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油的空氣炸鍋真的更健康嗎?

油炸食品口感酥脆、香氣怡人,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空氣炸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小夥伴都用它來炸薯條、炸雞腿等等!其一大賣點就是無油炸東西更健康,然而也有另外一種聲音:空氣炸鍋炸出來的食物會致癌。

那麼,空氣炸鍋製作的食物會致癌嗎?無油烹飪真的更健康嗎?今天我們來瞭解一下。

一、不用油的空氣炸鍋如何“炸”食物?

我們在烹調食物時一般會使用加熱的處理方式,包括直接加熱和間接加熱,而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是間接加熱。

通常,間接加熱會通過傳熱介質來完成熱量的傳遞,從而加熱食物、使其熟化。

傳統油炸食品會先將油進行加熱,再將食物浸泡在熱油中,主要以熱傳導的方式來油炸食物。

而空氣炸鍋是將食物放置在密閉的小空間裡,以空氣作為傳熱介質,通過加熱空間裡的空氣,再輔以風扇來加速氣體的流動、帶走水汽、形成迴圈的熱風,它主要以對流的方式來“氣炸”食物。

無油、低脂、不上火?空氣炸鍋一推出,讓喜愛油炸口感的朋友如獲至寶。這種標榜“無油炸鍋”真的無懈可擊?

韓國消費者院曾公佈了一份空氣炸鍋檢測報告,報告抽檢了市面上在售的10款空氣炸鍋,並把冷凍薯條置於200℃高溫,再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烹飪。

結果發現,4款被炸出來的薯條,被檢測出丙烯醯胺(2A致癌物)含量超標,最嚴重的一款甚至超出標準的兩倍多。

一直以“健康、環保”為賣點的空氣炸鍋,這下被“啪啪”打臉嗎?

二、只談成分不談劑量,都是“耍流氓”

對於新生的事物,人們總是帶著質疑。韓國的這項檢測,讓不少使用者產生了不安的情緒。

空氣炸鍋致癌的論點,存在兩個巨大的邏輯。

首先,空氣炸鍋的測試都是按照說明書上最長,甚至更長的烹飪時間進行製作,烹飪時間越長,產生的丙烯醯胺隨之增加,自然會出現濃度超標。

就好比有鐵鍋燜雞,只需要大火8分鐘,有人卻燜了15分鐘,導致菜燒糊了,最終得出鐵鍋致癌,實在是有點“背鍋”了。

其次,不僅僅是空氣炸鍋烹飪會產生丙烯醯胺,不管用什麼鍋,只要溫度超過120℃,都會產生丙烯醯胺,這是蛋白質和油脂高溫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

空气炸锅制作的食物,真的更健康吗?想要健康使用,有2点建议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擔心:豈不是所有油炸食品,都是“致癌食品”?

大家不要談“丙烯醯胺”色變。丙烯醯胺只是2A級致癌物,也就是說它對人類的致癌性證據並不明確

另外,不要“只談成分,不談劑量”。任何物質想要達到毒性,都需要一定的劑量。

丙烯醯胺最低0.2mg/kg體重會引起神經性病變,假設一個50kg的人,需要一天吃5KG的薯片,且要長期吃,才可能中毒。一般人很難達到這個食量,所以大家不必太過於擔心。

空气炸锅制作的食物,真的更健康吗?想要健康使用,有2点建议
三、空氣炸鍋真的更健康嗎?

“少油油炸”是空氣炸鍋的一大賣點,使用空氣炸鍋是否真的比傳統油炸更健康呢?首先,我們先瞭解一下空氣炸鍋的原理。

空氣炸鍋是通過高速空氣迴圈技術,將鍋內的空氣加熱,讓食物在封閉空間形成迴圈熱流,使食物在變熟的同時,因失去水分而變得口感酥脆。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帶風扇”的烤箱

那麼空氣炸鍋是比烤箱、油炸等方式更健康嗎?相對而言,空氣炸鍋確實更健康

對比傳統油炸,空氣炸鍋並不需要過多的油溫加熱,它所烹飪出來的食物脂肪含量也會更低

而對比烤箱,烤箱只能通過上下管道發熱,形成內迴圈,可能會存在食物受熱不穩定,出現過硬,或過焦的情況,而空氣炸鍋多了一把“小扇子”,會讓受熱更穩定。

空气炸锅制作的食物,真的更健康吗?想要健康使用,有2点建议

延伸:無油烹飪真的更健康?

追求無油烹飪的人主要是擔心油脂攝入太多,甘油三酯在脂肪組織中積累從而造成肥胖。

但大家也要知道,引起肥胖最根本的原因是能量的攝入超過了能量的消耗,剩餘的能量被轉化為脂肪在體內儲存起來。

再者,脂肪(酸)是我們重要的身體成分和能量來源,每天都需要攝入一定量的脂肪酸,比如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亞油酸和α-亞麻酸,其中很大部分需要通過食用油來獲取,而且人體必須的維生素E很多也要通過食用油來獲得。另外,食用油還有助於我們對食物中一些脂溶性成分的吸收和利用。

空气炸锅制作的食物,真的更健康吗?想要健康使用,有2点建议
所以,不要過分追求無油烹飪,長期攝入過少食用油容易造成不飽和脂肪酸攝入不足,影響到記憶力和大腦的神經功能,而且還可能會影響到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誘發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等。

房顫可以運動嗎?房顫患者做什麼運動好?

房顫是心房顫動的一種簡稱,該心律失常性疾病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導致患者產生不規則而且快速的心律。心房失去正常的節律是導致房顫發生的主要原因。房顫的發生會導致患者的心臟功能健康受到一定的損害,是最為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疾病,心臟是血液源泉,房顫的危害極大,輕度房顫,人會感到心慌,乏力,頭暈,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重則心力衰竭,心臟跳停,導致猝死。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其發病率一直在持續增長。多項研究顯示,AF與中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據資料統計,AF 不僅增加了醫療負擔,還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在AF 危險因素的管理中,定期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不僅可以改善相關心血管疾病,還可改善AF的復發率,進而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儘管運動和AF相關結果之間的聯繫已經得到了大量證據的支持,然而,目前沒有研究資料表明運動與 AF 患者心血管發病率之間的關聯。

鑒於新診斷為AF 患者與運動習慣改變有關的心血管結果的資訊很少,近日,發表在Plos Med雜誌的一項研究,調查了新診斷為AF 的患者,運動習慣與缺血性中風、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

在這項佇列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韓國國家健康保險服務的資料,對2010年至2016年間新診斷為AF的66692名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這些患者在AF診斷前後2年內接受了2次連續的健康檢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了AF在診斷前後2年內的鍛煉情況,並分為4類:持續不鍛煉者(30.5%)、新鍛煉者(17.8%)、鍛煉放棄者(17.4%)和鍛煉保持者(34.2%)。考慮到人口統計學、合併症、藥物、生活方式行為和收入狀況,各組之間的基線特徵差異進行平衡。在3.4±2.0年平均隨訪期內,通過Cox模型對結果進行評估。

結果顯示,與持續不鍛煉者相比,運動者和運動維持者患心力衰竭風險較低,危險比(HRs)分別為0.95和0.92(P < 0.001)。另外,與持續不鍛煉相比,在房顫診斷前後的任何時候進行鍛煉都與較低的死亡風險有關。鍛煉者的HR為0.82,放棄鍛煉者為0.83,維持鍛煉者為0.61(P < 0.001)。對於缺血性卒中,鍛煉者的 HR 估計值低 10%–1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7)。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鍛煉者亞組分析發現,定期適度鍛煉 170–240分鐘/周的能量消耗始終與每個結果的較低風險相關。因此,將運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對 AF 患者進行干預,對其心血管預後有著潛在益處。

綜上,在這項全國性的佇列研究中,AF診斷後開始或繼續定期運動與較低的心力衰竭和死亡風險有關。定期適度運動170-240分鐘/周可能是在房顫診斷後開始運動的患者獲得最大心血管益處,但需要進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來確定最佳能量消耗。

房顫患者做什麼運動好?

很多患者得知自己有了心律失常後,急著通過鍛煉運動恢復,但由於這類疾病的特異性,在房顫等急性發作時,不建議進行運動,運動的時候會進一步加重心慌症狀。但是如果房顫患者的心室率,維持正常,可以適當進行運動。此外還要取決於患者的基礎心臟病情況,心功能情況等.

房顫病人可以選擇節奏比較舒緩、便於調節運動節拍的鍛煉項目為宜,如散步、快慢走結合、健身舞、簡單會展運動、打太極拳等,在運動時要循序漸進,控制好運動頻率。

運動要講究科學,每次運動前要做準備活動,運動應從低強度向中等強度逐漸過渡,開始時,每天可運動20~30分鐘,如無不適,再逐漸增加到40分鐘,50分鐘.60分鐘,每週鍛煉不應少於4次。運動應該在飯前開始、飯後不要運動。

血型真可以預測癌症嗎?古代的滴血認親是真的嗎?

“血型”,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談論比較多的一個問題,幾乎一年四季人們都在說,如夏天看看哪種血型的人最招蚊子;冬天什麼血型最抗凍等等。

所謂的血型究竟是什麼?

目前,人們對血型的分類,最常見的就是ABO血型,少見的則是Rh型。之所以人會呈現出ABO血型,主要是因為人體內紅細胞表面存在的血型抗原所得出來的結果。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如一個人沒有B抗原也沒有A抗原,那麼這個人就是O型血。再比如說一個人只有AB抗原,那麼他屬於AB型血,最終得出這個人的血型是什麼。

一、血型可以預測癌症是真的嗎?

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人研究過血型和癌症的關係了,當時學者通過研究三千多例癌症患者,發現不存在明顯關聯,這一研究結果還被刊登在了《柳葉刀》。如今數十年過去了,研究變化是否發生了變化?

A血型:一項涵蓋30個國家,跨越60年,納入約10萬例癌症患者和30個癌症部位的大樣本量研究顯示,A血型的患癌風險是其他血型的1.12倍,其中A血女性更易患癌。具體而言,主要是乳腺癌(12%)、卵巢癌(16%)兩種女性常見腫瘤的發生占比較大。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

O血型:整體患癌風險是其他血型的0.84倍,即O型血相對其他血型而言,發生癌症的風險降低16%,主要體現在結直腸癌(11%)、鼻咽癌(19%)、胰腺癌(25%)、胃癌(16%)、乳腺癌(10%)、卵巢癌(24%)等其他癌症。

2010年歐洲一項針對2000-2003年的腫瘤研究中,發現O血型的人群,患胰腺外分泌腺癌的風險降低20~47%。此外還有研究,O型血的胃癌、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相比其他血型更高。

AB血型:一般而言,AB血型的男性患癌風險更高。主要體現在中國人群的AB血型與男性肝癌風險增加有關。不過AB血型在腺癌、表皮樣癌、結腸癌等風險上發生率較低。

B血型:與A型血相比,B型血的人絕大多數發生癌症的風險較低,尤其是胃癌、結直腸癌。此外,B型血男性患膀胱癌的風險較低,但在前列腺癌的風險上卻有所增加。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總的來說,血型中含有A抗原者(A或AB血型)患多種癌症的可能性更高、生存率則更低;不含A或B抗原者(O血型)患多種癌症的可能性較低、相對而言,癌症生存率也較高。就A血型與B血型對比,B血型在患癌的可能性上也有明顯優勢。

二、四種血型大PK,哪種最健康?

血型可以預測患癌風險,那是不是說明患癌風險低的血型更健康嗎?《血型科學》曾經發表研究稱O型血是“最強血型”,是真的嗎?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瘧原蟲喜歡一種RIFIN蛋白,黏附在紅細胞表面。不過這個瘧原蟲有自己的喜好,A抗原最方便結合,B抗原結合能力弱一些,對於A、B兩種抗原都不含的O型血來首,最不好粘附,瘧原蟲也不喜歡。所以O型血對瘧疾的耐性較強。但是其他優勢如陽痿、老年癡呆等疾病,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O型血確實具備這些優勢,所以這項研究的的真實性仍待考究。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

相反,O型血的劣勢卻也不少。有研究表明O型血人相比其他血型群體,對大腸桿菌也更敏感,容易發生十二指腸疾病、肝硬化、膽囊炎等;感染霍亂後,發展也相對其他血型更嚴重。

所以說,並不存在所謂的“百毒不侵”的“完美血型”,真要有這麼個“全能”血型,有錢人還不靠著“黑科技”來一次大換血嗎?

三、血型還可以決定性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血型決定性格”?比如下麵這張圖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

1972日本人古川竹二發表了他的學說“血型性格論”,全文總一句話總結為: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性格。

在此之前,大眾幾乎沒有聽過關於血型和性格聯繫,把這兩個不搭邊的概念聯繫一起,迅速引起大眾的好奇,流言肆起,越來越多人開始相信這一論調。

2014年,《日本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血型與人格的關係:日本和美國大規模調查的證據”的調查,結果顯示,血型與性格之間並沒有明確的關係

2016年,美國《國際家庭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血型與人格關係”的研究,卻證實了血型與性格之間沒有必然的相關性,也就是不少人相信了約半個世紀的理論,原來是偽科學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A型、B型、AB型、O型血,哪种血型更健

延展——關於血型的一些“玄幻”說法

1、蚊子特別鍾情於O型血的人?

“我是B型血,蚊子都愛我”

“才不,我是A型血,你看都咬好幾個包”

不少人傳,蚊子都某種血型特別“鍾愛”。但其實,蚊子愛不愛咬你,跟血型真得沒關係,二氧化碳濃度,熱量以及一些揮發性化學物質,才是蚊子的“最愛”,所以肥胖的人、孕婦、愛運動的人及喜歡穿深色衣服的人,才是蚊子叮咬的目標。

2、電視劇的“滴血認親”是真的嗎?

提起滴血認親,大家在影視劇作品看地不少。那麼真實情況又是如何?

在古代,常見的滴血認親主要是合血法,即:取一碗水,然後把兩個人的血滴進去,根據是否相融來判斷有沒有親緣關係。

使用清水的情況下,紅細胞的細胞膜由於滲透壓的關係,會在清水因吸水漲破,所以用這種方法,不管有沒有親緣關係,看上去都是融合的。

兩個人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只有兩種完全相同的血型相遇才能沒有任何凝集反應。因此,“滴血認親”,有親緣關係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沒有親緣關係的血也有可能融合。

3、血型與長壽有關?

O型血在某些疾病方面可能更有優勢,但這就能證明血型決定長壽嗎?

早在1961年,首次“血型與壽命”的研究就發現,在125位健康老年男性中,A型血的人更多;8年後,一項針對90歲以上居民的調查發現,ABO與血型並無關聯。2004年,日本一項關於269名百歲老人的研究發現,B型血者的占比更高,達到29.4%。

因此“O型血更長壽”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影響壽命的因素“千絲萬縷”,血型無法有效解釋,目前的這些研究,只能說是“有趣”的現象而已。

結語:我們任何時候都要鍛煉身體,增強我們的身體抵抗力,只有身體健康了,才是最基本的保障。

飲食影響多種癌症,生活中遠離這些一級致癌物

癌症預後差,很多癌症一旦患上就相當於被判了死緩!所以早期預防早期發現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我們身邊常見的那些一級致癌物吧!

首先來說說什麼是一級致癌物,所謂的一級致癌物又叫確認致癌物,就是指的目前被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了,有充分證據證明可以導致人體癌症的物質!

包括黃麴黴素、 甲醛、 尼古丁、 亞硝胺(前體物質是亞硝酸鹽,即亞硝酸鹽在特定條件下才轉化成亞硝胺)、苯並芘 、 砒霜、酒精等!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一、研究表明,飲食影響多種癌症

乳腺癌:研究表明,增加蔬菜攝入量能降低雌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風險,而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可降低乳腺癌總體風險。

肺癌:研究指出,大量吸煙會增加肺癌風險,而其中吃蔬果較多的人,患癌率較低。

結直腸癌:研究顯示,隨著肉類攝入量的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增加牛奶和鈣的攝入量,能適度降低結直腸癌風險。多吃一些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抗氧化劑豐富的食物,能夠有效預防結直腸癌。

肝癌:據資料顯示,飲酒是肝癌的主要飲食相關危險因素。經常吃發黴的花生、大米等,會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胃癌:研究顯示,大量食用高鹽或煙熏食物,會增加胃癌患病風險。多吃蔬菜和水果,可能會降低胃癌風險。補充維生素A、E和硒能降低胃癌死亡率。

食道癌:吸煙、飲酒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而多吃蔬菜水果則有助於預防食道癌。

二、遠離這些一級致癌物

致癌物是指那些會增加細胞基因突變幾率,繼而增加患癌風險的物質,它們源於我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引發癌症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細胞癌變的加速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接觸到的致癌物有很多,最為常見的有以下5種。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1、黃麴黴素——黴變食物

黃麴黴素有很強的毒性,一次攝入超過20mg可直接導致成年人死亡。黃麴黴素也被認為是強效的致癌物質,1毫克的黃麴黴素就能致癌,主要引起肝癌,也可誘發乳腺癌、直腸癌等多種癌症。

米、豆類、花生、堅果等澱粉量含量高的食物在黴變過程中會產生黃麴黴素。此外砧板、筷子、抹布等如果沒有清洗乾淨,殘留食物殘渣和水分,也會產生黃麴黴素。

想要減少黃麴黴素的危害,我們日常要將花生、玉米、豆類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儲存在低溫乾燥的環境;餐具要注意衛生,保持乾燥,並定期更換;衛生間等潮濕地方要注意多痛風。飲食中多吃點綠葉蔬菜,裡面所含的葉綠素能阻止黃麴黴素的吸收,降低黃麴黴素中毒的風險。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2、亞硝酸鹽——醃制食物

亞硝酸鹽本身並不致癌,但當它與肉類蛋白質反應後,可以在體內轉化為致癌物質亞硝胺。亞硝胺具有強烈肝毒性,會引起肝炎、肝硬化,還會誘發口腔癌、食道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食物中的亞硝胺,主要引起腸胃道和肝臟的癌症。

日常生活中,亞硝酸鹽常被用來作為肉類食物防腐和預防肉毒桿菌生長的防腐劑,香腸、臘肉、培根、火腿等加工肉製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成分。醃制類食物,例如鹹魚、海米等海產乾貨,本身蛋白質豐富且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而鹹菜、酸菜、泡菜等,雖然新鮮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很低,但隨著儲存時間延長,亞硝酸鹽含量也會增加,再加上醃制過程會產生亞硝酸鹽,因此醃菜的亞硝酸鹽含量非常高。另外,不潔的井水、變質的蔬菜和變質的雞精等所含亞硝酸鹽也很高。

如何減少亞硝酸鹽的危害?建議日常要少吃醃制食物,如果非要吃,吃的時候要多喝水、多吃點蔬菜;另外要限制加工肉製品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不要亂喝井水,蔬菜變質了就不要吃;多吃一些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例如奇異果、草莓、花椰菜等,可以幫助抑制亞硝胺的合成。另外,啤酒、火鍋湯和香煙中也可能含有亞硝胺,日常要少碰。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3、苯並芘——燒烤、油炸食物

苯並芘屬於多環芳烴類物質,是一種公認的強致癌物質。研究指出,食品中的苯並芘達到一定劑量就有可能誘發肝癌和消化道腫瘤。

苯並芘常見於燒烤食物(如烤魚、烤肉和烤腸等)和煎炸食物(如炸油條、油煎餅、豬油渣等)中。食品在煙熏和烘烤過程中發生炭化現象時,苯並芘的生成量會顯著增加。而肉類、脂肪在高溫油炸過程中也會產生苯並芘,而且煎炸越久,苯並芘含量越高。

因此建議儘量少吃燒烤、薰制和煎炸食物,少光顧街邊攤檔。自製燒烤時,食物不要與炭火靠太近,建議可用錫箔紙包起來,燒焦的部分不要吃。在家中煎炸食物時,要儘量縮短煎炸時間,不要炸得過焦,煎炸食物後剩下的食用油儘量不要重複使用。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4、檳榔

檳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與口腔癌密切相關。已有充分證據顯示,長期嚼食檳榔會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這是口腔癌前病變的一種。而且檳榔裡含有檳榔堿、檳榔次堿等多種化合物,能直接殺死細胞,同時導致炎症,不僅影響口腔健康,更會損傷食道、胃,增加食道癌和胃癌的風險。

因此建議愛吃檳榔的朋友,從健康角度出發,儘快戒掉吃檳榔的習慣。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5、煙酒

煙酒與癌症密切相關。香煙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吸煙時,煙氣不僅會經過口腔或呼吸道進入體內,香煙裡的有毒物質還會隨著血液迴圈至全身,在致癌物和促癌物的共同作用下,損傷正常細胞,誘發肺癌等癌症。而二手煙同樣可以導致肺癌、乳腺癌、鼻竇癌等。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經由肝臟內的酵素分解成乙醛,然後再代謝為乙酸,最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如果酒精代謝物乙醛無法代謝,長期積累在體內,會增加DNA受損情況,不僅損害身體健康,還會提高癌症發生率。經常飲酒會增加患口腔癌、咽喉癌和食道癌等癌症的風險。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戒煙可以降低吸煙的危害,也可以預防癌症。而喝酒也建議儘量少喝,如果非要喝的話,盡可能選擇低度酒,並將飲用量控制在限量以內,喝酒要控制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男性每天可攝入的純酒精量不能超過25克(相當於啤酒750ml,葡萄酒250毫升,高度白酒50克),成年女性每天可攝入純酒精量不宜超過15克(相當於啤酒450ml,葡萄酒150毫升,38度白酒50克)。

日本學者在1998年發表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探索喝酒與各種癌症風險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排除了已知的其他因素之後,乙醛脫氫酶缺乏的人中多種癌症風險都是正常人的數倍。比如, 口咽喉癌是11.14倍,食管癌12.5倍,胃 癌3.49倍,結腸癌3.35倍,而與口咽喉或胃癌相伴隨的食道癌更高達54.2倍。所以,那些喝酒臉紅的人,當別人勸你喝酒的時候,你所承擔的多種癌症風險是正常人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注意!这些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现在看还不晚

芬蘭學者在200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他們招募了13個志願者,平均每週適量飲酒(不超過70克酒精)。其中6不吸煙,7個每天抽近20支煙,煙齡超過10年。不喝酒的時候,他們的唾液中幾乎檢測不到乙醛的存在。按照每公斤體重0.8克酒精的量喝酒之後(大致相當於60公斤的人喝2兩50度白酒)。漱口之後,每隔20分鐘收集唾液檢測乙醛。結果發現,40分鐘後,不吸煙者的唾液中乙醛上升到20-30微摩爾每升,而吸煙者則上升到50以上,持續到160分鐘之後。如果喝完酒之後,讓吸煙者每20分鐘抽一支煙,在抽煙時唾液中的乙醛馬上升到400以上。

這五類人更容易成為癌症候選人,防癌從現在開始

癌症,大多數人看來都覺得與自己毫不相關,然而它卻早已潛伏到了我們身邊。每天新聞裡關於癌症的報導等,都在證明癌症真的離我們不遠。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更是證實了這一點。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於近日發佈最新報告,報告顯示:全世界罹患癌症的人數在迅速增長,僅2018年就新增1810萬病例,死亡人數高達960萬,預計到本世紀末,癌症將成為全球頭號“殺手”!

報告還顯示,全球1/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在一生中會患上癌症,1/8的男性和1/11的女性將死於癌症,預計到2040年,將有2900萬癌症病例,並有1600萬人因癌症而喪生。

在全球諸多地區當中,亞洲是癌症的重災區,近半數新增癌症病例和超過半數癌症死亡病例,都來自于亞洲!

一、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22%的患癌幾率

癌症不會偏袒任何人,它有可能“臨幸”任何人,不管是老還是少。:假設以平均壽命74歲計算,每個人一生當中得癌的幾率為22%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這只是粗略的計算,一些人由於一些“特質”,更容易成為“癌症候選人”。尤其是以下這5類人:

  • 酗酒的人

這真不是嚇唬你,因為酒當中的主要成為乙醛,進入體內後,可破壞肝細胞DNA,導致突變,最終可能演變成癌症。

  • 過早進行性生活的人

尤其是17歲之前,那女性得宮頸癌的幾率會提升5-12倍,因此年齡太小,子宮頸上皮細胞發育還未完善,對外界刺激不適應,很容易發生上皮細胞變性,最終誘導癌症的發生。

  • 喜歡吃熱食的人

老是吃一些溫度過高的食物,可刺激食道粘膜,灼傷食管,產生炎症,反復刺激可促使食管細胞增生,提升食道癌的患病風險

  • 愛生悶氣的人

這類人屬於典型的“癌症性格”,發生乳腺癌的幾率會比那些天性樂觀的人高很多。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 愛吃“重口味”的人

比如喜歡高鹽的食物,這類食物當中的硝酸鹽可刺激胃黏膜,同時經分解還可分解成亞硝酸鹽和強致癌物亞硝胺,誘發胃黏膜癌變,提升胃癌患病率

所以,如果你屬於上述這5類人,那勸你儘快改掉這個癌症喜歡的“特質”,不然癌症可能很快找上門。

二、謹記5個“防癌經”

想要預防癌症,其實也不是不可能,主要就是從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下手,具體怎麼做呢?

1、吃飯吃7分飽

一些人很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談事情,再加上一些飯局上往往少不了煙酒,導致過度飲食,“吃”成一個胖子,而肥胖是癌症的獨立誘因之一。尤其是一些人很喜歡很容易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而這些食物也正合“腫瘤君”的胃口

所以,每頓飯控制在七分飽,吃得差不多了就趕緊撤,不要停留在飯桌前,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2、控煙

煙當中含尼古丁、焦油等多種致癌物,抽得越多,得癌幾率越大,尤其是肺癌、腸癌、宮頸癌等多種癌症。所以,想要預防癌症,就要嚴格控煙,

不少癌症患者都是在患癌後,才把煙戒了,如果一開始就不抽煙,可能就不需要到醫院來了

3、體檢

身體不是鐵打的,辛苦“工作”了一年,肯定也要檢查一下是否有異常,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4、不熬夜,生活要規律

人總是不睡覺,一直過度地透支自己的身體,最容易受傷的就是免疫功能,以及消化、神經、心血管、內分泌、肝腎等器官也會受到影響。而那免疫力下降,身體各個機能衰退,那疾病(包括腫瘤)自然會找上你

所以,大家儘量不要熬夜,如果因工作等原因(如醫生)很難保持規律的睡眠,也要盡可能地補眠,比如午睡

5、保持樂觀,不生氣

人如果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生氣,很容易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長期反復如此,可降低人體免疫力,給癌症“偷襲”成果的機會。而現在生活節奏快,大部分壓力都是非常大的,不過生活就是如此,如果不能反抗,那就安然“接受”,凡事都想開點,別鑽牛角尖,一切會更好。上述5個“防癌經”,大家一定要謹記哦!

中国人一辈子,有多大几率会患癌?提醒:这5类人更易患癌
三、患者思想情緒很重要

健康人患病後,必然產生相應的心理變化,癌症病人的心理變化更為明顯。意志薄弱、情緒低沉的以及晚期癌症患者,如果缺乏家庭和社會的關懷,就容易產生絕望心理,放棄治療,消極等待死神的降臨。”哀莫大於心死”,這樣的病人思想上失掉了生存信念,常常過早地死去。一位患者說得好:”得了癌症,一是嚇死的,二是愁死的,三是病急亂投醫治死的,四才是病死的。一個人機體上得了癌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精神上垮了,那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造成恐懼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對癌症知識瞭解得不多,對醫學發展知之甚少。其實,癌症非絕症,大部分癌症患者可以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因此,得了癌症以後,從心理上做到:①既來之,則安之;②鼓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消極心理狀態轉化為積極心理狀態,配合治療,最好能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情緒不穩時,要學會釋放壓力,多笑。因為笑也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對機體來說也是最好的體操,它還可以增強機體的活動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可使內分泌發生微妙的變化

你為什麼被癌症盯上了,普通人如何遠離癌症?

提到腫瘤,大家第一想到的可能就是絕症,其實不然,腫瘤有良性和惡性之分,通常我們稱為的癌症其實只是惡性腫瘤中的一部分,而部分良性腫瘤也有發展為惡性的可能。那麼腫瘤目前是什麼樣的分佈?它有什麼前世今生?其本質是什麼?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理解它。

腫瘤的全球現狀

據國際癌症機構發佈的權威資料顯示,到2018年,有1810萬癌症新發病例和960萬癌症患者死亡。發病率最高的4種癌症依次為:肺癌(占發病總人數的11.6%)、女性乳腺啊(11.6%)、前列腺癌(7.1%)和結直腸癌(6.1%);死亡率最高的4種癌症依次為:肺癌(占總死亡人數的18.4%)、結直腸癌(9.2%)、胃癌(8.2%)和肝癌(8.2%)。由此可見,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同時也是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前列腺癌和結直腸癌(發病率)和肝癌和胃癌(死亡率);在女性中,乳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是腫瘤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結直腸癌和肺癌(發病率),反之亦然(死亡率),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第四位。累積的惡性腫瘤風險表明,八分之一的男性和十分之一的女性將在一生中患上這種疾病。目前對癌症尚無完全根治的方法,但能通過綜合治療提高生存期和改善生活品質。從本質上來說,癌症是一種慢性病,只要科學系統地治療,實現長期帶瘤生存是有可能的。

11年来6位央视主持人因癌去世!身价过亿,为何治不好一个癌?
為什麼被癌症“盯”上了?也許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長期過度疲勞

主持人的工作強度很高,尤其是央視主持人,長期工作、過度疲勞很常見。

疲勞與癌症密切相關,從疲勞到癌症要經歷四步:輕度疲勞→深度疲勞→重要臟器內部變異→誘發癌變。當人長期處於慢性疲勞的狀態時,機體免疫力會下降,清除癌細胞的能力降低,與乳腺纖維瘤、子宮肌瘤、肝囊腫、甲狀腺瘤等疾病有關。

反過來,癌症也會導致渾身乏力,兩者相輔相成。

11年来6位央视主持人因癌去世!身价过亿,为何治不好一个癌?
2、長期熬夜

你可能不知道,很多節目是在半夜錄製的,而這本來是睡眠時間,長期如此會破壞生物節律,影響機體的修復速度,增加患癌風險。

2019年,世衛組織將“夜班工作”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致癌物。今年3月,美國一項研究指出,長期夜班會破壞癌症相關基因的自然節律,損傷DNA,增加癌症風險

此外,還有研究表明,熬夜會導致抑鬱症、糖尿病、肥胖等多種疾病。

11年来6位央视主持人因癌去世!身价过亿,为何治不好一个癌?

3、不良飲食習慣

主持人的飲食很不規律,三餐不定,忙的時候饑一頓飽一頓,常常會忘記吃飯。不良飲食習慣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讓癌症有機可乘。

研究發現,約30%惡性腫瘤可歸因於不良飲食和營養攝入不均衡,尤其是消化道腫瘤。此外,由於工作環境的影響,主持人也需要應酬,難免接觸煙酒。煙酒早就被證實與多種癌症相關,煙酒不離手,會大大增加胃癌、結直腸癌、肺癌、食管癌等癌症的風險。

11年来6位央视主持人因癌去世!身价过亿,为何治不好一个癌?
4、心理壓力大

主持人的工作壓力大,心理壓力大,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導致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久而久之,就讓癌症有機可乘。

普通人,如何遠離癌症?

其實,防癌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遠離致癌因素 + 及時發現

我們要重點關注癌症的預警信號,如果能及時發現並就診治療,就能贏得主動權。癌症的預警信號包括

1、出現腫塊,腫塊不痛不癢,但會不斷增大,大小不一,可單發,也可多發;

2、原有的痣或疣出現異常變化,比如快速增大、顏色變深或變淺、瘙癢、破潰等;

3、不明原因的疼痛,比如頭痛、頸痛、胸痛、骨痛等,具有長期持續、加重的特點;

4、不明原因的出血,比如咯血、尿血、流鼻血、大便帶血、絕經後陰道不規則流血等;

5、持續低熱,使用退燒手段後依然無效;

6、沒有控制食量或增加運動,體重卻在短時間內出現不明原因下降。

結語:如今很多地方都有防癌體檢,定期的進行防癌體檢也能做到有效的防癌。當然很多人對於防癌體檢有一定的抵觸,認為防癌體檢根本不需要,但是真正做了防癌體檢的人才是對自己身體真正的負責任。

現在的防癌體檢和一般的體檢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主要體現在檢查的內容上。防癌體檢做的都是關於腫瘤的檢查,能有效的、儘早的發現腫瘤並且予以治療。尤其是中老年人、吸煙者、經常酗酒、血親中有患癌者、有肝炎等高危人群,要定期做防癌體檢。

癌症,離我們很遠,但是又離我們那麼近。防癌是很關鍵的,不要等到真得了癌症,才去後悔當初自己沒有進行防癌措施

癌症的11種表現,生活中怎樣做預防癌症?

癌症,雖然令人恐怖而談之色變,但是其還是避不開所有疾病的科學規律。任何疾病都會在早期出現一些細微的症狀,這些癌症的早期症狀往往昭示著我們人體的某些重大變故。腫瘤專家提醒廣大居民,如果出現了以下這些癌症的早期症狀,就要引起注意了,以免將來病情嚴重追悔莫及。

據國外媒體報導,許多人認為癌症完全是由遺傳基因導致,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這一觀點是錯誤的。美國癌症協會稱,健康的生活習慣能夠預防和避免一半的癌症患者死亡。

80万花完,人却也没了,癌症晚期,要不要倾家荡产去治疗?

1、癌症的11種表現

•持續性低熱、渾身乏力、體重出現不明原因減輕;

•身體淺表部位出現不痛不癢的腫塊

•皮膚原有的痣在短時間內變大、變色、腐爛等

•身體出現異常的哽咽感和疼痛感

•出現腹脹、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異常症狀

•大便習慣改變、便血

•持續性乾咳、咯血、聲音嘶啞

•聽力下降、耳鳴、耳悶、頭痛

•陰道異常出血,表現為接觸性出血和絕經後出血

•排尿困難、尿不盡、無痛性血尿

•皮膚或粘膜潰瘍長時間不癒合

2、定期檢查

定期體檢有助於及時發現癌前病變,儘早治療,提高生存率。我國7大常見癌症的篩查建議,總結給你。

•乳腺癌:44-54歲每年一次乳腺X線篩查,54歲以上每2年乳腺X線篩查,尤其是乳腺癌高風險者。

•肺癌:55-74歲且累計吸煙量在30包/年以上、年齡≥50歲且累計吸煙量在20包/年以上的人群,定期進行低劑量螺旋CT、胸部X線和痰細胞學檢查。

•肝癌:有肝臟疾病史、肝癌家族史、長期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定期進行肝臟超聲和甲胎蛋白檢查。

•結直腸癌:從50歲起,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宮頸癌:21-65歲應定期進行巴氏試驗、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檢測。

•子宮內膜癌:35歲以上、有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家族史者或可疑基因突變者,應每年做一次子宮內膜活檢。

•前列腺癌:從50歲起,每年進行一次PSA + 直腸檢查。

80万花完,人却也没了,癌症晚期,要不要倾家荡产去治疗?

生活中怎樣做預防癌症?

1、多喝水

多喝水雖然會增加排尿,增加排便的次數,但正因為這樣,它能把刺激膀胱粘膜以及結腸的有害物質排出,有利於身體健康。

2、健康飲食

生活中有不少食物都是我們身邊隱藏的癌症殺手,例如:發黴的食品、煙熏燒烤食品、醃制類的紅肉等等。此外,高糖、高脂、油炸類的食品同樣危害著我們的健康。

3、適當運動

健康上一靜不如一動,堅持適當的有氧運動,例如跑步、跳神、游泳等等,這樣不僅使得身體得到放鬆,也能從而增加免疫力,抵禦細菌入侵。但要注意的是,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在夏天戶外運動,也要做好防曬措施。有氧運動每週建議3-4次,每次20-30分鐘。

五、避免煙、酒

煙、酒是癌症的兩個“好朋友”。長期抽煙會容易引發肺部或者咽喉疾病,嚴重者會導致肺癌的發生;大量喝酒很傷肝,會增加肝炎、肝癌的發生幾率。

晚上睡不著是一種病!睡前這樣做助你有個好睡眠?

每到就寢時,許多人就會開始擔心今晚能不能睡個好覺?就在焦慮睡不著、反復翻身時,時間已悄悄溜過,天快亮時才昏昏入睡,偏偏鬧鐘無情響起,只得掙扎著起床,兩眼無神的帶著黑眼圈去上班。

根據統計顯示,有睡眠問題的人比例約為38.2%,比全球平均高出11.2%平均來講,成人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約7-8小時,孩童約8-9小時,但研究顯示,每個人真正所需的睡眠時間其實不太相同,就像身高一樣,雖然男性、女性各有一個平均值,但實際上的差異則取決於基因的不同,因此有些人需要睡得特別多,有些人睡少一點也沒關係。原則上只要一覺醒來,覺得身體不再疲勞、體力有所恢復,就可稱為足夠的睡眠。老人经常半夜醒过来,睡不着,会影响健康吗?做好4点或睡得更香

一、晚上睡不著是一種病

睡眠是反映身心健康水準的重要指標,當睡眠出現障礙,可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擁有良好的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加強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增強記憶力的關鍵。然而,並非人人都能保持優質的睡眠狀態。當出現失眠、嗜睡、睡覺呼吸暫停、異態睡眠等與睡眠運動障礙相關的現象,統稱為“睡眠障礙”。

老人经常半夜醒过来,睡不着,会影响健康吗?做好4点或睡得更香
近年來的調查顯示,睡眠障礙患者的數量呈逐漸上升趨勢,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張斌表示,這主要受到生活節奏加快、手機等電子設備普及率高、生活壓力過大等影響。不,過隨著睡眠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患者得到了診治。

現有研究表明,睡眠障礙與高血壓、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有明顯關係。同時,還可帶來負面情緒放大、體重增加、反應遲鈍、降低免疫力等問題,因此,大家如果出現了睡眠異常,一定要重視起來。

二、經常半夜醒來,到底是咋回事?

睡不著已經很痛苦,睡到半夜“自然醒”,更讓人無語。

這種半夜“自然醒”的情況,在醫學上屬於間歇性失眠,多表現為入睡無障礙,但睡眠時間不長,容易驚醒,影響睡眠品質。間歇性失眠的形成原因與神經緊張、外界環境刺激、過度抑鬱等有關。

1、夜尿多

若是睡前喝水過多,可能會半夜尿急起來上廁所。如果夜尿次數超過2次,就屬於異常症狀了,可能與腎臟、尿道、膀胱的相關疾病有關。

2、生物鐘紊亂

生物鐘是身體的時鐘,當長時間熬夜、生活不規律,生物鐘就可能發生紊亂,加重睡眠剝奪的程度,失眠症狀慢慢顯現。

老人经常半夜醒过来,睡不着,会影响健康吗?做好4点或睡得更香

3、抑鬱症

研究發現,約50%的抑鬱症患者首發症狀表現為失眠,早醒現象尤為明顯。如果早醒後感覺自己心情鬱悶,對日常生活工作提不起幹勁,就需要警惕是否有抑鬱的傾向。

4、肝火旺盛

研究表明,晚上睡覺經常醒來也可能與肝臟健康有關。肝臟是人體的解毒器官,當肝功能受損時,會導致有害代謝物在血液“堆積”,影響睡眠。在中醫看來,肝火旺盛者容易有早醒的表現。

出現間歇性失眠時,不要刻意逼自己入睡,反而會給大腦帶來“清醒”的信號,越來越精神。入睡前或睡不著時,也不要依賴手機,這同樣不利於營造睡眠氛圍。

半夜醒來後,先不要確認時間,只要鬧鐘沒響,就不要讓任何東西干擾自己。試著深呼吸幾次,沉下心來,再次合上眼睛冥想,讓身體陷入沉睡。

老人经常半夜醒过来,睡不着,会影响健康吗?做好4点或睡得更香
三、睡前這樣做,助你有個好睡眠?

1、保持臥室溫度涼爽

在一個舒適的溫度下,人會更容易入睡。一般來說,15.6℃~22.2℃是比較“催眠”的溫度,可以在臥室安裝電扇、空調,或在傍晚打開窗戶通風,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2、睡前少玩電子設備

研究發現,電子產品發出的藍光會干擾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能促進睡眠,分泌減少會干擾入睡,手機越玩越抗奮。

老人经常半夜醒过来,睡不着,会影响健康吗?做好4点或睡得更香
3、泡腳

每天晚上用熱水泡泡腳,泡個十多分鐘就行。泡腳有利於促進全身的血液迴圈,也可以放鬆腿部肌肉,讓身體從緊繃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這樣也可以有效地促進睡眠,提高睡眠品質。

4、睡前按摩

01湧泉穴

定位:在足掌心前三分之一,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足底前部的湧泉穴,具有益精補腎的作用。白天過於憂愁、晚上睡不好時,可按揉此穴幫助睡眠。

02神門穴

定位: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此穴可寧心安神,緩解心律不齊、胸悶等症狀。

淋巴瘤是什麼病?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淋巴瘤?

淋巴是我們身體內部說明排毒組織,淋巴雖然不是很出名,但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很致命的,如淋巴瘤就是這樣的一種疾病,今天就讓我們看一看淋巴瘤是什麼病,淋巴瘤的病因以及淋巴瘤的危害

淋巴瘤簡單來說是一種淋巴組織腫瘤。

這種疾病的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伴發熱、盜汗、消瘦、瘙癢等全身症狀。

目前,已知的淋巴瘤有將近70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淋巴瘤治療和預後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

臨床上,將淋巴瘤主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約占10%)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約占90%)2類,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當中又以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占比最多,接近一半。

而說到治癒率,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組療效相對較好的惡性腫瘤,如果淋巴瘤患者屬於I-II期,也沒有什麼明顯的不良預後因素,那麼經過規範的放療、化療等治療,10年生存率可達到90%左右。

而非霍奇金淋巴瘤整體治癒率則不是那麼理想,如彌漫型淋巴細胞分化患者,6年生存率為61%;彌漫型淋巴細胞分化差者,6年生存率42%;淋巴母細胞型,4年生存率30%。

抗癌英雄王偉:41歲淋巴瘤晚期,半年內減脂31斤,創造生命奇跡
一、淋巴瘤更“青睞”于年輕人

目前,淋巴瘤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是,相關的研究表明,家族遺傳、病毒感染、放射污染、免疫力低等因素,都與淋巴瘤存在一定的關係。

從發病人群來看,原因主要在於年輕人工作和生活壓力大、飲食習慣不健康、經常熬夜等。

二、淋巴瘤很會“偽裝”,別大意!

淋巴遍佈全身,所以淋巴瘤也比較特殊,它可以發生於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而且,淋巴瘤的臨床表現非常多,比較容易與其他的疾病混淆,導致誤診漏診。比如:

  • 淋巴結腫大

超過2/3的淋巴瘤患者在就診時,就已經出現淋巴結腫大,主要發生在頸部、鎖骨,多數不痛不癢,容易被忽視。如果淋巴結出現在腹膜、縱膈等位置,患者可能會出現腰痛、背痛、胸悶等不適症狀。

抗癌英雄王伟:41岁淋巴瘤晚期,半年内减脂31斤,创造生命奇迹

  • 全身症狀

主要表現為持續低熱、瘙癢、盜汗、體重不明原因下降等,其中,盜汗主要出現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大汗淋漓,汗液持續不斷地流。

體重在短時間內下降也是淋巴瘤典型的症狀,指沒有刻意減肥和節食,在半年內體重下降幅度超過10%

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長期過度疲勞、經常處於電子輻射或射線環境等,這類人群都是淋巴瘤的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

三、淋巴很脆弱,請保護好它

淋巴系統對於人體來說意義重大,它是免疫系統與細菌、病毒戰鬥的前線戰士,同時還負責監視衰老、細胞突變等異常變化,及時發出警報。但是,淋巴系統也很脆弱,所以需要我們的保護。

抗癌英雄王伟:41岁淋巴瘤晚期,半年内减脂31斤,创造生命奇迹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淋巴瘤?

1、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淋巴系統具有吸收脂溶性物質的作用,如果攝入的高脂肪食物越多,淋巴的負擔就會越重,容易出問題。所以,飲食上要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保證淋巴的健康。

2、堅持體育鍛煉

當肌肉收縮的時候,淋巴細胞的迴圈和更新才會加快。堅持體育鍛煉,有利於淋巴系統的新陳代謝,還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淋巴瘤的發生風險。

3、預防病毒感染

EB病毒、皰疹病毒等病毒感染,也是導致淋巴瘤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預防淋巴瘤,就要做好預防病毒感染工作,以免干擾淋巴系統的正常運行,引發淋巴瘤。

抗癌英雄王伟:41岁淋巴瘤晚期,半年内减脂31斤,创造生命奇迹
4、 不要過多地吃鹹而辣的食物

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堿量高的鹼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5、 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

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抗癌英雄王伟:41岁淋巴瘤晚期,半年内减脂31斤,创造生命奇迹

6、生活要規律

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癌症。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鹼性體質,使各種癌症疾病遠離自己。

7、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發黴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

青蒿素讓人類逃出瘧疾魔掌,青蒿素到底是中藥還是西藥

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的抗瘧疾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其實青蒿素——在1972年初提取的時候,這種可以拯救上萬人生命的抗瘧藥物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夢回70年代,當提起屠呦呦,幾乎所有的人都是一問三不知。然而2015年後,這位85歲的科學家名滿天下,為眾人稱道。她提取的青蒿素以及之後的雙氫青蒿素,在抗瘧疾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世界抗瘧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如果不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恐怕永遠都沒人知道青蒿素是屠呦呦發明的。

要知道瘧疾是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重要敵人,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4.5萬人死於瘧疾。瘧疾的傳播途徑主要是蚊子叮咬,當蚊子身上攜帶的瘧原蟲侵入人體的時候,就會引起持續發熱,嚴重的造成腦損傷,甚至死亡。

為了消滅瘧疾,人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對於將瘧疾扼殺在萌芽階段具有重要意義,她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讓屠呦呦獲得諾獎的青蒿素,到底是中藥還是西藥?專家解釋了

青蒿素的出現,讓數百萬人逃出瘧疾的魔掌。對於深受瘧疾毒害的兒童來說,更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青蒿素的作用不僅限於治療瘧疾。隨著現代科研技術的進步,關於青蒿素的不同作用不斷被發現

一、青蒿素到底是中藥還是西藥?

關於青蒿素的“身份”,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有人說它是中藥,有人說它是西藥,還有人說它是中西藥結合體。那麼,青蒿素的真實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呢?

專家:西藥和中藥不是對立的關係,很多人習慣於把兩者區別開來,但實際上,西藥和中藥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西藥的來源是中藥和天然藥物,西藥和中藥起作用的成分都是化學成分,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嚴格來說屬於西藥,不屬於中藥。但是從源頭來看,青蒿素又是從青蒿中提取出來的,青蒿屬於中藥,從中藥中提取出的天然化合物,可以視為中藥,也可以視為西藥,因此兩者並不衝突。

二、青蒿素不僅抗瘧疾還能抗癌?

1995年,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青蒿素可以抑制胰腺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細胞。但是在滅殺“敵人”的過程中,不會對正常的細胞造成毒害。

經過多項試驗,研究人員發現,青蒿素將試管中全部乳腺癌細胞消滅僅需要16小時。同時,青蒿素接觸到的正常細胞卻完好無損。

研究證實青蒿素攻擊的主要靶點是腫瘤細胞膜。當腫瘤細胞膜被破壞後,通透性就會發生變化,細胞會吸收大量的水分,導致膨脹而亡。而且,大量的鈣離子也會進入細胞內部,誘導細胞凋亡。

让屠呦呦获得诺奖的青蒿素,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专家解释了

另外,還有研究發現,青蒿素聯合其他化療藥物治療腫瘤的效果加倍。青蒿素的安全性很高,在臨床應用上,用於抗瘧疾的劑量比抗癌活性高3倍。

再加上青蒿素與其他的抗癌藥物沒有對抗作用,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在治療腫瘤上,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僅如此,2019年,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

让屠呦呦获得诺奖的青蒿素,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专家解释了
三、3種“另類”的抗腫瘤藥物,你見過嗎?

除了青蒿素,還有許多“另類”的抗癌藥物,你知道嗎?

1、砒霜

研究發現,砒霜可以抑制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研究人員將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用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療,結果發現ATRA和砷劑都可以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和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臨床上用於治療白血病的是三氧化二砷,砒霜的主要成分也是三氧化二砷,但是並不意味著服用砒霜可以起到抑制白血病的作用。目前所應用的注射砷劑和口服砷劑,都是經過提煉的。

砒霜本身具有劇毒性,食用後會導致呼吸和迴圈衰竭,造成死亡,因此切勿自行購買。

2、蟑螂

臭名昭著”的蟑螂居然也能抗癌?其實,蟑螂是中藥,在《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中醫典籍中都有相關的記載。

現代研究也發現,蟑螂的提取物對於一些癌症的細胞株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比如卵巢癌、鼻咽癌、前列腺癌、原髓細胞白血病、慢性髓源性白血病等。

让屠呦呦获得诺奖的青蒿素,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专家解释了
3、昆蟲毒液

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科學家DipanjanPan表示,如果人們可以精確控制輸送昆蟲毒液的量,那麼人們有可能利用昆蟲毒液來治療癌症。

DipanjanPan所在的實驗室開發出一種納米載藥系統能夠將昆蟲毒液直接輸送至腫瘤部位,且不影響正常組織細胞的生理活動。DipanjanPan等人在實驗室條件下已經利用這一納米載藥系統靶向輸送昆蟲毒液成分至乳腺癌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同時由於這種載藥系統能夠很好的避開免疫系統的監控,因而具有很高的效率。

DipanjanPan表示目前他們使用的主要是來自蛇和蠍子毒液中的活性成分。下一步研究人員將測試其在小鼠和豬體內的治療效果。預計未來3-5年內,這一療法可能會進入臨床研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