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檢查就是肺癌晚期?或與這幾點有關,很多人都忽視了

眾所周知,肺部是我們人體很重要的器官,它溝通著體內體外的呼吸交流,是我們很最重要的“防盜門”,過濾,呼吸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肺癌卻是這幾年的高發病率,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光診斷出就有180萬例!难以想象,近五十年来,许多国家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第一位,而女性占第二位!严重者可能会扩散其他器官,甚至是脑转移!

您的肺是怎麼廢掉的

工作頻率一般按秒計算每2秒吸入氧氣3秒后呼出各位的一生有2/5的時間在吸氣3/5的時間在呼氣按照人的平均壽命來算我們一共會呼吸36.8萬立方米的空氣

另外除了呼吸這項工作我倆還會搞搞副業——造血各位全身的血小板有一半都是本肺的功勞而且我們很注重工作效率每小時就會生產1千萬個

多虧血小板讓你們無需害怕傷口流血的狀況畢竟止血和修復破損的血管是它們的看家本領了但再強大的身體器官也經不起各位這樣作!各位都是如何「損害你的肺」的?

一、吸菸

眾所周知90%的肺癌都和吸菸有關

二、做飯喜歡煎炸炒
有研究表明每天做飯的女性其肺癌的發病率會比普通人多兩倍

那些做飯喜歡煎炸炒的女性患肺癌的風險也比做煮食的女性高畢竟煎炸炒的方式更容易產生油菸其裡面的致癌物對肺部的影響也非常大紅肉在高溫加工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致癌物——異胺環這物質會對肺產生不利影響

三、飲食不均衡

研究證實維生素B6攝入過少會讓肺癌的發生率上升這是因為維生素B6可以調節身體炎症當它缺乏時身體會進入慢性炎症的狀態從而增加發生腫瘤的幾率

四、長時間待在地下室及不通風的室內

地下室或者有花崗岩等裝潢材料的房間都存在氡氣濃度超標的狀況這玩意無色無味一旦經過呼吸道進入肺部就會因為其放出的大量放射線造成肺部輻射損傷值得一提的是下面這些外因同樣需要我們注意

一、吸二手菸

二手菸暴露不存在「安全水平」只要吸入了就會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二、空氣污染

世界肺癌大會(WCLC)曾公開稱空氣污染確實會造成肺癌

因為受污染的空氣中可承載包括二氧化氮等十幾種致癌物質這些微小顆粒同樣會傷害肺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教授也認為霧霾中的二氧化氮與肺癌的關係密切跟大家提一嘴肺癌的可怕之處在於如果病人體質較差加上腫瘤分期不好

早期肺癌要發展到晚期往往只需數月時間

早期的肺癌往往沒有明顯癥狀要察覺起來有一定困難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王繼勇就說過目前的肺癌一經發現

80%以上都是晚期

但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尋大家可以看看身上有沒有出現這些問題

一、胸悶氣短

除了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甚至會在吸氣時產生喘鳴音這種聲音在咳嗽后也不消失是肺癌早期體征之一但為時短暫,容易被忽視

二、呼吸道疾病超過兩周經治不愈

尤其是痰帶血、乾咳或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都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

三、反覆同一部位發生肺炎感染

雖說肺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但經抗生素等治療是可以痊癒的可如果一個部位反覆發生肺炎就應該引起我們對肺癌的警惕

有沒有什麼辦法預防?

很簡單,健康飲食,健康運動。多吃蔬菜,黑木耳,檸檬,紅棗等等。少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每天有規律合理運動,增加抵抗力,免疫力。

當遇到惡劣天氣時要記得保護好自己的肺部。從事化工職業的人群更要注意,做好防護措施。定期檢查身體,尤其是高危患者,一年一次胸部檢查。
最重要是身心舒暢,即使患病也是積極配合治療。

人到40歲以後,就會容易得癌症嗎?

癌症是當今醫學研究中難以治癒的難題。專家對於人們治療癌症的最真心的忠告就是,想要治癒癌症就要及早發現。但是很多朋友由於對醫學常識的不瞭解和生活狀態的不注意,導致錯失了發現癌症的最佳時期

什麽是癌細胞?

癌細胞是失去正常調控機制而失控性增殖的細胞,癌症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時期,由許多的影響因素、不良習慣積累而成。出現癌前病變前,身體內的細胞就已經發生了長時期的分裂和變化,直到發展出典型的癥狀和疾病,最後才演化成癌症。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精良的汽車,每個臟器24小時都在辛苦工作,所以需要定期的保養和檢修。不少腫瘤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誘發」出來的,比如過多食用高脂肪的食物,就容易引發心血管腫瘤;經常熬夜、情緒不好就會誘髮乳腺癌。

長期不良情緒會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給癌細胞以可乘之機,所以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二、得癌症等於判死刑嗎?不是

很多患者在確診為癌症后,就惶惶不可終日,覺得自己一定沒救了,又或者面對高昂的治療費用放棄了治療。

其實,部分癌症是可以被徹底治癒的,比如早期的甲狀腺癌、乳腺癌和結腸癌等,都可以通過手術去除病灶的方式來進行根治。還有部分嚴重的癌症雖無法徹底治癒,但能得到有效控制,實現長期生存,延長壽命。

在癌症治療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中的關鍵,對於一些惡性程度高的癌症更是如此。

舉個例子,最常見的肺癌,由於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被患者忽視,耽誤了早期治療。如果能在肺癌早期就進行干預治療,一般能通過手術方式達到治癒效果。而如果到了中晚期,癌細胞發生擴散后,手術治療的意義就失去了,患者只能通過放療、化療、靶向葯等方式進行治療。

為什麽40歲以後是癌症高發期

癌細胞在人體出現的初期,人們是沒有任何的感覺的,會經過一段漫長的過程。一般會在20年以上,癌細胞積累到10億的數量之後,人體才會出現反應。當年紀到達40歲以上的時候,致癌物對於我們的身體帶來影響到發病之間的這段時間,多數都已經越過了體內癌症細胞的潛伏期,這時只要持續接觸致癌物質,就會觸發癌症。

 

為什麽經常作噩夢,專家: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夢對人而言,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科學家們曾統計過,人這一生中有六年左右的時間都留給了這個無比玄幻的世界。   人的夢境有時候令人愉悅,有時候卻令人恐懼.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做完噩夢醒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麼總是做噩夢到底是不是「凶兆」?最近一項研究似乎證實了。

一、研究:一些夢境可能預示疾病發生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做夢和人類身體健康的關係,多項研究表明,如果夢的內容生動有趣,那麼睡眠質量更好,飲食習慣更健康;經常做噩夢和有睡眠障礙,患上帕金森氏症和相關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更高;晚上做夢比較少,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的信號;噩夢可能和心臟病有關,心臟病會減少大腦進氧量並擾亂睡眠。

然而,把做夢和夢境內容作為健康預警這件事,一直存在爭議,但不少研究人員指出,一些有趣的結果可能表明,預示性夢境或者發現癥狀前的做夢可能警示著健康問題

 

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國際夢研究協會前任主席、《睡眠委員會》一書的作者戴爾德麗·利·巴雷特在她的書中講了兩個例子:

有人夢見豹子咬在他的背上,醒來后發現那個部位有一個印記,於是就去看了醫生。另一個患者身上長了東西,但沒有放在心上,之後做了好幾個相關的夢,其中一個夢明確患者要去給它做檢查,於是患者就去醫院就診檢查,發現是早期黑色素瘤。

巴雷特認為,在人醒著的時候因為很多事分心,而夢捕捉到了身體出狀況時的某些微妙反應。

二、人為什麼會做夢呢?

人在入睡后,大腦也進入了休眠,但一小部分腦細胞仍然在繼續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

正常情況下,人的睡眠分為非快速動眼睡眠期快速動眼睡眠期,交替一次為一個睡眠周期,人每晚睡眠一般會有4~5個睡眠周期,每個周期約90~110分鐘。大多數夢境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在這個時期身體的活動度低,身體接受大腦的信息,讓肌肉處於麻痹狀態,伴隨夢境,防止身體亂動而受傷。

 

正常情況下,人類每晚要做4~6個夢,但很多人記不住甚至認為自己沒做夢,有的人則感覺自己做了一晚上的夢,這是為什麼呢?

夢境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如果我們在這個時期醒來,就會對夢記得比較清晰,如果是在其他時期醒來,往往不能清晰地記住夢境,甚至認為自己沒有做夢。

三、做夢說明睡眠質量不好嗎?

做夢是人潛意識的表達,也是保護睡眠的一種機制,並不能說明睡眠質量不好。一般而言,人一晚上會做4~6個夢,讓人睡眠不好的並不是做夢,而是身體或精神上的原因,影響了自己的睡眠質量,讓人記得自己的夢,造成經常做夢的感覺。

比如在精神壓力大時,人可能會做一些噩夢,讓人驚醒,之後難以入睡,大腦感覺疲勞;神經衰弱的人入睡困難,睡著后又容易驚醒,所以白天時無精打采。

 

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讓實驗者進入睡眠,研究人員在他出現「睡眠腦電波」時將他喚醒,不讓夢境繼續,如此反覆。

結果發現,夢的剝奪會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異常,如脈搏、體溫、血壓等增高,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減弱等,還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如緊張、焦慮、幻覺、記憶障礙等。所以,做夢不但不會影響睡眠,反而可能有利身心健康,夢境是人體協調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

四、經常做噩夢怎麼辦?

心理學家表示,噩夢是白天害羞、內疚、恐懼、焦慮等情緒在夜間的釋放,偶爾做噩夢並不會對人體健康不利,還能調節情緒。但如果經常做噩夢,會使得睡眠質量降低,免疫力下降。

 

科學界對經常性做噩夢的原因大致有兩個猜想

一,存在一些心理情緒問題。最常見的是焦慮和抑鬱,這些情緒問題干擾睡眠,讓人入睡困難,容易醒來,醒來后感覺疲憊。有時候情緒波動引起的睡眠問題比較隱蔽,有些人不太會往這方面想,容易讓人掉進一個惡性循環:焦慮/抑鬱 → 睡眠不好 → 白天狀態差 → 焦慮/抑鬱。

二,還有可能是某種疾病發出的信號。白天時,來自外界的刺激掩蓋了疾病信號,而晚上人體接受信息減少,這些微弱信號就會不斷送入腦中,導致頻繁噩夢。有學者認為,經常做噩夢可能是大腦血管受損或血流不暢,預示偏頭痛和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一整晚都在做噩夢,可能是存在關節痛、腰痛等慢性疼痛。

 

那麼,該如何解決噩夢呢?

對於情緒導致的噩夢,可以先用心理治療,必要時使用藥物治療,目前最常使用的一線抗抑鬱葯有舍曲林、帕羅西汀等。短期的心理問題可以嘗試自我調節,如果持續2周以上,建議儘早就醫,扛得越久,可能情況越糟糕。

非情緒導致的噩夢可能是生理性疾病,包括發燒在內(比如:流感),經常能引起夢魘。其他的睡眠失常,包括:呼吸暫停和猝睡症(患者在白天出現不可克制的、發作性短暫睡眠),都會導致噩夢和夢魘的發生。

夢魘和噩夢通常被認為是對日常經歷的一種正常反映,但“國際睡夢研究協會”仍然建議:如果它們不斷加劇,並逐漸惡化,那你還是需要尋求醫生的説明。 不過,首先你需要努力地去擺脫以上這6種因素。這是呼喚甜美夢境,驅走夜晚惡魔的最好方法!

胰腺癌為什麽稱癌王,有什麽症狀,怎麼預防?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明顯上升。本病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男女之比為1.5~2:1,男性患者遠較絕經前的婦女多見,絕經後婦女的發病率與男性相仿。治癒胰腺癌,希望有多大?

胰腺癌又稱癌王」,是因為它的生存率太低了,五年生存率只有5%-9%,發病率和死亡率比為1:0.89。胰腺癌之所以難以治癒,最主要的原因是難以早期發現,晚期治療的效果大打折扣。

胰腺位於人體的腹膜后,由於處於腹腔深處,所以發病癥狀非常隱匿,非常不容易在早期被發現。

如果不刻意做相關影像學和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很難在早期診斷出胰腺癌。此外,早期的發病癥狀不明顯,而且跟胃腸疾病、膽囊炎等疾病非常像,所以大部分人在出現癥狀的時候,不會跟胰腺癌聯繫在一起。即便是一些基層的、沒有經驗的醫生,在診治時也容易出現混淆和誤診

與早期癥狀難以發現相對應的是,一旦在臨床上出現有別於腸胃疾病的明顯癥狀,例如黃疸,就說明已經出現了膽管性梗阻,病程發展至少也有半年時間,可能到了中晚期階段,病情發展很嚴重了。

三、癥狀不容忽視,高危人群要警惕

胰腺癌的早期癥狀雖然不明顯,但對於一些反覆出現的癥狀,還是應該提高警惕,尤其是高危人群。

1.反覆腹痛

腹部疼痛是胰腺癌早期的癥狀,這是因為癌細胞侵犯到了腹膜后的神經叢。此類疼痛跟飲食等因素無關,而且疼痛的癥狀具有反覆性,隨著病情的加重,疼痛的感覺也會由輕到重。

2.消化功能問題

隨著病情的持續進展,患者的消化功能會逐漸出現問題,會出現腹瀉、便秘、腹脹等一系列癥狀,具體因人而異。

3.食慾下降

厭食的情況在早期階段即可出現,而且在進食后還會可能出現嘔吐癥狀,隨著食慾下降的程度加深,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甚至貧血。

4.膽結石癥狀

右上腹會出現劇烈的疼痛,並且還伴隨有高熱、黃疸等類似膽結石的癥狀。

胰腺癌的篩查,需要CA19-9腫瘤標誌物檢查,結合上腹部增強CT或者核磁共振,有胰腺癌家族病史或胰腺疾病的患者,需要每年進行一次增強CT或者核磁共振檢查。

生活中,需要關注這些癥狀的高危人群

1.煙民。吸煙是一個已經明確的風險因素。有20%的胰腺癌患者是吸煙引起的。另外,常吃薰制或加工肉,會使血糖升高從而增加胰腺癌風險。

2.糖尿病患者。日本的大規模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患胰腺癌的風險比健康人群高2.12倍,而女性則要高出1.5倍。如果中老年人無飲食和生活習慣問題,血糖卻不受控制,長期有糖尿病,應考慮接受胰腺癌檢查。

3.肥胖人群。美國的研究顯示,肥胖也會增加胰腺癌風險。BMI超過30的話,男性胰腺癌風險會增加1.4倍,女性則增加1.3倍。

被狗舔了後慘遭截肢,貓狗唾液原來這麼毒

先說一個最基本的知識點,人類通過親吻來打招呼,表示愛意。狗狗則通過親吻彼此的屁股來打招呼,瞭解彼此。這是最本質的差異。倫敦大學的 John Oxford 教授稱,由於狗狗長期接觸人類不會去接觸的角落,例如垃圾堆、房間的暗角、骯髒的街道,所以它們口腔內的病毒、細菌的量級,是人類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量級,也有很多病菌,是通過它們傳播出去的。看看下面的案例就知道有多麼可怕!

被愛犬舔了幾下臉,就進了ICU搶救,16天後,德國男子不治離世。

剛開始,男子高燒不退、渾身乏力,以為是流感,就沒有在意。在家休息幾天後,男子出現呼吸困難、局部皮膚壞死、腐爛的情況,被緊急送往醫院。

治療4天後,男子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暴發性紫癜,幾次心臟驟停。隨後,他肺部發生真菌感染,腦部積聚大量液體,多臟器衰竭,已沒有繼續治療的必要……

最後,他的家人決定放棄治療。經過分析,醫生認為,男子不是死於狂犬病,而是CC菌(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感染

有同樣經歷的,還有美國男子格雷格,不過他比較幸運,在出現類似流感癥狀時,被及時送往醫院。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治療,格雷格撿回了一條命,但卻失去了雙手和雙腿。

醫生表示,格雷格感染了一種常見於貓狗唾液中的細菌: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capnocytophaga)。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會感染血液,流向全身,導致膿毒症,嚴重感染或在癥狀出現后72小時內致命。

讓人想不到的是,格雷格的不幸遭遇,只因被家中的寵物狗舔了一口……

一、這種菌,大部分狗狗都有

看完這兩個報道,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了:被寵物狗舔一口怎麼會死呢?也有人非常擔心:我家狗狗經常舔我的臉,我會不會感染啊?

事實上,案例中提到的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存在於大部分貓和狗的唾液中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74%的貓和狗口腔中都有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的身影。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的感染途徑除了被貓狗咬,抓、撓,甚至舔都有可能導致感染

來自福塞斯研究所的細菌遺傳學家Floyd Dewhirst表示,人類和貓狗口中的細菌只有15%的種類是相同的,意味著人體的免疫系統不能攔截貓狗口中的大部分細菌

雖然被寵物舔一下就感染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的幾率很小,但從近幾年的案例看來,感染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的死亡率達30%,因此截肢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尤其是老年人、患病者、酗酒者等免疫系統缺陷的人群,是特殊風險人群,比普通人更容易發生感染。

感染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后,患者通常會在1-8天之內出現不同程度的癥狀,可產生敗血症,最後演化為膿毒性休克、腦膜炎、心內膜炎和多器官衰竭,導致死亡。

二、如何防範,我們需這麼做

一般情況下,如果是生活習慣良好、免疫功能健全的人,發生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感染的幾率就很低。但也不能排除特殊情況,比如身上有傷口,被寵物舔了之後,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引起感染。所以,我們儘管很愛自己的毛孩子,但也不能不做好防範措施。

1、發現貓狗做出攻擊狀態的時候,應立即制止,並馬上遠離,以防被咬傷;

2、出現皮膚或身體上的不適,都請儘量不要與你的寵物保持親密的接觸,因為在這個時候,你的免疫系統非常脆弱,一旦接觸到狗狗身上的細菌,會更容易感染病菌。

3、不要隨意親吻寵物,不要讓它們舔你的臉,不要與它們分享同一個餐具,不要讓它們上餐桌。

4.及時的為你的愛犬注射疫苗,在洗澡時,使用抗病菌的沐浴液。如果你經常喂它們生肉,那就更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潔,及時體內驅蟲等

 

 

 

久坐傷身易致病,健康體魄站起來

很多現代人的工作大多數是在辦公室坐著完成的,每天站起來運動的時間很少。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將久坐列為十大致死致病元兇之一。據統計,全球每年有200多萬人因久坐死亡,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70%的疾病由久坐引起。久坐已經成了危害健康的一個全球性問題。

近期,《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一項關於運動的研究顯示,每日只需要30-4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MVPA),就能有效降低與日常久坐有關的死亡風險。[1]

4.4萬名參與者佩戴了運動感測器,提供每日的久坐和運動時長數據,並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發現,每天久坐8.5小時的人,只需進行11分鐘左右的中高強度運動,就能夠抵消風險。如果久坐10小時以上,中高強度運動不足3分鐘的,死亡風險會翻倍

一、久坐,大概是離死亡最近的動作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發現,在2016年,久坐行為導致全球近7萬人喪生,因為久坐習慣與這五種特定的健康狀況相關: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結腸癌、子宮內膜癌和肺癌。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發布的研究顯示,久坐對健康的損害相當於抽菸與肥胖,成人坐著看電視1小時,將減少壽命近22分鐘。[2]研究人員對8800名25歲及以上成年人進行了6年半的跟蹤調查,最終得出這個結論。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科主任劉豐表示,該項研究的結論可能有失偏頗,因為久坐折壽無法用準確的數字來量化。但不可否認的是,久坐對心腦血管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影響血液流動,容易誘發心肌梗死、腦血栓等疾病。

此外,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久坐與老年痴獃(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也有關。該研究調查了45~75歲人群久坐的時間,並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結果發現,每天久坐15小時的人,大腦中有關記憶的顳葉部位有萎縮現象。同時,大腦的區域也會變薄,這些都會大大增加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

雖然久坐不動對身體的影響不容忽視,但日常生活中,很多上班族和學生黨都不得不每天久坐。所以,在無法避免久坐的情況下,保持正確的坐姿顯得尤為重要。

何為正確的坐姿?對照著下圖,我們簡單講解一下。

首先,頭部和頸部都要放鬆,雙眼保持目視前方,視線與電腦頂端處保持平行。在使用滑鼠或鍵盤時,手掌、手腕和前臂處於同一水平線,肘部自然彎曲。

其次,背部要挺直,不要駝背和含胸,可以在腰部放個靠枕,減輕腰部負擔。

另外,坐著不要翹二郎腿,雙腳盡量平放在地面上。蹺二郎腿對身體骨骼,尤其是盆骨和脊柱有很大的傷害。

為了避免久坐傷害應盡可能多地給自己創造站起來活動一下的機會。只要養成經常站立的習慣,每天站夠2~3小時,就能為我們的健康加分。“站”出健康要把握好下麵三個原則:

1.能站著就不坐。很多細節的改變,可以幫我們養成站立的習慣。比如,儘量少開車,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坐地鐵或公交別“搶座”,儘量多站一會兒;站起來接電話,如果是行動電話還可以到走廊裡邊走邊接;用小容量的杯子喝水,增加站起來去接水的次數;下午如果感到困倦,可以用站立、走動代替咖啡;晚飯最好吃完立刻刷碗,以免窩在沙發裡長出小肚腩;晚飯後站著看電視,或給花澆澆水,給魚喂個食,做做家務,開窗眺望一會,都能讓你遠離沙發。

2.把握好午餐時間。午餐是上班族站起來活動的最佳機會,一定要把握好。最好拒絕外賣,能出去吃就儘量出去吃,否則一整天都在辦公桌前度過了。如果條件允許,儘量能飯後散散步,既可以緩解困倦感,又能增加運動量,為下午的工作帶來活力。老年人午餐後也不要馬上午休,最好在屋裡溜達10分鐘,或站一會兒再休息。

3.想方設法走“遠一點”。下班回家不妨提前一站下車走回家,既鍛煉身體,又能看看沿路景色,緩解整日的疲勞;開車外出辦事,可以把車稍微停遠一些,增加走路的機會;能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

嚴重可致命,蜱蟲叮咬不要慌,正確處理是關鍵

蜱蟲的消除困難指數很高,因為其生存能力相當強,能存活牆上或地板中,且也會吸附在人的身上,同樣也有可能遭受到血液相關的病症。無論寵物是否有外出,皆有可能感染蜱蟲,最近,中國專家又分離鑒定出了2種新的傳染病毒,並分別進行了命名,而它們,就「寄生」於蜱蟲身上……

一、中國團隊發現2種人類致病新病毒

2月18日,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劉全教授、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王偉院長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錢軍教授等帶頭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一則最新研究,研究人員從蜱咬傷病人分離鑒定出一種新的蜱傳病毒,人被病毒感染后,可能會出現發熱、頭痛的癥狀。

研究人員對一名蜱叮咬后不明原因發熱的病人的血液進行高通量測序,發現該病毒與已知的內羅病毒相近,但通過基因組排序,又屬於單獨的分支。回顧分析其他病例后發現,被該病毒感染的患者,均有蜱叮咬史,臨床表現出發熱、頭痛、乏力、頭暈等癥狀。

研究者將此病毒命名為:松嶺病毒

早在2017年,劉全教授參與的研究團隊就發現,在對中國蜱蟲傳染疾病的監測中,一名來自阿龍山的病人出現大熱,病因不明,但卻分離不出常見的病毒。研究人員從該患者身上獲取血液樣本,通過對比出現發燒、頭痛和蜱叮咬病史的其他患者,發現了一種未知的分段RNA病毒,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阿龍山病毒。

該研究於2019年發布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論文提到,研究人員在其他發燒、頭痛的患者,以及該地區的蜱蟲和蚊子中,也檢測到阿龍山病毒。

二、小小蜱蟲,危害卻極大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蟄伏在暗處的蟲子,就開始尋找血液覓食。別小看這一口,幾分鐘叮咬,可能會要了人的性命。

據報道,家住青島的朱先生(化名)在青島市第六人民醫院住院一個多月了,朱先生回憶起剛入院那會兒,還有點后怕,「幸虧進了醫院檢查,不然小命都沒了……」

原來,朱先生是一名山林防火員,5月中旬一天,朱先生感覺自己的右腿內側又痛又癢,把腿捧起來一看,不知道何時多了兩個疤痕,好像蚊子叮咬的痕迹。起初,朱先生以為是山野蚊子咬得凶,沒有在意,然而幾天後,他卻突然高燒不退。

「當時他的情況很重,血小板到了32,各項指標都很低。」朱先生的家屬把他送到醫院,發現各項指標都非常危險,後來經過醫院檢查,確診為蜱蟲叮咬的病原體感染。事實上每年因蜱蟲叮咬而入院的患者不在少數,

蜱蟲屬於寄蟎目、蜱總科,看外形有點像米蟲般大小,但它可不比米蟲「溫和」。蜱屬於寄生蟲,它以吸食血液為生,可以寄宿在多種脊椎動物的體表,是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每年5~7月,都是蜱蟲的繁殖期。蜱可攜帶多種病毒、細菌和原蟲,經蜱蟲叮咬后,可引起包括蜱癱瘓症、蜱咬熱、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萊姆病、森林腦炎、新疆出血熱等疾病,嚴重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三、被蜱蟲咬后,千萬不能這麼做!

一旦發現了叮在身上的蜱,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東西刺激它,因為這樣做一來可能讓蜱的口器折斷在皮膚裡;二來會刺激蜱分泌更多攜帶病原體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圖源網路

可用酒精或者菸頭刺激叮咬的蜱使其退出皮膚。但是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卻不建議這樣做。)你要做的是找一把尖頭鑷子,盡可能靠近皮膚夾住它的口器,然後將它拔出來,不要左右搖動,以免口器斷裂。拔出蜱後,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傷口和手。如果可能,拔下來的蜱不要扔掉,可以把它放進一個密封的塑膠袋或者瓶子凍進冰箱。這樣一旦日後不幸出現了蜱傳病的情況,它會幫助醫生更容易找到發病的原因。

 

尿毒癥如何形成的,怎麼預防和保養

慢性腎衰的末期即為人們常說的尿毒癥。尿毒癥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晚期的腎臟病共有的臨床綜合症,是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入終末階段時出現的一系列臨床表現所組成的綜合症。

尿毒癥的形成,與這3種原因有關

尿毒癥不是一種單獨的病症,而是各種慢性腎病進展到最後的共同結局。無論是糖尿病導致的腎病,還是腎小球腎炎等,如果不加以積極的治療,到了晚期腎功能喪失,最終就會出現尿毒癥的局面。而引發尿毒癥的原因也是綜合性的。

1.飲食層面:
有糖代謝障礙或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吃的太鹹、或者喝大量的碳酸飲料,會增加導致尿毒癥發作的一系列基礎疾病,比如糖尿病、痛風、肥胖症等的發病風險。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徐紅新表示,腎功能正常的人和碳酸飲料,並不會直接導致腎功能衰竭,但如果腎功能已經出現病變,長期攝入大量的碳酸飲料,會引起引起高磷血症,最終會發展成為腎衰竭。此外,本身有糖代謝障礙的患者,大量的飲用碳酸飲料,也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2.藥物使用不當:
日常所用藥物,大部分都要經過腎臟代謝,如果藥物使用不當的話,會給腎臟帶來一定損傷,尤其是一些偏方、劑量不精準的中藥以及某些止痛類藥物,對腎臟造成的負面損失較大。

3.疾病因素:
糖尿病如果不積極地進行幹預治療,進展到後期就會引發腎臟疾病的併發症。同樣,高尿酸症不但會引起痛風性關節炎,也會損傷腎臟引起痛風性腎病,嚴重的會發展成為尿毒癥。

此外,慢性腎盂腎炎、腎結石、自身免疫性疾病腎損害、多囊腎等疾病因素,其發展的後期階段都會引發尿毒癥。

臨床上,目前關於尿毒癥的治療,主要是透析和腎移植。透析的方式,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利用外部的醫學儀器,代替腎臟的部分功能,將血液中的有害物質過濾清除掉,從而保證患者的健康。

而腎移植的方式,則是把健康的腎臟移植到患者體內,從而使得腎功能恢復到健康的水準。總的來說,目前絕大多數的尿毒癥患者,都是在進行透析治療,由於合適腎源的短缺和緊張,腎移植的治療方式,每年所進行的數額比例並不大。

男人尿液中觀察腎臟健康

生活中,尿的頻率以及尿液的顏色、性狀、味道等,都和人的腎功能有直接的關係。尿液的正常與否,可以直接反應出腎功能的健康與否。
尿液中如果泡沫很多而且持續時間很長,則是蛋白尿的情況,這說明腎臟的腎小球電荷出現了問題。

正常情況下,人每天的排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而且夜尿很少。如果睡覺之前沒有喝太多的水,但是夜尿卻增多的話,則要注意是腎臟可能出現了問題。

通常來說,夜晚的排尿量超過700毫升,就要警惕是腎損傷。通過監測夜尿的頻率和每次的尿量,可以得出結論。具體來看,成年人膀胱的容量在300-500毫升左右,如果長期的起夜超過2次以上,就表明夜尿超量了,需要提高警惕。

如果出現了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情況,雖然不一定和腎病直接相關,但泌尿系統的相關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也會轉變為腎病。
此外,如果長期出現濃茶色尿液、洗肉水尿液,也要注意是腎臟出現了炎症或者其他損傷。

一旦出現了尿毒癥癥狀,由於毒素無法排出體外,患者會出現全身乏力、消瘦、厭食、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頭暈、神志恍惚、心律失常、腎性貧血、呼出的氣體有尿味、皮膚乾燥脫屑、浮腫等一系列全身性的癥狀。而且隨著病情的加重,某些癥狀也會跟著加重。

尿毒癥的預防,要從生活的多個方面來採取措施。

1.多喝水避免憋尿

人體每天要保證2000毫升的飲水量,同時也要避免憋尿,長期憋尿會導致尿液的逆流,從而誘發尿道炎症甚至腎盂腎炎,一旦出現腎臟的損傷,則會增加尿毒癥的風險。所以,生活中要多喝水多排尿,這樣不但能夠保持尿路的暢通,同時也能預防梗阻性腎病,降低泌尿系統結石的風險。

2.預防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基礎疾病

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如果不積極幹預治療,最終會引發腎病,並且會演化成為尿毒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儘早開始預防這些基礎疾病,要從飲食和生活方式上入手,比如不要吃太多的糖分,避免肥胖和鹽分的攝入過多等等。只有降低了基礎疾病的發病風險,尿毒癥的風險也會降低。

3.避免胡亂用藥

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容易給腎臟造成損傷,日常生活,要避免胡亂用藥,無論是服用什麼藥物,都要嚴格遵守醫囑,不能擅自增加劑量。
此外在生活中,要注意體育鍛煉增強體質,要預防和避免感染因素,心態上要保持樂觀開朗的狀態。只有採取綜合性的治療措施,尿毒癥的發病才能控制在最低的區間。

4.嚴格限制攝入含鎘量高的食物

平日生活裡含鎘量高的食物包括由動物肝和腎臟製成的食品、海產品如比目魚、蟹類,這些海產品因為受到海水中的鎘污染,體內會大量蓄積鎘。在污泥中長成的蔬菜瓜果也會在果實成熟時大量吸收土壤裡的鎘。限制鎘金屬的攝入,在尿毒癥預防措施中起著很關鍵的作用,一定要留心。

大便不暢,這樣做輕鬆改善排便困難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工作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而使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出現了很多影響健康的症狀。大便不通就是這些症狀之一,引起大便不通的原因主要是便秘,下面就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引起大便不通的原因都有哪些及改善之道,

一、為什麼大便拉完還想拉?

1、如廁時間太長

越來越多人上廁所喜歡帶手機,一邊玩手機一邊排便,沒個30分鐘是不會從廁所出來的。殊不知,上廁所的時間越長,對直腸粘膜的傷害就越大。在重力的影響下,直腸粘膜會和肌肉層分離,導致鬆弛或脫垂,出現「拉完還想拉」的感覺。

2、結腸相關炎症

當結腸感染炎症的時候,就很容易受到刺激,即使只產生了一點點糞便,也會很敏感,產生強烈的便意。此外,由於結腸的功能受到影響,無法正常回收糞便里的水分,導致糞便體積變大,身體就會頻繁出現「想拉屎」的感覺。結腸炎的糞便表面會帶有粘液或深紅色血絲,需要警惕。

3、痔瘡誤以為是便便

正常情況下,直腸里累積了100ml左右的糞便就會產生便意,有排便的需求。但如果長了痔瘡,不斷刺激直腸內壁,就會產生排便不盡的感覺。如果長時間蹲廁,很有可能造成直腸靜脈曲張。

此外,要注意痔瘡引起的便血和結腸炎引起的便血不同,痔瘡引起的便血是鮮紅色的,與糞便分離,無粘液

4、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症

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症是由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肛門直腸神經失調引起的,主要表現為肛門灼熱、墜脹、疼痛,便意頻繁等,常見於心情急躁、情緒抑鬱等人群,比較典型的癥狀為頻繁「上大號」、肛門有異味或肛門潮濕,有時出現肛門內有蟻蟲爬行感覺,病程較長,需要積極治療

二、怎麼排便又快又順暢?

受工作、飲食、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不是每個人都有良好的排便習慣。然而,長期排便不正常,不僅容易引起便秘,還有可能誘發腸道病變。那麼,怎麼排便又快又順暢呢?

一方面,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燕麥、蔬菜、水果等膳食纖維,多喝水,保證腸道水份分泌和吸收的循環。

另一方面,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一有便意感就排便,最好每天定時排便一次,每日三餐后和晨起后是排便最佳時間。排便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不要看報紙或玩手機,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

自我腹部按摩    仰臥位,以腹部為中心,用自己的手掌,適當加壓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約10分鐘。可促進腸道的蠕動,保持大便通暢。

養生指南:專家列舉常見的睡眠誤區

睡眠對於每一個正常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理需求,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對我們的健康工作學習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人生命中很多時間都在睡覺。雖然睡眠對人們來所如此重要,但是大家還是對其有不少的誤區。

誤區一:睡得越多越好

高質量的睡眠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但是並非睡得越多越好。每天睡眠時間超過10小時的人群,其健康狀況往往比睡7、8個小時的人群更差。睡眠時間過長被認為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顯著相關。

科學研究表明,成年人睡眠時間在6.5—7.4小時之間最佳。當然,最佳睡眠時間根據個人有所不同。

誤區二:打呼嚕等於睡得好

打呼嚕,一般指的是打鼾,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HS)。打呼嚕會影響患者睡眠質量,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在睡眠時,OSAHS患者反覆發生上氣道塌陷、阻塞,可引起通氣不足,造成間歇性缺氧、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結構紊亂。部分患者癥狀嚴重,可出現高血壓、認知功能障礙、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統損害。發現打呼嚕,一定要及時就醫。

誤區三:睡前喝酒助你入睡

不少人認為睡前小酌一杯可幫助入睡。其實,無論飲酒多少,對睡眠而言有害無益。些許酒精或許能助你入眠,但會影響你的睡眠質量。攝入酒精后將阻礙和干擾REM期睡眠,大幅降低睡眠質量。

誤區四:年紀越大,睡得越少

很多人發現自家老人晚上睡得很少,認為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其實,這樣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如果你仔細自己觀察老人,他們晚上睡得少了,但白天會打瞌睡,比如,剛吃完飯。年紀大的人,晚上睡眠時間可能變短,但總的睡眠時長並不會少很多。

誤區五:如果每晚失眠應該吃藥

實際上安眠藥是為了特殊應激情況,如失業、長途飛行等而用的。如長期失眠,更應該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你的睡眠感覺及睡眠習慣,如每晚準時上床,睡前不看電視、不玩電腦,至少6小時前不喝含咖啡因飲料及其他生活方式改變。200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就認為短期治療慢性失眠,這種方法和安眠藥一樣有效。自認為有失眠症的人約有一半是焦慮症或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