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不會得癌症嗎?錯!大型動物更容易患癌

根據WHO的資料來看,癌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每分鐘都有5人以上因癌症去世,這個令人談之色變的癌症,至今都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甚至大量癌症患者因無法承擔治療費而無奈放棄生命。

再看動物世界,似乎癌症對它們的影響少之又少,特別是裸鼴鼠,就算把它放在高輻射環境中,裸鼴鼠也能“全身而退”。

那麼人類能否從裸鼴鼠身上發現其不患癌症的奧秘呢?這種奧秘如果用在人類身上,是不是意味著人類可以實現“全體免疫癌症”?

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誤會,因為動物也深受癌細胞的荼毒,甚至6500萬年前的恐龍都沒能倖免於難。

一、一個真相:動物也會得癌症

其實動物也會得癌症,只不過人們得了癌症身體不舒服,會去醫院檢查,能通過相關檢查來確診癌症,但動物有病痛也無法表達,人類自然不知道。即便他們死了,我們也只會簡單地理解為“病死的”,卻沒研究過是為什麼死的,更不知道是患了癌症。

腫瘤研究部門之前對家禽家畜進行過腫瘤普查,研究人員解剖了269只家養雞,檢查分析發現其中有11只雞患有肝癌、食管癌、胃癌等不同類型的癌症,而且某些癌症高發地區家禽的癌症發病率也要比別的地方要高。

动物患癌不是秘密,为什么动物会得癌?跟人类一样与环境污染有关
二、大型動物更容易患癌?

體型大的動物一般會比小型的動物更容易患癌,這主要與體型大的動物體細胞多、壽命長有關,細胞多了癌變的幾率大,而且壽命越長癌變風險也高。

美國的一位元生物學家研究發現,體型大的動物如果體內有了癌細胞,有可能轉化成超級腫瘤,而超級腫瘤足夠大了的話是有可能致死的。

动物患癌不是秘密,为什么动物会得癌?跟人类一样与环境污染有关
三、動物患癌與環境污染有關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得癌症一般都是因為機體的免疫力下降、突變基因修復能力降低導致的,基因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癌化而不能及時的清除,癌細胞經過不斷的複製之後,慢慢的導致機體的多個部位臟器受損。

不過人類的壽命要比別的動物長,因此患癌症的幾率更高一點,很多動物的壽命短,可能還等不到變成惡性腫瘤就已經死亡了。

動物患癌一般與環境污染也是有關係的。環境污染嚴重的地方,動物患癌症的幾率也比較高。

國外的專家曾經對129條擱淺沖上岸的動物屍體研究後發現,幼鯨中有百分之十八死於癌症,而成年白鯨有百分之二十七是死於癌症的,這些白鯨患消化道癌症的幾率要比其他的野生動物高好多,究其原因是白鯨所在的那條河被旁邊的鋁廠的排泄廢物污染了。

动物患癌不是秘密,为什么动物会得癌?跟人类一样与环境污染有关
四、不僅僅是動物,植物也有患“腫瘤”的可能性

看到這裡,你以為只有動物會患癌?其實早在20世紀初期,就有生物學者發現在植物的細胞組織中也有異常增生的現象。而這種細胞的解剖結構與腫瘤細胞很類似。

研究者還發現這種叫crown gall的細胞也分為惡性和良性。惡性的crown gall 可以生長迅速,傳染,導致宿主出現矮化,最後可能引起宿主死亡。而良性的crown gall 則生長緩慢,甚至會慢慢分化產生新的組織和器官。這種現象並不會在動物癌症中出現。對植物來說,無論它們的受損細胞是由於受到了動物的攻擊還是遭受了輻射的傷害,植物都比動物更具有替換受損或死亡的細胞和組織的能力。而且植物的細胞壁比動物更加堅硬,這也讓它們的突變細胞無法擴散到另一個部位。

復發率最高的癌症是什麼?教你預防癌症復發

癌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它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如今社會癌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導致人們談癌色變。那麼,復發率最高的癌症是什麼?癌症為什麼會復發?癌症發病的原因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復發率最高的癌症是什麼

如今癌症有很多種,人們的身體上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惡性腫瘤,這讓人們很是懼怕。癌症通常都是在中晚期被發現,此時已經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間。而且癌症在治療後,還很容易復發。根據臨床醫生解答,肺癌、乳腺癌、宮頸癌、肝癌和胃癌,這五種癌症的復發率比較高,是比較難治癒的。但是人們患了癌症也不要失去希望,積極的配合治療是有治癒的可能性的。為何在腫瘤切除之後,癌細胞可能會“消失”多年,又悄然“復活”,發生快速轉移擴散。這一直是癌症研究領域的未解之謎。

值得慶倖的是,這一未解之謎,最近有了新突破!外媒15日報導,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Tisch癌症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癌細胞休眠、復活擴散的“開關”是一種關鍵膠原蛋白—“III型膠原蛋白”。

癌症患者的福音?美国研究:肿瘤复活的“开关”或被找到
一、 III型膠原蛋白的神奇之處

研究人員通過高解析度成像技術,觀察小鼠體內的癌細胞變化。結果發現,靜態下的癌細胞比活躍狀態下的癌細胞,周圍環繞了更多的III型膠原蛋白。

而且,靜態下的癌細胞周圍的III型膠原蛋白,似乎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減少,而癌細胞又重新活躍起來。同時,III型膠原蛋白還可以通過一種被稱為“信號通路”的特殊進程,改變自身化學成分,破壞癌細胞的“復活”。

癌症患者的福音?美国研究:肿瘤复活的“开关”或被找到
為了進一步證實,研究人員對頭頸部癌症患者進行了取樣檢驗。結果表明,癌細胞擴散到淋巴結的患者比淋巴結裡沒有癌細胞的患者,體內原發性腫瘤周圍的III型膠原蛋白要少。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將III型膠原蛋白、癌細胞引入到小鼠體內。結果,引入III型膠原蛋白和癌細胞的小鼠與只引入癌細胞的小鼠相比,前者小鼠體內的腫瘤生長速度更慢。

這樣研究有什麼重大意義呢?

癌症患者的福音?美国研究:肿瘤复活的“开关”或被找到
二、 III型膠原蛋白或可成為預測腫瘤復發的新生物標誌物

Tisch癌症研究所腫瘤學副教授布拉沃-科爾德羅表示,未來可能通過改變III型膠原蛋白,來強迫癌症進入休眠,控制癌症復發。而III型膠原蛋白也有可能成為未來預測腫瘤復發的新生物標誌物。

不同癌症的休眠機制可能存在很大不同,該研究發現目前並不能確定適用於人體,III型膠原蛋白並不一定對每種癌細胞都有相同的作用。

癌症患者的福音?美国研究:肿瘤复活的“开关”或被找到
不過,可以明確的是,一旦該方法被證實在人類身上有效,那將可能成為未來非常具有潛力的癌症治療方法,離解開癌症生長的秘密又近了一步。

三、教你幾點,預防癌症復發

目前,除了等待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更重要的是預防癌症復發。像肺癌、乳腺癌、淋巴癌、胰腺癌、胃腸腫瘤都是手術後復發率比較高的癌症,那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定期複查

複查包括自查和定期檢查。觀察原來病灶的位置有沒有新的異常,比如新生腫物,潰爛,疼痛等,或者全身變化。癌症複查頻率一般與癌症種類有關,癌症分化程度越低,複查的間隔應越小。

癌症患者的福音?美国研究:肿瘤复活的“开关”或被找到
美國NCCN指南推薦,癌症治療第1年,可以每一到三個月做一次複查,1-3年內每兩到四個月進行一次複查,3-5年至少每半年複查一次,五年過後可以每年檢查一次。複查時間並非是不變的,需根據自身病情來確定。

2.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適量進行有氧運動,比如散步,八段錦。飲食上少食多餐,清淡飲食,注意忌口,遠離煙酒。作息規律,充足睡眠。

癌症患者的福音?美国研究:肿瘤复活的“开关”或被找到
有些患者想靠吃某些保健品,偏方,秘方來提高免疫力,預防癌症復發,其實是不明智的。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省錢又健體,才是減低復發風險的合理做法。

3.保持心情愉悅

俗話說,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長期不良的情緒會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過強的應激反應易降低人體免疫力。內科腫瘤學學科帶頭人孫燕院士的“防癌經”就有一條:一年不生一回氣。

4.保持適度運動

保持規律運動能減輕癌症患者的抑鬱和焦慮感,同時也能緩解疲勞、噁心和疼痛及腹瀉,幫助提高抵抗力。每週至少有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游泳或快步走,也可選擇比較緩和的運動,如散步或上下樓梯,不能長時間坐著不動。

結語:常常有人問:“癌細胞可以完全殺死嗎?”目前的醫療,通常是用手術、放療或化療的方式治療,手術是切除那種已形成腫塊的癌細胞,普通的化療和放療是消滅成年“長大的”癌細胞,但對幼年癌細胞作用力較小,所以有微小病灶存在生長的可能性。當患者再次受到侵害時,這些幼年癌細胞極可能會蘇醒,惡化成成年癌細胞,這也是癌症轉移復發的原因之一。癌症患者們要積極地配合醫生治療,在治療完成後,也務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努力提高身體免疫力。

乳腺癌怎樣自查?預防乳腺癌,從生活點滴做起

乳腺癌發病的年齡分佈在東西方國家有所不同,在高發區如北歐、北美等國家,乳腺癌從20歲左右開始出現,在絕經期即45-50歲之前保持快速上升勢頭,大約年齡每增長10-20歲發病率上升1倍,絕經期後上升相對緩慢,75-85歲達到最高。而在亞洲等低發達地區,乳腺癌的發病率在絕經後會略下降,一般乳腺癌的發病高峰在45-55歲之間,亞洲人移居西方國家後仍保持這種年齡分佈特徵。

但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儘管乳腺癌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死亡率卻不斷下降,其原因不僅得益於女性乳腺癌篩查和早診制度的建立,更得益於近年來不斷發展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綜合診療規範化水準的提高。

一、乳房腫塊不痛不疼?小心是乳腺癌

生活中,許多女性都是早早發現了乳房腫塊,但是感覺腫塊不大,沒有疼痛感,不影響生活。所以對腫塊不管不顧。當腫塊惡化,胸部出現紅腫、脹痛、潰爛時,才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性。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乳腺癌的乳房腫塊,早期往往沒有不適感,不痛不疼;只有到晚期才會出現疼痛,並伴隨局部皮膚潰爛、浸潤等症狀。因此無痛性腫塊更要提高警惕,小心是乳腺癌!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佈的全球癌症資料顯示:2020年,女性乳腺癌約占新發癌症病例的11.7%,首次超過肺癌。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乳腺癌如此可怕,那麼,乳腺癌都有哪些症狀呢?

1. 乳房腫塊:腫塊形態差異大,摸起來質地偏硬、形狀不規則、邊緣不清楚。腫塊大多單獨出現,偶爾出現多個,前期沒有疼痛感。

2.乳頭異常:乳腺癌可能會出現乳頭扁平現象,回縮、凹陷、甚至縮入乳暈下,完全看不見乳頭。當乳頭周圍出現癌腫,乳頭常被上牽,雙側乳頭便會高低不一。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3.乳頭溢液:女性在非妊娠期從乳頭流出血液、乳汁、膿液,稱為乳頭溢液。部分乳腺癌患者單側乳房會出現乳頭溢液,液體多為血性,漿液性或水樣。如果乳頭破潰,長時間無法癒合,也可能是乳腺癌的信號。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4. 腋窩淋巴結腫大:早期患者同側的腋窩淋巴結腫大,隨著病情的發展,淋巴結會增多變大,最後相互融合固定。到了晚期,鎖骨和對側腋窩部位都會摸到轉移的淋巴結。

5. 皮膚改變:乳腺癌患者乳房皮膚可能出現小凹陷,像“酒窩”。 若癌細胞阻塞了淋巴管,乳房皮膚會呈 “橘皮樣改變”,即乳腺皮膚就像橘子皮一樣。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二、哪些人容易罹患乳腺癌?

乳腺癌的患病人群中多存在一些共同特徵。如果你具備以下這些特點,一定要警惕乳腺癌。例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有乳腺疾病或良性腫瘤者;月經初期提早、絕經延遲的女性;年齡超過40歲仍未婚、未育、未哺乳的女性;肥胖女性。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三、3種自查方式,教你“揪出乳腺癌

自查方法有3種:

1.視察:通過鏡子,觀察乳房是否對稱,外形輪廓有無異常;乳頭是否有溢液、回縮;乳房皮膚是否有凹陷、皺縮、脫屑症狀。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2.觸摸檢查以右側乳房為例,女性可以舉起右手,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指的指腹順時針或逆時針移動,觸摸檢查乳房,從乳房週邊起至少三圈,直至乳頭。最後,輕輕擠壓乳頭,看是否有異常溢液。如若摸到腫塊,或擠壓乳頭時出現混濁的,微黃色或血性溢液,一定要及時就醫檢查。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3.平臥檢查:平臥在床上,運用觸摸檢查的方式進行自檢,平臥是為了讓乳房平坦自然,方便自檢。

經期規律的女性,月經結束一周後是乳腺癌自查的最佳時間。經期不規律的女性,可以在每月的固定時間自查。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四、預防乳腺癌,從點滴做起

1.避免飲酒:飲酒對於女性來說,其危害要比男性大得多,飲酒婦女患乳癌的危險性較很少飲酒者高,每日飲酒1杯或l杯以上者,乳癌危險性比很少飲酒者增高45%以上,這種危險性在絕經前婦女中最為顯著。目前認為,酒精可刺激腦垂體前葉催乳素的分泌,而催乳素又與乳癌發生有關。因此,女性尤其是絕經前後的女性,應戒酒和少飲酒。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2.少喝咖啡:咖啡、可哥、巧克力,這類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黃嘌呤,黃嘌呤可促使良性乳腺增生,而良性乳腺增生又與乳癌發生有關。女性特別是絕經前婦女,如果過多地攝取這類食物,隨著黃嘌呤的大量攝入,乳癌發生的危險性就會大大地增加。因此,女性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女性,應少飲咖啡,少吃巧克力。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3.多吃果菜:研究發現,粗糧、蔬菜、水果中,除含有大量具有防癌抗癌的植物纖維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還含有多種能阻止和減慢癌症發展各個階段的生物活性物質,其中以大豆類、玉米、食用菌類、海藻類、大蒜、番茄、橘類和漿果類水果等作用最為顯著。因此,在日常膳食中適當地多吃些這類食物,不僅有益於健康,還有助於乳癌的預防。

乳房肿块不疼不痛?不可能是乳腺癌? 5点病症别轻视

4.食魚有益:據有關報導,魚類食品吃得較少的美國、瑞士、加拿大和紐西蘭等國家的婦女,乳癌發生率均較高,而攝取魚類食品較多的日本,婦女乳癌發生率則較低。專家們說,魚類中含有一種脂肪酸,具有抑制癌細胞增殖的作用,經常適當地多吃些魚,對預防乳腺癌十分有益。

5.戒菸:人體內有一種可以減少菸草中致癌毒物作用的酶,有些女性體內的這種酶活力很低,所以她們一旦吸菸,就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乳腺癌。

6.生育別太晚:一般來說,醫生和專家都會建議女士們在30周歲之前完成頭胎的生育工作。一方面,女性生理巔峰期通常出現在30歲之前,然後會慢慢衰退。哺乳是女性自我免疫乳腺癌的一次天然過程,生育為乳腺細胞提供了修復契機,遲遲未結婚或總是要不上孩子的女性自然比其他婦女更可能中乳腺癌的招。

癌症是可以預防的!6大症狀揭開腸癌的真面紗

醫生我不過是有痔瘡而已,為什麼讓我去做腫瘤篩查?醫生我僅僅是痔瘡便血,為什麼就成了直腸癌了,是不是診斷錯了?

近些年,隨著人們平均壽命增長、生活和飲食習慣也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等因素影響,腸癌也進入了高發期,這其中以直腸癌的病發率最高!

很多直腸癌患者在出現便血、大便異常等症狀時,首先考慮的並不是癌變,因為直腸癌和痔瘡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所以總是有許多人都會誤把直腸癌當作痔瘡。

隨著症狀不斷嚴重、出現疼痛感之後,患者才就醫進行檢查,然而此時的直腸癌,早已經進入了中晚期,預後效果也大大大折扣!痔瘡和直腸癌,真的就這麼不容易分辨嗎?二者到底有何區別呢?

一、6大症狀揭開腸癌的真面紗

59岁大学教授患肠癌离世,引起反思:为什么肠癌不易发现?
雖然兩者很像,但他們完全不同。腸癌早期的症狀雖然較難以察覺,但如果出現下列6個症狀信號,不要再認為是痔瘡而隨意應付了。

排便習慣的改變: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產生便意頻繁,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或者排便困難等症狀。

大便性狀改變:大便變細、變稀,或者粘液血便。

大便帶血:大便中帶有鮮血、粘液甚至是膿血便

消化道症狀:出現腹脹、腹痛、消化不良、腸鳴音亢進等表現。

腹部腫塊:肛門或者腹部發生腫塊,約50%的患者可發現腹部包塊。

全身症狀:出現貧血、發燒、消瘦乏力等情況。

去醫院檢查時,常用的腸癌篩查方法有肛門指診、結腸鏡等,別不好意思!

59岁大学教授患肠癌离世,引起反思:为什么肠癌不易发现?
肛門指診簡單有效,可以發現大致距離肛門邊緣7-10cm處有沒有發生病變。80%以上的直腸癌可以在直腸指診時觸及,40歲以上的人群可以每年至少做一次直腸指診。

腸鏡能直接觀察到直腸內部,是準確檢查腸癌的手段,50歲以上的人群應該定時篩查。有些人擔心做腸鏡很痛,現在已經有無痛可以選擇。

二、加強預防,這4類人別大意

根據《生命日報》顯示,規範治療之後,沒有發生轉移的結直腸患者5年生存率最高可達90%,而帶有遠處轉移的結直腸患者5年生存率僅約為11%。以下人群屬於高發群體,更需要留意。

59岁大学教授患肠癌离世,引起反思:为什么肠癌不易发现?
1.有腸癌家族遺傳病史的人。

家族遺傳性在腸癌病因中占重要影響,約20%的腸癌患者,遺傳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建議此類人群每年進行一次早篩。

2.有腸息肉病史的人

腸息肉有癌變成腸癌的風險,為預防腸息肉發生復發,甚至是癌變,建議有過病史的人定期檢查。

3.長期便秘或排便不規律的人

長期便秘或排便不規律,體內腸道系統紊亂,也是誘發腸癌的因素之一。此類人需要先找到便秘的原因,是否存在飲食問題,才好對症下藥。

4.飲食中多肉少菜的人

一般認為,腸癌高發的因素包括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飲食。多肉少菜,不均衡飲食會加重引發直結腸癌的潛在風險。

三、高發癌症排行榜,為自己或者親人看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佈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死亡人數排在前五的惡性腫瘤是哪些,它們的高發年齡又是多少呢?

59岁大学教授患肠癌离世,引起反思:为什么肠癌不易发现?
第一名肺癌

年齡範圍多在50-75歲之間,症狀多為咳嗽、咯血、胸痛。

高發人群:長期吸煙者或者超過20年的被動吸煙(二手煙)者,從事石棉、鈹等接觸的職業暴露史。有慢性肺部疾病史,肺癌家族史等。篩查推薦每年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

59岁大学教授患肠癌离世,引起反思:为什么肠癌不易发现?
第二名肝癌

年齡範圍多在40~69歲之間,症狀多為肝區疼痛、厭油、食欲不振。

高發人群:長期酗酒者,有慢性乙肝、丙肝病史,患酒精肝,脂肪肝等肝病,有肝癌家族史等。篩查推薦每半年腹部超聲檢查一次。

第三名胃癌

年齡範圍多在45歲以上,症狀多為上腹疼痛、食欲不振。

高發人群:大量飲酒者,喜歡高鹽、醃制食品。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有胃潰瘍、胃息肉等胃癌前疾病;有胃癌、食管癌家族史者等。推薦將幽門螺桿菌檢查、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一17檢測作為每年常規篩查項目。

59岁大学教授患肠癌离世,引起反思:为什么肠癌不易发现?
第四名食管癌

年齡範圍多為40~69歲,症狀多為吞咽時有輕度哽噎感、異物感。

高發人群:愛吃燙食,醃制、煙熏食品;有食管癌家族史等。篩查推薦胃鏡檢查。

59岁大学教授患肠癌离世,引起反思:为什么肠癌不易发现?
第五名是本文前面講述的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年齡範圍通常在45~74歲。

除此之外,胰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癌症的死亡人數都位於前十之內,同樣不容小覷。

四、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品質。國際先進經驗表明,採取積極預防(如健康教育、控煙限酒、早期篩查等)、規範治療等措施,對於降低癌症的發病和死亡具有顯著效果。

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吸煙、肥胖、缺少運動、不合理膳食習慣、酗酒、壓力、心理緊張等都是癌症發生的危險因素。戒煙限酒、平衡膳食、適量運動、心情舒暢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發生。

最後:癌症的發生是人全生命週期相關危險因素累積的過程。癌症防控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要儘早關注癌症預防,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觸煙草、酒精等致癌因素,降低癌症的發生風險。

肝功能正常為什麼還會得肝癌?肝癌會傳染嗎?

很多人覺得,肝功能檢查正常,就證明自己肝臟很健康。雖然對於大多數人確實如此,但有人明明肝功能檢查正常,卻發現自己肝硬化,或者肝癌晚期了。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肝功能檢查沒用嗎?為什麼醫生要我再花錢查B超、查CT什麼的?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肝臟正常

首先,要知道,肝臟是個“啞巴器官”,只要剩下1/3的肝細胞在正常運轉,就不會影響身體代謝。有時候看這個人能吃能喝的,感覺很健康,可能肝臟上已經悄悄長了個腫瘤。所以,定期體檢很有必要。一是高危人群很有必要;二是對於那些生活習慣不良的人,如熬夜、酗酒、飲食油膩等,這些都會對肝臟日積月累的產生影響。

为什么体检时肝功能正常,结果却查出肝癌晚期?3个检查尽量别省
一、肝功正常,為什麼還會得肝癌?

肝功能正常只能代表抽血時,肝臟沒有發生炎症和沒有出現壞死,但這時有可能是肝臟已經發生硬化了,或者肝臟曾有過炎症,但抽血檢查時已停止了。

在肝癌早期或中期,轉氨酶可能會出現輕度升高,甚至可能是正常的。這是因為肝癌在發展時,只有癌細胞周圍的肝組織會受到壓迫或侵犯。

为什么体检时肝功能正常,结果却查出肝癌晚期?3个检查尽量别省
很多肝癌患者是在出現腹痛、食欲下降等症狀才去檢查,發現時已是肝癌中晚期。

二、想要更瞭解肝臟健康,這幾個檢查不能少

對於部分特殊人群來說,肝功檢查不能全面體現肝臟的具體情況,想要篩查癌症或肝硬化,還應結合其他檢查……

  • 肝硬化:B超+纖維化檢測

想要發現早期肝硬化,需要進行B超檢查並結合纖維化檢測。

肝臟B超能幫助我們大概瞭解脂肪肝的情況,肝臟是否有囊腫,有沒有肝腹水,還能看到膽管和肝管有沒有結石。而且肝臟B超操作容易,對人體沒有什麼損傷和痛楚,費用也較低。

結合纖維化檢測,可以查出是否有明顯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

为什么体检时肝功能正常,结果却查出肝癌晚期?3个检查尽量别省

  • 肝癌:B超+甲胎蛋白

由於B超無法檢查出小於1釐米的腫瘤,因此肝癌篩查時還需要結合甲胎蛋白(AFP)檢查。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特異性標,其檢測值常作為診斷原發性肝癌的標準。

如果感染過乙肝/丙肝等病毒、重度脂肪肝、有肝硬化病史、家族中有肝癌患者、或是肝癌高發人群,建議最好每隔半年做一次B超+甲胎蛋白,及時瞭解肝臟健康情況。

为什么体检时肝功能正常,结果却查出肝癌晚期?3个检查尽量别省

即使沒有症狀,男性40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也應每年進行肝癌篩查。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同時出現黃疸、肝掌、低熱、乏力、厭油膩食物等症狀時,需警惕肝臟代謝功能出現問題;如果出現蜘蛛痣,也需警惕肝臟疾病。出現這些症狀時,都應及時就醫檢查治療。

为什么体检时肝功能正常,结果却查出肝癌晚期?3个检查尽量别省
三、3種食物很傷肝,不建議吃

據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肝癌新發病例91萬,死亡病例83萬,對此,營養師提醒,飲食對於肝癌的預防很重要,日常應避免以下這些不良飲食習慣。

1、過量的糖

長期過量攝入糖,尤其是果糖,會導致大量脂肪在肝內存儲,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臟疾病。

为什么体检时肝功能正常,结果却查出肝癌晚期?3个检查尽量别省
2、酒精

酒精會引發肝硬化,而肝硬化則是肝癌的重要致病風險因素。研究指出,每天每增加攝入10克酒精,就會增加4%的肝癌患病率,而且喝酒的人患肝癌的幾率,是從來不喝酒的人的2.58倍。

3、過量補充維生素A

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維生素,而且很容易在體內堆積。如果長時間大量吃維生素A,身體很難快速將其排出,會加重肝臟的負擔,甚至引發中毒。

建議日常維生素A可以通過新鮮的蔬果中攝取,動物肝臟一周吃一兩次即可。在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之前,應先諮詢營養師或醫生,按需補充。如果自行補充,每天不能超過10000IU

为什么体检时肝功能正常,结果却查出肝癌晚期?3个检查尽量别省
早期肝癌大多數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也可能沒有任何感覺。當出現明顯症狀時,經常已經是中晚期肝癌了。因此,預防肝癌一定要做好篩查。

延伸:肝癌會傳染嗎?

身邊有人不幸患了肝癌。這讓很多人都有所顧忌,不敢多接觸肝癌患者,他們以為肝癌會感染。那麼,肝癌會感染嗎?這是我們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所謂的傳染,通俗的講,就是一種疾病通過某種途徑傳到另外一個人身上。所以,傳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病原體,傳播途徑和易感染群體,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癌症患者不是病原體。

一般來說,肝癌是不會傳染的。長期接觸患者的家屬和醫生護士不會因為這患上肝癌。這也是目前為止,為什麼不對肝癌患者採取隔離的原因。但是肝癌發生的重要原因乙肝,丙肝會傳染,所以造就了肝癌傳染的假像。

肝癌本身不會傳染,因為肝癌是人體細胞病變,異常增值的結果,並沒有病原體的排出,所以不會對周圍人帶來危害。

但是另外一種情況是除外的。如果肝癌伴有活動性肝炎,這種情況下是具有傳染性的。但是其最終的原因是病毒性肝炎而並非肝癌。所以不能以此認定肝癌就是傳染性的疾病。

 

得了癌症到底該如何治?不同癌症治療方法大不同

一般來說,得知身患癌症之後,很多患者或家屬都會想過如何治療,何時治療,要不要治療這樣的問題,有些患者會在要不要治療或如何治療這樣的問題上糾結,到底是中醫治療還是西醫治療,治療後會不會人財兩空?

就連改變世界的約伯斯,在這一點上也沒能倖免。根據約伯斯的授權傳記記載,2003年10月,約伯斯在一次身體檢查中發現胰腺腫瘤,活檢結果表明約伯斯所患的腫瘤並不是惡性度極高的胰腺癌(也叫作胰導管癌),而是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這種腫瘤生長緩慢,因而更容易成功治癒,但遺憾的是約伯斯本人卻始終不願接受腫瘤切除手術,而是選擇素食、針刺療法和草藥。9個月後,約伯斯的腫瘤發生轉移,此時他才迫不得已開了刀,而對於疾病來說卻為時已晚。

一、得了癌症到底該如何治?

得了癌症,如何治療?在多數人的概念上,他們認為癌症需先切除,再放療、化療,但其實這種模式,已經落伍了。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傳統的治療方法:

手術:很長一段時間,人類對於癌症非常懼怕,他們無從下手,只能看著病人病發死去。直到19世紀90年代,一台乳腺癌手術完成,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被實施的癌症手術方案,從此手術成為了癌症治療的主要方法。

得了癌症怎么治?2021年最新肿瘤治疗方案
手術治療雖好,但對於微小細胞癌,或是病灶已出現多處轉移的情況,是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為了彌補手術的缺陷,放療、化療出現。

放療:放射治療,使用穿透力很強的射線照射局部腫瘤部位,在短時間內使腫瘤組織吸收高能量,導致腫瘤組織破壞的療法。如X射線、伽馬刀等都屬於放射治療。放射治療最早起源於1896年,一個21歲的醫生發現這種X射線,可以“神擋殺神,佛擋殺佛”,非常強大。

得了癌症怎么治?2021年最新肿瘤治疗方案
但放射治療發展過程中,它的弊端也顯露出來,放療後的患者會有強烈的副作用,而且它的“無目標”射殺,還會傷害健康的細胞。

化療:化療,則是通過向身體裡輸注化學藥物來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簡單來說,化療就是用可以殺死癌細胞的藥物治療癌症。

化療有一個優勢,它可以隨著血液迴圈遍佈全身的絕大部分器官和組織。因此,對一些有全身播撒傾向的腫瘤及已經轉移的中晚期腫瘤。然而多數的化療藥物沒有專一性,它會同時傷害需要快速分裂以維持正常功能的健康細胞,導致口腔潰瘍、脫髮、麻木等副作用。

得了癌症怎么治?2021年最新肿瘤治疗方案
有沒有一個既能殺死癌細胞,又可以避免對正常細胞傷害的治療方法呢?於是便有了靶向治療的出現。

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準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元點的治療方式。當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性地與致癌位點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

得了癌症怎么治?2021年最新肿瘤治疗方案
基因靶向藥物的治療,能針對性地消滅癌細胞,副作用很低。但它仍處於開發階段,沒有前面的三位“老大哥”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臨床上運用較少。

對於上面幾個“老傳統”,新派治療方法,更為“傲嬌”。它們從出現開始,就有著與眾不同的優勢,對於“傳統方法”都無法治療額癌症,在新的治療之下,出現了生命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新型治療方法:包括腫瘤疫苗、免疫療法、激素療法等。

腫瘤疫苗,通過在腫瘤發生前,先斷絕它的“途徑”,讓它沒有發展的可能。目前,最為大眾熟知的就是宮頸癌疫苗。

得了癌症怎么治?2021年最新肿瘤治疗方案
免疫療法,也叫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過培養出“特種部隊”,在抗癌過程中,讓腫瘤這些“小囉嘍”無處可逃。如恩曲替尼靶向藥,就是基於NTRK靶點,可治療多種存在該基因突變的瘤種。

激素療法,確切地說應該叫激素阻斷療法,某些激素,如皮質類固醇,由於具有下調基因和誘導細胞凋亡的能力,因此具有一般的抗增殖作用。目前,它更多被用於輔助治療。

得了癌症怎么治?2021年最新肿瘤治疗方案
二、不同癌症治療方法舉例

肺癌:早期<1釐米可手術切除

一期肺癌,手術是毫無疑問的最好的治療方案。如今早期肺癌手術一般只在胸部打兩個孔,以胸腔鏡進行微創手術,非常安全。

鼻咽癌:早期患者只需要進行單純放療

鼻咽癌的診療模式是基於腫瘤的TNM分期的,早期患者只需要進行單純放療,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結直腸癌:術前放化療有助“保肛保功能”

患者在術前進行放化療,這樣做的目的可以讓腫瘤縮小、降期,更有利於實現“保肛保功能”。

甲狀腺癌:不需切掉全甲狀腺

部分甲狀腺癌可以不需手術,終身吃藥控制。即使進行切除術,術後也不需放、化療,術後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5%。

乳腺癌:不再依靠單一的手術切除

乳腺癌已由過去單一的手術切除,轉向以手術治療為主,配合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生物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

淋巴瘤:生物化療是首選方案

淋巴瘤的治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尤其是免疫化療的臨床應用,彌漫大B型淋巴瘤總體5年生存率就達到60%以上。

得了癌症怎么治?2021年最新肿瘤治疗方案
惡性腫瘤有很多種,其性質類型各異、累及的組織和器官不同、病期不同、對各種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大部分患者需要進行綜合治療。所謂綜合治療就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範圍等情況,綜合採用手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靶向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微波治療等手段,以期較大幅度地提高治癒率,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而且患者和家屬瞭解各種治療手段能夠更好地配合醫生做好治療的準備和選擇。

最後:當傳統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療以及現有藥物治療等方式作用有限時,晚期癌症病人加入新藥臨床試驗或許是他們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身體有癌,腹部先知?肚子的大小跟患癌幾率有關嗎?

人的身材跟健康之間是有關係的,尤其是肚子,它處於人體中心,很多器官都在這個位置,若健康出現問題,一般會有所表現,它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預測人的健康狀況的。肚子越大,患癌幾率越高,肚子大的人身體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異常,但自己卻沒有發現,而若體內有癌細胞,它也會釋放出一些信號,為什麼這麼說?它會出現哪些異常?看完您就知道了。

肚子的大小,跟患癌幾率有關嗎?

的確有一定關係,《BMC醫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肚子大的人,患癌風險更高,而且不止與一種癌症相關。不論對於男性還是女性來說,肚子太大,都要重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表明,腰圍每增加2.5釐米,患癌風險會增加8倍。

一、肚子越大,患癌風險或越大

2021年,西班巴賽隆納在《BCM》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涉及350萬人的研究,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3年的長期隨訪,其中超過20萬名參與者被確診出癌症。

經統計分析表明,較高體重指數與9種癌症相關。包括子宮癌、腎癌、膽囊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絕經後乳腺癌、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還發現,較高的體重指數,與頭頸癌、中樞神經腫瘤以及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風險呈正相關。

预防癌症,体检项目应该如何选择呢?4种检查项目,不妨了解一下
此外,研究還證實了體重指數和腰圍與肥胖相關的癌症風險相似,也就是說,腰圍越粗,患癌風險也隨之增長

肉長在肚子上,除了患癌風險高外,還會誘發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類疾病。所以,建議男性腰圍大於85cm,女性腰圍大於80cm的話,就要動起來,減掉身上的“大肚子”了。

二、體內有癌,腹部先知?

其實,我們的腹部也是相當敏感的,某些癌症會通過腹部來發出預警信號,小九提醒大家,一旦出現異常,應儘快就醫篩查。

  • 卵巢癌:腹部出現包塊或疼痛

卵巢惡性腫瘤可表現出下腹雙側多不規則的包塊,可伴腹水;當腫瘤成長的一定程度,還會伴有持續性的脹痛、局部的牙痛。

预防癌症,体检项目应该如何选择呢?4种检查项目,不妨了解一下

如果惡性腫瘤細胞穿出包膜轉移至腹膜,腹腔積液可呈血性,患者還會感覺到發熱心慌、全身性水腫、全腹不適或疼痛等症狀。

  • 肝癌:腹部脹痛、不適

肝癌最明顯的症狀為肝痛、腸胃不適,然而發展到晚期的肝癌患者,還可突然發生劇烈腹痛和腹膜刺激症,這可能是由於癌腫結節壞死或出血至腹腔所致。

  • 胰腺癌:腹部出現束帶感

胰腺癌是一個較為典型的症狀就是上腹痛向背部放射,或向腰背部放射。起初這種感覺更像是一種束帶感,感覺整個人的腹部好像被腰帶勒住,像是被捆綁一樣。

這是由於胰腺的後方有很多腹膜後的神經叢,當胰腺病變,就會刺激神經叢,導致疼痛。

预防癌症,体检项目应该如何选择呢?4种检查项目,不妨了解一下
三、關於癌症篩查,這些檢查項目你最好知道

防癌篩查不是普通體檢,它是一種更專業、針對性更強的體檢方式。什麼癌症,該做哪項體檢,都是有講究的。

1、肺癌:一定要選CT

CT的優勢在於解析度高,可以將人“切片成像”內裡結構看得一清二楚,即使只有0.8cm的肺癌腫瘤,都可以被清楚“抓捕”到。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

预防癌症,体检项目应该如何选择呢?4种检查项目,不妨了解一下
2、食管癌:內鏡檢查不能少

食管癌發病率相對較低,但由於前期症狀不明顯,往往發現時預後效果並不好。針對食管癌篩查,最好的方法就是內鏡檢查,並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電子染色內鏡等檢查。

3、胃癌:胃鏡最重要

胃鏡是檢測胃癌的重要檢查方法,通過胃鏡可以清晰瞭解胃部病變情況,甚至可以通過胃鏡,直接獲取胃部標本進行病理活檢,從而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

4、直腸癌:腸鏡千萬要記住

腸鏡是篩查出直腸癌的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檢查。通過結腸鏡直視下,能夠清楚的看到黏膜表面是否有潰瘍充血的情況,並對可疑病灶做病理活檢。對於40歲以上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議定期的做直腸腸鏡檢查。

预防癌症,体检项目应该如何选择呢?4种检查项目,不妨了解一下
四、關於癌症篩查的一些建議

1、看家族史——如果有某種癌症家族史,那就需要進行該類癌症篩查。

2、看是否有高危患癌因素——比如長期抽煙很容易導致肺癌,所以長期抽煙的人,就需要進行肺癌的相關篩查,而肺癌篩查的話,胸部X線片檢查或胸部CT檢查可作為首選篩查專案,如果經檢查發現肺部有腫塊陰影時,可聯合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又或者有長期不規律飲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的人,需要當心胃癌,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胃鏡檢查,胃鏡則是檢查早期胃癌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胃癌檢查可以及時的發現可疑病灶。

3、看身體症狀——根據症狀確定癌症篩查專案,如果你出現了肝區疼痛、黃疸、腹脹、乏力、消瘦等情況時,要警惕肝癌,這個時候就要進行肝癌相關性篩查,B超多作為肝癌的首選,不過B超雖然能夠觀察到肝臟的情況,但是很難確定肝臟腫塊的性質,很多時候還會有誤診的情況產生,所以很多時候還需要結合甲胎蛋白等檢查,做進一步的診斷。

總的來說,對於癌症篩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找一家正規醫院進行癌症體檢,這樣在各方面都比較有保障,然後之後的事情就交給醫生就可以了。

如何預防淋巴瘤,淋巴瘤需要做哪些檢查?

人的身體內佈滿了淋巴管道、淋巴結和淋巴組織,形成淋巴系統。淋巴組織由細小的淋巴細胞組成,細小的淋巴細胞可隨著淋巴液流到身體各個器官和組織。

正常的淋巴細胞是會按生理需要而增生,但當這些細胞產生惡性病變時,會不斷增生。它們結集在淋巴器官或淋巴組織內,形成腫塊。這些源發於淋巴結和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稱惡性淋巴瘤。淋巴瘤在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病,但是老年人(尤其是65歲以上)的患病風險更高,男性高於女性。

生活中很多時候,人們習慣把白血病稱為“血癌”,把淋巴瘤稱為“淋巴癌”,這是因為在大家的意識裡,“癌”是惡性疾病的統稱,在一定程度上也沒有問題,因為淋巴瘤就是一種惡性腫瘤,只是在醫學上按照起病位置不同命名不同;

一、淋巴瘤很會“偽裝”要警惕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淋巴瘤發病率年增長率為7.5%,已經成為近10年來增速較快的惡性腫瘤之一。淋巴組織遍佈全身,不同部位的淋巴瘤,有不同的表現症狀。常常容易和其他病症混淆。

7月确诊癌症,9月全身溃烂离世,父母 “吸血”,她才21岁!
1.淋巴結腫大

大多淋巴結腫大部位出現在頸部和鎖骨上,常見腫大處沒有痛感。也有患者為體內深部淋巴結腫塊,如在腹後,出現腹痛、腰背部酸痛等症狀。如在縱隔,可能會胸悶,呼吸困難。

2.發熱、消瘦

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夜間大量出汗的症狀,體重不明原因下降10%或者更多。

3.出血傾向

如果淋巴瘤侵犯到骨髓,可能會產生出血症狀。如便血、流鼻血、不正常出血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不是所有患者都出現,這些症狀的出現也不能確定為淋巴瘤。最終還需要去醫院進行病理學檢查。

7月确诊癌症,9月全身溃烂离世,父母 “吸血”,她才21岁!
二、教你如何預防淋巴瘤
淋巴瘤是少數可以治癒的惡性腫瘤之一,但防範意識不可少。注意下面5點,保護好脆弱的淋巴。
1.過度勞累不可取
過度勞累易會降低身體免疫力,加重淋巴系統的負擔,給淋巴瘤的發生埋下隱患。央視主持人羅京就是例子。

2.運動鍛煉要堅持

堅持運動,規律作息,有助於調節免疫功能。建議做有氧運動,把握運動強度。每次運動不少於30分鐘,每週3-5次。

7月确诊癌症,9月全身溃烂离世,父母 “吸血”,她才21岁!
3.慢性炎症早治療

淋巴系統是人體的保護系統,一旦感受到外界病原體的侵襲,就會刺激淋巴系統。某些細菌、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淋巴異常。遇到牙齦炎、皮膚感染等應及時治療,控制長期慢性感染。

4.有毒化學品少接觸

化學污染品,射線也會刺激淋巴系統,儘量少接觸。比如有機溶劑、殺蟲劑。新屋入住要充分通風,建議染髮一年不要超過2次。

5.每年體檢不能落

淋巴瘤早期症狀不明顯,有些部位的淋巴結腫大,需要去醫院體檢才能發現。建議每年至少一次體檢。

三、淋巴瘤需要做哪些檢查?

常規的檢查包括超聲、CT、骨髓穿刺等,其中,病理診斷是淋巴瘤診斷的“金標準”。如果懷疑有淋巴瘤的可能性,可選擇外科手術切除活檢或者粗針穿刺活檢。得到活檢組織後,病理醫生就會對組織的性質做出最終判斷。

總結:淋巴瘤的發病率是越來越高,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裡,其發病率僅次於白血病,而且從兒童到老人都可能發生淋巴系統的腫瘤,患上淋巴瘤後,給患者帶來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但是記住,淋巴瘤並不是絕症,只要做到早診早治、規範治療、積極配合,淋巴瘤完全是可以治癒的,但對我們身體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當合理膳食,常做運動來預防淋巴瘤,所以,對於淋巴瘤,平時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發現淋巴瘤異常,及時就醫。

小小的痣能致命?五點區分是痣還是黑色素瘤

很多人對於黑色素瘤不瞭解,認為此疾病危害性小,不會產生什麼不好的健康影響。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要黑色素瘤出現就是惡性的,而且生長迅速較快,只要治療不及時就難以控制,造成疾病的進一步加劇,影響健康。下文針對黑色素瘤的危害性做出了詳細介紹,一起去看看吧。

1、黑色素瘤是癌症,而且還是惡性的,生長速度較快,如果沒有做好早期診斷或是治療,疾病就會急速惡化,發展成中晚期。而且黑色素瘤疾病較為複雜,一般出現後臨床症狀也很複雜,難以診斷,如果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該疾病就會呈侵襲性發展,甚至還會出現淋巴轉移,進一步的危害自身健康。

2、黑色素瘤是皮膚癌中最危險的一種,如果在早期的時候沒有做好診斷和醫治,就會出現色素加深、體積增大、瘙癢、破潰、發炎、出血、疼痛等,這些就是黑色素瘤進一步惡化的症狀表現,一旦這些病症發生就意味著疾病的更加嚴重性,要想有效控制就很難了。

為何黑色素瘤被稱為“癌中之王”?

黑色素瘤病因複雜,知曉率低,發病部位常常比較隱蔽,多發生在足底、足趾、手指末端等部位,也可發於眼、直腸、口鼻咽等粘膜部位黑色素瘤發生轉移後,基本沒有特效治療藥物,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4.6%左右,化療對部分患者的有效率不足7%,治療十分困難。因此,必須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小小的痣能致命?48岁男子脚底长痣紧急入院,医生:是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的治療方法

目前,早期手術徹底切除是惡性黑色素瘤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切除原則以局部不復發為標準。如果到了晚期,則要更注重全身治療,目前應用較多的是“D+T”晚期及輔助治療方案PD-1單抗治療,也有部分免疫療法可以應用。

小小的痣能致命?48岁男子脚底长痣紧急入院,医生:是黑色素瘤
五點區分是痣還是瘤

國家衛健委發佈的《黑色素瘤診療規範(2018年版)》中提到,“ABCDE”規則可以用來描述早期黑色素瘤的特徵,值得收藏。

•不對稱性

痣的形狀不規則或者不對稱。

•邊緣不規則

通常會出現破損、缺口或者輪廓模糊。

•顏色不均勻

顏色更深或者有雜色,例如有藍色、紅色、白色、棕黑色區域。

•大小

大多數惡性黑色素瘤的直徑≥6毫米,也有可能很小。對於對直徑>1cm的痣,要更加謹慎。

•隆起

部分早期黑色素瘤會有輕微隆起,在惡化過程中可能會不斷生長和變化,例如改變顏色、大小或者形狀。

除了黑色素瘤,皮膚癌也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小小的痣能致命?48岁男子脚底长痣紧急入院,医生:是黑色素瘤
這些情況易患皮膚癌

避免太陽燈和日曬機: 紫外線輻射的人工來源,如太陽燈和日曬機,可以引起皮膚損傷和皮膚癌。醫生強烈建議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不要使用太陽燈和日曬機。30歲之前使用太陽燈或日曬機,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會大幅增加。

個人史:有黑色素瘤病史的人群,罹患其他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而且,有皮膚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病史的人,罹患皮膚癌(任何類型)的風險增加。

家族史:黑色素瘤有時可在家族中發病。兩位或兩位以上近親(父親、母親、姐妹、兄弟或孩子)患有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的危險因素。其他種類的皮膚癌有時也會在家族中發病。極少數家族中有遺傳性皮膚疾病,如著色性幹皮病或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征,使得皮膚對陽光敏感,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一些疾病和藥物:疾病或藥物(如,抗生素、激素或抗抑鬱藥物)會使皮膚對陽光更加敏感,從而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而且,抑制免疫系統的疾病和藥物也會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錯誤的飲食與消化道癌的關聯性最強,這樣吃遠離癌症!

倒退幾十年,癌症還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患癌者相對較少!而現如今,癌症病發率逐年增高,癌症排行的前五位,除了肺癌不是與消化有關器官的癌變,其餘基本都屬於消化器官癌變,這包括了食管癌、胃癌、大腸癌、肝癌等,消化器官癌症不僅是病發率較高,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這是因為受到癌症特性、癌症和防癌篩查普及不到位、金錢因素等多方面影響,在消化器官癌變確診時,大部分都已經走到了中晚期階段,甚至尚有手術機會的患者還不到30%。而到了中晚期後的癌症,已經開始了轉移、浸潤和擴散,所以死亡率也相對較高一些。之所以近些年消化道惡性腫瘤高發,除了與年齡因素有關外,更多的則是和後天不良飲食習慣、慢性病等方面相關。

哈佛大学:中国消化道癌症,与饮食息息相关!发病因素排名第一
一、哈佛研究:“作”出來的消化道癌症

今年8月,頂級期刊《胃腸病學》發表了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研究分析了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的20年資料,結果發現:有超過一半的消化道癌症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比如抽煙、喝酒、缺乏運動、體重超標、飲食不健康等。而這些生活方式,其實是可以改變的。

哈佛大学:中国消化道癌症,与饮食息息相关!发病因素排名第一
研究指出,這些生活方式對消化道癌症的影響均不同:

•抽煙

抽煙與多種癌症相關,比如肺癌、口腔癌、乳腺癌等。在我國,抽煙是消化道癌症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喝酒

酒精攝入是引發消化道癌症的高危因素之一

•肥胖

由於缺乏鍛煉,越來越多的人被肥胖盯上。

•飲食

攝入過多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過少蔬菜和水果,都會增加消化道癌症的發生風險。

從研究結果來看,錯誤的飲食與消化道癌症的關聯性最強

哈佛大学:中国消化道癌症,与饮食息息相关!发病因素排名第一

這樣吃,遠離癌症

既然消化道癌症與飲食密切相關,那麼我們在預防上,就要以飲食為重點,為大家總結了幾點飲食方法。

1、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用白肉代替紅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紅肉是指哺乳動物的肌肉組織(瘦肉),白肉是指禽類和海鮮水產。日常生活中,紅肉可以吃,但要控制攝入量,一周不超過3次,每日不超過50克,建議用白肉代替部分紅肉。此外,臘肉、臘腸、培根、火腿等加工肉類也要少吃,每日不超過25克。

哈佛大学:中国消化道癌症,与饮食息息相关!发病因素排名第一

2、多吃蔬果,適當吃粗糧

保證新鮮蔬果的攝入,建議每天攝入蔬菜300克~500克斤,每天攝入水果200~350克。主食不能過於精細化,適當增加玉米、小麥、高粱等粗糧,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烹飪時,可以按照粗糧和細糧1:3的比例蒸煮。

3、不吃太燙、太硬和發黴食物

太燙(溫度≥65℃)、太硬的食物容易損傷食管粘膜和胃粘膜,如果損傷反復出現,就可能增加食管癌的發生風險。發黴食物中含強致癌物黃麴黴素,尤其是發黴的大米、花生等糧食,一定不要食用,以免中毒和提升致癌風險。

4、不要吃太快、過飽

長期吃飯太快,狼吞虎嚥,會增加腸胃負擔,不利於消化吸收,刺激食管黏膜。長期吃飯過飽,暴飲暴食,會讓腸胃不堪重負,引起消化不良,誘發肥胖和腸胃病。

哈佛大学:中国消化道癌症,与饮食息息相关!发病因素排名第一

5、口味清淡,注意烹飪方式

烹飪時要少油、少鹽、少糖,少用煎炸炒,多用蒸煮燉,既能避免營養流失,保證原汁原味,又能避免產生和攝入有害物質。成年人每日攝入食用油≤25克,攝入鹽<6克。

早期發現,90%消化道癌症能治癒

統計發現,如果能夠早期發現並治療,90%的消化道癌症能達到5年生存期。以胃癌為例,早期胃癌經過治療,5年生存率在90%以上。如果發展成進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會降到30%。如果晚期才確診,那麼可能錯過手術機會,治療難度和費用大大增加。

及時發現消化道癌症,可進行以下篩查項目。

項目1:糞便檢測

分為糞便隱血試驗和DNA檢測,一般兩項一起做,如果陽性,需進一步檢查。

項目2:幽門螺桿菌檢測

即進行碳13/14呼氣試驗。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誘發因素之一,及時發現並治療,可以降低胃癌風險。

項目3:腫瘤標誌物篩查

腫瘤標誌物是癌細胞增殖的產物,主要用於腫瘤篩查。篩查消化道癌症,推薦做AFP、CA242、CA724、CEA、CA199、CA50。注意,腫瘤標誌物升高不等於確診癌症,需進一步檢查。

項目4:胃鏡、腸鏡

胃腸鏡是發現早期消化道癌症的金標準,可以說是最佳的篩查手段,可以精准發現病變部位,直接處理或取組織進行病理分析。

建議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每年進行一次胃腸鏡檢查,年齡在76~85歲之間的人,進行個體化篩查。

哈佛大学:中国消化道癌症,与饮食息息相关!发病因素排名第一
此外,消化道癌症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誤診或漏診,比如大腸癌早期就沒任何症狀,或者只表現為便血、腹瀉或便秘,而這些症狀很容易誤診為痔瘡、肛裂、慢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便秘、闌尾炎等疾病,而不能引起患者甚至醫生的足夠的重視。大腸癌的誤診率達41.5%,其中青年人結腸癌的誤診率高達72.8%-80%;而超過80%的低位結腸癌和直腸癌被誤診為痔瘡!究其原因,就是缺了一個腸鏡檢查或肛門指檢。據有關資料顯示,大腸癌在出現症狀後一個月內確診者僅為8.8%-10%,3個月內確診者占25%,6個月內確診者占64.3%。有的甚至以結腸炎治療多達半年之久,有的以痔瘡、肛裂等治療,病情越來越重,最後進行結腸鏡檢查才發現不是痔瘡而是大腸癌,但此時往往已錯失了良好的治療時機,教訓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