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胃,吃什麼可以養胃護胃?

據世界健康管理聯盟統計,全球胃病患者已經從1985年的1.5億人增加到今年的5億人,預計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達7億。如果不注意養胃的話,你的胃就要出問題了,想要養胃的朋友們,不妨來看看春季養胃吃什麼好呢?

1、菠菜

在食用菠菜之後,可以對人體的胰腺分泌和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令人們的食慾增加,還能夠起到助消化的作用。同時在菠菜裡面,含有很多的纖維素,可以幫助人體的腸胃蠕動,對人體排便也特別有利。

2、捲心菜

其次,在平常多吃一些捲心菜也能夠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還能夠起到清熱利水的效果。尤其在捲心菜裡面,含有很多的維生素C成分,它們具有較好的止痛功效,還能夠促進潰瘍的癒合。

3、胡蘿蔔

大家都知道,胡蘿蔔的性情十分平和,其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這種物質能夠直接轉化成為維生素A,不但能夠增強人體的抵抗力,還能夠起到明目養神和養胃的效果,也能夠有效的治療呼吸道疾病。

4、南瓜

就南瓜來說,能夠起到消炎制菌和止痛的效果。而且在南瓜裡面,含有豐富的果膠,可以吸附有毒物質和細菌。同時,果膠還可以對人體的胃部起到保護作用。在生活中,經常用南瓜煮粥,能夠起到滋養腸胃的功效。

二.春季飲食注意

1、少吃酸。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2、少吃油腻刺激食物。冬季的膏粱厚味到春天应转变为清温平淡。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

3、少吃寒凉食物。寒涼的食物不宜在春季食用,特別是生冷的東西如霜淇淋、冷飲等,否則,會將寒氣聚集在體內,導致夏季脾虛,帶來一系列不適。

 

大便不暢,這樣做輕鬆改善排便困難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工作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而使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出現了很多影響健康的症狀。大便不通就是這些症狀之一,引起大便不通的原因主要是便秘,下面就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引起大便不通的原因都有哪些及改善之道,

一、為什麼大便拉完還想拉?

1、如廁時間太長

越來越多人上廁所喜歡帶手機,一邊玩手機一邊排便,沒個30分鐘是不會從廁所出來的。殊不知,上廁所的時間越長,對直腸粘膜的傷害就越大。在重力的影響下,直腸粘膜會和肌肉層分離,導致鬆弛或脫垂,出現「拉完還想拉」的感覺。

2、結腸相關炎症

當結腸感染炎症的時候,就很容易受到刺激,即使只產生了一點點糞便,也會很敏感,產生強烈的便意。此外,由於結腸的功能受到影響,無法正常回收糞便里的水分,導致糞便體積變大,身體就會頻繁出現「想拉屎」的感覺。結腸炎的糞便表面會帶有粘液或深紅色血絲,需要警惕。

3、痔瘡誤以為是便便

正常情況下,直腸里累積了100ml左右的糞便就會產生便意,有排便的需求。但如果長了痔瘡,不斷刺激直腸內壁,就會產生排便不盡的感覺。如果長時間蹲廁,很有可能造成直腸靜脈曲張。

此外,要注意痔瘡引起的便血和結腸炎引起的便血不同,痔瘡引起的便血是鮮紅色的,與糞便分離,無粘液

4、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症

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症是由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肛門直腸神經失調引起的,主要表現為肛門灼熱、墜脹、疼痛,便意頻繁等,常見於心情急躁、情緒抑鬱等人群,比較典型的癥狀為頻繁「上大號」、肛門有異味或肛門潮濕,有時出現肛門內有蟻蟲爬行感覺,病程較長,需要積極治療

二、怎麼排便又快又順暢?

受工作、飲食、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不是每個人都有良好的排便習慣。然而,長期排便不正常,不僅容易引起便秘,還有可能誘發腸道病變。那麼,怎麼排便又快又順暢呢?

一方面,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燕麥、蔬菜、水果等膳食纖維,多喝水,保證腸道水份分泌和吸收的循環。

另一方面,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一有便意感就排便,最好每天定時排便一次,每日三餐后和晨起后是排便最佳時間。排便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不要看報紙或玩手機,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

自我腹部按摩    仰臥位,以腹部為中心,用自己的手掌,適當加壓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約10分鐘。可促進腸道的蠕動,保持大便通暢。

為什麼說泡腳可以養生,如何 正確泡腳!

泡腳就是足浴,屬於中醫足療法內容之一,也是一種常用的外治法。用熱水泡泡腳,既解乏,又利於睡眠。同時,在水中加點中藥,還可以起到其他作用。熱水泡腳可以改善局部血液迴圈,驅除寒冷,促進代謝,最終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鄒燕勤:養生有3招,藥渣泡腳,吃不過「三」,不碰冷飲

鄒燕勤院長是江蘇省中醫院腎科學術帶頭人,今年86歲,面色紅潤,談吐敏捷,被問到有什麼養生秘訣,她說:「我的養生秘訣很簡單,藥渣泡腳、吃不過三、不碰冷飲。」

鄒燕勤院長說,很多人服用中藥湯劑之後,都會把藥渣倒掉,但其實經過煎煮后的藥渣,依舊有殘留的藥用價值。這些藥渣用來泡腳,可以讓藥性通過皮膚抵達機體,起到很好的輔助養生的效果。通常來說,藥渣泡腳用對了,不但可以幫助治療疾病,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通絡、改善睡眠。

當然,對於沒有藥渣的人來說,也可以購買泡腳包來泡腳。

另外,鄒燕勤院長所謂的吃不過「三」,指的是再好吃、在喜歡吃的食物也不要超過三口。中國人講,過猶不及,任何食物吃太多都會導致營養失衡,這對健康來說是不利的。當然,在吃的方面,我們更加不能挑食,而是要均衡膳食、平衡營養。

和鄒燕勤院長一樣,其父親也是著名的腎內科專家,鄒燕勤院長說,從小到大,父親從來不讓家裡人吃冷飲。因為中醫講,「胃和腎喜溫不喜涼」,長期吃冷飲會造成脾胃虧虛和腎虛。

泡腳養生不做好這3點,等於白泡,很多人都沒在意

很多人都會通過泡腳來進行養生,認為泡一泡腳,能夠放鬆一下自己,人會更加輕鬆,但是這3點不把握好,可能等於白泡。

1、水溫不要超過40℃

泡腳的水溫不宜過高,一般以40度以下為宜。過高的水溫容易將腳步皮膚燙傷。而且水溫越高,雙腳的血管擴張程度就越高,這樣人體的血液過多地流向下肢,導致心腦血管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容易造成眩暈。

2、泡腳時間不宜過長

泡腳時間不宜太長,要控制在30分鐘以內。現在市面上出了很多能加熱的智能泡腳桶,有的人很喜歡把水泡涼了以後再加熱,一直泡一兩個小時,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泡得太久容易出現出汗、心慌等癥狀,因此要控制泡腳的時間。

3、糖尿病人泡腳要謹慎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泡腳的方式多有講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經受到高血糖的影響會出現異常,表現為對溫度的敏感度下降,這時最好有家人或監護人在側幫助調控水溫。[1]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腳步皮膚較為脆弱,一旦出現傷口很容易導致感染。因此在泡腳過程中需要多加小心,如不慎產生傷口或出血需要及時就診,

分享幾個簡單的腳方

1.生薑水泡腳祛寒:

取適量的生薑把它拍扁,然後放在鍋裡熬大約15分鐘左右。再把煮好的生薑水倒入盤中,再放點冷水。讓溫度保持在40度左右,再把腳放到裡邊,水的高度要沒過踝部,邊泡,再用手搓一搓腳,大約泡腳20分鐘。

如果身體的寒氣較重,可以多放點薑的用量,這樣效果更佳。在堅持用生薑水泡腳一段時間後,四肢寒冷會有一定的緩解,特別對女性的宮寒都會有明顯的效果。

2.艾草水泡腳溫肺:

取50克左右的艾葉草放在鍋裡,放上半鍋水,蓋上鍋蓋,煮大約10分鐘左右。艾草水煮好後。把水倒到盤裡,然後把腳放在裡邊,以水的高度沒過踝部為宜,也是一邊泡一邊搓。泡大約15分鐘為宜。長期選用艾草水泡腳,可以有效改善人的肺功能。特別對於支氣管和有痰的患者,都有很大的改善。

3.桂皮水泡腳消腫:

對腎病的人來講,用桂皮水泡腳可謂是腎病患者的一大福音。選用花椒和桂皮各一半的量煮水後泡腳。經過一段時間後,對有浮腫現象的人會起到消腫的作用。假如人的浮腫是從腿部開始發展到身體其它部位。這往往是由於心臟功能有問題而產生的水腫。針對這種水腫,可以用生薑煮水泡腳,先保障身體血液迴圈正常,再選用桂皮水泡腳,需要堅持泡腳才能慢慢減輕身體水腫的效果。

養生指南:專家列舉常見的睡眠誤區

睡眠對於每一個正常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理需求,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對我們的健康工作學習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人生命中很多時間都在睡覺。雖然睡眠對人們來所如此重要,但是大家還是對其有不少的誤區。

誤區一:睡得越多越好

高質量的睡眠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但是並非睡得越多越好。每天睡眠時間超過10小時的人群,其健康狀況往往比睡7、8個小時的人群更差。睡眠時間過長被認為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顯著相關。

科學研究表明,成年人睡眠時間在6.5—7.4小時之間最佳。當然,最佳睡眠時間根據個人有所不同。

誤區二:打呼嚕等於睡得好

打呼嚕,一般指的是打鼾,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HS)。打呼嚕會影響患者睡眠質量,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在睡眠時,OSAHS患者反覆發生上氣道塌陷、阻塞,可引起通氣不足,造成間歇性缺氧、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結構紊亂。部分患者癥狀嚴重,可出現高血壓、認知功能障礙、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統損害。發現打呼嚕,一定要及時就醫。

誤區三:睡前喝酒助你入睡

不少人認為睡前小酌一杯可幫助入睡。其實,無論飲酒多少,對睡眠而言有害無益。些許酒精或許能助你入眠,但會影響你的睡眠質量。攝入酒精后將阻礙和干擾REM期睡眠,大幅降低睡眠質量。

誤區四:年紀越大,睡得越少

很多人發現自家老人晚上睡得很少,認為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其實,這樣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如果你仔細自己觀察老人,他們晚上睡得少了,但白天會打瞌睡,比如,剛吃完飯。年紀大的人,晚上睡眠時間可能變短,但總的睡眠時長並不會少很多。

誤區五:如果每晚失眠應該吃藥

實際上安眠藥是為了特殊應激情況,如失業、長途飛行等而用的。如長期失眠,更應該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你的睡眠感覺及睡眠習慣,如每晚準時上床,睡前不看電視、不玩電腦,至少6小時前不喝含咖啡因飲料及其他生活方式改變。200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就認為短期治療慢性失眠,這種方法和安眠藥一樣有效。自認為有失眠症的人約有一半是焦慮症或抑鬱症。

高血壓患者開始吃降壓藥就不能停嗎? 醫生告訴您:不是這樣!

高血壓是我國最為高發的慢性病之一,有資料統計表明高血壓近些年還逐漸出現了年輕化趨勢,部分青中年人群也開始受到高血壓困擾正因如此,當測量血壓發現有升高趨勢時,很多人會盲目購買降壓藥物服用。

在龐大的高血壓人群中,就診率只有30%左右。而且,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血壓的控制率不到30%

什麼時候吃降壓藥最好?

如果高血壓長期控制不佳,將會成為腦卒中、心臟病、腎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顯示,約70%的腦卒中死亡和約50%的心肌梗死與高血壓密切相關

高血壓是一個終身性疾病,需要終身用藥治療。那麼,這意味著得了高血壓,一定要吃降壓藥嗎?其實不一定。

高血壓的診斷,一般是以不同時間測量出三次以上血壓大於140/90mmHg為標準。正常情況下,剛發現高血壓的患者,醫生會根據心血管危險分層來決定是否需要吃藥。

如果是低危患者,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監測血壓,減少危險因素。3個月後,如果降壓效果不明顯,血壓仍然高於140/90mmHg,則應該考慮吃降壓藥

降壓藥的作用,首先是控制血壓。其次,降壓藥還可以舒張血管、減慢心率,降低血管對降壓物質的反應,改善心臟功能等。

有的高血壓患者只在血壓升高時吃降壓藥,導致血壓控制不佳。有的高血壓患者,吃了一段時間的降壓藥,血壓降下來了,然後馬上就停止吃藥。還有的高血壓患者,對於早上、中午還是晚上吃降壓藥舉棋不定……

理論上來說,一天之中,人體的血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呈雙峰雙谷。也就是說,上午6-10點上升,午後2-3點下降,4-6點又上升,然後緩慢下降,一直到凌晨2-3點降到最低。

所以,根據血壓波動的規律和降壓藥的不同類型,建議:

1.一天吃一次的降壓藥,吃藥時間在早上7點左右

2.一天吃兩次的降壓藥,吃藥時間分別在上午7點和下午2點左右

根據血壓波動的高峰吃降壓藥葯,血壓控制就比較理想,能更好地降低高峰期的血壓,避免血壓波動過大。

降壓藥要一直吃,終身不能停?

高血壓是終身性疾病,目前沒有根治的辦法,只能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吃藥來有效降壓,減少併發症,降低死亡率,有的患者甚至需要終身服藥。

但是,「是葯三分毒」,一些高血壓患者擔心,自己長期吃降壓藥,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於是私自停止服用降壓藥,或者隔幾天服用一次降壓藥,試圖降低依賴的風險。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老年心內科副主任醫師付治卿解釋,降壓藥時通過作用於高血壓的某一發病機制或幾種發病機制來起到降壓作用,一旦停葯,阻斷機制就會消失,血壓會再次升高。

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不是因為降壓藥引起的藥物依賴性,而是高血壓患者本身的發病機制導致的。所以,不用擔心長期吃降壓藥會產生葯癮。

而且,如果通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再配合改善生活方式,血壓降到了正常值,並且維持了一段時間,降壓藥可以緩慢減量,甚至可以停葯,並不是傳說中的「得了高血壓就要一輩子吃降壓藥」。

對於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來說,還是需要堅持終身服藥,才能較好地控制住血壓。如果血壓經常波動,容易增加心梗、中風、腎衰、死亡等風險

不過,也有一些例外情況,比如輕度高血壓患者經過生活干預后,血壓達到標準,就可以減少用藥或停葯。大多數情況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還是「葯不離身」的。

有的患者問:「我的血壓已經正常,還需要吃降壓藥嗎?」對於這種情況想,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來說,可以停止吃降壓藥的情況如下:

1.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后,就算不依賴藥物,血壓也能在一段時間內維持正常

2.一些因腎動脈狹窄、腎性高血壓等引起的繼發性高血壓,通過治療去除了疾病因素,而且血壓也恢復了正常,就可以停用降壓藥。

3.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后,血壓上升幅度不大,收縮壓<145mmHG(19.2千帕),舒張壓小於90mmHG(12千帕),而且沒有出現冠心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也可以考慮停葯。

4.因為不耐受某種降壓藥,後吃完某種降壓藥副作用太大,或過敏,那麼肯定需要停用這種降壓藥;但這時候需要更換其他降壓藥,而不能停用降壓藥。降壓藥能不能停,關鍵是看自己的血壓;所以我們更應該監測自己的血壓!

碘酒和碘伏酒精同樣都是消毒劑選擇哪個更好?

生活中人們的身體會經常的出現一些外傷,多都是喜歡運動的年輕人容易出現,一但出現比較嚴重的身體損傷一定要及時的消毒處理,而人們常用的消毒手段無非是酒精或者碘伏 碘酒等

一、碘伏

碘伏是一種常用的消毒劑,基本上家中常備、

碘伏對人體毒性低,卻有很強的殺菌作用,能殺滅包括細菌、原蟲、真菌和部分病毒。另外,碘伏對人皮膚的刺激性小,塗擦傷口時痛感較輕,因此碘伏適用範圍很廣。

除此之外,碘伏可用於臉部的美容清潔和消炎,例如臉上患有痤瘡、酒糟鼻的患者,就可以用碘伏稀釋液進行日常塗抹;碘伏還能用於家中日常用品與時鮮蔬果的消毒,能去除大部分細菌和病菌。 當然,關於這一點,小妙應該是不會的,雖然它的效果很好,但是小妙心裡多少有點過不去。

除了清理皮膚外傷口,碘伏還可用於治療甲溝炎和婦科炎症等疾病。在甲溝炎發生的早期,患處塗抹碘伏擦洗有利於預防後續的感染,防止進一步化膿。對於陰道炎、宮頸糜爛等婦科疾病,用碘伏擦洗會陰切口能有效減輕疼痛,預防感染。

二、碘酒

碘酒又名碘酊,是由碘化鉀等物質溶於酒精和水后產生的一種消毒液。其作用機制是使菌體蛋白質變性並死亡,對細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滅殺作用[1]。但是碘酒對人體的刺激性比較強,如果用在傷口上會造成較為劇烈的痛感,還可能灼傷皮膚組織。因此碘酒主要用於表皮的消毒工作。

除了消毒皮膚外,碘酒可以治療一些封閉性的毛囊炎,或被蚊蟲叮咬后產生的小包。這些情況不會產生傷口,因此可以用碘酒塗抹患處,刺激皮膚促進血液循環。

由於碘酒對皮膚和黏膜都有較強的刺激性,因此即便不是在傷口上使用,在進行皮膚消毒時也要先用酒精進行脫碘。具體做法是先用棉簽在皮膚上塗擦一遍碘酒,過一分鐘后再用醫用酒精擦拭兩遍。

三、酒精

看過武俠片的人都知道,當電視劇中的主角受了傷之後,旁邊的人都會口含一口白酒,朝著它的傷口噴過去,其實這也就是現在的酒精消毒。

醫用酒精一般指含有75%乙醇的液體,能夠進行傷口的消毒,阻止細菌和病毒進入體內。酒精的利用範圍很廣,尤其是在新冠病毒流行的當下,酒精能夠消毒皮膚和雙手,也可以用酒精噴霧對衣物和用品進行消毒。

不同濃度的酒精利用範圍不同,95%濃度的酒精可用於清潔相機鏡頭,40%~50%的酒精可以擦拭皮膚促進血液循環。75%濃度的酒精消毒效果最佳,但要避免直接對皮膚破潰處使用酒精,因為乙醇對傷口的刺激性還是比較強的。

使用酒精時要特別注意遠離火源,因為酒精是易揮發、易燃的化學物質。此外家中不宜存放大量的醫用酒精,每次用完之後要記得蓋緊瓶蓋,以免發生意外。

五、補充:皮膚擦傷,如何正確的處理傷口?

科普完了一些常用的消毒藥物,小妙自然不會忘記科普一些皮膚擦傷的處理措施,畢竟夏天要到了,磕著碰著在所難免。

簡單的皮膚擦傷,大家只需要做好2步。首先用上述小妙推薦的藥物,進行傷口的清創消毒,也就是用這些藥物進行擦拭,清除血跡和不幹凈的灰塵等等。

① 用乾淨的水,反復沖洗,盡可能把泥土、砂石沖洗乾淨,自來水或者瓶裝飲用水都可以。

② 消毒。拿出碘伏和無菌棉簽,塗擦傷口和傷口周圍區域。

③ 用無菌紗布或者清潔敷貼(藥店有售,相當於大創可貼),蓋住傷口,膠布或者繃帶固定。

④ 傷口包紮好後要定期換藥,換藥的目的主要是觀察傷口有沒有滲液、化膿等,觀察完後沖洗消毒(注意,此時不要再用自來水等沖洗了,因為自來水和飲用水都是有菌的),再次包紮。

血糖高的早期症狀,小心糖尿病來襲

人到了中年就容易出現血糖高的症狀,血糖高並不代表就是出現了糖尿病,也有可能是出現了高血糖症。一旦血糖高就要進行控制,不然對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那麼怎麼樣判斷是否血糖高呢?

事實上,血糖高居不下,將會對我們的身體帶來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引發糖尿病。

一、老年人的正常血糖應該是多少?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血糖會在一個比較小的波動範圍內保持穩定。比如空腹血糖通常在4.0-6.1mmol/L之間,餐后血糖通常在4.4-7.8mmol/L之間,不同的個體會因為年齡、飲食、運動、情緒、疾病等因素有所差別。

其中,血糖水平的控制和年齡有密切的相關性,老年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正常血糖的標準會比年輕人稍微放寬一點,比如60歲以上的老年人空腹血糖小於7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小於8mmol/L即可。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被高血糖「盯上」因此,學會自我檢測血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有助於了解自身血糖的狀況與波動,另一方面可以配合醫生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血糖水平會由於測量方式的不同而出現變化。對於以居家為主,生活比較有規律的老年人來說,可以在家自測血糖。

專家建議,老年人在家自測血糖需要把握幾個點:空腹、早飯後2小時、午飯後2小時、晚飯後2小時及睡前,並及時將血糖值記錄下來。

如果血糖控制達標了,可以每天測一次或隔天測一次血糖。經過血糖測量之後,如果空腹血糖高於4.0-6.1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高於7.8mmol/L,就稱為高血糖。

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11.1mmol/L,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二、身上有這5個表現,說明你的血糖太高了

除了血糖監測,還可以通過身體發出的一些信號發現血糖過高的蛛絲馬跡,以便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1.多尿

當血糖不斷升高,超過腎糖閾時,排入尿中的糖就會增多,從而增加排尿次數與尿量。

2.口渴

排尿增多,體內水份總量就會相應減少,引起大腦口渴中樞的興奮,產生極度口渴的生理現象。

3.容易肚子餓

血糖過高,就會導致無法進入細胞,不能被細胞利用,從而刺激大腦的飢餓中樞興奮,使人容易產生飢餓感,增加進食次數和食量。

4.消瘦

雖然餓得快,吃得多,但是體重卻會出現明顯的下降,原因是血糖過高導致體內的葡萄糖利用減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質合成不足,同時多尿會加速體內的水分流失,最終引起消瘦。

5.乏力

血糖無法進入細胞,就會造成細胞缺乏能量,使人疲乏無力,精神狀況差。

此外,如果血糖持續過高,達到了糖尿病的標準,還有可能出現皮膚瘙癢、反覆感染、視力下降、身體有爛蘋果味等癥狀,需要提高警惕!

高血糖並不意味著得了糖尿病

前面提到,高血糖和糖尿病的血糖值標準是略有差別的,也就是說,高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但是一定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一般來說,如果達到兩次或兩次以上血糖超過標準值,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簡單來說,糖尿病一定會高血糖,但是高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造成的。那麼,造成血糖高的原因還有哪些呢?

大量喝酒,喝酒會增加飽腹感,但由於酒精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較快,不能長時間維持血糖水平,容易導致血糖升高。

精神壓力過大,長期壓力過大引起內分泌失調,導致體內環境紊亂,引起血糖升高。

肥胖,肥胖的人容易出現胰島素抵抗,使食物不能得到充分的代謝,造成血糖升高。

飲食不當,攝入過多的含糖飲料和甜食,使體內的糖分含量高於正常標準,同時增加血液中脂肪的含量,從而引起血糖升高。

血糖高的患者不僅飲食上要注意,同時還需要多運動,合理的運動能有效控制血糖。平時可以做一些有氧運動,比如慢跑,騎車,瑜伽等。一旦發現自己出現以上的症狀就要到醫院檢查確診,及時控制血糖,同時在生活上也要多注意休息

2021春季得了流感怎麼辦,預防春季流感小常識

春季,氣溫上升,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也是細菌病毒活躍的季節。所以春季是流行性疾病的高發期,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流行性感冒。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在抵抗力較弱的情況下,更容易被流感盯上

  1.注意營養

  優質的營養能讓身體的免疫大軍養足戰力,捍衛身體健康。少吃高糖、高鹽、高油脂食物,可多吃海魚,補充礦物質和脂肪酸,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

  2.勤洗手

手是接觸各種病菌最多的部位,勤洗手看似簡單,但卻是預防感冒和流感病毒侵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3.保持充足的睡眠

睡眠也是增強免疫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加拿大多倫多睡眠失調症診治所的研究認為,人進入睡眠狀態后,各種有益於增強免疫功能的過程便隨即開始。如果每天睡眠少於7小時,患病的幾率就可能增加。所以,想要擁有好的抵抗力,就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4.多運動

運動能消除身心的高度緊張和重壓,適宜的中等強度運動能促進心血管循環系統,促使心臟輸送更多的血液,進而使免疫細胞積極運作,是提高免疫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免疫力提高了,自然不容易感冒。

  5.接種流感疫苗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研究顯示,接種流感疫苗后,抗體提高到保護水平(即有效抗擊病毒)的人在90%以上。

  6.補充維生素和益生菌

增強抵抗力,是加速病毒性感冒痊癒,和預防出現病毒性感冒的絕招。在感冒的時候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補充多種維生素,或者吃一些維生素c保健品也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補充一些益生菌也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我們可以喝一些優酪乳,還有益生菌補充劑。都可以提高我們人體的免疫力。

接觸梅毒患者會被傳染嗎?多久可以查出

梅毒在全世界流行,據WHO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200萬新發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亞、東南亞和次撒哈拉非洲。已成為報告病例數最多的性病。所報告的梅毒中,潛伏梅毒占多數,一、二期梅毒也較為常見,先天梅毒報告病例數也在增加。

感染梅毒,身體會有什麼感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可引起神經、心血管等多系統損害,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1]因此,要注意梅毒的癥狀,儘早引起重視。

1.生殖器官發炎、起疹子

男性感染梅毒后,早期癥狀是在生殖器包皮內面或冠狀溝開始出現米粒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疹子,隨後逐漸擴散到整個陰莖。

女性的情況則分佈在外陰,表面的疹子會迅速糜爛產生潰爛,但不會出現膿液或不適感覺,基本形成潰瘍后,即出現一期梅毒硬下疳

2.無明顯疼痛的淋巴結腫大

梅毒硬下疳出現后的一周左右,腹股溝淋巴結就會出現腫大,但觸摸、擠壓無痛感,也不破潰,常被忽略,穿刺淋巴結液可發現梅毒螺旋體。

3.皮膚異常

除了生殖器皮膚外,患者全身的皮膚也可能出現脫屑、皮疹、紅斑等表現,與常見癬類疾病的表現非常相似,難以分辨。梅毒初期的特殊表現是患者會在手心和腳心都出現紅斑。

與梅毒患者有過性接觸會被感染嗎?

梅毒屬於「性病」的一種,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是性接觸傳染,但並不是只要與梅毒患者有過性接觸就一定會被傳染,任何傳染病的傳播都是有概率的,需要分情況進行分析。

梅毒病毒隨著病期的延長,傳染性會越來越小。除了三期梅毒的活動狀態,感染4年以上患者基本無傳染性

但如果是早期梅毒,包括一、二期和潛伏梅毒的患者,傳染性就非常高。因此,與梅毒患者發生性接觸后感染梅毒的可能,首先要看該患者處於梅毒病程的什麼階段。

梅毒一般多久能檢查出來?

一般而言發生高危暴露行為後的兩周即可出現一期梅毒癥狀,可以進行血液檢查。不過梅毒的發病時間因人而異,如果感染的梅毒螺旋體數量多,或身體狀況差則發病較早。

如果自身抵抗力強或正在服用抗生素的人群則發病較晚。通常在2~4周內出現癥狀,但8周無癥狀者也不能排除感染,建議在第90天左右做一次血液檢查,排除感染可能。

檢查梅毒需要到醫院進行專業的實驗室檢查。首先是梅毒螺旋體的檢查,出現皮疹癥狀后,用顯微鏡直接觀察病變部位,診出梅毒螺旋體。

初步發現梅毒螺旋體后,進行梅毒血清學試驗,對於梅毒的診斷和療效評估非常重要。[2]需要注意的是在梅毒感染早期,血清種尚未出現抗體,要在硬下疳發生2~3周后採取血清學試驗較為合適。

另外還有一種檢查手段是用於診斷神經梅毒的腦脊液檢查,不僅能檢測腦脊液種梅毒的相關抗體,還包括腦脊液的白細胞數量、蛋白變化等等。

如果確認感染梅毒,一定要儘早治療。療後定期進行臨床和隨訪檢查。性夥伴要同查同治。早期梅毒經徹底治療可臨床痊癒,消除傳染性。晚期梅毒治療可消除組織內炎症,但已破壞的組織難以修復。

預防梅毒從現在做起

228假期後上班為何老犯困 ? 什麽原因會造成的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過完長假再上班時雖然說已經投入到工作狀態中,但是總是感覺到昏昏欲睡!其實這是「假期綜合征」的表現,由於假期中許多人黑白顛倒,生活不規律,生物鐘紊亂,從而導致了上班老是犯困。

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一種叫「生物鐘」的生理節律。在人體內,該固有的生理節律基本以24小時為一個循環周期。生物鐘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控制。生物鐘對人類的生命活動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它控制我們的睡眠、清醒、飲食行為以及體溫、血壓、心跳、以及內分泌等等。相反,外界很多因素也會影響生物鐘,例如光-暗周期和體力或社交活動。

 

如何讓自己儘快恢復工作學習狀態呢?

有研究睡眠障礙的醫生認為,節后綜合征常見的睡眠紊亂,除了是因為作息打亂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假期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增加,甚至將電子產品帶上床。因為電子產品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色素分泌,從而導致「生物鐘」越撥越后。

另外工作時吃點黑巧克力,它不僅含有人體所需要的脂肪,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劑,適當性的吃一些黑巧克力對於身體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說我們感覺到非常的勞累犯困,那麼就可以通過攝入黑巧克力的方法進行改善,黑巧克力中含有咖啡因的成分,具有振奮精神的作用,但是並不建議大家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