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後常做這幾件事,養生效果非常好

人每天都要吃一日三餐,不少人都會在這三餐飲食上多加注意,務求吃得健康。而健康生活並非只有一日三餐的營養飲食那麼簡單,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一支煙,快活似神仙……飯後做什麼,是由古至今健康界關注的一大焦點。飯後養生方法有哪些呢?飯後做一做一些養生事情,有助於身體健康。下面一起來看下,飯後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一、飯後躺下會發生什麼?

關於飯後“葛優躺”可以預防胃下垂的說法,先聽聽專業醫生怎麼說。

飯後馬上躺下的做法不可取,此時胃裡都是食物,平躺會使腸胃蠕動變慢,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此外,有的人習慣飯後馬上睡覺,這種做法更不可取。人在睡眠狀態中,新陳代謝會變慢,食物多餘的熱量容易轉化為脂肪,引發肥胖,而且還會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風險。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那麼,飯後不平躺而是運動,會導致胃下垂嗎?

醫生指出,只要注意正確的運動方法,不但不會出現胃下垂,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加快食物消化和吸收。需要注意的是,飯後不宜馬上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導致腹腔壓力增高,引發噁心、嘔吐等問題,也會造成胃食管反流。

二、飯後常做3件事,養生!

飯後半小時是黃金養生期,好好把握住,通過輕度運動、漱口刷牙、腹部按摩等方法,可以達到良好的保健效果。

1、輕度運動

營養學家範志紅指出,著名期刊《Nutrition》曾刊文證實,早飯後適度運動,可以預防血糖和血脂升高,增加脂肪的消耗,饑餓素的水準也有所下降。此外,還有利於平衡激素,保持好皮膚和好身材。因此,飯後輕微運動是十分健康的。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2、漱口刷牙

口腔是消化道的第一道關口,“居住”了數百種細菌。飯後及時漱口,是保持口腔清潔的好方法,一方面可以清除食物殘渣,另一方面可以預防細菌滋生,減少口腔疾病。如果沒有刷牙的條件,可以直接用自來水或漱口水漱口,也能達到清潔效果。

此外,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口腔細菌與食道癌發生發展關係密切。其中,具核梭桿菌不僅會增加大腸癌風險,還會影響大腸癌患者的預後,降低患者生存率。另外,有牙齦疾病史的人群患食管腺癌風險增加,有牙齒缺損的人群患胃癌的風險增加。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除了癌症,口腔細菌還與糖尿病、癡呆症等疾病有關,因此飯後及時漱口,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對於預防疾病至關重要。

3、腹部按摩

對於長期便秘的人,飯後用手掌輕輕順時針按摩腹部,可加快腹腔內的血液迴圈,促進腸胃蠕動和排便,緩解便秘症狀。需要注意的是,腹瀉、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患者不建議進行腹部按摩,以免加劇腹瀉。

叮囑:餐後半小時是“養生黃金期”,養成3個習慣,受用下半生

4、飯後聽音樂

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進食欲並有助於消化,而飯後欣賞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5、飯後慢慢走

飯後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散步的時間應是飯後20分鐘,絕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但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而要在飯後平臥10分鐘。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適合。

醫:餓死癌細胞用於抗癌治療,不能用於指導飲食

現代人談“癌”色變,因為患有癌症就預示著死亡。其實癌症是由於癌細胞數量擴增演變而來的,要想抗癌,首先得保證癌細胞數量。癌細胞其實跟人、動物一樣,沒有食物就活不下去,只要斷絕癌細胞生長所需營養,就能阻止癌細胞數量。於是有些人提出了餓死癌細胞的說法,那麼餓死癌細胞是真的嗎?下面一起來看看

一、升級版“餓死癌細胞”來了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餓死癌細胞”說法源於癌細胞喜歡“吃糖”,因此,患者認為只要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癌細胞就會缺乏能量,最終被餓死。

但大量研究證明,即使葡萄糖不足,癌細胞也不會坐以待斃,它們會開始“”別的東西來維持生命,比如穀氨醯胺。甚至在某些時候,即使患者體內的葡萄糖很充足,癌細胞仍然也會選擇“”穀氨醯胺。

近日,研究人員在《分子癌症治療》發表文章表示,已經確定一種候選抗癌藥IMD-0354,作用是靶向SLC1A5,阻止癌細胞攝取穀氨醯胺,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新陳代謝的改變是癌症發展的關鍵,尤其是穀氨醯胺的代謝。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先選了7000種物質,尋找可以抑制SLC1A5的化合物。經過篩選,確定了其中20種,最終在這20種化合物中,選出了效果最好的IMD-0354。研究人員認為,IMD-0354可以阻止轉運蛋白穿透細胞膜,有效抑制腫瘤生長

目前在黑色素瘤治療領域,許多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已經產生了耐藥性,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IMD-0354的出現,不僅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也適用於其他癌症,因為許多腫瘤都靠穀氨醯胺存活。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IMD-0354的不斷改進,相信很快就可以進行臨床研究。

二、自行嘗試餓死癌細胞?不靠譜

上述研究可以算是“餓死癌細胞”的一個角度,因此有人看到結論後不假思索,更加堅定“節食抗癌”的方針。

但實際上,餓死癌細胞是微觀研究,用於抗癌治療,不能用於指導飲食

認為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葷腥不沾就可以餓死癌細胞,其實是低估了癌症的生命力。癌細胞愛吃糖,但沒有糖,它們就會換口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篇嚴謹的研究能證明全素飲食可以抑制癌細胞,或者延長生存期。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在對抗癌細胞的過程中,患者的免疫細胞起著重要的作用。癌細胞需要能量,免疫細胞同樣需要能量,如果營養攝入不足,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傷害。更顛覆認知的是,《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指出,在有的癌症患者體內,真正愛吃糖的不是癌細胞,而是免疫細胞,因為它們時時刻刻都在“作戰”。

所以,癌症患者過度節制飲食,反而是一件壞事。

從理論上說,如果患者一直不吃東西,讓癌細胞餓到底,也許能夠殺死癌細胞,但這樣的結果是人和癌症“同歸於盡”。畢竟,營養不足,能量不夠,心臟、肌肉、大腦等器官和組織無法正常運行,機能逐漸衰竭,在癌細胞死亡前,身體已經全軍覆沒了。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臨床上。

在腫瘤病房內,很多患者都死于營養不良,特別是老年癌症患者。資料顯示,有52.1%的癌症患者營養不良,傷殘風險更高,更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體能狀態受損、日常活動不便等問題,甚至影響心理健康,產生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降低生活品質,影響癌症治療效果,不利於延長生存期

綜上,通過限制飲食來“餓死”癌細胞,是十分不靠譜且加速病情發展的行為,千萬不要嘗試。

三、癌症患者要這樣飲食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飲食治療的目的並不是殺死癌細胞,而是改善營養狀況,提高免疫力,減輕放化療產生的毒副作用;同時促進手術傷口癒合,加快康復速度,提高生活品質。

那麼,癌症患者到底應該吃什麼?怎麼吃?請患者和家屬記住這3個飲食原則:一是平衡膳食,二是保持適宜的、相對穩定的體重,三是食物選擇多樣性、搭配合理。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具體的做法為:

1、每日攝入20-30種食物 , 由2/3的植物性食物和1/3的動物性食物構成;

2、非動物性食物包括穀薯類250-400g、非澱粉類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雞蛋25-50g、大豆類及堅果30-50g 、奶類及製品300g,比如菌菇、木耳、胡蘿蔔、蘋果、無花果等蔬菜和水果;

3、動物性食物包括魚蝦75-100g、肉禽類50-75g;

4、口味清淡,少油少鹽,每日攝入油25-30g、鹽<6g,建議用橄欖油、菜籽油等代替花生油、大豆油;

5、避免攝入黴變、油膩、煎炸、醃制、辛辣性食物,以及粗糙、堅硬、粘滯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新研究:癌細胞真“餓死”了,不是斷糖!節食抗癌成有希望了?
抗癌的蔬菜有哪些

1、捲心菜:可減少患消化系統癌症的幾率。 2、西蘭花:含有萊服子硫,幫助消滅致癌物質。 3、蒜頭:含有避免細胞受損物質,有助防癌。 4、紅椒:半個紅椒能供給成年人一天所需的維生素C。 5、巴西果仁:含有礦物質硒(Se-lenium),減低患癌及心臟病風險。 6、番茄:可減低患前列腺癌機會。 7、洋蔥:除了防癌,還改善血液迴圈及血壓問題。 8、胡蘿蔔:使皮膚健康,加強免疫力。

抗癌的水果有哪些

1、草莓:在抗癌水果中,草莓的作用位居首位。新鮮草莓中含有一種奇妙的鞣酸物質,可在體內產生抗毒作用,阻止癌細胞的形成。此外,草莓中還有一種胺類物質,對預防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病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柑橘類水果:柳丁、橘子、檸檬、葡萄柚等柑橘類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生物類黃酮,能增強人體皮膚、肺、胃腸道和肝臟中某些酶的活力。同時,它們可增強人體對重要抗癌物質——維生素C的吸收能力。維生素C可增強免疫力,阻止強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對防治消化道癌有一定作用。一項研究表明,平均每天吃一個柑橘的人,得胰腺癌的危險比每週吃少於一個者低1/3。

3、獼猴桃:近年研究證實,獼猴桃中含有一種具有阻斷人體內致癌的“亞硝胺”生成的活性物質,因而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

4、梨子: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等,這些營養素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鼻咽癌、喉癌、肺癌患者應該多吃梨。 5、杏:適宜多種癌症患者食用。據研究,杏是維生素B17含量最豐富的果品,而維生素B17是極為有效的抗癌物質,對癌細胞具有殺滅作用。

吸菸致癌!科學家曾花50年時間證實香菸有害健康

肺癌是指起源於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上皮的惡性腫瘤。 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發病率最高、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近幾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影像設備的精細化,越來越多的肺癌病人被發現。因為肺癌是惡性程度非常高的腫瘤,導致很多肺癌病人一經診斷,就感覺被判了死刑。其實,肺癌如果被發現得早是有被治癒可能的,所以肺癌的高危人群應該定期進行胸部CT的檢查,以發早現肺癌,早治療。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在100多年前,肺癌其實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癌症,這一切要從1920年說起。

一、肺癌曾是一種罕見癌症

在1900年之前,香菸的身影非常罕見,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香菸,更沒聽說過肺癌。1912年,紐約一名醫生出版的關於肺癌的書籍中明確記載,他翻遍全球的文獻資料,一共只找到374例肺癌病例

然而在1920年,肺癌的發病率突然直線上升,引起了專家的注意,並開始對肺癌和香菸進行研究。直到100多年後的今天,肺癌已經從罕見病變成了“流行病”,多年來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全球第一。

如果沒有香菸,肺癌將是一種罕見癌症
專家發現,自從1881年美國誕生第一台自動卷菸機以來,香菸的銷量就直線上升。在菸草商的強力宣傳下,美國的人均吸菸量飆升,1960年時人均每年要抽4400根卷菸。

彼時,人們相信廣告裡的宣傳,認為“吸菸有益健康”,醫院甚至出現用“香菸治病”的現象。幾乎在同一時期,肺癌的發病率隨著人均吸菸量的增長不斷上升,座標上延後的20年,恰恰是肺部癌變所需要的時間。

經研究,香菸就是罪魁禍首,香菸產生的菸霧中含4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大部分有促癌或致癌作用。

二、花了50年,才證實“香菸有害健康”

如今,“吸菸有害健康”已是婦孺皆知的生活常識,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科學家花了50年的時間才搞清楚這一事實。

20世紀50年代,已經有科學家指出“吸菸會導致肺癌”,但到60年代,出現了著名的“出生體重悖論”。

•出生體重悖論

正常的來說,如果吸菸有害健康,那麼:母親吸菸 → 嬰兒體重偏低嬰兒死亡率上升。

然而實際統計結果卻恰恰相反,吸菸母親生下低體重嬰兒,死亡率卻比正常嬰兒低。從此以後50年,“出生體重悖論”難倒了許多醫學家和統計學家。

直到2001年,流行病學家Allen的一篇研究駁斥了這一觀點,證明吸菸會影響胎盤的健康。

如果沒有香菸,肺癌將是一種罕見癌症
2006年,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除了母親吸菸,基因缺陷、營養不良等因素也會造成嬰兒低體重,而且造成的傷害更大。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因素使嬰兒死亡率更高,那麼就會“掩蓋”吸菸的危害,但這並不表示“吸菸有益健康”。

最終,科學家對吸菸者和不吸菸者進行大規模研究,依靠大量證據和敏感度分析等新一代統計模型,證實了吸菸與肺癌的因果關係。

三、每年數百萬人因香菸而死

世衛組織估計,全球每年因菸草死亡的人數高達800多萬人,其中100多萬人死於二手菸。

大量科學證據表明,吸菸與多種疾病有關:

•導致細胞癌變,引發惡性腫瘤;

•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增加感染風險;

•使血管狹窄,損傷血管內皮,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損傷遺傳物質,造成男性功能障礙,女性不孕;

•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引發多種併發症;

……

如果沒有香菸,肺癌將是一種罕見癌症

不管是主動吸菸,還是被動吸二手菸,香菸對身體的危害都是不言而喻的。

英國研究發現,吸菸者與不吸菸者相比,平均壽命少了10年。每提早戒菸10年,就可以延長3年的壽命,50歲戒菸,可以降低50%死亡風險;30歲戒菸,幾乎可以避免所有與吸菸相關的死亡風險

不要抱著僥倖心理,更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是老菸槍,戒菸沒有用。戒菸,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如果沒有香菸,肺癌將是一種罕見癌症

延伸:預防肺癌的食物有哪些?

綠黃色果蔬之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並且在動物組織中含有的維生素A也不少。維生素A如果減少了攝取,那麼體內所需要分泌的激素就會減少,十年之後患有肺癌的概率將大幅度增加。維生素A能夠有效的維持體內細胞的完整性,令細胞中的組織代謝恢復正常,同時對於細胞核腫大、DNA修復也有著很好的作用。日常多吃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能夠有效的阻止體內細胞出現癌變的可能,有效的減少肺癌發生的可能。

常見的黃綠色果蔬有很多,例如番茄、胡蘿蔔、菠菜、韭菜、茼蒿、南瓜等等。日常多吃這一類的食物,不僅能夠有效的預防肺癌,對於身體中很多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常見的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等。

這一類食物中也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身體對於硒元素的攝取量,從很大程度中能夠減少肺癌出現的可能。

生存率極低的膽管癌是怎麼來的?哪些人容易得膽管癌

人體的每個器官每天都在工作著,所以有的時候,很容易會出現一些問題,當發生這些疾病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膽管癌是什麼呢?膽管癌的病因有哪些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下吧。

膽管癌是什麼?

膽管癌是指源於肝外膽管包括肝門區至膽總管下端的膽管的惡性腫瘤。其病因可能與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疾病有關。臨床可採用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方法,但預後較差。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一文讀懂

膽管癌是怎麼來的?

膽管是一根管壁比較薄的管道,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肝臟製造的膽汁運輸到膽囊和小腸中,幫助脂肪消化、吸收。

目前醫學界對於膽管癌的成因尚不是非常明確,但研究發現,可能與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管結石、肝吸蟲感染、消化液反流、肥胖、糖尿病、酗酒等因素有關。

在長期的致癌因素刺激下,膽管內壁的上皮細胞可能發生癌變,形成癌症病灶,即為膽管癌。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

膽管癌屬於罕見癌症,在有3億多人口的美國,每年診斷此病的人數只有6千人,但在東亞很多地方,如中國、泰國北部、韓國等地,膽管癌的發病率超出了罕見病的標準。

根據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的資訊,已經轉移的肝外膽管癌或肝內膽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2%。香港知名藝人沈殿霞,就是因膽管癌而過世。

膽管癌的致死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難以早期察覺”。不少人有明顯症狀時,已經為癌症中晚期,而那個時候,很可能已經發生癌轉移,患者預後極其不好。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一文讀懂

1.症狀隱匿、發現晚

膽管本身相處位置就比較隱秘,通過觸摸,我們也無法有所感應。而在膽管癌早期,它的病症又與感冒很類似,表現為食欲不振,四肢酸痛無力,有時還會覺得全身發冷,很多人會把這種症狀歸於感冒,用治療感冒的方法來應對。

除了感冒症狀,也有患者早期會出現黃疸。臨床中,有9成的膽管癌患者皮膚都會出現黃疸現象。其實出現這個症狀時,已經意味著病情加重,但不少患者卻只是以為自己皮膚發黃,並沒有警惕。

還有部分患者,在膽管癌早期會有皮膚瘙癢的表現,主要是因為膽管周圍發生了病變,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就升高刺激皮膚末梢神經,從而引起身體發癢。嚴重時還會伴有腹部脹痛、心跳加速等表現

2.難以治療

由於膽管癌比較罕見,相比常見的肺癌、乳腺癌等的治療,膽管癌的治療方式似乎更加有限。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網站,手術、放療和化療是目前治療膽管癌的主要方法,肝移植也用於膽管癌治療。

但由於膽管癌手術相對複雜,且發現時期一般較晚,所以導致術後,患者的預後極差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一文讀懂

3.生存率低

膽管癌5年總生存率約為5%,且35%的患者可以進行手術治療,但其中35%的術後治療患者會在2年內復發。所幸,這個癌症的發生率較低,10萬人中,可能只有1人會發生該疾病。

為什麼很多人確診“膽管癌”,就覺得生活沒希望了?一文讀懂

容易被膽管癌“盯上”的人群

1.先天性膽管囊腫;

2.膽管結石患者;3.肝吸蟲感染者;

4.丙肝、乙肝患者;

5.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6.長期生活在不良環境的人群;

7.經常吃黴變食品的人群。

相對容易得膽管癌的有人群

有先天性膽管囊腫的人,和膽管結石的患者,還有肝吸蟲感染的病人,另外就是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的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

另外長期生活在不良環境跟在印染坊、橡膠製造廠、冶煉廠、石油化工行業部門的工人,接觸到有毒的氣體和物質,重金屬容易膽管細胞癌。

淋巴結腫大是癌症嗎,淋巴癌的典型症狀有哪些?

淋巴結是哺乳動物和禽類特有的免疫器官。人體內的淋巴結遍佈全身,“深入淺出”。深的藏在胸腹腔內部,淺的就在皮膚下面一層,腫大時伸手就能摸到。正常情況下,淋巴結的直徑在半釐米以內。此時,即便淺表的淋巴結也是觸摸不到的。但當出現炎症、腫瘤等因素時,淋巴結會增生腫大,變的摸得到,甚至疼痛。淋巴結像是一個個烽火臺,淋巴結一腫大,就是疾病等來襲的信號。

淋巴結腫大,說明在釋放疾病信號!情況可輕可重,多少人都沒重視

淋巴結腫大是腫瘤的信號嗎?

淋巴結腫大通常代表局部淋巴存在炎症,偶爾出現淋巴結腫大問題不會演變成淋巴癌,但是淋巴結腫大反復出現則提高淋巴癌的發生率

一句話概括就是,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淋巴癌,但是淋巴癌患者一定會存在淋巴結腫大的問題。

那麼,普通的炎症與腫瘤,兩者的淋巴結腫大有何區別?

普通炎症引起的淋巴結腫大質地相對較為柔軟,沒有和周圍組織皮膚黏連,因此可以活動,按壓也會有疼痛感,常見於口腔炎症、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統炎症等炎症反應。

相反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結腫大症狀則以不痛不癢、質感堅韌以及表面光滑為主要特徵,特別是人體腋窩、頸部以及腹股溝淋巴結分佈較多,更容易有淋巴結腫大的表現,這些部位一旦有這個症狀,需要引起重視並及時就醫。

淋巴結腫大,說明在釋放疾病信號!情況可輕可重,多少人都沒重視

淋巴癌的典型症狀還有哪些?

淋巴癌除了會有淋巴結腫大的症狀以外,還需要警惕四大症狀:

發熱:淋巴癌患者有明顯的發熱症狀,主要表現為四種形式包括持續性高熱、間歇性地熱、週期性發熱或規律性發熱。

盜汗:淋巴癌患者多在睡醒後或夜間出汗,常常被患者誤以為是體虛的表現而耽誤治療。

體重減輕:淋巴癌患者胃口不佳且短時間內體重會迅速下降。

皮膚瘙癢:皮膚瘙癢屬於霍奇金淋巴瘤的特異臨床表現。

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癌症,情況可輕可重

很多人一提到淋巴結腫大就自然而然的想到淋巴癌,但是淋巴結腫大不能和淋巴癌畫上等號,通常淋巴結腫大的病因不同而各有特徵。

細菌感染:口腔或面部等部位受到細菌感染,引發急性炎症可導致頜下淋巴結腫大,觸感柔軟且活動度好,一般炎症消除後,淋巴結腫大症狀也會有所緩解。

病毒感染:比如風疹,可引起枕後淋巴結腫大,另外麻疹以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也是淋巴結腫大的誘因。

淋巴結腫大,說明在釋放疾病信號!情況可輕可重,多少人都沒重視

淋巴結結核:患病早期淋巴結與皮膚組織無黏連,但後期淋巴結越發腫大,後期腫大的淋巴結會破潰甚至流出膿物,應與淋巴瘤鑒別開來。

淋巴結轉移癌:此類腫大的淋巴結觸感很硬,不會活動且無疼痛感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結腫大症狀多為全身性,特別是頸部、腋下以及腹股溝處,往往還伴隨著不明原因發熱、貧血等症狀。

淋巴瘤:淋巴瘤患者頸部淋巴結腫大,腫瘤轉移還會累及患者的扁桃體、鼻咽喉等部位。

淋巴結腫大,說明在釋放疾病信號!情況可輕可重,多少人都沒重視
淋巴結腫大哪種情況需要儘快就醫?

淋巴結作為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一員,不但能夠起到殺滅細菌等物質的作用,還能夠提示某些可能存在的疾病。有時,惡性腫瘤的淋巴結腫大出現要早于原發腫瘤部位出現相應症狀。

總的來說,需要特別注意的淋巴結腫大有以下三類:

1、無痛性、質地比較硬的淋巴結;

2、淋巴結腫大伴有發熱;

3、淋巴結腫大伴咳嗽或消瘦,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可能預示著炎症、結核甚至腫瘤的發生,沒有足夠重視的話是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疾病的,因此要注意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小夥子你的下半身可能保不住了,包皮垢竟然會誘發陰莖癌

小夥子,你的下半身可能保不住了…

就像宮頸癌是女人的噩夢一樣,有一種癌症也是男人特有的。陰莖癌,顧名思義主要從男人“陰莖”內部開始癌變,輕則使人身體殘缺,重則取人性命。

這種讓男人默默流淚的疾病到底從何而來?具體還得從男人“陰莖”說起…

陰莖癌是一種陰莖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雖然比起肺癌、胃癌等常見的癌症,陰莖癌相對比較少見,陰莖癌主要好發於40歲~60歲。臨床上,陰莖癌主要分為兩期,若是Ⅰ期陰莖癌患者積極治療,手術後患者5年生存率為75%,Ⅱ期者5年生存率下降至50%;對已有轉移並行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者5年生存率僅為30%。

吳先生今年45歲上個月一次洗澡時,吳先生發現自己的“小兄弟”上長了一個硬硬的結塊,但不痛不癢,吳先生也沒重視。誰知結塊越長越大,竟差不多可以蓋住“小兄弟”的頭部了,而且由於硬塊不斷變大,“小兄弟”也出現了皮膚潰爛的情況,吳先生這下不敢耽誤,趕緊到醫院檢查。然而,檢查結果卻讓吳先生一家傻了眼,硬塊竟是“陰莖高分化鱗癌”,病情已經惡化,吳先生需要進行陰莖部分切除術,才能撿回一條命。

好端端的,“命根子”竟然保不住了,吳先生實在難以接受。

對此,醫生提醒:男性包皮過長,容易產生包皮垢,在污垢和慢性炎症的刺激下,非常容易誘發癌症。

45歲男子患上陰莖癌,“命根子”全切了,還能過性生活嗎?
陰莖癌與包皮過長密切相關

陰莖癌屬於男性生殖器官腫瘤,其發病率相對較低。在美國和歐洲地區,陰莖癌的發病占男性惡性腫瘤的0.4%-0.6%,而在南美和非洲地區,發病率則相對較高,發病率占男性惡性腫瘤疾病的10%。

臨床上,陰莖癌的發病率通常被認為和男性包皮過長或者包莖有密切的聯繫。

男性生殖器的構造,原本就容易藏汙納垢,如果又存在包皮過長甚至包莖的話,則更容易導致細菌的滋生和繁殖。而醫學上的相關研究發現,包皮垢會誘發癌變。

在相關的動物實驗中,將公馬的包皮垢接種於小鼠體內,會誘發皮膚惡性腫瘤。而將人的包皮垢接種到小鼠的子宮,則誘發了子宮頸癌。

其他相關的研究也顯示,嬰幼兒進行包皮環切術,可以降低成年後陰莖癌的發病風險。因此醫學上認為,男性的包皮垢是誘發陰莖癌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陰莖癌的發病率已經非常低了。例如在北歐地區,包皮環切術在社會上也沒有普及,而本地區的陰莖癌發病率也不高。

45歲男子患上陰莖癌,“命根子”全切了,還能過性生活嗎?
因此綜合來看,包皮過長導致的包皮垢,確實是導致陰莖癌發病的誘因,但在保證衛生的前提下,它也並非導致癌變的絕對因素。

陰莖切除≠“太監”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陰莖癌的切除手術後,患者就要變成“太監”了,這種理解其實是錯誤的。陰莖切除手術只針對病灶區域,具體切除部分,要看疾病的發展程度,而且並不會影響到男性的睾丸以及性欲,而傳統意義上的“太監”是連同睾丸一併切除,所以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至於患者手術後能否進行性生活,則要根據實際的病情來確定。如果病灶區域和潰爛程度不大,那採取部分切除的方式,患者在康復之後依舊保留有性生活的能力。當然,如果潰爛程度嚴重,則可能需要全部切除。

對於全切的患者,術後性生活的恢復,則可以通過手術植入人工海綿體等方式來實現。但在康復期間,無論是部分切除還是全切,患者都不建議進行性生活。

45歲男子患上陰莖癌,“命根子”全切了,還能過性生活嗎?

在排尿方面,手術過程中會再造新的尿道口,不過由於陰莖的切除或者部分切除,很多患者難以站立排尿,需要採取蹲便的方式。因此,陰莖切除術對男性的心理影響較大。此外,術後康復階段,排尿的刺激可能會誘發感染,因此需要做好衛生清潔工作。

綜合來看,陰莖切除是否影響性生活以及排尿,關鍵看疾病的程度以及切除的程度,患者要調整好心態,不能只顧保全“命根子”而耽誤了真正的保命治療。

警惕:包皮過長還有這些危害

臨床上,包皮過長除了會增加癌變的風險外,還會誘發其他的風險。

1.增加炎症感染

包皮過長導致細菌滋生繁殖,長期積累和刺激會誘發包皮炎、龜頭炎、前列腺炎、尿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統炎症問題。

2.影響生殖器官正常發育

在男性正常發育階段,如果包皮過長緊緊包裹陰莖,進而會導致陰莖短小等發育不良現象。

3.誘發早洩

男性龜頭長期隱藏于龜頭裡面時,龜頭所受到的刺激與摩擦就會大大降低,當進行性交的時候,龜頭的神經感覺就會過於敏感,從而會提早射精,引起早洩。

4.其他癌變風險

除了會增加陰莖癌的風險外,因為男性的生理構造,在性生活的過程中,包皮過長的男性容易將包皮垢帶入女性陰道內,進而增加了女性子宮頸癌的發病風險。所以在臨床上也普遍認為,男性包皮環切也是預防女性宮頸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45歲男子患上陰莖癌,“命根子”全切了,還能過性生活嗎?

5.對伴侶的影響

過長的包皮會影響夫妻間的房事生活,因為過長的包皮容易藏汙納垢,通過房事將包皮裡所藏匿的細菌帶給伴侶;引起伴侶的私處感染細菌,進而患上婦科疾病。所以當我們的陰莖存在包皮過長時候,一定要及時去治療,不要因為難以啟齒便放棄就醫;這樣不僅僅讓自己長期生活在自備和痛苦中,也讓伴侶跟著自己一塊受罪。

不死的癌症强直性脊柱炎,近親或可遺傳!

談不上眾所周知,但是作為周傑倫的粉絲,很多人都曾為自己偶像的健康擔憂,因為周傑倫患有較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並有家族史。但是無可否認,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生活中,周傑倫都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似乎疾病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的影響,一切仍像想像中的那麼美好。那麼強直性脊柱炎到底是怎樣一種疾病呢?周傑倫又是怎樣戰勝這種疾病的呢?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來探尋一下這其中的奧秘。

其實,他這病的重點不在腰

而是一種無法治癒的全身性炎症

被稱為強直性脊柱炎(強直)

常被人誤以為是普通腰痛

一旦錯過治療時機發展到晚期

致殘率高達20%

如何儘早發現和治療強直呢?

強直患者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覺醒來整個背部像灌了水泥

不僅僵硬且痛感強烈

最後只能側翻下床

一不小心還可能發生這種慘況↓

強直性脊柱炎讓患者折磨一生!這些症狀別忽視,及時去醫院就診
這種病症

是因人體內免疫應答異常

造成骶髂關節、脊柱及周邊部位病變

隨著強直炎症加重

不適感會從腰部逐漸擴散至全身

往上會影響胸部、頸部脊椎

讓椎體形狀逐漸畸形

往下會影響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

一不小心坐久了

突然站起來的痛感會直接“教你做人”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普通勞損

休息休息就好

那麼到最後可能發展成

脖子轉不動、手臂抬不起

背也挺不直的狀態

患者備受折磨

因此它也被稱為“不死的癌症”

強直性脊柱炎讓患者折磨一生!這些症狀別忽視,及時去醫院就診
好好的人,怎麼就“強直”了?

強直多發於13~31男性

20~30歲時達到發病高峰

強直具有家族聚集性

患者的一級親屬患病發病率可達31.3%

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強直性脊柱炎讓患者折磨一生!這些症狀別忽視,及時去醫院就診
此外

長期處在寒冷環境

長期端坐

長期處於顛簸狀態

也容易誘發該病

強直性脊柱炎讓患者折磨一生!這些症狀別忽視,及時去醫院就診
強直如何跟普通腰痛區分?

與腰痛不同的是

它還會引起身體多個部位病變

如果你不確定的話

也可在家通過下述方法自測

① 枕壁測試

用立正姿勢背靠牆壁

再嘗試把後腦勺靠向牆壁

對比一下自己腳跟,臀部和後腦勺能否緊緊靠墻

② 胸廓測試

用卷尺在乳頭連線處

分別測量吸氣和呼氣狀態的胸圍

正常差值會>2.5cm

強直性脊柱炎讓患者折磨一生!這些症狀別忽視,及時去醫院就診
③Schober測試

在腰窩連線中點上方10cm處做標記

然後雙膝直立前屈

正常人的標記移動距離可達5cm以上

預防和治療

遺憾的是

強直沒有有效的預防方法

如果出現上文提到的症狀

請儘快到免疫風濕科做詳細檢查

目前,強直尚無治癒方法

如果確診

可用下面幾種方式緩解和控制病情

1、日常生活與鍛煉

適度的有氧鍛煉(散步、太極)

可以維持脊椎周圍的肌肉強度

此外,熱水浴、海鹽熱敷等熱療手法

也有利於控制病情

2、睡覺時選擇硬板床

多採取仰臥睡姿

降低上肢、抬高下肢

可緩解疼痛

強直性脊柱炎讓患者折磨一生!這些症狀別忽視,及時去醫院就診
3、藥物治療

根據病情和個體差異

醫生通常針對治療

可以起到緩解背痛、關節腫痛的效果

4、手術治療

對於嚴重的強直患者

只能採取全髖關節置換術

或是脊柱矯形手術

避免強直惡化的唯一方法是

儘早發現並治療

注意:如果女性患有強直性脊柱炎,情況要比男性複雜

通常女性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率是比較低的,不過如果患病的是女性,藥物使用就會存在一定麻煩。由於妊娠和分娩過程是由女性來完成的,藥物對妊娠的影響主要在女性,因此女性患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用藥或提前安排停藥。與此同時,在妊娠和分娩過程中,也應當注意身體的具體變化狀況,因為在這一特殊時期,身體的變化對於那些已發生嚴重關節或脊柱畸形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來說,不排除在妊娠、分娩過程中有加重病情的可能。這些患者就應在醫生的指導及忠告下慎重考慮是否生育。

親人患有腸息肉,患癌風險增加,腸息肉高發人群有哪些?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息肉主要分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沒想到,我跟我的家人一樣。”

在內鏡下,醫生看到他的大腸內分佈著密集的息肉,取組織進行活檢,病理顯示已癌變

回溯病人的病史與家族史,醫生驚訝地發現,張某的上一代直系親屬中,有多位患上消化道腫瘤,最終,他被確診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

一種息肉是癌症“近親”,4個症狀暗示它已上門,最好做一下腸鏡
眾所周知,癌症並不是直接遺傳的疾病,但研究顯示,接近1/3的結直腸癌患者存在患有同種疾病的家庭成員。那麼腺瘤性息肉,是否具有遺傳性?

一、家屬有腸息肉,患癌風險增加

2021年5月4日,一項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的研究,就“結直腸息肉家族史是否會增加結直腸癌風險”的課題進行了病例對照分析。

一種息肉是癌症“近親”,4個症狀暗示它已上門,最好做一下腸鏡
這次研究一共納入40萬名參與者,其中68060例結直腸癌患者、333753例對照人群。在校正了家族史和其他變數後,研究人員發現,相較于直系親屬無結直腸息肉的人群,直系親屬患結直腸息肉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大幅增加40%,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其患癌風險也會增加。

其中,直系親屬患增生性息肉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23%;直系親屬患絨毛狀腺瘤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44%。

一種息肉是癌症“近親”,4個症狀暗示它已上門,最好做一下腸鏡
通過對比研究還發現,直系親屬中患結直腸息肉的人越多,那麼其家屬結直腸癌的風險也越高。如果同時患息肉、結直腸癌的直系親屬≥2名,那麼家屬的腸癌風險會增加400%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如果你有患腸息肉或腸癌的直系親屬,可考慮提前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

二、這種息肉是癌症“近親”

並不是所有腸息肉都會癌變,一般息肉分為炎性、增生性及腫瘤性等多種性質,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出現癌變的可能性非常低。但若息肉屬於絨毛狀管狀腺瘤,那麼發生癌變的概率則成倍增加

一種息肉是癌症“近親”,4個症狀暗示它已上門,最好做一下腸鏡
腫瘤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一種腸癌癌前病變,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APC基因發生突變引起。父母有一方患有此病,遺傳給子女的幾率在50%左右。若置之不理,發展到後期幾乎100%形成腸癌或胃癌,其中40~45歲的惡變率最高。

FAP具有三大特點:

1.多發性:腺瘤數目非常多,100個以上較為常見,最多可達到5000個。

2.多形性:腺瘤大小不等,自數毫米至5cm以上不等,可以同時存在幾種形態不一的息肉。

3.癌變率100%:FAP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若不及時治療,幾乎都會發生癌變,整個過程時間長短不一,平均10年左右。FAP的癌變常不止一處,為多中心。

一種息肉是癌症“近親”,4個症狀暗示它已上門,最好做一下腸鏡
三、常見症狀需警惕

FAP多於青少年時期開始出現,男女比例接近1:1,消化道症狀是常見臨床表現,包括便血、腹瀉、腹痛、黏液便等,早期症狀較輕,不易引起重視

腹瀉

腹瀉為黏液性,特徵為大量無臭味的黏液,嚴重者會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隨著息肉增大、增多,症狀加重,排便時或可見息肉脫出肛門口。

便血

黏液血便,此時息肉多已發生惡變,便血表現為間歇性,肛門部有下墜感,常誤診為內痔或慢性結腸炎

腹痛

出現不明原因的腹部隱痛,個別患者由於息肉較大,出現腸套疊時,可表現出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腸梗阻症狀。

消瘦、貧血、乏力

隨著病情的發展,由於長期出現腹瀉、便血、噁心等症狀,患者可出現貧血、乏力、消瘦等表現,提示病情可能已經加重。

一種息肉是癌症“近親”,4個症狀暗示它已上門,最好做一下腸鏡
四、35歲後,腸鏡腸鏡檢查很重要

息肉生長緩慢,在發病初期沒有較明顯的症狀,即使偶有表現,也與其他胃腸疾病相似,常常難以引起患者關注。

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的發病越來越年輕化,再加上年輕人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因素,使得腸癌風險成倍增長。對於類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這種惡性程度高的息肉,早期發現並進行全結腸切除術,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因此,普通人群的腸鏡篩查應提前到35~40歲。如果是FAP高危人群,通常從10歲開始每年做一次腸鏡,35歲後每3年做一次腸鏡。

一種息肉是癌症“近親”,4個症狀暗示它已上門,最好做一下腸鏡
哪些人是腸息肉高發人群?

(1)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2)長期攝入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

(3)年齡>50歲。

(4)久坐久立、抽煙喝酒、嗜食辛辣者。

如何預防?

(1)合理飲食: 應該多吃粗纖維的糧食蔬菜、瓜果、豆類食物,低脂肪、低蛋白飲食,多吃高纖維食物;遠離燒烤、醃漬、速食等垃圾食品。多飲水,每日至少1500ml,尤其是晨起或飯前一杯溫開水。

(2)良好的排便習慣: 改掉睡懶覺的習慣,可於每日清晨排便一次,即使毫無便意,以便形成條件反射,同時可以營造安靜、舒適的環境。

(3)適當活動鍛煉:儘管現在處於特殊時期,不能外出鍛煉,但是。在家中也要避免久坐,要記得時常起來活動活動,例如:可利用健身器材如跑步機、動感單車等,也可以簡單的做做瑜珈,練練太極拳,既可以預防便秘,也可以強身健體

 

肝癌晚期只能等死嗎,有沒有什麼方法治療?

師父五十多歲,上個月被診為肝癌晚期。前後聯繫了國內外好多醫生,最後得出的答案是:“醫學上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採取保守療法,以對症處理為主。以前胖胖的一個人,現在已經瘦得皮包骨了。好像什麼事情都做不了眼睜睜看著一個人生命一點點的流逝,對患者和關心他的人來說都好殘酷。

即使現在醫學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提起癌症還是人人色變。在眾多癌症之中,肝癌有著“癌症之王”的稱號,據統計,原發性肝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也是第二位腫瘤致死病因.

抗癌2年,12次化療,父親還是走了!肝癌晚期真的只能等死嗎?
二、適合肝癌晚期患者的抗癌藥

5月7日,醫學期刊《柳葉刀》線上發表了阿帕替尼二線或更後線治療晚期肝癌的3期臨床試驗結果,該臨床試驗由秦叔逵教授主導

抗癌2年,12次化療,父親還是走了!肝癌晚期真的只能等死嗎?
此次臨床試驗納入了400名既往接受過至少一線系統性治療後失敗或不可耐受的晚期肝細胞癌成人患者,隨機分為2組,接受阿帕替尼治療或者安慰劑,治療的週期為28天。

試驗結果顯示,相比於安慰劑組,阿帕替尼改善了患者的總生存期,其中位生存期為8.7個月,死亡風險降低了21.5%。阿帕替尼延長了無進展生存期,其客觀緩解率達到了11%,疾病控制率達到了61%,常見不良事件有高血壓、手足綜合征、血小板減少等。

研究人員表示,阿帕替尼在後線治療中改善了晚期肝癌患者的總生存期,而且安全性可控。基於試驗資料,阿帕替尼單藥治療被列入《晚期肝細胞癌的二線治療的Ⅰ級專家推薦》,聯合卡瑞利珠單抗也獲得了晚期肝細胞癌一線治療Ⅲ級專家推薦

抗癌2年,12次化療,父親還是走了!肝癌晚期真的只能等死嗎?
阿帕替尼是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小分子靶向藥物,通過高度選擇性競爭細胞內VEGFR-2的ATP結合位點,抑制酪氨酸激酶的生成,從而抑制腫瘤組織新血管的生成,達到抗腫瘤目的。

早在2014年,阿帕替尼就獲批用於治療既往至少接受過2種系統化療後進展或復發的晚期胃腺癌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2020年,阿帕替尼又獲批用於肝癌的治療。

阿帕替尼在臨床上適應症的範圍不斷擴大,對肝癌晚期、胃癌等患者是最大的利好消息。而且相對於歐美相類似的靶向藥物,其價格相對便宜,更多患者家庭承受得起。

抗癌2年,12次化療,父親還是走了!肝癌晚期真的只能等死嗎?
三、肝癌到了晚期,只能活活等死嗎?

臨床上,晚期肝癌患者通常不再適用於常規治療,在疾病不斷的進展中,有的患者能堅持幾個月,有的患者只能一兩個月,當然也有的患者能堅持一年以上。

肝癌晚期究竟能堅持多久,這個因人而異,跟患者的病情進展、身體情況、護理狀態、家庭經濟因素等方面都有關係。比如,有的肝癌患者家庭條件不好,在常規化療無效後沒錢進行靶向治療,可能很快就會去世。

抗癌2年,12次化療,父親還是走了!肝癌晚期真的只能等死嗎?
相反,在有靶向藥物的情況下,只要患者的病情平穩,堅持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除了靶向藥物外,晚期肝癌的治療領域,也在不斷湧現出新的治療方式。

不久前,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T+A”聯合療法)獲批用於治療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不可切除肝細胞癌患者

據中國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腫瘤科專家李強介紹,該療法是免疫療法和抗血管生成藥物聯合使用,既能夠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來殺滅癌細胞,又可以封閉腫瘤血管,使得癌細胞難以轉移和繼續生長。如此一來便達到了斷絕癌細胞營養,再殺滅癌細胞的雙重效果

李教授強調,在肝癌晚期治療領域,綜合治療是新趨勢,它即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同時也對肝癌的攻克提供了全新思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抗癌2年,12次化療,父親還是走了!肝癌晚期真的只能等死嗎?
所以肝癌晚期不是只能等死,積極治療依然有康復的希望。在臨床上,很多中晚期患者通過中醫藥的長期調理,患者過上了正常的生活。不能手術的肝癌患者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化療、放療、中醫藥治療等等大家廣為人知的治療。另外,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也在不斷地發展,很多新藥都已經上市並且投入臨床應用當中,為晚期肝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原位癌是癌症嗎,需要手術治療嗎?

原位癌又叫做內上皮癌,是局部的細胞組織發生了癌變,任何癌症都有個開始階段,如果癌細胞還呆在原地方,沒有向周圍組織浸潤擴散,醫學上叫“原位癌”。,或者突破基底膜或侵入到其它周圍的組織、器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早期癌症。

原位癌雖然很小很局限,不像別的腫瘤腫塊那麼典型形成一個明顯的占位,但是發現後是必須要及時處理的,不然等發展起來就晚了

查出原位癌,究竟要不要手術?別急著開刀,新指南來了
雖然原位癌帶著一個癌字,但是世界衛生組織也開始“不待見”原位癌了,把原位癌踢出了癌的範疇。

肺原位癌被踢出癌範疇

今年3月,WHO在2021年第五版的肺腫瘤組織的新分類上,做出了一個重大改變,將肺原位腺癌和非典型腺瘤樣增生一樣,歸入腺體前驅病變範疇,不再將肺原位腺癌歸為腺癌範疇。這也就意味著原位癌已經真正意義上不再歸類為肺癌。大部分原位癌患者可以甩掉“肺癌”的帽子。

原位癌不是癌

原位癌是癌症的0期階段,是上皮內瘤樣的嚴重病變,此時癌細胞還未出現浸潤和轉移。也就是說,原位癌其實並不是癌症,而是最接近癌症的一種病變。

查出原位癌,究竟要不要手術?別急著開刀,新指南來了
儘管如此,依舊有人擔心原位癌會發展成癌症,那麼,原位癌的演變機制究竟是怎樣的呢?

不是所有的原位癌都會變成肺腺癌!

目前,關於原位癌的演變機制主要有兩種看法:其中一種是呈現線性多步驟的發展模式,比如由不典型腺瘤樣增生開始,繼而發展成附壁樣生長的非黏液性腺癌;而另一種看法則是肺腺癌只是腫瘤細胞沿著不同分子演變的途徑發展的一種形式,其中,不同的腫瘤細胞演變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原位癌都會發展成肺腺癌,臨床上也有不少的研究證明,有一部分影像學上表現是磨玻璃樣的結節,在大小特徵上並不會隨著時間出現改變之外,患者和沒有攜帶結節的其他患者相比,生存品質和時間都沒有出現明顯的差異。

查出原位癌,究竟要不要手術?別急著開刀,新指南來了
那麼,如果檢查時發現有原位癌,到底要不要治療呢?

查出原位癌要不要手術?

原位癌不再屬於癌症這一分類出來之後,臨床上對於原位癌的處理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在修改之前,原位癌作為癌症的一種,自然需要對患者進行手術等治療,且手術後患者的五年無復發率達到了100%,但修改後將原位癌定義為前驅病變,則患者不一定必須選擇手術,可以進行保守治療,醫生也應該考慮手術的必要性和風險性等方面,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這一點,其實要看患者個人的身體情況。

1、不做手術

1)發展速度比較慢:不做手術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原位癌的發展速度非常的緩慢。一般來說,原位癌需要經過好幾年才能發展成浸潤癌。

2)不是所有的原位癌都會發展,有的原位癌是不會發展成浸潤癌的。

3)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有的患者年紀比較大,或是身體素質較差,不適宜做手術。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採取保守治療,將風險降到最低。

也就是說,原位癌發展的速度比較慢,且暫時不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所以在身體不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不做手術。

2、做手術

查出患有原位癌後,如果身體允許,一定要注意及早治療。因為原位癌拖得時間長了,也會不斷的發展。就像是“種子”不斷的生長,生根發芽。當發展到中晚期時,癌細胞就會開始不斷的轉移和擴散,入侵基底組織。到那個時候,想要完全把它消滅,就比較困難了。即使把發現的癌細胞消滅,也可能還有部分殘留在體內,待時機成熟,再次復發。

因為原位癌一旦拖得太久,可能會導致癌細胞持續轉移、擴散,破壞基底組織,發展成浸潤癌。按照WHO的標準,浸潤癌已經算是肺癌了。到那個時候,治療起來就比較麻煩了,也可能會出現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