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戒菸對身體到底會有什麼影響?該如何正確戒菸呢?

吸菸有害健康,戒菸幸福一生。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但隨著菸民人口越來越多,社會上出現了一個說法:長期抽菸的人如果突然戒菸,會患上疾病,不利於身體健康。這個說法是真的還是假的?靠譜嗎?長期抽菸的人,如果突然戒菸,對身體到底會有什麼影響?

長期吸菸後突然間戒菸,對身體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容易出現戒斷綜合征。戒斷綜合征多出現在對菸草過度依賴,長時間大量吸菸的人身上,因為吸菸幾年或者十幾年的時間,身體已然上癮,沒有吸菸的情況下身體會感覺到難受。

长期吸菸的人,突然戒掉,身体会受什么影响吗?3招教你如何戒菸
突然間戒菸,沒有講究方法正確,很多人會有乏力、頭暈、失眠、胃口下降等情況,這些都和戒斷綜合征有關。

如果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應該掌握正確的戒菸方法,不要突然間一根菸都不抽,應該逐漸減少吸菸量讓身體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想要吸菸的時候忍住或者轉移注意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減輕痛苦。

长期吸菸的人,突然戒掉,身体会受什么影响吗?3招教你如何戒菸
為什麼戒菸那麼難?

“我也想戒啊,可是癮一上來,我的大腦控制不住我的右手啊……”抽不完的菸,戒不掉的癮,很多菸民因為“菸癮”影響而頻頻抽菸,菸癮到底是一種這樣的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將這種“癮”定義為:反復使用菸草後出現的一組行為、認知和生理現象,它包括使用菸草的強烈欲望、難以控制,使用菸草可優先於其他活動,有時軀體還會因脫離一段時間出現戒斷反應。

出現這種行為、認知和生理現象最終歸結於尼古丁依賴症,菸草作為尼古丁的特殊載體,在菸草依賴的過程中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當人體吸入尼古丁後,一種叫乙醯膽鹼的受體會與尼古丁結合欺騙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產生愉悅。

长期吸菸的人,突然戒掉,身体会受什么影响吗?3招教你如何戒菸
當尼古丁含量下降,就會影響到腦神經信號傳遞,人就會感到難受,需要及時補充這種“快樂”,而為了避免難受,只有不斷吸食這種尼古丁,具體表現就形成了菸癮。

為什麼要勸人戒菸,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首先,吸菸會影響血糖的控制。影響血糖控制的其中一項指標是糖化血紅蛋白數值。糖尿病患者近8~12周以內的血糖控制情況都可以通過糖化血紅蛋白測試的結果反映出來。研究表明,在尼古丁的作用下,糖化血紅蛋白的數值可升高34%,所以,不吸菸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數值要遠遠低於吸菸者。
其次,戒菸可以降低糖尿病發病率。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重度吸菸者的糖尿病發病率高於輕度吸菸者,仍在吸菸的發病率也高於已戒菸的。

长期吸菸的人,突然戒掉,身体会受什么影响吗?3招教你如何戒菸
最後,吸菸可導致糖尿病併發症。吸菸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要高於不吸菸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較高,會產生微量白蛋白尿,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所以戒菸,勢在必行,對糖尿病患者來而言,戒菸更是“保命良藥”.

长期吸菸的人,突然戒掉,身体会受什么影响吗?3招教你如何戒菸
該如何正確戒菸呢?

如果想要戒菸,那麼在戒菸開始之前也要實施好戒菸方案,吸菸其實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養成的一個好習慣,所以戒菸也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首先,在戒菸之前一定要給自己制定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戒菸計畫,比如每天吸菸的次數和時間一定要有所延長,並且在戒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循序漸進減少吸菸的量,延長吸菸的時間,這樣也能夠達到戒菸的目的,同時還有助於減少因戒斷反應而給身體帶來了不適感。

长期吸菸的人,突然戒掉,身体会受什么影响吗?3招教你如何戒菸
加強戒菸意識:明確目標改變工作環境及與吸菸有關的老習慣,戒菸者會主動想到不再吸菸的決心。
尋找替代辦法:戒菸後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在受到引誘的情況下找到不吸菸的替代辦法:做一些技巧遊戲,使兩隻手不閑著,通過刷牙使口腔裡產生一種不想吸菸的味道,或者通過令人興奮的談話轉移注意力。
少參加聚會:剛開始戒菸時要避免受到吸菸的引誘。如果有朋友邀請你參加非常好的聚會,而參加聚會的人都吸菸,那麼至少在戒菸;初期應婉言拒絕參加此類聚會,直到自己覺得沒有菸癮為止。
轉移注意力:尤其是在戒菸初期,多花點錢從事一些會帶來樂趣的活動,以便轉移吸菸的注意力,去按摩,聽雷射唱片,上網際網路衝浪,或與朋友通電話討論股市行情。

為何保鮮膜能保鮮?怎麼分辨“毒”保鮮膜?正確使用保鮮膜的方法是什麼?

市面上的保鮮膜種類其實有很多,而其中有些含有塑化劑的保鮮膜,或許是會有一定致癌風險的。使用了塑化劑的保鮮膜會更加柔軟,但一旦加熱或者接觸到油脂就容易遷出,因此是存在一定的致癌風險的。這類保鮮膜,一般建議用來包裹蔬菜、水果、雞蛋等不需要加熱的食物。一般情況下,符合《食品用塑膠自粘保鮮膜》等國家標準的保鮮膜,一般對健康無害,也不會存在致癌的現象。建議大家在購買保鮮膜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規的管道。

保鲜膜含有毒物质会致癌?提醒:常用保鲜膜的人,有3点要重视
為何保鮮膜能保鮮,保的是什麼鮮?
保鮮膜的材質為高分子物質,這種高分子物質的保鮮膜均有很高的透氧性,可以讓保鮮膜下的食物“呼吸”,以此來達到保鮮的目的。
而塑膠袋的主要成分是塑膠,例如聚丙烯、聚酯、尼龍等等,這類物質並沒有很高的透氧性,自然也不存在保鮮的作用。這就是為何保鮮膜包裹的食物能放在冰箱好幾天,但塑膠袋裝著的食物放進冰箱就容易蔫兒的原因。
除了可以保鮮以外,保鮮膜還能幫助減少食物內維生素C的流失,實驗表明在未冷卻的菜肴上加蓋保鮮膜放入冰箱6小時後,維生素C的含量還有71%,相較於不蓋膜的85%有所流失。
簡單來說,使用保鮮膜對於鎖住食物內的水分和維生素C均有一定幫助,但一般建議在食物冷卻後加蓋,這樣做可以更大程度的鎖住食物內的維生素C。

二、手把手教你分辨“毒”保鮮膜

很多家庭經常用保鮮膜來包裹蔬菜、水果以及吃剩的飯菜等,然後放置到冰箱中保存。市面上保鮮膜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其中包括: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

PE和PVDC這兩種材質的保鮮膜,相對更加安全,下面給大家推薦4種方法,避免選購到不好的保鮮膜。

1.聞味法
如果保鮮膜有明顯的刺激性、不正常味道等,一般都是增塑劑、添加劑等過量導致的,這類保鮮膜多數是有毒的,最好避開。

2.觸摸法
購買保鮮膜時,用手觸摸一些保鮮膜的表面,一般光滑的是無毒的,而顏色發糊、摸起來發粘、發澀的,多半是有毒的。

3.密度法
將保鮮膜放到水裡並按到水底,過一會兒,如果浮出水面的一般就是無毒的,沉下去的就是有毒的。

4.查看驗證書
合格正規的保鮮膜產品,一般都會有合格證明,在購買保鮮膜產品的時候,也要多查驗證書。

保鲜膜含有毒物质会致癌?提醒:常用保鲜膜的人,有3点要重视
三、正確使用保鮮膜,有這幾點要注意一下

冷熱區分
事實上,保鮮膜也有區分冷的和熱的。一般冷藏用的保鮮膜多用於冰箱,熱的適用於微波爐。而微波爐保鮮膜在耐熱、無毒性等方面遠高於普通保鮮膜,既可用於冰箱保鮮,也可用於加熱。所以建議大家還是沒微波爐保鮮膜吧,一膜兩用。

簡單紮小孔
生活中,你可能有看到這樣的一幕,有些保鮮袋裝了水果後,或是有時用保鮮膜覆蓋好器皿後去加熱,發現膜都鼓/膨脹起來了。這是因為食物或是器皿本身帶有一些水分,所以在外界條件的變化下使其蒸發,將膜給撐起來了。建議在使用前,用牙籤在保鮮膜上紮幾個小孔,利於水分的蒸發,防止因氣體膨脹而使保鮮膜破損。

保鮮膜千萬不要加熱。
PVC或PE保鮮膜的耐熱溫度至少為110,但如果放在電鍋、烤箱或微波爐中加熱,保鮮膜很容易軟化或變形,然後釋放化學物質,所以一定不要加熱。

吃之前清洗水果和蔬菜。
用PE或者PVC做的保鮮膜可以用來包裹新鮮的蔬菜水果,不含油,常溫下也可以,但是用從商場買的保鮮膜包裹的蔬菜水果,在食用前要徹底清洗乾淨。如果是冷藏或冷凍食品,先用紙巾或白紙將果蔬分開,外層用保鮮膜保鮮,這是最安全的使用原則。

吃鹹菜是有可能致癌,50歲後多吃什麼食物最健康?

說到鹹菜,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鹹菜這種食物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的,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對鹹菜是格外喜愛。由於鹹菜的口感比較特殊,所以這類食物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眾多家庭中的開胃小菜,甚至有一部分在吃飯的時候必須要吃一些鹹菜才能感覺到滿足.很多人也許都不知道,鹹菜雖然吃著很可口,但是經常吃的話也是會有一定的風險的。特別是對於那些長期大量吃鹹菜的人來說,很有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一些不適感和疾病。除此之外,網路上還曾有過吃鹹菜會給人們帶來患癌的風險。那麼吃鹹菜到底對人體有沒有危害,會不會導致患癌呢?

吃咸菜到底会不会致癌?对身体是好是坏?3种人要管住自己的嘴

鹹菜的特點,主要有4個:

1、鹹味當頭,主要是用食鹽浸泡白菜、芥菜等蔬菜,一段時間後就可以了,有時候食鹽較金貴,用辣椒、酸料代替。
2、保存期長,有了鹽分的加持,一些不耐保存的菜蔬,可以長期保存,特別適合離鄉的遊子和商賈選用。
3、好吃不貴,鮮綠的菜蔬經醃制後有特殊的味道,容易勾起饞蟲,而且價格低廉,很多家庭常備。
4、文化傳承,隨著人口遷徙、經貿往來,鹹菜逐漸從中原傳至各地,每一種鹹菜背後都有故事。
吃咸菜到底会不会致癌?对身体是好是坏?3种人要管住自己的嘴
很多人喜歡吃醃制的食物,比如醃菜,醃肉。但是如果長期吃這種食物的話,對健康是有害的。

吃鹹菜是有可能致癌
鹹菜是一道用食鹽等調味料醃制一定時間後的蔬菜,通常味道比較鹹,可以長期保存,主要的成分有醬油、黃瓜、蔬菜等食物,一般蔬菜在醃制過後有一些營養元素會被保存下來,比如維生素等成分,可以適當的補充患者體內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是現在中也含有亞硝酸鹽,亞硝酸鹽主要的成分是亞硝酸胺,如果亞硝酸胺被人體長期的攝入,很容易會提高患癌的幾率,所以現在有致癌的概率。
另外,要注意如果患者的腸胃不好,也要少吃鹹菜,避免鹹菜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導致病情復發,如果患者有咳嗽、咳痰等症狀也要謹慎食用,避免導致病情加重。

增加腎臟負擔,導致高血壓
食物通過醃制後,營養成分基本上被破壞,吃的再多也吸取不了營養,相反,醃制食品大都是放了過多的鹽,導致食品的含鹽量過高,而身體裡的鹽過高,就會影響身體的水平衡,導致腎臟的負擔加重,容易產生高血壓。

吃咸菜到底会不会致癌?对身体是好是坏?3种人要管住自己的嘴
容易得潰瘍和發炎
醃制的食品,維生素C被大量破壞,其成分幾乎“蕩然無存”。所以,如果大量進食醃菜,就會導致人體維生素C缺乏。而VC缺乏就會導致抵抗力下降,引起各種炎症和潰瘍。甚至很容易引起各種疾病。

容易患結石
北方有一種醃制的酸菜,也是大家所喜愛的。但是,醃制的酸菜中含有太多的草酸和鈣,食用後會被大量吸收,在腸道內就會形成草酸鈣,不易被排出體外,而草酸鈣會結晶沉積在泌尿系統,形成泌尿系統的結石。
吃咸菜到底会不会致癌?对身体是好是坏?3种人要管住自己的嘴
50歲後,多吃下麵幾種食物

多吃時令蔬果
常言道:“應季而食是養生之道”。新鮮的時令蔬菜富含多種維生素,膳食纖維等,而且由於是大量上市,價格一般也非常便宜,堪稱是物美價廉,很適合日常經常吃,既能給身體補充營養,對清潔腸道也有好處,排出垃圾,一身輕鬆。

多吃優質脂肪
50歲後,一定要多吃優質的脂肪,減少“壞脂肪”的攝入。上了年紀的人血管容易發生粥樣硬化,導致血液迴圈受阻。這其中,食用油的選擇,尤為重要,多吃植物油,少吃動物油。平時多攝入α-亞麻酸,人體必需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軟化血管,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脂質沉積及改善纖溶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吃咸菜到底会不会致癌?对身体是好是坏?3种人要管住自己的嘴

蘑菇
有研究發現,蘑菇中所含有的卡路里熱量非常的低,而且蘑菇中含有豐富的鉀元素,能夠有效抵消鈉元素對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平時中吃鹽較多的人可以多吃一些蘑菇,能有效降血壓。

漿果
有研究發現,漿果中的藍莓能夠有效抑制身體炎症,進而能有效降低癌症的風險。藍莓只是漿果中的一種類型,像黑樹莓和草莓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癌風險,所以平時飲食中可以多吃一些漿果,可以做成蔬菜沙拉,也可以加在優酪乳和燕麥裡。

洋蔥
洋蔥中含有豐富的硫胺酸化合物,能夠加快我們身體中分解脂肪的速度。平常用洋蔥去搭配一些高熱量或高脂肪的食物,有利於解油膩,也能避免身體出現肥胖症狀。

海藻
海藻是一種低熱量和低脂肪的食物,其中含有植物多糖等植物化學物質,能夠起到抗氧化和調節免疫力的作用。而且海藻中還含有獨特的膠體纖維,能夠降低人體的膽固醇含量,對於保護血管有一定作用。

致癌的食物有哪些?想要預防癌症應該怎麼做?

癌症,是生命健康中揮之不去的陰霾,一旦沾上,不讓你失一條命,也得讓你丟了半條命,但是癌症卻日益高發。據《全球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全球大約有1800萬新增癌症病例以及960萬的癌症死亡病例,其中中國新增病例達380.4萬例、死亡病例數占229.6萬例。相比於其他國家,我國癌症發病占比、死亡占比均為全球第一!而其中飲食成為了癌症高發的重要因素,曾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2A致癌物的“肉”成了眾矢之,那麼吃肉真的會增加患癌的幾率嗎?

一、我國癌症高發,“禍根”是味精?

味精是很常見的調料,可以讓食物的味道變得更鮮美。但是網上卻常有“味精會致癌”的說法,導致很多人都不敢再用味精,怕對健康造成危害。

味精最早是在20世紀初由日本的化學家田菊苗發現的,他從海帶中提取到谷氨酸鈉,並將它取名為“味の素”。到了1920年,我國化學家吳蘊初成功在穀物中提煉出谷氨酸鈉,並將其稱為“味精”。

除了味精,很多天然食物裡也都含有谷氨酸鈉,例如番茄、海帶等。而且我國的味精大多是以大米、玉米澱粉等穀物作為原料,經過發酵、提取和精煉而製成。味精的原料本身無毒無害,製成的味精也符合國家標準,當然也是無毒無害的。

味精被食用後,在胃裡會轉化成谷氨酸,再進入血液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和新陳代謝的過程,同時也會與血氨合成為穀醯胺,解除氨的毒害作用,保護肝臟健康。

美國FDA曾指出,在目前的食用量和使用方法下,長期食用味精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障礙。在1999年,我國也首次獨立完成了味精的長期毒理試驗,結果表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無害的。此外,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曾對味精做過多種試驗,都證明味精沒有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慢急性毒性、致畸形性和突然變異性等。

因此,關於味精致癌的說法,其實是謠言,並不可信。

但是味精中含有鈉,過量食用可能會導致鈉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胃腸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因此,也建議不要過量食用味精。

二、生活中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是這幾種食物,建議大家不要食用。

酒精
世衛組織將酒精列為第1類致癌物,這意味著它對人類具有明顯的致癌性。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變化,酒依賴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同時,酒精性疾病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危害健康與生命最重要的非傳染性疾病譜之一。飲酒導致多種惡性腫瘤發病增加。 《柳葉刀》公佈的資料顯示,僅2020年一年,就有74萬例新發癌症與飲酒有關,即使是少量飲酒.

檳榔
檳榔會引起口腔黏膜的纖維病變,檳榔中的一些化學物質在咀嚼時會形成亞硝基,這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質。 因此,在使用時應該避免長時間嚼食檳榔。此外,檳榔中還存在一種叫做”檳榔胺”,其可以抑制人體免疫功能,對人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所以建議人們不要吃。 另外,檳榔是一種比較硬的食物,長期咀嚼檳榔會導致口腔黏膜損傷,進而導致慢性炎症,在不斷的刺激下,會逐漸發展為癌症。

臘腸等加工肉
臘腸等加工肉類,已被明確為一類致癌物,與結直腸癌、胃癌、食管癌等癌症密切相關。在加工肉的製作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食鹽進行醃制,因此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在胃酸的作用下變成強致癌物亞硝胺類物質,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所以,臘腸、臘肉、火腿等加工肉類,平時還是要少吃。

中式鹹魚
中式鹹魚也屬於一類致癌物,經常食用中式鹹魚,會增加鼻咽癌等癌症的發生風險。首先,中式鹹魚很鹹,屬於高鹽食物,經常食用高鹽食物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風險,而幽門螺桿菌也是致癌物,可以進一步誘發胃癌。此外,中式鹹魚與加工肉類一樣,進入人體後會形成亞硝胺類物質,具有很強的致癌性。日常飲食上,應限制中式鹹魚的攝入,如果要吃,建議在食用前用溫水浸泡一段時間,將部分鹽分去除。

三、想要預防癌症,就要遠離各種誘發癌症的危險因數,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保持一個好心情
無論是癌症患者,還是沒有患上癌症的人,一個好的心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承受著各方面的壓力,也時時刻刻被這些壓力所影響著心情。但是,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對於身體健康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常情況下,癌細胞在我們的免疫系統的作用下,是很難存活的。一旦我們長時間心情不好,很可能導致免疫能力的下降,從而導致癌症趁虛而入。此外,即使患上癌症,也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要自己嚇自己,反而幫助癌細胞的發展。

戒煙戒酒
對於不抽煙不喝酒的人來說,這一點根本不是問題,但對於喜好抽煙喝酒的人來說,這一點確實不容易。但是,再不容易,也是有戒除必要的,因為香煙和酒精,致癌程度不僅高,致癌的種類還多,所以,要想盡可能的遠離癌症,戒煙戒酒,絕對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定期體檢
體檢的作用並非遠離疾病,卻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必要工作,定期體檢,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發現身體的異常。癌症的發生從來都不是突然性的,它是一個緩慢且有徵兆的過程,而定期體檢,就能幫助我們在問題剛剛出現前就及時發現,並及時處理,如此一來,即使是癌症,在早期就及時發現,也是能輕鬆治癒的。

23點前上床睡覺 遠離前列腺癌
淩晨還在電腦前精神奕奕的熬夜黨們顫抖吧!英國科學癌症研究中心調查了世界各地1000餘名30—50歲的癌症患者,發現99.3%的人常年熬夜,淩晨之後才會休息。因為熬夜一方面會造成生物鐘紊亂,另一方面,夜間燈光會破壞人體褪黑素形成,而這是保護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一環,缺少它容易讓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找上門來。

腸癌飆升的原因是什麼?日常如何做好腸道健康管理?

目前,很多年輕人的工作都處於緊張狀態,作息嚴重不規律導致肛腸疾病蔓延。特別是白領一族大都喜歡精製食品,體內嚴重缺乏粗纖維食物,而食物纖維能稀釋腸內殘留物,增加糞便量,並加快糞便從腸道排空。長期缺乏食物纖維會讓體內積存糞便,使食糜在體內長時間停留,從而產生毒素被人體重吸收,這些毒素中很大一部分是可能導致腸癌的物質。總之,過度使用薰制、醃制和油炸食品也可能導致結腸直腸癌,農藥污染和食品中不合理的食品添加劑也可能導致結直腸癌。

此外,現代交通工具發達,人們經常用汽車代替步行,此外還有長期的辦公室旅行、大量的酒精和煙草、長期不按時吃飯、熬夜等,會導致胃腸功能障礙,這也是大腸癌飆升的原因之一。

肠癌来临前,会先经历这些症状!劝告:高危人群不要忽略了
一、從食物變成大便,經歷了什麼?

上廁所是每天都要經歷的事情,理想狀態是早晨排便順暢一身輕鬆。但偶爾也會出現一些情況,導致便意不順。

從食物到便便,人體內經歷什麼?當食物進入口腔,這是食物第一次“分解”,通過咀嚼吞咽,食物進入到胃部。

胃部相當於一台“攪拌器”,把食物徹底碾碎,來確保身體可以順利消化。變成糊狀的食物流入小腸,開始消化吸收。最後流入大腸時,食物基本已經被分解吸收完畢,通過分泌黏液就會在腸內轉化成糞便

便便一般在體內積蓄到200—300g左右,就會向大腦發出排便的指令。正常情況下,人是一天一排的,那什麼情況算是便秘呢?

便秘是指大便次數減少,一般每週少於3次,伴排便困難、糞便幹結,多長期持續存在。根據2022年《便秘中成藥在中醫診療指南》提示,我國普通人便秘的患病率約為20%

長期便秘,可影響患者肛門口附近神經敏感性下降,進而陷入便秘的惡迴圈,且本來應該排出去的有毒物質,一直排不出去,就會刺激腸管導致結腸黑變病、結腸息肉,進一步刺激導致結腸惡性腫瘤可能

肠癌来临前,会先经历这些症状!劝告:高危人群不要忽略了

腸癌到底是什麼?

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指結腸癌和直腸癌。根據全國腫瘤資料顯示,2015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居我國惡性腫瘤順位第3位、第5位,給社會和患者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1]。多好發生於中老年人,但近年來在年輕人 (≤40歲) 中也越來越多,並且一旦發現,基本都是晚期。

早期症狀要警惕

不少的腸癌患者在確診時疾病已經發展到了晚期,由此可見,和大多數癌症一樣,腸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是那麼明顯,所以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出現了以下異常,一定不要忽略:

1、出現便血

便血原因主要為大便與腫瘤表面摩擦所致。輕者僅表現為大便潛血試驗陽性,一般患者無痛,血液多是暗紅、鮮紅色狀態;重者可表現有黏液血便、黏液膿血便或純血便

很多患者由於因痔瘡有過便血,因此容易忽視這一症狀。

肠癌来临前,会先经历这些症状!劝告:高危人群不要忽略了
2、大便習慣改變

患者早期可出現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隨著病灶體積增大,腸腔越來越狹窄,進而出現進行性便秘。

除了便頻外,患者還有排便不盡感,這種症狀最初發生在清晨起床後,大便逐漸增多,每日數次或10多次,甚至夜間也常出現頻發大便

3、大便性狀改變

腸道若存在腫瘤,可引起腸道一些炎症,若腫瘤位置靠近肛門,會刺激腸道,可直接排出黏液和血的情況。

腫瘤在腸道中發展,相當於異物存在,會刺激腸道蠕動,這個過程就會形成一個頻繁的非正常的排便反射,可能大便還沒有“成形”,就被排出到體外去了,所以排出來的大便就是不成形的,有的時候很稀,有的時候很碎

肠癌来临前,会先经历这些症状!劝告:高危人群不要忽略了
除此之外,腸癌的常見症狀還有包括腹痛,一般多為隱痛,併發腸梗阻時,可表現為腹部絞痛;腹部包塊,瘤體或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全身症狀,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可引起患者貧血、低熱、乏力、消瘦等表現。

三、篩查可有效降低腸癌死亡率

結直腸癌發展緩慢,從防治來說,在早期篩查最有價值。如果腸鏡發現異常腫物,可以在檢查時同時切除,以防止癌變,治療過程也相對簡單,且花費不大。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結直腸癌篩查指南》,建議以下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腸癌篩查:

1.45歲以上無症狀者;
2.有結直腸息肉病史個體;
3.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者;
4.曾行治療性結直腸癌切除術的個體;
5.大便隱血陽性患者必須進行結腸鏡檢查;
6.高風險家族,如一級親屬被確診為結直腸癌,則篩查需要從更早開始;

肠癌来临前,会先经历这些症状!劝告:高危人群不要忽略了

日常如何做好腸道健康管理?

1. 保持食物新鮮:不餵食過熱、過冷、變質的食物。剛買回的肉製品一定高溫消毒後再喂,自製食物要注意存放時間和溫度。
2. 選擇合適的食物,避開過敏、有 毒食物:咖啡、巧克力等食物會導致犬貓中 毒,牛肉、乳製品等易引起犬貓腸胃過敏,高糖、高鹽的人類食物也禁止飼喂寵物。
3. 保持健康的餵食習慣:定時、定量、定點進食,寵物一次吃太多太快會增加腸胃負擔,零食只作為獎賞用,飼喂前後不宜劇烈運動和大量飲水,平時則要保證充足乾淨的飲水。

肠癌来临前,会先经历这些症状!劝告:高危人群不要忽略了

4. 注意保暖、保持環境整潔和運動保健:整潔的環境能減少犬貓的患病率,適量的運動不僅能提高免疫力還能減少肥胖。換季也是導致寵物腹瀉的原因,因此要給寵物做好保暖工作。
5. 定期驅蟲和注射疫苗:感染寄生蟲常出現腹瀉、便血,有時還可在糞便中見到蟲體,免疫力下降會提高疾病發生機率。因此一定要定期驅蟲和注射疫苗。
6.定期補充腸道益生菌。

為什麼肝癌會引起右肩膀痛?中年人體檢必做的專案有哪些?

43歲的周女士,最近幾個月,總是感覺肩部不適,特別是右肩膀,起初以為是肩周炎,但是做了一段時間的理療,症狀卻仍未緩解,進行了頸椎和肩部的檢查,也並未發現問題。在家人的勸說與陪同下,去醫院進行檢查,再經過系統性的檢查後,周女士被確診為原發性肝癌。

為什麼肝癌會引起右肩膀痛?
肝臟和肩膀看似是兩個不搭邊的部位,卻通過肌肉、神經系統等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一旦肝臟內發生了癌變,很容易其反到右側的膈肌,會出現牽拉性疼痛,所以肝癌患者,也常常出現右側的肩痛,並且有部分患者以右側的肩膀疼痛為首發症狀和主要症狀。

经常肩膀疼,都是肩周炎“惹的祸”?可能是癌症的信号,别大意了
一、肩膀疼不一定都是肩周炎

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肩膀疼痛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由於勞損導致的肩周炎,但造成肩膀疼痛的因素並不少,肩周炎只是其一。

肩周炎,簡單來說,就是指肩關節周圍組織出現的一切炎症,好發於五六十歲左右的中老年人,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也可引發此病。

發病後患者可出現多種表現,包括肩關節疼痛、胳膊抬不起來、睡覺不能翻身、無法完成日常的家務勞動等。

经常肩膀疼,都是肩周炎“惹的祸”?可能是癌症的信号,别大意了
而由於肩周炎高發,很多人經常把肩關節疼痛默認為肩周炎。可事實上,導致肩膀痛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肩周炎,還有可能是大病的徵兆。

肺癌:肺癌比較典型的表現有久治不愈的咳嗽、痰中帶血、呼吸困難、胸痛,但也有少數患者出現的症狀並不典型,為肩關節疼痛、頸部腫脹、頭痛等;

心絞痛、心肌梗死:當心肌缺血時,也會放射到左側肩膀,引發疼痛,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要及時識別幹預;

膽囊炎或膽結石:膽位於人體右側,當發生病變時,比如膽囊炎或膽結石,也可放射到右肩部或右肩胛骨處,引發疼痛。

所以,當出現肩痛時,尤其是持續時間久,且情況越加嚴重的情況下,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具體的原因,再針對性治療。

经常肩膀疼,都是肩周炎“惹的祸”?可能是癌症的信号,别大意了
二、身體這些部位出現這些情況,可能是癌症或疾病的暗示

疼痛別忽視
和其他不典型症狀比起來,疼痛就是癌症最具有特異性、值得重視的症狀表現。通常情況下,癌症造成的疼痛多與器官壓迫、侵犯等因素有關。
如果近期經常感覺身體某一處有莫名、無規律的刺痛、鈍痛或牽拉性疼痛,且痛感逐漸加重、時間延長,甚至是在夜間睡眠翻身時,會感覺身體某一處突然疼痛,這就需要提高警惕,並及時就醫進行檢查,找到疼痛出現的具體原因,然後再開始進行針對性治療。

乏力症狀
經過一整夜的睡眠之後,人就應該是頭腦清醒、精力充沛的。但如果近期經過了長時間的睡眠,乏力感也沒有任何消失,反而是感覺身體越來越疲憊,出現了明顯的無力、消瘦症狀,甚至是伴隨了貧血和低血壓等惡病質表現,這也可能與癌有關。
因為癌的本質就是消耗性疾病,它會消耗體內大量的營養物質,和健康細胞爭奪營養。越是進入癌症發展期,惡病質表現也就會越明顯,特別是消化道癌變、肝臟癌變和胰腺癌變,在病情進展期,患者會出現明顯的乏力消瘦症狀。

出血症狀
明明身體沒有受到損傷,但近期卻偏偏出現了異常的出血症狀,比如頻繁流鼻血、牙齦出血等,這可能是骨髓系統癌變、肝癌合併凝血障礙的信號。
除此外,消化道癌變、肝癌和胰腺癌可能會造成粘液混合樣血便或膿血便、嘔血、黑色柏油樣糞便等症狀,膀胱癌可能會合並血尿、女性生殖器官癌變會合並私處不典型出血或接觸性出血等等。

中年人體檢必做的專案

1、血壓測量
這是必須檢查的項目。40多歲之後每年測量1次血壓,高血壓就容易被發現,有利於早期治療,防患於未然。
2、血脂檢測
其目的是檢查是否患有高血脂症。故步入中年後,每年1次的血脂檢測不應忽視。
3、防癌檢查
人的年齡越大,接觸致癌物的幾率越多,發生癌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有資料表明,35~50歲年齡組的癌症病死率,已居該年齡組各種疾病死亡的第1位。
4、眼底檢查
不少疾病可通過眼底檢查而得以及時發現,如觀察視網膜動脈是否硬化,可知全身動脈硬化至腦動脈硬化的程度。中年人應每年檢查眼底1次。對近期發生視物模糊並伴有頭痛者,更需檢查眼底。

蕨菜被列為二級致癌物,還能吃嗎?真正致癌的食物有哪些?

有說法指出,香椿含有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會轉化成致癌物亞硝胺,吃了會中毒,甚至致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營養科主任李纓表示,香椿含有一種揮發油,適量吃點可以健脾開胃、明目、提高免疫力。但是李主任提醒,香椿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而亞硝酸鹽是引發胃癌的危險因素之一。有些人喜歡將香椿醃制了來吃,這樣也會有致癌風險。

李主任說,香椿越新鮮,亞硝酸鹽含量就越低,吃的時候可以選新鮮的,偶爾少量食用不會致癌,而且在製作香椿前焯燙1分鐘左右,即可去除大部分的亞硝酸鹽。如果是醃制香椿,其亞硝酸鹽含量會在3-4天達到峰值,之後會慢慢下降,在2周後降到較低的水準,因此,建議可以選擇醃制2周以上的香椿來吃會比較安全。

蕨菜,又名蕨兒菜、龍頭菜,吃起來鮮嫩滑爽,有著“山菜之王”的美稱,但近年來,關於“蕨菜致癌”的說法卻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蕨菜100%致癌”的說法,這到底是科學依據還是謠言?

4种蔬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这些才真的要少吃
一、蕨菜被列為二級致癌物,還能吃嗎?

蕨菜是春季常見的野菜之一,既鮮嫩又美味,但隨著“蕨菜致癌,千萬別吃”的說法出現,有些人就不敢吃了。

1983年,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喜歡吃蕨菜的地區,人們較容易患胃癌、食道癌等惡性腫瘤。相關專家認為,這是因為蕨菜中含有一種叫做“原蕨苷”的可致癌物質

2011年,蕨菜(歐洲蕨)被世衛組織列為2B類致癌物,意味著它已被證實對動物有致癌性,對人可能致癌

蕨菜確實具有“致癌性”,因為它含有原蕨苷、黃堿醇類化合物、蕨內醯胺等致癌物,其中原蕨苷起到了主導作用。

原蕨苷經過水解後會產生二烯酮類化合物,這是一種較強致癌性物質。同時,原蕨苷也屬於遺傳毒性致癌物,攝入原蕨苷後會改變DNA等遺傳物質,進而誘發癌症。

4种蔬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这些才真的要少吃
但是,拋開劑量談毒性往往是不科學的。跟其他致癌物一樣,原蕨苷存在劑量和致癌效應間的關聯,劑量越多、暴露頻率越高,癌症的發生幾率就越高。

而且,癌症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長時間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接觸致癌物的劑量和頻度外,遺傳、環境、身體狀況、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也會影響癌症的形成。

所以,“蕨菜100%致癌”是具有誇大性的,適量吃點是不會致癌的。

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蔬菜系教授黃科提醒,蕨菜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屬於水溶性化合物,建議在食用前應用清水反復清洗,這樣可以沖洗掉蕨菜中大部分的有害物質,然後再熱炒或者用沸水漂焯後涼拌著吃即可。

需要強調的是,吃蕨菜要適量,切勿長期食用。

4种蔬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这些才真的要少吃
二、4種蔬菜已被列入“致癌名單”?別上當了

近日,不少網傳文章稱“4種蔬菜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致癌名單,要少吃”,文中把娃娃菜、黑木耳、番茄、扁豆這4種蔬菜打上了“致癌物”的標籤,這到底是真是假?

1、娃娃菜中含甲醛,吃了會致癌

有說法稱,有些不法商家為了讓娃娃菜的賣相更好,能夠保存更長時間,於是便將娃娃菜浸泡在甲醛中。

實際上,甲醛是極容易溶于水和揮發的,即使在包裝娃娃菜之前蘸了甲醛,在運輸、售賣和儲存的時候,很多甲醛已經都揮發掉了。

即使是娃娃菜中含有甲醛,經過重重的流失和揮發,裡面所含的甲醛已經所剩無幾,按照一般人的食量,是不會發生中毒現象的。如果不放心,建議可以在吃娃娃菜之前,多清洗幾遍即可。另外,建議從正規管道購買。

4种蔬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这些才真的要少吃
2、新鮮木耳會誘發皮膚癌

新鮮的木耳中含有一種叫做“卟啉”的光感物質,使用後可能會引起皮疹、日光性皮炎等疾病。而且卟啉不溶于水,簡單清洗是無法將它去除的,需要將木耳曬乾,這樣它才會分解。因此,新鮮的木耳一定要經過晾乾處理

如果木耳的泡發時間過長,會產生椰酵假單胞菌,這種細菌會分泌致命毒素“米酵菌酸”,致死率高達50%以上。因此,平時泡發幹木耳的時間不能太久,泡開後的木耳應儘快烹飪、食用

3、“”番茄會導致腸癌或胃癌

未成熟的番茄中含有番茄堿,如果大量攝入很容易會導致中毒現象的發生。正常人攝入0.2-0.4克番茄堿即可誘發食物中毒、

但是,隨著番茄的不斷成熟,番茄堿的含量也會逐漸降低,因此吃完全成熟的番茄就不會出現中毒的問題。

4、扁豆會致癌,不能吃

扁豆中的確含有一些植物凝集素,如果生吃的話,會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因此不建議生吃扁豆,只要將扁豆完全加熱後再食用就不會有這類風險,是可以安心食用的。

4种蔬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这些才真的要少吃
真正致癌的這幾種食物,藏在不少人的餐桌上

罐裝番茄
新鮮番茄對您的健康非常有益,甚至可以幫助您預防癌症。注意!罐裝番茄不是這種情況!這怎麼可能?大多數罐頭內部都有一層薄層,通常由雙酚A(BPA)製成。研究表明,BPA 會影響您體內的荷爾蒙活動以及基因在您大腦中的運作方式。因為番茄太酸了,這特別危險!酸從罐中釋放有毒化學物質並洩漏到番茄中。BPA 與不同類型的癌症、心臟病和生育問題有關。我們的建議:立即將罐裝番茄放在一邊,然後選擇玻璃裝番茄或新鮮番茄。

養殖鮭魚
天然魚類,尤其是鮭魚,被稱為最健康的食物之一。但並非所有鮭魚產品實際上都是健康的!在歐洲,大部分鮭魚是在農場養殖的。這種魚接受非天然食物,經常被石棉等材料中的化學物質、抗生素、殺蟲劑和其他致癌物質污染。養殖的鮭魚也比新鮮的鮭魚更肥,所以它吸收更多的毒素。確保您選擇新鮮而不是養殖鮭魚!

火腿、培根等加工肉
生活中一些人比較喜歡吃一些加工類的肉類食物,比如說火腿、臘肉、罐頭、肉醬等,其實這些食物對我們的身體危害還不小,尤其是裡面含有較多的潛在致癌物——亞硝酸鹽,而且由於製作的需要,往往會導致這些肉類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過多,平時我們購買這一些食物的時候,不妨多看看這些食物的配料表,就可以看到裡面的亞硝酸鹽含量。需要注意的是,亞硝酸鹽其實是國家允許的一種添加劑,不過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有害處。

4种蔬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这些才真的要少吃
燒烤、油炸食物
生活中我們常說,吃進去的可能是烤串,不過往往也是在給自己的癌症添磚加瓦,這是因為燒烤在製作的時候就會生成一些有害物質苯並芘,這種物質假如進入我們的身體就會導致患癌的幾率增加。而這些物質往往可能隨著煙霧吸附在食物上面,而食物中的脂肪由於高溫也會生成一定量的苯並芘,兩者相結合,就會導致苯並芘的含量增加,所以燒烤食物吃多了,也會導致我們患癌的風險增加,所以建議大家生活中儘量少吃這一類的食物,此外也要注意,可以用錫紙把食物包起來,可以用電烤箱烤食物,也能降低苯並芘的危害。

經常染髮會致癌嗎?染髮時注意什麼可以降低致癌風險?

人生百態、世事無常、各種滋味、皆是生活,其中就包括機體衰老,比如我們的頭髮,從最開始烏黑靚麗的頭髮慢慢轉變成灰白色,進而變成白色。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愛美的人來說,白色頗顯老態,好在還有染髮技術,可以讓白髮瞬間變黑,是變“年輕”的剛需。不僅老年人需要染髮,年輕人為了追趕時尚,形成自己的風格,染髮的頻率會更高,染髮可以讓美錦上添花。但一直以來,時不時就會有人出來提醒大家“染髮致癌”,這種說法可信嗎?多久染一次好呢?染髮時注意什麼可以降低風險?染发致癌是真的吗?多久染一次比较好呢?安全染发有4点要注意

一、經常染髮會致癌?

瞭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瞭解染髮劑的成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染髮劑都是化學染髮劑。化學染髮劑內都含有對苯二胺,這是一種染料中間體,也是化學染髮劑內的主要染色成分。
在短時間內大量的接觸對苯二胺可能會引起人體急性中毒,但我國市面上的合格染髮劑產品對苯二胺含量多在2~6%之間,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這並不是說明染髮劑完全無害,多項研究曾證實染髮劑和癌症之間的聯繫。

染发致癌是真的吗?多久染一次比较好呢?安全染发有4点要注意

2019年12月,《國際癌症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使用永久染髮劑的女性相較於不使用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風險更高.2020年9月,《英國醫學期刊》發表了一項使用永久染髮劑和癌症風險和死亡率之間關係的研究,該研究從1976年開始,共納入121700名30~55歲女性。以問卷形式的方式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是否使用永久染髮劑、使用頻率、用量等,該問卷每2年更新一次,共進行36年的隨訪。結果發現,使用永久染髮劑和卵巢癌、淋巴瘤、乳腺癌以及皮膚基底細胞癌發病風險增加相關。

從研究結果來看,頻繁的使用染髮劑和癌症發生之間有一定的關係。這和長期過量接觸對苯二胺之間離不開關係,但是偶爾的染髮一般不會引起身體患癌,不必過於擔心。市面上所賣的染髮劑,只要是合格產品還是可以使用的。

染发致癌是真的吗?多久染一次比较好呢?安全染发有4点要注意
二、黑色染髮劑致癌性最高?染髮的這些危害也別忽視

有傳言稱,在所有染髮劑中,黑色致癌性最高,並奉勸大家最好不要使用黑色染髮劑,這個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北京武警總醫院血液科主任李昕權表示,黑色染髮劑在所有染髮劑中,含有的對苯二胺類物質和重金屬鹽含量最高,可以說它是所有染髮劑中危害最大的。長期染髮除了會增加一定的致癌風險以外,還會給健康帶來這些傷害。

包括染髮劑內的一些成分可能會引起頭皮、毛囊出現炎症反應,長此以往下去會導致毛囊萎縮,頭髮也會逐漸變細、脫落,還可能會引起病理性脫髮出現;

染髮劑內的對苯二胺成分是一種很強的致敏性物質,對於一些本身皮膚敏感的人而言,極易引起皮膚發紅、出疹子以及瘙癢等,抓破皮膚後發生感染的風險也會增加;

還有就是一些染髮劑內可能含有很高含量的重金屬,長期大量使用有一定的風險誘發重金屬中毒。

染发致癌是真的吗?多久染一次比较好呢?安全染发有4点要注意
三、想要遮白髮,多久染一次比較好呢?
頭髮由黑變白,一般是毛髮的色素細胞功能衰退,當衰退到完全不能產生色素顆粒時,頭髮就完全變白了。白頭發染黑儘量一年一到兩次,少染為妙。正常來說,染髮最多一年2次,兩次的間隔要3個月以上,對於白頭發的人來說,沒有必要每次都全染,建議只染新長出來的白髮部位,將變白的地方染黑就可以,這樣可以防止頭髮沒有變白的地方被染髮劑污染。但是最好順其自然,因為染髮劑一般有化學藥品,不建議長期用下去。如果要染髮,儘量選擇規模大的髮廊,這樣染髮品質有保障。

染发致癌是真的吗?多久染一次比较好呢?安全染发有4点要注意
四、染髮若能夠做到以下三個方面可以降低患癌風險。

1.染髮前後要注意洗頭
想要減少染髮給身體造成的損害,在染髮的前三天就要儘量避免洗頭,使頭皮的環境處於乾燥狀態。在染了頭髮的4-6個小時,染髮劑已經完全變幹之後就可以再次洗頭,可以減少頭皮過敏的反應,使頭皮受到的刺激減少,有利於降低致癌風險。值得一提的是在染了發後要保持頭皮的清潔,可以適當的減少洗頭的間隔時間,通過頻繁洗頭的方式來將頭皮殘留的染髮劑清洗掉。在洗頭的時候要避免水溫過燙,也不能用力抓撓頭皮,以免頭皮被抓破之後,導致有害物質進入皮膚組織,對身體造成更多的損害。

染发致癌是真的吗?多久染一次比较好呢?安全染发有4点要注意

2.三個月之內不能反復染髮
大多數染髮劑裡面都存在一定量的脫色劑,會對頭髮的毛鱗片造成一定的傷害。如果頻繁的染髮,就會使頭髮變得比較容易分叉、斷掉,不僅如此,還會導致頭皮反復受到刺激,大量的有害物質通過毛囊進入皮膚內部後損害正常細胞組織,使身體受到癌症的侵犯。

3.不要使用化學性染髮劑
在市面上有九成的染髮劑裡面都含有苯胺、硝基苯之類的有害化學物質,這些物質進入人體之後,都會對細胞組織造成侵犯,增加癌變的風險。所以大家在染髮的時候,要選擇一些傷害性比較少的染髮劑。

癌症患者什麼都不應該吃嗎?癌症患者飲食要注意什麼?

醫院病房內,旁邊床的楊大姐不厭其煩,告知小敏乳腺癌不可以喝豆漿;靠窗戶的王大媽則囑咐小敏不可以吃發物,不益於治療和康復,會復發的;來看望病人的大伯勸小敏忌嘴,不可以吃韭菜和雞蛋……好像每個人有自個的飲食方案,都各有各的想法。年輕的小文因而非常煩惱:我究竟該聽誰的?發物是什麼食物,為什麼要忌嘴?

一、不可以吃雞肉、牛肉、魚類……全是發物?

很多人說生病的人不可以吃發物,究竟什麼是發物?假如用現代醫學來理解,“發”更多是指過敏反應,而能造成過敏反應的食物被稱作“發物”。那麼癌症患者能不能吃發物?對於此事,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何裕民表示,癌症不屬於過敏性疾病,不符“發物理論”,因而患者不用忌嘴“發物”。先前,何裕民教授醫治過一位患有腸癌的老婆婆,老婆婆發牢騷說,自個以前很愛吃魚,但如今一吃魚就拉肚子,聽聞魚是發物,難道說之後再也不能吃這類食物了麼?

讓人驚訝的是,何教授並沒讓老婆婆忌嘴發物。何教授分辨,老婆婆拉肚子的原因是化療後消化系統分泌消化酶的功能變弱,因此讓她每日服食多酶片,助消化。服食幾日後,老婆婆果真不會拉肚子了。事實上,有很多癌症患者在服用一些食物後發生腹瀉、腹脹等不適症狀,與放化療後消化功能受損相關,是損傷胃腸功能紊亂,適度調節後可以減輕,與“發物”不相干。反過來,癌症患者治療期間體質虛弱,應當合理膳食並提高營養,不可以由於“發物”而忌嘴,那樣會得不償失。

癌症忌口問題:焦慮比疾病還可怕

不知何時起,癌症與飲食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許多食物致癌的文章在網路上流傳,於是癌症患者變得小心翼翼,什麼都不敢吃,吃就要吃最好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周振華副主任醫師表示,臨床上,有不少癌症患者對飲食過於糾結,導致心理焦慮,對癌症的康復十分不利。

癌症患者什麼都不應該吃?

周醫生有個癌症病人,原本治療效果不錯,但因為聽說“發物”的危害,就開始過度擔心飲食,很多東西都不敢吃。複查時,周醫生發現他瘦了很多,抵抗力明顯下降,詢問才知,他平時就吃青菜豆腐。

周醫生表示,海鮮、牛羊肉、雞蛋等發物,並非所有癌症患者都要忌口,關鍵在於患者的體質和自身情況。不少患者這不敢吃,那不敢吃,過度焦慮,反而會引起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不利於疾病康復。癌症患者的總體飲食原則是多吃蔬菜、適量吃肉,營養均衡搭配才最重要。

癌症患者飲食要注意什麼?

食譜不要太窄
癌症患者不要過度忌口,應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除非食物被污染、會導致過敏或者本身就不健康,否則沒有哪種食物是絕對不能吃的。癌症患者的飲食應當注重搭配,保證營養。

遵循“三多一少”
癌症患者多吃魚、蛋、奶、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多吃玉米、紅薯等粗糧類主食,多吃顏色豐富的蔬菜和水果,保證每天500g蔬菜水果;要少吃醃制、油炸、煙熏、燒烤、加工類食物,比如香腸、醃菜、臘肉等。

注意胃口的激發
許多癌症患者都有胃口不好的情況,尤其是消化系統癌症。胃口不好就要想辦法激發他們的胃口,激發他們的食欲,畢竟只有吃下去東西才能獲取營養,才能讓身體狀態更好。可以從患者喜歡的食物入手,適當的做一些能夠激發他們胃口的食物。如果實在胃口不好,可以少食多餐,確保患者能夠補充到充足的營養。

注意食品安全
癌症患者本身抵抗力就比較低,再經過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以後,免疫力會比較弱。身體比較虛弱就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飲食方面要尤為的注意,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不要給癌症患者吃發黴的食物,也不要給癌症患者吃被污染的食物。在給癌症患者做飯之前,要把手洗乾淨,而且要徹底地清理乾淨食材,生熟要分開。在食物存儲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存儲方法。

不管是在癌症患者的哪個治療階段,都應該在飲食上下功夫。癌症患者應該補充營養,對癌症患者的治療能夠起到非常大的幫助。只有全面均衡、合理搭配,才能讓癌症患者得到最佳的營養支持,才能幫助癌症患者勇敢地跟癌症做對抗。

要警惕尿液顏色的變化,經常憋尿還可致膀胱癌.

老劉今年53歲,而到目前為止,他抽煙的年歲占了人生的1/2,他從26歲那年抽第一口煙開始,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從起初的一天一根煙,演變成如今的兩天一包煙。老伴見他抽煙的數量越來越多,擔心影響身體健康,希望他戒煙,但老劉總以“抽習慣了”、“上癮了、戒不掉”等理由來搪塞,有時還振振有詞的說“抽煙又喝酒,活到九十九”。這讓老伴氣惱不已,總念叨著老劉不知何時才能戒煙,也不知道會不會抽一輩子。老伴沒想到的是,老劉終於決定戒煙的那一天也是確診膀胱癌之日。

尿尿时,要多留意一下!出现这4个症状,就是膀胱癌了

被膀胱癌“盯上”,幾大症狀要小心

1、尿頻尿急

當腫瘤侵襲到膀胱三角區時,會導致膀胱受到不良刺激,繼而引起患者出現尿頻尿急的症狀,部分患者在排尿時還會出現有明顯疼痛感

2、排尿困難

在病灶生長到一定大小時,會給患者的膀胱造成明顯的擠壓,可能會堵塞膀胱出口,導致患者無法進行正常的排尿,排尿變得淅淅瀝瀝、難以排盡的症狀。

尿尿时,要多留意一下!出现这4个症状,就是膀胱癌了

3、血尿

不一定所有的血尿都是膀胱癌所致,但大多數的膀胱癌患者身上都會有血尿症狀,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肉眼可見的紅色血液,但除了血尿之外身體一般沒有其他的不適,出現該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4、其他全身症狀

部分患者的病灶會生長在輸尿管附近,這樣一來容易累及到其他的器官,如引起腎積水、腎臟體積異常增加等。同時患者還可能會出現咳嗽、氣促以及肝功能異常等不適症狀。

當發現身體存在上述的這些不適症狀時,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時就醫,切不可拖延。不少人對於膀胱癌的誘因不清楚,甚至於在患病後還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患病,接下來一起來瞭解下可能會引起膀胱癌的原因。

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疾病導致的尿液顏色變化。

乳糜色:尿液中含有大量結晶,如果還伴有尿道發熱、排尿異常,甚至腰痛,要考慮泌尿道疾病。多見於絲蟲病或腎周圍淋巴管梗阻。

深黃色:排除體內乾燥或特殊飲食原因後,如果尿液持續2周以上呈現深黃色,要警惕是肝炎信號。這是因為肝臟疾病導致體內的膽汁無法進入腸道,只能混入尿液排出,從而加深了尿液顏色。

醬油色:尿液呈棕褐色,無明顯混濁物,水樣清澈,常見原因有橫紋肌溶解和泌尿系感染。過量運動或遭遇嚴重外傷時,容易導致橫紋肌溶解,細胞內的肌紅蛋白進入血液,尿液便會呈異常深褐色。出現此情況,需引起注意,以免影響腎功能。

黑色素瘤、惡性瘧疾可能導致尿液呈黑色;患有紫色尿袋綜合征,尿液會呈紫色;尿液呈藍綠色可能是霍亂、膽道梗阻等病因,也就是說,排除了飲食、藥物等因素之外,如果尿液出現2種情況,即顏色異常,並且伴隨著尿頻、尿急等其他不適症狀,則要警惕隱藏健康信號,及時發現問題。

憋尿可致膀胱癌風險增高

在日常生活中,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很多人都曾有過憋尿的習慣。在特殊情況下,偶爾憋一兩次尿對身體不會造成什麼損害,但如果逐漸形成習慣,非要把手裡的事做完再去排尿,久而久之,就會對膀胱造成損傷,甚至增加患膀胱癌的風險。

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廢物,或多或少含有一些致癌物質。為此,接觸時間越久,侵害膀胱黏膜的幾率就越大,從而破壞細胞正常結構發生惡變。

尿尿时,要多留意一下!出现这4个症状,就是膀胱癌了

同時,泌尿系統腫瘤最好發的部位就是膀胱,而尿液長期聚集在膀胱內對於膀胱黏膜的刺激也是膀胱癌發生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想盡可能遠離膀胱癌,最好先把憋尿的習慣改掉,做到及時排尿,降低膀胱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