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酮提升男人性能力還能治療糖尿病,如何促進睾酮素分泌?

根據英國巴恩斯利醫院休•鐘斯教授的調查,英國目前有150萬男性糖尿病患者,其中40%睾酮水準過低。過低的睾酮含量會使得內臟脂肪增加,對健康危害極大。臨床實驗表明,睾酮較低的糖尿病人採用該療法後,不但血糖更平穩,而且性功能得到改善。對此療法,英國糖尿病協會的態度是“既不推薦,也不否定”

這項實驗為期2年,共納入1000多名年齡在50-74歲的男性,經過測試對比,服用睾酮治療兩年後的受試者患者的空腹血糖較低體脂大幅減少,骨骼肌質量和握力增加,在生活質量上沒有差別。該研究表明,睾丸激素對預防T2DM確實有一些額外的好處

此外,在新冠肺炎的研究上,科學家也發現,睾丸素較多的男性,死於新冠肺炎風險更低

不幸逝世的新冠肺炎患者,大多因其他疾病的併發症而死亡,但英國斯旺西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無名指較長的男性死於冠狀病毒的風險較低。

斯旺西大學進化生物學專家約翰·曼寧教授表示,無名指較長的男性,往往體內存在更多的睾酮,而這種激素會產生更多的一種叫做ACE-2的化合物,該化合物有助於人體抵抗病毒。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睾酮水平高,人體的抗病性似乎越強,那麼睾酮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它是男性的專屬「福利」嗎?

一、神奇的睾酮到底是什麼?

睾酮,也叫睾丸素,是一種由男性睾丸分泌的類固醇荷爾蒙,但其實在女性的卵巢中,也會分泌出這種激素。

對於男性而言,睾酮關係著肌肉力量、體能、性生活和骨質強度,它可直接影響男性的肌肉恢復和生長,而體格健壯的男性往往具有更高的睾酮素水平。睾酮素影響著男性全身的生理功能,它不僅維持著體力、膽固醇、脂肪的平衡,還會促進男性性能力發育,預防男性骨質疏鬆、幫助維持心臟方面的健康。

從這個方面來說,睾酮充足的男性,往往身體健康更加有優勢,而反之,男性就會感到「力不從心」。

二、睾酮為什麼會缺乏?

睾酮並不是源源不斷的,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其分泌也會有所下降。有研究指出,男性到了80歲,體內睾酮含量僅有年輕時的1/50。當然,除了年齡的影響以外,一些生活習慣也會影響睾酮素水平提前下降。

1.過大的壓力

激素水平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當神經長期處於一個緊繃的狀態,自然就會導致激素分泌紊亂。壓力負擔重,往往體內睾酮素水平也會較低。

2.過度的訓練

一定程度上的訓練可以幫助促進體內睾酮素的分泌,但水過滿則溢,訓練過度會導致機體分泌腎上腺激素,分解肌肉蛋白,降低睾酮素水平。

3.低脂的飲食

脂肪也是刺激激素分泌的重要原料,若是男性攝入的脂肪含量無法滿足身體所需,激素沒有足夠的營養物質,就會導致水平直線下降。

三、3個方法自然提高睾酮水平

睾酮素讓男性更有「男人味」,但其實提高這種激素的方式並不難,可以通過生活細節改善進行提高。

飲食

膽固醇是睾酮素的「先驅」,因此完全杜絕脂肪的飲食,是不可取的。想要提高睾酮素,就要選擇優質脂肪飲食,如橄欖油、杏仁、牛油果、紅肉、蛋黃、黑巧克力等,都是優質的增脂食物。

鍛煉

適當的重量訓練,可喚醒身體對肌肉組織的修復,使得睾酮素分泌,硬拉、深蹲、卧推等都是較為適合的無氧鍛煉方式。

睡眠

有試驗表明,連續三天晚睡超過5小時,睾酮水平會大幅下降達10~15%。對於成年男性而言,每晚保證7~9個小時的睡眠是理想的選擇。

促進睾酮分泌是一項長期需要堅持的事情,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換句話說,促進睾酮也跟健身一樣,需要堅持幾個月時間,才能見到效果。所以,如果想保持健康青春活力,那麼就要把這些習慣堅持下去。

 

腦梗有什麼徵兆, 防治小知識:讓“腦梗塞”不再可怕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腦梗塞.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高於出血性卒中,占腦卒中總數的60%~70%。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閉塞和狹窄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較女性多,嚴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最高。數據統計出在1990-2016年間,全球各地的終生卒中風險,發現全球成年人發生風險的概率已達到24.9%

科學家早前曾做過研究,發現從血管的解剖角度來看,國人的「三高」飲食,為卒中的高發埋下隱患。

二、H型高血壓:最易引發中風的高血壓類型

你知道嗎?高血壓其實也分類型的,而有一種叫H型高血壓,是導致當今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H型高血壓有兩個要素——高血壓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種代謝生成物,我們人體攝入的飲食中含有蛋白質,蛋白質的蛋氨酸代謝后就會生成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可以再代謝轉化人體需要的生物活性物質,但若是缺乏必要的營養素,如葉酸、維生素B12,那麼這種物質的轉化過程就會受阻,體內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而生活活性物質生成減少,就會導致分泌紊亂,引發疾病。美國第三次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患者Hcy升高是因缺乏葉酸和維生素B12。

若是想要降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濃度,最安全有效的途徑就是補充足夠的營養素,而葉酸就是其中之一。

三、合理補充葉酸可以降低卒中風險!

在NEJM的統計報告表中,美國卒中的發病率下降效果喜人,在過去的10年間,美國政府在控制風險因素和持續投資公共衛生項目措施大力干預,使得國民的卒中風險持續下降。

(美國近百年來卒中負擔下降

研究發現,Hcy升高合併高血可增加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增加約11倍,而補充葉酸則為目前降低Hcy最為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美國及加拿大從1998年開始,已經強制執行讓國民補充葉酸的措施,他們在麵粉中添加葉酸成分,極大地改善了葉酸和Hcy的水平。截止2009年,全球59個國家開展麵粉強化強制政策的國家中有51個實施了葉酸強化。

那麼普通老百姓日常應該如何補充葉酸呢?

日常食物補充:綠葉蔬菜、豆類、柑橘類水果、穀類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酸,不過食物在烹飪過程中會造成一部分葉酸的流失,正常膳食很難獲取成年人足夠的葉酸需求量(>0.4mg/d),因此還需要額外選擇補充劑進行補充。

藥物治療:針對患有高血壓或是有親人有高血壓病史的人群,可以使用含有0.8mg葉酸的固定復方製劑降壓藥物,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生活中,很多人容易誤讀該疾病的預警信號。一些行為的異常也可能是發病訊號,例如炒菜不放鹽、打麻將亂出牌、胡言亂語、頭暈、肢體乏力無力等等,千萬不要隨便誤作其他疾病隨意處置。腦卒中的黃金搶救時間為4個小時內,針對病人也並沒有特殊的自救措施。因此發病後應當以最快速度選擇有資質、有能力進行急性期腦血管病救治的綜合醫院、腦血管病專科.

你肥胖嗎,中老年人體重維持在多少更健康長壽?

體重,關乎著一個人的壽命長短和健康程度。過於肥胖自然不利於健康,過於瘦弱也會導致營養不良。如今,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並且呈爆炸式增長。肥胖已成為全世界的一大難題,那肥胖的標準是什麼?您離肥胖還有多遠?在臨床上,診斷肥胖以體重指數(BMI)為標準。指體重(kg)/身高(m)平方得到的數位,用以評估一個人的胖瘦程度.成人BMI≥24為超重,BMI≥28為肥胖

近日,發表在《BMC Medicine》雜誌上的一項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研究論文,在十年間分析了365萬餘名無癌症成年人的數據,對這些參與者進行26種不同癌症的分析篩查。在長達8年的隨訪中,其中的20萬名參與者被確診為癌症。

通過兩項數據對比分析發現,較高的體重指數(BMI)與26種癌症的發生相關,包括常見的宮頸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等等。[1]

此外,該研究還證實體重指數(BMI)和腰圍2個指標,在評估與肥胖相關的癌症風險中是高度重合的。

這項研究再次提醒我們:肥胖不僅影響你的顏值,更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肥胖到底有「幾宗罪」?

毋庸置疑,肥胖是不健康的,除了造成外貌焦慮以外,還會帶來很多慢性疾病隱患。

心腦血管疾病。肥胖會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尤其是40歲以後的肥胖人群,患高血壓的風險是平常人的50%,而高血壓會導致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此外,肥胖導致脂肪附著在心肌,影響心肌功能,也會直接引發心衰、心律不齊等疾病。肥胖還會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影響大腦健康。

糖尿病。肥胖人群的糖尿病發病率比普通人要高數倍,糖尿病的新發病例大部分都是肥胖及超重人群。[2]這是因為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肥胖人群等於擁有了胰島素「抗體」。胰島素是人體的降血糖激素,當胰島素不足時,通過食物攝入的大量糖分將進入血液循環,造成高血糖與糖尿病。

關節炎。超重會導致膝關節炎的發病率大幅度上升。原因是體重增加之後,關節需要負擔的壓力也就隨之增加,長此以往造成磨損,再加上體內糖和嘌呤的代謝障礙,很容易誘發關節炎。

腫瘤。肥胖與一部分的腫瘤發病也密切相關,例如女性高發的乳腺癌、卵巢癌等等。這是因為肥胖會影響體內雌激素的分泌,激素和代謝紊亂就容易誘發癌症。

二.怎麼知道是否肥胖?2個指標幫你

根據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判斷自己是否肥胖。

(1)BMI指數

BMI,即身體質量指數,是衡量人是否肥胖的指數。具體計算公式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正常體重的BMI範圍是18.5~25,小於18.5為過輕,大於25小於30則是超重,30以上可判斷為肥胖。

按照這個標準,身高170cm的人,體重超過72公斤就是超重,超過86公斤就是肥胖。

(2)腰圍

要時刻記住BMI的公式可能有些困難,還可以通過腰圍來判斷肥胖。腰圍的測量方式是在距離肚臍上方三個手指的位置用軟尺繞一圈測量。

若女性腰圍在85厘米以上,男性腰圍在90厘米以上則可以判斷為肥胖。

二.怎麼減肥?營養專家來支招

減肥是最近熱度不減的話題,大家都知道減肥要「管住嘴邁開腿」,到底怎麼做才好?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學營養減重門診主任醫師陳偉,針對減重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貫徹降鹽、降糖、降油飲食。高鹽飲食容易導致身體水腫,而且會破壞體內的電解質平衡,導致高血壓。少吃高糖食品,否則會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盡量避免吃餅乾、澱粉類食品。建議選擇少油的烹飪方式,如蒸、白灼等,避免煎炸、燒烤食物。

邁開腿。鍛煉也是減肥必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保持日常鍛煉不僅能夠燃燒身體熱量和脂肪,還能保護心腦血管健康。注意減肥鍛煉要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相結合,運動后要注意拉伸和放鬆肌肉。

三.老年人不可盲目減重

年輕人為了健康控制自己的體重,但老來“過瘦”亦會導致體質變弱而影響健康。因此提醒老年朋友對胖與瘦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老年人的健康體重需採用體質指數衡量,其計算公式是:體質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2。老人的體質指數最好保持在 20~26.9

如果老人的體質指數小於20,說明體重偏低,易出現營養不良、體虛乏力、跌倒等風險;如果體質指數大於26.9,說明超重或肥胖,存在“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

對於肥胖的老年人,體重管理應講究循序漸進,不宜速度過快,最合理的第一步就是先保證不再發胖,其次是半年內體重要減輕5%-10%

 

 

腦震蕩需要治療嗎,腦震蕩多久能恢復?

腦震蕩指的是頭部外傷後,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短至數秒鐘或數分鐘,但不超過半小時。清醒後對受傷當時情況及受傷經過不能回憶,但對受傷前的事情能清楚地回憶。隨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欲嘔等情況

腦震蕩醫學上稱為「輕型閉合性顱腦損傷」,通常指的是頭部受到外力打擊后,出現短暫腦功能障礙,短暫昏迷、近事遺忘、頭痛、噁心、嘔吐、認知和情感障礙等一系列癥狀。大部分患者還伴有頭痛頭暈、渾身乏力、失眠、心悸、記憶力減退等。一般來說,不會持續很久,數日或數周較為多見。

腦震蕩之後,大多數患者通過適量休息是可以自愈的,但是要注意顱內血腫疾病的發生。顱內血腫是可以危及生命的,必須趁早診斷進行手術將血塊取出,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對於一般較為輕微的腦震蕩患者而言,傷後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完全恢復了,在康復時間內,要注意飲食清淡,戒煙戒酒,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減少使用腦力以及體力的活動,避免對腦部進行第二次傷害。

高危性行為後,及時去做這些可以阻斷艾滋病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觥籌交錯後,高危性行為其實並不罕見。在這個愛滋病橫行的年代,跟陌生人發生了一次性行為,可能就會感染一些特別的疾病,比如艾滋病。高危性行為顧名思義是一種極危險的性接觸方式,也可以說是愛滋病的交通路徑。具體什麼行為是高危性行為呢?

高危性行為是指的不固定性伴侶或者是多個性伴侶之間發生的不帶套性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和一些不明健康情況的人發生了體液交換的行為。

在發生高危性行為之後,很可能會因此而感染性病甚至是艾滋病。在發生高危性行為之後,前期很可能不會出現癥狀,但是要警惕,因為前期是阻斷艾滋病的黃金時間

發生高危性行為,我應該怎麼做?

1、在發生之後,一定要在72小時內去諮詢當地定點治療醫院。購買並服用阻斷藥物,切記阻斷藥物必須要連續服用28天,在服藥期間要進行檢測。服藥28天之後要再次檢測,避免出現阻斷失敗的現象。

2、服藥期間需要做HIV、DNA檢測,在服用藥物6周之後還需要進行HIV抗體檢測,確認沒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需要注意的是,檢測一定要選擇當地的疾控中心或者是正規醫院進行。

3、一旦發現感染之後,要遵照醫囑定時定量服藥。保持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情緒上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注意放鬆心情。

防範高危性行為帶來的危險,最重要的還是注意個人衛生,拒絕不潔性關係,發生高危性行為後如若出現問題,伴侶雙方應同查同治

結語:只要是你覺得快樂並願意承擔責任的事情也並非絕對不能去做,但是,請一定要在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去做快樂的事情。畢竟為了追求一時痛快而造成抱憾終身的結果,再快樂的事情也不值得!

 

 

甲狀腺結節會癌變嗎?如何預防癌變風險

甲狀腺結節是指在甲狀腺內有腫塊,日常在吃東西或者吞口水的時候,也就是吞咽動作的時候,會有明顯的感覺到有東西在上下移動。而且,它的病因有很多,如甲狀腺退行性變、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現為結節。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顯著升高。有研究表示,高解析度超聲對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為19%-68%,儘管其中大部分為良性,但也有約4%-5%的甲狀腺結節存在惡變風險。

甲狀腺結節會癌變嗎?

甲狀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目前,甲狀腺結節的尚未清楚,不過醫學界認為與家族遺傳、甲狀腺炎症、情緒波動大、免疫紊亂、碘攝入過量或不足等因素有關。

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檢查出甲狀腺結節,就非常擔心與甲狀腺癌有關。其實,甲狀腺結節有良惡性之分,可以通過超聲檢查中的包膜、邊界、內部的回聲和有無鈣化4個方面來判斷良惡性。


良性甲狀腺結節一般是一個包膜,而且包膜完整,形狀多為橢圓形或圓形,邊界清晰,內部回聲均勻,沒有鈣化。惡性甲狀腺結節形狀不規則,邊緣模糊,呈浸潤性、小分葉或毛刺,微鈣化,結節內部回聲呈低回聲。

超聲檢查后,如果高度懷疑是惡性甲狀腺結節,需要進一步做細胞穿刺、細胞學的檢查等,才能最終確診。

檢查出甲狀腺結節之後,有的人非常緊張,要求醫生馬上進行手術,生怕時間長了會發展成甲狀腺癌。專家提醒,95% 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只需要定期複診檢查。

臨床證據表明,良性甲狀腺結節基本不會轉「惡」。即使是惡性甲狀腺結節,也不必過分緊張。一般來說,直徑在1cm以下的甲狀腺結節,惡性程度較低,定期隨訪即可。

如果結節存在邊界不規則、不清晰,結節的回聲低,縱橫比>1等情況,就高度懷疑甲狀腺癌了

甲狀腺結節癌變時,身體會出現5個信號

對於惡性甲狀腺結節患者來說,甲狀腺癌變的風險比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高很多,因此要密切觀察身體的異常。如果出現以下幾個信號,說明出現了癌變,要馬上採取措施:

1、結節短時間內迅速增大,用手觸摸發現腫塊變硬;

2、引起頸部淋巴結腫大,出現聲音嘶啞、咽喉疼痛、呼吸困難等癥狀;

3、結節位置固定,結節和頸部軟組織有粘連,吞咽時活動性較差;

4、甲狀腺掃描的時候,出現單個冷結節,同時超聲顯示結節血流信號豐富;

5、經過一段時間的甲狀腺抑製劑治療后,結節不變小反而增大

如果發現身體出現以上甲狀腺結節癌變癥狀,應馬上告知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做好這4件事,降低癌變風險

雖然甲狀腺結節以良性結節居多,但是癌變起來是很兇猛的。尤其是未分化癌,惡性程度較高,容易複發轉移。所以,甲狀腺結節要做好這幾件事,降低癌變風險。

第一,要密切觀察身體異常,比如頸部有沒有變粗,有沒有包塊,是否發音困難,聲音嘶啞等,如發現不對勁,要及時就診。

第二,定期做甲狀腺彩超檢查,尤其是甲狀腺高危人群,可以及早發現結節或腫塊。

第三,甲狀腺結節患者宜選食物:
1、多吃些具有增強自身的免疫力的食物,像是在山上采的新鮮的香菇、蘑菇、木耳、核桃、山藥和新鮮水果等。

2、 宜吃一些新鮮的蔬菜:例如:甘藍、白花椰萊、芥末葉、綠花椰菜、甘藍萊芽黃色大蕪菁、大豆、菠菜、蕪菁。這些食物都是有助於壓抑甲狀腺製造荷爾蒙的。

3、可常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如蘋果、桃、棗、檸檬、椰子、芒果、無花果、香蕉、柿等。花生、核桃、蓮子、菱角、雞頭米等乾果也可以常吃。

甲狀腺結節的忌選食物:

1、 忌海鮮食品和刺激性食物:因為海味中含有碘,而甲狀腺結節患者吃碘會造成病情加重的。

2、忌濃茶,由於甲狀腺結節患者由於代謝速度增快,會出現心率加快、甚至心慌的症狀。

3、 要忌食辣子、生薑、生蒜的辛辣食物,因為甲狀腺結節患者常常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所以不適合吃辣椒等強烈刺激性食物

 

直腸癌是什麽原因引起的,癌症早期有什麽特徵

直腸癌是指從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直腸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腸指診及乙狀結腸鏡診斷。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關係複雜,手術不易徹底,術後復發率高。中下段直腸癌與肛管括約肌接近,手術時很難保留肛門及其功能是手術的一個難題,也是手術方法上爭論最多的一種疾病。直腸癌發病年齡在45歲左右。青年人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

一、90%以上的結直腸癌由腸息肉演變而來

結直腸癌得發展過程比較簡單,且發展速度緩慢。85%~95%左右的結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1]

腺瘤型腸息肉都為異型增生,一開始是過度增生,然後出現不規則小息肉,其中的一些小息肉發展成大息肉,再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最後變成浸潤性癌。

腸息肉指的是結腸和直腸腸腔內黏膜突出的異常生長,長出了一個小肉疙瘩。腸息肉的體積有大有小,數量也可多達數百上千個。

多數腸息肉屬於良性,但腸息肉中的腺瘤,有部分會惡變成癌。但這一過程非常漫長,需要10至15年的時間,這為人為干預、阻斷癌細胞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二、得了結直腸癌,身體會出現哪些不適?

結直腸癌初期的癥狀缺乏特異性,隱蔽性很強,常常被誤以為是其他良性的肛腸疾病,等到被確診時已經非常嚴重。因此,出現以下幾種癥狀時,一定要留個心眼。

1.便血

這是所有大腸癌最常見的早期癥狀之一,多表現為在排出大便的一側沾有新鮮血跡。但是由於很多常見的慢性肛腸疾病,如痔瘡等,都伴有便血的癥狀,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略。

2.黑便

黑便產生的原因是因為腸道內出現了出血現象,加上糞便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較長,顏色才會變深,這也是便血的一種表現。

3.排便不暢

許多患者都以為只是簡單的便秘,但結直腸癌的表現不只是便秘,還偶有腹瀉的癥狀,且常常有一種「拉不幹凈」的感覺。

4.大便變細、排便疼痛

患者的大便形態會越來越細,直到細如蚯蚓,伴有血樣粘液。此外,約有半數的直腸癌患者會感到排便疼痛。

為什麼結直腸癌一發現就是中晚期?

結直腸癌居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第二位,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因為早期結直腸癌的診出率低。有數據顯示,85%以上的結直腸癌發現時就已經是晚期了。[2]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早期結直腸癌非常善於隱藏,癥狀輕微或無癥狀。中後期結直腸癌患者可能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秘和腹瀉交替、腹痛腹脹、類似痔瘡的疼痛和便血等等,但是早期結直腸癌通常沒有癥狀。

即使是已經表現出來的癥狀,也很像其他常見的普通肛腸疾病,所以很容易錯過治療時機。

其次,國民對癌症篩查的意識不強。很多人沒有進行健康體檢的習慣,即使進行體檢,也只是做一些血常規、胸部CT等檢查,根本無法發現隱匿在大腸深處的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的治療關鍵就是早發現,因此有疑似癥狀后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預防結直腸癌,及早做篩查

中國首個癌症早篩前瞻性大規模多中心註冊臨床試驗(Clear-C)重要數據結果近日發布顯示: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對結直腸癌的檢測靈敏度顯著高於傳統的便隱血檢測。[3]

因此,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能夠最大限度地預防結直腸癌的進一步惡化。以下人群都是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需要按時進行篩查。

家族中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的人群,應在40歲後進行結腸鏡檢查;有癌症史的人群也需要在45歲前開始進行篩查;患腸道息肉的人群以及有慢性腹瀉或慢性便秘的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中日友好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花瞻建議,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飲食方面,堅持低脂飲食,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食物,因為腸息肉的誘因就是直腸內缺乏纖維素。

減少攝入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尤其是燒烤、火鍋等。另外,糖尿病和肥胖也是結腸癌的危險因素,平時應加強鍛煉控制體重。

直腸癌的症狀有時並不能完全表現出來,有時在疾病早期,病症非常隱晦,所以,很容易被患者忽視,多數患者察覺之後,已經是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所以,還是建議大家在生活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並且定期做好必要的身體檢查。

血型和癌症真有關係嗎?醫生告訴你真相

以前大家會把血型和星座聯繫到一起,用來分析一個人的性格或言行舉止,多數是用來娛樂,並沒有科學依據,畢竟全世界的人那麼多,不能單單用血型或星座就來分析,但是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血型和某些癌症真有有關係

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男性不同類型的血型,能夠影響到腫瘤疾病的發病率和治療后的複發概率。

研究人員對2004-2010年之間的555名前列腺癌患者進行了跟蹤隨訪,0型血的男性在手術治療后的複發概率很低,而A型血的男性的複發概率最高,達到了35%。

不同的抗原和抗體組成了不同的血型,所以其抵禦疾病的程度也存在很大差異。血型與不同類型癌症的發病率有關,也會影響到治癒率和複發的概率

所以研究人員以為,醫生應該對不同血型的癌症患者,制定符合其血型特點的治療和防止複發的策略。

常見的4種血型各有什麼特點?

人類最早認識的血型系統是ABO系統,這是在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卡爾·蘭德施泰納發現的。

他發現健康人群的血清,對不同個體的紅細胞有凝聚作用,此後他的學生又發現了第四種血型即AB血型。目前,最常見的就是A、B、O、AB血型。

A型血的人,紅細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這類人群的血清中會產生對抗B型抗原的抗體,所以A型血的人只能接受同類型或者O型血的血液

B型血的人正好和A型血的人相反,紅細胞表明有B型抗原,血清中產生對抗A型抗原的抗體,所以這類人群如果接受輸血,只能使用同類型和O型血的血液

AB型血的人,紅細胞表明同時有A和B型的抗原,血清中不會產生相互對抗的抗體,AB型血只能接受同類型的血液

O型血的人,紅細胞表明不存在抗原,血清中也不存在抗體,因此O型血的人適合給其他類型血型的人輸血,但是自身卻只能接受同類型的血液

哪種血型最容易得癌症?

統計顯示,臨床上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都是A型血,胃癌、食管癌、舌癌、肉瘤是這類血型的人相對多發的腫瘤疾病。A型血整體患癌風險是其他血型的1.12倍。

B型血整體的患癌風險較低,在國內胃癌和結直腸癌的風險更低。不過,B型血的人前列腺癌的風險有所增加

O型血的整體患癌風險是其他血型群體的0.84倍,其中,胃癌的相對風險是16%,胰腺癌是25%,乳腺癌是10%,結直腸癌是11%,卵巢癌是24%,食管癌是6%,鼻咽癌是19%。

而AB型血的群體中,男性整體的患癌風險比較高。在國內,AB型血和肝癌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相比之下,AB型血和肉瘤、淋巴瘤以及白血病的風險無關,同時,AB型血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也不高。

不同血型如何對抗癌症?

針對不同血型的腫瘤發病概率,在預防和治療癌症方面,不同血型的人也應該有所側重。

由於A型血的人整體患癌風險偏高,尤其是消化系統腫瘤疾病,因此要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腹脹、食欲不振、消瘦、嘔吐、便血等情況,應該及時就醫診治,同時健康的人群還應該做好腫瘤的篩查。

O型血的患癌風險也相對較高,因此整體上應該加強注意和預防,建立起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同時在到達一定的年紀之後,還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建立起腫瘤篩查意識,與此同時,要積極治療身體出現的各種疾病,要防止某些疾病轉變成慢性疾病。

B型血的人雖然整體患癌風險較低,但是這僅僅是個概率問題,不代表百分百不會發生。生活中,避免接觸致癌因素,避免吸菸喝酒等損害健康的行為,積極的從飲食和運動的角度去防病治病,才能保持持續的健康。

此外,B型血的人,前列腺癌風險較高,因此男性群體到了50歲以後,應該建立起防治和篩查意識。

AB型血的男性,肝癌的風險相對較高,因此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飲酒,要預防乙肝病毒,如果已經存在肝臟疾病,要積極的治療,減緩病情的惡化程度。

血液並不像大家想得那麼簡單,癌症的成因很複雜,還要看遺傳因素、飲食和生活習慣、環境和職業危險等等。隨著科學發展,人們對疾病認知更加深入,相信在不久後還會對癌症有新的認知,大家在體檢抽血時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時諮詢醫生,千萬不要自己瞎擔心。

50歲以上要重視腫瘤篩查,腫瘤檢查項目有哪些?

腫瘤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體檢中各項血液檢查指標,B超、X光、肛門直腸指檢,婦科體檢中的巴氏塗片、乳腺鉬鈀攝片等都是常用的篩查腫瘤的方法。戰勝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將疾病的苗頭扼殺在搖籃中,否則一旦生根發芽,想要全身而退自然就沒那麼容易了。

很多癌症患者之所以無法治癒,是因為大多數發現已是晚期,因而進行腫瘤篩查非常有必要。

腫瘤篩查是浪費錢嗎?

無論是抗癌患者的現身說法,還是醫生,對於癌症的預防,最好就是要做到早篩查和早診斷。

腫瘤篩查對於預防和治療癌症疾病非常重要,40歲以後就建立起主動的體檢意識,早期發現疾病治癒的可能性就越大

腫瘤篩查最本質的作用,能夠早期發現疾病的苗頭,然後儘早治療,這樣患者治癒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臨床的數據顯示,腫瘤早期的治癒率可以達到80%以上

對普通家庭而言,首先是經濟因素的考慮,如果做全面的腫瘤篩查,多數家庭針對几十K的檢查費用都是望而卻步,很多人覺得花錢去做這種以概率性出現的疾病得不償失,所以根本沒有防病的意識。

正因為預防意識的缺失,進一步導致對腫瘤篩查項目的不理解,不知道該做什麼,或者是對某些項目的檢查心存疑慮。

而近些年來,打著體檢項目騙取錢財的案例時有發生,也讓很多人心存警惕。事實上,只要是專業正規的醫療機構,都能做到準確的診斷和篩查。

上了50歲,要著重篩查哪些腫瘤?

根據世衛組織對腫瘤疾病的分類,目前的癌症疾病種類在200多種以上。對大多數群體而言,全部做完這些篩查是沒有必要的,生活中,針對發病率高以及危害性大的腫瘤疾病做篩查就足夠了。

50歲以上的群體,應該注意肺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前列腺癌這6種癌症的篩查。其他年齡段的群體,應該注意乳腺癌、膀胱癌、鼻咽癌、胰腺癌的篩查

從年齡區分上來說,不同類型的癌症,其發病的時間節點都有差異,因此根據不同的年齡節點,對一些發病率較高的腫瘤疾病分好輕重緩急,是很有必要的。

腫瘤篩查不是人人都要做,但這7類人要重視

不過年齡因素只是腫瘤篩查中一個區分節點的坐標,對於大眾來說,腫瘤篩查還要有針對性。

吸菸群體:菸草屬於明確的致癌物質,長期吸菸的群體應該建立起篩查意識,做好對肺癌等腫瘤疾病的預防。

酗酒群體:酒精對身體帶來的傷害也是明確的,長期飲酒甚至酗酒的人群,也應該儘早進行腫瘤的篩查。

感染群體:乙肝病毒、幽門螺桿菌、人乳頭瘤病毒、EB病毒,其誘發癌症發生的風險很高,如果是這幾類病原體感染的群體,除了要積極治療感染引起的疾病之外,還應該提前做好癌症的篩查。

長期接觸致癌物質群體:某些職業會長期接觸石棉、化工製品、輻射等致癌因素,這些高危職業因素群體,也需要建立防癌篩查意識。

家族遺傳群體:胃癌、結直腸癌等都有家族遺傳性,有家族病史的群體,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一人或者多人患癌,其直系子孫都應該提高防癌意識。

高危發病區域群體:癌症發病有地域性,比如鼻咽癌在華南地區相對多發,因此在某一種腫瘤疾病高危區域的群體,也要建立起篩查意識。

慢性疾病群體:肝臟、胃、結直腸等器官的慢性炎症病變,都有很高的癌變風險,這一類慢性疾病的群體,也應該儘早做好腫瘤的預防和篩查。

補充:腫瘤篩查不是越貴越好

腫瘤的篩查跟價格因素沒有關係,如果不存在某一方面的致病風險,你花大價錢去做不相關的篩查,對於疾病的預防也沒有意義。

反過來說,如果你是某一腫瘤疾病的高危群體,比如你是直腸息肉患者,幾塊錢的肛門指檢,也能有效排除和篩查出直腸低位癌的發病。

所以在篩查的診斷上,不是說價格越貴越好,最主要的是要對症,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有針對性的篩查項目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肿瘤初筛的有效方法。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主要是對原發性肝細胞性肝臟重大疾病的篩查。

腫標篩查(CEA):主要是對胰腺、結腸、肺、乳腺等重大疾病的篩查。

糖類抗原(CA19-9):主要用於篩查胰腺、膽道、腸道及甲狀腺等器官重大疾病的篩查。

糖類抗原(CA50) :主要用於胰腺、胃、肺等器官的重大疾病的篩查。

糖類抗原(CA24-2):主要用於胰腺重大疾病篩查,與CEA同測,有助於結/直腸重大疾病的篩查及診斷。

糖類抗原(CA72-4):主要用於胃、直腸重大疾病的早期篩查。

細胞角蛋白(CYFRA21-1) :主要用於非小細胞及N母細胞等的重大疾病的早期篩查。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主要用於小細胞肺臟重大疾病、腎臟神經母細胞及神經內分泌細胞性重大疾病的早期的篩查。

糖類抗原(CA125):主要用於卵巢、子宮內膜、結直腸、胃腸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篩查。

糖類抗原(CA15-3):主要用於乳腺重大疾病的早期篩查。

前列腺特異型抗原(T-PSA):主要用於男士前列腺以及其它前列腺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

遊離前列腺特異型抗原(F-PSA):主要用於男士前列腺以及其它前列腺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

女士TCT檢測:檢查是否有宮頸重大疾病及重大疾病前病變、黴菌、滴蟲、人乳頭瘤狀病毒等感染 。

男士TCT檢測:主要用於早期膀胱、前列腺及泌尿系統等重大疾病的篩查。

長期抽菸的人突然戒菸對身體好還是不好

現代人們對於身體健康上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打算戒菸的人也逐漸增多。但是有很多人發現,突然性的戒菸會出現很大程度上的身體不適,那麼突然戒菸對身體健康有影響嗎?戒菸是為了身體健康,如果戒菸的效果反而還會造成身體損傷,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下面就和大家詳細說說。

戒菸到底能不能為吸菸者的身體帶來好處?很難從個體上來說明,要看群體的數據。

調查數據顯示,吸菸會給人帶來一系列的疾病:即使每天只抽1支菸,也會使男性冠心病發病風險增加74%,女性增加119%;吸菸者患中風的概率是非吸菸者的1.5倍,吸菸儼然成為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而戒菸后,雖然心血管不會立刻回到吸菸前的水平,但有研究顯示,戒菸者5年後心臟病風險降低了38%。[1]

盲目戒菸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吸菸會對肺部產生很大的影響,即使一天只抽少量的幾支,長期吸菸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因此不是戒菸會帶來疾病,導致疾病發生的是吸菸本身。

肺部疾病

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吸菸對肺部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香菸在燃燒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有害化學成分,這些成分會使支氣管或者肺泡、氣管發生慢性病變,導致氣管炎、肺心病,肺氣腫、甚至是肺癌的發生。

心臟疾病

香菸燃燒時產生的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導致心肌缺氧。香菸中的尼古丁還會刺激神經中樞,能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

長期如此,心肌缺氧可能引起冠狀動脈梗塞、心臟局部缺血,從而促使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多種心臟疾病。

口腔疾病

長期吸菸容易導致唾液腺發炎,味蕾受損,因此吸菸者的味覺和嗅覺能力通常比較弱。菸草經燃燒釋放的有害物質還易侵蝕牙齦和牙周組織,容易引起牙周炎、牙齒鬆動、脫落等。長期吸菸人群患口腔癌和咽喉癌的風險也要高於普通人群。

吸菸有百害而無一利,儘早戒菸最好。但是對於常年吸菸已經成習慣的老菸民而言,戛然而止地戒菸會給身體帶來很多的不適,這些不適是由戒斷反應導致的。

香菸是具有成癮性的,突然戒菸會出現戒斷反應。出現包括焦躁、失眠、乏力、流鼻涕等一系列癥狀。中日醫院菸草病學及戒菸中心肖丹教授表示:

這些在戒菸早期出現的不適癥狀屬於戒菸的正常反應,並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2]但是對於一些身體比較虛弱,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來說,可能難以負擔戒斷反應,這時候就不適合突然戒菸。

戒菸要講究方法,謹記2點

導致菸民戒菸成功率低的很大原因,是對於香菸的心理依賴。身體上的戒斷反應,在停止吸菸后的幾天就會消失,但是心理上對吸菸的渴望,卻可能伴隨吸菸者一生。

或許有很多人想問,多長時間不吸菸算戒菸成功?專家表示,每個人吸菸的情況各異,戒菸成功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或天數來判定,但可以將戒菸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一個月、三個月和一年。

如果成功度過了第三個階段沒有復吸,也沒有強烈的吸菸慾望的話,那麼可以看作是戒菸成功了。

關於戒菸的注意事項,建議分依賴程度選擇戒菸的方式。對香菸依賴程度低的,可採取直接戒菸,即通過自身意志力抑制想吸菸的慾望,或採用一些口香糖進行替代。

對於頑固、戒菸難的菸民,若無法自己戒除香菸,可以通過到戒菸中心、諮詢專業醫生來尋求幫助解決。

戒菸不止要靠戒菸者本身的意志力和堅定的信念,周圍的環境和家人的幫助在其中也能起到微妙的影響作用。戒菸勢在必行,相信只要從心理上真正戒斷,就能戒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