多,這是因為子宮肌瘤佔據了子宮的空間,使子宮體積被迫增大。子宮內膜被撐開後出血量也會隨之變大。

經期外出血

子宮肌瘤的存在,會導致子宮出現異常出血的情況,如果是絕經後出血,月經期間外出血或性交後出血的情況都要注意。

月經期延長

除了兩次月經間隔縮短之外,也有一些子宮肌瘤患者,會出現一次月經的天數明顯延長的情況。比如以前一般是一周來完月經,現在變成十天等等。這是因為子宮肌瘤影響了子宮的收縮功能,導致出血時間延長。

腹痛

40%的子宮肌瘤患者會有腹痛的表現症狀,多為下腹有墜脹感或腰背酸痛,主要是因為腫瘤壓迫盆腔血管引起瘀血,或者是腫瘤壓迫神經,也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刺激子宮收縮導致的疼痛,有個別患者還會伴有發燒症狀。

得了子宮肌瘤,飲食上需要注意什麼?

雖然子宮肌瘤是良性腫瘤,但是如果不及時治療,也有可能導致惡性病變、繼發貧血、流產與不孕等問題,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
所以,得了子宮肌瘤之後,要特別注意經期和產後護理,同時保持房事衛生,做好避孕措施,避免人工流產。

還一點很重要,在飲食上要注意,豆漿、紅棗、桂圓等雌激素含量比較高的食物和阿膠、蜂王膠等保健品要少吃或不吃。因為雌激素水準過高,會導致肌瘤迅速增大,加重病情。

驗血能查出子宮肌瘤嗎

醫生在經過上述初步問診後,通常會給患者開具一些檢驗、檢查單,其中就包括血液檢查。於是有的女性會有疑問:驗血能查出子宮肌瘤嗎?

目前,子宮肌瘤的診斷主要是通過影像學手段。判斷患者是否患有子宮肌瘤,必須要通過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才能最終確診。因此,單純的血液檢查不能判斷出到底有沒有子宮肌瘤。

既然這樣,醫生為什麼又要讓患者抽血檢查呢?

當患者經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後,需要進行下一步治療時,血液檢查就能提供輔助的指導作用。醫生通過血常規、凝血功能、性激素水準等檢查,綜合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為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內褲幾天換一次?如何正確清洗內褲?

內褲和私處緊密貼合,內褲不乾淨,私處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微生物學家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一條髒內褲平均帶有0.1克糞便,這些糞便當中含有大腸桿菌等病菌,如果不能正確清洗,這些病菌就會一直存在。

如果長時間不換內褲,沾染的糞便更多,細菌病毒也更多,這些細菌病毒侵入尿道或者陰道,會讓女性患上尿道炎症或者婦科炎症。

而且女性本身私處結構,就有一定的風險性。因為女性的生殖構造比較特殊,前有尿道,後有肛門,特別容易沾上髒東西。有六成的婦科疾病二次復發與內褲不乾淨有關。一旦衛生習慣不好,感染的風險很高。

你的內褲幾天換一次?

如果能做到一天一換,恭喜你,你可能打敗了45%的美國人。英國衛報曾經報導過一項“有味道”的調查,一家內褲公司調查發現,45%的美國人沒有每天換內褲,可以穿兩天以上,13%的人能夠連續穿上一周……

一兩天不換內褲,對身體不會有啥損害,被人知道也只是損害面子罷了。如果長時間不換,那可能就有健康隱患了。據報導,一位元不怎麼愛乾淨的小姑娘,就因為不愛換內褲、不講衛生種種原因,查出了癌前病變。

如何正確清洗內褲?

作為貼身衣物,內褲的清洗一定要正確,那麼應該如何正確清洗內褲呢?

①首先要做到勤換勤洗,很多人平常工作忙,經常將內褲換下來,和別的衣服一樣堆積到週末的時候才洗,這樣很容易導致細菌滋生,不易清洗乾淨;

②最好在清洗內褲的時候,用內衣皂多揉搓揉搓,而且要用流動的水將內褲沖洗乾淨。還可以用開水燙一下之後,再放置在陽光下進行晾曬消毒;

③還有一點很重要,內褲一定不要和襪子等一起洗,避免細菌的來回傳染。

雖然每個人的習慣不同,但是內褲一般建議要勤換勤洗,畢竟成年人的內褲穿過髒了之後攜帶各種的病毒、細菌以及寄生蟲等,即便清洗也可能消除不了,因此平常最好用內衣皂多揉搓之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之後晾曬乾,最好不要和襪子等衣物一起洗!

經期專用內褲有必要嗎?
有必要。衛生巾上的黏膠有或許會粘到內褲上,難以洗淨影響女人健康。來姨媽時可使用生理期專用內褲,和日常內褲區別開,而且應該挑選比平常更透氣的材質。

內褲多久換一次好?
要知道,內褲也是有保質期的。常常穿的內褲,洗30次就該扔掉了。不常常穿的(每週穿不超越一次),保質期也就6個月左右。經期專用內褲一般穿15次也該扔了。

內褲也可以算是女性健康的“晴雨錶”,日常中女性要警惕內褲出現的3大異常,及時查明病因,做到早診早治。

1、黃色或黃綠色
如果發現內褲上的分泌物為黃色或黃綠色,呈泡沫狀,要當心滴蟲病,主要因陰道毛滴蟲引起,發病後,可出現瘙癢、燒灼、腥味等症狀,危害女性健康。建議及時進行分泌物檢查、糞便檢查確診。
2、白色
如果發現內褲上的分泌物為白色凝乳狀或軟膏狀,要當心念珠菌性陰道炎,與長期穿緊身化纖褲、不注意私處衛生、長期使用抗生素或避孕藥等因素有關,發病後,可出現白帶多、外陰及陰道灼熱瘙癢、陰道黏膜高度紅腫、外陰性排尿困難等症狀,可進行局部分泌物直接塗片檢查與培養明確診斷。

3、紅色血絲
如果非經期卻在內褲上發現紅血絲的情況,要高度警惕癌症,如宮頸癌,當癌組織壞死、感染時便會引發這種情況,建議及時進行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陰道鏡以及活檢等檢查確診。

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的情況,如果發現內褲上有異常,最好及時去醫院檢查一下,這樣自己也放心一些。

肺癌前期症狀是什麼?如何才能預防肺癌呢?

生活在現如今的人應該都能感覺得到,雖說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準在不斷的變好,但是人的身體素質卻在不斷的下降,受現如今生活壓力的影響以及環境污染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疾病隱患來到人們身邊,而縱觀現當下的疾病隱患,癌症可以說是十分高發又危害巨大的,瞭解過它的人都知道目前的社會醫療水準對於癌症這種疾病是無法治癒的,一旦跟它沾上邊,生命健康安全就可能受到極大的威脅。
而在眾多的癌症種類中,肺癌的發生率可以說是最值得一提的,所謂肺癌也即是人體肺部出現的良性腫瘤,它會慢慢侵蝕人的正常肺組織,由於人的肺部作為人體呼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肺癌對人體的健康威脅也是十分大的。

都知道肺癌到達晚期時是無法徹底醫治的,死亡率也是極高的,但是肺癌初期的治癒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肺癌早期並不容易察覺,大多數患者都忽略了早期出現的症狀,覺得是小毛病,自己隨便喝點消炎藥就可以了,要知道消炎藥不是萬能的。下面告訴大家幾個肺癌早期出現的現象,望大家早發現早治療。

肺癌前期症狀不明顯?提醒:身體出現症狀,可能是肺在求救!

手指變得粗圓

如果排除肥胖人士,一般人的手指看起來又直又長,如果手指有一天變得粗圓,在醫學上的名字叫“杵狀指”或者“鼓棰指”。杵狀指的特點是末端指節明顯增寬增厚,這其實是身體長期慢性缺氧的一種表現。比較常見的有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炎、慢性肺結核等疾病。往往這些慢性病又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因此,一旦發現手指變得粗圓了,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去醫院檢查。

右肩痛

有一些人持續性的出現右肩痛,原以為是肩周炎,可是在經過調理之後還得不到緩解,去到醫院做檢查卻發現是肺癌。很多人會感到納悶,沒有咳嗽、沒有咳中帶血,怎麼就成了肺癌。有專家指出,“肩部是承接後背、胸腔、頸椎和手臂的主要部位,不管任何一部分出了麻煩,都會引起肩痛,因此 也不能單純地把肩痛歸為肩周炎。因此肺癌,也會引起肩痛,尤其是右肩痛。如果經過常規治療也沒有什麼效果,就要重視是否是肺癌,儘快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咳出血絲痰

咳出血絲痰也是早期肺癌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症狀表現,大約有40左右的患者,在患病早期時就會出現咳出血絲痰的情況。

但是,這種症狀並不明顯,並具有間歇性和持續性。尤其是在患者食用一些發物,或者是刺激性食物,以及咳嗽明顯的時候,這種症狀會出現,但也會在一段時間後自行消失。

長期乾咳,夜間加重

肺癌患者中,有一半以上以咳嗽為首發症狀,區別于普通感冒,肺癌引起的咳嗽屬於刺激性乾咳,無痰或少量白粘痰等,咳嗽持續性較長,在服用止咳藥也不見緩解。尤其在夜間,人體副交感神經興奮,支氣管減少,腺體分泌增多,可引起咳嗽症狀加重。

面部或者是頸部出現水腫有可能是肺癌

很多人都認為面部或者頸部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有可能是腎虛或者是睡眠不足導致的,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如果出現水腫現象有可能是是食物過敏而造成的結果。事實上很多肺癌患者由於癌細胞壓迫到了靜脈,頸部或者是面部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現象。
那麼如何才能預防肺癌呢?下面一起來瞭解預防肺癌的四個注意事項。

第一、飲食健康。平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進食腐敗變質的食物,各種醃制類的食物要盡可能少吃。而且進食的時候要注意細嚼慢嚥,不可進食過燙或者過涼的食物,對於高脂肪的食物也要盡可能少吃。可以適當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給機體補充足量維生素。

第二、遠離菸草。吸菸其實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很多人在應酬交往的時候,就會習慣性點燃一支香菸。長期抽菸其實是誘發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大家在生活中要盡可能遠離菸草,不僅要做到本人不吸菸,對於二手菸也應該加強防護。

第三、職業防護。有些人可能因為工作原因需要長期接觸大量粉塵,這樣就會增加肺癌的發病幾率。大家在有害環境下工作時,一定要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儘量佩戴防毒面具,避免吸入大量粉塵。同時還需要定期進行體檢,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第四、佩戴口罩。隨著工業不斷發展,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如果大量吸入空氣中漂浮的可吸入顆粒,就會對肺部造成傷害,從而增加肺癌的發病幾率。大家外出時盡可能佩戴口罩,而且霧霾天氣時儘量減少外出。

蠔油吃多了真的會致癌嗎?蠔油到底應該怎麼吃?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盛傳著味精、雞精、蠔油這些調味品能致癌,“蠔油吃多了會致癌”、“蠔油要放冰箱,否則會致癌”、“蠔油會產生黃麴黴素,吃了會致癌”……各種各樣的“致癌”說法,導致我們都不敢放心地使用調料來做菜。那麼,蠔油吃多了真的會致癌嗎?蠔油到底應該怎麼選,才能讓我們在享用美味的同時,不用擔憂健康呢?

其實,之所以會有蠔油致癌的傳聞流出,是因為蠔油中含有一種名為谷氨酸鈉的物質,這是一種酸性氨基酸,也是蠔油能夠提味增鮮的關鍵。傳聞稱,谷氨酸鈉在高溫狀態下,會轉化為劇毒物質焦谷氨酸鈉,它有一定的致癌性,大量攝入可造成癌症出現。

但事實上,這就是一個謠言,谷氨酸鈉在加熱的過程中,只要是溫度持續超過了120℃以上,就會轉化為焦谷氨酸鈉。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組臨床資料和研究能夠證實,焦谷氨酸鈉存在致癌可能性,它不會造成癌症出現。不過,焦谷氨酸鈉的確是對食物有影響,因為在產生這種物質之後,蠔油提鮮的作用就會喪失。所以,建議大家在食物出鍋之前再加入蠔油、味精等調味品。

為啥蠔油一定要放冰箱?

為啥和別的調味品不同,蠔油一定要冷藏放置在冰箱中呢?這是因為蠔油放置在常溫下,很可能會發黴。

蠔油其實是將牡蠣蒸、煮之後的汁液濃縮,或將牡蠣肉酶解,之後加入鹽、澱粉、糖等製成的。

一旦開啟之後放置在常溫下,很可能會滋生細菌、氧化分解,從而發黴變質,因此建議蠔油開蓋之後,放置到冰箱冷藏室中冷藏。

2類人不建議吃蠔油
要注意的是對海鮮過敏的人、胃腸道不好的人並不適合吃蠔油,很可能會導致過敏或者引發胃痛、腹瀉等症狀。

避免和這些調味品一起用
蠔油在日常的使用中,還要注意避免和辣椒、八角、豆瓣醬、醋、黃豆醬等味道濃的調味品一起使用,不然會影響到蠔油的提鮮效果。

同樣的產品價格會有差異,蠔油也不例外,那麼幾塊錢的蠔油,和幾十塊錢的蠔油,哪個更好呢?如何選購好的蠔油呢?

建議平常通過正規管道購買、還要看配料表等是否注明了蠔汁等。

蠔油雖然很多家庭都有,但不少人保存蠔油的方式都不對,建議平常要將開蓋的蠔油冷藏放置到冰箱中,以免在常溫下發黴變質,平常要注意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吃蠔油,還要學會正確的選購蠔油。

吃油炸、燒烤、黴變等食物容易致癌,在飲食期間需要做好個人的護理工作。

油炸食物:如果飲食上經常的吃一些油炸類的食物,比如漢堡、油條、炸雞等,這些食物在過多攝入以後可能會導致體內的NIT攝入過多,會誘發癌細胞的生長,容易導致癌症的可能性增加。
燒烤食物:燒烤類的食物容易導致癌症的發生幾率增加,比如炸魚、炸肉、炸辣椒等,這些食物當中會含有苯並芘等,這些成分是容易致癌物質。

黴變食物:如果經常的吃一些黴變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癌症的發生幾率增加,比如吃變質的蔬菜、水果、肉類等。

隔夜熟白菜和酸菜、反復燒開的水
隔夜熟白菜和酸菜、反復燒開的水:會產生亞硝酸鹽,在體內會轉化為致癌的亞硝酸銨。

炎症如何增加患癌症的風險?炎症是否會癌變?

身體發炎,並不是什麼疾病。它其實是人體自我保護機制啟動的一種免疫反應,當身體因遭受到某種刺激時,如感染、外傷等,身體各大防禦系統就會被喚醒,並對“侵入物”進行攻擊。

炎症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病理過程,可發生於各個組織和器官。日常生活中以感染性炎症居多,它是人體抵禦外界有害病菌侵襲產生的防禦反應。

一旦部分機體“遇襲”,炎症反應隨時可能發生,常見的有胃炎、鼻炎、扁桃體炎、肺炎、肝炎、腎炎等。

小到感冒,大到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等,本質上都是炎症,但嚴重程度有著天壤之別。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得癌症是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感染便是老百姓俗稱的“炎症”。

不同的炎症可能是由不同細菌和病毒引發的。例如,胃炎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發的,鼻炎可能是鏈球菌感染。
一種病情也可能是不同病菌引起的,例如感冒,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無論從感染機制和治療方法都全然不同。

不少人一發炎就隨意吃抗生素,對炎症處理不當,導致抗生素耐藥,或急性炎症轉慢性炎症。因此大家在平時一定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一旦出現發炎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尋找醫生的專業指導,通過科學服用藥物,減少炎症帶來的不良反應。

炎症是癌症的“禍根”,世界上有大概兩成的癌症由炎症引起,其中九成原發性肝細胞癌由慢性肝炎轉化而來,如何在炎症和癌症之間轉換一直是醫學研究的焦點。武漢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在炎癌轉化過程中發現了一種重要的趨化因數。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趨化因數在肝癌細胞中高度表達,並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進一步研究證實,該因數可通過二者之間轉化的信號通路“誘導”炎症附近的肝細胞發生一定程度的惡性轉化,最終導致肝癌轉移,從而有效驗證了炎症和癌症之間相互轉化的機制。

炎症如何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科學家表示,炎症主要從兩個方面促進癌症:

一方面,當被感染的病毒和細菌進入人體時,它們可能會將自己的基因整合到人類基因組中,導致出現不應表達的癌基因;

另一方面,這些病毒和微生物也可能刺激感染細胞及其周圍細胞分泌炎症因數,從而改變細胞微環境,為癌細胞的增殖、轉移創造有利條件。
炎症是否會癌變?
需要根據炎症的部位、類型,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炎症可分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大多數炎症都不會癌變,只有少數慢性炎症可能會癌變。鼻炎、腎盂腎炎等炎症在通常情況下都不會出現癌變,但極少部分慢性炎症,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慢性乙型肝炎、HPV病毒引起的宮頸炎等症狀,有可能會發展為鼻咽癌、肝癌和宮頸癌。另外,慢性萎縮性胃炎合併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時,也有可能會出現胃癌的發生。

飲食對身體炎症水準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有些食物屬於促炎食物,要少吃。

1、酒
外用酒精能夠消毒殺菌,減少感染,但是過量喝酒卻會誘發或加重炎症。

2、加工肉、紅肉
加工肉類比如火腿、熱狗、臘腸、培根等;紅肉比如豬、牛、羊等動物的脂肪中,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

3、油炸食物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屬於促炎食物,食用油最好選擇有機菜籽油、初榨橄欖油等。

4、反式脂肪酸
餅乾、奶茶等都是常見的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容易促進體內炎症的發生以及發展。

5、精製碳水化合物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營養學家維多利亞•德雷克發現,含大量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蛋糕、甜麵包等,會生成促炎因數。

為了避免受傷,最後再分享一些“消炎”食物,每天在飲食中適當添加一點,也有好處。新鮮果蔬的抗炎效果最好,每天保證400-500克的新鮮蔬菜水果,對抗炎好處多多;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物粗糧和豆類、豆製品抗炎效果屈居第二,堅持攝入也能起到抗炎效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菜籽油、亞麻籽油等優質脂肪適合炎症患者吃,代替飽和脂肪。魚肉、蝦等海鮮每週需要攝入200克左右,作為優質蛋白質來源,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助於對抗身體內的炎症。

癌症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吃什麼?早餐該怎麼吃?

癌症患者想要早日康復的話,那麼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日常食譜,患者不能夠自己隨便亂吃補品,並且建議患者最好早餐以低脂牛奶和粗糧為主,中午最好是以新鮮的蔬菜為主,同時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適量的吃一些豆製品。

應以新鮮、易消化,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為主,新鮮蔬菜、水果每餐必備。

多吃有一定防癌抗癌的食物,如菜花,捲心菜,西蘭花,蘆筍,豆類,蘑菇類,海參,鯊魚等。

選用具有軟堅散結作用的食物:海蜇,紫菜,淡菜,海參,鮑魚,墨魚,海帶,甲魚,赤豆,蘿蔔,薺菜,荸薺,香茹等。但此類食品性滯膩,易傷脾胃,食納差和發熱時要少吃。

不同體質選用不同食物。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可食用乳鴿,鵪鶉,雞蛋,大棗,圓肉,生薑,大蒜,鮮菇等;肝腎陰虛可用烏雞肉,豬腰子,黑豆,黑芝麻,核桃,鮑肉等;血虛可食用豬肝,豬骨,鵝血,菠菜,豆製品等。

癌症病人的飲食要種類多樣,多食含優質蛋白的牛奶,雞蛋,魚類,肉類,家禽類,豆製品類,含維生素豐富的水果、蔬菜。逐步培養吃加餐與零食的習慣,各種堅果、優酪乳、果蔬汁、益生菌飲料相互搭配是最佳選擇。

含微量元素的食品和適當的脂肪的攝取。硒有較強的抗癌防癌作用,含硒的食品有蘑菇,大蒜,洋蔥,小米,玉米等。

海藻,紫菜等海產品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它們和胡蘿蔔,香菇,木耳,豆類,黃花菜,蘆筍等都屬於有輔助抗癌作用的食品。
早餐:宜營養充足

推薦食物:雞蛋/雞蛋羹,牛奶,發糕,包子,雜糧粥,麵包,玉米,燕麥片

早餐非常重要,早餐沒有吃好,一整天都沒有精神。我們早餐主要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給一天的活動做好能量儲備。

有些化放療階段胃口不佳的患者反應,在早上起來的時候食欲最好,那早餐就可以多吃一些。還可以適當食用榨菜、腐乳來開胃。

不推薦癌友經常吃油條、油餅等過於油膩的食物,如果有腹脹、氣滯症狀的,暫時不要飲用牛奶或豆漿這類產氣的食物。

患者儘量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性以及過於粗糙的食物,不然會對身體上的黏膜帶來損傷和刺激。平時可以多吃一些富含優質蛋白質比較豐富的海參、海膽以及鮑魚等,在製作肉類的時候要讓肉類鬆軟並且容易消化。若是電解質發生紊亂的時候,多吃柑橘類水果蘋果或者土豆等。患者飲食上的總體原則要做到清潔、清淡以及不油膩。正確的對待疾病,樹立能戰勝疾病的信心。

味精為什麼這樣鮮?食用味精對人體有益嗎?

社區裡有個張家挺有名,因為老兩口常年分開做飯,張大爺是個頓頓都要加點味精的老頭,但是張奶奶覺得味精對身體不好,堅決不吃,於是兩個人就分開做飯,互相看不順眼。

張大爺說自己習慣味精那個鮮味兒了,菜裡不放就覺得沒味道,一想自己年紀這麼大了,吃飯吃點可口的怎麼就不行呢?但是張奶奶咬准了味精有毒,所以他們倆乾脆就自己做自己的飯。其實老兩口的分歧就在於味精有沒有毒,菜裡放點味精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傷害。

味精的誕生
人體能夠體驗到的基本味道之中,有一種叫做“鮮”。亞洲人很早就用各種濃湯作為調味品,來增加食物的“鮮味”,比如雞湯、骨頭湯、海帶湯等等。

1908年,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在品嘗海帶黃瓜湯時,覺得湯味道特別的鮮美,出於職業敏感,他研究起來了海帶。

池田菊苗發現,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一些食物很“鮮”,是因為菜肴中的核苷酸,琥珀酸等一些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在禽畜類,水產類和蕈菇類中含量較高。

根據這個研究,池田菊苗教授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來了一種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是合成人體蛋白質的重要組分,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裡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之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鈉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

味精為什麼這樣鮮?

這是因為鮮味和酸、甜、苦、鹹一樣,是五種基本味覺之一,是人類和動物舌頭上特殊的味覺感受器檢測到谷氨酸鹽的羧化物陰離子觸發的,體現了一種令人愉悅的“肉”味,從而讓人垂涎欲滴,無力抵抗。

能夠帶來鮮味的物質主要有三種,也就是谷氨酸鹽、鳥苷酸(GMP)和肌苷酸(IMP),其中谷氨酸鹽離子化後會讓舌頭上的氨基酸受體大吃一驚,咦!味道怎麼這麼鮮呢?而鳥苷酸和肌苷酸則可以加強谷氨酸鹽的味道濃度,讓離子鮮味值倍增,從而達成1+1大於2的效果。所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蘑菇燒肉會異常鮮美了。

經常吃味精傷身?是謠言還是真相?

要想知道食用味精會不會傷身體,就要從味精到底是什麼講起。

味精的學名叫做谷氨酸鈉,也可以叫做麩氨酸鈉,是一種由鈉離子與谷氨酸根離子形成的鹽。它在經過胃腸道吸收、分解後,產生谷氨酸和鈉離子,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也就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可直接為人體吸收利用。

根據研究表明,人體體重的 18% 是蛋白質,而谷氨酸作為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之一,足見其重要的營養價值。因此,人們食用味精不僅能起到調味的作用,還能起到一定的滋補作用。

適量食用味精對人體有益

事實上,味精的成分是谷氨酸鈉,谷氨酸是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之一,廣泛存在於生物體中。但是,被束縛在蛋白質中的谷氨酸不會對味道產生影響,只有遊離的谷氨酸才會呈現谷氨酸鹽的狀態,而產生“鮮”味。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天然存在谷氨酸鈉,比如醬油是水解蛋白質得到的,其中的谷氨酸鈉含量在1%左右,而乳酪中還要更高一些。

有些水解的蛋白質,比如水解蛋白粉,或者酵母提取物,其中的谷氨酸鈉含量甚至高達5%以上。還有一些蔬菜水果,也天然含有谷氨酸鈉,比如葡萄汁、番茄醬、豌豆,都有百分之零點幾的谷氨酸鈉。

此外關於味精有害健康的傳言據說是:加熱後的味精會致癌

致癌的理由是,味精在12℃時,谷氨酸鈉會生成焦谷氨酸鈉,這個焦谷氨酸鈉,看起來就像致癌物。但其實焦谷氨酸鈉對人體也是無害的,甚至還有一定的好處,在文獻就已經指出:通過焦谷氨酸鈉的作用,增加了大腦中的焦谷氨酸的含量,提高了大腦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

很快就由聯合國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聯合發表了闢謠聲明:只要是合法、合理使用,味精是安全的,甚至沒有必要制定限定用量。

像控鹽一樣控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與鹽一樣,谷氨酸鈉中的鈉元素可引起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對於味精的攝入,同樣也要控制在適量範圍。

歐盟食品安全局採取100倍安全係數,為谷氨酸及其鹽類制定了新的安全攝入量,即每公斤體重30mg,相當於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天攝入上限是1.8 g。

出現哪些情況需要進行腸鏡檢查呢?

腸鏡是一支細長可彎曲的醫學儀器,直徑大約1釐米,可以通過患者的肛門進入直腸以及大腸。在儀器設備的説明下,可以讓醫生觀察到患者結腸、大腸的具體情況。內部結構一目了然,從而有效判斷結腸或者大腸是否存在病變,是診斷腸道疾病的有效措施。對於出現腸道疾病的人來說,一般需要通過腸鏡檢查來明確病因。那麼,出現哪些情況,需要進行腸鏡檢查呢?

在一般情況下人如果有急性的腹瀉或者是出現排便困難、便秘等情況都是可以做腸鏡檢查的,這些情況其實都是自己的腸道出現了問題才引起的。

大便不成型,習慣改變,或者黑便,便血
如果大便不成型,或者排便習慣改變時,應該及時的去檢查一下腸鏡。因為,當結腸或者是直腸生長異物時,往往最直接的改變就是大便不成型。大便在經過肛門排出時,因為異物擠壓,或者是異物刺激,導致大便呈不成型的稀便,這樣就往往提示腸道內有異物形成。

當出現黑便或者便血時,往往是消化道潰瘍或者是消化道腫瘤,這就需要做胃鏡或者腸鏡了。因為消化道腫瘤或者消化道潰瘍,易破潰出血,往往這個出血量不是很大的時候,就會摻雜在大便裡,形成黑便。出血量到達一定量時,就會發生便血。這些情況下,都是需要做腸鏡來明確診斷的。

身體如果短時間內消瘦特別嚴重的話,也是需要去做腸鏡檢查的,現在有很多人都追求好身材,也就是讓自己的身材變得更苗條,所以就採取一些減肥的方式來進行減脂,但是人們在減肥的時候體重不會一下子掉的很快。如果身體消瘦的速度非常快的話,那麼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因為很有可能是自己身體出現了問題,因為某些疾病也會引起身體消瘦速度快的。特別是在消瘦速度快的同時身體還感覺特別乏力的時候,更加需要引起重視。
常規檢查
目前,胃癌和結腸癌以及食道癌、直腸癌等等的發病率也是越來越高,並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消化道腫瘤不僅僅與飲食習慣、地理差異、遺傳因素等有關,現如今隨著現代化程度的加速發現,各種化學刺激、社會環境因素也會導致腫瘤的發生。因此,常規體檢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在健康保健的建議裡,45-55歲以上人士,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身體檢,其中就包括腸鏡。而55歲的人士,作為腫瘤的好發人群,應該每半年進行一次常規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腫瘤,爭取早發現,早治療,改善預後。

做腸鏡前的注意事項

檢查前三天最好食用流質或者半流質飲食,不要食用牛奶、乳製品等。檢查前一天不要吸煙,進食米湯,檢查當天不要食用食物。

檢查前要將妝容去除乾淨,取下假牙。

檢查前一定多喝水,保持腸道的潤滑,方便術中觀察。

檢查前做好個人衛生清潔工作,術前半小時安靜休息。

有的人聽說做一次腸鏡,可以五年或十年不用再做,真的假的?

此前,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一次柔性乙狀結腸鏡檢查,可以讓17年內腸癌發病率下降近30%。根據這個,可以理解為,查一次可以管五年到十年,不過這不是絕對的,每個人適合多久查一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於查過後沒有什麼問題的人來說,可能幾年後再差一次是可以的,但如果以前得過某種腸道疾病,或者查過後發現了,再次檢查的時間間隔可能既要縮短了,具體多久查一次,建議聽從醫生的建議。

腸鏡檢查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它在檢查腸道腫瘤,腸道息肉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對於高危因素的人群來講,定期做檢查能幫助排除早期腸癌。一旦發現時能讓患者及時採取措施,避免帶來傷害危害性命。另外需知道進行腸鏡檢查時所選擇的醫院醫生也要謹慎,正規醫院以及專業醫生能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也能保證檢查時器械的乾淨。

癌症怎麼來的?“抗癌食物”真的能防癌嗎?

“抗癌食物”一直是經久不息的都市傳說,每隔一段時間,朋友圈就有那麼一兩種食物突然背負起了抗癌的使命:大蒜、西蘭花、胡蘿蔔、秋葵、蘆筍、綠茶……

凡是能吃的,似乎都輪了個遍。那麼,那些廣為流傳的超級食物和營養補充劑——比如大蒜、十字花科蔬菜、維生素等等,真的能防癌嗎?

癌症發病機制複雜,食物防癌是天方夜譚

癌症怎麼來的?其實目前醫學界對於癌症的確切發病機制,還沒有搞清楚。只知道癌症,是體重、年齡、環境、生活習慣、飲食、遺傳等一大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坑爹的是,在2017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將近三分之二的致癌基因突變,可能源於DNA複製時產生的錯誤。而這樣的錯誤,可能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幹擾,沒有致癌物質的誘發,完全是隨機出現。

拿沒有定論的“研究成果”說事

例如,有些文章宣稱大蒜能抗癌,並引用了某些研究。但其實,你去找更多的研究,會發現也有研究說大蒜不抗癌。

比如,在2016年,就有Chiavarini等人研究指出,大蒜對大腸癌沒有影響;另外在2014年,也有人發現大蒜補充劑,或蔥蔬菜對結腸直腸癌沒有影響。

美國癌症研究院斯凱茲金教授就認為,食物抗癌研究幾乎都沒有定論。此外,很多抗癌實驗,都是在小鼠身上做實驗,但你需要明白,在小鼠身上有抗癌效果,離證明在人體上有效,還有很遠的距離。

西藍花中含有的一些蘿蔔硫素等含硫物質,在實驗中發現可以減慢細菌和癌細胞的生長,所以生活中多吃一些,可以降低自己的患癌風險。

西藍花中這些物質的含量其實比較低,而在科學家的實驗中用的這些物質比較高。日常食用西藍花,首先達不到量的要求。
此外,這些物質想要發揮作用往往需要黑芥子酶,而這種酶在進行烹飪之後就會失去活性,而且高溫烹飪的時候也會讓降解成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那麼,生吃大量西藍花行不行?不行。這些物質進入身體後,依然會失去活性,不能產生防癌抗癌效果。
不過,西藍花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比番茄、辣椒含量更高,其他維生素種類也很齊全,營養價值很高,可以多吃。

大蒜

“大蒜能防癌”的說法與近幾年研究人員對大蒜素的深入研究有關係。據說,經常吃大蒜素能防癌抗癌。

大蒜素是一種硫代亞磺酸酯,大蒜被搗碎後,蒜氨酸在蒜酶的作用下產生的,是大蒜抵禦外來生物侵害的化學武器。

能夠肯定的是,大蒜中含有的包括大蒜素在內的眾多含硫物質,能有效抑制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也包含引發胃癌的幽門螺桿菌。但吃大蒜的功效也僅限於可以降低幽門螺桿菌引發胃癌的概率,並不是說常吃大蒜就會遠離胃癌。因此,“大蒜防癌”、“大蒜素防癌”的說法,涉嫌誇大其詞。

洋蔥

洋蔥,被稱為“防癌戰士”,每100g中含有6.9g蛋白質、3ug維生素A、5.0mg維生素C、351mg鈣、1.8ug硒等營養元素;

此外,洋蔥還含有槲皮素,可以抑制腫瘤活性。雖然洋蔥含有抗癌的硒和槲皮素,但是含量稀少,人需要吃多少數量的洋蔥才能達到良好的抗癌效果還未能得知。

以食管癌為例,義大利和瑞士的病例對照研究的報告提示食用洋蔥可以預防食道癌。但WCRF/AICR的報告回顧了一項佇列研究和八項病例對照研究,只有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有保護作用。

所以,吃洋蔥可能對癌症有一些保護作用,但現今沒有明確的證據,要不要吃洋蔥還得看個人的口味選擇。

網上傳說具有抗癌效果的蔬菜和水果還有很多,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抗癌的特效食物,指望多吃某些食物就能遠離癌症,過於異想天開。想吃出健康,還是需要根據不同體質、年齡等因素,掌握食量,講究營養均衡,和食物多樣化,才能更有利於預防癌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