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和阿莫西林:抗生素裡的“表兄弟”,用法可大不一樣

在我們家家必備的小藥箱裡,抗生素總是佔據著重要的位置,而頭孢和阿莫西林更是其中的“超級英雄”。但你有沒有想過,它們到底是怎麼戰鬥的?誰更厲害一點兒?又該怎麼正確地召喚它們來保護我們的健康呢?別急,今天咱們就好好嘮嘮這倆傢夥的故事,順便學點“救命”的本事!

江湖上,他們各有名號!

阿莫西林是江湖中的“常青樹”,它屬於青黴素家族的一員,算是自帶“青字輩”的光環。就像武俠小說裡的大俠,上陣殺敵靠的是一招一式,穩紮穩打。阿莫西林擅長對付一些常見的細菌,比如呼吸道裡的“小混混”——肺炎鏈球菌,耳朵鼻子裡搗亂的“地頭蛇”——流感嗜血桿菌,還有腸胃裡時不時闖禍的“幽靈”——幽門螺桿菌。

頭孢,那可是個“大家族”,從第一代到第四代,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絕招兒。第一代頭孢像是武林新手,對付普通的細菌還行,但遇到厲害的對手可能就有點兒吃力。到了第二代,技能升級,不僅能搞定普通的細菌,連一些比較厲害的革蘭氏陰性菌也能對付。到了第三代,那可就厲害了,連綠膿桿菌這種“江湖高手”都不在話下。第四代,更是強得離譜,幾乎能搞定大部分細菌,簡直是“全能戰士”!

它們的“武器庫”不一樣!

阿莫西林的“武器”比較單一,主要是對付一些革蘭氏陽性菌和部分革蘭氏陰性菌。它的“戰場”主要集中在呼吸道、耳鼻喉、泌尿系統等地方。比如,你感冒了,喉嚨發炎,流鼻涕,或者耳朵裡難受得不行,阿莫西林可能就能把敵人趕跑。

頭孢就不一樣了,它的武器庫簡直像一個“百寶箱”,抗菌譜超廣。從皮膚感染到呼吸道感染,從泌尿系統感染到嚴重的敗血症,它都能上。就好比一個“超級戰士”,身上帶著各種武器,遇到什麼敵人就用什麼招數。

怎麼用?別憑感覺,得看“敵人”是誰

用抗生素就像派士兵打仗,得先搞清楚“敵人”(細菌)是誰,再派合適的兵。

如果是嗓子疼得厲害,醫生檢查說是鏈球菌引起的扁桃體炎,或者是皮膚上長了個小癤子,阿莫西林往往是首選。它口服吸收好,價格也親民,像膠囊、顆粒劑,大人小孩都能用(但要注意,對青黴素過敏的人絕對不能碰!)。一般一天吃3次,每次的量得按體重算,別自己加量,吃夠療程(通常5-7天),別見好就收,不然細菌可能“捲土重來”。

要是感染比較複雜,比如肺炎、腎盂腎炎,或者阿莫西林用了沒效果,醫生可能會選頭孢。比如二代頭孢頭孢克洛,對付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很拿手;三代頭孢頭孢克肟,連一些耐藥細菌也能對付。頭孢有口服的,也有打針輸液的,嚴重的感染可能得靠輸液“加急作戰”。用法上更靈活,有的一天吃2次就行,具體得聽醫生的,按療程用,別擅自停藥。

召喚它們的時候,這些坑可別踩!

(一)別濫用,別亂吃!

抗生素可不是“萬能消炎藥”,它們只能對付細菌感染。比如,你嗓子疼,就以為是細菌感染,隨便吃點阿莫西林或頭孢,結果可能只是病毒感染,根本不管用,還可能讓細菌產生耐藥性,到時候就麻煩了。

(二)別自己當醫生!

千萬別以為自己看網上的攻略就能搞定。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細菌的“敵人”也不一樣。醫生才是最專業的“指揮官”,他們會根據你的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抗生素,告訴你吃多少、吃多久。別亂吃,別亂停,別亂換,不然可能會讓病情變得更複雜。

(三)別吃多了,也別吃少了!

吃多了,身體可能受不了,會出現各種副作用;吃少了,敵人打不死,還會變得更強大。所以,嚴格按醫生的劑量和療程吃藥,這是保護自己,也是對抗菌“敵人”的最佳策略。

說到底,抗生素是“武器”,不是“補品”

頭孢和阿莫西林就像兩把鋒利的刀,用對了能快速“斬除”細菌,用錯了可能傷了自己。它們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生病時別慌,先去看醫生,讓專業的人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該用哪種藥,用多久。按醫囑吃藥,不貪多、不擅自停藥、不喝酒,才能讓這些“殺菌小能手”真正幫到我們,而不是添亂。

畢竟,治病的關鍵不是選“貴的”“名氣大的”,而是選“對的”——這道理,對藥對人,都一樣。

如何區分消炎藥和抗生素呢?為什麼一樣的消炎藥有些便宜有些很貴?

老百姓一生病,說的最多的就是消炎,肚子疼要求消炎,感冒發燒要求消炎,甚至有肺癌病人骨痛也要求消炎。消炎這個詞在老百姓心裡根深蒂固,但實際上,什麼是消炎絕大多數人是不清楚的。消炎就是消除炎症。炎症的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也伴有發熱、末梢血白細胞計數改變等全身反應。發炎是生物體對病原體之反應之一,炎症其實是人體的一種防禦反應。但過度炎症往往對人體組織器官造成傷害。所以就有了消炎的概念。

如何區分消炎藥和抗生素呢?

最好的辦法是看說明書,如果看不懂,可以從名字上做一個簡單的區分。市面上的消炎藥五花八門,最常見的一般有兩類:

一類是常說的激素,如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另一類是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扶他林、阿司匹林等。

但是提起抗生素,市面上主要的抗生素藥名裡大部分都離不開這幾個字:西林、頭孢、黴素、沙星、硝唑,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頭孢拉定、頭孢地尼、阿奇黴素、羅紅黴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奧硝唑等。

一、消炎和抗感染,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認為消炎和抗感染是同一回事,其實,這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抗菌藥也稱為抗生素,是用於治療細菌、衣原體和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導致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常見的有各種青黴素和頭孢菌素等。

但是很多感染症狀是熱、痛、紅腫等炎症症狀,導致很多人將抗感染的藥物誤認為是消炎藥。事實上,消炎和抗感染並不是一回事。

抗菌藥無法直接對炎症產生作用,而是通過消滅導致炎症的真菌和細菌等來起效;而消炎藥能夠直接作用於炎症,比如常見的消炎止痛藥布洛芬等。因此,不要將抗生素當成是消炎藥。

二、阿莫西林是好藥,但主要對這4種病有效

阿莫西林是一種有近百年歷史的常見藥物,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不過阿莫西林並不是消炎藥。

一直被稱為“消炎神藥”的阿莫西林,其實是一種青黴素,屬於抗生素藥物。阿莫西林在青黴素的基礎上,通過改變部分結構來增加藥物的耐酸性,因此阿莫西林比青黴素更適合口服

<通常,只有在細菌感染的情況下,醫生才可能會考慮給患者使用抗生素,但是消炎並不屬於細菌感染。

因此,只有在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抗生素來消滅細菌,從而起到間接消炎的作用,根本目標還是滅殺細菌。所以,阿莫西林不是消炎藥,更不是“消炎神藥”。

雖然阿莫西林屬於處方藥,但是由於很多藥店都能買到,導致很多人濫用阿莫西林,這對身體有很大的危害。

第一,濫用阿莫西林容易產生耐藥性,導致出現耐藥菌株,到真的需要用阿莫西林時,就無法發揮療效;第二,容易過敏,阿莫西林的過敏幾率比其他抗生素更高。

阿莫西林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除了能對抗革蘭氏陽性菌外,還能對抗流感嗜血桿菌和大腸埃希菌等革蘭氏陰性桿菌。阿莫西林的作用比較多,通常用來治療這些感染:

(1)中耳炎、咽炎、鼻竇炎、扁桃體炎等細菌性的上呼吸道感染;

(2)肺炎、急性支氣管炎等細菌性的下呼吸道感染;

(3)生殖和泌尿系統感染;

(4)軟組織和皮膚感染等。

大多數人使用阿莫西林是安全的,不過也有一些人對該藥物高度過敏。阿莫西林屬於青黴素類藥物,它的高分子雜質是導致過敏反應的原因,阿莫西林在生產、貯藏和使用過程中都容易產生高分子雜質,所以容易產生過敏現象。

青黴素過敏和用法、用量的關係不大,不管是口服還是輸液都有可能發生。

因此,對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就診時一定要告訴醫生,最好在做皮試後再用藥,輸液需要在診室觀察15分鐘。一旦出現噁心、頭暈和皮疹等過敏症狀時,要及時停藥就醫。

類型不同

相信購買過的人都知道它有有藥片、膠囊、顆粒等不同的類型,每種類型的藥物能用來治療不同人群的疾病,這樣更能保證藥物的療效。像兒童這類抵抗力低下,不適合服用膠囊以及藥片的人群,通常都會使用顆粒來進行沖泡,顆粒的劑量較為準確,對身體較為溫和。

藥物中的成分不相同

如今市面上流通的除了單純的製劑以外,還有添加了抗菌增效劑的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它屬於複方製劑,抗菌的活性更強,降低人體細菌的耐藥性,所以能更好的治療疾病。因為這種藥物對比普通的阿莫西林療效不同,所以在使用方面也要引起注意,最好不要濫用,使用前最好諮詢一下醫生。

規格不同

每種藥物都有其不同的規格,它當然也不例外,一板阿莫西林有很多種規格。藥片狀的有0.125g*50、0.25g*50、0.25g*20這幾種,膠囊狀的有0.125g、0.25g、0.5g,患者服用阿莫西林時應該根據自身的病情來選擇藥物,這樣才能更好的治療疾病。這每種規格對不同的人群有著不一樣的效果,所以價格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生產廠商不同

市面上的種類眾多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生產廠家是不同的,廠家不同意味著阿莫西林的原材料、包裝、運輸、人工成本等多方面的價格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價格的成本低,售賣的價格自然不會高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