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剛過,北方的寒風就帶著刺骨的涼意席捲而來。社區醫院的急診室裡,78歲的張大爺被救護車送了進來——他淩晨起床時突然呼吸困難,嘴唇發紫,測體溫39℃,血氧飽和度跌到了85%。醫生診斷為重症肺炎引發的呼吸衰竭,雖經全力搶救保住了性命,但後續的康復之路漫長而艱難。
每年冬天,這樣的場景都會在各大醫院上演。資料顯示,冬季老年人的死亡率比其他季節高出30%以上,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引發的急症,成了威脅老年人生存的“隱形殺手”。為什麼看似只是氣溫降低的冬天,會對老年人如此“苛刻”?背後藏著多重因素的疊加作用。
一、冬天是如何“考驗”老年人身體的?
老年人的身體就像一台運轉了數十年的機器,各部件的“相容性”和“抗寒力”早已大不如前。冬天的低溫、乾燥、氣壓變化,就像一連串的“壓力測試”,讓本就脆弱的身體防線頻頻告急。
1. 血管:在低溫中“緊繃”的橡皮筋
人體的血管有“熱脹冷縮”的特性,當氣溫驟降時,血管會自動收縮以減少熱量散失。但老年人的血管彈性差,就像老化的橡皮筋,收縮後很難順暢舒張——這會直接導致血壓升高,心臟需要用更大的力氣才能把血液泵向全身。對於有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來說,這種額外的“負擔”可能引發心肌梗死、腦溢血。更危險的是,收縮的血管還可能讓原本就存在的動脈硬化斑塊脫落,隨血液流動堵塞腦血管,引發中風。
2. 呼吸:在乾燥中“失守”的防線
冬天的空氣又冷又幹,吸入這樣的空氣會刺激呼吸道黏膜,讓黏膜分泌的黏液減少,纖毛擺動變慢——這層原本能阻擋細菌、病毒的“保護罩”變得脆弱不堪。老年人的肺功能退化,咳嗽反射減弱,一旦病毒或細菌入侵,很容易引發肺炎。更麻煩的是,老年人的體溫調節能力差,感染後可能不發燒或僅低燒,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病情往往已經加重。
3. 免疫力:在“閉門不出”中變弱
為了避寒,很多老人冬天減少了外出,甚至整日待在門窗緊閉的房間裡。但長期缺乏光照會導致維生素D合成不足,而維生素D是免疫力的“助推器”;室內空氣不流通則會讓細菌、病毒濃度升高,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冬季飲食中新鮮蔬菜減少,若蛋白質、膳食纖維攝入不足,也會讓免疫力“雪上加霜”。
4. 意外:在“小事”中隱藏的危機
冬天地面易結冰,老年人平衡能力差,稍不注意就可能摔倒。而老年人多有骨質疏鬆,一次摔倒就可能導致股骨頸骨折,臥床後容易引發褥瘡、血栓、肺部感染等併發症,這些“連鎖反應”對高齡老人來說可能是致命的。還有些老人習慣用熱水袋、電熱毯取暖,皮膚感知能力退化可能導致燙傷,處理不當也會引發感染。
二、安穩過冬,做好這幾件“保命事”
冬天對老年人的威脅雖多,但並非無計可施。就像給機器做好保養能延長使用壽命,科學的防護措施能幫老年人築起一道“禦寒防線”。
1. 給血管“穿件保暖衣”,但別捂太狠
分級保暖:重點保護頭、頸、腳三個部位——戴一頂能蓋住耳朵的帽子,圍一條寬鬆的圍巾(別勒太緊以免影響呼吸),穿加絨的防滑鞋。穿衣遵循“洋蔥式”法則,內層穿透氣的棉毛衫,中層穿保暖毛衣,外層穿防風外套,方便根據室內外溫差增減。
控好室內溫度:室溫保持在18℃-22℃為宜,避免忽冷忽熱。用空調或暖氣取暖時,可在室內放一盆水或用加濕器,把濕度維持在50%-60%,減少呼吸道乾燥不適。
緩慢起身:早上醒來別猛地坐起,先在床上躺30秒,伸伸懶腰活動四肢,再慢慢坐起,避免體位性低血壓引發頭暈摔倒。
2. 讓免疫力“支棱起來”,吃動兩不耽誤
吃夠“抗寒營養”:每天保證一個雞蛋、一杯牛奶(或優酪乳),每週吃2-3次魚(比如三文魚、鯽魚)補充優質蛋白;多吃深綠色蔬菜(菠菜、西蘭花)和橙色水果(柳丁、獼猴桃),補充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適量吃些溫熱的食物,比如蘿蔔排骨湯、南瓜粥,但別吃太鹹太油,每日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
每天“微動”一會兒:天氣好時,上午10點到下午3點間可到陽臺或社區裡曬曬太陽、散步20-30分鐘(避免迎風走);若不便外出,可在室內做八段錦、太極雲手,或扶著椅子慢慢抬腿,活動關節促進血液迴圈。
別忽視疫苗:每年9-10月提前接種流感疫苗,65歲以上老人還可接種肺炎疫苗,能大幅降低冬季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3. 盯緊“危險信號”,小病別硬扛
老年人對疼痛和不適的敏感度下降,有時症狀不明顯,卻可能是大病的前兆。出現這些情況要及時就醫:
突然胸痛、胸悶,或心慌氣短,活動後加重;
頭暈頭痛,說話含糊不清,手腳發麻無力;
咳嗽加重,痰中帶血,或發燒超過38℃;
下肢水腫,尿量突然減少,或夜尿次數明顯增多;
摔倒後髖部疼痛,無法站立或活動。
4. 給生活“做減法”,減少意外風險
家裡別堆雜物,尤其是過道和床邊,避免絆倒;衛生間裝扶手和防滑墊,洗澡時最好有人陪同;
用電熱毯時睡前打開預熱,睡覺時關掉,避免整夜高溫導致脫水或燙傷;
獨居老人可準備一個緊急呼叫器,放在床頭或隨身佩戴,遇到不適能及時求助。
三、比保暖更重要的,是“穩穩的安心”
72歲的劉奶奶每年冬天都過得很踏實——兒子每週三、六都會來幫她打掃房間,採購新鮮食材;社區醫生每月上門量血壓、測血糖;她自己每天雷打不動地在陽臺曬半小時太陽,跟著手機APP做15分鐘養生操。用她的話說:“冬天不可怕,就怕自己糊弄自己,兒女惦記著,自己上點心,日子就能過得暖乎乎的。”
冬天對老年人來說,既是自然的考驗,也是對生活細節的檢驗。那些看似瑣碎的防護措施,其實都是在為生命健康“添磚加瓦”。願每個老人都能在寒冬裡被溫柔守護,吃得香、睡得穩,等到來年春暖花開時,還能出門曬曬太陽,聊聊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