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致死率極高!肺癌早期癥狀有哪些?

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近50年來許多國家都報導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增高,男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女性發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大量資料表明,長期大量吸煙與肺癌的發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已有的研究證明:長期大量吸煙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煙者的10~20倍,開始吸煙的年齡越小,患肺癌的幾率越高。

肺癌又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類,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鱗癌、腺癌等。原發性肺癌中大部分是非小細胞肺癌,佔比超八成,而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較高,更容易出現全身轉移,是所有肺癌中愈后最差的。

 

肺癌死亡率高,與早期診出率低有很大的關係。早期肺癌之所以難被發現,是因為患者在早期感覺不到癥狀。或者是出現了一些咳嗽、胸痛等癥狀,誤認為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例如肺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很容易被忽視。而等到出現明顯癥狀再去檢查時,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中晚期肺癌的治療難度很大,預后也不佳。

如果出現了以下的一些癥狀,就需要警惕了,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查。

(一)早期症狀

1.咳嗽的持續

肺癌作為肺部腫瘤,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咳嗽一直在持續;如果你在咳嗽超過2周的同時,還伴隨著血痰等症狀出現

2.容易疲勞

所有的癌症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會使人在日常感覺到比平時更疲勞,並且這一種症狀非常地模糊,非常容易被忽略。

3.呼吸困難

呼吸急促或者呼吸困難都是肺癌的常見症狀,但是通常情況下,肥胖、年齡增長以及心臟病或者天氣變化都會影響呼吸,這也就造成呼吸困難極為容易被忽略;  另外在某種情況下,肺癌患者還可能會感到背部疼痛,使得呼吸加重。

4.沒法解釋以及消除的疼痛

這種疼痛包括胸部、胸腔、肩膀、手臂等位置的疼痛,並且這種疼痛會持續。這些都是肺癌的早期症狀,這種疼痛還可能包括刺痛、麻木,後面甚至能發展成為癱瘓。

5.體重忽然減輕

即使你沒有刻意減肥,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變輕了10斤左右,那麼這個時候很可能是因為癌細胞在消耗過多的能量,影響了你的新陳代謝,導致了體重的減輕。

出現疑似癥狀后,應及時到醫院進行篩查。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篩查方法是低劑量螺旋CT低劑量CT是CT檢查的一種,輻射量較低,精確度卻不受影響,因此對於健康體檢和癌症篩查十分適用。

其實要預防這種疾病很簡單,只是很多人不一定能堅持去做。菸草的使用、合理膳食、身體活動、超重肥胖、健康心理等,危害我們健康的因素翻來覆去其實就是那些,為了咱們自己的健康長壽,也為了家庭的幸福,咱們還是要努力去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新冠患者治癒後有後遺症,防範新冠病毒是根本

進入2021年世界範圍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治癒數量也越來越多了,很多朋友關心這樣一個問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治癒後,會不會有後遺症,從而影響以後的生活,

近日,《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對患者的影響是長期的,患者在治癒后,依然會出現不少後遺症。研究人員通過評估,發現超過76%的患者在發病半年後仍持續出現至少1種不適癥狀,中和抗體水平下降一半以上。其中,疲勞、乏力、焦慮、抑鬱、失眠等最為常見。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也稱,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患者的腦功能可能受到了重創,嚴重的甚至相當於大腦老了10年,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持續幾個月以上的認知缺陷。

此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對19名因為新冠死亡的病人的腦組織進行了檢查,結果發現,新冠病毒不僅嚴重破壞呼吸系統,還會引起胃腸道疾病,損傷心臟,造成凝血功能紊亂等,甚至還會使人體出現大範圍的炎症和腦組織損傷,出現精神疾病等多種後遺症。

對於新冠病毒後遺症,專家怎麼看?

多國陸續報道了一些新冠肺炎後遺症病例,這是否意味著患者即使痊癒,也依然有很大的健康風險呢?

雖然不斷有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傷害是多方面、深層次的,但是也不必過於驚慌,根據目前的情況,大部分新冠感染者康復速度都是很快的,也沒有出現什麼嚴重的後遺症,只是個別患者由於自身免疫力低下,或者合併其他疾病的原因,康復時間比較長。

防範新型冠狀病毒請這麼做

首先,最重要的是正確佩戴口罩。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一定要佩戴正規的一次性醫用口罩或KN95等類型的醫用口罩,不要使用透明口罩、棉布口罩、自製口罩等,以免起不到防護作用。

戴口罩前後要清洗雙手,口罩要與面部緊密貼合,將鼻子、嘴、下巴完全包裹住。而且,口罩要及時更換,切忌重複使用、內外面交替使用,以免造成感染。

其次,盡量少去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如果一定要去,與人群保持1米以上距離,切忌用手觸摸眼、鼻等部位。外出回來之後,及時更換衣物,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清洗雙手。

這場疫情,從宏觀來看,是整個世界遭遇的災難,從微觀看,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的一場「人體戰爭」。我們能做的,就是為我們的免疫系統減輕壓力,儘量避免接觸感染源,做好防護.

告別降糖藥,這樣可以逆轉糖尿病!

有的人可能認為,糖尿病是一個終生性的疾病,需要一輩子吃藥或者是一輩子打針。其實呢,很多醫生都跟你有一樣的想法,但是我以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早期糖尿病確實是可逆的。我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當然我也沒逃過。

糖尿病為慢性高血糖疾病,它並不具備發病急的特點。在正常血糖發展為糖尿病高血糖之間,會有一個過渡時期,即糖尿病前期,這一時期也是逆轉糖尿病的黃金周期。

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臨床表現,在糖尿病前期階段,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和臨床表現,主要依靠檢測血糖發現。

糖尿病前期的表現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和糖耐量受損(IGT)。母義明教授表示,如果6.1mmol/L≤空腹血糖<7mmol/L,即是空腹血糖受損;如果7.8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11.1mmol/L,則為糖耐量異常。

比起單純空腹血糖高或單純餐后血糖高,二者兼有的患者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更高。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早期診治「糖尿病前期」將會減少或延緩糖尿病、心血管病和微血管病的進展,若從飲食、運動和藥物多方面干預,可使糖尿病發病率降低約50%,實現逆轉

二、4個方法,實現逆轉

飲食和生活方式的干預和管理,是預防和逆轉糖尿病的重中之重,可以有效實現血糖控制,並在糖尿病前期成功實現治癒

1.加強飲食

控制攝入總能量是糖尿病預防和膳食治療的首要原則,要控制熱量,就要學會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比例。

針對糖尿病患者,飲食比例具體這樣控制:碳水化合物佔總能量的50%~60%;限制脂肪(包括植物油)的攝入量,佔總熱能的25%~30%;蛋白質的攝入量應佔總熱能的15%~20%。同時,要注意飲酒控制,建議每日攝入量在25g以下;烹飪時,優先選擇低GI的食物,如全穀類、豆類、白肉、蔬菜等。

2.減輕體重

超重和肥胖人群糖尿病發病風險高,患糖尿病的相對危險性隨BMI(身體質量指數)的增長而增長。肥胖時,脂肪組織和肝臟對葡萄糖的利用與處理髮生障礙,引起血糖升高。因此,控制超重和肥胖,保持理想體重,是糖尿病的預防及健康管理的關鍵。

3.保持運動

體力活動及運動可消耗血糖、減少體內脂肪蓄積,增加全身肌肉組織(尤其是骨骼肌)和肝臟對胰島素敏感性,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對於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和患者,不提倡劇烈的運動,防止血糖波動過高。建議中低強度的體力活動為主,如快走、慢跑,餐后一小時進行30分鐘,每周堅持5次。

4.定期監測血糖

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如年齡在45歲以上、超重和肥胖、高血壓等,一定要注意血糖監測,同時還要監測體重、血壓、血脂等指標,了解病情的控制情況,以便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所以,即便是在成功逆轉了糖尿病之後,還是需要患者自行在飲食、運動等多方面加以注意,保持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習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逆轉。如果還是像患糖尿病之前一樣胡吃海喝、大魚大肉,無視任何飲食禁忌大快朵頤,糖尿病遲早還是會再找上門來。

總的來說,在當下,糖尿病依舊無法徹底“治癒”,但能夠通過對生活方式的管理“逆轉”,達到不打針不吃藥還能控制好血糖的效果。而且,只要能堅持這樣健康的生活習慣,不止是糖尿病,許多“生活病”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吃七分飽,到底是什麼感覺? 飯吃七分飽真的長壽嗎?

育兒經有這麼一句話:想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因為這麼做孩子更好帶,更健康。其實對於成年人來說,這個道理依然適用。當下人們生活水準提高,過著衣食無憂、酒足飯飽的生活。奇怪的是,醫院的患者越來越多。這是為什麼?

中美兩國研究:「七分飽」可逆轉衰老,保持年輕

如今,七分飽對健康的正面影響也有了科學依據。《細胞》在今年發表了一項關於飲食和衰老的相關研究。該項研究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聯合展開的。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項試驗,以嚙齒類動物大鼠為對象,把它們按照年齡分成了年輕任意進食組、年老任意進食組、年老節食組。研究人員從大鼠的中年期開始進行飲食上的限制,每頓讓它們攝入70%的熱量,持續節食9個月。

然後研究人員分別對大鼠皮膚、主動脈、棕色脂肪、白色脂肪、肝臟、腎臟等組織中取到的細胞進行測序,對大腦和骨骼肌中取到的細胞進行單細胞核測序。通過對不同組細胞測序的結果表明,節食組的大鼠,細胞種類變化不大,而且促炎細胞的比例也沒有發生增加,這說明大多數與衰老相關的細胞變化,都能靠節食來抑制。節食,有效組織了免疫細胞在衰老過程中的異常變化,而且還能逆轉四分之一的基因表達變化。

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導致衰老的兩種基因。一種是S100A8,通過節食,該基因在老年大鼠內上升的趨勢得到逆轉。另一種則是Ybx1基因,它是幹細胞增值能力降低和炎症因子釋放增加的關鍵介導,而通過節食,則逆轉了這個表達變化。研究最終揭示:慢性炎症問題是動物界機能和器官衰老的重要標誌,而節食,則能減緩和逆轉這種速度。

頓頓吃撐,你可能在「找病」

而吃得太飽,事實上則是對身體健康的不負責任。《Nature》子刊去年刊發的一項研究顯示,越早進行飲食上的限制,對於身體的健康就越有好處。

 

該項研究是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英國Babraham研究所和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開展的。研究人員利用800隻小鼠進行試驗,結果表明,如果小鼠從成年開始,進食量就比隨意進食的小鼠減少40%,那麼就活得更長也更健康,而一旦採取隨意進食的模式,則死亡率增加。

而且,長期節制飲食,才能保證這種益處能延續。研究表明,越早進行飲食上的管控,對於今後的健康就越有好處。

而研究進一步證實,脂肪組織有記憶效應,越早節食管控,記憶效應越低,而節食管控越晚,則記憶效應延續過往的情況。

如果你每一頓都吃得很飽,過剩的熱量會合成脂肪儲存在體內,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肥胖。而肥胖又會為心血管疾病埋下伏筆,患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風險隨之上升。

吃撐還會增加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可能引起胃脹、胃痛、便秘等問題。

吃得太飽還會導致血膽固醇和血粘度增高,誘發動脈硬化,增加血栓出現幾率。

「七分飽」該如何衡量?醫生來教你

那麼在生活中,如何來衡量自己吃的是多還是少呢?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李衛敏分享了自己吃七分飽的秘訣:

生活中,可以在餐具上做一個記號,這樣可以提醒自己,以免吃多。而且在吃飯的時候要專註,不要聊天,不要看電視或者手機,因為一旦分神的話就容易吃多。

在吃飯的次序上,可以先吃熱量低、膳食纖維多的食物,然後再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這樣容易增加飽腹感,不會吃過量。

同時在吃的過程中一定要細嚼慢咽,有助於讓大腦有時間接受飽的信號。一旦感到肚子不空了,就可以停止進食。

老年人注意:七分飽≠盲目節食

但需要注意的是,七分飽不是讓人過度節食,尤其是老年群體,本身消化系統已經降低,如果吃得過少,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樓慧玲表示,老年群體吃飯,不能吃撐,但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

首先要保證肉、蛋、奶等能量的供應,其次是要食物多樣化,要合理搭配飲食,不能偏食。再者,蔬菜和水果一定要多吃,要避免吃的過於油膩或過咸過甜,保證充足的飲水。

吃得太多,與心腦疾病相關的三高也接踵而至,甚至使老年癡呆、癌症發生幾率上升。七分飽並不難,只要你是有心人。七分飽的感覺,就是還沒覺得飽,但進食速度會減慢,只是習慣性地想繼續拿起筷子夾菜,不吃也無所謂。所以,千萬要記得,每天只吃七分飽,醫生少上門,這個長壽秘方一般人我不告訴他哦。

春困精神不振如何緩解,做好這些精神百倍

氣候日漸轉暖,人會感到困倦、疲乏、頭昏欲睡,就是春困,是因為季節交換給人們帶來的生理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應。其中也含有一些病理因素,比如缺內源氧,一些“春困”是疾病的表現。

《黃帝內經》對春天這樣描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春困來襲,早上起床睡不醒,一天的精神都會受影響,到了下午,更是沒有精力應對工作和學習,那麼怎樣才能防春困?

防止春困,除了保證睡眠時間和質量,平時可以多去戶外運動,改善生理機能可以藉助體育鍛煉來實現,運動鍛煉讓身體呼吸代謝功能增大,加速體內循環,提高大腦的供氧量,春困就能得以緩解。

晨跑可以啟動新陳代謝,刺激全身的血液迴圈,將氧氣和葡萄糖輸送到大腦,令你一整天都保持著充沛精力。如果能長期堅持,你的代謝狀態越來越好,整個人的狀態都會因此煥然一新呢!

對於整天坐著不動的上班族,在工作間隙建議每工作1個小時可以起來走走,活動肢體,再做個深呼吸,將力量集中在你腹部,讓新鮮空氣從鼻腔開始進入並充滿你的整個肺部,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卻能有效地幫你注入更多的能量,你的腦部細胞在獲得了充分的氧氣後,亦能更清晰地思考

男人感染HPV有什麼危害?結果讓人意外

Hpv(人乳頭瘤病毒),是一種嗜上皮性病毒,感染皮膚和黏膜組織的病毒。約有100種,分為2大類,低危型和高危型。主要發生於:女性外陰、陰道、宮頸和肛門周圍、肛管內、尿道口;男性的外陰、陰莖、睾丸表面、尿道口、肛門周圍、肛管內等。少見於:腋窩、臍窩、趾間、乳房下扥。

男人們注意了,HPV病毒還真跟你有關!

有資料顯示,一半以上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可能會遭遇HPV感染,甚至有報道稱感染機率高達80%。只要開始性生活,就有感染HPV的風險。注意,夫妻之間或伴侶之間是互相傳染的,就像打乒乓球一樣,球上沾了東西,那兩個拍子都會沾上,只是因為男女生理結構不同,男性不易感染,但總歸是沾上了,還會給沾回去。一般來說,男性身體上的病毒多半會自然消失,理論上是不需要治療的會自愈,一起看看下面的故事

跟老婆結婚一年多了,一直沒要孩子,想著我們現在感情也穩定了,就合計著要個孩子。為了生一個健康的寶寶,我和老婆特地 去做了個孕前檢查,人忒多的,,好像生孩子不要錢似的。後來在醫生建議下,還做了hpv 檢測,至於hpv是什麼東西,不太懂,就聽醫生劈裡啪啦的說一通,聽著挺有道理的,就決定做了。

檢查結果要在下午才能拿,醫生看了眼報告單,說hpv陽性感染,43型號,沒什麼大問題,可以自愈。回家好好鍛煉,吃好點,不過現在不適合要孩子,3個月後來複查,轉陰再說。。。

說著醫生突然看向我,說什麼hpv主要是通過親密接觸傳播,避免交叉感染,建議我也去檢查一下。

我就感覺很莫名其妙,我一個大男人的,直的好嗎,這TM的hpv跟我有毛關係。當下我摔門就出了診室。(後來問了才知道,hpv不只是女性會得,男的也會得)

老婆從診室出來,勸說好久,我才同意去檢查。結果真的有點打臉,我也是hpv陽性感染。

回家後,我們按照醫生說的,每天都陪同老婆一起慢跑40分鐘,找人搭配了營養餐,全當是為懷孕做準備了。老婆是個剁手黨,為了調理身體,還買了一堆營養品回來,說這個是可以提高免疫力,能夠幫助hpv快點轉陰。我也不知道這有沒有用,就按照老婆說的做著。很重要的一點,十點半前就睡覺了。

就這樣堅持了3個月,一天沒落,第三個月,我們和老婆都去做了複查,結果真的轉陰了。對於HPV,最佳方法是預防,夫妻同治,禁止不潔性生活。

人乳頭狀瘤病毒能導致癌症?

是的。HPV不是癌症,但是可以導致癌症。

如果HPV持續感染就可能引起癌症。 男性常見的與HPV有關的癌症是陰莖癌,肛門癌,舌癌,扁桃體癌,喉癌。所有這些癌症均是因為HPV的持續感染所致。 癌症發展非常緩慢, 可能在感染HPV後數年或數十年才被診斷。目前,沒有辦法知道誰只是臨時的HPV感染,誰將患癌症。

鬍鬚濃密的男人性功能更強?什麽時候刮鬍鬚最好

很多的男性鬍子長得快,在每天早上都會刮鬍子,很麻煩不說,一著急還會出現刮破的現象,這個時候就很煩鬍子長得太快了。最近有傳言“刮鬍子的次數會影響壽命,鬍鬚濃密的男人性功能更強”,不少男性還是很開心了。那麼,男性鬍子長得快,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身體的變化很明顯,一看便知。

一、男性長鬍子的快慢,與什麼有關?

男人之所以會長鬍子,是因為雄性激素在體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男性在進入青春期后,雄性激素的分泌增多,使得鬍子開始生長出來。

從生理的角度看,雄性激素分泌的旺盛,鬍子的生長也就越快。成年男性的鬍子,每天可以生長0.4毫米。此外,鬍子區域血管分佈較為豐富,毛囊根部能夠獲取更多的養分,所以鬍子生長相對於頭髮也就更快。

二、關於男人鬍子的迷思

生活以及某些觀念的引導下,人們總認為通過男人的鬍子可以了解其內在的情況,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1、鬍子越濃密,性能力越強?

人們總以為,鬍子越濃密的男人,性能力也就越強。男性體內95%的雄性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所以鬍子濃密的人,確實可以倒推分析出雄性激素水平高,進一步說明第二性徵的發育相對強悍。

但請注意,慾望、能力的高低並不能直接和能力的強弱划等號。這隻能表示這個男性具備了行事和生育的功能,但過程中是否「厲害」,那還要看男性的心理、內分泌、敏感度等其他方面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男性慾望高漲,但他們的性能力卻不怎麼樣。很多老司機反倒是那些久經沙場、慾望不再的中青年。

2、鬍子越刮越粗?

還有一種說法是,鬍子越刮越多,這其實也是一種錯誤的心理暗示。

刮鬍子僅僅是去除了毛幹部分,毛囊和毛根區域沒有受到影響,所以它的生長情況不會發生改變。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錯覺,是因為刮鬍子后留下的胡茬,要比刮鬍子之前的毛髮尖端看起來要粗一些、顏色深一些。所以,你儘可能的去刮鬍子吧,它並不會越刮越多。

3、留鬍子的男人更吸引女人?

至於說留鬍子的男人更有魅力,這種說法更像是男性的一廂情願

鬍子是性別的區分和象徵,從生理的角度看,雄性可以通過鬍子向雌性間接展示自己具備生育能力。但人類屬於高等文明動物,雄性吸引雌性的方式,只靠生理特徵是不行的。紐西蘭和加拿大的研究就發現,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鬍子,也不管你多麼的精心護理,鬍子會讓男性的魅力在女性面前大打折扣。

研究人員選取了留鬍子和剃鬍子男性的照片,然後讓200名不同地區和不同種族的女性分別進行挑選,結果顯示,女性更喜歡男人不留鬍子的模樣,而在男性的眼中,留鬍子的男人看起來更有攻擊性。

三、男人刮鬍子的正確方式

對男人來說,早上的皮膚相對鬆弛,這時候刮鬍子可以降低對皮膚的誤傷幾率。而且早上鬍子的生長速度相對較低,這時候刮鬍子,能夠保證一天時間的面部潔凈。

鬍子區域的皮膚更容易乾燥和起皮,所以刮鬍子之後,可以用溫水清洗面部,還可以使用一些護膚品,保持皮膚的光滑潤澤。

在刮鬍刀的選擇上,目前類型很多,無論手動還是電動,男性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以及經濟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此外,在刮鬍子時動作一定要輕柔,避免用力過猛刮傷皮膚。

運動前後避免刮鬍子。對於男性來說,在運動前後,最好不要刮鬍子,要避免這一動作,運動前後刮鬍子對於毛囊的刺激是非常大的。很容易產生灼傷感。以運動前刮鬍子來說,會導致剛剛被刮完的鬍子下的皮膚,被汗液醃制,帶來的疼痛感是非常大的。

不要拔鬍子。有些人對於長出來的鬍子,會直接的用手拔,這樣的做法,最好也不要出現,過多的、頻繁的拔鬍子,對於皮膚毛囊是有損傷的,導致毛囊受損實在是太危險了。

看病時為什麼總是要讓人抽血?

現在醫生什麼也不會,護士天天抽血,人都抽虛脫了,為什麼一看病非要抽血才行呢?那麼最終那些抽去的血液在哪裡去了呢,醫生揭幕:那麼多血,最終流向了哪裡?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一、為什麽一次要抽那麼多管血?

醫生表示:不同項目的要求不一樣。不同的檢查項目,需要用到不同成分的血,因此無法用同一管血完成所有的化驗。而且,如果同一管血液在不同的化驗室之間拿來拿去,很容易發生污染,影響檢查結果。

既科學又省時間。比起一次性抽一管血,再由醫護人員用針筒將血放入不同試劑的試管中,直接把血抽進不同的血管里,既節約時間和人力,又能保證血液不會被針筒污染。

並且,這樣分開幾管的抽血方式所抽取的血液,和一次性抽一大管的血液是一樣多的,所以並不存在多抽了血的問題。

二、為什麼一生病就要抽血?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疑惑:怎麼不管生什麼病,到醫院檢查的第一件事就是抽血呢?血常規其實是最基礎的檢查之一,它能夠看出很多的健康問題,從而幫助醫生制定治療方案。

首先,血液檢查能幫助醫生判斷病情,醫生只需看血液中的成分含量是否處於正常水平,就能初步判斷患者是得了哪些疾病。

1.血液類疾病

首先是貧血,判斷貧血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血液中的血紅細胞。紅細胞的減少會導致血紅蛋白減少,鐵元素也隨之減少,使血液中的含氧量下降,引發貧血。

其次是白血病細菌感染。白血病及細菌感染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白細胞數量會異常增多,這是因為白細胞中的淋巴細胞是負責與病菌對抗的免疫細胞。另外,還有血小板相關疾病,當血小板數量減少,可能是存在障礙性貧血,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

2.代謝類疾病

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血液內的脂肪含量和血糖過高時,可能是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導致的。血液中的脂質不溶於水,常導致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2]

肝功能異常。血液中的總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都能反應肝臟的功能狀態;總膽紅素、尿膽紅素等指標則能反應膽紅素代謝的情況。

3.傳染性疾病

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以外,血液檢查還能發現傳染病,包括乙型和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性病,都會在血液的成分上體現出異常。首先進行血液檢查,能夠明確患者的傳染病特徵,避免發生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被感染

雖然好像每次生病都要抽血,但面對不同的疾病,所做的血液化驗項目都是不同的,例如血常規需要加血凝劑進行檢驗,傳染病的化驗則要用到血漿等等。

三、用不完的血,都去哪裡了?

當然,檢驗人員在化驗血液時,可能用不到一整管的血,通常都只吸取一點點進行分析,有人就疑惑了,那些剩下來的血都去了哪裡呢?是否被用做其他用途?

首先,醫生化驗完血液樣本后,並不會馬上把剩餘的血扔掉,這是為了備用。如果以後患者或醫生對驗血報告產生了疑問,還能用剩下的血再做一次檢測。

其次,對於已經不需要的血液樣本,會作為醫療垃圾被廢棄處理。醫療垃圾的處理和普通垃圾不同,過程非常嚴謹,需要經過高壓滅菌或化學處理消毒后統一處理,以免發生污染。

總之在醫院檢查時抽血這一事項,醫生讓你抽血檢查的話,你只需要按照醫生的說法來進行抽血檢查就行。畢竟,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病症及時治療,身體的健康也有所保證。

什麼食物熱量低增強飽腹感, 減肥不挨餓

暴食——是每一個減肥的人都極可能遭遇的惡魔。暴飲暴食,無法克制食欲,滿腦子都想著吃……它可能出現在減肥中期,減肥後期,甚至伴隨你一生。要知道食欲像彈簧,如果你想強行為了減肥的目的去壓抑這根食欲彈簧,那你施壓越強,它最後反彈得也越猛。相反如果你一開始就不理 它,那它也彈不起來。引起「食欲」的最直接的原因,自然就是「餓」.可以試試以下這幾種食物增加飽腹感並且熱量低的食物

圓白菜:圓白菜富含膳食纖維、礦物質,營養價值高,更重要的是,圓白菜當中有維生素K和維生素U,含有抗潰瘍因子,可保護胃腸黏膜,經常食用可減少胃部不適,打成菜汁飲用也是好方法。圓白菜容易引起脹氣,如果有腹脹的癥狀,就不要吃太多。

山藥:山藥有健脾胃、益腎氣,可促進消化吸收,黏稠質地也有保護胃壁的功效,還能促進食慾,胃部長期不適導致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多吃。
洋蔥:洋蔥富含環蒜氨酸和硫氨酸等化合物,有助於血栓的溶解。用洋蔥調配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以解油膩。
山楂:如果出現消化不良、腹部脹氣、胃炎、便秘等癥狀,山楂有消除積食、緩解胃脹、噯氣、理氣健脾的功效,對消除因消化不良引起的不適有一定的作用。
木瓜:木瓜中含有的木瓜蛋白酶,有助於分解並加速蛋白質吸收,可緩解消化不良和胃炎,木瓜也是健脾胃、治胃痛的好食物。
芹菜:芹菜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減肥蔬菜,它裡面所含的水分比較高,而且有大量的纖維素能夠幫助身體補充水分,而且在食用後有極強大的飽腹感。

紅薯:紅薯裡面含有澱粉和澱粉,在進入身體後會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將紅薯當做主食可以幫助身體補充能量,還能夠提高飽腹感。

心臟支架有必要放嗎?一定要避免這些誤區

關於“心臟支架”(更準確的說法是“冠狀動脈支架”),很多人的認知趨向兩個極端。

一部分人認為,如果心臟有問題,無論輕重,早點裝了支架,以後就不會突發心臟病。我就曾經看到有患者追著醫生苦苦要求放支架,醫生百般解釋輕度狹窄不需要支架治療,但患者就是希望“防患於未然”。

另一部分人認為,心臟支架就是醫生“為了利益而欺騙患者的陰謀”,尤其是對突發心臟病急診入院的患者,醫生如果急迫地催促患者家屬儘快做好準備以便完成支架手術,就會被懷疑“居心叵測”。

血管狹窄75%,必須放支架?

75%是一個居中的臨界點,一般來說,血管狹窄小於50%基本不用放支架,血管狹窄大於90%肯定需要放支架。但血管狹窄75%要不要放支架呢?

如果病情比較穩定,沒出現明顯的心絞痛等癥狀,可以先隨訪觀察,一邊吃藥,一邊調整生活方式,暫時不需要支架。如果癥狀比較明顯,心電圖顯示動態缺血改變,就要考慮放支架。

總而言之,血管狹窄75%放不放支架,要視病情而定。

· 放了支架人很快沒了,是「無效手術」?

臨床上,會出現患者放支架之後死亡的現象,那麼是說明支架沒用嗎?當然不是!

大部分患者放支架后,不但不會危及生命安全,反而會延長壽命。小部分放支架后死亡的患者,死因不一定是支架,有可能是病情危重、支架手術出現風險、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或者發生心衰等。

三、牢記:放入支架還需持續用藥

安裝心臟支架並非一勞永逸,支架內還可繼續長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僅如此,會引發急性血栓、亞急性血栓或動脈再狹窄,甚至發生更嚴重的心梗。

其實,時至今日,冠心病已然超過惡性腫瘤,成為人類健康第一殺手,即便我們現在有了形形色色的治療方案,但無論是否做支架,冠心病均需要常規服用藥物,所謂活到老,吃藥到老,這是所有慢性病的最大特點。

支架術後的藥物並非是為了預防排異反應,而是減少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防止支架內膜再次增生。支架只能解決血管的狹窄,解決不了動脈硬化,也杜絕不了再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