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能決定壽命長短?O型血更長壽、B型血易生病?真相比傳言更實在

“你是O型血啊?那你有福了,聽說O型血的人最長壽!”
“我是A型血,之前刷到文章說A型血容易得心血管病,是不是真的?”
飯桌上、朋友圈裡,關於“血型與壽命”的討論總能勾起大家的興趣。有人把血型當成“健康預言書”,看到“O型血更長壽”的說法就暗自開心,看到“A型血易患病”的文章就焦慮不已;還有人好奇“血型能不能改”,想著要是能換成“長壽血型”就好了。

今天就來拆解這些關於血型的疑問:血型真的能決定壽命嗎?那些流傳甚廣的“血型健康論”靠譜嗎?血型到底能不能改變?帶你看清血型背後的科學真相,別再被傳言誤導。

血型與壽命:那些看似神奇的研究發現

(一)O型血:長壽的“寵兒”?

O型血是人類最古老的血型,也被稱為“狩獵血型”。許多研究發現,O型血的人在某些方面確實比較“幸運”。例如,O型血的人患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較低,這可能是因為O型血的人體內血栓生成因數水準較低,血液迴圈更通暢。從這個角度看,O型血似乎擁有一張“長壽門票”,但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關於O型血與長壽的關係,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一些研究發現,O型血的人平均壽命較長,甚至有研究指出O型血的人平均壽命可以達到87歲。然而,也有研究發現,在一些長壽老人的群體中,O型血的比例並不高。例如,國內學者在1981年對長春90歲老人的血型進行分析後,發現長壽老人中A型血增多,而O型血減少。這說明,儘管O型血在某些疾病風險上具有優勢,但並不能簡單地將其與長壽劃等號。

(二)A型血:健康隱患與性格優勢

A型血的人在健康方面似乎面臨一些挑戰。研究表明,A型血的人患心臟病、胃癌等疾病的風險相對較高。這可能與A型血的人更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心血管風險因素有關。然而,A型血的人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通常更加謹慎、有組織和勤奮,這些性格特點可能對他們的健康和壽命產生積極影響。

(三)B型血:中庸之道與獨特優勢

B型血的人在健康方面表現得相對“中庸”。他們患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這可能與他們較低的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風險因素有關。此外,B型血的人通常更加開朗、悠閒和有創造性,這些性格特點可能對他們的健康和壽命產生積極影響。然而,B型血的人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軟肋”,比如患糖尿病的風險相對較高。

(四)AB型血:矛盾的結合體

AB型血的人被認為是矛盾的結合體,他們既具有A型和B型的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特質。研究表明,AB型血的人患血栓和某些癌症的風險較高。然而,AB型血的人也具有較高的免疫力,這可能與他們的血型有關。此外,AB型血的人通常社交能力強,善於調解,但有時也可能顯得複雜和矛盾。

血型與壽命:背後的科學原理

(一)抗原抗體的秘密

血型是根據紅細胞表面特定抗原的不同來劃分的。不同血型的紅細胞表面抗原差異,會影響身體對病原體的識別和清除能力。例如,O型血的人在面對某些病原體時,可能具有更強的抵抗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O型血的人患某些疾病的風險較低。

(二)凝血因數的玄機

凝血因數在血液凝固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研究表明,A型和AB型血的人群凝血因數水準較高,這解釋了為什麼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相比之下,O型血的人凝血因數水準較低,血液迴圈更通暢,從而降低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三)腸道菌群的差異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血型抗原還會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不同的腸道菌群組成會改變營養吸收和代謝方式,進而影響健康。例如,O型血的人腸道菌群可能更有利於營養吸收和代謝,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健康。

血型是怎麼來的?一生下來就定了

要聊血型與壽命的關係,得先明白“血型到底是什麼”。我們常說的A型、B型、O型、AB型,其實是ABO血型系統,就像給血液貼了“身份標籤”,這個標籤從你在媽媽肚子裡就註定了,一輩子都不會變。

具體來說,血型是由你從父母那裡繼承的“基因”決定的:

– 如果你從爸媽那裡各繼承了一個“A基因”,或者一個“A基因”和一個“O基因”,那你就是A型血;
– 繼承了兩個“B基因”,或一個“B基因”和一個“O基因”,就是B型血;
– 繼承了一個“A基因”和一個“B基因”,就是AB型血;
– 只有繼承了兩個“O基因”,才是O型血。

打個比方,血型基因就像“調色盤”:A和B是“顯性顏色”,只要有一個就能顯現出來;O是“透明色”,只有兩個疊加才會顯示。所以即使父母都是A型血,也可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比如爸媽都是“A+O”基因,各傳給孩子一個O基因)。

更關鍵的是,這個“血液標籤”一旦形成,就會伴隨你一生。你的紅細胞表面會一直帶著對應的“血型抗原”——比如A型血的紅細胞帶“A抗原”,B型血帶“B抗原”,O型血什麼抗原都沒有,AB型血則兩種抗原都有。這些抗原就像“身份證”,決定了你的血液能不能輸給別人,也決定了別人的血液能不能輸給你(這就是輸血前必須查血型的原因)。

血型對健康的影響,遠不如“生活習慣”重要

看完這些傳言的真相,你會發現:血型對健康的影響,更像是“輕微的先天傾向”,而不是“決定性因素”。

打個比方,血型就像“天生的體質基礎”:比如A型血的人可能“天生更容易積累壞膽固醇”,但只要後天堅持健康飲食、多運動,就能抵消這個傾向;O型血的人可能“天生凝血略弱”,但只要受傷後及時處理,也不會影響健康。

真正決定你健康和壽命的,是這些“後天可控因素”:

– 飲食:長期高油高鹽高糖,還是清淡均衡、多吃蔬菜水果?
– 運動:每週是否堅持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還是久坐不動?
– 作息:是否規律作息、不熬夜,還是長期淩晨睡、早上起不來?
– 習慣:是否吸煙喝酒,還是不碰煙酒、保持良好習慣?
– 醫療:是否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疾病,還是生病後拖延不治?

這些因素對壽命的影響,是血型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與其糾結“自己的血型是不是長壽型”,不如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習慣上——這才是延長壽命、保持健康最靠譜的方法。

血型能改變嗎?別輕信“改血型”的騙局,只有1種特殊情況例外

“既然O型血這麼好,能不能把我的A型血改成O型血?”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想法,但真相是:正常情況下,成年人的血型一輩子都不會改變。

為什麼改不了?因為血型是由基因決定的,你的造血幹細胞(負責產生紅細胞的細胞)裡,一直帶著父母遺傳給你的血型基因。只要造血幹細胞的基因不變,產生的紅細胞就會一直帶著對應的血型抗原,血型自然不會變。

市面上有些所謂“能改血型的產品”“改血型的療法”,全都是騙局。這些產品要麼是普通的保健品,根本改變不了基因;要麼是違規操作的“血液處理”,不僅改不了血型,還可能導致感染、溶血(紅細胞破裂)等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

不過,有1種特殊情況,血型可能會“暫時改變”——那就是嚴重的疾病或治療,影響了造血功能。

比如:

– 某些白血病患者,因為骨髓造血功能嚴重受損,紅細胞表面的血型抗原可能會暫時減少或消失,導致血型檢測結果“變了”(比如A型血暫時測出O型血);
– 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如果捐獻者的血型和自己不同,移植後隨著捐獻者的造血幹細胞在體內“紮根”,會逐漸產生和捐獻者血型一致的紅細胞,血型也會慢慢變成捐獻者的血型。

但要注意,這種“改變”要麼是“暫時的”(比如白血病患者治療後,造血功能恢復,血型會變回原來的),要麼是“被動的”(骨髓移植是為了治療疾病,不是為了改血型),而且都需要在正規醫院的嚴密監測下進行,普通人根本無法通過這種方式“主動改血型”。

更重要的是,骨髓移植是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疾病的手段,風險極高,需要配型、化療、抗排異治療等一系列複雜過程,絕不是“想改血型就能做”的。如果只是為了“改成O型血”而嘗試骨髓移植,不僅沒有必要,還會對身體造成巨大傷害。

關於血型,這些常識你也該知道,別再犯迷糊

除了“血型與壽命”“血型能否改變”,還有一些關於血型的常見誤區,也需要澄清:

誤區1:“血型能決定性格,O型血開朗、A型血內向”

這是最深入人心的誤區之一,源於日本學者提出的“血型性格論”。但實際上,性格是由遺傳、家庭環境、教育、經歷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和血型沒有任何關係。

比如同樣是A型血的人,有的開朗外向,有的內向安靜;同樣是O型血的人,有的果斷勇敢,有的猶豫敏感。目前沒有任何心理學或遺傳學研究能證明“血型決定性格”,這種說法更像是“星座運勢”一樣的娛樂話題,聽聽就好,別當真。

誤區2:“輸血只能輸同型血,不然會死人”

這句話不完全對。在“緊急搶救”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同型血,O型血的人可以給其他血型的人輸少量“O型紅細胞”(注意是“紅細胞”,不是全血),A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其他血型的少量“紅細胞”——這就是為什麼O型血被稱為“萬能供血者”,AB型血被稱為“萬能受血者”。

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隨便輸”:

– 輸的必須是“去白細胞的濃縮紅細胞”,而且量不能多(一般不超過400毫升);
– 即使是緊急輸血,也要密切觀察受血者的反應,防止出現溶血反應;
– 平時輸血,還是優先輸同型血,這是最安全的方式。

所以,“萬能供血者”“萬能受血者”只是“緊急情況下的權宜之計”,不是“可以隨意輸血”的理由。

誤區3:“孕婦和胎兒血型不合,一定會得溶血病”

很多孕婦會擔心“自己和老公血型不同,胎兒會得溶血病”,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最常見的“血型不合”是“ABO溶血”(比如媽媽是O型血,胎兒是A型或B型血),但大多數ABO溶血的症狀都很輕微,比如新生兒出生後有點黃疸,照幾天藍光就能好,嚴重的很少見。

還有一種“Rh溶血”(媽媽是Rh陰性血,胎兒是Rh陽性血),如果媽媽是第一次懷孕,大多不會有問題;如果是第二次懷孕,且胎兒還是Rh陽性血,風險會高一些,但可以通過孕期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來預防。

所以,孕婦不用過度擔心“血型不合”,只要定期產檢,醫生會通過檢查“抗體效價”來判斷風險,及時採取預防措施,大多能保證胎兒安全。

最後想說:別讓血型成為你的“心理負擔”

看完這篇文章,希望你能明白:血型只是你身體的一個“小標籤”,既不能決定你的壽命,也不能決定你的健康,更不能決定你的性格。

與其糾結“我是A型血,會不會得心臟病”“我不是O型血,是不是活不長”,不如:

– 每天吃一頓清淡的飯菜,少吃點油鹽糖;
– 每週抽3次時間,出門走走路、跑跑步;
– 晚上11點前睡覺,別熬夜刷手機;
– 每年做一次體檢,早發現早治療小毛病。

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才是決定你健康和壽命的關鍵。你的身體好不好、能活多久,從來不是由血型決定的,而是由你每天的選擇和習慣決定的。

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好地瞭解血型與壽命之間的關係,讓你在面對這個問題時,能夠更加科學、理性地看待。記住,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血型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心跳快慢藏著壽命密碼?這組“長壽心率”範圍,你可能還不知道

清晨的公園,65歲的張叔一邊慢跑一邊看智能手錶:“我的心率105次/分,是不是太快了?”旁邊80歲的李爺爺笑著亮出自己的手環:“你看我散步,心率才62次/分,醫生說這速度,長壽有希望!”

關於心跳和壽命的關係,民間一直有“心跳越慢越長壽”的說法——有人說烏龜心率慢能活百年,也有人擔心自己心率快會“折壽”。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心跳快慢到底和壽命有沒有關聯?普通人的心率保持在多少,才更接近“長壽標準”?今天我們就把這些疑問掰開揉碎,聊聊藏在心跳裡的健康秘密。
心跳快慢與壽命的“秘密通道”

(一)心跳越慢,壽命越長?

在動物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體型越大的動物,心率越低,壽命也越長。例如,鯨魚的心跳頻率僅為15-20次/分鐘,壽命可達80歲以上。那麼,人類是否也遵循這一規律呢?

多項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法國、英國和美國的三項長期大規模研究發現,靜息心率與壽命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換句話說,靜息心率越慢,壽命可能就越長。在巴黎前瞻性研究I中,靜息心率超過90次/分鐘的男性平均壽命為70.27歲,而心率低於60次/分鐘的男性平均壽命則為79.30歲,兩者之間有大約9年的平均壽命差異。

(二)心跳快了,壽命短了?

心跳過快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心跳每分鐘增加10次,心臟一年就要多跳500萬次。長期高心率會加速機體代謝消耗,增加心臟負擔,可能導致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問題。研究還發現,靜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鐘,死亡風險會顯著提升。例如,在巴黎前瞻性研究I中,法國男性在5年內靜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鐘,死亡風險就會增加20%。

健康成年人的“正常心率”:60-100次/分,但有“更優區間”

健康成年人在安靜、清醒的狀態下,心率正常範圍是60-100次/分。但這個範圍只是“及格線”,如果細分,會發現60-80次/分是更理想的區間——就像汽車行駛在最省油的速度檔,心臟在這個頻率下工作,既能保證全身供血,又不會過度消耗。

比如年輕人平時安靜時心率70次/分,老年人保持在75次/分左右,都屬於“舒適狀態”。但要注意,“安靜狀態”是前提:剛運動完、情緒激動時,心率升到120次/分也正常;而早上醒來後、沒起床前測的“靜息心率”,才是反映心臟健康的關鍵資料。

2. 心率不是“一刀切”,這些情況會讓心跳“變快或變慢”

很多人發現自己的心率偶爾會超出60-100次/分的範圍,其實不一定是生病,可能是生理因素導致的:

– 會讓心率變快的情況:喝了咖啡、濃茶後(咖啡因刺激心臟),女性生理期前後(激素波動),懷孕時(身體需要給胎兒供血,心臟負荷增加),或者情緒緊張、焦慮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可能會暫時升到100-120次/分,只要誘因消失,很快就能恢復正常。
– 會讓心率變慢的情況:長期運動的人(比如運動員),心臟肌肉更強健,每次跳動能泵出更多血液,所以靜息心率可能低到50-60次/分;老年人因為身體代謝變慢,心率也可能比年輕人稍慢,只要沒有頭暈、乏力等症狀,就不用太擔心。
但如果心率持續低於50次/分(比如長期45次/分),或高於100次/分(比如安靜時一直110次/分),還伴隨胸悶、氣短、眼前發黑等症狀,就要警惕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得及時去醫院檢查。

研究說話:心率快10次/分,死亡風險可能增加10%-15%

2019年,《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發表過一項針對30萬人的長期追蹤研究:在排除了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後,靜息心率超過80次/分的人,比心率60-70次/分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15%;而心率超過90次/分的人,死亡風險更是增加了30%。

另一項針對老年人的研究更直觀:追蹤1.5萬名65歲以上老人5年,發現靜息心率在60-70次/分的老人,死亡率最低;心率每增加10次/分,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就上升10%。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心率太快,意味著心臟每分鐘要多跳10次,一天下來就多跳1.44萬次,長期如此,心臟肌肉會逐漸疲勞、增厚,像過度使用的泵,早晚容易“罷工”,進而引發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問題,自然會影響壽命。

就像老機器,每天多轉幾千圈,磨損速度肯定比正常轉的機器快,使用壽命也會縮短。心臟也是一樣,長期高負荷工作,很難“長壽”。

為什麼運動員心率低卻長壽?關鍵在“心臟功能強”

很多人疑惑:運動員的靜息心率經常低於60次/分,甚至低到40次/分,為什麼他們反而更健康、壽命更長?其實核心原因是“心臟功能不同”——普通人的心臟每次跳動泵出的血液(每搏輸出量)有限,需要靠增加跳動次數來滿足全身需求;而運動員長期鍛煉,心臟肌肉變得強壯,每次跳動能泵出更多血液,所以即使跳得慢,也能保證供血,反而減少了心臟的“工作次數”,自然更耐用。

比如普通人每搏輸出量是70毫升,需要70次/分的心率才能滿足全身供血;而運動員每搏輸出量能達到100毫升,只要50次/分的心率就夠了。相當於兩台水泵,一台功率小,需要頻繁啟動;另一台功率大,啟動次數少,顯然是後者更耐用。

但要注意,“運動員式慢心率”是長期鍛煉的結果,和“病理式慢心率”完全不同。如果普通人沒有運動習慣,心率卻突然降到50次/分以下,還伴隨頭暈、乏力,可能是心臟傳導系統出了問題(比如房室傳導阻滯),反而需要治療,不能盲目羡慕“慢心率”。

3. 不是“越慢越好”!心率低於這個數,反而有風險

雖然“偏慢的心率”更有利於長壽,但這是有前提的:在50-60次/分以上,且沒有不適症狀。如果心率長期低於50次/分,尤其是低於40次/分,就屬於“心動過緩”,可能導致身體供血不足——大腦缺血會頭暈、眼前發黑,嚴重時會暈厥;四肢缺血會手腳冰涼、乏力;心臟缺血會胸悶、胸痛,反而增加猝死風險。

有位70歲的老人,平時心率只有42次/分,總覺得沒力氣、走路發飄,家人沒當回事,直到有天他突然暈厥,送醫後才發現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需要裝心臟起搏器才能維持正常心率。所以說,心率不是“越慢越好”,而是要在“安全區間”內偏慢,才對健康有利。

堅持“中等強度運動”,讓心臟變強壯

運動是改善心率最直接的方法,但不是越劇烈越好,而是要選“中等強度運動”——運動時心率達到(220-年齡)×60%-70%,感覺“呼吸有點喘,但能說話”,就是合適的強度。比如:

– 30歲的人,運動時心率控制在(220-30)×60%=114次/分,到(220-30)×70%=133次/分之間,比如快走、慢跑、游泳;
– 60歲的人,運動時心率控制在(220-60)×60%=96次/分,到(220-60)×70%=112次/分之間,比如打太極、跳廣場舞、騎自行車。

每週堅持3-5次,每次30分鐘,堅持3個月以上,你會發現靜息心率會慢慢下降——比如之前安靜時心率85次/分,可能會降到75次/分左右,這說明心臟功能在變強。

但要注意,有基礎病(比如高血壓、冠心病)的人,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生,別盲目高強度運動,以免引發風險。

2. 最容易:學會“減壓”,別讓情緒“綁架”心跳

情緒對心率的影響比你想像中大——生氣、焦慮、緊張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讓心跳瞬間加快,甚至從70次/分飆升到120次/分。長期情緒波動大,會讓心臟一直處於“應激狀態”,慢慢變得疲勞。

想穩住心率,就要學會“情緒管理”:比如感到焦慮時,試試“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重複5次,能快速讓心率降下來;平時壓力大時,多聽舒緩的音樂、和朋友聊天,或者培養一個愛好(比如養花、練字),別讓壞情緒一直“纏著”心臟。

有位上班族之前因為工作壓力大,靜息心率一直88次/分,後來每天睡前聽10分鐘冥想音樂,堅持1個月後,心率降到了76次/分,整個人也沒那麼焦慮了。

3. 最基礎:管好飲食,別給心臟“添負擔”

很多飲食習慣會悄悄影響心率,比如:

– 少喝咖啡、濃茶: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讓心率變快,每天咖啡別超過1杯(約200毫升),濃茶別喝太濃;
– 少吃高鹽食物:鹽吃多了會導致高血壓,而高血壓會讓心臟負荷增加,心率也可能隨之變快,每天鹽的攝入量別超過5克(一個啤酒瓶蓋的量);
– 別過量飲酒:酒精會先讓血管擴張、心率變慢,隨後又會讓血管收縮、心率加快,長期過量飲酒會導致心率紊亂,最好不喝或少量喝。

平時多吃富含鉀、鎂的食物(比如香蕉、菠菜、堅果),這些礦物質能幫助調節心率,讓心臟跳動更平穩。

4. 最關鍵:保證睡眠,讓心臟“好好休息”

睡眠不足會讓心率變快——長期熬夜,身體會處於“亞健康狀態”,交感神經一直興奮,靜息心率可能會比正常情況高5-10次/分。比如平時心率70次/分,熬夜後可能會升到78次/分,還會伴隨頭暈、乏力。

成年人每天要保證7-8小時睡眠,儘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讓心臟在夜間得到充分休息。如果經常失眠,可以試試睡前泡腳、喝溫牛奶,別睡前刷手機、看刺激的電視劇,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5. 最必要:定期監測心率,早發現問題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靜息心率是多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心率會異常,其實只要一個智慧手環或電子血壓計,就能輕鬆監測心率。建議:

– 每天早上醒來後,躺在床上別動,測5分鐘靜息心率,記錄下來;
– 運動後、情緒波動後,也可以測一下心率,看看恢復速度(健康人運動後心率能在5-10分鐘內恢復正常);
– 如果發現靜息心率突然持續升高(比如從70次/分升到90次/分),或持續降低(比如從70次/分降到50次/分以下),還伴隨不適,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心跳的快慢與壽命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關聯,但並非絕對的因果關係。靜息心率在60-80次/分鐘之間的人群,往往擁有更健康的心臟和更長的壽命。然而,心跳快慢只是健康的一個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運動和定期體檢,才是擁抱健康、延長壽命的關鍵。讓我們一起關注心跳,穩住健康,擁抱長壽吧!

運動是長壽的良藥:寫給老年人的“活力指南”

清晨的公園裡,總能看到這樣動人的畫面:滿頭銀髮的張爺爺握著太極劍,劍尖隨晨光流轉劃出柔和弧線;李奶奶和老姐妹們跳著廣場舞,腳步雖慢卻踩得穩穩當當;還有幾位叔叔伯伯圍在乒乓球桌旁,小小的白球在球拍間來回跳躍,笑聲順著風飄得老遠。這些身影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運動,就是老年人對抗時光、守護長壽的“天然良藥”。

有人說“人老先老腿”,可運動就像給身體的各個零件上潤滑油,讓僵硬的關節靈活起來,讓無力的肌肉重新充滿力量。醫學研究早已證明,規律運動能幫老年人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讓心血管像年輕時候一樣“有力跳動”;還能促進腸胃蠕動,解決不少老人“吃不下、排不出”的煩惱;更重要的是,運動時身體會分泌“快樂激素”,能趕走孤獨和焦慮,讓心態始終保持陽光。就像家住一樓的王奶奶,三年前還總說“走兩步就喘”,連買菜都要讓子女代勞,後來跟著社區學做健步走,從一開始繞著社區走半圈就歇,到現在能跟著隊伍走兩公里,不僅血壓穩定了,連臉上的皺紋都好像舒展了不少,她總說:“運動不是累,是讓身子‘活’過來了。

運動,長壽的神奇密碼

運動,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禮物。它如同一把神奇的鑰匙,能夠打開長壽之門。科學研究早已證實,運動與長壽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我們運動時,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歡騰跳躍,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血液迴圈加速,為身體各處輸送著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新陳代謝加快,將體內的毒素和廢物一掃而空;肌肉力量增強,骨骼變得更加堅實有力。這一切,都在為長壽打下堅實的基礎。

運動還能調節內分泌系統,讓身體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如內啡肽。內啡肽被稱為“快樂激素”,它能夠讓人產生愉悅感,減輕壓力和焦慮,讓心情變得更加舒暢。良好的心態是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運動正是塑造良好心態的天然良藥。它能夠幫助老年人擺脫孤獨和抑鬱,讓他們在運動中找到快樂和滿足感,從而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老年人運動可不能“蠻幹”,找對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既享受到運動的好處,又不受傷。

健步走是最“百搭”的選擇,不需要特殊裝備,一雙軟底運動鞋、一套寬鬆的衣服就能出發。清晨或傍晚,沿著公園的步道慢慢走,腳步不用快,只要保持“能說話但不喘氣”的節奏就好。走的時候可以甩甩胳膊、活動活動肩膀,讓全身都動起來。家住老城區的劉爺爺每天都和老伴兒一起健步走,他們還發明瞭“聊天走法”——一邊走一邊聊家常,從兒女的工作聊到社區的新鮮事,不知不覺就走了一個小時,既鍛煉了身體,又增進了感情,可謂“一舉兩得”。如果膝蓋不太好,還可以用“杖步行走”,借助輕便的手杖分擔腿部壓力,走起來更穩當。

太極拳和太極劍則像“溫柔的運動”,特別適合喜歡安靜的老年人。它的動作慢悠悠的,抬手、轉身、下腰都講究“圓柔連貫”,就像在空氣中畫圈,既能拉伸肌肉和韌帶,又不會給關節帶來太大負擔。72歲的趙爺爺練太極已經十年了,他說練太極最神奇的是“練心”:“剛開始學的時候總想著‘動作對不對’,後來慢慢沉下心,跟著呼吸調整姿勢,心也靜了,以前總失眠,現在練完太極倒頭就能睡,第二天精神頭特別足。”現在不少社區都有太極班,跟著老師學,還能認識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讓運動變成一件熱鬧又開心的事。

如果喜歡“熱鬧”,廣場舞和交誼舞就是不錯的選擇。跟著歡快的音樂,和老朋友們一起抬手、轉身、踏步,身體跟著節奏動起來,心情也會跟著明朗。跳廣場舞不用追求“動作標準”,只要跟著大家的步伐,享受音樂和互動的快樂就好。住在幸福社區的張阿姨是廣場舞隊的“領隊”,她說:“以前退休在家總覺得空落落的,自從加入廣場舞隊,每天晚上和姐妹們一起跳跳舞、聊聊天,不僅身子不僵了,連性格都開朗了,兒女都說我‘越活越年輕’。”不過要注意,跳的時候別穿太硬的鞋子,選平坦的場地,避免跳過於劇烈的動作,讓快樂和安全一起“跳”起來。

對於身體基礎好、喜歡稍微“有點挑戰”的老年人,乒乓球、門球這類“輕競技”運動再合適不過。乒乓球需要眼睛盯著球、手跟著動,還得腳下靈活移動,能同時鍛煉反應力和協調性;門球則節奏舒緩,需要和隊友配合,既能活動身體,又能鍛煉腦力。68歲的孫叔叔是社區乒乓球社的“常客”,他說:“每次打球都像‘年輕了二十歲’,雖然體力不如年輕時,但和老夥計們一起‘比拼’,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渾身是勁’的感覺。”不過這類運動要注意控制時間,每次別超過一小時,打完球後記得拉伸放鬆,避免肌肉酸痛。

還有一些“居家就能做”的運動,適合天氣不好或者行動不太方便的老年人。比如坐在椅子上做“抬腿運動”:雙手扶著椅子扶手,慢慢抬起一條腿,保持幾秒鐘再放下,換另一條腿,能鍛煉腿部肌肉;或者站在原地做“踮腳尖”,雙腳併攏,慢慢踮起腳尖,再緩緩放下,重複幾次,能促進下肢血液迴圈;還可以用彈力帶做“手臂拉伸”,把彈力帶套在手上,慢慢向兩邊拉,鍛煉手臂力量。這些運動簡單易行,在家看電視的時候就能做,讓“運動”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小瞬間。

當然,老年人運動還有幾個“小提醒”:運動前一定要熱身,比如轉轉腰、活動活動手腕腳踝,讓身體“熱起來”再開始;運動時要“量力而行”,別和別人比,感覺累了就歇一歇,千萬別硬撐;運動後要及時補充水分,小口慢喝,別一次喝太多;如果有慢性疾病,最好先諮詢醫生,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制定運動計畫。

時光或許會在臉上刻下皺紋,但運動能讓身體保持活力,讓心態永遠年輕。運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更是老年人守護長壽的“秘密武器”。不需要追求多快的速度、多高的難度,只要每天動一動,讓身體在運動中舒展,讓心情在運動中愉悅,就能讓“長壽”不再是遙遠的願望,而是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活力日常”。從今天開始,穿上運動鞋,走出家門,去感受運動帶來的陽光與力量吧——你會發現,歲月雖老,活力不老,運動這劑“長壽良藥”,正讓每一天都充滿希望。

冬日長壽路:長輩們要穩穩跨過這幾道“坎”

霜降一過,北風就像揣著小刀子,刮得人臉生疼。社區裡晨練的老人少了大半,張大爺裹著厚棉襖坐在長椅上曬太陽,歎著氣說:“冬天就是道關啊,熬過去了,開春又是一條好漢。”這話不假,對老年人來說,冬天就像一場溫和卻持久的“考驗”,要想平平安安邁向新歲,得先穩穩當當跨過幾道“坎”。

躲不開的“溫差陷阱”

冬天的溫差就像個調皮的孩子,白天暖陽高照時,窗臺上的多肉都舒展著葉片;可到了傍晚,寒風裹著冷氣往骨頭縫裡鑽,連魚缸裡的魚都懶得遊動。老年人的血管就像用了多年的水管,遇冷容易收縮,遇熱又容易擴張,一冷一熱間,血壓就可能像坐過山車,忽高忽低。

清晨是最容易“中招”的時段。被窩裡暖融融的,猛地掀開被子起床,冷空氣“嗖”地鑽進領口,血管一收縮,頭暈、心慌可能就找上門來。不如學王奶奶的辦法:醒後先賴床三分鐘,伸伸胳膊蹬蹬腿,讓身體慢慢“蘇醒”;穿衣服要像“剝洋蔥”,一層一層加,別嫌麻煩,等走到客廳,再根據室溫脫掉最裡面的薄毛衣。

出門更是要“武裝到牙齒”。帽子護住耳朵,圍巾捂住脖子,手套裹住指尖——這些地方就像身體的“小視窗”,冷風專從這裡往裡鑽。樓道裡和戶外溫差大,開門前先在門後站一會兒,讓身體適應一下外界的溫度,再慢慢挪步出去。就像給植物移盆,得先讓它在新環境旁“過渡”幾天,才不會蔫掉。

適度鍛煉,活力是保障

冬天,老年人的運動也是一道需要跨過的坎兒。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改善心情,但運動的方式和強度需要特別注意。

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
老年人可以選擇一些溫和的運動方式,比如散步、太極拳、瑜伽等。早晨,陽光明媚的時候,去公園散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放鬆心情。下午,和老伴一起練練太極拳,既能鍛煉身體的協調性,又能修身養性。

控制運動強度
老年人的運動強度要適中,不要過度勞累。一般來說,每次運動30分鐘左右,微微出汗即可。運動前要做好熱身,運動後要做好放鬆,避免肌肉拉傷。

注意運動安全
冬天,地面容易結冰,老年人運動時要注意安全,避免滑倒。可以選擇在室內運動,比如在客廳裡做簡單的伸展運動,或者跟著健身視頻做簡單的瑜伽動作。如果一定要在室外運動,一定要穿防滑鞋,選擇平坦、乾燥的地面。

藏在舌尖的“營養迷局”

冬天的餐桌總少不了燉肉、醃菜、臘味,香氣能飄滿整棟樓。但對老年人來說,這些美味裡藏著“隱形的坑”:燉肉太油,吃多了血脂容易高;醃菜裡的鹽超標,悄悄加重腎臟負擔。就像給花施肥,施多了燒根,施少了又長不好,得拿捏好分寸。

李爺爺的“冬季食譜”就很值得借鑒。早上一碗雜糧粥,小米、燕麥、南瓜混在一起,煮得稠稠的,既暖胃又好消化;中午的燉菜裡,五花肉只放兩三塊提香,剩下的全是蘿蔔、白菜、豆腐,吸飽了肉香卻不油膩;晚上喝碗蔬菜湯,西蘭花、番茄、雞蛋煮一鍋,清淡卻透著鮮。他說:“冬天吃飯,就像給身體‘添柴火’,要慢慢添,別一下子塞太多,不然燒不起來還容易嗆著。”

還要記得給身體“補水”。冬天出汗少,很多老人懶得喝水,結果嘴唇乾裂、大便乾燥,整個人都覺得“燥”。其實可以換種方式補水:上午泡杯菊花茶,加點枸杞;下午吃個蒸梨,潤潤喉嚨;晚上煮鍋銀耳湯,黏糊糊的湯汁裡全是水分。就像給乾裂的土地澆“霧狀水”,慢慢滲進去,比猛灌一通更管用。

繞不開的“情緒低谷”

冬天晝短夜長,窗外黑得早,屋裡亮得晚,老人很容易覺得“悶得慌”。王大爺就說過:“天一冷,連老夥計們都不怎麼聚了,在家待著待著,心裡就像堵了團棉花,喘不過氣。”這種“情緒感冒”比真感冒更難纏,時間久了,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香。

破解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張阿姨每天下午都給遠方的孫女打視頻電話,看孩子在鏡頭裡蹦蹦跳跳,聽她奶聲奶氣地喊“奶奶”,心裡的烏雲一下子就散了;劉爺爺迷上了拼圖,坐在燈下一塊塊拼,拼完一幅就裱起來掛牆上,看著滿牆的成果,成就感滿滿的;還有些老人湊在一起學剪紙、練書法,手裡忙著,嘴裡聊著,日子過得充實又熱鬧。

就像給房間開窗通風,心裡的“悶氣”也得找個出口。別總憋在家裡,哪怕下樓取個快遞,在社區裡站一會兒,看看別人遛狗、聊天,也能讓心情鬆動不少。冬天的快樂,往往藏在那些微小的互動裡,一聲問候,一個笑臉,都能像炭火一樣,給心裡添點暖。

雪落下來的時候,社區的松樹裹著白棉襖,卻依然站得筆直。老年人的冬天,也該像這松樹一樣,懂得避開寒風,卻不停止生長。跨過溫差的坎,吃好每一頓飯,動起每一個關節,放開每一份心,就能在冬天裡攢足力氣,等開春的時候,又能精神抖擻地走在陽光下,看花開花落,聽鳥叫蟲鳴。

長壽從來不是急出來的,而是一點點“熬”出來的,熬過冬天的考驗,才能迎來春天的生機。這個冬天,願每位長輩都能穩穩當當,把日子過得像爐上的慢火,溫吞卻持久,熬出屬於自己的綿長歲月。

探尋60 歲後的長壽密碼:免疫力與身體機能的奧秘

免疫系統的”不老軍團

擁有長壽體質的人群體內,T細胞像永不退役的特種兵,保持著精准識別病原體的敏銳度。他們的B細胞兵工廠能持續生產高品質抗體,甚至對新型病毒也能快速回應。這種免疫記憶的超強續航能力,使得他們的免疫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10-15歲。

秘密藏在染色體末端的端粒上。這些”生命計時器”在長壽者體內消耗速度比常人慢30%,端粒酶活性如同細心的修理工,不斷修復DNA損傷。血液中流動的年輕因數——GDF11蛋白,濃度比同齡人高出20%,讓器官保持青春活力。
免疫力強的特徵:守護健康的盾牌

在60歲這個階段,免疫力強的人有著一些明顯的特徵。首先是良好的睡眠品質。他們每天能按時入睡,一覺到天亮,醒來後精神飽滿。睡眠就像給身體充電,充足的睡眠能讓免疫系統得到修復和強化,就像給盾牌加固一樣,抵禦各種病菌的入侵。
還有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瑣事和身體的變化,他們總是能保持微笑,不焦慮、不抱怨。研究發現,情緒對免疫系統有著重要影響,樂觀的心態能促使身體分泌有益的激素,增強免疫力。就像陽光能驅散陰霾,積極的心態能讓身體充滿活力。

規律的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們飲食均衡,不挑食、不暴飲暴食。每餐都有蔬菜、水果、優質蛋白質,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能增強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優質蛋白質則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建造盾牌的材料,不可或缺MAXMAN評價

良好的睡眠品質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重要過程。60歲後,如果能保持安穩的睡眠,說明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強。良好的睡眠不僅能增強免疫力,還能延緩衰老,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健康的口腔和聽力
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60歲後,牙齒數量多、咀嚼功能好,是長壽的重要標誌。此外,聽力的保持也與大腦健康密切相關。聽力好的人,老年癡呆的風險更低。

積極的生活態度
長壽者往往心態平和,性格開朗,善於應對生活中的壓力。這種積極的心態不僅能減少心理壓力對身體的損害,還能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

如何保持長壽體質和強免疫力

(一)均衡飲食
60歲後,飲食應更加注重營養均衡。每天攝入不少於12種食物,每週不少於25種,包括穀薯類、蔬菜水果、魚禽肉蛋奶和大豆堅果。同時,保持清淡口味,減少鹽、油、糖的攝入。

(二)適度運動
適度的運動是保持健康的關鍵。每週進行3-5次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每次30分鐘以上。此外,力量訓練和柔韌性練習也能增強肌肉和骨骼健康。 每週3次的水中太極能啟動FOXO3長壽基因,水流阻力讓肌肉在溫柔對抗中重生。地中海飲食中加入紫蘇籽油,其α-亞麻酸能使細胞膜年輕化,效果堪比給器官敷面膜。每天20分鐘的”落日冥想”,能降低皮質醇水準42%,讓免疫細胞在寧靜中蓄能。

(三)保持良好心態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釋懷生活中的煩惱。多與朋友交流,參與社交活動,不僅能減少心理壓力,還能增強免疫力。

(四)規律作息
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每天保證7-8小時的高品質睡眠。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身體的自我修復,增強免疫力。

(五)定期體檢
60歲後,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定期體檢能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做到早預防、早治療。

60歲後,身體機能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心態,我們依然可以擁有長壽體質和強免疫力。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適度運動、規律作息和積極心態,不僅能延緩衰老,還能讓生活更加健康、快樂。讓我們用智慧和行動,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擁抱長壽和健康的人生!

中老年男人的眉毛變長,與“長壽”有關嗎?如何保養我們的眉毛?

上了年紀的人不僅通過外貌變化可以察覺到衰老信號,就連內部器官也功能降低,每頓飯攝入的食物量減少、排便難度增大、排尿沒有那麼順暢,這些都是走下坡路會發出的警告。另外,不少中老年男性眉毛變長,跟年輕男性相比眉毛明顯改變,這種變化暗示什麼呢?

許多人發現自己的眉毛變長,但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實際上,隨著年齡增長眉毛越來越長是正常的表現。因為身體多個部位的毛髮都有不斷生長的現象,頭髮相比其他部位的毛髮長得更快,因此需要一兩個月修剪一次。
费洛蒙信息素
香水佛羅蒙
雪茄香水
玫瑰女士香水

而眉毛的生長週期比較短,每隔幾個月才會更新一次,沒辦法短時間內變長許多,而到了中老年階段眉毛自然比年輕時要長一些。

另外,有的男性到了中老年階段依然有足夠的雄性激素分泌,不僅保持性功能良好,毛髮相對生長速度快一些,也顯得濃密,因此,比那些雄性激素分泌量少的男性或者女性來說眉毛會顯得更長,這些是激素作用會有的結果。但只要不是持續過量分泌,不會帶來影響。

那到了中老年,眉毛為什麼會突然變長呢?

首先,眉毛的生長是與遺傳因素有關的,尤其是突然變長。家族中的遺傳基因會使眉毛比較旺盛,而且多見於家庭成員中的男性,變長的位置也多見於眉毛的兩端。其次長眉毛的另一個影響因素是身體內的激素。長眉毛多見男性,這是因為男性的雄激素分泌一般比較旺盛,這會促進體毛的生長,其中就包括面部的眉毛。

因此,眉毛越老越長也要當心是雄性激素分泌過高,雖然影響不大,但是也要根據自身情況作出判斷,可以到醫院檢查激素六項,避免影響身體健康。

另外,眉毛的生長品質也和皮膚下的毛囊、毛乳頭有關。局部毛囊出現營養不足也會導致眉毛變長的情況,必要的話,可以到皮膚科做相應的檢查。

總之,在我們人體的老化過程中,加上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各處毛髮的生長細胞都會出現一定的退行性變化,這就會導致人體出現白眉、長眉的表現。所以把長眉毛當作是長壽的象徵,還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眉毛有三種異常,需警惕!

雖然眉毛長長就像是白頭發、老年斑一樣,是衰老的象徵,只要沒有其他不適,我們只能平靜地接受它。但是如果眉毛有以下三種異常形態,還是要警惕起來!
1眉毛脫落

如果在沒有揉搓等外力因素影響下,眉毛總是無緣無故地脫落,可能是氣血虛,屬於體質原因。如果是眉毛外1/3處脫落,可能是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或腦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這些疾病會影響人身體正常的代謝功能,使眉毛脫落。

另外像麻風、斑禿、癌症等疾病也會引起眉毛脫落,所以發現眉毛異常脫落,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以免錯失眉毛發出的“健康求救信號”

2眉毛變白

如果不是因為年齡原因而發現自己頭髮變白,可能是白癜風的前兆。白癜風作為一種常見的色素皮膚病,最顯著的發病特徵就是局部有白斑,身體,毛髮變白。如果發現頭髮、眉毛、其他處的體毛突然變白,也要及時就醫。

3眉毛枯燥

眉毛乾燥異端也屬於眉毛的異常形態。

如何保養我們的眉毛?

1.不拔眉毛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眉毛不好看,就會用鑷子或者夾子來拔眉毛。但是我建議大家不要這樣做,因為眉毛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眉毛周圍有很多細小的神經。所以很多人在拔眉毛的時候會流血,很容易被感染。嚴重的甚至會發生毛囊炎,影響我們的視力。

2.定期清潔

眉毛根部有皮脂腺,時不時會分泌油脂,如果不及時清潔眉毛,油脂容易堵塞附近的毛孔。這樣就很容易誘發粉刺,不利於眉毛的正常生長和皮膚健康。

眉毛不僅能影響顏值,對眼睛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更能反映出一些健康問題。如果覺得眉毛過於濃密,影響美觀,其實可以適當修剪一下,但切記不要把眉毛拔過頭。

胖一點的老年人壽命則更長嗎?老了到底如何才能長壽?

很多人討論日後老了到底如何才能長壽,能讓自己活的時間長一些,拿的養老金更多一些,也可以為下一輩營造更好的條件。有些人表示千金難買老來瘦,如果說老了以後身材可以瘦一些,這樣才是健康的,也有人表示,胖一點的老年人壽命則更長,這種胖瘦與健康壽命之間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但是從來沒有哪一種言論真正說服另一種言論,所以說在這裡與大家科普一下壽命與體重之間的關係。

老年人體重下降超過10%,當心死亡風險升高
壽命與體重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但這個關係並不是那麼簡單直接的,以下是一些關於壽命與體重關係的研究和觀察結果,陰莖增大膠囊使用效果

1、較輕的體重可能與更長的壽命有關:根據一些研究,相比於肥胖者和超重者,稍微較輕的人體重可以與更長的壽命有關聯。這可能是因為肥胖和超重可以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從而縮短壽命。

2、但是過度的瘦也可能對健康不利:相比較過度的肥胖,過度的瘦也可能增加某些疾病的發生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等。

50歲以後,如何衡量自己的胖瘦?

根據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在2021年發表在國際期刊《流行病學年鑒》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從1948年開始對四千多名實驗者進行追蹤調查,發現50歲以後微胖但體重相對穩定的人壽命更長。這表明中老年人的體重並非唯一的衡量標準。
那麼中老年人應該如何判斷自己的胖瘦呢?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了一個計算公式:BMI(體重品質指數)=體重(kg)/身高(m)的平方。根據該公式,建議中老年人的BMI值保持在20至26.9之間MAXMAN增大膠囊宅配

以一個例子來說明:假設一個人的身高為165cm,體重為55kg,那麼他的BMI值為20.2,處於正常範圍內。

超重、過度肥胖,哪些招致哪些疾病?

過度肥胖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概率,影響壽命。
體重超標人群多數都伴有高血脂,血脂異常可能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脂肪肝、冠心病和肝功能損害等疾病。過度肥胖還會導致胰島素抵抗,不僅會進一步加重肥胖,還會引起糖耐量異常和糖尿病。
而糖尿病又會引起大血管疾病、高血壓,微血管疾病和中樞以及周圍神經損傷等。
而高血壓又可能引起靶器官功能損害,尤其是心、腦、腎功能的損害,容易出現腦出血、心肌梗死、腦梗死和腎功能不全等及疾病。

老年人怎麼維持正常體重?

過瘦的老人應當適度增加體重。除一日三餐之外,可增加2-3次簡餐;食用牛奶、堅果等能量較高的食物;適量運動,可以增加食欲;調節心情,保證充足的睡眠。

對於過於肥胖的中老年人來說,應當適度減重。可以多吃水果、蔬菜、魔芋等低能量食物;少吃糖果類以及含糖飲料等高能量食物;多喝綠豆、玉米等雜糧粥;適量減少肥肉、內臟等動物脂肪的攝入,每天堅持運動。

米飯VS饅頭哪個更有營養?碳水化合物含量攝入過低可能會減壽?

在一日三餐中,主食的地位不可動搖,為機體提供能量。但因為近幾年人們對主食的想法越來越偏見,甚至以不吃主食為健康方式,似乎變成了“萬惡之源”的它,離生活日漸變遠。更在一項最新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公共衛生》中發佈的研究報導:主食吃太少,會減壽4年!

該實驗主要涉及的是在美國有15萬名的成年群體中,分別來自北美、亞洲等人體實驗,發現攝入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壽命有密切關係。在攝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為低、中、高裡,最建議的是中等,即死亡率最低。尤其是50歲以後,若碳水化合物含量攝入過低,可能會減壽4年。

並且,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過的研究發現,對於中老年人應適當增加主食攝入,如此才能夠降低相應的死亡概率。由此可見,主食不宜吃得過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身體健康或者是預期壽命。

米飯VS饅頭,哪個更有營養?

其實,米飯和饅頭的營養成分總體相差不大。根據資料,同等重量的稻米(大米)和小麥粉(特精粉)含有的三大營養素相差無幾,同時其他營養素如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鐵、鈉等的含量也基本類似,因此從營養角度來看米飯和饅頭實際相差不大,不必過於糾結。

米飯VS饅頭,哪個升糖更快?

很多人認為饅頭升血糖速度要比米飯快。實際上,饅頭和米飯的升糖指數(GI)非常接近,對升糖的影響沒有特別大的差異。

米飯VS饅頭,哪個更易發胖?

資料顯示,每100g米飯的熱量為474KJ,碳水化合物約為26.4g;而每100g饅頭的熱量為976KJ,碳水化合物約為50.9g。由此可見,同等饅頭的熱量約為米飯的2倍,因此饅頭更容易讓人發胖。所以對比下來不難發現,米飯和饅頭的差距沒有特別大。很多人之所以認為吃主食越吃越胖,主要是選擇了一些熱量高、易發胖的主食!

牢記4點,健康吃主食!

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應該能看出,我們平時還是應該吃點碳水化合物的。至於每天吃多少碳水化合物,那要看每天消耗的熱量。

假如一個人每天消耗的熱量是3000大卡,那從碳水化合物從攝取的熱量在1500卡左右,1克碳水化合物的熱量大約是4大卡,這樣算每天需要吃375克的碳水化合物。

其實,碳水化合物並不是洪水猛獸,要想健康吃主食,需要注意以下4點:

控制主食的攝入量:

根據《柳葉刀》公佈的研究,成年人每天攝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應該控制在50%。由於我們每天除了吃主食以外,還可能會吃別的碳水化合物,因此主食的量應該控制在50%以下。具體吃多少,還需要結合個人的情況而定。

降低主食的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是專門用來反應升糖快慢的一個名詞,食物的升糖指數越高,那就越容易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由於我們現在吃的米麵都是精製的,所以其升糖指數比較高。為了降低升糖指數,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在裡面加入雜面、蔬菜、肉類等。

在吃主食的時候,也可以在裡面加點酸性物質,比如醋、檸檬汁等。酸性物質除了能夠幫助消化之外,還可以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

主食不要加工的太細、太爛:

主食如果加工的太細、太爛,那它的營養物質不會丟失一部分,而且也容易增加食物的升糖指數。當我們吃了這類主食以後,血糖就會快速升高。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血糖,就會促進胰島細胞分泌大量的胰島素。胰島素降低血糖的機制之一就是促進糖類轉化為脂肪,而這無疑不利於減肥。因此,我們在製作主食的時候,注意不要加工的太細、太爛。

用雜糧替代部分米麵:

我們平時吃的米麵,大都是精加工的,姨因此它們的升糖指數也高。

長壽的秘訣就是懶,老年人越懶越長壽嗎?

我們身處一下和平盛世的年代,同時也處於一個生活水準極大提高的時代。和平穩定的環境、充足富裕的生活,讓我們感慨人生的美好。健康長壽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人們的追求。雖然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但是通過積極主動地養護身體,減緩衰老速度、提高生活品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特別是到了60歲以後,一定要加強身體的調養。
衰老是大自然當中的規律,是每個人無法逃脫的事情,尤其是過了60歲,更應該讓自己過得順心如意,才能夠讓身體健康。

導致人體加速衰老的3個因素

1、缺乏運動

有著女性平時比較懶,如果不上班或者是不上學的話,就會一整天的呆在家裡和宿舍,一旦缺乏了運動,我們身體中的很多毒素就不能及時的排出體外,經常運動可以讓自己的皮膚變得更加緊致富有彈性。
2、缺少睡眠

成年人平均每個晚上需要7到8個小時的高品質睡眠來保持健康,記住只要3個晚上睡眠不足免疫系統就平均降低60%的功效,沒有每晚足夠的“恢復時間”你的身體將每況愈下而精疲力竭,走向身體失衡和患病的道路。

2、飲水太少

水分在人體的代謝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分過少的人尿液也就會相應地減少,毒素也難以被及時排出,日積月累的堆積,自然也會讓人看起來更加地衰老。
年過六十,應該“勤快”一點還是“懶”一點?

按照平常的思路,人應該勤快一點,但是有個詞叫過猶不及,適當慢一點、懶一點,或許對身體更有利。尤其是上了年紀後,身體跟不上節奏,過分勤快反而不是好事。因為,懶就是選擇輕鬆的、穩妥的生活態度,是一種節制、賦閑。

鍛煉時要學會偷懶,挑簡單的做

平時到廣場上鍛煉身體,每個老人都拿出看家本領,拉筋壓腿、引體向上、俯臥撐,把不服老寫在臉上。事實上高強度的運動不適合老胳膊老腿,大部分老人沒有運動基礎,也不是專業運動員,所以現在慢跑、快走、騎車等相對悠閒一點的運動更有利於保養。
睡覺也要學會偷懶,懶得早起

菜市場、超市趕早買菜的大多是大爺大媽,他們往往五六點就起床出門了。其實上了年紀後要睡會懶覺,對身體有好處。
吃飯要適當偷懶,懶得精細加工

老年人吃粗茶淡飯,身體更健康,那些精細加工的麵條、饅頭,放了很多油鹽糖的飯菜,吃多了對身體不好。簡單烹飪蒸煮就很有營養,腸胃吃起來也沒有負擔。沒有必要每天都準備很多調料,一道一道加工。
洗澡適當偷懶,皮膚不容易乾燥

洗澡過勤對皮膚反而產生了危害,秋冬皮膚乾燥,簡單沖洗即可,給身上去掉異味即可,還要適當用身體乳保濕。另外,老年人洗澡時間過久,對心肺也有影響,要適當控制。

但是頭髮和皮膚要區分開來,有的人身上很幹,但是頭髮出油快,可以單獨把頭皮髮絲清潔一下,及時吹幹。

養成喝茶習慣,每天喝三杯茶

茶,不但還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各種氨基酸,同時還是維生素的高手,維生素A、C和E全部都有,這些都是抗衰老必備的元素,人一天喝3杯茶最合適。
早上9點,喝花茶

第一杯是早茶,適合早飯後9點到10點飲用,可以起到提神、排毒、抗疲勞的作用,是3杯茶中最重要的。

早茶最宜選花茶,鮮花的濃鬱和新茶的清香,能夠芳香醒腦,對一天精神都有提升作用。
玫瑰花,最易肝氣鬱結,玫瑰能調理肝氣,富含維生素C,可以抗氧化,改善皮膚老化。

茉莉花,芳香醒腦,茉莉花在各種花草茶中,香氣最為醇厚,是春季飲茶之上品。喝茉莉花茶除了可以安定情緒、振奮精神,還能健脾化濕、減輕腸胃不適及和胃痛。

老了生病很正常?“小毛病”正在偷走老年人健康和壽命.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爸媽的年齡越來越大,我們的身體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有時會出現一些疾病,身上時不時的就會有點不舒服,大多都會選擇忍忍,總覺得過段時間就好了,但殊不知往往很多小毛病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演變成大問題,到了那時候就追悔莫及了。

口腔疾病

老了牙齒會處於脫落的狀態,其實老年的口腔疾病發病率是較高的,因為隨著年齡大,牙周病,牙齦炎,牙齒鬆動等情況都開始出現,據相關的調查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牙齒在20顆以上的會更加的長壽。

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腔衛生,每天定時的刷牙,每天用溫水進行漱口,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的牙科檢查,發現口腔疾病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骨質疏鬆

不少小毛病正在偷走父母的健康以及壽命,例如骨質疏鬆。看似只是骨骼密度下降,骨頭變得脆弱,但實際上隱患無窮無大。

大部分人在55歲後身體衰老進入加速期,鈣質會不斷流失,有的人消化系統功能下降,鈣質吸收能力還變差,流失的量多,吸收的量少,失去平衡後容易缺鈣。長時間缺鈣影響會誘發骨質疏鬆症,常見情況是某個部位的關節,骨骼等有疼痛感,嚴重時還會脊柱變形,容易骨折,可不要小看。

眼睛疾病

眼睛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外界,還可以調節人體的生理機能,保護我們的視力。但是,由於人們不注意保護眼睛,眼睛疾病也越來越多。眼睛疾病的不重視恐失明,可能導致失明,甚至永久性失明。這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正常生活,而且還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健康。因此,老年人應該定期檢查自己的眼睛。定期的檢查可以幫助老年人及時發現眼睛疾病,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治療。

疼起來要命的“牙齒痛”,及時去醫院治療

在人體的發展階段,會經歷一次換牙過程,年輕人經常吃辛辣食物,再加上熬夜上火,很容易誘發牙齒痛,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牙痛並不是大事,很多時候熬熬就過去了。實在不濟,也可以吃些消炎藥。

年輕人可能感覺牙齒痛還可以長時間耗,老人則不一樣了,上了年紀的老人如果長時間牙痛,即使吃了消炎藥也不見減輕,那很有可能是身體發生了一系列問題,需要父母的子女提高警惕,儘快去專業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在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中,諸如:心腦血管疾病、慢性支氣管炎、骨關節炎等疾病,炎症的痛感會通過人體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擴散,而疼起來要命的“牙齒痛”只是一個表像,當慢性疾病經歷一段時間發展,可能會加速老人的衰老速度,更嚴重的會致死。

因此,為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老人需要摒棄牙痛不是病的錯誤觀念,定期去正規牙科醫院做牙齒護理。可以讓醫護人員進行洗牙、洗掉牙菌斑和牙結石,然後對於牙根部的炎症進行消毒處理。如果老人有慢性病和消化系統疾病,一定要認真檢查牙痛的病灶位置,儘量杜絕酒精和糖分的過多攝入。

人到中年,怎樣才能保持健康?

陽光多曬一些

人到了中年,要多出去走走,多曬曬陽光,要知道,人到了中年以後,鈣的丟失會變得更加的明顯,而老年人則有足夠的時間來曬曬太陽,看看報,這是一種非常不錯的生活方式。適當的多曬曬陽光,可以幫助人體產生維生素D,防止發生骨質疏鬆症,但是在陽光太熱的情況下,儘量不要外出,因為紫外線對人體的危害很大。

營養要補充

年紀大了,身體的骨骼也開始在衰老,衰老以後,走幾步路就會出現關節疼痛,不得不休息一會在走路,這樣的生活品質很低。而出現這個問題主要的原因是骨骼缺少營養,補充骨骼營養用曲那丁肽,裡面所含多種營養成分,都是骨骼需要的。能幫助中老年人改善類風濕、關節炎、骨質疏鬆等各種骨關節問題。其實它就像益生菌一樣,是身體不能缺少的,益生菌對腸道好,而曲那丁肽對骨骼好。只有骨骼健康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壽命就能得到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