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後有這3個表現,體內“尿酸”可能高了要警惕!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經常會吃一些大魚大肉,這時候就會非常容易產生高尿酸的症狀。而且許多人的養生意識越來越高,經常會喝一些養生的湯類,這時候就會非常容易造成尿中嘌呤含量增高。因此總體看來高尿酸血症與飲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當高尿酸血症長期不控制,就會非常容易造成尿酸結晶在腳趾頭沉積,最終導致痛風的發作。接下來我就來談一談早上起床有哪些表現是因為高尿酸。

1.臉部、四肢水腫

人體中絕大部分的水分都是先通過腎臟代謝,再由尿液排出體外的。尿酸值過高會影響體內的水迴圈,使腎臟負擔過重。

起床時出現這3種症狀,說明尿酸已經很高了,需要及時降低尿酸

如果水分在睡眠的時候沒有及時排出體外,就會積聚在體內,清晨起床的時候就會出臉、眼瞼,四肢末端等部位水腫的情況,這說明尿酸高已經導致腎臟健康已經出些了某些問題,要引起警惕。

2.晨尿顏色深或顏色異常

經過一個晚上的迴圈與代謝,膀胱中的尿液已經積攢了很久,顏色稍微偏深點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晨尿呈現出鮮紅色、濃茶色或類似洗肉水的顏色,說明尿液成分出現了異常,可能是尿酸過高導致的腎功能異常所致。

3.疲憊不堪

本來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人體得到修復,起床時應該感到神清氣爽。但如果起床後出現渾身酸痛、疲憊不堪、精神萎靡的情況,可能是尿酸升高導致的。

幾大高危人群容易出現高尿酸

尿酸的水準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以下幾類人群很容易發生尿酸過高的情況。

經常暴飲暴食的人

經常胡吃海喝,特別是經常吃海鮮、肉類等高膽固醇類食物的人,往往會攝入超量的嘌呤。長期如此,體內的尿酸水準就會不斷升高。

起床時出現這3種症狀,說明尿酸已經很高了,需要及時降低尿酸

另外,長期喝酒的人體內尿酸水準也往往比一般人高。所以有以上幾個飲食習慣的人要警惕高尿酸症。

肥胖人群

有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患高尿酸血症的概率,要比非肥胖人群要大。而且往往是肥胖程度越高,尿酸水準也越高[2]。

原因是,肥胖人群自身的基礎代謝能力一般偏低,加上長期過量飲食,不喜運動,尿酸就容易積攢在體內,久而久之造成尿酸高的現象。所以控制體重也是降低尿酸水準的一個好方法。

習慣性憋尿的人

尿酸是人體的一種代謝物,排出身體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尿液排出,有一些人出於習慣或工作的原因,經常會憋尿。

如果長期地習慣性憋尿,尿酸就會經常滯留在體內,無法及時排出,久而久之導致尿酸水準升高。長期憋尿還會引發一系列的腎臟問題,所以最好不要養成這種習慣。

起床時出現這3種症狀,說明尿酸已經很高了,需要及時降低尿酸

高尿酸患者怎麼吃,才能降尿酸?

尿酸過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導致痛風。痛風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成因是尿酸升高後形成鹽晶體沉澱在關節部位,讓人的全身關節包括腳踝、膝蓋、手肘等部位都出現劇烈的疼痛,嚴重的患者關節還會出現變形。

除了痛風外,長期的尿酸偏高還會導致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等一系列慢性疾病,危害很大。

想要降低尿酸水準,平時在飲食上就要避免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首先是動物內臟,絕大部分的動物內臟嘌呤含量都極高,痛風患者應該極力避免。

尿酸高患者應少吃堅果、麥片等嘌呤含量高的穀物。另外有一些蔬菜的嘌呤含量也偏高,如蘆筍、菠菜等也要注意攝入量,不能多吃。

高尿酸患者應該積極進食一些嘌呤含量較低的食物,包括大部分新鮮蔬果,另外不要忽略主食,有條件的話可以多吃雜糧

除了飲食上需要注意以外,高尿酸患者還可以通過經常運動來控制尿酸水準。運動能夠加速身體新陳代謝的速率,説明將尿酸及時排出體外,還能夠控制體重,預防肥胖。

另外,有菸酒習慣的患者,建議最好儘快戒菸戒酒,平時多喝水。

另外還應養成常體檢的習慣,最好每隔半年查一次尿酸,掌握病情。以上就是關於尿酸高的情況,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的閱讀也有一定的瞭解了,在生活中,當出現尿酸高的情況的時候,最好是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進行緩解,這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夠注意。

多國上線COVID-19新冠肺炎群體免疫時間表

俄羅斯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始針對COVID-19新冠肺炎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的國家,疫苗接種在莫斯科從2020年12月6日開始。兩天后,英國人有了疫苗接種的機會,美國和加拿大則在12月中旬開始接種疫苗。從那時起,疫苗接種的地域和所用疫苗的範圍一直在不斷擴大。

全球多款新冠疫苗研製成功之時,關於疫苗採購分配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初期的疫苗產量遠不能滿足需求時,誰應該最先接種?許多經濟發展水準較低的國家如何能夠獲得疫苗?來自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牽頭建立了多邊機制“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畫”(COVAX),以提高疫苗研製效率,為疫苗快速生產和大量、公平地普及奠定基礎。該計畫預計在2021年年底前在全球範圍內提供至少20億劑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2020年10月8日,中國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簽署協議,正式加入COVAX機制。目前COVAX機制已有186個經濟體加入。

然而,根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9日稱,富裕國家支配的新冠疫苗數量與貧窮國家通過疫苗全球獲取機制獲得的疫苗數量的差距每天都在拉大,目前仍有36個國家尚未收到任何疫苗。根據相關統計,現在占世界人口16%的富裕國家擁有了全球60%的疫苗。

3月30日,據人民日報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表示,疫苗是抗擊病毒的利器,也是拯救生命的希望,它是應當服務於全世界、造福全人類的。中國已經加入了世衛組織新冠疫苗實施計畫,明確承諾首批提供1000萬劑疫苗用於發展中國家急需。目前也正在向80個國家和三個國際組織提供疫苗援助,同時向4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從10多個國家開展疫苗的研發和生產合作。

在過去1-2個月中,隨著疫苗的全面接種,全球新冠病例死亡人數在下降,預計在未來很可能會看到社會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恢復到大流行前的正常狀態。在第三季度更有可能出現群體免疫,但由於各國/地區等不同因素的影響,群體免疫時間將會延長。

對於歐盟來說,疫苗的接種是結束新冠大流行最大的驅動力。相比於英國和美國,大流行的終結可能會晚一點。現在看來疫苗供應可以在6月前為68%的成年人接種。導致延遲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與英國和美國不同的是,對歐盟來說,季節性可能會對其影響更大。公眾對疫苗接種的興趣明顯低於其他國家,但現在可能正在提高。同時,更具感染性的B.1.1.7變體的流行程度因國家/地區而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因擔心血液凝塊而在多個國家暫停使用,這種情況將有所改變並進一步延遲。世衛組織已確認繼續支援該疫苗。

儘管歐盟,英國和美國在COVID-19方面所面對的挑戰大致相似,但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看起來卻大不相同。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季節性。季節性驅動的變化發生的時間在熱帶地區和南半球會有所不同。諸多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活性跟季度密切相關,秋冬氣溫下降,病毒活性升高,造成疫情在秋冬季節的必然反復。不過,隨著人類應對新冠疫情經驗的不斷積累,死亡率已在下降,所以不必像第一波疫情出現時那麼擔憂。

第二個因素是疫苗接種人群。雖然許多低收入國家的年輕人口導致與COVID-19相關的死亡率降低,但在19歲以下的人群當中很難實現群體免疫。強生的一次注射疫苗似乎對嚴重的COVID-19十分有效,並於2月27日在美國獲得了緊急使用授權。Novavax的疫苗目前處於III期試驗中;初步結果表明,它在英國非常有效,但在南非卻不那麼有效。越來越清楚的是,英國和美國到第二季度末將有足夠的劑量為所有成年人接種疫苗,歐洲應該在第三季度末達到相同的里程碑,前提是沒有主要疫苗被撤回。

目前,針對6個月以上嬰兒以及12歲以上兒童的疫苗試驗正在進行中,這將增加可能有助於群體免疫的人。同時,新一輪COVID-19治療藥物正在緊急使用授權,這些治療方法產生的新資料表明,有可能從根本上減少確診病例的住院和死亡人數,從而加速向正常狀態的過渡。

第三個因素是公眾對疫苗的情緒問題。因為問題疫苗事件,公眾對恐慌、憤怒情緒不斷蔓延,對疫苗本身產生不信任感,對接種疫苗有了排斥情緒。官方與民間的資訊溝通不暢會引發線民對政府和媒體的失望。

第四個因素是病毒變體的不可控性。據日本共同社29日晚消息,英國相關機構調查後獲悉,在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已擴散至全球100多個國家。而在南非和巴西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合計在約120個國家出現。全球約20個國家已同時出現這3種變異新冠病毒。世界各國都在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但隨著各國不斷發現變異新冠病毒,許多聲音質疑目前的疫苗是否有效。現在,各家大型製藥公司都在緊急推動疫苗改良工作。

第五個因素是也是最重要的,獲得疫苗是不平等的。儘管WHO提倡縮小不公平疫苗分配,但許多低收入國家可能要到2022年才能獲得足夠的劑量為所有成年人接種疫苗。 到2021年底,世界正在為全球80%的人口(或接近100%的成年人口)製造足夠的劑量,但是這些劑量的分佈可能仍會不對稱。

綜上,考慮到不同地域的群體免疫的可能時間,以及疫苗保護的持續時間(免疫反應的持續時間和效力與新變種)的不確定性,仍需要採取無限期地隔離措施,如加強型疫苗,物理隔離等。

總之,在國家和地區層面分配目標群體突出表明,必須為疫苗優先分配制定一項公平有效的計畫。每個國家應根據當地的流行病學、基本的人口健康狀況、可用疫苗劑量的預測以及對可直接或間接獲益的疫苗接種策略的偏好,來評估不同的策略和分配方案。

噪音對心血管功能真有影響?噪音可誘發心血管疾病!

什麼是噪音?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噪音。如街道上的汽車聲、安靜的圖書館裡的說話聲、建築工地的機器聲、以及鄰居電視機過大的聲音。城市的快速發展,噪音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繼空氣污染之後的人類公共健康的第二個殺手。大家開始瞭解並意識到這個“看不見的殺手”正在侵蝕我們的身心健康。

近日,心血管領域權威雜誌Eur Heart J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這項研究旨在評估住宅道路交通噪音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C反應蛋白、甘油三酯、糖化血紅蛋白和自我報告的高血壓]之間的橫斷面之間相關性。

研究人員于2006-2010年期間從英國生物庫中招募了502651名40-69歲的受試者,並使用“通用噪音評估方法”模型的簡化版本估算了研究地區2009年的道路交通噪音。研究人員使用了對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吸菸、飲酒、區域和個人剝奪、抽血季節、居住時間和二氧化氮進行調整的多元線性和邏輯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分析樣本量超過了370000名參與者。

與≤55dB [A]相比,道路交通噪音>65dB [A]與SBP、DBP、甘油三酯和糖化血紅蛋白分別升高0.77%[95%置信區間(CI)0.60%,0.95%]、0.49%(95%CI為0.32%,0.65%)、0.79%(95%CI為0.11%,1.47%)和0.12%(95%CI為0.04%,0.28%)相關。

噪音暴露與SBP或DBP之間的相關性似乎不受降壓藥物的影響,而在噪音暴露為60-65 dB[A]非藥物治療組中,其與自我報告的高血壓之間呈正相關(比值比為1.07,95%CI為1.00,1.15)。

由此可見,道路交通噪音>65dB [A]與血壓和心血管生物化學指標發生微小但不利的變化有關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稱,噪音導致的煩躁等情緒可能使人睡眠不佳,並由此引發或誘發心血管疾病。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應該重視居所處於噪音環境所帶來的風險,那些可能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應小心。而他們新發現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則值得在未來在更廣泛人群中進行更進一步的評估。

結腸癌有哪些症狀,為什麽結腸癌越來越年輕化?

結腸癌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上一年前日本首相安倍因患潰瘍性結腸炎而離職。這件事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衝擊和驚訝,現在的結腸癌患者也是越來越多,這種疾病如果及時發現治療,還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那麼,什麼是結腸癌呢?結腸癌都有哪些症狀呢?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一、越來越多腸癌患者是年輕人

過去,腸癌患者大多集中在中老年群體,但這些年來,3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的人群比例逐漸升高。據美國癌症協會(ACS)研究顯示,直腸癌的發病率在1991~2014年之間翻了一番,20~49歲人群發病率翻了一倍(2.6/10萬~5.2/10萬)。是什麼原因讓這種癌症開始向年輕人下手呢?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1、坐出來的癌症。

“葛優癱”是當代年輕人最喜歡的姿勢,大多年輕人都認為能躺絕不坐,能坐絕不站。在英國的《國際流行病學雜誌》研究發現,久坐辦公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會增加44%。

2、吃出來的癌症。

現代年輕人的三餐怎麼解決?外賣,外賣,還是外賣。某團、某餓平臺確實方便了許多打工人,外賣香不香倒不說,它們用得油可一點都不少。還有一些奧爾良烤腸、午餐肉公仔面、香辣雞腿漢堡……這些都是油炸、燒烤等加工肉,比起清淡的飲食,更容易增加患癌風險。

3、吸出來的癌症。

菸草中包含多種有毒物質,其中有70餘種致癌物。不少年輕人為了釋放壓力會選擇吸食菸草,還有不少被動吸菸者。長期吸入一手菸或二手菸,患癌症的風險也在無形中增加。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二、別忽視!腸癌會偽裝成闌尾炎

符煒醫生曾分享過一個他接受的患者案例。

那天,門診來了一位患者,拿著一份彩超報告,問我:“為什麼他的闌尾已經割掉了,還會得闌尾炎?”我拿過他的彩超報告一看,上面寫著:右下腹可見一約3cm的條索狀物,懷疑闌尾殘株炎。

詢問後得知,這位病人3年前曾因“闌尾炎”在當地醫院行“闌尾切除術”,最近一段時間,他的右下腹又開始隱隱作痛,而且有加重的趨勢,懷疑是當年的手術有遺漏,於是就到了醫院做闌尾彩超。

我詳細詢問患者腹痛的特點、伴隨症狀及大便的情況,再仔細地進行了腹部檢查,告訴他:“可能沒有闌尾炎那麼簡單”,然後開單讓他查了結腸鏡,結果證實了我的擔心——披著“闌尾炎”外衣的結腸癌!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專家提醒,直腸癌早期還會有便血等明顯的症狀,而結腸癌症狀則較為隱秘,多與闌尾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痔瘡等症狀相似,常常讓人誤判。

如果有以下症狀者,需要儘早進行結直腸檢查,以排除是癌症引起的症狀:

(1) 糞便帶有血或膿液及較多粘液;

(2) 大便習慣改變或不規則;

(3) 經常有腹部隱痛或脹痛及脹氣;

(4) 慢性腹瀉或經常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5) 腹部能觸到腫塊或肛門出現腫物;

(6) 不明原因的貧血、消瘦及乏力。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三、篩查可有效降低腸癌死亡率

結直腸癌發展緩慢,從防治來說,在早期篩查最有價值。如果腸鏡發現異常腫物,可以在檢查時同時切除,以防止癌變,治療過程也相對簡單,且花費不大。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結直腸癌篩查指南》,建議以下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腸癌篩查:

1.45歲以上無症狀者;

2.有結直腸息肉病史個體;

3.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者;

4.曾行治療性結直腸癌切除術的個體;

5.大便隱血陽性患者必須進行結腸鏡檢查;

6.高風險家族,如一級親屬被確診為結直腸癌,則篩查需要從更早開始;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四、如何對結腸癌進行有效預防?

對於癌症的預防,我們一般的建議都是戒煙、控酒、控制體重和健康飲食等。但對於結腸癌來說,健康的飲食更為重要,多項的研究資料已經表明了飲食結構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了一個人患上結腸癌的風險高低程度。

過量飲酒:酒精和結腸癌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建議大家平日裡要限制酒精的攝入量,尤其是女性朋友們,每天一定不要超過一杯,咱們以360毫升的啤酒和150毫升的紅酒為例。

加工肉或紅肉:特別是一些加工過的火腿、香腸、熏肉等肉製品會增加患上結腸癌的風險,因為這些煙薰制的加工肉類中通常還加有另外的防腐劑,所以吃多了會對人體產生不好的影響。另外在極高的溫度下烹製肉類,像是一些油炸燒烤所產生的化學物質都有可能增加患癌的風險。

另外,蔬菜、水果和粗糧可以降低結腸癌的風險,因為高纖維的食物可以促進排便、減少廢物和毒素對腸壁細胞的傷害。

膝蓋不好怎麼回事? 這四個習慣正在損傷你的膝蓋

很多人喜歡拿膝蓋來調侃,“膝蓋中箭了”、“分分鐘給跪了”……事實上,我們的膝蓋很脆弱,往往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就會讓它不堪重負,比如這四個最傷膝蓋的習慣,看看你或者你身邊的親人有沒有呢?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的習慣會損傷我們的膝蓋,今天我們一起瞭解一下吧。

這3個習慣很傷膝蓋,多加小心
這些習慣會傷害你的膝蓋

運動量過大

適量運動對身體有益處,但運動量過大很容易損傷你的習慣,容易導致滑膜炎,可能發展為關節痛痛。如果你平時不怎麼運動,突然劇烈運動,你的身體很容易出問題,各種關節也容易被損傷。運動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運動,運動量也需循序漸進。

在硬地上,長時間跳繩

跳繩僅需要一根跳繩和一個不大的空間,不用太多花裡胡哨的東西就可以鍛煉自己,因此深受很多人喜愛。多數情況下,跳繩都是在硬地上,比如水泥地面。硬地無法對跳躍落地過程產生的衝擊力有緩衝效果,而長時間接受這種衝擊力對膝蓋會有一定的傷害。建議在比較軟的地面跳繩,或者調整跳繩姿勢,膝蓋稍微彎曲,腳前掌先落地,可減少對膝蓋的損傷。

過度爬山

當你上下山時,膝關節的負重是體重的3-4倍,特別是下山時,對膝關節的損傷更加嚴重。建議徒步登山備好登山杖,必要時可以借力減少膝關節負擔。另外,爬山時儘量不要選擇坡度過大的刪,也不要選擇太遠的山,量力而行。

長期蹲著幹活

蹲著擦地板、蹲著擇菜、洗衣服……,這些對老人來說再平常不過的生活作息,其實都在一點點傷害著膝蓋。

當你平躺時,膝關節的負重幾乎為零,當你蹲和跪時,膝關節的負重是你體重的8倍,此刻所承受的壓力是最大的,而膝蓋長時間處於這種高壓狀態,會增加軟骨的磨損,軟骨一旦受損,膝關節失去了緩衝墊的保護,骨頭開始磨骨頭,就會出現疼痛。

所以,建議您生活中儘量避免蹲跪,如果需要蹲著做事情,可以準備一個小凳子坐著幹活,喜歡打太極拳的老人,也不要勉強蹲得太低,站著打高位太極就好。

另外在站起和坐下時,注意先讓膝關節輕微適當的反復彎曲幾下,然後借助外力扶著東西站起或坐下,有利於保護膝關節。

幽門螺桿菌是什麽,要不要徹底根除?

患家屬:這個幽門螺桿菌會長成胃癌的對吧?防患於未然,你們給我老婆把胃切掉!”

答:”少數持續感染的病人確實有發生胃癌的風險,不過這個幾率非常低,我們可以試著用藥物殺死這個細菌,現在沒有必要做胃切除。”

患家屬:”那你能保證我老婆以後不會得胃癌?”

答:”呃,這個我沒法給您肯定的答覆。”

患家屬”那你們給我老婆把胃切掉!”

答:……..

幽門螺桿菌對於沒有醫學知識的普通人來說,確實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加上一些似懂非懂以訛傳訛的知識,似乎這是一種對健康危害極大的可怕物事。

超7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徹底根除?不建議人人治療
一、警惕胃內這種危險細菌

人體胃內的環境是強酸性的,大多數細菌無法存活,但幽門螺桿菌具有特殊的運動結構,使自己能夠在胃中生存下來。對人體而言,幽門螺桿菌是一種有害菌,人體感染後有10%-15%的患者會發展成為消化性潰瘍,約5%會進展為胃黏膜萎縮,<1%的患者會發展成為胃癌或MALT淋巴瘤

此外,還有數十種胃外疾病也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

幽門螺桿菌能夠在牙菌斑中生存,產生臭味碳化物而引起口臭,所以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會出現餐後噁心、噯氣、腹部不適、腹脹等症狀,長期感染者還會發生胃潰瘍、慢性胃炎,出現噁心、打嗝、反酸、腹瀉等。

超7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徹底根除?不建議人人治療

二 、查出陽性,不是都要根除

有些人在幽門螺桿菌檢測結果中發現自己是陽性,就會非常緊張,其中最為關注的就是如何治療?能否根除?其實,就算查出陽性,也不是每個人都要治療或根除的。

是否需要治療,還要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是否出現臨床表現,有些患者會出現口臭、噁心、上腹疼痛、嘔吐、腹脹等症狀,但有些患者雖然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卻毫無症狀,在平時胃部也沒有任何不適,而且僅是淺表性胃炎的時候,是不需要治療的

三 、哪些人要根除治療?

患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狀、或糜爛、早期胃腫瘤已切除或胃全手術切除、淋巴細胞性胃炎、胃癌家族史、增生性胃息肉、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這些患者如果檢測發現幽門螺桿菌陽性,是需要進行根治的。

四、幽門螺桿菌傳播途徑

幽門螺桿菌主要經口-口傳播及糞-口傳播,經口餵食、親吻、打噴嚏都會説明它做免費旅行,所以幽門螺桿菌感染常呈現家庭性聚集。

因此,預防幽門螺桿菌的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減少在外就餐的次數;飯前便後洗手;不要口嚼食物餵食幼兒;家裡有人感染的,不要交叉使用碗筷和杯子;集體用餐時最好使用公筷或者分餐;餐具要勤消毒,一般來說,微波爐加熱、75%酒精均可有效殺滅幽門螺桿菌。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一句話:對幽門螺桿菌,它可防,可診,可治。只要講究衛生、科學生活,再與合理的檢查和規範的治療相結合,完全不必談之色變。

結腸癌早期預警,出現這些症狀要警惕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結腸癌主要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呈息肉狀、潰瘍型等。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還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轉移。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為易感人群。

結腸癌多是“拖”出來的,身體出現這4種異常,可能是腸道病了

身體出現這4個症狀,是結腸癌早期預警

1.大便習慣改變,具體表現為腹瀉、便秘、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排便不盡等。

2.腹脹、腹痛,由於腸道功能紊亂,或者腸梗阻的原因,下腹部會隱痛、脹痛,甚至出現不規則的絞痛。

3.便血,以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常見,主要與大便與腫瘤表面摩擦有關,血色暗紅,與糞便混合,出血量小,肉眼不易看出。

4.全身症狀,隨著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會出現低熱、貧血、乏力、消瘦、水腫等症狀。

結腸癌多是“拖”出來的,身體出現這4種異常,可能是腸道病了

結腸癌的出現,大都離不開這4個因素

腸癌的發生,與遺傳、飲食、肥胖、腸道息肉等因素密切相關。

遺傳因素

資料顯示,約有20%-30%的腸癌患者有癌症家族史。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是腸癌患者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

飲食因素

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無肉不歡、口味重,發展成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導致攝入的飽和脂肪酸和動物油過多,產生大量致癌物堆積在腸道中,不斷刺激腸粘膜,導致癌變。

體重因素

超重和肥胖也是結腸癌的高風險因素,而且肥胖人群多數飲食習慣不好、不愛運動,容易導致結腸癌的風險顯著升高。研究發現,BMI指數>29的人與BMI指數<21的人相比,結腸癌風險增加1倍。

腸道息肉

結腸息肉、直腸息肉等腸道息肉,是癌前病變。雖然不是所有的腸道息肉都會癌變,但是如果在患有腸道息肉的前提下,不積極治療和定期複查,而且也不注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話,發展成結腸癌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結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及時篩查很重要!

結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嚴重影響結腸癌的早期診斷。

調查發現,83%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97%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在患癌前從來沒有做過腸鏡,只有少得可憐的6.9%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是在腸鏡檢查的時候發現病變的!

結腸癌多是“拖”出來的,身體出現這4種異常,可能是腸道病了

可見,腸鏡檢查對於結腸癌的早期篩查具有重要意義。資料表明,腸鏡篩查腸癌的敏感性能達到99%以上

通過腸鏡的規範檢查,醫生可以直觀地看到被檢查者的腸道健康狀況,及早發現腸道內發生的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

同時,還可以取組織進行活檢,有效地實現早期篩查,進行早期評估,開展干預治療。

醫生提醒,以下4類人群,需重視腸鏡篩查:

一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群,應每3-5年進行一次腸鏡篩查,結腸癌的發病年齡集中在40歲以上。

二是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群,結腸癌有家族聚集傾向,建議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是結腸癌患者的人,每3-5年進行一次腸鏡篩查。

三是患有炎症性腸病人群,尤其是病程在8-10年以上的人群,建議每1-2年進行一次腸鏡篩查。

四是做過息肉、腫瘤手術人群,存在復發的風險,也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做腸鏡篩查,以便及時發現異常。

此外,過去或近期出現了腹痛、便血、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的人群,也要及早去醫院做腸鏡檢查。

結腸癌多是“拖”出來的,身體出現這4種異常,可能是腸道病了

改善腸胃預防結腸癌的食療

1、荷蒂湯

鮮荷蒂5個,如無鮮荷蒂可用幹者替代,冰糖少許。先將荷蒂洗淨,剪碎、加適量水,煎者1小時後取湯,加冰糖後即成。每日3次,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大便出血不止者可用此膳。

2、藕汁郁李仁蛋

郁李仁8克,雞蛋1只,藕汁適量。將郁李仁與藕汁調勻,裝入雞蛋內,濕紙封口,蒸熟即可。每日2次,每次1劑,具有活血止血,涼血,大便有出血者可選用。

3、菱粥

帶殼菱角20個,蜂蜜1匙,糯米適量。將菱角洗淨搗碎,放瓦罐內加水先煮成半糊狀。再放入適量糯米煮粥,粥熟時加蜂蜜調味服食。經常服食,具有益胃潤腸作用。

得了高血壓壽命會減短,高血壓的人都短命嗎?

高血壓已經是當今最常見的慢性病了,在高血壓患者的性別區分上,男性病發率明顯高於女性,而在年齡上,則主要是中老年人最為多見。不過,近些年隨著遺傳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等多方面改變和影響,高血壓已經不再是局限於中老年人身上的疾病,青中年隨身攜帶降壓藥的情況也非常多見!

“我老公才33歲就高血壓了,現在每天吃藥,飲食不注意,怎麼說也不聽,還總是說‘活多久,看命’,怎麼辦?”

“我大姑高血壓,63歲去世,我二姑也是,62歲去世,我朋友也是高血壓,42歲去世,我同學高血壓,40歲去世。所以我覺得高血壓風險肯定比正常人高。”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高血壓患者壽命真的比正常人短嗎?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一、高血壓減壽20年?實際沒那麼誇張

此前有文章稱,高血壓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齡為32歲,在不治療的前提下,平均死亡年齡在51歲,而正常人的平均壽命為71歲。也就是說,在患高血壓之後,高血壓患者的壽命縮短了20年。

不過,這個說法雖然廣為流傳,但證據不充分,可以可信度不高

更可靠的說法來自英國的一項長達40年的隨訪調查,統計資料發現,在1.9萬名40-69歲的志願者中,年齡在50歲以上且吸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的人平均壽命為73歲。年齡在50歲以上,沒有吸菸、高血壓和膽固醇的人平均壽命為83歲,與前者相差了10歲。如果再加上肥胖、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兩者之間的平均壽命則相差了15歲

綜合多個研究,高血壓確實會影響壽命,但沒有縮短20年那麼誇張。有研究人員認為,高血壓對壽命的影響,取決於是否接受治療。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20世紀80年代,美國一所大學開展了一項長達22年的研究。研究人員把高血壓志願者隨機分成了2組,研究開始的4.5年,一組接受降壓藥氯噻酮,另一組接受安慰劑治療。4.5年之後,兩組高血壓志願者都接受降壓治療。

結果發現,接受了4.5年降壓藥氯噻酮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死亡率明顯比接受了4.5年安慰劑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低

綜合來看,高血壓對壽命有一定的影響,但只要及早接受科學系統的降壓治療,同時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就能降低高血壓對壽命的影響。

二、新研究:血壓降至120,壽命再延長3年

一項發表在著名心血管期刊《迴圈》(Circulation)的SPRINT(收縮壓干預試驗)顯示,血壓降至120mmHg,可能使高血壓患者預期壽命延長0.5-3年不等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實驗人員對9361名年齡在50歲以上的高心血管風險人群進行了研究,他們都具有無糖尿病、收縮壓在130-180 mmHg的共性。結果發現,強化血壓控制(<120mmHg)的患者比標準血壓控制(<140mmHg)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率都有效降低了,預期壽命也相對延長。

同時,研究人員強調,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注意接受規範的降壓治療,同時注意生活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延長壽命。

三、給高血壓患者的健康忠告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規範,導致血壓長期波動,可能引發心肌梗死、腦卒中、心力衰竭等慢性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生存期。

因此,高血壓患者應該牢牢記住以下健康忠告:

•牢記降壓目標

只有血壓達標,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和死亡風險。因此,高血壓患者應瞭解自己的降壓目標。

由於個人情況不同,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降至140/90mmhg以下即可,年齡在65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降壓目標可以適當放寬,降至150/90mmhg以下即可。但這只是初級目標,有能力的患者應繼續往更健康的血壓努力。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合理的膳食

在飲食上,要避免高鈉、低鉀飲食,尤其要減少鹽分的攝入,每日攝入鹽分應少於5g;還要減少動物食品和動物油的攝入,把動物油換成玉米油、橄欖油等植物油,並堅持適量的原則;避免飲食單一化,適量補充蛋白質、鈣和維生素。

生活中,適合高血壓患者的食物有土豆、蘑菇等富含鉀、鈣的植物類食物;燕麥、玉米、紅薯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和雜糧;低脂牛奶和乳製品、豆腐和豆製品、魚類、瘦肉等富含優質蛋白,且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低的食物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過胖需減重

如果體重超重或肥胖,在接受降壓治療的同時,還要積極減重

研究發現,每減少1kg體重,收縮壓可降低4mmHg。不過,減重要用科學的方法,切忌絕食、吃減肥藥等不健康的方式,同時還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提倡快速減重,這樣一方面容易造成體重反彈,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血壓波動。

•定期鍛煉

高血壓患者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比較推薦的有慢跑、游泳、爬山等有氧運動,推、拉、舉等力量練習,以及羽毛球、瑜伽、太極拳等綜合功能練習。建議每週運動2-3次,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由於早上是心血管事件的高發時間,所以推薦在下午或傍晚進行鍛煉

 

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醫生給出肯定答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高血壓發展到了哪一種程度,在治療基礎上調整生活、遠離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高脂肪、高熱量、高鹽分、吸煙和飲酒)、積極運動都是必要的!

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壓的基礎,合理使用降壓藥是血壓達標的關鍵,儘量使用聯合治療是血壓達標的主要舉措之一,同時定期自測血壓和定期隨訪也是血壓達標的重要舉措。

 

癌細胞擴散轉移,身體會出現這些徵兆

說起癌症,最可怕的就是癌細胞擴散,當癌細胞轉移、擴散到全身時,想根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癌細胞為什麼會轉移、擴散?

我們常常聽到癌症患者出現癌細胞轉移、擴散的新聞,其實,癌細胞轉移就是指癌細胞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因為癌細胞轉移導致的。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項研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乳腺癌腫瘤的基底膜看似脆弱,實則堅韌,有像氣球一般的彈性,可膨脹2倍之大,並且基底膜會隨著膨脹變硬。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圖源:Jose-Luis Olivares, MIT

因此,研究人員表示,如果能添加一些材料或藥物,將基底膜的硬化效果和韌性增強,能防止癌細胞突破基底膜,轉移到其他部位

一、癌症轉移:壓垮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癌症轉移,指的是癌細胞從原來的位置到其他部位繼續生長,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癌症轉移是因為癌症本身具有多變性和擴散性,癌細胞還會內部感染,轉移能獲得更多的養分。

轉移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蔓延到鄰近部位,在某一組織癌變後,周圍組織相互感染的幾率為99%;二是淋巴轉移,癌細胞會通過淋巴引流,由近及遠地轉移到各級淋巴結;三是血行轉移,癌細胞會通過血液的流動,轉移到其他器官,比如骨、肝臟、腎臟等,由此引發繼發性腫瘤。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二、癌症轉移一般有幾個症狀

癌症轉移時會出現異常症狀,當發現以下症狀時,要及時進行檢查。

1.淋巴結腫大。通過淋巴轉移時,淋巴結會變得腫大,在轉移過程中使得局部淋巴引流受到阻礙,引起皮下或肢體的淋巴水腫。

2.體重下降。癌細胞的生長需要大量能量,會和正常細胞爭奪養分,“掠奪更多營養”也是癌細胞轉移的原因之一,因此患者往往會出現體重下降的情況。

3.不明原因發熱。腫瘤生長得很快,有些細胞會因為得不到營養而出現壞死,壞死的組織被再次吸收後,就會導致發熱症狀,而且癌細胞還會釋放炎症介質,也可導致患者發熱。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除此之外,癌症轉移到不同的器官,可出現不同的症狀,如轉移到大腦,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疼、噁心等;轉移到骨骼,可引起轉移部位的疼痛、病理性骨折等;轉移到肝臟,可出現腹痛、黃疸等。

三、癌症轉移是否意味沒救了?

實際上,醫生會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疾病進展速度、經濟情況、免疫組化分型、臨床分期等,制定科學規範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和診療計畫。對於病人而言,應保持樂觀,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麼癌症轉移應當怎樣進行治療呢?以癌症骨轉移為例,雖然骨轉移一般都是到了癌症晚期,預後差,但合理的治療可以為患者緩解疼痛,預防或延緩相關事件的發生,常使用綜合治療的方法。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對於骨轉移的患者,往往遵循晚期姑息治療的基本原則,緩解疼痛是治療的主要策略,可採用鎮痛藥物進行治療。一旦確診骨轉移,一般就需開展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放射治療是最有效的方法,不僅能緩解骨疼痛,還能減少病理性骨折的發生,減輕照射區域病灶的緊張。

對於多發骨轉移的患者,進行外科治療能幫助恢復運動系統功能,提高生活品質。除此之外,還需給予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治療。

四、患者如何預防轉移?腫瘤專家發話

癌症患者時常擔心自己的癌症何時會發生轉移,終日惴惴不安。其實有時候,心態與身體狀況關係密切

關於如何預防癌症轉移,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陳明教授沒有直接回答該如何用藥、如何忌口等,而是從一個新的角度,說了一番話。

擁抱生活

癌症轉移不是你的意志可以決定的,每天憂心也無用,不如將精力和時間用在擁抱生活上,享受生活,和大家友好相處。

感恩生命中的苦難

擊垮很多癌症患者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內心的不安和恐懼。苦難是生命中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也是生命中的饋贈,如果能從不幸中得到領悟,感恩苦難,更能體會到幸福。

腫瘤醫生:癌症患者出現3個症狀,懷疑轉移、擴散了,及時檢查
不要時刻惦記自己是病人

很多人在確診為癌症時,總忍不住想“為什麼是我”,但與其每天都擔心復發和轉移,每天都處於恐懼之中,不如在還健康的時候,盡情的享受生活。

另外當癌細胞真的出現轉移、擴散的時候,也可選擇保守治療,比如中藥治療則不失為一種好方式。因為放療和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比較大,患者的身體素質很難支撐下去。

總之,我們並不需要走到“談癌色變”的地步,但也千萬不能忽視體檢的重要性,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也就不會出現癌細胞轉移、擴散的難題了

癌症的真相:有什麼辦法減少患癌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稱,癌症是世界上人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但1/3的癌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其實也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阻止你得癌症,但是你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來降低你的患癌幾率。30年大資料,告訴你中國癌症的真相:為何身邊越來越多人患癌?

如果控制好以下可改變因素起碼避免45%的癌症死亡風險

吸菸:23.8%的男性癌症死亡和4.8%的女性癌症死亡由吸菸引起,通過戒菸和控菸,癌症的發病和死亡率能得到有效控制。

肥胖:超重和肥胖會增加食管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病風險。因為肥胖,癌症的死亡人數增加了250%以上,控制體重是控制癌症的有效方式。

飲酒:酒精具有明確的致癌性,近20%的男性食管癌死亡由喝酒引起。

30年大資料,告訴你中國癌症的真相:為何身邊越來越多人患癌?
而《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外因引起的癌症,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數十種癌症的風險。該項研究分析了此前200多項研究,對運動、久坐、飲食等諸多生活方式,與癌症的發病和死亡風險進行了系統梳理。

•運動

針對114萬參與者的分析顯示,運動可以顯著降低癌症的風險。但如果運動量超過了推薦量,防癌效益反倒不會增加。根據建議,每週中等強度運動150~300分鐘,或者高強度運動7~150分鐘,食管癌風險降低42%,乳腺癌風險降低10%,整體患癌風險下降10%。

30年大資料,告訴你中國癌症的真相:為何身邊越來越多人患癌?

•久坐

研究發現,久坐增加54%的結直腸癌風險、66%的子宮內膜癌風險。此外,久坐每增加1個小時,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濃度會增加16%,進一步增加前列腺癌風險。久坐還會增加癌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生活品質。

在生活中,降低久坐因素,整體患癌風險則會下降。

30年大資料,告訴你中國癌症的真相:為何身邊越來越多人患癌?
•飲食

飲食習慣與癌症的發病和死亡存在密切的關聯。20歲前和60歲後飲酒,乳腺癌風險均增加。而多吃蔬果、全穀物和膳食纖維,少吃肉類和精米細面,則可以降低絕經後的乳腺癌風險。

結語:對於一些確定誘因的癌症,要儘量避免其致癌因素了。比如戒煙可減少肺癌發生,接種hbv疫苗減少乙肝感染風險降低肝癌發病,接種hpv疫苗預防和減少宮頸癌口腔癌直腸癌等發生,預防和積極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減少胃癌發病,又比如吃飯喝水不要太燙,以減少口腔食道胃等消化道癌症,少吃或者不吃熏烤油炸醃制風乾等肉類食物減少胃腸類癌症發生,不要過度曬太陽減少皮膚癌發生…等等。另外保持愉快心情,會釋放壓力,積極運動鍛煉,早睡等等好的生活習慣對於任何疾病都有預防作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