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不好的人有哪些特徵?心臟不好該怎麼吃?

心臟是人體十分重要的器官,一旦“罷工”可能就意味著死亡。平時應該注重心臟的健康保養。只有心臟維持正常狀態,此時有足夠的動力維持正常的血液迴圈,才能滿足身體對血液、營養物質的需求,否則心臟功能下降有可能會導致患者的壽命縮短。因此發現自己的心臟功能下降,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那麼,心臟功能下降的人身體會有哪些特徵呢?

心臟出現問題,身體5個跡象會提示你

1.容易疲勞或終日乏力

不少心臟病患者在發作時便是以易疲勞,總感覺渾身無力開始,主要是因為左心功能受損,導致心排出量無法滿足外周組織灌注引起

2.頭昏頭暈

很多疾病都可引起,比如高血壓、頸椎病等,但如果是伴隨血壓明顯偏低的頭暈頭昏,要警惕心功能受損,症狀比較嚴重的可出現暈厥、甚至是心源性休克。

不论男女,心脏不好,身上会有5个明显特征,出现1个,尽早做检查

3.胸悶

如果總是感覺胸口像壓著什麼東西似的悶悶的,也要考慮是否是心肌缺血引起的,尤其是如果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甚至出現胸痛,要警惕心絞痛,甚至心梗,儘快就醫。

4.一躺下就氣短

只要躺下來,沒多久就會出現氣短,做起來才能有所緩解,這種情況要考慮心衰,主要是因為平躺時,回心血量增多,氣道阻力增加,從而引起的氣短。

5.心悸、心慌

這種狀態多和情緒相關,但有的人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也會出現心悸、心慌、坐立不安等表現,要警惕心臟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引起的心率不齊、心律增快等問題。

心臟不好,該怎麼吃?

飲食是否合理對心臟健康的維護也是很重要的,有的食物吃了有助於保護心臟,而有的則會給心臟健康帶來隱患,所以在飲食上要多加注意。

1、茶

一項涉及了50萬(男性20萬,女性30萬)的大型資料研究顯示,每天喝茶的人,可降低8%發生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心臟病相關風險。

此外,還有一項涵蓋了66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發現,經常喝紅茶有助於改善血管內皮健康,緩解冠心病患者血管舒縮功能障礙降低10%。而這考慮和茶葉當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和多酚類抗氧化劑有關。

不论男女,心脏不好,身上会有5个明显特征,出现1个,尽早做检查

2、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

多項研究證實,如果缺乏此種營養素,可提升血液疾病和神經疾病的發病風險,而適量補充此種營養素,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所以建議大家平時可以多吃一些發酵豆製品、瘦肉等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

3、咖啡

一項涉及了18.6萬名志願者,進行了長達16年的隨訪的研究,發現:每天至少喝4杯咖啡的人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早亡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18%,如果喝1倍,也能降低12%早亡的風險。

考慮和咖啡當中含有的生物活性多酚有關,這種物質可降低血糖濃度、抑制脂肪吸收、促進脂肪組織中三酸甘油脂的分解,對心血管有好處。

不论男女,心脏不好,身上会有5个明显特征,出现1个,尽早做检查

4、蘑菇

這也是一種“護心”食物,它當中含有多種氨基酸、β葡聚糖(多糖)等物質,有抗炎、抗氧化、降壓降脂、調節免疫力的作用,從而預防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心臟病併發症。

5、少吃精製糖

什麼是精製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類大米白麵,也被稱為精製碳水,這類加工過度的糧食會間接提高身體裡甘油三酯的水準,從而對心臟產生威脅,因此在主食中,最好參一些粗糧,均衡搭配比較好。

結語:心臟的健康安全不僅僅是老年人需要關注,年輕人同樣不可忽視,健康的心臟標準也以列出,各位可針對自查,如果發現有不健康的特徵,也要及時的做好心臟保養。例如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等等,避免在年齡增長以後,心臟的壽命進一步壓縮,增加心臟疾病的罹患概率,得不償失。

支氣管炎怎麼治療,預防和治療支氣管炎的方法有哪些?

支氣管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呼吸科疾病,支氣管炎主要是因為病毒和細菌的感染形成了支氣管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簡單點說就是支氣管發炎了。一般多是咳嗽後沒有及時治療所致。支氣管炎的主要症狀就是咳嗽,流鼻涕,支氣管炎的治療通常要不少時間,有不少人都會通過食物來調養支氣管炎,那麼支氣管炎吃什麼食物好?支氣管炎的治療方法是什麼?支氣管炎不能吃什麼?下面為大家講解。

治疗支气管炎食疗妙方,饮食上有“五不吃”,请务必重视

支氣管炎用什麼藥最管用?

藥物是治療此病最為常用的方法,但是患者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比如分類不一樣,適合的藥物也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這類主要由感染、過敏、物理與化學刺激,如刺激性氣體、粉塵、冷空氣等引起,常表現為咳嗽和咳痰。所以用藥主要以一些鎮咳藥為主

喘息性支氣管炎

病毒感染是其最為多見的誘因,發病後可出現咳嗽、喘息、氣促、兩肺哮鳴音等症狀,治療藥物主要以支氣管舒張劑

毛細支氣管炎

也是以病毒感染,尤其是RSV病毒感染最為多見,治療藥物主要以抗病毒為主

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

這類型的支氣管炎,主要以氣道嗜酸粒細胞浸潤為特徵,治療藥物主要以糖皮質激素為主

總之,患者的具體情況不同,使用的藥物也是不一樣的,具體使用哪種,建議在醫師判斷清楚後,再針對性用藥!

治疗支气管炎食疗妙方,饮食上有“五不吃”,请务必重视

在飲食方面,支氣管炎患者要遵循哪些原則?

針對性用藥的同時,如能在飲食上加以配合,對促進疾病康復也是有幫助的,尤其是要注意補充營養,因為疾病對身體消耗是比較大的。

支氣管炎患者可多吃以下食物:

1、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

因為疾病大量消耗營養,很多患者都伴有維生素缺乏,而缺乏這種營養元素,可導致免疫力下降,不利於疾病康復,所以平時可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

2、多吃高蛋白的食物

因疾病影響,很多患者每天都有咳嗽咳痰的情況,排掉很多痰液,損耗了較多蛋白質,所以也要注意補充蛋白質,多吃一些魚類、蛋類、豆製品等食物。

3、適當補充含鐵的食物

因為患者在缺氧狀態下,為了滿足機體攝入足夠的氧,會出現代償性反應,使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增高。

而為了促進這種代償作用的發揮,我們必須補充鐵,所以可以多吃一些豬肝、豬血、黑木耳、芝麻等含鐵豐富的食物

4、多吃止咳、平喘、祛痰的食物

咳嗽、咳痰、氣喘是此類疾病的主要表現,所以想要緩解症狀,可吃多一些具有這些效果的食物,比如白果、枇杷、柚子、栗子、百合、海帶等。

治疗支气管炎食疗妙方,饮食上有“五不吃”,请务必重视
預防和治療支氣管炎茶飲

支氣管炎治療可以選擇中藥茶飲,經常喝這種茶對支氣管炎恢復很好。

1、橘紅青果茶

橘紅青果茶對預防和治療支氣管炎效果都很顯著,常喝可消除炎症

2、百合梨茶

梨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與百合是絕佳的搭配。可取梨1個,新鮮百合15克。梨去皮洗淨後切塊,和百合片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煲湯。煮熟後也可以加入少許枸杞子。百合梨湯可以減輕支氣管咳嗽,有效保護咽喉和肺臟。

得了膽結石一定要切除膽囊嗎?膽囊切除後怎麼護理

膽結石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個問題,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都出現了這個問題,到底跟哪些原因脫不了幹係呢?如何才能預防?出現的話,一定要切除膽囊嗎?此文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

膽結石它是在膽囊裡形成的石塊,石塊的體積有大有小,結石的出現會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泄,還會刺激到膽囊,很不利於膽囊和整個身體的健康。該問題的出現,跟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都沒有吃早餐的習慣,但一整夜過來,膽囊裡已經充滿了膽汁,如果長期不吃早餐,膽囊就得不到刺激,裡面的膽汁無法被及時排出,會逐漸濃縮,濃度還會增加,當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會有結晶析出,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結石。

查出胆结石,要切除胆囊吗?切除后会影响正常生活吗?医生告诉你

得了膽結石,一定要切除膽囊嗎?

查出膽結石,如果沒有出現任何不適症狀,可以暫時不用特殊處理,應先觀察一段時間。

如果膽結石引起了急性或慢性膽囊炎,並且出現了腹痛等明顯不適症狀,就不建議進行保守治療了,而是應該及時切除膽囊,以免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危及生命。

建議切除膽囊的情況有:

直徑在3㎝以上的單發結石;

直徑在3㎝以下的單發結石,但患者的年齡在50歲以上或者膽囊結石家族史;

多發結石,出現膽源性胰腺炎的風險比較高;

膽囊壁增厚在3㎜以上,合併瓷化膽囊或糖尿病;

經影像學檢查後發現膽囊有癌變的風險;

經影像學檢查發現合併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

查出胆结石,要切除胆囊吗?切除后会影响正常生活吗?医生告诉你

切除了膽囊,後遺症確實“不好受”

大部分不願意切除膽囊的人,無非是擔心少了一個器官,會對以後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實際上,當膽囊長了結石,就代表已經喪失了正常的儲存、濃縮和排洩膽汁的功能,膽囊已經病變了。

如果繼續保留病變的膽囊,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而且,人體的生理機能是很強大的,即使切除了膽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節,肝細胞也會起代替的作用,在飽餐之後增加膽汁的分泌,促進消化。

不過,雖然對正常生活影響不大,但是切除膽囊之後,確實會引起不少後遺症。資料顯示,切除膽囊之後,有超過90%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道不適,比如噁心、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

膽囊切除術後的護理

1、術後兩周內宜進食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流質飲食,如濃米湯、藕粉、豆漿、軟面片、蓮子紅棗粥等,以利人體的消化吸收。

2、恢復正常飲食,宜保持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質的膳食結構,忌食腦、肝、腎、魚及油炸食物,更應忌食肥肉、忌飲酒、以免影響肝臟功能,或造成膽管結石。

3、注意心理衛生,經常保持情緒穩定,樂觀豁達,避免發怒、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的產生,以防止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的調節機能發生紊亂,影響膽管代償功能的恢復。

4、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和輕體力勞動,忌長時間坐臥、活動過少,以利肌體功能的恢復。

符合這五個特徵的人,患癌幾率很低,有你嗎?

癌症”的話題真的是讓人難以跨越的話題,每年的患癌人數都是在不斷地上升,很多人都說癌症的增長率和我們現在的飲食和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身體內細胞一旦發生突變就不會受身體控制,不斷的分裂,侵犯、破壞鄰近的組織和器官。另外腫瘤細胞也會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中,向其他部位轉移,從而增加治療難度。癌症的本質就是一種“慢性基因病”,它是受到致癌因素影響造成的細胞基因突變,而突變的基因又在體內單克隆性增殖,最終才形成了腫瘤!

任何癌症患者出現癌變,都不是無因可查的;大量研究表明,如果符合以下幾個特點,患癌幾率就相對較低一些!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符合這5個特徵的人,患癌幾率很低

1.不抽菸不喝酒的人

抽菸喝酒對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香菸中含有多種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會增加肺癌、胃癌、食管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其中包括二手菸和三手菸。

同樣的,經常喝酒也會增加癌症的幾率,因為酒的主要成分為乙醇,乙醇進入肝細胞後氧化為乙醛,乙醛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在體內不斷積聚,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引發肝癌

此外,胃癌、口腔癌、食管癌等癌症,也與大量喝酒密切相關。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2.飲食習慣好的人

有人說,癌症是吃出來的。不良的飲食習慣,比如高脂肪、高熱量飲食,暴飲暴食,三餐不規律,喜歡吃煎炸類、醃制類食物,喜歡喝熱茶、吃燙食等,對口腔、腸胃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比如,研究發現,經常喝溫度高於60℃熱茶的人,食管容易受到損傷,引發炎症,刺激致癌物質的產生

所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養均衡,適當補充蛋白質,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飲食規律,三餐定時,可以顯著降低癌症風險。

3.堅持運動的人

生命在於運動,經常運動的人,不僅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還可以降低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的人,容易超重和肥胖,腰臀比也更高,發生腸癌等癌症的風險就越大。

有研究顯示,在全球新發癌症患者中,約有80萬患者的癌症是由糖尿病和腹部肥胖導致。此外,還有研究顯示,成年男性腰臀比例超過0.9,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4.心態良好的人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性格外向的人,心態比較樂觀。性格內向的人,心態容易消極。英國精神病學家格里爾提出了“癌症性格”的理念,認為逆來順受、好生悶氣、不愛宣洩的人更容易患癌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精神創傷、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等人,屬於癌症高危人群。相反,心態良好的人,樂觀向上,遇事不鑽牛角尖,可以合理發洩不良情緒,患癌幾率就會低一些。

5.家族中沒有直系血緣親屬患癌的人

癌症具有遺傳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癌,那麼你很有可能也攜帶了與癌症相關的不穩定或缺陷基因,因此患癌風險會比一般人高。

此外,還有一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比如夫妻、婆媳等,在一起生活久了,養成了類似的飲食習慣或生活方式,也會出現多人患癌或先後患癌的情況。

所以,如果有癌症家族史,應主動定期進行癌症篩查,降低癌症發生風險。而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發生癌症的風險比前者要低,但也不能放鬆警惕,也要定期體檢,及時發現身體異常。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癌症預防要科學,不良習慣早改掉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癌症免疫”,但是提高警惕,擴充癌症預防、提倡科學抗癌可以讓我們盡最大可能預防癌症侵襲。

除此之外,還要養成每年定期體檢的好習慣,及時發現身體的異常及時治療。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表報告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而治癒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過適當治療延長生命時間和提高生活品質的。所以,體檢顯得尤為重要。還有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體重莫名下降的情況也是要提高警惕,很可能是機體發出的疾病信號!

天氣太熱影響健康,高溫天氣如何預防中暑

不同的國家對高溫天氣有不同的定義和標準。世界氣象組織對於高溫天氣的建議標準是,日最高氣溫高於32℃,且持續3天以上。因為高溫天氣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非常明顯,再加上出汗多,人體內電解質代謝障礙,嚴重影響大腦神經活動,除了使人感到不適,工作效率降低外,還會引發多種與高溫相關的疾病,如中暑、熱射病、熱痙攣、熱衰竭、心腦血管病、抑鬱症、焦慮症、煩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疾病。同時,它還可能造成失眠、暴躁、易怒、心神不寧等高溫情感障礙。

天氣太熱影響健康?

第一,高溫會否增加死亡風險:與非高溫相比,高溫相關的非意外總死亡風險增加15.7%(95%CI:12.5%,18.9%),心腦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2.0%(95%CI:16.9%,27.4%)。

第二,何時風險最高:每年第一次高溫來襲時,風險幾乎是第二次高溫的兩倍。此外,在高溫籠罩下的第1-3天,尤其是第2-3天,死亡風險更高。

第三,地理位置有一定影響:就高溫相關人群非意外總死亡風險看,緯度高的地區風險略高(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而就高溫相關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看,中低緯度地區的風險略高(暖溫帶>亞熱帶>中溫帶)。

針對上述發現,研究給出3方面提示。首先,患心腦血管系統疾病者對高溫“比較敏感”,應成為夏季重點防護人群。其次,應特別關注全年首次高溫的公眾健康防護。再次,高溫所致健康問題,存在滯後效應,高溫過後仍應注意健康防護。

有學者分析2003年法國高溫,亦得出類似結論。當年,法國巴黎的氣溫在8月14日呈下降趨勢,但高死亡人數持續5天后,到8月19日,當地死亡人數才降至與往年持平。最終,這場大面積“高溫”致法國約1.5萬人死亡。

高溫天氣預防中暑跡象

對於高溫天氣下還得工作的人來說,要做好與之相適應的勞動保護,比如在工作場所配備空調或提供其它防暑降溫服務。戶外工作者應配備防曬衣帽、淺色隔熱工作服;攝入充足的水分,尤其是含鹽的飲品;防暑藥品。在高溫環境中發現身體不適時,需及時撤離工作環境,必要時就醫。

高溫天氣裡,要對家中老年人多多留意,不在一起時應常聯繫以確認他們的安全,關注他們是否有中暑跡象。即便老人體弱怕冷,也要適當打開家裡空調或電扇,降低室溫。對於患者尤其是服用抗精神病藥和抗膽鹼藥的患者也要多加關注,及時監測體溫、增加液體攝入等。一旦出現中暑症狀,如嘔吐、意識混亂、體溫升高等,應立即送醫急救。

 

為什麼蚊子喜歡咬你,蚊子咬人怎麼預防?

夏天是溫度最高的季節,這個時候,我們用各種方法降溫,當然,夏天穿的衣服也會很少,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就會被蚊子叮咬煩惱了。我們都有一種生活經驗,當幾個人同住一個有蚊子的房 間裡時,經常是有的人被蚊子反復叮咬,而有的人卻很少被蚊子叮咬 或感覺不到蚊子的存在。這些問題既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也是昆蟲 研究人員想要解決的。美國農業服務處昆蟲硏究中心蚊蠅部經過30 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關於這一類人為什麼被蚊子鍾愛的原因。

听说蚊子咬人还分血型?其实你身上这些特点更吸引它
哪些特點會吸引到蚊子呢?

1.氣味

夏天天氣炎熱,如果是屬於比較愛出汗的人,汗液分泌旺盛,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較多,便容易吸引蚊子叮咬,愛運動和肥胖的人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也較多,還有勞累和呼吸頻率快的人,蚊子對這些人群也尤其注意。

2.溫度

蚊子喜歡溫度高的人,平常有些人體溫會比較高,而有些人體溫較低。體溫高的那類人就會相對受到蚊子的青睞。孕婦和小孩新陳代謝快,體溫也較于普通成年人來說偏高,溫度高的話皮膚表面揮發的物質較多,容易吸引蚊子。

3.光線

蚊子比較喜歡光線暗的地方,光線一弱,便是蚊子下嘴的好時機。穿了深色的衣服也要注意了,你已經被蚊列為重點觀察物件了,下一個咬的就是你。

4.蚊子更偏向于叮咬呼出更多二氧化碳的人

蚊子對於呼出的二氧化碳氣流也會比較敏感,所以平時呼出二氧化碳很多的人也會容易招蚊子,孕婦和兒童還有一些肥胖人群等因為身體代謝比較高,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比較多,這樣也就容易成為蚊子叮咬的對象。

以上就是比較平常的“誘蚊”因素,所以在平時,如果我們想要避免蚊子叮咬,也可以根據這些因素調整一下自己的習慣,比如傳一些顏色淺的衣服,或者是儘量少吃甜點,少喝啤酒等等,防止自己被蚊蟲叮咬難受。另外還需要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自身清潔,勤洗澡,在夏天保持清爽,這樣也可以對於防蚊有一定的用處。

免疫力下降易生病,如何增強身體免疫力

現實生活中,面對經常生病、體質虛弱的人,我們常說這種人免疫力比較差,需要趕緊提高免疫力。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免疫力的全稱又叫做免疫系統功能,它是由一系列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免疫組織、胸腺、脾臟等免疫器官以及補體、抗體等免疫分子組成的一個精密複雜的網路。

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通過這個網路中各個組成的互相合作,來共同對抗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入侵者,從而幫助人體防禦疾病,促進生長發育。我們每個人的免疫力也不是生下來就很完善的,而是逐漸在實踐中發展成熟的。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免疫力越高越好?

免疫力,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人體為了保護自身不受外界異物,包括病毒、細菌等侵襲而存在的一種能力,是人體識別和排除“異己”的生理反應,只有免疫力平衡,機體才能保持健康。

而免疫力過高還是過低,對人體健康都是不利的。比如免疫力太高,可能導致機體把外界的非致病因素(如花粉、塵蟎)當做“敵人”,從而誘發過敏反應

有的比較嚴重的情況,還可能對機體正常組織、器官發起攻擊,最終誘發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免疫學疾病,嚴重危害到人體健康。

而免疫力過低,病原體就很容易趁虛而入,也就更容易生病。不過,生病並不直接代表就是免疫力低,因為很多疾病比如心臟病、糖尿病等,它們的誘因當中,免疫力並不起到主要作用。

可見,生病不一定就是免疫力低,但免疫力低會提升發生疾病的幾率,所以只有免疫力均衡,才是最好的!如果出現免疫力低,則要及時想辦法提升,預防疾病的侵襲!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身體有這6個表現,說明免疫力在下降

而免疫力低下的人,身體也會有所表現,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出現下述症狀,多意味著免疫力低下:

1、容易感冒

這是免疫力弱的一大典型表現。病毒“攻擊”人體時,人體免疫系統會説明我們抵禦病毒的侵襲,所以有時不吃藥,過兩天也能自己好。

而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失去了和病毒對抗的能力,病毒就更容易入侵,自然也就容易感冒,而且還不容易痊癒

2、精力差

精神不振也是免疫系統不健全的一大表現,如果免疫力不好,即便是休息好了,人也會感覺很累,打不起精神,沒有力氣,常常感覺腰膝酸軟

3、傷口易感染、難癒合

比如身體某個部位不小心被劃傷,癒合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的,所以免疫力強的人,傷口恢復速度就會比較快。

因為免疫細胞可以很好的幫助促進慢性傷口恢復和皮膚再生,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免疫細胞修復功能也會下降,傷口容易感染,不容易癒合。

4、脾氣差

老是處於生氣、焦慮、 煩躁等負面情緒狀態下,會導致應激激素皮質醇升高,損害T細胞,使免疫細胞從血液中消逝,這樣病毒就能更肆無忌憚的找上門,更容易誘發疾病。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5、睡不好

長期間熬夜,睡眠不足,也會影響保護性細胞因數生產,從而減少抗感染的抗體細胞,這時免疫力也會變得低下,更容易生病。

6、腸胃不好,經常上吐下瀉

明明很多人一起出去吃的飯,但別人一點事沒有,你就慘了,上吐下瀉,折騰到半夜,這種現在也提醒你免疫系統受損。

因為有研究表明,大約70%的免疫系統位於消化道,從而幫助腸道免受感染,而如果免疫系統降低,那有益的腸道細菌以及微生物數量也會減少,那自然就容易出現這種上吐下瀉的情況。

由此可見,免疫力不好,對人體整個機能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當發現自己免疫力低下時,一定要及時想辦法提高它。

免疫力是最好的醫生,用這6招輕鬆增強它

均衡飲食

免疫力系統的發育建立,離不開營養的支援,而飲食均衡,可使免疫系統得到充足的營養,提升免疫力,從而更有利的去對抗病原體。

所以飲食上儘量做到主食、魚、肉、蛋、豆類、蔬菜(以深綠色蔬菜為佳)和水果合理合理搭配,保證食物的豐富和多樣。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保證睡眠

如果長期熬夜、睡眠不自,也會削弱免疫系統,降低我們的免疫力,使身體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

所以為了提升免疫力,建議大家儘量保證充足的睡眠,具體睡眠時間因人而異,只要你第二天醒來,感覺精神抖擻,而不是感到身體疲乏就是合適的。

適度運動

有研究顯示,久坐不動會損害身體對抗感染的能力,而合理運動不僅有助於強健身體,還有助於改善血液迴圈、增強心肺能力,從而提升免疫力,所以大家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少吃糖

糖攝入過多,容易引起炎症,削弱白細胞的功能,從而降低免疫力。所以,要注意控制糖的攝入量。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男性1天攝入不得超過36g,女性不得超過24g。

多喝水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更容易脫水,進而限制抗菌蛋白分泌到唾液中,降低抗感染能力,所以此時要多喝水。

水可以幫助我們把營養物質和氧氣輸送到細胞中,沖刷掉膀胱中的細菌,使血壓正常化,以及執行其他一些功能。根據哈佛醫學院的公共衛生專家建議,一天至少和6-8杯(2500-3500ml)水。

再次提醒: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6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合理減肥

俗話說,四月不減肥,五月六月徒傷悲。於是很多愛美的女性紛紛開始了自己的減肥計畫,要麼過午不食或不吃晚飯,要麼素食當道,拒絕一切高熱量食品和碳水化合物。然而,在拒絕那些易長肉的食物的同時,我們也無形中拒絕了很多身體必須的營養物質來源。不管是經常過於饑餓還是營養不良,都會加速免疫力下降,使我們變得弱不禁風。因此,減肥並不等於一味地節食或不吃肉、不碰油,不論哪個年齡段的男女,都應當合理控制體重,健康減肥。

開懷大笑

我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開心不僅能夠延緩衰老,還能變成一味良藥,幫助我們保持身體健康。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進行一些使人愉快的行為時,比如開懷大笑、與人或寵物玩耍、聽音樂、參加集體活動等,可以明顯改善人體的免疫系統,提高人的免疫力。與此同時,經常開懷大笑還有利於釋放人們的精神心理壓力,降低人體對感冒等疾病的易感性,為身體的多個器官減輕負擔,從而起到延緩器官衰老和修復機體損傷的作用。

什麼是性成癮,如何擺脫性成癮?預防性成癮從青春期開始

有研究指出估計有高達6%人口比例的人有性成癮,“性成癮”或稱“性癮”(sex addiction),也稱作性強迫症sexual compulsivity的存在一直有爭論,主要是醫學上病理判定的不一,有人說這是種強迫症而非病理上的成癮(這跟色情狂或花癡又完全不同)。 性成癮通常是描述一個人對性有異常強烈的衝動或癡迷行為。這些人通常還懼怕任何真正的親密關係,一再地強迫性地設法透過和其他非個人情感親密的行為與他人接觸如 : 自慰、經常嫖妓、窺淫癖、空洞情感關係等等之類的。

被误解的“成瘾行为”:无法摆脱,难以控制,就像是大脑磕了药

有的人一星期同房2-3次,就懷疑自己“上癮”。有的人幾乎每天都想“做”,但是覺得自己很正常。那麼,真正的性成癮應該怎麼界定呢?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什麼叫“上癮”。

加拿大有一位心理治療師認為,“癮”是一種讓你享受短暫的放鬆和快樂,但是會長期傷害你,讓你無法割捨的行為。

其實,所謂上癮,就是你對某一件事、某一樣東西或者某種行為感到厭惡,但是又情不自禁渴望去做或擁有它,想擺脫卻感到無能為力。簡單來講,上癮就是一種讓你痛並快樂著的感覺。

那麼,性成癮又是什麼呢?

性成癮也叫性欲亢進,用醫學術語來講,就是一種性衝動控制障礙,是一種針對自己的強迫性行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性成癮只在男性身上出現,很少有女性性成癮的案例。實際上,女性也會有性成癮。《性醫學期刊》刊登的一項關於女性性成癮的研究指出,經常看小黃片或者手淫的女性,也有可能是性成癮者。根據調查,約3%的女性有性成癮。研究人員表示,男性和女性在性成癮上的表現非常相似,比如都喜歡看小黃片、過度手淫,或者擁有多個性伴侶等。

一直以來,關於性成癮怎麼界定,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此外,性成癮到底如何歸類,也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性成癮是一種疾病,還是一種正常的行為,亦或只是一種癮呢?

被误解的“成瘾行为”:无法摆脱,难以控制,就像是大脑磕了药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性成癮是一種疾病的證據不足,因此性成癮並沒有被歸入疾病的行列。但是,專家提醒,性欲旺盛的人還是應該儘量控制次數,以免給情緒帶來困擾,甚至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節奏。

根據心理學家科爾曼的分類,性癮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沉淪於性癮的幻想、感情和行為,並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第二階段是開始滋生愧疚、痛苦和不安,並逐漸取代了之前獲得的快樂和滿足感。

性成癮的行為,包括同時擁有多個性伴侶、頻繁更換性伴侶、頻繁手淫、沉迷小電影和成人雜誌等,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強迫他人發生性行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成癮”具有相似的機制

性成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和社會等因素。對於性成癮的原因,學術界的共同觀點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尋求自身價值的確認。

對於有的人來說,性是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可能與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有關,比如曾經遭受過身體虐待或性虐待。

對於有的人來說,長期處於焦慮、抑鬱等消極的情緒中,也會影響心理健康,產生性欲亢進的傾向。

還有研究表明,性成癮與大腦中某些化學物質的水準過高有關,比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具有調節情緒作用的物質。

此外,因癲癇、癡呆等疾病引起的大腦通路改變,可能使大腦中影響性行為的部分發生損傷,也會導致性成癮。

劍橋大學的瓦萊麗•溫博士認為,性成癮者具有無法控制自己與性有關的想法、感受或是行為的共性,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羞恥感,已經對他們的人際和生活產生了不利影響。瓦萊麗•溫博士還指出,性成癮從某些方面來看,與嗑藥無異。

被误解的“成瘾行为”:无法摆脱,难以控制,就像是大脑磕了药

性成癮者該被指責嗎?

性成癮有錯嗎?對於性成癮者自身來說,性成癮是不可控的,但是,只要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情,我們就不必過於指責他們。但是,也要考慮到一個情況,當性成癮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鬼使神差做出違法行為的時候,誰又願意承擔這種風險呢?

所以,性成癮即使沒有被定義為一種病,當發現自己存在強迫性行為,並且已經產生極度痛苦、愧疚心理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不要自己硬抗。

如何擺脫性成癮?

擺脫性成癮,跟戒菸一樣,是很難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力的。目前,性成癮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以作用於大腦,減少強迫性性行為。心理治療只要是管理性行為,同時緩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性成癮症”的根源太深,有太多的潛在的心理原因,要根治,不能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可以嘗試通過健康的方式減壓,比如跑步、體操等有氧運動。

怎麼樣預防性成癮?

預防性成癮要從青春期做起,包括接受科學的性教育,淨化視聽世界。千萬不可疏忽“性成癮症”的危害。青春期的孩子自製力不是很強,心理和生理的因素會產生性好奇,如果接觸一些淫穢的東西,對心理造成衝擊,就有可能深陷其中,走向極端,造成性癮

超聲波檢查可以查什麼病?關於超聲檢查的常見問題

人耳聽不到的聲波稱為超聲波。利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進行診斷和治療的一門影像學科,稱為超聲醫學。其臨床應用範圍廣泛,目前已成為現代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診斷方法。在臨床應用方面,超聲波可以清晰地顯示各臟器及周圍器官的各種斷面像,由於圖像富於實體感,接近於解剖的真實結構,所以應用超聲可以早期明確診斷。那麼超聲檢查都可以檢查出什麼疾病呢?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一、超聲檢查可以查什麼

超聲波檢查,利用人體組織和器官對超聲波的反射,形成不同的反射波型及回聲圖像,由此進行疾病診斷,具有無創、無痛、方便、直觀的特點。

超聲檢查應用廣泛,按照超聲探頭的作用,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心血管系統

心臟與血管相連,在人體內形成閉合通路,這個迴圈稱為心血管系統。

通過超聲檢查,可以測量各心室腔的大小、觀察心臟的位置血流狀態

此外,頭頸及軀幹的動靜脈內部結構、是否存在炎性病變及血栓等異常情況,都可以通過超聲檢查來發現。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2、胸、腹部、淺表器官

超聲可以清楚顯示胸腔記憶體在的積液,並對積液量進行評估,觀察肺實變的程度及是否占位,還可用於引導診斷性穿刺或治療的過程。

另外,腹部超聲可檢查腹部實質性臟器及空腔臟器。

而對於由甲狀腺、乳腺、涎腺、淋巴結、肌肉等組成的淺表器官,通過淺表超聲可發現其內腫物及炎症等病變的性質及來源。

3、產科、婦科

對於女性的盆腔器官(子宮、卵巢)等,可借助超聲及時發現婦科疾病。

除此之外,超聲還是孕期“神器”,通過檢查可在產前發現胎兒是否有畸形傾向,觀察胎兒各階段的生長發育情況等。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二、檢查前要做什麼準備

超聲檢查無創、無痛,是不是躺著做就行了?

為了更清晰、直觀地發現身體裡的異常,在超聲檢查前,需要知道4件事:

憋尿

需要憋尿的專案包括膀胱、前列腺、精囊、輸尿管、婦科及早孕(懷孕3個月內)檢查,目的是讓膀胱更飽滿,減少腸管氣體的干擾。

空腹

腹部檢查需要空腹,包括肝臟、膽囊、胰腺、膽管、腹膜後、腹腔大血管等。

要求在檢查前空腹8小時以上12點後禁止喝水。目的是減少胃腸道內食物和氣體的干擾,提高成像品質。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穿寬鬆衣服,不戴配飾

體檢時,最好穿寬鬆的衣褲,女性避免穿連體服或連衣裙,不要佩戴金屬飾品,手錶等電子產品也不要戴在身上。

儘量帶以往的報告

體檢時為了方便醫生掌握情況,最好帶上以前的超聲檢查報告,方便醫生進行對比。

三、超聲報告你讀懂了嗎?

超聲報告一般由三部分構成,即超聲圖像、超聲所見和超聲診斷。一般醫生會根據超聲所見,給我們解釋診斷提示。

大多數受檢者看到超聲診斷上寫著“彌漫性病變”、“結節”等字眼,就以為自己是患了什麼大病,開始憂心忡忡。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其實“彌漫性病變”指的是病理改變,比如肝炎、甲狀腺炎等醫學影像無法做出診斷的,都可以定義為“彌漫性病變”,最後診斷還需進一步證實。

結節也不一定是“惡性”的。以甲狀腺結節為例,它有良性及惡性之分,惡性的不到5%。

發現結節後也需進一步評估,若是良性結節,每年定期檢查一次;若是可疑惡性腫瘤的結節,可每年檢查2~3次或進行穿刺活檢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四、關於超聲檢查的常見問題

進行超聲波檢查時,會在皮膚上塗抹一層粘粘的透明液體,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液體的作用是什麼。

其實這層黏黏的液體是耦合劑,它讓超聲波探頭和皮膚有更好的接觸,有利於聲波傳導,進而提高成像品質。這種液體對人體是無害的,檢查完後直接擦掉,或用清水洗掉即可。

另外,還有人擔心超聲波檢查與CT、x光檢查一樣存在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其實超聲波跟後者的原理完全不同,它是一種機械波,沒有放射性,對人體安全、無害,對孕婦和胎兒也是非常安全的。

超声检查可以查什么病?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和你说清楚
每次超聲波結果為什麼會不一樣?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為什麼前後兩次超聲波檢查子宮的位置會不一樣,一會兒前位,一會兒又後位,這到底是超聲波不準確,還是子宮真地會移動呢?
其實,子宮的位置分前、中、後位,都屬於正常。一般來說,前位子宮受孕的機會多,後位子宮受孕的機會小。如果子宮周圍的組織沒有發生感染或粘連,子宮的位置就會活動。

彩色超聲波VS黑白超聲波

普通超聲波是黑白的,那彩超就是彩色的嗎?其實,彩超並不是彩色的,它只是在黑白超聲波的基礎上,再加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即在黑白超聲波顯示的同時還可以顯示出紅、藍兩色,來表明不同的血流方向和流速。一般以背離探頭的血流顯示為藍色,朝向探頭的血流顯示為紅色。比起單一的黑白超聲波,彩色超聲波功能更多,診斷疾病的途徑亦更多,對疾病的診斷亦更明確。其圖像分辨力也優於普通黑白超聲波,尤其對一些惡性腫塊的診斷極有價值。在婦科檢查中,對於宮外孕醫生都會建議使用彩色超聲波,但對於一般的婦科體檢、子宮肌瘤或是人工流產前的普查用普通超聲波就可以了。

癌症晚期有必要做手術嗎,癌症晚期痛的受不了怎麼辦?

活著幹,死了算,一天不死一天干”,這就是老輩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即使身體不適仍然堅持下地幹活,知道生命即將耗盡才會有就醫的意識,然而為時已晚。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生活態度也就更加的積極了,可是對於疾病的意識仍舊缺乏,即使就醫意識強烈然而在面對癌症的時候往往還是慢了一步,很多時候發現時已是晚期。“談癌色變”指的不單單是指其死亡率高,更多的是癌症帶來的痛苦。那麼,癌症晚期到底要不要做手術,癌症到了晚期到底有多痛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下吧!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活了,真的太痛了!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癌症晚期患者做手術,真的很痛苦嗎?

首先,對於治癒希望已經微乎其微的癌症晚期患者來說,手術的意義已經不大,只徒增痛苦。任何手術都有一定風險,更別說癌症晚期患者,在手術中和手術後,他們更容易出現創傷和併發症,身體難以承受。

其次,除了身體折磨,癌症晚期患者還要經歷複雜的心理變化,恐懼、焦慮、悲觀、失望、抑鬱,甚至很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導致病情“雪上加霜”。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活了,真的太痛了!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最後,我們還不能忽視患者自身的意願,如果患者本身的求生欲望就很低,不願意進行手術,但卻被逼著動刀,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勉強手術是徒然。

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癌症晚期的痛苦,還包括容易被忽視的癌痛。癌痛是癌症本身或其相關疾病引起的全方位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

疼痛可以分為10級,有人說女性分娩的疼痛是10級疼痛,但這可能有點誇張了。真正達到或接近10級疼痛的,非癌痛莫屬。

曾有一位晚期癌症患者是這樣描述癌痛的:“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那種感覺就像全身被刀割、被蟲子咬,沒日沒夜、沒完沒了地痛,一痛起來,就有無數個輕生地念頭在腦海中閃現,真的太痛了,不想活了。”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活了,真的太痛了!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疼痛可以分為傷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傷害感受性疼痛表現為刀割樣、搏動性、壓迫樣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表現為燒灼樣痛、銳痛或電擊樣痛。兩種疼痛可以並存,可想而知,癌痛究竟有多痛。

患者如果出現癌痛,千萬不要忍,而針對性治療,否則會嚴重降低生存品質。目前,癌痛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可以口服給藥、按時給藥,也可以按世衛組織提出的“三階梯原則”給藥.

結語:癌症病人在彌留之際時,是十分痛苦的。雖然先進的醫療手段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但面對晚期癌症的時候,痛苦的、承受折磨的人不單單是患者本身,作為家屬更加是心身煎熬,“治還是不治,該怎麼治”,每一個決定都是艱難的抉擇。患者家屬心靈上的創傷還是無法彌補的。所以,對自己和家人負責,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還是應該注重對於疾病的保健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