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酮飲食療法,真的可以包治百病嗎?

減肥的人肯定都聽說過生酮飲食,還有些人把它當作萬能飲食,宣揚它可以“包治百病”,但也有人對生酮飲食產生質疑:生酮飲食安全嗎?生酮是一點碳水都不能碰嗎?生酮增肌效果好嗎?備孕期間可以繼續生酮飲食嗎?……

其實,生酮飲食本不是用來減肥的,原本是一種治療癲癇的正經手段,如今卻因“減重”讓減肥星人上了頭。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生酮飲食療法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

臨床營養學雜誌《Clinical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研究人員將總共80例接受化療的患者隨機分配至生酮飲食治療組或對照組,共12周進行對照試驗,分別在入院、實驗中期和第12周時,收集患者空腹時血樣以評估胰島素。研究顯示,生酮飲食療法可以降低HIF-α(缺氧誘導因數1-α)的水準並在乳腺癌患者中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1]

什麼是生酮飲食療法?

生酮飲食是近年來備受推崇一種高脂肪低碳水的飲食方案,這種飲食方案要求每天飲食的營養素占比要滿足脂肪75%、蛋白質20%、碳水化合物5%。生酮飲食療法最早由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的Russel Wilder醫生提出,是用來用來治療癲癇的。近年來,在許多網紅博主的推薦下,生酮飲食成為了一種很受歡迎的減肥方式,而關於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加。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生酮飲食是如何“餓死”癌細胞的?

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的理論依據是:癌細胞是靠葡萄糖滋養生長的,而葡萄糖需要碳水化合物來轉化,如果我們採用生酮飲食法,少吃碳水化合物,就能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在血糖不足的情況下,正常細胞可以利用酮體供能,但是癌細胞卻不能,因此就能達到“餓死”癌細胞的目的。[2]

生酮飲食真的能治療癌症嗎?

理論上來看,生酮飲食治療癌症是可行的,那麼實際效果如何呢?

2018年7月,《自然》雜誌(Nature)線上發表了一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聯合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生酮飲食與PI3K抑制劑聯用,在降低小鼠腫瘤負擔和延長生存期方面產生了很大的作用,這表明生酮飲食能提高部分患者的抗癌能力。[3]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2018年8月,《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上發表了一項由45位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患者參與的研究,研究發現,在這兩種癌症患者身上,生酮飲食都有很好的輔助抗癌效果。[4]

2021年4月1日,《科學》雜誌(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題目為特殊飲食可能會增強藥物戰勝癌症的能力》(Special diets might boost the power of drugs to vanquish cancers)的文章。文章中,作者列舉了部分正在進行的“生酮飲食輔助治療癌症”的臨床試驗。其中一項是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員Vicky Makker主導的臨床試驗中,採用磷脂醯肌醇-激酶(PI3K)抑制劑 + 生酮飲食的方法,阻止癌症細胞增殖,目前正在用於輔助治療子宮內膜癌研究。[5]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近年來,關於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的研究越來越多,涉及的癌症包括惡性腦腫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肺癌等,但目前生酮飲食療法治療癌症大多數集中在動物實驗和一些極端案例當中,還缺乏大樣本的臨床試驗,因此腫瘤專家不建議將生酮飲食療法作為腫瘤治療的常規手段

生酮飲食過程中的醫療監督非常重要。由醫生開始瞭解是否需要或適合生酮飲食,期間需要營養師給出專業的飲食營養比例,確保健康和療程不受影響。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是嚴格限制的,即使是隱藏在牙膏、藥物、糖衣中的碳水化合物也需要被注意。脂肪的選擇是關鍵,可多攝取鱷梨、橄欖油等相對健康的植物油脂。

需要供給足夠的液體防止在生酮飲食過程中脫水。即使只有一次的放縱餐也會影響進展,策略性的支持可以幫助患者堅持飲食。“生酮”有風險,食療需謹慎!

膀胱癌的病因與影響,膀胱癌患者生活質量

膀胱癌是指膀胱內細胞的惡性過度生長,最常見的過度生長位於膀胱腔內,也就是膀胱的粘膜上皮,由它生成的癌就稱作尿路上皮癌,占到了所有膀胱癌的90%-95%,是最常見的一類膀胱癌。其他不太常見的膀胱癌有鱗狀細胞癌和腺癌。癌細胞從體內其他地方擴散到膀胱,稱作膀胱轉移癌,一般很少見,偶爾會從鄰近的臟器長入膀胱,如前列腺,結腸,直腸或子宮頸。膀胱癌好發年齡51~70歲,發病高峰為65歲,罕見於30歲以前。在我國,膀胱癌目前仍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近幾年,部分城市膀胱癌的發病率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

2018年全球新診斷的膀胱癌(BC)有50萬例。BC包含一系列疾病進展,從無痛性非肌肉浸潤性BC(NMIBC)到需要根治性手術、放療(RT)再到侵襲性肌肉浸潤性膀胱癌(MIBC)。患者的預期壽命因並存疾病的不同而長短不一。在癌症患者關心的三個關鍵問題(生存率、護理經驗和未來生活品質)中,關於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RQOL)的理解存在重大差距。

大多數HRQOL報告都集中在MIBC的倖存者身上,因為根治性膀胱切除術(RC)或根治性放療會影響尿、腸、性功能和身體形象。在社會交往中身體活動和情感功能的缺陷已被描述,但對NMIBC診斷後的HRQOL、長期BC預後以及這些患者與其他癌症患者的比較知之甚少。

為了確定這一點,有研究者進行了一項橫斷面調查,覆蓋了10%的英國人口。該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在人群水準上確定在過去10年內診斷出的患有或超過BC的個體的HRQOL。次要目標是將該HRQOL與其他盆腔癌患者和普通人群的HRQOL進行比較。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European Urology期刊上。

研究者通過國家癌症登記資料確定診斷膀胱癌後1-10年的參與者。採用5級EQ-5D (EQ-5D- 5l)和歐洲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生活品質問卷(EORTC QLQ)-C30測定一般HRQOL。膀胱癌特異性結果來自EORTC QLQ-BLM30和EORTC QLQ-NMIBC24。

研究共完成1796項調查問卷(應答率55%),包括868例(48%)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患者,893例(50%)接受放療或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患者,以及35例(1.9%)治療不明的患者。大多數(69%)的參與者在任何EQ-5D維度上都至少有一個問題。年齡/性別調整的一般HRQOL結果在所有階段和治療組中都是相似的,而問題隨著年齡和長期情況而增加。性問題在男性中很常見,隨著年齡的減小和根治性治療的增加而增加。較年輕的參與者(65歲以下)比85歲以上的參與者報告了更多的經濟困難。BC患者的HRQOL明顯低於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後以及普通人群的HRQOL(51%[95%CI:48 53],均p<0.05)。

研究結果提示,長期整體HRQOL與患者年齡和LTCs差異較大相關,而不是治療類型、疾病分期或診斷後時間。這一重要的觀察結果對治療決策具有直接的臨床意義,在這一過程中,瞭解兩種不同程度的治療方法並作出權衡(總體生存率和生存品質)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治療強度和多種治療方式似乎與HRQOL的不良結果無關(包括一般症狀和治療特異性症狀)。例如,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單獨治療或TURBT聯合膀胱灌注治療的受試者有相似的泌尿系統症狀和性功能評分。接受RC單獨治療或RC聯合全身化療的受試者在所有領域(包括疲勞和胃腸道症狀)的功能和症狀評分相似。

第三,一些問題得分最高的是男性的性功能問題。評分根據年齡、LTCs和治療不同而不同,這表明是多因素導致的。參與者接受RC或RT治療,直接影響勃起能力和射精(和女性陰道長度)。

總之,與普通人群和其他常見癌症患者報告的HRQOL相比,膀胱癌患者的HRQOL更差,而且似乎與接受的治療和疾病階段無關。總的來說,這些資料為臨床醫生和患者考慮多模式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證據,並證明了基於症狀、患者偏好和生存率的治療選擇是合理的。

近年來,微創手術作為臨床手術治療方式得到大力提倡,其具有手術創傷小,視野清晰,操作簡單等多種優勢。與傳統的開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相較,腹腔鏡下操作實現了微創美容式手術,更重要的是小而清晰的創口不僅不易損傷細小血管避免發生腸粘連,而且大大減少了腹腔臟器暴露面積,減少細菌等術後感染的發生率,顯著提高了患者預後水準。

得了癌症能活多久,會不會人財兩空?

癌症是縈繞在醫院上空的一個魔咒,非常多得了癌症的患者,都想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還能活多久?其實癌症一旦出現,就很難完全治癒,沒有任何一個醫生能保證你治癒之後,就不會復發。

確診癌症,有人活十幾年,有人卻挺不過半年,為何差別這麼大?
確診癌症,還能活多久?

同樣是患上癌症,為什麼有些人很快就會去世,而有些人能活很久?癌症的生存期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分期分型

癌細胞的分型常是決定生存期的重要因素,有的癌症侵襲性很強,患癌後病情發展很快,預後也不佳。而有的癌症侵襲性較低,病情進展較緩慢,患者常有比較長的生存期。

如胰腺癌相比其它癌症惡性程度較高,早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患者在確診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5年生存率不足1%,預後很差。

而甲狀腺癌進展緩慢,通常預後較好,甲狀腺癌中最常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十年生存率在95%以上。

癌症的分期也是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分期越晚,病情就越嚴重,一般越早期的癌症,治癒率相對中晚期更高,預後也會更好,晚期癌症通常治癒率低,預後差,患者生存期也相對較短。

醫院、醫生的專業度

治療是否規範科學,也會影響患者的生存期,正規醫院的醫生會根據由大量資料為基礎制定的指南對患者進行治療,具體方法會根據患者情況而定。

選擇缺乏科學根據的所謂偏方和秘方,往往對患者無益,有時候還會延誤治療,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

確診癌症,有人活十幾年,有人卻挺不過半年,為何差別這麼大?
治療手段

對癌症的治療上,不同治療手段的效果不同,一般醫生會根據指南和患者的情況選擇治療方式,但是治療方式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這和患者年齡、身體素質、免疫力和治療的配合度等有關,不少癌症的首選治療方式是手術,但有一些患者不耐受手術,這時醫生就會選擇其他效果相對沒那麼好,但患者可以耐受的方式進行治療。

癌症到最後都是“人財兩空”,沒必要治?

有些人認為患上癌症就不要治療了,避免“人財兩空”。實際上,不少癌症患者經過治療後是可以達到治癒的,雖然很多人認為一些患者最後還是離世了是“人財兩空”。

但實際上,“人財兩空”的觀點只看到了結果,未看到治療過程中的積極意義,癌症治療除了徹底消滅癌細胞,更多的是為了減輕患者的疼痛,減少併發症的產生,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尤其是終末期的癌症患者,往往癌痛劇烈,姑息性治療很有必要。

因此,患者的治療預期要“實事求是”,早期癌症可以追求治癒,但到了癌症晚期,徹底治癒的可能性較小,這個時候就會更加側重于為患者減輕疼痛,讓患者帶瘤生存。

確診癌症,有人活十幾年,有人卻挺不過半年,為何差別這麼大?
帶瘤治療不代表著保守等待,只是不提倡過度治療,晚期患者應以提高生活品質為主,且這個時候往往已經無法耐受手術和化療,過度治療只會給患者增加痛苦,可以選擇單獨放療或其他治療,控制腫瘤的發展,減輕患者的症狀和疼痛,延長生存期。

治療癌症,越努力越幸運

患上癌症不代表就無法久活,不少癌症患者在及時治療後,生存期仍較長,想要延長生存期,以下建議要聽取:

患者的配合程度

在治療時,醫生會為患者制定方案,並不斷做出調整,讓療效更好,但是有些患者不信任醫生,拒絕配合,甚至盲目聽信他人建議,擅自停藥停止治療,使用偏方,甚至寄希望於迷信,只求神拜佛,往往會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

心態要積極

確診為癌症,往往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但患者應積極調整心態,一昧的消極情緒會影響治療,良好的心態則有助於治療,要相信自己,相信醫生。

康復期間的護理

癌症作為一種有復發風險的疾病,癌症患者在康復期的時候,正確的護理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上,要養好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飲食上要清淡,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堅持鍛煉,不熬夜,不抽菸喝酒。還要定期進行檢查,特別是在手術後一兩年時間裡,是復發風險最高的時期,定期複診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早進行治療。

確診癌症,有人活十幾年,有人卻挺不過半年,為何差別這麼大?
總的來說要想知道患癌的人能活多久,必須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可能更接近於事實的答案。癌症並不可怕,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可以做有效的預防的。保持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適當的運動就可以在源頭上有效的預防癌症的發生。最後,希望大家都用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癌前病變,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嗎?細胞癌變的實質是什麼

癌症從哪裡來的?其實就是從你自己的身上來的,癌症來自於你自身的正常細胞,正常細胞由於內外環境的作用或自發的基因突變所然,發生了異變,變成了癌細胞。這種情況些刻可能正在你體內發生,體內如果有一個細胞癌變了,它最終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嗎?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癌前病變一定就會引發癌症嗎?不少患者得知自己與癌前病變扯上關係,都會如同陷入恐慌、緊張的情緒。但專家表示,癌前病變只是代表發生癌症的可能性高,並非100%會轉化成癌。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二、癌前病變不能與癌症劃等號

癌症的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癌前病變可以稱得上是癌變的最後一步,它不等於癌症,如果在此階段給予重視和治療,是可以將癌症扼殺於搖籃之中。

癌前病變的實質是人體某些器官的良性病變出現細胞異常增生,具有惡性變化傾向。這種傾向和症狀、化驗沒有多大的關係,需要依靠病理學的檢查,如消化道的內鏡檢查,宮頸癌的塗片檢查才能發現。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在臨床上,癌前病變並不是某種特定疾病,它只是一個病理學術語,是醫生總結出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惡性腫瘤的一大類疾病。

三、4種癌前病變要注意

在癌前病變的一大類中,以下4種屬於較為常見且致癌概率較高的癌前病變,一旦活檢出此類疾病,一定要及早幹預。

1、腸癌–多發性腺瘤樣息肉

腺瘤樣息肉可發生癌變率10%~20%,如果患者有家族史,概率還會上升。息肉的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但息肉較大可能引發腸梗阻。

幹預方法:50歲以上人群,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一次肛門指檢。生活中應該健康飲食,儘早戒菸戒酒,適當增加體育鍛煉,避免身體肥胖。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2、鱗狀細胞癌–黏膜白斑
常發生在食管、口腔、宮頸等粘膜處,肉眼可見白色斑塊,如果長期不治癒,可能轉化為鱗狀細胞癌。

幹預方法:建議到皮膚專科及腫瘤科定期隨訪。

3、肝癌–肝硬化

肝癌的發生三部曲為:肝炎——肝硬化——肝癌,尤其是乙肝患者,引起肝癌的幾率較高。另外,酒精、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也可能導致肝癌發生。

幹預方法:高危人群應每6個月進行甲胎蛋白肝臟B超檢查。普通人群要積極接種乙肝疫苗,慢性肝炎患者應儘早接受抗病毒治療。

發現4種“癌前病變”,可能是細胞癌變了!及時治療,遠離癌症
4、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癌

宮頸上皮細胞可在數年或十年時間內發生非典型增生,最終發展成癌變,患者可表現為接觸性出血、房事後分泌物增多的現象,下腹時常有墜脹感。

幹預方法:建議每年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如發現異常,則需要進行陰道鏡檢查。建議適齡女性提前接種HPV疫苗

現有的大量證據表明,約25-30%腫瘤可歸因於菸草,30-35%與飲食相關,15-20%可歸因於感染,餘下的可歸因於環境污染、輻射、應激和活動少等。可見,針對上述各種腫瘤誘發因素,只要注意戒菸、少紅肉、適度飲酒,避免陽光直曬,增加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的消費和體力活動,並定期接種疫苗和體檢,大部分人類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然而現實還存在不少障礙,克服重醫輕防的思想,深入癌變機制的研究,人類還有很長的抗癌之路。

體內有癌皮膚先知,皮膚有這些變化預示可能有癌症

皮膚是五臟六腑健康的外在表現,也是身體上最大的器官,同時也是身體上第1道防禦機制,能保護皮下組織,而且抵禦外來物質刺激。當身體內臟有癌細胞時,皮膚會有明顯表現,因此要多留意皮膚上的異常變化。

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1929萬例,死亡癌症病例996萬例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1.皮膚上的痣變大、變色、潰爛等

每個人的皮膚上都或多或少有幾顆痣,這是正常現象。但是,有時候,痣也與癌症有關。尤其是當皮膚上的痣突然變大、顏色變深,或者痣的表面瘙癢,甚至發生潰爛、出血時,可能是癌症的徵兆。

比如,黑色素瘤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皮膚出現邊界不清、表面色素不均勻的黑痣,而且黑痣的生長速度很快,有時候黑痣的周圍還會輻射出一些小痣。

黑色素瘤惡性程度比較高,與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普通的痣長期受到摩擦和刺激,也會發生惡變

2.皮膚顏色變黃、變紅、變黑等

對於亞洲人來說,正常的膚色是微黃、紅潤的,如果皮膚顏色突然發生異常改變,比如變黃、變紅、變黑等,也有可能與癌症有關。

比如,發生肝癌、胰腺癌時,由於膽管堵塞,膽汁無法正常排洩,就會也引起膽紅素升高,使皮膚發黃。

如果皮膚發紅,而且伴隨四肢腫脹、皮膚脫屑、體重下降等症狀時,可能與胃癌、肺癌等癌症有關。此外,皮膚發黑,可能與乳腺癌等癌症有關。皮膚發紫,可能與淋巴瘤、白血病有關。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3.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也可能與癌症有關,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與正常的皮膚瘙癢不同。正常的皮膚瘙癢,瘙癢程度較輕,而且不會有刺痛感,在塗抹止癢藥之後有所好轉。

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是癌灶分泌的炎症因數引起的。炎症因數作用於皮膚的神經末梢,就會引起皮膚瘙癢。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是頑固性、劇烈性的,塗抹止癢藥也沒有效果,嚴重時還會有皮膚刺痛感。

二、細胞癌變速度受哪些因素影響?

世衛組織提出,癌症是可防可控的。因為,癌症不是一日生成的。從正常的細胞到癌細胞,再從癌細胞到癌症,短則需要幾年,長則需要十幾年、幾十年。

如果我們能及時阻斷其中任何一個進程,都有可能阻止癌症的發生。細胞癌變是漫長的潛伏過程,大多數癌症的生長速度都是比較緩慢的。

科學家發現,一個正常的細胞變成癌細胞,再不斷分裂,最後發展成直徑1cm左右的腫瘤,大概需要10年的時間。不過,驚人的是,直徑1cm的腫瘤,大概由10億個細胞組成。

不過,不同的癌細胞演變速度是不一樣的。比如,80%左右的結腸癌由結腸息肉惡變而來,從結腸息肉發展為結腸癌,需要5-10年。胰腺細胞突變到完全轉變為癌細胞,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那麼,影響細胞癌變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基因突變的數量和類型:

基因突變的數量越多,細胞癌變速度就越快。基因突變的類型具有快速生長和擴散的特點,細胞癌變的速度就越快。

機體的免疫力: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可以清除一定數量的癌細胞的。但是,如果癌細胞的數量過多,人體的免疫力低下,就會超過免疫系統的負荷,導致免疫系統失常,癌細胞瘋狂生長。

個體的營養情況: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一樣,是需要汲取人體營養的。千萬不要以為吃素或者餓肚子可以餓死癌細胞,當營養不足時,癌細胞就會在血供豐富的器官定植,繼續增殖和生長。如果個體營養不良,細胞癌變速度會更快

三、延緩細胞癌變速度,牢記這幾點

總的來說,細胞癌變的時間是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發現異常。因此,延緩細胞癌變的速度,就要做到這2點。

定期體檢,尤其是防癌體檢。對於有癌症家族史的癌症高危人群來說,一定要定期體檢,明確癌症發生風險,才能採取干預措施,預防癌症的發生。

體內有癌,會有3處皮膚變化,具體是指哪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提高機體免疫力。通過均衡飲食、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細胞突變的幾率,降低癌症風險。

防癌,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只要每天堅持下面10件事

每天曬15分鐘太陽

每天走路1小時

每天爬3層樓梯

每天最少開窗30分鐘

每天喝6杯水

每天4杯茶

每天喝1杯豆漿

一口飯嚼30次

少抽1根香菸

每天睡夠7小時

致死率高的胰腺癌遠比你想像中的可怕!

一談到癌症,大家往往都比較警惕,畢竟不是什麼好事,很多人都因為癌症而喪失生命。可是如果說起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那麼很多人都會想起胰腺癌,甚至有的人稱之為癌中之王。可是把它叫做癌中之王,有道理嗎?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為什麼這種癌如此兇險?真的沒救嗎?

一、惡性腫瘤中,胰腺癌為何能“稱王”?

胰腺癌之所以能“稱王”,是有一定“實力”的。首先,它很擅自隱藏,位置很隱蔽,早期症狀不很明顯,檢查時又不像胃鏡、腸鏡一樣可直接看到病變,所以很難發現。即便是出現了症狀,但由於不典型,也常被誤診為其它疾病。

此外,胰腺癌至今沒有敏感特異的腫瘤標誌物,本身周圍血管和神經較豐富,自身惡性程度高,發病後很容易侵襲周圍淋巴結和血管,致使癌細胞轉移、擴散,在短時間內就可危及生命,所以大部分患者在被發現時都已處於中晚期,而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僅為6個月左右,約3/4的患者在確診後1年內死亡,5年生存率不足5%。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由此可見,想要及時發現胰腺癌,一定要對異常症狀引起重視,一經發現,及時檢查確診。

二、胰腺癌很容易被誤診,症狀需鑒別

胰腺癌雖然起病比較隱匿,但也不是沒有蛛絲馬跡可循,常見症狀如下:

•輕微腹痛腹脹,不一定都是胃炎

胰腺位於上腹部深處,器官雖小,用處卻很大,是人體最重要的分泌腺之一,兼有內外分泌的雙重功能。胰液含大量的消化酶和鹼性液體,可對食物進行分解,當胰腺出現病變時,最常見的症狀是胃部不適,或伴有輕微腹脹腹痛,跟普通胃炎很像。臨床上,大約有60%的患者被誤診為胃病、慢性膽囊炎等,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血糖升高,不一定都是糖尿病

很多人在血糖升高時都會想到糖尿病,其實,胰腺癌也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無誘因糖尿病病史。胰腺病變後,對血糖的調節功能也會下降,致使血糖升高,多為突發性。所以,年齡超過50歲,無明顯誘因出現糖尿病症狀的人,也要警惕胰腺癌。

•消化不良,不一定都是胃病

消化不良也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現,如果出現不能解釋的消化不良症狀,經胃鏡檢查又沒發現異常,則要警惕胰腺癌。

•黃疸,不一定都是肝膽病

肝臟受損,膽紅素便會上升,致使黃疸出現,所以在出現黃疸時,很多人都以為是肝膽病,“黃疸肝炎”深入人心。其實,胰腺癌也會引起黃疸,由胰頭癌壓迫膽總管引起,多為阻塞性。隨病情加重加深,可伴有皮膚瘙癢、患者的尿液如濃茶、糞便成陶土色等症狀。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由此可見,胰腺癌的早期表現並不是很典型,和很多疾病都很相似,想要確診,還得配合檢查。

三、胰腺癌診斷需要配合什麼檢查

1、超聲檢查:常用方法之一,操作簡單,不損壞身體,可很好地顯示胰腺內部結構,看膽道內是否梗塞。但由於視野比較小,容易受胃部、腸道內的氣體以及體型的影響,所以需結合CT做進一步診斷。

2、CT檢查:是目前針對胰腺病變比較常用的檢測方式,經薄層CT掃描可發現細小的病灶,增強ct可進一步觀察病灶血供情況,判斷腫瘤的良惡性。

3、MRI(磁共振):如果ct診斷有困難,可進一步做MRI,提高早期診斷率,但一般不作為此病首選檢查方法。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一般通過上述檢查即可初步診斷是否患有胰腺癌,一經確診,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四、目前胰腺癌有哪些治療方法?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對於胰腺癌治療,臨床上往往採取多學科綜合診治,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如體質、症狀、腫瘤位置等,合理應用現有的診療手段,針對性制定方案,以求盡可能地控制腫瘤、減少併發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放療、化療等。其中,手術切除是此病獲得治癒的唯一有效方法,但大部分患者都因病期較晚而失去手術機會。放化療是局部晚期胰腺癌的首選治療手段,臨床上常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搭配治療,具體還醫生視情況而定。

有一種致命的誤診,叫“把胰腺癌當胃病”,4個症狀要摸清楚
胰腺癌治療方法有很多,建議患者可以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出現,當然生活中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要多吃新鮮水果和新鮮蔬菜,忌長期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高鹽食品,這樣會增加胰腺負擔,注意適當的日常運動!希望大家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就不容易得病哦!

 

 

就算菸癮再大,早上起床後也別吸菸

吸菸有害健康,不僅危害身體健康,而且也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香菸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易引起氣管炎、肺氣腫和喉頭炎。大家都知道吸菸有害于身體健康,但戒菸卻非常困難,戒不了菸的人切忌在這個時間段吸菸。

起床後吸菸顯著增加患癌風險

《癌症》雜誌曾連續發表過兩篇相關論文,研究人員對比了近5000名患有肺癌和約1000名患有頭頸部癌症的菸民,與健康菸民的資料後發現,喜歡起床後半小時內吸菸的菸民,相比起床至少1小時後才吸菸的菸民,患上頭頸部癌症的風險高6成,患上肺癌的風險高8成,如果將已經戒菸的菸民剔除的話,這個資料會更高。

權威研究:起床30分鐘內抽菸,肺癌風險高8成!與吸多少支無關
還有多項研究發現,起床後吸菸的時間,和平時吸菸的數量沒有關聯,起床後的吸菸時間對頭頸部癌症和肺癌而言,是獨立危險因素,不受吸菸數量影響。

吸菸越多,肺癌風險越大

有些人認為,一些長年吸菸的菸民也能活到90多歲,以此來安慰自己不戒菸。但實際上,個人差異極大,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不同,生活方式差異大,少部分人可能會對菸草中的致癌物抵抗力較強,難以引起致癌基因的啟動等,不過大部分人並非如此,不能心存僥倖。

吸菸和肺癌的關係是相當明確的,有90%的肺癌和吸菸相關。那麼中國那麼多菸民,會有多少人得肺癌呢?2004年《英國癌症雜誌》發表了一篇經典論文,在統計了歐洲國家不同群體男性肺癌死亡率後,結果發現:

•不吸菸的人在75歲死於肺癌的概率為0.3%,一直吸菸者為16%,相差超過50倍。

•如果每天抽菸數量超過5支,75歲死於肺癌風險為25%。

癌症科普專家李治中(鳳梨)表示,按照這個資料推測,在6個抽菸者中,會有1個在75歲以前死於肺癌;而在每天抽菸超過5支的吸菸者中,4個人裡會有1人死於肺癌。

所以說,有很多抽菸者並未死於肺癌,是正常的事,很多人心存僥倖覺得自己不會是倒楣的那個,但一旦到自己頭上,概率就是100%。

權威研究:起床30分鐘內抽菸,肺癌風險高8成!與吸多少支無關
那麼升高的肺癌風險要怎麼降下來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戒菸。

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對1950年以來英國的吸菸、戒菸和肺癌趨勢進行了全面分析,發現中年以前戒菸,可以使吸菸造成的肺癌風險下降超過90%,中年戒菸也能減少患上肺癌的概率。研究表明,在戒菸1-3年後,肺癌風險下降10%,6年後下降50%,10年後下降80%,成功戒菸15年後,患上肺癌的風險幾乎和不吸菸者無異。

老菸民警惕3種異常症狀

肺癌早期無特異症狀,導致很多人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對於老菸民而言,發現早期症狀,就要警惕了。

•咳嗽

老菸民會常出現咳嗽,但如果咳嗽是頻繁出現,且持續性乾咳,可能是肺癌早期的症狀,尤其是出現咳血的時候,就要儘快就醫了。

•胸背痛

導致胸背痛的原因有很多,而如果腫瘤在生長或擴散過程中,侵佔到人體的臂叢神經,則可能會出現呈放射狀的灼燒疼痛感,特別是對於長期抽菸的人群來說,要注意與肩周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區分,及時排查病因。

權威研究:起床30分鐘內抽菸,肺癌風險高8成!與吸多少支無關
•胸悶氣短

胸悶氣短是肺癌“來臨”前的常見預警信號,由於腫瘤長期侵犯肺部,導致肺部功能遭到損害,患者便容易出現胸悶氣短的情況。若出現肺部積液,患者也會呼吸困難,特別是運動後容易氣喘,老菸民若是出現類似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不可抱有僥倖心理。

吸菸對身心健康和環境影響很大,需引起人們重視。充分認識到吸菸對自己和他人的危害,樹立戒菸的信心以及決心。想要一下子把菸完全戒掉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對菸癮較大的人來說更不現實,所以需採取逐步戒菸方法。戒菸前先制定戒菸計畫,慢慢減少每天吸菸的支數,延長吸菸的間隔時間,最後能達到戒菸目的。一時戒不了菸的人需要保護好肺部,多喝水,多吃清肺潤肺的食物,如雪梨、枇杷或百合等。合理補充維生素如牛奶、胡蘿蔔、植物油和豆芽等,不僅僅能補充吸菸所引起的維生素缺乏,而且也能增強自身免疫功能。

 

上了年紀的戒民,戒菸有必要嗎?醫生:任何年齡戒菸都不晚

抽菸有害健康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便菸不離手的老菸民,也知道抽菸的危害,有戒菸的考慮。但是年輕的時候,由於身體比較好,沒有特別強烈的戒菸需求。等到抽了幾十年後,都到五六十歲,甚至七十歲的時候,明顯體驗到抽菸的危害時,想要戒菸的同時,但又生出一絲疑慮:都這個歲數了,還有戒菸的必要嗎?

近日,美國研究人員在權威學術期刊《Nature》的子刊《自然通信》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尼古丁暴露致癌性”的研究,該研究發現,不僅是吸菸,長期吸二手菸也會導致尼古丁暴露,導致肺部更容易長腫瘤。

不僅如此,尼古丁暴露還會促進乳腺癌細胞的肺轉移,概率高出35%。即使戒菸30天,癌細胞轉移的概率也不會降低。

即便如此,很多老菸民還抱著僥倖心理:那麼多人吸菸,總不能每個都得癌症吧?反正不會是我。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然而,菸民中的肺癌發病率,你真的瞭解了嗎?

一、一百個菸民中,有多少人會得肺癌?

早在2004年,《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就刊登了有關吸菸頻率與肺癌發生率、肺癌死亡率之間關係的經典研究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吸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達16%,是不吸菸人群的50多倍;每天抽菸超過5支菸的人,到75歲時死於肺癌的概率約為25%[1]。

如果將這個單位換算為100個人,那麼每100個每天抽菸超過5支的人裡,將有25人會在75歲時死於肺癌。注意,這還只是單純死於肺癌的人,而吸菸不僅會導致肺癌,還會誘發各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二、除了肺癌,吸菸還會誘發多種癌症

很多菸民抽了幾十年的菸,但是沒有患上肺部方面的疾病,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其實不僅僅是肺癌,還有很多癌症的發生也與吸菸有關。

1.膀胱癌

許多臨床研究資料表明,一半以上的膀胱癌患者都有長期吸菸史,約2~3成的膀胱癌發病原因與吸菸習慣有關。菸草中含有多種能夠導致癌症的化學物質,尤其是芳香胺、丙烯醛和4-氨基聯苯類物質,是誘發膀胱癌的危險因素之一。[2]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2.喉癌

人在吸菸的時候,菸霧必然會通過喉嚨進入肺部,所以菸草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也會不斷刺激吸菸者的咽喉。不僅如此,吸菸時喉部會更乾燥,長期如此就會引起咽喉黏膜出現增生,導致慢性咽喉炎等疾病。而久久不愈的炎症不斷刺激咽喉,最終導致癌症的發生。

3.食道癌

引發食道癌的危險因素除了經常喝熱茶、吃熱食以外,就是吸菸和喝酒。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相關研究指出,每天都喜歡喝滾燙的熱茶,且有過度抽菸和喝酒習慣的人群,罹患食管癌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出5倍以上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4.結腸癌

去年發表在《AJG》的一項研究顯示,與不吸菸者相比,長期吸菸的人群患結腸癌的風險要高出14%,而且這個風險隨著吸菸的強度增加而增加。但戒菸超過25年的吸菸者,患結腸癌的風險得到了顯著降低,這說明戒菸對預防癌症是有效的。

三、不管年齡多大,都可以戒菸!

不少老菸民吸了一輩子的菸,總覺得戒菸為時已晚,即使戒了也無法挽救已經“受傷”的肺。其實戒菸從不嫌晚,很多研究表明,只要戒菸,患各類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發生顯著的減少。無論年齡多大,戒菸都能夠為身體帶來好處。

但戒菸也要講究方法,尤其是菸齡長的人,不要一味“幹戒”,避免複吸。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首先,要有心理準備。香菸具有成癮性,突然不抽菸,吸菸者會面臨很痛苦的戒斷反應,陷入一系列厭食、焦慮、不安的症狀中,很容易導致放棄。因此,可以先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明確自己的戒菸目的和目標,然後再開始戒菸。這樣一來,當出現戒斷反應時,你的戒菸想法會更堅定,避免複吸。

必要時,可以借助藥物支。對於戒斷反應非常嚴重的人,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尼古丁替代藥物,緩解這種不適感。如果是心理上的抵觸情緒比較嚴重,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歲數大了,還有必要戒菸嗎?醫生:只要想戒,任何年齡都不晚
戒菸20分鐘後:隨著戒菸後身體裡尼古丁含量的降低,全身的循環系統得到改善,特別是手和腳部。

戒菸8小時後:血液中的含氧量達到不吸菸時的水準,同時體內一氧化碳的含量減少到一半。

戒菸24小時後:戒菸給心臟、血壓和血液系統帶來的益處便會顯現出來。

戒菸48小時後:尼古丁全部消除,你會發現你的味覺和嗅覺開始得到改善。

戒菸72小時後:呼吸變得更加輕鬆,同時你會感到整體精神狀態有所改善。

戒菸3-9個月後:任何呼吸問題都得到了改善,而且肺部的效率增加了百分之10。

戒菸1年,冠心病的超額危險性比繼續吸菸者下降一半。

戒菸5年後:中風的危險性降到從不吸菸者水準。

戒菸10年後:患肺癌的幾率達到了正常人的一半。

戒菸15年,患冠心病的危險與從不吸菸者相似。死亡的總體危險度恢復到從不吸菸者水準。因此,任何時間戒菸都不算遲,而且最好在出現嚴重健康損害之前戒菸。

吸菸和肥胖都要命,那麼我們到底要不要戒菸

吸菸與肥胖都被列為當今損害健康最危險的因素,尤其是與心腦血管病、各器官惡性變有直接的關係,戒菸與減肥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很多戒菸的人會發現,一旦戒了菸,原本並不胖的自己,體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有大幅度增長,增重二三十斤甚至更多的人並不少見。於是有人就說:既然吸菸與肥胖都不是啥好事,戒菸換來了肥胖,戒菸的意義還有那麼大?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吸菸是所有高收入國家排名第一的風險因素,占所有死亡的18%,主要影響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相比之下,肥胖症排名第三,占8%,影響的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吸菸一直是發達國家公共健康的主要威脅。因此,將吸菸一直作為公共衛生干預措施的主要目標是理所應當的。

與其他國家一樣,英國的吸菸率已經下降;從2005年的24%到2017年的17%。然而與此同時,肥胖率卻從23%上升到29%。雖然吸菸仍然是癌症的最大元兇——2015年所有新癌症中有15%是由吸菸引起的,相比之下有6%是由肥胖引起的——但就其對包括腸、腎、卵巢和肝臟在內的多種特定癌症的影響而言,肥胖現在超過了吸菸。

此外,近年來,高收入國家心血管死亡率的長期下降已經放緩,甚至可能又開始上升,因此肥胖的日益流行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原因。那麼在整個社會或特定人群中,肥胖現在是否比吸菸導致更多的死亡呢?

為此,來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專家對此開展了相關的研究。結果發表在Springer Nature旗下的開放獲取期刊品牌BMC Public Hep>

這是一項使用2003-2017年間英國健康調查和蘇格蘭健康調查資料的比較風險評估研究。超重、肥胖、當前和以前吸菸的年流行率使用基於人口的權重獲得。通過最近發表的薈萃分析得到相應的全因死亡率的性別特異性風險比,然後估計各年的人口歸屬分數。

結果顯示,總體而言,目前/以前吸菸導致的死亡從2003年的23.1% (95%CI,20.6-25.8%)下降到2017年的19.4% (95%CI,17.3-21.6%),而肥胖(超重或肥胖)導致的死亡從2003年的17.9% (95%CI,17.3-18.4%)上升到2017年的23.1% (95%CI,22.3-23.8%)。

其中,2013年,肥胖對死亡率的貢獻開始反超吸菸,且在校正了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後趨勢仍然不便。但男性(2011年)的交叉點發生早於女性(2014年)。相應的,年齡超過65歲的人交叉點出現在2006年,而年齡在45-64歲的人則出現在2012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差異在急劇縮小,但45歲以下的中青年人中,吸菸仍然是死亡率的主要原因。2003年,吸菸導致的死亡比肥胖多10.7%,但到了2017年,這一比例下降到2.4%。這種趨勢在16歲以後離開學校的人中更明顯。

綜上,英國15年的資料提示我們,目前,肥胖已經反超吸菸導致更多中老年人的死亡。但是,對於中青年人,吸菸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總之吸菸有百害而無一利,戒菸後變胖是因為戒菸後消化系統沒有吸菸的刺激,消化吸收功能會得到明顯改善,飯量會比之前有所增加,只要我們吃飯時加以節制.吃飯八分飽,這個問題就能得到有效解決。

結腸癌有哪些症狀,為什麽結腸癌越來越年輕化?

結腸癌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上一年前日本首相安倍因患潰瘍性結腸炎而離職。這件事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衝擊和驚訝,現在的結腸癌患者也是越來越多,這種疾病如果及時發現治療,還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那麼,什麼是結腸癌呢?結腸癌都有哪些症狀呢?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一、越來越多腸癌患者是年輕人

過去,腸癌患者大多集中在中老年群體,但這些年來,3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的人群比例逐漸升高。據美國癌症協會(ACS)研究顯示,直腸癌的發病率在1991~2014年之間翻了一番,20~49歲人群發病率翻了一倍(2.6/10萬~5.2/10萬)。是什麼原因讓這種癌症開始向年輕人下手呢?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1、坐出來的癌症。

“葛優癱”是當代年輕人最喜歡的姿勢,大多年輕人都認為能躺絕不坐,能坐絕不站。在英國的《國際流行病學雜誌》研究發現,久坐辦公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會增加44%。

2、吃出來的癌症。

現代年輕人的三餐怎麼解決?外賣,外賣,還是外賣。某團、某餓平臺確實方便了許多打工人,外賣香不香倒不說,它們用得油可一點都不少。還有一些奧爾良烤腸、午餐肉公仔面、香辣雞腿漢堡……這些都是油炸、燒烤等加工肉,比起清淡的飲食,更容易增加患癌風險。

3、吸出來的癌症。

菸草中包含多種有毒物質,其中有70餘種致癌物。不少年輕人為了釋放壓力會選擇吸食菸草,還有不少被動吸菸者。長期吸入一手菸或二手菸,患癌症的風險也在無形中增加。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二、別忽視!腸癌會偽裝成闌尾炎

符煒醫生曾分享過一個他接受的患者案例。

那天,門診來了一位患者,拿著一份彩超報告,問我:“為什麼他的闌尾已經割掉了,還會得闌尾炎?”我拿過他的彩超報告一看,上面寫著:右下腹可見一約3cm的條索狀物,懷疑闌尾殘株炎。

詢問後得知,這位病人3年前曾因“闌尾炎”在當地醫院行“闌尾切除術”,最近一段時間,他的右下腹又開始隱隱作痛,而且有加重的趨勢,懷疑是當年的手術有遺漏,於是就到了醫院做闌尾彩超。

我詳細詢問患者腹痛的特點、伴隨症狀及大便的情況,再仔細地進行了腹部檢查,告訴他:“可能沒有闌尾炎那麼簡單”,然後開單讓他查了結腸鏡,結果證實了我的擔心——披著“闌尾炎”外衣的結腸癌!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專家提醒,直腸癌早期還會有便血等明顯的症狀,而結腸癌症狀則較為隱秘,多與闌尾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痔瘡等症狀相似,常常讓人誤判。

如果有以下症狀者,需要儘早進行結直腸檢查,以排除是癌症引起的症狀:

(1) 糞便帶有血或膿液及較多粘液;

(2) 大便習慣改變或不規則;

(3) 經常有腹部隱痛或脹痛及脹氣;

(4) 慢性腹瀉或經常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5) 腹部能觸到腫塊或肛門出現腫物;

(6) 不明原因的貧血、消瘦及乏力。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三、篩查可有效降低腸癌死亡率

結直腸癌發展緩慢,從防治來說,在早期篩查最有價值。如果腸鏡發現異常腫物,可以在檢查時同時切除,以防止癌變,治療過程也相對簡單,且花費不大。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結直腸癌篩查指南》,建議以下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腸癌篩查:

1.45歲以上無症狀者;

2.有結直腸息肉病史個體;

3.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者;

4.曾行治療性結直腸癌切除術的個體;

5.大便隱血陽性患者必須進行結腸鏡檢查;

6.高風險家族,如一級親屬被確診為結直腸癌,則篩查需要從更早開始;

有一種致命的粗心叫“把結腸癌當闌尾炎”!6個症狀都要認清
四、如何對結腸癌進行有效預防?

對於癌症的預防,我們一般的建議都是戒煙、控酒、控制體重和健康飲食等。但對於結腸癌來說,健康的飲食更為重要,多項的研究資料已經表明了飲食結構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了一個人患上結腸癌的風險高低程度。

過量飲酒:酒精和結腸癌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建議大家平日裡要限制酒精的攝入量,尤其是女性朋友們,每天一定不要超過一杯,咱們以360毫升的啤酒和150毫升的紅酒為例。

加工肉或紅肉:特別是一些加工過的火腿、香腸、熏肉等肉製品會增加患上結腸癌的風險,因為這些煙薰制的加工肉類中通常還加有另外的防腐劑,所以吃多了會對人體產生不好的影響。另外在極高的溫度下烹製肉類,像是一些油炸燒烤所產生的化學物質都有可能增加患癌的風險。

另外,蔬菜、水果和粗糧可以降低結腸癌的風險,因為高纖維的食物可以促進排便、減少廢物和毒素對腸壁細胞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