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能殺死癌細胞,是抗癌“神器”?蒲公英對甲狀腺結節有什麼好處?

甲狀腺結節是怎麼形成的?門診上經常有患者提出類似的問題。一般而言,一個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指的是家族遺傳的背景,一般無法改變,而外因包含有感染的因素、生活習慣的因素等。對於甲狀腺結節而言,外因之中,情緒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長期的焦慮、抑鬱、緊張、生氣等等,都會對甲狀腺結節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對於一些朋友而言,如果有上述的不良情緒,一定要去合理的管控。而對於存在甲狀腺結節的朋友而言,更要去積極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否則您的甲狀腺結節會進一步的增大。

為什麼會患上甲狀腺結節?  

自身免疫: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時很容易併發甲狀腺結節。
壓力過大:長期的抑鬱、高壓、緊張、勞累都容易引起甲狀腺結節。
碘攝入過多:長期進食高碘的海鮮、紫菜、海帶,食物添加碘鹽過多引起碘過量,造成結節。
放射性接觸:放射性接觸是甲狀腺結節甚至是甲狀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遺傳:家族中如果有此病,其子女患病比率會相對增高。

蒲公英能治疗甲状腺结节?不想结节癌变,3类食物爱吃也要管住嘴一、蒲公英能治療甲狀腺結節?

民間有不少關於蒲公英的傳言,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說蒲公英具有消炎解毒作用,對於甲狀腺結節患者而言是個“福音”,經常喝蒲公英可以消結節,然而這個說法真的可信嗎?

的確,蒲公英屬於中藥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尿以及消炎去火功效。但對於有甲狀腺結節的患者而言,不能完全依靠喝蒲公英水來治病,它最多只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更多的只是調理體質,不能代替專業的治療。

罹患甲狀腺結節的患者,如若盲目的只吃蒲公英來抗病,很可能會引起病情持續發展、進一步惡化,對於自身健康會帶來額外的風險,不建議這麼做。

再加上蒲公英並不適合所有人,一些本身胃腸道功能不好、體質寒性的人來說,食用蒲公英反而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出現。要想早日消除甲狀腺結節,及早就醫才是最佳選擇。

蒲公英能治疗甲状腺结节?不想结节癌变,3类食物爱吃也要管住嘴
二、蒲公英還能殺死癌細胞,是抗癌“神器”?

網路上近日新興的傳言稱,加拿大科學家發現蒲公英根可以在48小時內殺死98%的癌細胞。該傳言一出,令無數人為之振奮,很多人抓緊去買了蒲公英打算回來吃,希望以此來起到抗癌的作用。

但是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一個小小的蒲公英竟是抗癌神器?那怎麼醫生還沒大肆宣傳讓大家趕緊吃蒲公英呢?

事實上,這個文章非常斷章取義,研究的確存在。但僅針對試管內的癌細胞和部分動物,人體身上的實驗還在進行當中,沒有確切的結論。再加上研究中使用的是蒲公英根的提取物,不能直接和蒲公英劃上等號,直接說蒲公英具有抗癌作用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目前醫學界沒有任何的研究證明蒲公英等野菜具有抗癌作用,植物內的確含有烷化劑、抗代謝鮪等物質,這些物質對於癌細胞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但“任何不談劑量的說法都是在耍流氓”,植物內的提取物多濃度較高,且是從很多植物內提取出來的。單株植物內所含有的量非常有限,想要依靠食用這些植物來抗癌,需要食用幾千克甚至是幾十千克的量,食用後身體還不一定能吸收,所以勸大家還是省省吧!

想要抗癌還是得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包括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以及定期體檢等,沒有捷徑可走。

蒲公英能治疗甲状腺结节?不想结节癌变,3类食物爱吃也要管住嘴
三、常喝蒲公英泡水,這些好處看得見

雖然不能治療甲狀腺結節,也不能殺死癌細胞,但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本草新編》記載:“蒲公英潰堅腫,消結核,解食毒,散滯氣”。

對於一些經常容易上火的人而言,喝蒲公英水可以起到不錯的去火消炎效果;

尿道炎患者主要是由於炎症感染引起,而蒲公英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尿道炎患者適當的服用蒲公英可幫助輔助治療病情;

還有部分女性由於體內肝火旺盛,繼而誘發了乳腺結節、增生發生,這種情況下可以適當的喝蒲公英水,能起到一定的預防和改善作用。

雖然說蒲公英可以給身體帶來不少好處,但是它不適合所有人,一些本身腸胃功能差、容易腹瀉的人要避免吃蒲公英,容易加重本身的症狀;

還有就是一些本身久病、體質虛弱的人而言,也不建議吃蒲公英。因為蒲公英是寒性物質,虛弱人群服用可能加重病情,還可能誘發其他疾病。

因此,生活中不可盲目服用蒲公英,在喝之前要瞭解清楚服用禁忌,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蒲公英能治疗甲状腺结节?不想结节癌变,3类食物爱吃也要管住嘴
四、不想結節癌變,食物再愛吃也要管住嘴

第一、花椒。患有甲狀腺結節,要注意禁食花椒,因為花椒容易刺激甲狀腺,加重結節病症,影響恢復。
第二、辣椒。辣椒也具有較強的刺激性,需要忌口。建議甲狀腺結節患者多吃清淡、無刺激性食物,如番茄、黃瓜、西蘭花等。
第三、甲魚。患有此病還要注意禁食甲魚,因為甲魚中碘含量較高,過量食用容易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影響健康。
第四、海帶。海帶也不建議患者食用,因為海帶中碘元素含量也很高,吃多了不利於疾病恢復。
第五、螃蟹。螃蟹屬於高蛋白、高膽固醇食物,吃多了易引發併發症,危害健康。所以說螃蟹也是甲狀腺結節患者的飲食禁忌,不可觸碰。
第六、紫菜。紫菜中碘元素含量也很高,不宜觸碰。除此,還有一些高碘食物需要患者忌口,如蚶幹、蛤幹、幹貝、帶魚等。

蒲公英能治疗甲状腺结节?不想结节癌变,3类食物爱吃也要管住嘴

患有甲狀腺結節,在飲食上一定要格外注意,少吃或不吃含碘量較高的食物,以免危害健康。除此,還有對甲狀腺有刺激作用的食物,患者也要遠離,不宜觸碰。只有做好這些禁忌,才能減少飲食危害,更好的實現健康恢復。另外在此病恢復期間,患者還要注意做好其他防護,如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熬夜、避免抽煙酗酒、按時服藥、定時檢查甲狀腺功能等,做好這些都能輔助醫治,促進疾病恢復。

耳朵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如何科學處理?

閑著的時候會不自覺的伸出小指,摳耳朵裡面。有些強迫症患者也喜歡用棉簽掏耳朵。看到棉簽上乾淨了心裡才舒服。這說的是不是你?人們可能會說,經常掏耳朵,也是為了乾淨。耳朵老是發癢才會想要掏耳朵。耳朵是非常重要的聽覺習慣,也能反映身體健康狀況。從傳統醫學方面出發,耳朵上遍佈穴位,一旦哪方面出現問題,很可能是疾病發出的信號。人們在痛感與瘙癢之間傾向於前者,認為痛才是病,瘙癢不適,選擇忍耐,事實上這種認知比較片面。那麼問題來了,耳朵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如何科學處理?耳朵里面经常发痒?提醒:别以为是小毛病,或是4种疾病“警报”

耳朵老是癢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第一,耳朵裡耵聹腺比較旺盛,分泌過多的耵聹,在耳朵內可能會引起局部的皮膚瘙癢,平時要適當的進行清理,如果耳朵裡的耵聹太多或者形成硬塊,必要時可到醫院請專業醫生清理。
第二,炎症性耳道疾病也會引起耳朵發癢,比如黴菌性外耳道炎典型症狀是發癢,建議到醫院把黴菌性的團塊和分泌物清除,使用局部藥膏或全身用藥對症治療。
第三,過敏體質的人群如果接觸到過敏物質,也可能會引起外耳道皮膚發癢,比如外耳道濕疹等。

耳朵里面经常发痒?提醒:别以为是小毛病,或是4种疾病“警报”
一、掏耳朵對耳道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很多人都會用手指、棉簽或掏耳棒等來掏耳朵,但其實醫生都不建議自行掏耳朵。我們常說的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是耳道耵聹腺的分泌物。耳屎其實是個“好東西”,可以潤滑耳道,保護外耳道皮膚,還能防塵防蟲、消滅細菌,保護耳道免受水滴、沙石等刺激。

一般情況下,耳屎會隨著嘴巴張合、咀嚼等動作自行脫落排出,是無需刻意清理的。

自行掏耳朵,如果操作不當會帶來很多危害。亂掏耳朵,耳屎可能會越掏越深,造成耳道堵塞,導致聽力下降。而且耳道的皮膚很薄又脆弱,經常掏耳朵可能會因摩擦而損傷耳道皮膚,引起耳道發炎。

另外,如果用不乾淨的工具或者手去掏耳朵,可能會把微生物帶到耳道內而造成耳道受感染。耳道一旦發炎,會出現耳朵疼痛、腫脹、耳道流膿或結痂等症狀。掏耳朵時如果用力不當,還可能會造成鼓膜穿孔,引發耳鳴、聽力下降,甚至是顱內感染。

耳朵里面经常发痒?提醒:别以为是小毛病,或是4种疾病“警报”
二、為什麼耳道會經常發癢,4個原因很常見

引起耳道發癢的原因有很多,常見原因有細菌感染、真菌感染、耳屎或外耳道異物刺激、過敏反應

有些人因為外耳道受到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而出現發癢、疼痛、流膿等症狀;

有的人耳朵發癢跟真菌感染有關,因為外耳道結構像略曲折的管子,一旦局部潮濕且時間久了,就很容易會繼發真菌感染;

有的人耳朵癢是因為耳屎積聚成硬塊或是外耳道有異物,容易刺激外耳道皮膚,從而引發炎症而造成耳道發癢;還有的人耳朵癢是因為耳朵局部皮膚濕疹(多見於吃母乳的嬰幼兒)、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反應引發的。

耳朵里面经常发痒?提醒:别以为是小毛病,或是4种疾病“警报”
三、耳朵裡面經常癢,或是4種疾病表現,別忽視

耳朵如果經常覺得癢或者巨癢無比,千萬別以為淘一淘就能解決,有時候很可能是疾病的徵兆,需要對症治療。

皮膚過敏:部分人屬於過敏體質,一旦接觸了過敏原或者飲食不健康,耳朵皮膚就容易過敏而導致發癢。在皮膚過敏的時候,除了有瘙癢症狀外,皮膚也會明顯發紅。

外耳道濕疹:如果耳朵莫名地發癢,需要考慮是否存在外耳道局部濕疹的情況,外耳道濕疹可能跟過敏反應、個人衛生等有關,有的人是因為使用滴耳藥、洗髮水等引起的,有的人是因為中耳或外耳炎症引起的。

如果本身身體比較敏感,又不注意個人衛生,耳朵皮膚狀態就容易變差而出現濕疹。外耳道濕疹的常見表現為,外耳道發癢、出現小紅疹、有淡黃色或清水樣的滲出液、皮膚糜爛或增厚、脫屑、黃色結痂。

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道炎是指由曲黴菌、毛黴菌、念珠菌、青黴菌等真菌引起的外耳道炎症。

通常是因為外耳道潮濕、損傷或者不當使用抗生素滴耳藥導致的,常見表現為外耳道發癢或有悶脹感、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或者滲血、痂皮多而堵塞外耳道或者覆蓋鼓膜、外耳道深部出現黴苔等。

耳朵里面经常发痒?提醒:别以为是小毛病,或是4种疾病“警报”

老年性糖尿病:老年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體內脂肪和血糖代謝異常,很容易會引起多種糖尿病併發症,而皮膚瘙癢是糖尿病的常見症狀。

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注意飲食,吃太多甜辣類食物、過敏性食物,加上經常熬夜,作息不合理的話,就會導致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出現皮膚瘙癢症狀,其中就包括耳朵瘙癢。

耳朵里面经常发痒?提醒:别以为是小毛病,或是4种疾病“警报”
四、保護耳朵健康的五個注意事項,幫助大家獲得更多的健康。

一、少挖耳垢。
耳垢是一種外耳道的分泌物,有保護功能,不需要特別清理,不適當地挖耳會導致外耳道炎,甚至造成鼓膜外傷穿孔,引起中耳感染,影響聽力。如耳垢過多堵塞外耳道,可到醫院進行清理。

二、游泳時最好使用耳塞。
使用耳塞可以有效防止有水浸進耳朵。如果因不慎耳朵進水後要及時擦乾,避免誘發耳內感染。同時避免深潛水。一是深水會對鼓膜造成壓力傷,二是易引起眩暈,引發危險。

耳朵里面经常发痒?提醒:别以为是小毛病,或是4种疾病“警报”
三、避免應用耳毒性藥物。
可以致聾的藥物主要有: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這些藥物易損害內耳,造成耳聾和平衡失調。

四、遠離嘈雜環境。
久處雜訊環境會導致耳內的微細血管痙攣,供血減少,造成雜訊性耳聾。

五、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如長戴耳機聽音樂;總用一側的耳朵聽電話或通話時間過長;長期精神緊張,不能合理安排作息。

不健康膳食是導致死亡最大的風險因素,一日三餐到底該怎麼吃?

現在肥胖、脂肪肝、2型糖尿病、炎症性腸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各種慢性病發生得越來越多,但是幾十年前卻很少發生!為什麼會這樣?飲食不良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最近幾十年來,國人的飲食方式發生很大變化,能量攝入越來越多,能量消耗越來越少,外賣等高脂高糖飲食越來越流行,含糖飲料越來越多,蔬菜吃的越來越少,

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而飲食不但是為我們提供生命之源的重要方式,也是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重要方面,我們天天談健康飲食,合理膳食,但不良飲食習慣,對於健康與壽命的影響有多大呢?近日,一篇發表於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的一篇研究,對此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今天我們就結合這個研究,來和大家談一下健康飲食的那些事兒。

柳叶刀:不良饮食影响寿命,这3种饮食坏习惯,比高脂高糖更危险
一、柳葉刀:不健康膳食是導致死亡最大的風險因素

《柳葉刀》發佈了一項關於膳食對全球負擔影響的研究,該研究調查了195個國家在1990年-2017年之間,關於15種膳食成分的消耗趨勢。

研究估計全球超過一半死亡的人數與不健康膳食有關,對我國而言,飲食風險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高鹽飲食、全麥食品攝入不足以及水果攝入不足

這個結論顛覆了大眾以往認知,原本普遍認為,慢性病主要存在的誘因是食入過量紅肉、高糖食品、高納食品等,但結果顯示反而食用全穀物、水果、堅果和種子、蔬菜等食物過少,可導致的死亡人數更多

柳叶刀:不良饮食影响寿命,这3种饮食坏习惯,比高脂高糖更危险
二、盲目避碳水,真的會減壽

很多人為了減肥或者控糖,刻意不吃主食。有的人不顧及分量,吃太多主食,這樣的做法都在危害健康。

《柳葉刀•公共衛生》的一項研究發現:總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和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U形關聯

柳叶刀:不良饮食影响寿命,这3种饮食坏习惯,比高脂高糖更危险
其中,Energy from carbohydrate(%)是指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占比;Hazard ratio 是指風險比。

具體而言,即全天攝入總能量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小於40%,或者大於70%,都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50%-55%)死亡風險最低

研究者調查發現,50歲的人如果遵循適度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占比50-55%)攝入,平均可以再活33.1年。說白了,就是碳水化合物不可不吃,也不可多吃。

三、那到底該怎麼吃?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每天的膳食應包括穀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建議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週25種以上。每天攝入穀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50%以上。

吃動平衡,健康體重。體重是評價人體營養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吃和動是保持健康體重的關鍵。各個年齡段人群都應該堅持天天運動、維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體重。體重過低和過高均易增加疾病的發生風險。推薦每週應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堅持日常身體活動,平均每天走6000步;儘量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動則有益。

柳叶刀:不良饮食影响寿命,这3种饮食坏习惯,比高脂高糖更危险

多吃蔬果、奶類、大豆。蔬菜、水果、奶類和大豆及製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果是膳食的有益補充。蔬菜和水果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奶類和大豆類富含鈣、優質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對降低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薦每天攝入300—500克,深色蔬菜應占1/2。天天吃水果,推薦每天攝入200—350克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吃各種乳製品,攝入量相當於每天液態奶300克。經常吃豆製品,每天相當於大豆25克以上,適量吃堅果。

適量吃魚、禽、蛋、瘦肉。魚、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較高的脂肪和膽固醇。動物性食物優選魚和禽類,魚和禽類脂肪含量相對較低,魚類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蛋類各種營養成分齊全;吃畜肉應選擇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較低。過多食用煙熏和醃制肉類可增加腫瘤的發生風險,應當少吃。推薦每週吃魚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類280—350克,平均每天攝入魚、禽、蛋和瘦肉總量120—200克。

柳叶刀:不良饮食影响寿命,这3种饮食坏习惯,比高脂高糖更危险
少鹽少油,控糖限酒。我國多數居民目前食鹽、烹調油和脂肪攝入過多,這是高血壓、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因此應當培養清淡飲食習慣,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烹調油25—30克。過多攝入添加糖可增加齲齒和超重發生的風險,推薦每天攝入糖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水在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當足量飲水。建議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兒童少年、孕婦、乳母不應飲酒,成人如飲酒,一天飲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柳叶刀:不良饮食影响寿命,这3种饮食坏习惯,比高脂高糖更危险
按需備餐,保持衛生。勤儉節約,珍惜食物,杜絕浪費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按需選購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和適宜的烹調方式,保持飲食衛生。學會閱讀食品標籤,合理選擇食品。應該從每個人做起,回家吃飯,享受食物和親情,創造和支持文明飲食新風的社會環境和條件,傳承優良飲食文化,樹立健康飲食新風。

經常淩晨三四點醒來,之後再難入睡,是癌細胞在作祟

一般提到癌症這個話題,不少人都會露出驚恐的面容,這是由於癌症的致死率較高。雖說如今的醫療水準不斷在提高,但在治療癌症這方面的治癒率還是較低的,所以癌症對於人們來說是一種令人害怕的疾病。不過,好在現在人們已經越來越重視癌症這件事。據相關的調查發現,大多數患者都忽略了癌症早期發出的信號,從而導致自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所以,當身體出現了任何不適症狀時,就應該及時趕往醫院進行檢查。

勞累一天后,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睡個好覺,通過睡眠可以有效地消除身體疲勞現象。那麼,怎樣才能睡好呢?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時間過長的話,會造成大腦供血不足,影響人們正常工作和學習,甚至還會對人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由於人在夜晚睡眠時基礎代謝率均處於安靜狀態,可使機體得到有效的修復。
但是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就會嚴重影響到自身的睡眠品質,容易造成睡眠不好等問題。 尤其是在睡覺的時候,身體總是會出現各種不適,導致自己睡不著覺。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很容易患上一些疾病。

体内有癌,夜间会知?睡觉时出现3种异常,可能是癌症或疾病预警
一、經常淩晨三四點醒來,之後再難入睡,是癌細胞在作祟?

《Sleep 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從確診到治療後1年甚至更久,失眠會長時間困擾癌症患者。在癌症人群中尤為高發,癌症人群失眠的比例可達到52.6~67.4%,是普通人群的2~3倍。

癌症患者之所以會失眠,和多種原因相關,包括在確診癌症後心理負擔大,會產生一系列的自我否定、焦慮、恐懼心理,害怕面對死亡,一到晚上腦子裡就會各種胡思亂想,怎麼也睡不著覺;

還有些患者是因為癌症所引起的一些副作用導致失眠,如骨癌導致劇烈疼痛、肺癌引起劇烈咳嗽、肝癌引起腹痛等,這些症狀會不分晝夜的出現,導致患者的正常睡眠受到嚴重影響;

体内有癌,夜间会知?睡觉时出现3种异常,可能是癌症或疾病预警
另外,部分患者是由於治療引起的一些副作用導致失眠,如放療導致皮膚疼痛、口幹、尿頻尿急等,化療則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

那麼,經常淩晨三四點醒來,之後再難入睡,就是癌症所致?當然,並非所有的失眠都是因為癌症所致,這些因素也可能引起失眠出現。

一些人近期精神上壓力較大,長時間處於緊繃、壓抑的情緒下,會導致正常睡眠品質受到影響;服用了一些含有咖啡因、甲狀腺素以及抗帕金森類的藥物,也可能會導致睡眠受到幹擾;罹患躁狂症、抑鬱症以及甲亢等疾病,也會導致睡眠受到影響。

体内有癌,夜间会知?睡觉时出现3种异常,可能是癌症或疾病预警
二、體內有癌,睡眠先知?身體出現3個症狀,警惕或是癌症來襲
在睡眠狀態下,如若發現身體出現了這些異常的表現,一定要引起足夠的警惕,很可能是癌症找上門了。

身體疼痛:癌症早期引起的身體異常疼痛一般症狀比較輕微,在病灶所處位置出現,屬於常人能忍受的那種,很多人在這個階段會選擇捱著不去治療。

隨著病情持續發展,疼痛感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同時會向身體的其他部位放射,由間斷性疼痛演變成持續性的疼痛,發展到後期甚至會出現令人出現“生不如死”的感覺。

經常失眠:失眠也是癌症患者身上十分多見的一個症狀,引起失眠的原因上文已經跟大家詳細闡述了,這裡就不再過多贅述。如若發現身上出現頻繁的失眠症狀,一定要引起警惕。

反復發燒:發燒是每個人身上都會出現的症狀,但是在服用退燒藥後短時間內就可以緩解。癌症引起的發燒在服用退燒藥後也無法緩解,且發燒一般會處於37.5~38.5℃之間,很少會超過這個問題,以下午和夜間發熱較為多見,早晨和中午的溫度一般處於正常範圍內。

體內有癌,夜間會知?睡覺時出現3種異常,可能是癌症或疾病預警
三、這些睡眠症狀也要查一查,或是疾病發出的“信號”

睡眠很多時候可以反應我們的身體是否健康,注意觀察自己睡眠時出現的異常表現,這三個可能是疾病引起。

首先,在睡眠狀態下頻繁的抽動肢體需警惕是睡眠相關運動障礙所致,該病不會影響患者的正常入睡。但是會導致患者的睡眠連續性受到影響,很多患者在醒來之後還會感覺異常疲倦,甚至比沒睡更累;

其次,處於平躺睡眠的姿勢下,突然憋醒伴隨著咳嗽,需要坐起來才能緩解症狀。這種情況警惕多半是心衰所致的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心血管功能;

最後,一些人會在睡眠中途出現無意識的大喊大叫、拳打腳踢症狀,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之為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是帕金森早期的典型症狀。

体内有癌,夜间会知?睡觉时出现3种异常,可能是癌症或疾病预警
四、推薦8個妙招助你擺脫失眠,一夜好夢。

1.不要在床上看電子螢幕,讓房間遠離無線電波
盯著手機螢幕,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智慧手機上,一直接觸電腦的光線,這就是讓你一直保持清醒和警惕狀態而無法入眠的原因。因此,夜晚睡覺時請不要在房間打開WIFI,關閉你的筆記型電腦,並且不要在房間留下任何通訊設備。因為電磁波對你的睡眠有害(或許也對你的健康有害,請你至少保持夜晚遠離它!)

2. 在一個足夠黑暗的房間睡覺
請注意一定要阻斷自然光源。研究表明,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我們的睡眠品質更好。所以一定要關閉百葉窗和窗簾。或許你在閣樓上睡覺?不必擔心!在天窗上安裝窗簾,房間內將是一片漆黑,以至於你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醒來。如果下雨,讓自己沉醉於雨滴打落在天窗上的甜美聲音,你也能很快入眠。

3. 保持房間的通風和涼爽
打開窗戶和天窗,保持房間通風並讓新鮮空氣流通(即使寒冷),當你再關閉時也不要開暖氣。只要天氣允許,讓你的窗戶或天窗半掩。房間內溫度不宜超過19℃,這是促進最佳睡眠的最佳室溫。此外,請一定保持房間濕度經常在60%左右,因為如果房間太過乾燥你將會呼吸困難。

体内有癌,夜间会知?睡觉时出现3种异常,可能是癌症或疾病预警
4.補充鎂元素
是否覺得早晨疲憊不堪?會在老闆給你一個不太好的案子時感到非常敏感,會感覺很煩惱並且只能哭著把它做完?眼皮抽搐碰巧也感到胸悶?如果你有上述這些症狀,那麼你的體內可能缺少鎂元素。可以嘗試著適當補充鎂元素來緩解這些問題。一個女人對鎂的日常需求一般是360毫克,可以通過杏仁等堅果、黑巧克力等食物來補充鎂元素。

5.餐後飲用花草茶
請至少在睡覺前兩小時用餐,記得吃有助於睡眠的糖類品(如澱粉,豆類等)。不要在睡前吃含豐富脂肪的食品。要注意的是晚餐清淡並不意味著不吃晚餐。到了晚上,你可以嘗試在睡前喝具有舒緩和消化功能的花草茶,如洋甘菊,橙花,椴花。

6.白天多運動鍛煉身體
進行一項體育運動會使你的身體感到非常“疲勞”,睡覺前跑10公里,這將對提升睡眠品質非常有效。

体内有癌,夜间会知?睡觉时出现3种异常,可能是癌症或疾病预警

7.將房間裝飾成藍色(或綠色)
色彩會影響我們的睡眠。一個暖色調的房間,如橙色或黃色,將會促進人的覺醒,提升活力。而涼爽、柔和色調的房間則更加有利於睡眠。這樣的房間理想的顏色是藍色,其次是綠色。

8.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那些在噪音中安然入睡的人著實幸運,但他們的睡眠品質卻並沒有保障。事實上,安靜的環境預示著擁有更好睡眠品質的夜晚。所以,房間隔音是至關重要的。你需要雙層玻璃、一扇凸形的窗戶或天窗。這樣你的夜晚將更加安靜。

長白頭髮的人不易患癌?是科學還是謠言?人不老先白頭意味著什麼

“老公,我白頭發又出來了,我買了染髮膏,你給我染一下吧!”
“你這年紀輕輕的,怎麼這麼多白頭發,每個月都得染,我覺得你還是別染了,越染對身體越不好,白頭發越來越多,還掉頭發。”
“淨瞎說,有白頭發是身上肯定缺啥東西了,跟染頭髮有啥關係?”
“那你應該去看看醫生啊,幹染頭髮有啥用?”
王女士今年才33歲,卻有很多白頭發,而且好多年了,只能靠染頭髮來遮掩白髮,不然看起來很難看,還顯老,現在甚至每個月都得染,還因為長時間染頭髮脫髮也很厲害,這讓王女士很苦惱。

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在中老年人中更是屢見不鮮,不過現在很多年輕人也有白髮,有些甚至在少年時期就有白頭發,就是常說的“少白頭”,這對很多愛美的人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存在。那麼,白頭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也會有白頭發?又該如何改善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

一、長白頭髮的人不易患癌?是科學還是謠言?

在大眾的印象中,頭髮和一個人的形象關係較大,人們提起頭髮往往是在護髮、養發、脫髮等話題中,誰也想不到有一天它會和癌症扯上關係,而這一切最早開始於一篇網文。

2021年,網上一篇名為《最新的研究顯示,生白髮並非一無是處——它能降低你患癌症的風險!》的網文流傳開來,文章宣稱哈佛研究發現白髮的人不易患癌,“醫學研究”、“專家教授”、“官方”等等名詞瞬間就攻破了老百姓的心理防線,接受了文章中的核心觀點。

後來有人發現,該文章的核心觀點來自於英國《每日郵報》上的某篇文章,可以說是一篇譯文

首先,該文章所提到的研究於2009年發表結果,和“最新研究”這四個字毫不相干。其次,該研究主導者名叫西村惠美,曾任職於哈佛,研究論文發表後引起了英國媒體注意,西村惠美的前同事費希爾教授(哈佛大學皮膚科系主任),受邀給郵報記者提供了一些對研究的看法,而在網文中費希爾教授李代桃僵成為了研究人員,搞了一場大烏龍。

最後,西村惠美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小鼠身上研究毛髮的變色實驗,而費希爾教授認為毛髮顏色的改變和腫瘤機制有所關聯,純屬于個人解讀,在研究中並未涉及,也沒有明確的資料支援。由此可見,長白頭髮的人不易患癌,這個觀點純屬謠言,是網文作者對資訊來源和資訊翻譯未經求證和查實的誤報。

二、長白頭髮是腎不好?人不老先白頭意味著什麼?

在民間,老百姓對白髮的解讀千奇百怪,其中最被大眾所認可的就是白髮產生意味著腎不好,很多人一有白髮就補腎,在影視劇中也也不乏類似情節,但是很少有人直到白髮究竟代表什麼,這一點一定要明確,其實和腎臟關係不大。

頭髮附著於頭皮表面,其根部存在於毛囊之中,毛囊底部有一個毛球結構,內部存在著毛母細胞(毛囊幹細胞、色素幹細胞)和黑色素細胞,其中毛母細胞決定了毛髮的生長和顏色,而黑色素細胞負責黑色素的形成,它所生產的黑色素小體經過細胞樹突、角質細胞,最後到達發幹就讓頭髮呈現黑色。

由此可見,只要毛母細胞可以“正常工作”,就能夠保證充足的色素幹細胞和黑色素細胞,但是色素幹細胞只存在於毛髮的生長期,隨著人體的衰老或疾病,色素幹細胞衰竭或被破壞,頭髮沒有足夠的黑色素“上色”,自然就變白了,和腎功能並無太大關係

三、白頭發越長越多?不一定是老了!或是缺乏3種營養素

白頭發的出現除了衰老之外,也和遺傳、精神壓力、疾病和營養供應等密切相關,尤其是3種營養素一旦缺乏很容易引起白髮,一定要注意。

1、缺乏維生素(B族)

維生素B族是頭髮所需的黑色素合成的重要元素之一,一旦缺乏就會影響黑色素水準,嚴重時可能會造成代謝障礙。

維生素B族可以從食物中獲取,比如:牛奶、糙米、花生和燕麥等食物富含維生素B1,綠色蔬菜、蘑菇、海帶和瘦肉含有維生素B2,玉米、菜花和土豆等富含維生素B3,柑橘、番茄等富含維生素B9,豆製品和海帶、海魚等海鮮富含維生素B12

2、缺乏微量元素(鐵、銅)

黑色頭髮中的銅含量和淺色頭髮、白色頭髮形成了由高到低的水準下降,而中醫認為發為血之餘,鐵元素缺乏很容易貧血症狀,因此一定要保證銅鐵元素的補充,當然其它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也同樣重要。堅果、螃蟹、蝦和動物肝臟等都富含銅鐵元素,可以從這些食物中補充。

3、缺乏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物質,也是黑色素合成的基質之一,一旦蛋白質缺乏,不僅會增加白髮風險,也會造成器官功能下降,對健康造成損害。優質蛋白質可以從瘦肉、豆製品、乳製品、蛋類等食物中獲取。

四、常吃3樣食物,或能幫助改善白髮

1、含有優質蛋白的食物
為了讓白頭發減少,可以在飲食過程中補充優質蛋白。蛋白質可以從肉類食物、豆類食物、乳製品中獲取。蛋白質獲取量充足,不僅可以保持毛髮強健狀態,白頭發也不容易出現,這是減少白頭發產生需要的營養。

2、黑色的食物
比如黑豆,黑棗,桑葚、黑芝麻,黑木耳等。這些黑色食物可以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E和花青素,這些微量元素有抗衰老,美容養顏的功效。最主要是可以預防白髮,改善白髮問題,因為大部分的白髮是由於腎虛而引起的。

3、動物肝臟
如果是缺乏維生素B導致的白頭發,應該多吃一些含有B族維生素的食物,比較突出的就是動物肝臟。可能有很多人都不愛吃動物肝臟,主要是因為製作出來的味道比較奇怪。但事實上換一種烹飪的方式,或許就可以改善這種味道。

除了飲食,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白頭發滋生?

調節情緒
培養寬廣胸懷,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愉快的情緒能讓頭髮烏黑亮麗。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坦然面對一切,不能讓心理陷入絕境中,不然會加快白髮滋生速度。

充足睡眠
很多人壓力大,經常熬夜,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也會帶來影響,除了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之外,還會加速身體衰老。毛髮營養物質無法第一時間提供,可能就會出現頭髮變白情況。想要讓自己的白頭發現象得到控制,要注意作息方面的問題,每天保證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多梳頭發
很多人頭部迴圈不順利,血液、氧氣無法及時提供給毛囊,加上營養物質提供量過少,頭髮可能會變白。而通過多梳頭發的方式,可以刺激頭皮讓頭部的迴圈良好,營養物質第一時間獲取,頭髮也會保持烏黑狀態。最好的預防和處理白髮的方法,是先找明病因對症下藥。違背自然規律的白髮一般是由於睡眠不足、營養缺失、血液迴圈較差、不規律的飲食、壓力過大造成的,更細緻的原因可以諮詢專業醫生。

癌症是什麼?洗碗筷的3個壞習慣,或是癌症的“幫兇”

癌(cancer)也被稱為惡性腫瘤,相對於良性腫瘤。癌症是一種由身體細胞失去正常控制和過度增殖引起的疾病。過度增殖的細胞被稱為癌細胞,通常會侵犯周圍組織(浸潤,invasion),甚至可以通過體內循環系統和/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癌症轉移)。

癌症有很多種,病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的位置、惡性程度和轉移。一旦確診,通常結合手術、化療和放療。如果癌症沒有得到治療,最終結果通常會導致死亡。

每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患癌症,因為去氧核糖核酸的損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而且年齡越大,患癌症的機會就會增加。癌症已成為發達國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每年死亡的四個人中有一個死於癌症,世界上有10萬到350萬人。

很多病是“省”出来的!提醒:4个省钱习惯,可能“喂”出癌细胞
癌症是一種主要惡性腫瘤的總稱。癌細胞的特點是無限、無限的增生,使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癌細胞釋放多種毒素,產生一系列症狀;癌細胞也可轉移到身體生長繁殖,導致體重減輕、虛弱、貧血、食欲不振、發燒和嚴重的器官功能損害。

很多病是“省”出来的!提醒:4个省钱习惯,可能“喂”出癌细胞
二、洗碗筷的3個壞習慣,或是癌症的“幫兇”

洗碗筷看似簡單,但背後卻暗藏癌症危機。洗碗洗錯了,不僅“白洗”,還可能因此增加患癌風險。

1、筷子頭朝下放

筷子頭朝下放比朝上放,其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數值都要高很多。特別是竹木筷子的表面容易留下裂痕,用得越久,裂痕就越深、越多,容易積聚各種食物殘渣和油污等。

再加上沒晾乾、擦乾的水漬和懶於消毒,筷子上就會滋生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幽門螺桿菌以及黃麴黴菌等,其中黃麴黴菌會分泌1類致癌物黃麴黴毒素,有很強的毒性和致癌性。

很多病是“省”出来的!提醒:4个省钱习惯,可能“喂”出癌细胞
2、碗筷沒幹就收進碗櫃

如果家中碗櫃沒有烘乾功能,千萬不要洗完碗筷就立即放進碗櫃。因為沒幹的碗筷上還沾有水漬,直接放進碗櫃裡,這樣密閉而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和病菌。尤其是竹木制餐具,很容易被強致癌物黃麴黴毒素污染。

3、洗碗筷不洗菜板

很多人會忽視菜板的清潔,然而菜板上卻有著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其中就包括了一些有害的細菌和真菌。

菜板往往是在溫度高、濕度大的廚房中放置和使用的,這樣的環境很適合一些有害微生物和致病菌等生長繁殖。

而且菜板用久後,表面會有很多刀痕,甚至有裂痕,很容易藏髒東西和食物殘渣,於是便會幽門螺桿菌和黃麴黴菌等病原微生物,更可能被致癌物黃麴黴毒素污染,繼續用來處理食物,會大大增加致癌風險。

很多病是“省”出来的!提醒:4个省钱习惯,可能“喂”出癌细胞
三、癌症還可能是“省”出來的,4個省錢習慣,或是在滋養癌細胞

癌症的發生跟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有時一些“節省”壞習慣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

1.省錢,不吃新鮮的水果蔬菜

有人為了省錢,會買便宜、打折的水果蔬菜,往往都不太新鮮,還伴有腐敗變質的問題。這些水果蔬菜中可能會含有一級致癌物黃麴黴素即使把發黴部分削掉,還是會有致癌風險。

2.省油,食用油久放不扔

很多人認為,食用油只要還在保質期內就可安全食用,然而實際上,食用油只要開封超過3個月,裡面的油脂很容易會氧化和酸敗,受到黃麴黴毒素的污染,不僅炒菜時容易有“哈喇味”,加熱時冒菸量還大,會產生有毒、致癌的氣體,吃進肚子後還可能導致肝癌等癌症。

很多病是“省”出来的!提醒:4个省钱习惯,可能“喂”出癌细胞
3.省事,懶得體檢

不少人為了省事而懶得去體檢和去醫院,但最終卻因此而大病一場。很多癌症患者往往拖到出現明顯症狀時才就醫,此時癌症已發展到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大大縮短了5年生存期,增加了死亡風險。建議要定期體檢,高危人群更要每年進行1次特定癌症的篩查。

4.省電,做飯不開抽油菸機

有人為了省電,做飯時不捨得開抽油菸機,導致吸入大量的油菸。這些油菸中含有許多有害物質,甚至致癌物,不僅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還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

很多病是“省”出来的!提醒:4个省钱习惯,可能“喂”出癌细胞
大家都知道現在醫療水準非常的高,但是仍然有一些病症,沒有辦法很好的治好。癌症就是其中之一,發生癌症的幾率可以說是非常高的。並且現在也在向年輕化所轉移。對於很多人來說可以說是談癌色變,但是有些人卻會積極的和癌症做著鬥爭。其實患癌症也是可以承受的,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這幾種調理方法。

1、從肝膽調養:少生氣、少喝酒
相信有不少人都比較喜歡喝酒,尤其是年齡大了之後,對酒更是難以離開了。但是患上癌症的人一定不要再去喝酒了,因為喝酒對於肝臟的傷害是非常大的。經常喝酒的話,就會使肝膽受到一定的傷害,所以想要調理好自己的身體就要先戒酒。同時也要調理好自己的心態。
癌症健康.

2、從肺部調養:防好3種“煙”
肺部也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很多人可能在平時都有抽煙的習慣,但是這樣的話很可能就會導致煙草中的有害物質進入到肺部當中。這樣對身體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平時一定不要抽煙,同時也要避免受到二手煙的傷害。因為二手煙對人體的傷害是更大的。

3、從腸胃調養:少鹽少油,不吃隔夜菜
在平時要想抑制癌細胞,那一定要少吃一些高鹽高油的食物。同時也儘量不要吃隔夜菜了,相信很多人都是比較節儉的。所以菜也可能會放到第二天再去吃,但是這些可以加菜,很可能會有一些毒素影響到腸胃的健康。同時在做飯的時候要少放一點鹽以及其他的調味品。

雞肉是否真的會增加致癌風險?日常飲食中我們應不應該吃雞肉

中國每年要食用將近80億隻雞,這些雞被做成白切雞、辣子雞、烤雞、雞湯等各種美食呈上餐桌,可見人們對雞肉的喜愛。

“感冒了,不能吃雞蛋、雞肉,都是發物。”“得了癌症,也不能吃雞肉。”“聽網上說,吃雞肉會增加患癌風險,還是得少吃。”“雞脖子、雞翅尖、雞屁股,這些都不能吃,容易得癌症的。”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據報導,牛津大學的一篇研究指出“雞肉會增加3種癌症的風險”,更是引起大眾的焦慮。事實到底如何?今天小九帶你談談有關“雞”的那些事兒。

然而最近牛津大學的一則關於吃雞肉會增加患癌風險的報導,將雞肉推上風口浪尖,引起了人們對雞肉的熱議,也造成了人們對雞肉的恐慌,那麼真相是否真的是這樣,雞肉是否真的會增加致癌風險?日常飲食中我們應不應該吃雞肉?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一、牛津大學研究:吃雞或會增加3種癌風險?

該研究的確存在,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47.5萬名英國中老年人的資料,在2006~2014年間進行隨訪,接受研究時這些受試者均沒有患癌。研究人員以問卷形式的調查獲取受試者的飲食習慣及患病資料,通過分析後得知,家禽攝入量增加和黑色素瘤發生風險之間呈正相關關係,每日攝入量30g,可增加20%的患病風險。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二、問題來了,雞肉究竟還能不能吃?

該研究一出,令很多愛吃雞肉的人覺得難以接受,難道之後就不能再吃雞肉了嗎?

當然能吃!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更多是觀察性研究,僅證明瞭禽肉攝入和癌症發生具有一定相關性,但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尚未得到認證,我們不能斷章取義的認為雞肉一定會致癌,這是不科學的。

研究人員也在文章的最後提到,該研究不能肯定,尚未有其它科學結果支援,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佐證。然而,很多人看文章都只看一半,以至於讓自己接收到了錯誤資訊,謠言就此散播開

其實,適量食用雞肉不僅不會致癌,它還屬於高營養的食物。雞肉屬於白肉的一種,和紅肉相比白肉的脂肪含量更低。但優質蛋白含量卻一點不低,適當的攝入白肉可幫助身體補充優質蛋白,可給健康帶來很大益處。對於正在健身、減肥的人士而言,雞肉是個非常適合的選擇。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三、關於雞肉的3個傳言,你信過幾個?

生活中,關於雞肉的謠言非常多,很多人現在還對其深信不疑,跟隨小妙一起來看看這些常見的謠言。

傳言一:十年雞頭賽砒霜

這個說法在日常經常聽見,很多人在吃雞肉的時候會直接將雞頭丟掉。事實上,雞頭並沒有傳言中的那麼可怕,雞在攝入食物之後需要經由腸胃消化才能進入血液內,即便是吃了一些含有毒素的食物,也會在肝臟、腎臟處理後排出體外,可進入到大腦內的成分非常有限。

傳言二:吃雞皮能美容養顏

雞皮也是不少人的心頭愛,很多人認為吃雞皮可以美容養顏,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可信。雞皮內含有非常高的脂肪含量,大量食用後不僅起不到美容效果,還會引起身體肥胖,對於本身血脂過高的人群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傳言三:翅尖不能吃,是打針的地方

現在市面上所售賣的雞肉基本上是從規模化的養殖場出來的,養殖過程中的確會有用到抗生素的地方。抗生素注射的位置一般是在翅膀下面,並非翅尖。再加上注射藥物後,藥物會流向雞的全身,豈不是代表整只雞都不能吃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四、我們就來說一說確實不建議吃的部位。

雞屁股
大家吃肉的時候,都知道淋巴肉是不能吃的,因為淋巴是動物身上重要的免疫組織,雖然功能很重要,但在吃肉的時候,我們就會嫌棄這一部分太髒了。而雞屁股上就有一個部位含有淋巴,位於直腸的上部,裡面有大量細菌、代謝廢物以及病原體。屠宰場宰殺的時候一般會將這個部位摘除,但安全起見,還是不要食用雞屁股為好。

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风险?提醒:3个部位真的要少吃

雞脖子
雞脖子的問題與雞屁股相似,在雞脖子的表皮下面,也有一些淋巴結,並且還有胸腺存在,胸腺的功能與淋巴相似,也會堆積一些細菌和雞身體產生的廢物。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喜歡吃脖子的話,最好也不要食用雞脖子了。

雞皮
雞皮在安全性上問題不是很大,主要問題在於它不太健康。雖然雞皮吃起來是很香的,很多人甚至還會專門點雞皮來吃,但是雞皮中的脂肪含量特別的高,對我們身體的血脂和膽固醇水準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為了健康,最好還是不要吃雞皮了,少量食用沒有關係,儘量不要單獨吃雞皮就可以了。

老人口臭2種的原因被揪出,老人口氣臭怎麼辦

六十三歲的王老頭最近有些苦惱,退休之後他賦閑在家,好不容易被兒女說動了出去學學廣場舞,興致上來了但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做他的舞伴,甚至他走上前去詢問別人時,還會遭到白眼,王老頭有些不解,自己年輕時候也是標準的大帥哥一枚,即便年老色衰也不至於到這種地步。

直到心直口快的老李頭告訴了他原因:“你是不是每天都沒有刷牙?別人都嫌你口臭,所以才不跟你做舞伴的。”

王老頭撓了撓頭,自己年輕時也沒有這毛病啊,難道年紀一上來,就有口臭了?

人老了,就容易口臭?别以为是小毛病,警惕或是3种疾病“警报”
一、為什麼人老了就容易口臭?

導致老人出現口臭的原因有多種,首先老人口臭可能是因為不注意口腔衛生導致的,大部分的口臭原因都是因為蛀牙、牙周病等口腔問題導致,齲齒內或者是牙周內有大量細菌,細菌和食物殘渣作用,就會發出酸臭味。

其次可能食物殘渣殘留在口腔內,因為老年人的牙周組織可能會存在生理性萎縮,牙齒之間的縫隙也會隨之增大,食物碎屑容易存留在牙齒縫隙之中,經過細菌發酵,產生口臭。口臭還和唾液相關,人到中年之後,唾液分泌減少,口腔的清潔功能也會變差。

最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消化功能會減弱,消化不良或伴有消化道反流性疾病,就容易將胃裡殘留食物的臭味從口中呼出。老人如果患有急性的炎症也可能會誘發口臭,比如、上頜竇炎、萎縮性鼻炎、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人老了,就容易口臭?别以为是小毛病,警惕或是3种疾病“警报”
二、口臭罪魁禍首被揪出,2種原因很常見

生活中,也許很多人都被口臭困擾,也想不明白,自己好端端的為什麼會有口臭?為何每天刷牙,口臭依舊找上門,口臭究竟是從哪裡來?別急,小妙這就告訴你答案。

1.口腔細菌所致

這種口臭叫做性口臭,是嘴巴裡的細菌造成的口臭。口臭80%來自口腔本身,食物經過口腔內的細菌分解,把含硫的氨基酸分解成了帶有氣味的物質,可能還會有臭雞蛋的味道,除了甲硫醇、硫化氫、二甲基硫等含有硫的氣體,大多數的口臭原因就是這些。

2.疾病所致:還有一部分的口臭可能是因為疾病導致的,這種口臭叫做非口源性口臭。比如,長期使用光譜抗生素的人群,可能會導致腸道內的細菌無法正常繁殖,細菌大量滋生,引發口臭。

還有一些消化不良的患者,這類人群如果大量食用油炸食品、高脂肪食物或者大量飲酒後,都有可能出現類似臭雞蛋的口臭。缺乏維生素c、長期便秘等也可能導致口臭發生。

白血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癥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存在口臭現象。非口源性口臭要想治好,關鍵在於積極治療原發病。

人老了,就容易口臭?别以为是小毛病,警惕或是3种疾病“警报”
三、提醒!這3種氣味的口臭請格外注意

口臭給生活帶來困擾,多數的口臭和口腔衛生相關,只要改善口腔衛生,口臭就會有所改善,但是有的口臭原因並不是因為口腔,如果出現這三種口臭,要注意。

糞臭味:味道很濃,猶如屎臭,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常導疾病導致的。酸臭常因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導致,臭鴨蛋味多是因為幽門梗阻導致,糞臭多數因為很嚴重的便秘和腸梗阻導致。除此之外,食管炎、慢性胃炎、腸炎等疾病的發生影響消化以及食物的排出,食物反流導致口臭發生。

尿液味:口臭的味道似尿味,多是因為泌尿系統疾病導致,最典型的就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腎功能損害到一定程度,身體內的毒素無法正常通過尿液排出,就只能在腎臟內氣化功能完成。同時血液裡面的尿素氮和氨的含量比較多,一部分會經過口鼻排出,所以會出現似尿液味的口臭。

爛蘋果味:糖尿病患者的口氣就是像爛蘋果一樣。主要是因為糖尿病的患者會出現免疫功能障礙,口腔內細菌導致發生牙周炎還有牙齦炎,發生難聞的味道。還有就是因為血糖高導致脂肪的代謝很活躍,脂肪被分解成酸性物質,從口腔和鼻腔排出來,就會呼出爛蘋果味道的口臭。

人老了,就容易口臭?别以为是小毛病,警惕或是3种疾病“警报”
四、做好3件事,幫你對抗口臭

困擾了無數人的口臭,要如何去除呢?情況不同,採取的辦法也不盡相同。

有口臭的人,平時都會被一些漱口劑還有噴霧類的清新劑在身上,或者是嚼口香糖、茶葉、含薄荷片等方式來解決口臭的情況,但是這些辦法只是臨時緩解口臭的情況,治標但不治本。

想要治療口臭,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首先,如果是因為疾病導致的口臭,要去醫院進行治療,達到治療的目的。

其次,如果不是因為疾病導致的口臭,可以通過注意口腔衛生和調節生活等方式改善和緩解口臭的症狀。吃完飯以後用清水或者是茶水漱口,把口腔裡面的食物殘渣排出來,然後平時可以輕叩牙齒,可以起到促進血液迴圈的作用,分泌更多的唾液,可以取出殘留在口腔中的大部分細菌以及食物殘渣,預防細菌滋生,導致口臭發生。

最後告訴大家的是,口臭也分真假的,有的人是自己感覺自己有口臭,但是別人卻聞不到口臭,這多數與心理壓力還有神經相關,治療這種口臭,除了需要口腔醫生的説明,同時還需要心理諮詢師來進行治療。

人老了,就容易口臭?别以为是小毛病,警惕或是3种疾病“警报”
老人口氣臭怎麼辦

1、保持口腔衛生
專家建議,老人漱口時,要儘量漱洗口腔深處,刷牙時間應該在2分鐘以上;用漱口水的老人,要含住漱口水30秒左右,有條件的老人還應該2—3年洗一次牙齒。如果戴假牙,每天晚上要將假牙刷洗1—2分鐘,再浸泡在冷水裡;老人還可以使用刮舌器,每天刮4—5次,每次12—15下,能最大程度上暫時緩解口臭症狀。

2、多吃水果等促進唾液分泌
如果口臭的原因是口腔乾燥,老人可以吃橘子或喝果汁,因為橘子中的檸檬酸能夠促進唾液分泌。多咀嚼香菜金橘山楂等帶走口腔裡的味道。多吃水果蔬菜,益生菌製劑等。

3、注意飲食習慣
專家建議,老人三餐不要吃太快,因為慢慢進食能增加唾液的分泌,兩餐之間間隔時間也不能太長,否則口腔容易乾燥並繁殖細菌。還有的食物味道能夠在人體內保持數天之久,因此如果老人要參加社交活動,應儘量減少吃散發異味的食品。

好好養最長能活150歲?想要長壽究竟應該如何做呢

眾所周知,衰老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情。追求生命的長度,古已有之,求仙問道,煉丹服藥,嫦娥奔月,無不透露著古人對延長生命的渴望,如今的生活,隨著醫療水準的不斷提高,現代人類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但是衰老仍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速度會不斷加快,人的衰老始於細胞,當細胞的功能逐漸減退或喪失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人體器功能的減退和喪失,使人產生衰老。不過隨著科技研究的進步,一些保健產品也慢慢延緩了人類的衰老。

但從深層次而言,人的哀老是由人的心態哀老而決定的,心老了,身自然老了,心不老,則身亦年輕,這與年齡有關,但不是絕對的。尤其是人們進入40歲這個階段時,是事業家庭的攻堅期,需要面對各方面都壓力,很多疾病機會接憧而來,也被人們稱之為是“養壽黃金期”,在這個階段,若你能堅持好習慣,長壽離你會很近!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一、40歲之後進入黃金養壽期

40歲之後,身體器官大都進入衰退,骨骼在35歲就已經衰老,心臟、肺部、肝臟、腎臟也開始慢慢衰退,而在45-55歲之間,正是疾病的高發期。

1、心腦血管疾病

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人到了45-64歲,尤其是男性群體,腦卒中的患病風險有顯著升高。而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資料顯示,全球腦卒中的發病率大約是16%,也就是每6秒就有1人死於腦卒中或因腦卒中而永久致殘。

2、癌症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在2019年發佈的全國癌症統計資料顯示,癌症的發病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40歲以前癌症的發病率較低,但到了40歲以後,癌症的發病率就會快速升高。以2014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統計的肺癌資料為例,到了45歲以後,無論男女,肺癌的發病率會呈直線上升的趨勢,死亡率也有同樣的趨勢。其中,我國女性即使沒有吸菸,肺腺癌的發病率也偏高。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3、肥胖症

歐洲一項研究指出,女性到了35-40歲時就會迎來發胖高峰期,而男性的發胖高峰期則是40-45歲。35-45歲中年發福後,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會開始下降,加上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工作壓力大、外出就餐應酬多、睡眠品質較差,更容易患上肥胖症,腹部凸出形成“啤酒肚”。

啤酒肚其實是內臟脂肪過多導致的,對健康存在威脅。當過多的內臟脂肪沉積在肝臟時會導致脂肪肝,病情繼續惡化還會誘發肝硬化、肝炎。過多的內臟脂肪也會增加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臟肥大、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內臟脂肪過多還會導致不孕不育,甚至是癌症。

4、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和正常老化有關,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高發於50歲以上男性和45歲以上女性。大部分的骨質疏鬆症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很嚴重。

5、更年期症候群

女性一般會在45-55歲之間進入更年期,在雌激素缺乏的情況下,身體代謝會出現紊亂,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與研究指出,46歲前絕經的女性比晚年絕經的女性罹患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會顯著的增加。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6、器官衰退引發的相關疾病

英國的一項涉及2000多人的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人會從40多歲開始明顯感到身體健康變差。大部分受試者表示,自己是在37-40歲的時候出現身體健康問題的。一般來說,20多歲的時候視力就開始惡化,44歲左右出現背痛,46歲左右出現嗅覺遲鈍,47歲左右腳踝力量變弱、膝蓋出現異常,49歲左右聽力開始下降、有關節疼痛感。

7、壓力引發的相關疾病

40-55歲的中年人群正處於事業攻堅期,每天工作繁忙,常常要加班、熬夜,作息很不規律。除了工作,他們還要兼顧巨大的家庭壓力,包括照顧父母和子女等。工作和生活壓力大,長期積累下來就可能會引發感冒、胃腸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梗、腦梗等多種疾病。

因此,從40歲開始,應該格外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有人將其稱為“養壽黃金期”。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二、好好養壽,人類最長能活150歲

據記錄顯示,世界上活得最久的歲數是122歲。而目前還在世的最長壽者是119歲的日本田中力子女士。

2021年5月,《自然•通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人類最長能活150歲。美國和新加坡的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了54萬名不同年齡的受試者資料,發現生物年齡和人體自我復原能力是影響人類壽命的兩大關鍵因素。人體自我復原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當復原能力下降到極限時,人就會死亡。而人類到了120-150歲的時候,將會完全喪失自我復原能力,生命也到達了極限。

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和人民出版社聯合發佈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4》。該報告指出,我國人均壽命在60多年裡增長了39.5歲,人均預期壽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三、堅持5種習慣,或延長8年生命

2020年,來自中國、美國和荷蘭等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發表了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年堅持健康生活方式與更長的預期壽命、無主要慢性疾病相關。在50歲時,與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相比,堅持了4-5個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女性無病生存期多了10.7年,男性無病生存期多了7.6年。

研究中選取的5種健康生活方式分別是:

不吸菸

研究中將不吸菸者定義為自我報告從不吸菸的參與者。研究發現,從不吸菸的人群總預期壽命和無病生存期都比吸菸人群有顯著的延長,而且吸菸量越多,預期無病生存期就縮短越多。與從不吸菸者相比,戒菸時間大於10年的吸菸者預期無病生存期縮短了1.7-1.9年,戒菸時間小於10年的吸菸者預期無病生存期縮短了2.6-6年

適量飲酒

研究人員將適量飲酒定義為女性5-15克/天,男性5-30克/天。與不飲酒和大量飲酒(≥30克/天)人群相比,適量飲酒的人群預期壽命和預期無病生存期會更長。

健康體重

研究人員將健康體重定義為BMI(身體品質指數)在18.5-24.9之間。研究發現,過胖(BMI≥30)或過瘦(BMI<18.5)都會縮短預期壽命和與其你無病生存期;保持健康體重的人群的無病生存期會相對較長。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飲食健康

關於飲食品質,研究人員採用了“替代健康飲食指數(AHEI)”的評分標準來進行評估,該評分與患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有顯著關聯。

規律運動

研究人員認為,規律運動是指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或劇烈運動,平均每週運動3.5小時。規律運動的人群,擁有更長的預期壽命和預期無病生存期。其中,規律運動的女性無病生存期約占81%的整體生存期,而幾乎不運動的女性無病生存期約占77.5%的整體生存期。

四、3條長壽“通關法則”.想要長壽,究竟應該如何做呢?其實,秘訣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中。

1.飲食營養均衡

想要長壽,飲食上要注意營養平衡化、膳食合理化和食材多樣化,尤其是肉類、蛋和蔬菜的比例要搭配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蔬菜300-500克,雞蛋每天1個,有疾病者除外,可根據疾病情況諮詢醫生適當調整。此外,飲食要注意少食多餐,細嚼慢嚥,每一餐的時長不低於20分鐘。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2.運動有氧無氧結合

運動可以增加人體免疫力和活力,降低疾病風險,也是最容易獲得的長壽秘訣。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每隔一段時間都是當地活動身體。

此外,閒暇時要定期運動,運動有氧和無氧結合,一般每週3-5次有氧運動,可選健走、慢跑、游泳等,無氧運動可選啞鈴、深蹲、平板支撐等,不管哪一種都要注意做好身體保護,循序漸進,以免造成身體損傷。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3.積極社交

想要長壽一定要注重生活品質,學會享受生活,要學會調節情緒,減少或釋放慢性壓力和隱形壓力。生活中可以通過社交來分散壓力,結交新朋友、和鄰居和睦相處,不要增加生活矛盾就是消除情緒激動最好的途徑。

40岁后进入养寿黄金期,研究发现:坚持5种习惯,能活得更长寿

此外,也要學會尋開心,不管是發展個人愛好,還是外出旅遊,通過自己喜歡的事情取悅自己。

堅持良好生活習慣的人,身體健康都不會差,這些長壽的秘訣你學會了嗎?

隔夜茶、隔夜水到底有多“毒”?喝隔夜茶會得癌症同嗎?

如今生活條件逐步變好,很多人開始關注日常的健康隱患了,對可能致癌的東西都心生畏懼。小編老家有不少親戚,他們都有晨起喝水的習慣,多數是昨天晚上留的涼白開或者茶水。有人就糾結了,聽說隔夜水、隔夜茶有毒金屬超標,容易致癌,喝起來心裡不踏實。有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路人也紛紛表示“致癌,不能喝”。看來,這個話題還是深深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

隔夜茶、隔夜水、全過程,到底有多“毒”?
“隔夜茶和隔夜水都不能喝,亞硝酸鹽、重金屬、細菌都超標!”說起隔夜茶和隔夜水,很多人退避三舍,不知道從哪裡聽說的,反正就是認定了隔夜茶和隔夜水都不能喝。

一、茶與癌症之間有關係嗎?

生活中的很多致癌因素,導致人們隨時可能被癌症盯上,可是此前有傳聞稱喝茶也可能致癌,那茶葉與癌症之間真的有關係嗎?

茶葉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生物鹼等的多種生物活性成分,這些成分能夠起到抗菌、消炎、抗氧化等的效果。

雖然此前有學者做過喝茶與癌症之間的研究,但結果發現喝茶和大部分癌症的發生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溫度在65度以上的茶飲被劃定為2A類致癌物,長期飲用這種過燙的茶水很可能會誘發食道癌。

隔夜茶是“害人水”,不仅有毒还致癌?不敢喝隔夜茶的人看看吧
二、隔夜茶能不能喝,一個實驗告訴你

很多人都說不能喝隔夜茶,認為隔夜茶會產生亞硝酸鹽,那麼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呢?

此前央視曾經發佈過一項實驗調查,取了菊花茶、普洱茶、龍井茶三種,並且隔夜放置一段時間之後檢測發現,隔夜茶放置一天后、兩天后都沒有變質。

其中的亞硝酸鹽也沒有超標,因此也證明隔夜茶是可以安全飲用的。只不過營養學專家不建議喝隔夜茶,因為口感和營養都發生了變化

隔夜茶是“害人水”,不仅有毒还致癌?不敢喝隔夜茶的人看看吧
三、隔夜食物到底能不能吃,關鍵看儲存條件

隔夜食物能不能吃,主要是看儲存條件,建議剩飯剩菜存放時間不宜時間過長,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而且再次食用的時候一定要熱透

平常在涼拌菜儘量按實際需要來做,最好不要剩下,剩下的要及時扔掉,尤其是放置在常溫下的剩菜剩飯、涼菜等等,很容易出現細菌超標的現象,經常食用的話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還可能導致腹瀉等的症狀。

其中的原因是室溫狀態下,細菌的繁殖能力很快,因此剩飯剩菜也可以在有餘熱的時候,放到冷藏室中,以便降低細菌的滋生繁殖。

隔夜茶是“害人水”,不仅有毒还致癌?不敢喝隔夜茶的人看看吧
因此隔夜食物並不是說絕對的不能吃,如果是放置在冰箱冷藏中的話,一般加熱熱透之後是可以食用的,但如果是放置在室溫狀態下的話,時間長了就可能出現細菌超標的現象,這種情況就不建議再繼續食用了。

真正的「喝茶禁忌」是這2個
雖然隔夜茶安全無毒,但喝茶並非沒有禁忌,為了健康著想,以下兩個一定要注意。

1、忌喝燙茶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將“65℃以上的飲品”列為2A類致癌物,燙茶就包含其中。為什麼長期喝燙茶可能致癌?這是因為它會造成食管黏膜的反復損傷和修復,與手上的皮膚被燙傷類似。損傷和修復的過程中,細胞分裂加劇,可能造成致癌基因突變,提高癌變概率。除了基因突變外,食管反復損傷還可能造成局部慢性炎症,增加患癌風險。

不過,喝燙茶只是導致食管癌的一個次要因素,抽煙、喝酒才是導致中國食管癌高發的第一和第二風險因素。

2、忌空腹喝茶
茶水是弱酸性的,雖然不會中和胃酸,也不足以刺激胃粘膜,但它會傷害胃。茶水中的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產生興奮,促進胃液的分泌和腸胃蠕動。如果空腹喝茶,胃裡沒有食物,過多的胃酸就會刺激胃粘膜,產生燒灼或刺痛等不適感。因此,應避免空腹喝茶,尤其是有胃部疾病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