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體重的“黃金標準”藏在這,幾招幫你穩穩守住好狀態

社區裡的張大爺總被鄰居誇讚“身體好”——八十歲的年紀,腰板挺直,體重幾十年沒怎麼變,穿的衣服還是退休時的尺碼。可上個月,張大爺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明明只是輕微磕碰,卻臥床休養了半個月,醫生說:“您這是肌肉量太少,骨頭脆,恢復起來自然慢。”很多人都像張大爺這樣,覺得“老來瘦”是福氣,能遠離高血壓、糖尿病,卻不知道過度消瘦反而會讓身體變得“脆弱”,就像失去支撐的老房子,風一吹就容易出問題。到底老年人的體重怎樣才健康?又該怎麼保持?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越老越重要”的話題。
老來瘦:真的健康嗎?

在傳統觀念中,老年人身材瘦削往往被視為健康長壽的標誌。這種觀念的形成,或許與過去物質匱乏、疾病多發的年代有關。在那個時代,能夠保持瘦弱身材,意味著身體沒有被肥胖相關的疾病困擾,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我們對老年人健康的認知也在不斷更新。

(一)瘦弱的隱患

事實上,老年人過於瘦弱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首先,瘦弱的老年人往往肌肉量不足。肌肉是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和平衡的關鍵,肌肉量的減少會導致老年人的行動能力下降,增加摔倒的風險。摔倒對於老年人來說可能是災難性的,它可能導致骨折、腦部損傷等嚴重後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其次,瘦弱的老年人脂肪儲備不足。脂肪在人體中不僅是一種能量儲備,還具有保護內臟、維持體溫等重要功能。當老年人過於瘦弱時,這些功能可能會受到影響,使身體更容易受到寒冷、感染等外界因素的侵襲。

此外,過於瘦弱還可能與營養不良有關。營養不良會導致免疫力下降,使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各種疾病。而且,營養不良還會影響身體的修復能力,延緩傷口癒合,增加感染的風險。

(二)健康體重的重要性

與“老來瘦”相對的,是健康體重的概念。健康體重是指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身體的脂肪和肌肉比例達到最佳狀態,既能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又能減少疾病的風險。對於老年人來說,保持健康體重尤為重要。健康體重可以幫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提高生活品質,延長壽命。

老年人健康體重的“黃金標準”,看這2個指標

很多老年人不知道自己的體重到底合不合適,其實只要看“體重指數(BMI)”和“腰圍”這兩個指標,就能快速判斷。

1. 體重指數(BMI):別低於20,別超26

BMI的計算方法很簡單: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比如一位老人身高1.6米,體重60公斤,那他的BMI就是60÷(1.6×1.6)≈23.4,屬於健康範圍。
對老年人來說,BMI的“黃金區間”不是年輕人的18.5-23.9,而是20-26。為什麼要比年輕人稍高一點?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會慢慢流失肌肉,適當的體重(包括少量脂肪)能為身體提供“儲備能量”,在生病時幫身體扛過去;同時,稍微高一點的BMI也能減少肌肉流失的速度,讓身體更有力量。

如果BMI低於20,就屬於“體重不足”,需要及時增加營養,避免肌肉進一步流失;如果BMI超過28,就屬於“肥胖”,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風險,需要適當控制體重;而BMI在20-26之間的老人,不僅生病的風險低,生活自理能力也更強,壽命往往更長。

2. 腰圍:男性別超90釐米,女性別超85釐米

除了BMI,腰圍也很重要——腰圍超標意味著“內臟脂肪多”,就算BMI在正常範圍,內臟脂肪多也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

老年人測量腰圍的方法很簡單:站直身體,雙腳與肩同寬,用軟尺繞肚臍一周,測量時不要收腹,也不要勒太緊,保持正常呼吸即可。男性腰圍不超過90釐米,女性不超過85釐米,就算合格。如果腰圍超標,哪怕體重正常,也要注意調整飲食,少吃高油、高糖的食物,適當增加運動,減少內臟脂肪。

幫老年人穩住健康體重,不瘦也不胖

知道了健康體重的標準,接下來就是怎麼“穩住”體重——既不讓體重過輕,也不讓體重超標,關鍵在“吃對、動對、監測好”。

第一招:飲食“3個多吃”,補足營養不發胖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變弱,胃口也可能變差,想要補足營養又不發胖,就要在“吃什麼”和“怎麼吃”上花點心思,記住“3個多吃”:

– 多吃“優質蛋白”,守住肌肉不流失
蛋白質是預防肌肉流失的“關鍵”,老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1.2-1.5克蛋白質,比年輕人還多。比如體重60公斤的老人,每天需要72-90克蛋白質,相當於1個雞蛋+200毫升牛奶+150克雞肉+1塊豆腐的量。
推薦吃“好消化”的優質蛋白:早上喝一杯溫牛奶(如果乳糖不耐受,就喝無糖優酪乳),搭配1個水煮蛋;午餐吃一塊清蒸魚或燉雞肉,魚肉選刺少的鱸魚、鱈魚,雞肉去皮後燉爛,方便咀嚼;晚餐可以吃一碗豆腐羹,或者蒸一個雞蛋羹,軟嫩好消化。
如果牙口不好,還可以把肉類切碎,做成肉丸、肉糜,和蔬菜一起煮成粥或湯,比如雞肉蔬菜粥、豆腐肉丸湯,既能補充蛋白質,又不用擔心嚼不動。
– 多吃“全穀物和蔬菜”,控糖又通便
老年人容易便秘,也容易血糖高,多吃全穀物和蔬菜能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全穀物比如燕麥、小米、玉米、藜麥,消化慢、升糖慢,還能促進腸道蠕動;蔬菜選深色的,比如菠菜、西蘭花、胡蘿蔔、紫甘藍,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能增強免疫力。
早餐可以煮一碗小米燕麥粥,加幾顆紅棗和枸杞;午餐用雜糧飯代替白米飯,搭配清炒西蘭花和清蒸魚;晚餐喝一碗玉米排骨湯,加一份炒時蔬。這樣吃既能保證碳水攝入,又不會讓血糖波動太大,還能預防便秘。
– 多吃“天然食物”,少碰“加工食品”
很多老年人喜歡吃鹹菜、臘肉、罐頭等加工食品,覺得“方便、下飯”,但這些食物含鹽、含油多,容易導致血壓高、血脂高,還沒什麼營養。儘量吃新鮮的天然食物,比如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豆製品,烹飪時少油、少鹽、少糖,用蒸、煮、燉、炒的方式,比如蒸南瓜、煮玉米、燉排骨、清炒時蔬,既保留營養,又健康可口。
如果實在沒胃口,可以少吃多餐,比如上午10點吃一個蘋果或一根香蕉,下午3點喝一杯優酪乳或吃一小把堅果,既能補充營養,又不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第二招:運動“2個重點”,增肌又控脂

老年人運動不是為了“減肥”或“練肌肉”,而是為了“保持肌肉量”和“改善身體機能”,所以運動要選“溫和、安全”的,記住“2個重點”:

– 先做“力量訓練”,守住肌肉不流失
力量訓練能刺激肌肉,減少肌肉流失,讓身體更有力量。老年人不用去健身房舉鐵,在家就能做:
– 坐姿抬腿:坐在椅子上,背部挺直,雙腳踩在地上,慢慢抬起一條腿,保持3秒,再放下,每條腿做10次,能練大腿肌肉;
– 靠牆靜蹲:背部貼牆,雙腳與肩同寬,慢慢下蹲,直到大腿與地面平行,保持10-15秒,再站起來,做3-5組,能練腿部和臀部肌肉;
– 握力球訓練:手裡握一個握力球,用力捏緊,保持3秒,再放鬆,做20次,能練手部和手臂肌肉。
力量訓練每週做2-3次,每次15-20分鐘,動作要慢,別用蠻力,避免受傷。
– 再做“有氧運動”,改善心肺功能
有氧運動能促進血液迴圈,改善心肺功能,還能幫助控制體重。適合老年人的有氧運動有散步、太極拳、廣場舞、輕柔的瑜伽:
– 每天早上或傍晚,在社區裡散步30分鐘,速度以“不喘氣、能說話”為宜,別走太快;
– 每週去公園打2次太極拳,動作緩慢柔和,能放鬆身體,還能改善平衡能力,減少摔跤的風險;
– 如果喜歡熱鬧,就和鄰居一起跳廣場舞,既能運動,又能聊天解悶,心情也會變好。
有氧運動每週做3-5次,每次20-30分鐘,根據自己的體力調整,累了就休息,別勉強。

第三招:每月“測1次”,及時調整不跑偏

老年人的體重可能會因為生病、胃口變化而波動,所以要定期監測體重和腰圍,最好每月測1次,把資料記下來:

– 測量體重時,要在每天早上空腹、穿輕便衣服、排便後測量,這樣資料更準確;
– 測量腰圍時,按照之前說的方法,繞肚臍一周測量;
– 如果發現體重在1個月內下降超過3公斤,或者上升超過2公斤,就要及時調整:體重下降快,就多補充蛋白質和碳水;體重上升快,就適當減少主食和油脂的攝入,增加運動量。

如果體重波動大,或者出現沒胃口、吃不下飯的情況,別自己扛著,及時去醫院檢查,排除疾病的可能,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胃腸道疾病等,這些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異常變化。

最後想說:老來“微胖”是福氣,健康比“瘦”更重要

很多老年人一輩子都在“怕胖”,覺得瘦一點才健康,卻不知道對老年人來說,“不瘦不胖、稍微有點肉”才是最好的狀態——適當的體重能為身體提供“保護罩”,減少生病的風險;足夠的肌肉能讓生活更自理,不用依賴別人;健康的飲食和運動,能讓身體更有活力,日子也過得更舒心。

不用追求“年輕時的體重”,也不用羡慕別人的“老來瘦”,只要BMI在20-26之間,腰圍合格,吃得多、睡得香、能走路、有力量,就是最好的健康狀態。從今天開始,好好吃飯、適量運動、定期監測,讓體重穩穩地停在“健康區間”,才能安安穩穩地享受晚年生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