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腹痛,肛門痛,便血 ,大便次數增多小心是腸癌

吃喝拉撒是人體正常的工作運轉,通過食物來攝取足夠的營養,為身體補充足夠的能量,同時通過腸胃進行消化吸收,此時很可能就會在體內產生一定的氣體,也會通過放屁的形式排出體外。

說起放屁這個生理現象,很多人可能會感覺到比較尷尬,但其實人們也可以通過放屁的狀態來瞭解身體的健康狀態。

不論男女,放屁時若有這2種“味道”,可能是癌細胞發出的聲音

經常放屁,而且很臭,是腸癌嗎?

放屁,是很正常的一種情況,每個人都會放,只不過多少的區別。屁可受到食物成分、進食量、腸道菌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一天在10個以內是正常的,如果超過,說明屁過多。

而老是放屁,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吃了地瓜、土豆、洋蔥等產氣的食物,這類食物進入體內後,很容易產生氣體,可又沒有其它途徑釋放,便會通過放屁的形式排出。

如果排除了這一點,要考慮是不是腸道感染,人體腸道內有一種叫產氣腸桿菌的菌群,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我們消化食物。

但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或吃了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就會導致它繼發腸道感染,致使細菌紊亂,從而使腸道內氣體增加,這時放屁的次數也會增加。

而如果本身就有腸道疾病的患者,突然聽見放屁次數增多,要警惕癌變,頻繁放屁是腸癌的典型表現之一,尤其是放的屁的味道比較特殊的時候。

不論男女,放屁時若有這2種“味道”,可能是癌細胞發出的聲音
一般來說,屁的主要成分是氮氣、氫氣、甲烷等氣體,它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臭味的。尤其是攝入過多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超出腸道負擔的能力,也會出現臭屁。

但是如果長期如此,腸道內一直積存過度的營養物質,就會導致菌群失調,使那些富餘的營養大量合成胺類物質,這是一種致癌物,可刺激腸道,最終癌變形成腸癌。

這時體內大量蛋白質短時間內沒有辦法被分解,只能在腸道內腐敗,就會有一股類似臭雞蛋的味道

此外,有的屁還會呈現出血腥味,這往往提示你消化道有出血,當血液聚集在患者的腸道當中時,胃酸以及腸道細菌會分解血液,導致血液被氧化,這時排出的大便就會像柏油一樣,出血腥臭味。

所以,如果短時間內,放屁的數量突然明顯增加或者放的屁臭的異常(臭雞蛋味和血腥味),則要警惕腸癌,尤其是發現還有腸癌的其它典型症狀時,最好及時去醫院檢查確診。
不論男女,放屁時若有這2種“味道”,可能是癌細胞發出的聲音

頻繁放屁不是腸癌的唯一症狀,主要症狀其實是這3個

1、大便次數增多

發生腸癌後,因癌腫佔據了腸道內的空間,從而刺激到腸道粘膜,進而導致患者想要排便的感覺增多,大便次數增多,不少人還腹瀉、便秘交替出現。

2、便血

一般人是不會有這種情況的,主要是因為大便與癌腫的表面摩擦導致的表面破潰出現引起的,這時就會出現血便,但是很多人看到這個症狀,第一想法都是痔瘡。

所以要學會分辨,一般來說,痔瘡引起的便血顏色多是鮮紅的,腸癌主要是以黏性血液大便、大便一側帶血、發黑為主

3、腹痛、肛門痛

當癌腫發展到一定程度,引發腸道梗阻或出現糜爛、繼發感染後,患者就會有腹痛感,以中下腹疼痛最為高發,病情越重,疼痛的感覺越厲害,且持續的時間也會變長。

而病灶如果出現在肛門附近,如不少直腸內腫瘤患者還會有偶肛門墜漲、疼痛感

此外,因為癌細胞的生長,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不少患者還會有不明原因的大幅度的消瘦、貧血、疲乏無力等症狀。

不論男女,放屁時若有這2種“味道”,可能是癌細胞發出的聲音
如果是腸癌的高危人群,比如有腸癌家族史者,除了上述這些,還要定期進行檢查來篩查腸癌。

總結:腸癌發病率是一年比一年高,發現得晚,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提前瞭解腸癌病因,做好腸癌預防工作,發現腸癌相關異常症狀,及時就醫治療。

帕金森早期的這些症狀,很多親屬都沒察覺到

帕金森是一種常見於老年群體的神經病症,由於腦內多巴胺分泌減少,讓身體無法有效的進行運動,甚至出現各種肢體震顫,而在帕金森晚期階段,可能會使患者出現癱瘓和認知障礙的問題。

同樣患上帕金森也會引起機體一系列的病變,例如腦血管病和腫瘤等一系列的問題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綜合症。

帕金森不只是手抖這麼簡單!早期的三個信號,千萬別忽視!

我們體內的功能是非常全面的,當處於危急狀態下,腎上腺素會快速遊走全身,以此來增加身體反應速度。在此時,會出現心跳加速、滿頭大汗以及身體抖動的現象,在這其中起到聯繫作用的是交感神經。

而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過站在很多人面前緊張的體驗,在這個時候會感覺心跳加速、頭暈目眩以及手抖腳軟等。

這是因為精神過於緊繃時,大腦會將此誤認為是形勢危急,會自動進入應激狀態,讓心跳速度加快,血氧攝入量也會因此而增加。

在這個過程中,身體會消耗平常儲存的血糖,讓血糖值降低,部分人甚至會因此而發生低血糖。

帕金森不只是手抖這麼簡單!早期的三個信號,千萬別忽視!

之所以會出現生理性手抖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腎上腺素遊走引起的肌肉緊張,二是消耗了比平常多的能量引起的。

對於生理性的手抖,一般是不可控的。因為這是身體產生的應激反應,想要避免的話,要注意控制自身情緒,避免讓自己處於緊張狀態下,減少對交感神經的刺激。

除了生理性原因以外,手抖也是帕金森的一個典型症狀。在臨床上被稱之為靜止性震顫,一般會出現在一側上肢,在身體靜止時出現明顯的抖動。比較明顯的是,會出現拇指和彎曲的食指間相對的運動。

除了手抖以外,帕金森患者還會出現其他症狀:

1.肢體僵硬

患上帕金森的人群,絕大部分還會伴隨著肢體、軀幹僵硬的現象。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突然變得很“面具臉”,表情變得特別不自然。

2.運動遲緩

早期帕金森患者出現的動作遲緩一般是運動障礙,在動作起步前較為困難,停止也較為困難。具體表現為:

在椅子上想要起身不能迅速站起來,走路的時候邁出步子很困難,但是一旦邁出去之後,又很難停下來。

3.字體變小

在正常寫字時,會發現自己寫的字越來越小,並且不受控制。

帕金森不只是手抖這麼簡單!早期的三個信號,千萬別忽視!

病理性手抖,除了帕金森還有這5種

(1)小腦半球患疾

因為腫瘤、小腦萎縮等引起手抖,該疾病引起的手抖特點是意向性震顫,在靜止時不抖動,運動時抖動

一般會發生在令人恐懼的情景下,如在公共場合下,你很介意被人看到你手抖,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真的出現手抖。

(2)甲亢

甲亢是由於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的,此時體內荷爾蒙分泌也處於過多的狀態下。手指會出現不聽大腦指揮的現象,導致出現手抖,除了手抖以外,還會有心悸、怕熱以及失眠等症狀。

(3)缺鈣

部分人群出現手抖是由於缺鈣而引起的,特別是中老年人,體內嚴重缺鈣的情況下,會在睡眠狀態中出現手腳抽動的症狀。

(4)腦功能障礙

當出現腦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等原因,會影響到正常生理功能,導致出現手抖。這種手抖會在日常微小動作中出現,寫字時特別明顯

(5)低血糖

低血糖的典型症狀就是無力、手抖以及心慌等,輕度的低血糖患者一般不會出現手抖。一些比較嚴重的低血糖患者,則會出現手抖等一系列的症狀,在血糖升高之後即可得到緩解。

帕金森不只是手抖這麼簡單!早期的三個信號,千萬別忽視!

手抖可能是生理表現,也可能是病理表現,當發現自己出現這些異常表現時,一定要注意鑒別,避免讓病情持續發展。

作為一種症狀持續加重的慢性疾病,目前仍然需要終身服用藥物,但早識別、早干預,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理規範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控制病情發展。

對於家有老人而言,子女需要觀察老人異常行為,若出現靜止性震顫、動作緩慢笨拙、主動動作減少、走路細碎步、慌張步態、前沖步態、起步困難時,應儘早前往專業醫療機構明確診斷。

血栓來臨並非“悄無聲息”!有血栓時身體異常表現

血栓是什麼

人體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當身體破了一個口子就會出現血液流出的現象,但是人體因為有自我保護能力,為了防止一直輸血,血液會在傷口處凝結形成凝固的狀態,而這一過程基本上就是血栓形成的有益的一面。

血栓的壞處

如果血管的條件比較差,比如說血管很狹窄,血管的內膜容易破損,導致血栓無法被身體進行溶解,流通就受到了影響。堵塞血管腔,引起血管血流明顯減少,甚至完全中斷

認真提醒老人:如果身體出現3個異常,說明你離血栓不遠了
血栓是身體定時炸彈

血栓一旦堵塞血管,會導致血液運輸系統癱瘓,相關臟器沒有血液供應,嚴重時可能會導致突然死亡。當血栓在腦部血管產生時,會引起腦梗發生;而如果發生在冠狀動脈上,則會形成心梗;在肺部出現會引起肺栓塞。據統計,每五分鐘就有1人死於血栓。

而大多數血栓在形成後。發病前都不會有明顯症狀和感覺,但是仔細觀察還是會發現一些症狀。

認真提醒老人:如果身體出現3個異常,說明你離血栓不遠了
哪些症狀預示身體有血栓?

1、睡覺流口水

如果發現在睡覺的時候經常流口水,一定要警惕。首先要排除並不是口腔疾病等引起的。排除之後,如若發現頭不管偏向那一側,口水總是向一側流。這很可能是因為腦血栓引起的,腦血栓會導致出現單側的吞咽功能障礙。

2、手腳乏力

腦血栓在剛出現時,一般會出現上肢不適或運動的時候手腳不靈活。這就是神經功能障礙引起的,無法進行自主活動,只能通過被動的運動來完成。有些時候還會出現手腳麻木、渾身無力以及四肢酸痛的症狀,這很可能是腦血栓的前兆。

3、胸悶肩痛

在運動之後,明顯感覺到心臟能力變差出現胸悶的現象。有時還會伴隨著心絞痛,在勞動、情緒激動的時候會出現胸部被擠壓的感覺,疼痛感會在胸骨後開始,部分人群還有消化不良的症狀,這都是血栓比較常見的症狀。

不少人在檢查後發現體內有血栓,不願意服藥而會選擇相信一些偏方來進行治療,這是非常不科學的。

認真提醒老人:如果身體出現3個異常,說明你離血栓不遠了
別信血栓謠言,掌握正確方法

很多老人會選擇輸液預防血栓,但這是個極其錯誤的做法。

輸液一般用的是活血化瘀的中藥或擴張血管的西藥,這些藥物的作用只是暫時擴張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藥物有效期一般在6~8個小時,只能指標不能治本。這些藥物在進入血管後,可能提前利用了血管被擴張、血流被加速的這些能力,若真正出現危險要輸液時,往往效果欠佳。

想要防治血栓,一定要遵醫囑並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習慣去做出改變,需要服藥的患者一定要定時定量服用藥物。在日常還需要注意飲食清淡、作息規律以及適當運動,這些生活中的細節都對防治血栓有效果。

預防血栓,我們自己能做什麼呢?

第一多喝水,對抗血液粘稠很容易導致動脈硬化和血栓的形成,所以要經常喝水,而不是等到渴了的時候再喝,

第二,要保持一個健康的飲食狀況,少攝入高脂肪,熱量的食物,防止膽固醇在體內進行堆積,

第三,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登山,有氧運動可以有助於血管保持彈性,

檢查出癌症的人,化療會不會加快死亡?

大家提到癌症害怕在所難免,但癌症並不是沒有治癒的方法,很多輕微的癌症通過專業的手術和藥物最後都能夠康復,而有些癌症發展到最後可能就需要化療來治療。不過最近聽到很多關於化療的一些傳聞,比如化療會加速死亡,以及有人化療之後沒多久就離開了,其實對於這些傳聞醫生告知了我們答案。

化療後,為什麼有患者幾個月到兩三年就死亡?腫瘤專家揭化療真相

一、為什麼很多癌症患者化療後幾個月到兩三年就死亡?

目前,大眾對於化療普遍都存在著畏懼,甚至有很多妖魔化的言論,比如“化療化療,一化就了”的說法。也有很多人覺得,在化療之後,患者病情發展更加迅速,似乎化療是比疾病更可怕的一種存在。

很多人認為,化療是一個騙局,認為化療不管用,也認為化療的副作用太大。對於早期還未發生轉移的癌細胞,可以通過手術等傳統方式進行治療。

但是,即便是還未轉移的癌細胞,醫生也無法保障不會出現轉移,而醫生選擇化療,一方面是針對已轉移癌細胞進行治療,另一方面是解決未明顯轉移、但隨時可能轉移的情況。

因此,化療已經成為現在醫療上治療癌症的必備措施,很少有醫生會排除化療這種治療方式,這是被人認為化療過度治療的原因,畢竟對於癌症不能存在任何意思僥倖心理。

當然,也有一些患者確實在化療之後依然死亡,但這兩點之間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另外,任何不當的治療方式都可能會引起生命危險。

但是,化療對癌症患者的正面作用已經經過多年臨床的試驗以及實踐證實,化療對腫瘤治療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讓腫瘤縮小,可以增加治癒率,另一個是改善患者的生存品質,這些都已經被明確寫入到了治療指南中。

化療後,為什麼有患者幾個月到兩三年就死亡?腫瘤專家揭化療真相

不過,每個患者選擇化療治療的敏感性是不同的,這些跟腫瘤類型、病情發展以及患者自身的身體素質等都有關係,並不是所有癌症都對化療敏感,也並非所有患者都可再化療中獲益。

有些患者之所以在進行化療之後死亡,並不能說明化療加速死亡,更可能是化療沒有起到顯著效果,無法控制腫瘤的發展

當然,如果醫生使用化療不當,也確實會導致患者死于化療引起的併發症。

二、化療到底有啥用?哪些人可以化療?

化療的主要作用是患者血液中殘留的癌細胞,可以預防癌細胞轉移。癌症所處階段是決定是否化療的重要因素,比如:

術後TNM分期,對於原位癌以及IA期的病人一般不建議化療,對於II以上的患者一般都會建議化療來減少復發轉移概率;

其次,年齡以及患者體質狀況也是考慮化療的重要因素,畢竟化療也是一種藥物,是藥三分毒;

另外,癌細胞的分級以及類型,也會影響到化療與否,比如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較高,即便早期也建議化療。

化療後,為什麼有患者幾個月到兩三年就死亡?腫瘤專家揭化療真相

三、患者最多能承受幾次化療?

對於化療的次數,根據腫瘤的不同以及化療的藥物不同會存在差異,一般患者都會堅持半年化療,次數在五次到十次不等

化療會產生副作用,常見的有噁心嘔吐以及白細胞下降、血紅蛋白降低等。減輕化療副作用可以通過輔助治療:

可以選擇止吐藥來減輕嘔吐反應,可以通過口服地榆升白片等來提升高白細胞,還可以預防骨髓移植副作用,針對會引起過敏的化療藥物,還可以提前服用葉酸片抗過敏治療。

化療後,為什麼有患者幾個月到兩三年就死亡?腫瘤專家揭化療真相

化療是一種已經被認可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聽謠傳謠,要聽從醫生建議,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病人的抗壓能力是非常弱的,所以必要的時候一定要用善意的謊言去騙他們,那他們有足夠的精神頭和癌症對抗有足夠的精力讓化療後的身體得以恢復,願每一個人都能躲開病魔。

親人患上肺癌自己也會患上肺癌嗎?

生命有時候真的很脆弱,面臨死亡的那一刻,該有多恐懼,可是人生總是會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分別,看著家人得了肺癌,看著身邊人越來越虛弱,我們卻很無力,如果時光能倒流該有多好。

親戚患上肺癌,我也可能得肺癌嗎?
為什麼親人得了肺癌自己也會患上肺癌?

肺癌除了吸菸和環境空氣品質有關係之外,也與染色體的基因突變有關,致癌因數可能會引起染色體的畸變,而這種變異是有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目前對於肺癌的遺傳易感性研究,認為其遺傳易感性主要是由於代謝酶基因多態性、DNA修復機制異常和癌基因抑癌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

一、代謝酶基因多態性。代謝酶能夠參與影響和控制化學致癌物在人體內的生物轉化啟動和代謝。肺癌患者體內的代謝酶基因都有可能存在缺失或突變,而這種基因的異常情況非常有可能存在於家族群體中,從而使肺癌呈現出家族聚集性現象。

二、DNA修復機制。DNA修復能力是染色體本身對於變異基因進行修復的一種能力,其與個體的腫瘤易感性有直接關係,當與DNA修復有關的基因出現了突變,修復能力降低,機體對腫瘤的易感性也就升高。

 

親戚患上肺癌,我也可能得肺癌嗎?
三、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癌症的發生就是各種癌基因的啟動和抑癌基因失活的作用引起的,這些癌症相關基因的突變可能能夠遺傳,引起家族中大多個體的癌症相關基因異常。

親人得了肺癌,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呢?

直系親屬。直系親屬往上包括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往下就是自己的子女們。如果家中這些親人得了肺癌,那自身就更需要多注意肺部健康。

旁系親屬。兄弟姐妹們都是從同一個父母得到的遺傳物質,會有較高的相似性,如果兄弟姐妹中有人患上肺癌,自己最好也去進行檢查。

綜上所述,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大致瞭解了關於肺癌是否傳染的相關文章,無論怎麼說,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給疾病可乘之機這才是最為關鍵的,最後希望大家身體健康。

怎樣判斷是否得了甲亢,甲狀腺機能亢進可以治癒嗎?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是指甲狀腺本身的病變引發的甲狀腺毒症。其病因主要是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甲亢會引起大量的出汗,食量開始增加,但是體重卻在明顯的減少,上廁所次數也開始增加,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心悸等現象。多數胖子還會帶有突眼的現象,還有一部分人是出現大脖子病。那麼甲亢應該怎麼預防呢?

甲亢是什麼病,跟吃太多碘有關係嗎?醫生坦言:是“元兇”之一

一、預防甲亢這些因素不容忽視

精神心理因素

長期處於緊張、壓力大環境中的人,容易出現情緒抑鬱和焦慮的症狀,長期積累就容易誘發甲亢,特別是遇到突發事件時,容易對人的精神造成刺激而誘發甲亢。

甲亢是什麼病,跟吃太多碘有關係嗎?醫生坦言:是“元兇”之一

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大

85%的甲亢患者都是因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大引起的,這也是引起甲亢的主要病因。

遺傳因素

有家族遺傳史的人比常人更容易患上甲亢疾病,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預防。

自身免疫缺陷

甲亢屬於內分泌系統疾病,如果甲狀腺先天發育不好、自身免疫缺陷等也會導致甲亢的發生。

不良生活習慣

包括暴飲暴食、飲食不節,經常吃生冷、辛辣、油炸食品等;熬夜、過度勞累、不運動等也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而引發甲亢。

二、這4種症狀都符合,小心甲亢找上門

如果患了甲亢,身體會出現哪些典型的症狀呢?

•體重下降

體重下降跟很多疾病有關,甲亢也是其中一種,如果在短時間內體重下降非常明顯,就要警惕是甲亢的可能。

這是因為甲亢患者的甲狀腺分泌量增加,導致人體的代謝速度加快,消耗的熱量增多,患者容易感到饑餓

雖然攝入很多的食物,由於身體消耗的能量過多,身體儲藏的脂肪和蛋白質都因為代謝過快而被消耗了。因此,甲亢患者雖然很能吃,但是體重卻降低。

甲亢是什麼病,跟吃太多碘有關係嗎?醫生坦言:是“元兇”之一

•容易出汗

如果在沒有運動和炎熱的環境下,身體總是出很多汗,也要警惕是甲亢。由於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甲狀腺激素大量分泌,使身體處於交感神經興奮中,就會產生過多的熱量,代謝速度加快,就會出現怕熱出汗的表現。具體表現為晚上睡覺是時大汗淋漓,出很多汗。

•排便次數增多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每天的排便次數為1-2次,代表腸道功能和消化系統是正常健康的。但是甲亢患者由於基礎代謝速度提高,腸道蠕動速度比較快,受甲狀腺激素分泌量增多的影響,腸道會不斷蠕動,導致每天的排便次數增多。

•情緒波動大

甲亢患者會分泌過多的甲狀腺激素,導致神經處在興奮狀態,情緒也就容易隨之波動,可能遇到很小的事情就容易生氣和激動,有類似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

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波動很大,動不動就暴躁、激動,就需要警惕是患了甲亢。

甲亢是什麼病,跟吃太多碘有關係嗎?醫生坦言:是“元兇”之一

三、甲亢及時治療可痊癒

如果發現自己患了甲亢,一定要及時就醫,因為甲亢及時治療的話是可以痊癒的,但是不治療的話甲亢會帶給人體不少危害,尤其是妊娠期女性。

據統計,在妊娠期女性中,大約有0.4%的人合併有甲亢。對於沒有治療或沒有得到良好控制的甲亢,對孕婦和胎兒都有不良影響,包括早產、死胎、流產、胎盤早剝、新生兒甲亢、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等。

此外,妊娠甲亢還會導致胎兒和新生兒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情況,比如甲亢和甲減。

得了甲亢後如果實在想要懷孕,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來控制好甲狀腺功能,然後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或放射碘治療,這樣能夠快速解決甲亢然後懷孕。

如果出現甲亢的症狀時,可以進一步去醫院做相關的檢查來確診是否甲亢,甲亢的檢查項目主要包括有:檢查血清甲狀腺激素高低、檢查解垂體——甲狀腺軸調節狀況、檢查甲狀腺腫大情況。

 

如果確診為甲亢,那就要進行積極的治療。目前,治療甲亢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是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放射碘治療和手術治療

甲亢是什麼病,跟吃太多碘有關係嗎?醫生坦言:是“元兇”之一

在臨床上,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來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如果甲亢能得到及時規範的治療,大部分甲亢患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如果不治療,則會給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

延伸閱讀甲亢需要補充哪些營養?

1、補充維生素

甲亢患者機體代謝高,消耗能量而消耗大量的酶,造成體內多種水溶性維生素缺乏,尤其是B族維生素,而維生素D是保證腸鈣、磷吸收的主要維生素。

2、補充能量

過量的甲狀腺素分泌所引起的代謝率增加,甲亢患者每日應給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以糾正過度消耗。每日能量供給12552~14644千焦,比正常人增加50%~75%。

3、適當補充鈣、磷

適量增加鈣、磷的供給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尤其適合對症狀長期不能控制的患者和老年病人。

4、補充蛋白質

甲亢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應補充蛋白質1.5克。應以植物蛋白為主,限制動物性蛋白。

很多人得了甲亢久久都沒有治癒,他們日常的護理也做得不錯,那麼是否是因為這些患者的治療中出現問題了呢。專家提醒,甲亢的治療方法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選對方法對於疾病的最終治癒有著重要的意義。

後背疼痛是怎麼回事,後背疼痛是什麼原因?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身體經常會出現一些疼痛的感覺,有的時候是因為做了體力活,有的時候是因為不小心的拉傷,有的疼痛過一會就消失了,但是有的疼痛可能要持續很長的時間。而後背疼痛就是很常見的一種,尤其是中老年人,在做了體力勞動之後,就會常出現後背疼痛的現象

在歐洲,數百萬人正在被背痛困擾著。資料表明。80%的人都有背痛的經歷,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甚至是兒童。

有調查指出,目前約有1/5的人正在經歷慢性背部疼痛,而且持續時間在3個月以上。有的人甚至已經背痛10年,但卻依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背痛。

後背瘙癢難耐、總長痘痘疙瘩是怎麼回事?也許是沒做好這幾件事

背痛可能是疾病在作怪,及時就醫別強忍

引起背痛的原因有很多,整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非疾病因素,另一種是疾病因素。

非疾病因素主要有:久坐不動,使頸椎承受巨大的壓力;長期進行高強度的勞動或運動,引起腰肌勞損等;受到外力的撞擊或者長時間站立、彎腰、行走等。

而疾病因素則要複雜許多,主要有以下7種:

1.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的典型症狀就是劇烈的背痛,嚴重時會使脊柱變彎,身高變矮。

2.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炎,可導致腰背部、胸背部等部位出現僵硬、疼痛等不適症狀。目前,強直性脊柱炎不可治癒,只能通過藥物緩解症狀,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

3.腎結石

腎結石會引發腎結石疼痛,主要集中在腎區、上腹部,或者放射到下腹部、大腿根、腰背部等部位,疼痛感持續而劇烈。

4.闌尾炎

約有15%的人闌尾長在腎臟附近,腎臟又貼近後背,因此闌尾炎發作時,除了腹痛難忍,還會伴隨著明顯的下背部疼痛。

後背瘙癢難耐、總長痘痘疙瘩是怎麼回事?也許是沒做好這幾件事

5.心臟病

心臟病發作時,不僅僅會引發心絞痛,還會累及其他的器官,尤其是心臟的血氧供給不足時,就會牽扯到後背,引起後背疼痛。

6.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多數發生在腹腔的位置,靠近背部,如果發生破裂,首先影響的就是背部,引起背痛,其次牽涉到腹部,導致強烈腹痛。

7.肺癌

背痛也是肺癌的主要症狀之一,肺癌早期主要表現為咳嗽、咯血、聲音嘶啞等症狀,隨著癌症的進展,背部胸膜也會受到侵犯,出現不明原因的放射性疼痛

如果是非疾病因素引起的背痛,只需要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疲勞,或者不要久坐,多活動筋骨,此外搬重物時注意正確的姿勢就行。

後背瘙癢難耐、總長痘痘疙瘩是怎麼回事?也許是沒做好這幾件事

如何緩解背痛

如果背部疼痛,自己又不知道該如何去緩解疼痛的時候,去做個按摩也是不錯的選擇。建議可以去中醫按摩館,通過按摩一些穴道,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經過按摩之後,疼痛的現象會有所改善,全身心也會放鬆很多

看到這裡,大家對於背部疼痛的原因應該有了一定的瞭解,當出現背部疼痛的時候,先要明確是什麼樣的因素引起的,對症治療。當出現疼痛的時候,也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去進行緩解,讓自己舒服一點。當背部出現疼痛的時候,千萬不要漠不關心,拖得時間長了,也可能會讓小毛病變成大毛病。每天可以堅持做一些運動,促進血液迴圈,也能減少背部疼痛出現的幾率,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男人睾丸切除以後身體會有哪些改變?如何保護蛋蛋

很多男性會因劇烈運動或是受涼後,就會出現睾丸痙攣收縮繼而扭轉的情況,最終由於長時間供血不通暢,睾丸就 ” 蔫 ” 了。當睾丸出現壞死,只能做切除處理。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男性都會襠下一涼,而且據瞭解,睾丸的生存環境也並非很安全,除了睾丸扭轉,這些情況也需要切除睾丸。比如陰莖腫瘤和睾丸腫瘤等具有侵襲性的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睾丸是男性的象徵,可以讓男性繁衍下一代。男性的睾丸每天可以產生7000-1.5億的精子。並且也是男性雄性激素合成和維持雄性激素的重要器官。

男人不幸切除了“蛋蛋”,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可以瞭解一下
切除後身體有何變化?

1、容易出現性功能障礙

男性在切除睾丸之後,體內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也就失去了。會直接導致男性的性欲降低,很多男性會因此而出現不舉的情況,會給正常夫妻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甚至是直接沒有夫妻生活。

2、聲音變細

男性在進入青春期後,由於雄性激素的影響,會導致男性出現變聲期。男性的聲音會因此而變得渾厚,但是當男性的睾丸被切除之後,血液內的雄性激素會減少許多,男性的聲音也會恢復到之前的狀態中,會變得更加尖細一些。

男人不幸切除了“蛋蛋”,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可以瞭解一下
3、體毛減少

切除睾丸之後,男性體內的雄性激素分泌減少。會導致男性鬍鬚生長的速度變慢,並且會讓男性出現鬍鬚脫落的情況。

4、無法生育

睾丸是負責生產精子的部位,當睾丸被切除之後。男性就沒有產生精子的能力了,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無法生育,導致男性無法擁有下一代。

男人如何守護“蛋蛋”?

首先,男性在生活中要注意戒菸限酒,香菸中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質會給男性身體帶來很大的威脅,也會給睾丸健康帶來影響。而長期大量喝酒,也會導致男性的性功能受到影響,甚至因此而出現性功能障礙,想要保護睾丸健康,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男人不幸切除了“蛋蛋”,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可以瞭解一下
睾丸切除了,也就意味著分泌雄性激素的重要器官失去了,對心理和夫妻生活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無論如何保護好自己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平時出現嚴重的“蛋疼“,一定要及時檢查一下。

另外也建議大家平時多注意蛋蛋的保護,儘量穿寬鬆一點的褲子,內褲也要經常換洗。還有就是“為愛鼓掌”的時候注意衛生,帶套可以減少疾病的傳播,有利於健康。

身體這些部位發黑或是體內有癌! 希望及早發現

人類自從進入21世紀以後,生活水準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們的環境污染和以前相比也明顯加重,再加上現代很多人喜歡喝酒、抽煙、熬夜、運動減少等,致使癌症的發病率大大增加,並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可能會有人想著是否在早期通過一些症狀來判斷是否得了癌症,理想很美好,但是現實很殘酷,大多數癌症在早期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要不然癌症的死亡率也不會這麼高了。一些統計資料表明,全球每年新的被診斷為癌症的人數達到了1400多萬,每年大約有880萬人死於癌症。今天我來分享一下患有癌症,哪些會變黑。

體內有癌,身上這3個部位可能會“發黑”!希望你及早發現

一、身體3處發黃2處發黑,可能是肝癌的徵兆

根據2020年最新全球癌症負擔資料,肝癌新發病例91萬例,位於全球癌症新發病例第六位。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如此之高,然而臨床資料顯示,約80%的肝癌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原因除了不注重肝癌早篩之外,還與忽視早期症狀有關。

1.黑臉、黑眼圈

肝臟的主要功能是代謝解毒,肝臟出現問題時,就無法行使正常的排毒功能,導致血液迴圈不暢,使黑色素沉澱,造成面部發黑、出現黑色斑塊或者明顯的黑眼圈。

2.黑便

正常大便的顏色是黃棕色的,出現黑便時,很容易讓人以為是腸胃問題。但其實,肝癌也會引起黑便,因為肝臟損傷時,人體的消化功能也不能“獨善其身”,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導致黑便。

此外,肝癌發展到晚期,引起局部出血,也會出現黑便

體內有癌,身上這3個部位可能會“發黑”!希望你及早發現

3.皮膚發黃

肝臟出現損傷,膽汁就無法正常排洩,進一步影響膽紅素的分泌,使膽紅素在血液中不斷沉積,導致皮膚發黃,也就是黃疸。

4.眼睛發黃

中醫認為肝主目,肝血不足,眼睛就會容易疲勞、乾澀、流淚。此外,白眼球還會出現大量的版塊,讓眼睛看起來無神、發黃。

5.指甲發黃

健康人的指甲顏色是接近皮膚顏色,白裡透紅的,當肝臟出現病變,藏血功能下降時,指甲也會受到影響,出現指甲蓋乾癟、凹凸不平、發黃等症狀。

二、不同身體部位變黑,暗示不同癌症

此外,不同身體部位變黑,可能意味著不同的癌症。

一是大便發黑,與肝癌症狀類似,除了可能是肝癌之外,還可能與腸道病變有關,尤其大便發黑,並且伴隨著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困難、便血等症狀時,應警惕腸癌。

二是牙齒發黑,一般人的牙齒都是發黃,很少發黑,除非是長期吸菸,當牙齒慢慢從淡黃色變成黑色時,可能是肺癌、口腔癌等癌症的徵兆。

三是痣發黑,每個人都身上都有痣,但是基本是大小固定,顏色也不會發生變化。如果身上的痣,在短時間內顏色加深或改變,而且迅速變大,同時痣周圍的皮膚發癢,應警惕黑色素瘤。

體內有癌,身上這3個部位可能會“發黑”!希望你及早發現

身體出現這5種異常,同樣要警惕癌症

癌症早期是有徵兆的,不僅會出現身上部位發黑、發黃等顏色改變,常見的癌症早期症狀還包括:

不明原因的出血,具體表現為流鼻血、尿血、咳血、痰中帶血,以及女性陰道不規則出血、乳頭出現血性分泌物等;

不痛不癢的異常腫塊,數量不定,從一個到幾個都有,主要出現在身體淺表部位、乳房、甲狀腺等位置;

長期持續加重的疼痛,比如頭痛、頸痛、背痛、胸骨後痛等;

持續低熱,吃了退燒藥也無濟於事,低熱症狀持續超過10天;

體重突然減輕,呈進行性下降,同時伴隨食欲下降、渾身乏力等症狀;

如果出現以上不適症狀,不要拖延,應馬上到醫院進行檢查。

體內有癌,身上這3個部位可能會“發黑”!希望你及早發現
總而言之,癌症雖然發生得猝不及防,但依然是可防可控的,癌症的預防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及早發現身體異常,另一方面是定期體檢。醫生建議,年齡超過45歲的人,都應該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參考資料:

[1]《腸癌便血胃癌黑便肝癌腹瀉 癌症與否看便便》.生命時報.2016-12-26

[2]《身上黑痣留神異常》.生命時報.2018-06-29

腦梗患者要注意:打噴嚏是個高危活動竟然可致命

65歲的張女士,因打噴嚏後突然出現右側肢體不能活動、不能言語而入院。診斷為急性腦梗死,得到了及時治療

打噴嚏很常見,感冒、鼻炎、鼻子受到外部刺激都可能引起,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表現。

可是大家不知道,對於腦梗患者來說打噴嚏可能是個高危活動……引來殺身之禍

1個噴嚏,威力到底有多大

打噴嚏

其實是身體排斥異物的過程

人在打噴嚏的瞬間

會產生速度高達 150~160 km / h 的氣流

這個速度相當於15級颱風

能瞬間把飛沫噴到數米之外

這種威力會在身體內部

造成一連串的生理共振反應

鼻腔、咽喉、腹部受到巨大的壓力

從而刺激大腦的神經元

對正常人來說

這種刺激可使機體做出應激反應

阻止異物被吸入肺部

但對一些身體機能有損的人來說

卻可能是致命的

特別是以下三類人群

1、有心臟疾病的人

瞬間的劇烈運動

會使心臟內的動靜脈分流加劇心臟病

導致的血栓也可能進入大腦

從而引發腦梗

2、有頸動脈斑塊的人

打噴嚏時間雖短

但過程迅速,力量強大

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尤其是有不穩定斑塊的人

噴嚏的衝擊可能導致斑塊脫落

並隨血流到達顱內血管

引發腦梗

3、頸椎牽扯過度的人

很多人礙于禮貌和衛生

往往會在打噴嚏瞬間將頭轉到一邊

其實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

突然轉頭再加上打噴嚏的受力

會讓椎動脈受到過度牽拉

易引起動脈夾層分離

導致腦梗

身體有這3個症狀,可能是腦梗在“敲門”,第一時間打120去醫院
在一些場合下

很多人考慮到形象問題

會用手捏住鼻子

想將噴嚏憋回去

鼻咽部和耳朵是相通的

中間連著咽鼓管

維持中耳與外部壓力平衡

捏著鼻子時,氣體從鼻子裡出不來

就可能從咽鼓管出來

串到中耳裡去

壓力一大

鼓膜穿孔就不請自來了

身體有這3個症狀,可能是腦梗在“敲門”,第一時間打120去醫院
還有一些網上奇奇怪怪的止噴嚏方法

如按人中、紙巾塞鼻孔、堵耳朵……

都不建議大家去試

噴嚏本身是清除鼻腔裡的異物

如果你阻礙它的“噴發”

相當於把異物 “吞”了回去

牢記三點正確打噴嚏姿勢

1. 儘量減輕打噴嚏的幅度

2. 用手帕或紙巾遮住,低下頭打噴嚏

3. 不要站著或彎腰,建議坐下半蹲姿勢

除了打噴嚏,這些情況都可能引發腦梗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為

會讓你短時間內

血壓增高,心率加快

心肌耗氧量增加

一旦供氧不足

腦部血液迴圈發生障礙

就容易發生腦梗

特別是年輕人

別以為腦梗只是老年病就不重視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45歲以下的中青年腦梗患者

占到了10%

當然,這也離不開年輕人的壞習慣

熬夜、暴飲暴食、抽菸酗酒、濫用藥物

都會讓腦梗發病率增高

怎麼預防腦梗

預防腦梗,就是要把腦梗的危險因素盡可能降到最低。

•嚴防併發症:有基礎病的患者要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膽固醇等,並嚴格遵照醫囑堅持服藥,不要貿然停藥或減少藥量。

•控制飲食:日常生活中要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高鹽高脂肪的食物,減少糖尿病或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幾率。

•戒菸控酒:吸菸酒對人體的壞處大家心裡也清楚,尤其是吸菸不僅會損害血管,還有致癌風險,所以一定要戒菸。

•保持情緒平穩:在眾多誘發腦梗的因素中,情緒激動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所以日常生活中遇事不要焦躁,不要輕易生氣,保持輕鬆豁達的心態,儘量避免情緒激動。

•定期體檢:定期體檢可以及時發現危險因素,避免疾病無預警發生。40歲以上建議每3年做一次體檢;65歲以上的老年人,應每年接受一次全身體檢。

預防腦梗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基礎病,只有通過日常生活的調理控制基礎病穩定,才能有效預防腦梗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