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雖是治病良藥,但是酒後千萬不能吃,小心致命!

很多的感冒患者會使用頭孢類的藥物,但是很多的患者在吃完頭孢後會參加一些酒席被勸喝酒,那麼吃頭孢多久能喝酒呢?,吃頭孢為什麼不能喝酒?飲酒多久後可以用頭孢類抗生素?下面就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頭孢不僅僅指的某一種藥物,它是一種類抗生素的統稱,頭孢主要分為四代,四代比一代的藥效要高得多,雖然說頭孢在我們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而且用途也極其廣泛,但是它卻有一個最大的禁忌,那就是在吃完頭孢後以後是萬萬不能喝酒的。若是在吃完頭孢後喝酒,輕則出現過敏症狀,重的可能直接導致猝死。

一、頭孢 + 酒 = 中毒

雙硫侖本身屬於戒酒藥物,“酒精依賴者”服用雙硫侖後,即使只喝一小口酒,身體也會產生頭暈、頭痛、胸悶等嚴重不適,以此達到戒酒的目的。然而,並不僅僅是雙硫侖藥物才會引起這些不適,許多藥物都具有與雙硫侖相似的作用。

雙硫侖反應一般發生在酒後用藥或藥後飲酒,症狀最快可以在5分鐘內出現,輕者面色潮紅、發熱、頭痛、噁心嘔吐、頭暈等,重者出血胸痛、心律失常、呼吸困難、急性心衰,甚至引發死亡。

“酒后头孢”和“头孢后酒”,结局大不同!二者相隔多久才安全?
二、“酒後用頭孢”和“頭孢後飲酒”傻傻分不清

不管是酒後立馬吃頭孢,還是吃頭孢後立馬飲酒,都會引起雙硫侖樣反應。但很多人會混淆“酒後多久可以用頭孢”和“使用頭孢後多久可以飲酒”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酒精在體內的代謝過程。

乙醇(酒精)在體內可通過汗液、尿液、呼吸道排出,但這只是代謝方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乙醇需要在肝臟內代謝,被酶分解轉化成乙醛,乙醛在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轉化成乙酸,最後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酒后头孢”和“头孢后酒”,结局大不同!二者相隔多久才安全?
如果發生雙硫侖樣反應,其代謝過程就會變成這樣:

在乙醇的轉化過程中,雙硫侖會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阻止乙醛轉化為乙酸,導致乙醛在體內迅速蓄積。過量的乙醛會促進兒茶酚胺的分泌,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同時抑制脂肪的氧化能力,導致不可逆的心血管系統抑制作用,引起一系列症狀。

那麼,使用頭孢類藥物後,多久可以飲酒呢?

被抑制的乙醛脫氫酶無法立刻恢復正常,一般至少需要4-5天時間,因此為了安全起見,建議使用頭孢後7天才可以飲酒、食用含有酒精的食物、服用含有酒精的藥物。

“酒后头孢”和“头孢后酒”,结局大不同!二者相隔多久才安全?

酒後多久,可以用頭孢菌素?

研究發現,每個人體內代謝酒精的酶是有限的,而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本身就存在個體差異,所以酒後多久能使用頭孢類藥物,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一般建議酒後3天內不能使用頭孢菌素及其他藥物。

“酒后头孢”和“头孢后酒”,结局大不同!二者相隔多久才安全?
酒後雙硫侖樣反應調查分析報告

據相關文獻報導 , 頭孢類抗生素致雙硫侖樣反應與飲酒可達 99% 的密切相關。由於個體差異存在,每個人酒精消除時間不同,但飲酒時間與用藥時間的間隔越長 , 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率就越低。

一項回顧性調查分析顯示: 24 例用藥前飲酒的患者中共有 17 例發生雙硫侖樣反應 , 發生率為 70.90%(17/24), 其中 62.50%(15/24) 發生在用藥前 3 天內有飲酒史者 , 在用藥前第 4 天和第 5 天有飲酒史的僅各發生 1 例 , 用藥前第 6 天以前有飲酒史的未再有雙硫侖樣反應發生的病例。

在用藥後22 例飲酒的患者中 , 發生率為 68.20%(15/22), 其中 54.6%(12/22) 發生在用藥後 3 天之內飲酒的患者 , 在用藥後第 4-6 天飲酒的患者中共發生 3 例 , 發生率為 13.70%(3/22), 用藥後第 7 d 及其以後飲酒者未再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由於乙醛脫氫酶被抑制後常需 4-5 d 後才能恢復, 故本組雙硫侖樣反應均集中發生在用藥前、後 3 d 內有飲酒史的患者。

為防止雙硫侖樣反應 , 對所有應用頭孢類抗菌的患者應常規詢問是否有藥物過敏史、酒精過敏史和近期飲酒史 , 如患者在用藥前 7 d 有飲酒史 , 應禁用該類藥 ;對應用頭孢類抗生素的患者 , 應當囑其在停藥後禁酒時間不能少於 7 d , 一旦發生雙硫侖樣反應 , 應立即停藥並積極採取相應措施治療。

癌症早篩真有用嗎?40歲以上的人群,最好隔一年做一次防癌體檢

近幾年癌症的發病率不斷升高,雖然醫學不斷進步但癌症仍然是威脅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很多癌症患者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決定前往醫院檢查,但此時很可能到了癌症中晚期階段,此時治療方式很局限,因此現在癌症篩查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美國癌症報告中表明,在過去二十年美國癌症患者死亡率下降了25%,主要歸功於政府向群眾普及癌症檢查知識。所謂癌症檢查就是在癌症早期發現病情,能夠幫助患者確診癌症病情並得到更好的治療,減輕患者的痛苦與經濟負擔。

為什麼每年做體檢,還是沒查出癌症?

有些人雖然每年都有體檢,平時的體檢結果都是正常的,但是後來卻發現患了癌症,於是便認為體檢是沒用的,究竟常規體檢和癌症有什麼關係呢?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其實,常規的體檢是很難查出癌症隱患的,因為我們每年做的體檢項目非常多,從內科到外科,抽血、拍片,看起來好像是覆蓋了很多體檢專案,但其實只是一套常規的檢查。

常規體檢主要是為了篩查常見的疾病,比如高血壓、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等,至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的癌症,通過常規體檢是難以查出來的。

想要查出癌症的隱患,就需要進行專項的檢查,比如癌症早篩。目前,癌症早篩主要是篩查5種發病率比較高的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不同的癌症需要不同的專項檢查來篩查。

肺癌

高風險人群:每天吸煙20支以上或20歲以下就開始吸煙的人群、吸煙達到20年以上;經常接觸煤煙或油煙的人;長期生活在空氣污染嚴重地區的人群等。

肺癌的早期篩查技術是低劑量CT掃描,很多人在平時的體檢中,會進行X光胸片檢查,但這是無法發現肺癌的蛛絲馬跡的,通常可以用高清的CT檢測來篩查肺癌,由於解析度高,肺癌腫瘤在1釐米左右即可被查出。

不過CT的花費比較高,建議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將體檢中的X光胸片換成CT檢查,歐美國家則通行用低劑量的螺旋CT來篩查肺癌,再加上幾個生物標記檢查,肺癌的檢出率可高達90%以上。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肝癌

高風險人群:乙肝、丙肝病毒長期攜帶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長期酗酒抽煙者、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

肝癌的早期篩查技術為B超檢查、腫瘤標誌物、抽血化驗甲胎蛋白。

結直腸癌

高風險人群:肥胖、糖尿病、習慣性便血、有癌症家族史或腸息肉史者,結直腸癌在早期常常會讓人誤以為是消化不良;到了中期便血讓人誤認為是痔瘡,所以不容易被察覺,容易誤診和漏診。

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技術是腸鏡,建議50歲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1次腸鏡篩查,結直腸癌能夠通過結腸鏡直接看到。

遇到經驗豐富,觀察細心的醫生,能夠直接找出早期癌變的情況,提前治療,結直腸癌的治癒率非常高。

胃癌

高風險人群: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過度抽煙飲酒、以及長期吃高鹽、熏煎炸、醃制食物,有胃癌家族史等人群。

胃癌的早期篩查技術是胃鏡,胃鏡的診斷通常成為胃癌診斷的金標準,胃鏡是最標準、精確的胃癌篩查方法,是篩查並確診胃癌的首選。

但是胃鏡的費用相對高,屬於侵入性的檢查,如果首次的胃鏡體檢結果是良性的,一般每5年做1次即可。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腫瘤,跟其他惡性瘤相比,只要能夠早期發現,乳腺癌生存率是非常高的。

高風險人群為:月經初潮早、絕經晚的女性,未懷過孕或初次懷孕較晚、未哺乳過的女性。

乳腺癌的早期篩查技術是乳腺B超和鉬靶,關於乳腺癌的早期篩查,首先建議通過自摸自檢、B超或通過乳腺鉬靶檢查來判斷

如果發現有問題,可以做核磁檢查,但價錢更高,一般是在高危人群中較為推薦。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原因導致每年做體檢還是沒查出癌症呢?

體檢的專案不對

大多數癌症在早期都沒有特異性的症狀,需要進行專項的癌症篩查才能發現,但是大多數人參加的體檢都是單位組織的普通體檢,並非專門針對癌症的體檢,比如肺癌的高危人群至做胸片檢查是無法發現早期肺癌的。

體檢醫生漏診,誤診

現在的體檢機構有很多,但是體檢機構中的工作人員水準高低不齊,甚至有的體檢機構的檢查人員連資質都沒有,這樣出來的體檢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很多明顯就存在病變的情況也無法發現,導致疾病的漏診和誤診。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不重視體檢中發現的問題

有的人在體檢中明明已經發現了問題,但卻沒有引起重視,認為是小問題,不需要治療。沒有及時進行干預,導致小病不斷發展成為大病,甚至發生癌變,等到出現嚴重的症狀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癌症早篩是真有用還是交“智商稅”?

真正做好癌症篩查是有很多好處的:首先,癌症篩查能提升癌症的治癒率。如果癌症能及早的發現,那麼幾乎全部癌症都可以被治癒,或者能夠被很好地控制,多數癌症的早期治癒率能高達90%。

其次,能減輕患者的治療痛苦大約80%晚期的癌症患者都備受癌症疼痛的煎熬,很多癌症患者是死于嚴重疼痛的。

因為劇烈的癌痛,會引起血壓、血糖升高,心率加快、免疫力下降等情況,但是早期癌症通常可以進行手術來治療,大大降低治療的痛苦。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最後,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如果在早期就能發現癌症,一般通過手術就能實現治癒,避免發展到晚期而產生高昂的醫療費用。

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特別是有下列情況者,最好隔一年做一次防癌體檢。

1、家族有腫瘤發病史(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

2、有甲狀腺結節、肝炎、肺小結節、胃腸息肉、腸炎、胃炎等症狀

3、乳腺結節、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婦科疾病、HPV陽性、貧血

4、經常乏力、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

5、喜歡2次及多次加工食物,特別是經常吃醃製品等,重口味

6、經常熬夜、喝酒、吸煙、壓力大、抑鬱

7、體檢後腫瘤標誌物連續升高

8、環境暴露,工作和生活環境污染大(輻射、化工、灰塵等)

9、肥胖、缺少戶外運動

10、不明原因的消瘦。

結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一個頂尖工作組在2013年《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文,呼籲能有一個21世紀的癌症新定義。他們的出發點是:第一,消除人們心理和身體上的負擔;第二,避免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面對“雙早”現有的局限,著力推進相關研究必然是方向,不過對腫瘤等慢性病本身的反思也需要普及。比如,認識到醫學的複雜性,認識到醫學面對的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同一類腫瘤生在不同人身上,結局千差萬別,在這點上,技術僅僅是醫生的幫手。不管怎樣,癌症防控技術如何進步,加強癌症科普教育與健康素養不可遺忘

中暑前的症狀莫大意,夏天預防中暑請勞記五要

炎炎的夏日炙烤著大地,近日不少地區都達到了35℃以上的高溫,然而辛勤的工人們卻依舊堅守在崗位上努力工作,高溫很容易讓人們中暑,在夏日出現中暑的情況很多,夏天如果中暑了應當怎麼辦呢?

中暑是指人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不能充分出汗降低體溫而引起的威脅生命的疾病。症狀通常發展很快,需要立即處理。根據不同臨床表現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又根據發病機制不同將重症中暑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等類型。

藿香正气水和中暑到底有什么关系?实话实说:喝了可能加重病情
一、人,為何會中暑

夏季有高溫、高濕、強熱輻射等特點,很容易改變人體的水樣代謝、體溫調節以及循環系統,影響消化、神經、泌尿系統的生理功能。如果機體無法適應,就容易造成生理功能紊亂,導致體溫異常升高,引發中暑。

在高溫環境下,很多因素會影響體溫的自我調節,比如空氣濕度過高會阻止汗液蒸發,影響身體散熱。另外,年齡、脫水、發熱、肥胖、疾病、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等因素,都是夏季中暑的常見誘因。

藿香正气水和中暑到底有什么关系?实话实说:喝了可能加重病情
二、中暑前的症狀,不要大意

中暑按照症狀的不同,可以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重度中暑三個階段。

先兆中暑:此為中暑的初始階段,一般會有頭暈噁心、口渴冒汗、胸悶氣短、全身無力等症狀,此時及時到陰涼地方休息,補充水分,不適症狀可以自行緩解。

輕度中暑:在先兆中暑症狀的基礎上,還會伴有心慌氣短、大汗淋漓等症狀,體溫可達到38℃以上,但手腳異常冰涼。這個階段也需要及時到陰涼處待著,及時補水,充分休息,可以恢復正常。

藿香正气水和中暑到底有什么关系?实话实说:喝了可能加重病情
重度中暑:此為中暑最嚴重的階段,可產生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體溫可達到40℃以上,會有昏厥、不省人事等症狀。一旦來到重度中暑,需要立刻送往醫院搶救。

生活中遇到中暑患者,正確的急救方法應該牢記3個字。

•搬

迅速將中暑患者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讓患者平躺,解開衣扣和腰帶,可用扇子、電扇為患者扇風。

•擦

用稀釋的酒精或冷水擦拭中暑患者的身體,也可將冰毛巾或冰袋放在患者頸部、腋窩以及大腿根部等大動脈血管部位,目的是說明中暑患者散熱。

•服

讓中暑患者服用解暑藥物,並且多喝一些淡鹽水,目的是補充流失的體液和電解質。

若中暑患者症狀嚴重或昏迷不醒時,簡單處理後應及時送往醫院搶救。

藿香正气水和中暑到底有什么关系?实话实说:喝了可能加重病情
四、如何預防中暑

夏季天氣炎熱是常態,但今年夏天尤其炎熱,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預防中暑呢?廣東疾控中心給出的預防中暑“三要三不要”原則,快收藏起來!

五要

要清淡飲食。高溫天氣下,日常飲食需清淡,建議多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不要過多食用油膩油炸食物.

要選擇室內活動。如果室內溫度高於35℃,則可考慮使用空調降溫,但要注意合理使用空調,適時打窗,通風透氣。

要補水分。養成規律的飲水習慣。一般最好飲水時刻是晨起後、上午10時、下午3-4時、黑夜睡覺前,飲1-2杯白開水或含鹽水(水2~5升加鹽20克)。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由於口渴表明身體現已缺水了。

要充足睡眠。夏天日長夜短,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既利於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好措施。

要增強營養。營養膳食應是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a 、b1 、b2 和c。平時可多吃番茄湯、綠豆湯、豆漿、酸梅湯等。

結語:由於全球變暖,夏天也是越來越熱。很多在室外工作的人會有中暑的現象。那麼如何預防中暑呢?大家可以躲避烈日,補充水分,增強營養,備防暑藥等

口腔潰瘍久治不愈當心會癌變!如何預防口腔潰瘍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嘴巴突然起了水泡一樣的東西,吃東西的時候特別痛,這就是口腔潰瘍,雖然只是影響疼痛,很多人不當一回事,好了之後又開始胡吃海喝,過段時間又開始了潰瘍,消停幾天之後又忘記了,其實口腔潰瘍雖然是小病,但是任由其發展還是會引起一些其他的疾病的,沒有必要等到嚴重了才引起重視。

长期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了?久治不愈或是癌前病变,及时治疗
一般情況下,口腔潰瘍都是良性的,位置不固定,嚴重的時候吃飯都困難,不嚴重的時候影響不大,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的話很有可能患者還會同時伴有低燒的情況,不過一般兩個星期左右就可以痊癒,導致口腔潰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力下降等等

一、口腔潰瘍是上火引起?

引起口腔潰瘍的說法有很多,老百姓最常說的一種是“上火”,上火的食物吃多了,就會讓嘴巴“冒泡”,真的是這樣嗎?

把口腔潰瘍當作“上火”,其實是源自中醫的說法。

中醫認為的“火”可不僅僅指“熱氣”,它分為心火、肝火、脾胃之火等。這些“火氣”會影響身體運作,導致身體疲勞、消化不良、精神困頓,最終引起口腔潰瘍。

但從現代研究來看,口腔潰瘍的原因遠不止“上火”這麼簡單。

长期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了?久治不愈或是癌前病变,及时治疗
這是有人就說了:那為什麼我口腔潰瘍時,吃了牛黃解毒丸、黃連上清丸等清火藥後就癒合了?

其實,這是口腔潰瘍自己恢復了,並不是藥物起了作用。口腔潰瘍屬於自限性疾病,即使不進行任何治療,一到兩周也可以自行癒合。

二、維生素,口腔潰瘍的救星?

一直以來,口腔潰瘍與維生素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用親身經驗回饋:維生素B2是口腔潰瘍的救星,一用就見效

這是否說明,口腔潰瘍就是身體缺少維生素的症狀?

朋友們,現在都2021年了,飲食這麼豐富,大多數人只要是正常飲食,身體的維生素都是足足的,很難出現嚴重缺乏某種維生素的情況。

长期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了?久治不愈或是癌前病变,及时治疗
口腔潰瘍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誘因包括:病毒感染、遺傳、食物過敏、局部創傷、吸煙、使用某些藥物、精神壓力、激素水準的變化等。可想而知,僅靠補充某一種營養成分,根本無法解決這麼複雜的病因。

所以,指望塗抹/口服維生素來治療口腔潰瘍並不靠譜。那有沒有什麼正確的做法,可以有效緩解口腔不適呢?

1、注意咀嚼方式

口腔潰瘍發作期間,避免吃過硬、過燙食物,以免對黏膜造成損傷。要調節飲食口味,以清淡為主,少吃燒烤、醃制、辛辣食物,不要抽煙和喝酒。

2、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共同作用時,有利於維持免疫力,加速黏膜癒合,還有助於預防潰瘍再次來襲。

长期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了?久治不愈或是癌前病变,及时治疗
3、保持口腔衛生

不要因為刷牙會引起疼痛,就刻意躲開潰瘍的地方。口腔細菌可能引起破損處再次感染,在發作期,可以使用具有消炎、止痛的漱口水,進一步清潔。

4、擺脫潰瘍誘發因素

口腔潰瘍康復後,要摘除唇釘、舌釘等一切可刺激黏膜的物體,改掉咬唇、咬頰、咬舌等不良習慣。精神壓力也會引起潰瘍頻頻復發,建議保持樂觀心態,避免焦慮。

三、口腔潰瘍久治不愈,當心是這些疾病

一般來說,口腔潰瘍會在半個月內自行痊癒,然而有些疾病披著“口腔潰瘍”的外皮,誤導患者,直到發展成一定程度才現“真身”。

•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屬於血管炎的一種,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表現為反復口腔和會陰部潰瘍。幾乎所有白塞病患者都有口腔潰瘍、疼痛,可同時在口腔多個部位出現數個潰瘍。

长期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了?久治不愈或是癌前病变,及时治疗
•癌性潰瘍

健康人群的口腔黏膜是粉紅色的,若是出現白色或者紅色的病損,要當心。前者稱為白斑,後者稱為紅斑,當兩塊病損混合存在時,被稱為白紅斑。白斑、紅斑和白紅斑是癌前病變的症狀之一,紅斑比白斑惡性程度更高,可達25%。

而兩種病損在早期都無疼痛感,因此對於不同的口腔潰瘍,要警惕。

•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累及多個器官、系統,90%的患者會出現皮膚損害,最典型是面部。另外,長期反復的口腔潰瘍也是該病的突出表現,如果一年內口腔潰瘍反復發作3次或以上,且每次病程長達2個月,就要警惕是不是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

长期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了?久治不愈或是癌前病变,及时治疗
口腔潰瘍久治不愈會癌變?

口腔潰瘍長期治癒不了是可能有癌變的風險,一般來說口腔潰瘍是會有自愈的可能性,平均一個星期左右它就會消失,最多也是兩個星期,但如果口腔潰瘍超過3個星期還沒有治癒,說明它就不僅僅是口腔潰瘍問題了,還可能是其他的口腔疾病,甚至會有癌變的可能性。口腔潰瘍長期久治不愈,且口腔潰瘍潰瘍面積很大,周圍隆起,有白斑的出現,且疼痛異常,牙齦處有腫塊等,這類口腔潰瘍患者就要小心了。趕緊去專業治療口腔疾病的醫院檢查看是否是口腔潰瘍已經發生惡變。

腦梗有前兆,出現這些症狀別耽擱,想要預防腦梗你要這樣做!

大腦是身體的指揮者,身體的一言一行都是由大腦指揮和部署的。可以說,大腦是人類存在的關鍵。人腦中充滿了緊密的血管,比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更脆弱。如果不注意,可能會造成血管堵塞,其表現常被稱為腦梗塞。
這幾年來,腦梗塞作為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頻繁出現在中老年人中。那麼為什麼會患上腦梗塞呢?它的剋星是什麼?怎麼才能遠離呢?讓營養專家來告訴你們答案吧!

一、農村成腦梗塞的重災區

不論是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還是腦血管病的死亡率,農村居民都比城市居民多,這也意味著,農村人成為了腦梗塞的高發人群,此外男性的高發病率高於女性。

为什么农村脑梗塞患者越来越多?厨房里的4种调料滥用是“帮凶”

二、為何農村人反而成腦梗塞的高發人群?

我們常說三高、腦梗是富貴病,是由於生活水準變得太好而導致,但是農村為何腦梗塞的人卻更多了,其實主要與4點相關。

•飲食習慣

在過去,單從生活水準上來說,城市人的生活條件確實好於農村人,但是隨著中國的發展,生活水準大大提高,農村人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但是飲食結構的雖然有所改變,但是農村人的飲食喜歡卻沒有改變,這就導致了他們偏愛大魚大肉等高脂肪的肉類,時間一長,三高問題也逐漸增多。三高是腦梗塞的基礎,這個時候如果膽固醇一旦增高,就有可能導致血栓形成,最終引發腦梗塞。

但是由於城市人的健康理念比較強,更加注意飲食的均衡,三高的問題反而少了,腦梗塞的發病率自然下來了。

•缺乏運動

說到農村運動量少,你肯定會反駁小妙,他們日日夜夜的勞作,運動量怎麼可能會少?

確實,相比於城市人來說,農村人的體力勞動多,但是勞動不代表運動。誠然,勞動會消耗機體能量,但運動是系統性的鍛煉,是有針對性的,也不只是減輕體重這一個目的。

換句話說,比如一個人很瘦,但內臟肥胖,患有脂肪肝,通過系統性的運動,例如跑步等等,幫助他減掉內臟的脂肪,但是下地勞作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減掉的更多是身體外在的脂肪。

•菸酒不忌

事實上,農村人抽菸喝酒的頻率比城裡人高得多,而且有很多農村人喜歡喝高濃度的白酒和自釀酒,這種菸酒不忌的生活習慣,會逐漸降低血管的彈性,對機體的解毒功能也會造成損害。長期以此,血管中的血液粘稠度就會大大增加,從而誘發腦梗塞的出現。

但是城市人一般有辦公室的工作,人群和環境會限制他抽菸的頻率,某些程度上來說,減少了他抽菸的次數。

•缺乏健康意識

農村比城市更多人患腦梗塞,有部分原因是由於農村人缺乏健康意識。就目前來說,很多中老年人都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了,城市人基本都會遵循醫囑來堅持吃藥,控制飲食。

但是這些基礎病症狀不一定很明顯,農村人由於缺乏健康意識,就會擅自停藥,這樣一來病情得不到控制,進一步發展,最終小病變大病,這也就是為什麼農村人腦梗塞比城市人多的原因。

为什么农村脑梗塞患者越来越多?厨房里的4种调料滥用是“帮凶”

三、腦梗有前兆,出現X種症狀,別耽擱

頭暈腦梗的信號之一就是頭暈,由於腦部短暫性缺血,會出現突然性的短時間頭暈,過一會又恢復正常。

視線模糊眼睛出現黑朦,突然看不清物體,過幾秒後又恢復正常,這有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流量突然減少,或是微小的血栓通過了視網膜動脈所造成,也要謹慎腦梗。

打哈欠如果作息正常的情況下,經常打哈欠,要小心是腦部供血不足,導致腦部短暫性缺氧,從而引起的哈欠不斷。

肢體麻木經常出現一側的肢體麻木也要重視了,腦梗會出現側邊動脈供血不足,導致肢體麻木,這也是腦梗的前兆。

因此,身體出現不適,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最好能把腦梗“扼殺在搖籃裡”

为什么农村脑梗塞患者越来越多?厨房里的4种调料滥用是“帮凶”

四、預防腦梗,3種調料要少吃

1、糖

關於糖分的每日攝入,建議是45g。聽到這個數字很多人都不以為然,認為做飯又不用這麼多糖,肯定不會超標。但是一瓶200ml可樂的就含26.6g的糖,在吃兩塊餅乾,你的糖分攝入量妥妥的就超標了。再加上有些中老年人喜歡吃糖醋肉等食物,每日攝入的糖分就更多了。

而是糖分的攝入過多不僅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也容易使體內脂肪聚積,導致高脂血症,而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都會對血管造成影響,最終會誘發腦梗。換句話說,糖是腦梗的“幫兇”。

2、醬油

再三提醒過大家,不要攝入量過量的鹽,很多人也都聽了,但是控鹽的目的主要是控鈉元素,醬油雖然聽著不含鹽,但是鈉元素含量卻一點也不低。據瞭解,一瓶500ml醬油中含有75g食鹽,含鈉元素的品質約為29g。

有大量研究證實,長期攝入過多的鈉元素會增加患高血壓的概率,鈉元素會增加血管內的血容量,從而使血管壁的壓力增高,最終引起高血壓,而高血壓又會誘發腦梗,需要注意的是,所以不想腦梗找上門,要控制醬油的攝入量。

3、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在體內會分解為鈉和谷氨酸,這也就意味著,味精和醬油一樣,也含有鈉元素,所以對於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等疾病,要控制味精的攝入量。

當然,並不是說這3種調料不能吃,而是要學會控制量,畢竟,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

預防腦梗,你要這樣做

1.飲食營養均衡

蔬菜含有維生素,對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也有好處。血液循環系統健康了,腦梗也就不容易發生了。所以,腦血管堵塞的人平常要注意多吃蔬菜和水果,養成不挑食、厭食的良好飲食習慣。還有,平時不要忽視對血管的保養,可常補充一些對血管有養護作用的特殊物質,如天冬醯胺、維生素c、蘆丁、亞油酸等,或者是這些元素的複合物,這些往往有利於促進血管內的脂質代謝,減少“壞”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有一定的清理血管垃圾、防止腦過早老化和堵塞作用。

2、多做運動

大家都知道,運動會讓人健康。但能堅持運動的人屈指可數。長時間運動可以增強人的抵抗能力,防止病毒的侵入。運動後會感覺身體體溫升高,那是由於運動時血液迴圈的速度變快,使身體內的毒素經過汗孔排出身體之外,淨化我們的血管。
此外,運動也是減肥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當身體機能都運動起來的情況下,脂肪也會加速燃燒,脂肪的減少,也會使血液流動更為流暢。

3、多喝熱水

多喝熱水能夠清潔人的腸胃,推動身體的基礎代謝。一天八杯水,可以確保身體內的水分含量,進而使血液流動更為順暢,減少血管問題的產生。

美國爆超級真菌疫情:美國50%的感染者在90天內死亡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日本2009年發現的一種新病原真菌物種,因其具有多重耐藥和致死率高的特徵,也被稱為“超級真菌”。

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已將其列入“緊急威脅”細菌名單。美國通報病例587件,近半數受感染者都在90天內喪生。

2019年4月,在美國多地爆發,發病600多例,根據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在2020年5月29日更新的資料.截至2020年3月31日,美國各州報告的耳念珠菌臨床病例總計為1092例 。其中,紐約州確診496例,疑似4例;伊利諾州確診310例,疑似4例;加州、佛羅里達州等19個州均發現確診病例,除上述報告的臨床病例數外,還通過在16個轄區進行有針對性的篩查發現了另外2253例患者感染了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在德克薩斯州以及華盛頓出現傳播,這種真菌專門“攻擊”免疫系統薄弱的人群,進入這些人群的血液、大腦以及心臟內,一旦進入這三個部位非常致命。據美國相關資料統計,在兩個地區的感染耳念珠菌患者中,平均死亡率為30%,並且資料還在不斷的壯大。

无药可医!美国再爆发超级真菌疫情,已扩散至少15个国家

一、耳念珠菌為什麼被稱為超級真菌,可怕在哪裡?

真菌感染在生活中並不罕見,基本上絕大多數人都接受過真菌感染,但耳念珠菌為什麼被稱為“超級真菌”,它可怕在哪裡呢?

這次美國耳念珠菌已經不是第一次爆發了,它第一次被發現是在日本東京都立老年醫院,但當時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

我們知道治療真菌強效藥物有3種,分別為三唑類、多烯類、棘白菌,但大多數的耳念珠菌都有很強的耐藥性,這3種藥物對它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通俗點說,對付真菌最有效的藥物對耳念珠菌這種真菌都沒有效果。

這樣一來,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變得無藥可醫,給正常治療帶來非常大的難度。一般在產生耐藥性後會選擇敏感的藥物、提高劑量聯合多種藥物鉶治療,但是這些治療方式的效果卻不如常用的三類藥物,這就是為什麼產生耐藥性的人死亡率高的原因。

再加上耳念珠菌在臨床上沒有很好的診斷方式,採取常規的檢查方法很難發現耳念珠菌感染,在臨床上誤診、漏診率非常高。

无药可医!美国再爆发超级真菌疫情,已扩散至少15个国家

二、耳念珠菌發現“人傳人”

早在2019年,《紐約時報》報導了“超級真菌”耳念珠菌的存在,真菌最早是出現在一名住院的老年男子身上。

這位男子在進行腹部手部的過程中,醫護人員發現他感染了耳念珠菌,該男子在感染後90天死亡…但是在男性死亡後,真菌依舊頑強的存活了下來,這讓美國民眾感到萬萬分恐慌。

但當時美國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感染,出現感染的是和男子有過接觸的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為男子做手術的醫護人員卻並沒有發生感染,原因是接觸男子的醫護人員都免疫力健全,病菌很難入侵。

无药可医!美国再爆发超级真菌疫情,已扩散至少15个国家
 

三、如何預防耳念珠菌?

1、勤洗手、勤洗手、勤洗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洗手是預防病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上完廁所後等等時間點都要洗手!洗手並不是用水衝衝就可以,正確洗手一次要20秒鐘,要將手的內外都搓洗乾淨。

无药可医!美国再爆发超级真菌疫情,已扩散至少15个国家

2、別隨便用抗生素

抗生素這種藥物很“好用”,但它有一個很大的缺陷,身體用多了之後,會產生耐藥性。因此不建議自行購買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或是在用藥後感覺症狀好轉就自行停藥,建議要遵醫囑,服用完整個療程!

3、提升免疫力

很多病菌、病毒都喜歡“欺負”免疫力不好的人群,想要改善這個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以通過飲食、運動以及保持好的生活習慣等方式來提高免疫力,但是要注意長期堅持!

无药可医!美国再爆发超级真菌疫情,已扩散至少15个国家
結語:耳念珠菌的致病性並未顯著高於其他真菌。雖然美國CDC指出,美國近50%的耳念珠菌感染者在90天內死亡,但侵襲性真菌感染多發於危重症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人群,總體死亡率在40%以上,患者死亡也不單純是由於真菌感染導致,而是多因素形成的臨床結局。據歐美和日本等國家的研究表明,耳念珠菌與白念珠菌等常見念珠菌所致感染的死亡率之間無顯著差異。國內尚未見耳念珠菌感染導致死亡的病例報導。

 

身體出現6症狀說明免疫力不好,怎麼提高身體免疫力!

在這個世界當中,充滿了細菌以及病毒,它們無時無刻不盯著我們的身體,準備趁虛而入;好在我們的身體有著免疫細胞,幫我們的身體成立了免疫防護牆;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禦機制,是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的任何異物(病毒、細菌等),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的自身細胞,以及識別和處理體內突變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所以免疫力對身體來說至關重要。一旦人的身體免疫力出現了下降,那麼就會很容易導致細菌病毒的入侵,繼而導致疾病問題的產生。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下面這6個症狀,說明你的免疫力不是很好,別不當回事!

1、容易感冒

這是免疫力弱的一大典型表現。病毒“攻擊”人體時,人體免疫系統會説明我們抵禦病毒的侵襲,所以有時不吃藥,過兩天也能自己好。

而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失去了和病毒對抗的能力,病毒就更容易入侵,自然也就容易感冒,而且還不容易痊癒

2、精力差

精神不振也是免疫系統不健全的一大表現,如果免疫力不好,即便是休息好了,人也會感覺很累,打不起精神,沒有力氣,常常感覺腰膝酸軟

3、傷口易感染、難癒合

比如身體某個部位不小心被劃傷,癒合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的,所以免疫力強的人,傷口恢復速度就會比較快。

因為免疫細胞可以很好的幫助促進慢性傷口恢復和皮膚再生,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免疫細胞修復功能也會下降,傷口容易感染,不容易癒合。

4、脾氣差

老是處於生氣、焦慮、 煩躁等負面情緒狀態下,會導致應激激素皮質醇升高,損害T細胞,使免疫細胞從血液中消逝,這樣病毒就能更肆無忌憚的找上門,更容易誘發疾病。

请坦然接受:有这6个表现,你的免疫力已经很差!

5、睡不好

長期間熬夜,睡眠不足,也會影響保護性細胞因數生產,從而減少抗感染的抗體細胞,這時免疫力也會變得低下,更容易生病。

6、腸胃不好,經常上吐下瀉

明明很多人一起出去吃的飯,但別人一點事沒有,你就慘了,上吐下瀉,折騰到半夜,這種現在也提醒你免疫系統受損。

因為有研究表明,大約70%的免疫系統位於消化道,從而幫助腸道免受感染,而如果免疫系統降低,那有益的腸道細菌以及微生物數量也會減少,那自然就容易出現這種上吐下瀉的情況。

由此可見,免疫力不好,對人體整個機能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當發現自己免疫力低下時,一定要及時想辦法提高它。

请坦然接受:有这6个表现,你的免疫力已经很差!

怎麼提高免疫力

1、拒絕通宵熬夜,保證充足睡眠,以免破壞免疫系統正常,睡眠時間在7到8小時,老年人也不能低於6小時。

2、養成每天喝優酪乳的習慣,美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優酪乳可以降低膽固醇水準,同時還能補充身體的益生菌大幅度增加免疫能力。

3、加強日常身體鍛煉,正常人每天要保證30到60分鐘的運動量,不能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就忘記了保養身體。身體的免疫系統直接影響患病幾率,免疫力降低初期可能是感冒生病,後期就可能引起大病,尤其是老年人應格外注意!

血管狹窄常常有這些症狀,保護血管不妨多吃這7種食物

血管狹窄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疾病。一般來說雖然不同部位的血管狹窄可以造成不同的嚴重併發症,但治療起來的基本原則是相通的。通常對於血管狹窄小於管徑30%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對於血管狹窄超過了管徑70%以上的患者,建議進行血管內支架植入,擴張症血管治療。

人體的血管為什麼會狹窄

人體內的血管,是運送血液的管道。健康的血管充滿彈性,血管內皮光滑、緊致,血液中的物質並不會沉積於其上。但是就如同用久的自來水管會堆積水垢一樣,人體的血管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的彈性會逐漸地減弱,血管內皮會受到損傷,血液中的膽固醇就會通過損傷處沉積在內皮中形成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內皮會變得粗糙、凸起,血管的內徑就會變得狹窄了。

歲月對血管的影響不可抵擋,但還有許多因素可以減緩或是加速血管內皮損傷這一過程,造成了有些人可能在青壯年就患上“老年病”,而有些老年人的血管卻保養得如同年輕人。造成血管差異如此之大的原因,就是每個人的血管內皮損傷因素不同。

身体出现四种症状提示血管狭窄,改掉6个坏习惯,血管才通畅

臨床上,血管狹窄常常有這些症狀

一是胸口憋悶,感覺壓了一塊大石頭,喘不過氣,而且活動之後有胸痛、氣急、心悸的症狀。老年人爬樓梯時,如果出現氣喘、胸悶、胸痛,需要緩一緩才能繼續爬,就要警惕是不是心臟血管狹窄了。

二是頭暈頭痛,具體表現為突發性頭暈、頭痛,眼前一黑,幾秒過後很快又恢復正常,可能是嚴重腦血管病的徵兆,是顱內缺血缺氧引起的。

三是左右兩手血壓有差異,並且超過了正常範圍,可能是上肢血管狹窄的表現,一般來說,左右兩手的血壓都會有一定的差異,但不大,如果差異很大,說明血壓低的一側出現了血管狹窄。

四是間歇性跛行,尤其是老年人,外出散步的時候,走幾步就要停下來坐一坐,捶一捶腿,以為自己是缺鈣,然而補鈣了也不見效。其實下肢血管狹窄導致的,導致活動後供血不足,只能休息一會,等供血充足了,才能繼續走路。

身体出现四种症状提示血管狭窄,改掉6个坏习惯,血管才通畅

改掉5個壞習慣,血管才通暢

血管為什麼會狹窄?不單單是年齡大了,血管的功能退化了,還有可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血管,養成的一些壞習慣導致的,比如:

飲食不規律

暴飲暴食,饑一頓飽一頓,飲食不規律,口味重,長期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缺乏蔬菜和水果,導致營養過剩,多餘的脂質沉積在血管壁上,既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也堵塞了血管。

經常吸煙

吸煙對健康的危害是全方面的,香煙中含有的有害物質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比如,香煙中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物質進入人體之後,通過肺泡與血液中的氣體進行交換,最終到達血管,影響血液中的脂肪代謝,還會破壞血管的彈性,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

缺乏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長期不運動,多餘的脂肪就會堆積在體內,引起超重和肥胖。而且,不運動血管裡的毒素就無法及時排出體外,不斷在血液中沉積,使血液變得越來越粘稠,最終發生血管狹窄。

長期熬夜

經常熬夜,不僅睡眠不足,還會引起內分泌失調,機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使血管收縮,減緩血液流動的速度,讓血液逐漸變得粘稠。

同時,長期熬夜,還會使增加血壓和心率的負擔,導致血管收縮和免疫調節功能出現異常,增加血管狹窄的風險。

精神壓力大

精神長期緊張,也會影響血管,使血管長期收縮,老化的速度更快,血管一老化,就會變硬,影響血流速度,造成血管狹窄。

身体出现四种症状提示血管狭窄,改掉6个坏习惯,血管才通畅

護血管,不妨多吃這7種食物

玉米: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亞油酸的含量高達60%以上。有助於人體脂肪及膽固醇的正常代謝,可以減少膽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積,從而軟化動脈血管。

番茄:不僅各種維生素含量比蘋果、梨高2~4倍,而且還含維生素——蘆丁,它可提高機體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體內垃圾,保護血管彈性,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蘋果:蘋果富含多糖果酸及類黃酮、鉀及維生素E和C等營養成分,可使積蓄於體內的脂肪分解,對推遲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發作有明顯作用。

海帶:海帶中含有豐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這類物質均有類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有降膽固醇、脂蛋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身体出现四种症状提示血管狭窄,改掉6个坏习惯,血管才通畅
茶葉: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增強紅細胞彈性,緩解或推遲動脈粥樣硬化。經常飲茶可以軟化動脈血管。

大蒜:含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顯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的良藥。

洋蔥:含有一種較強血管擴張作用前列腺素A,它能舒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管的壓力,同時洋蔥還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強纖維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的功能。

癌症一定要化療嗎?不是所有惡性腫瘤都適合化療!

化療是治療癌症“三大板斧”之一,但從化療面世至今,對它的討論就從未停止。有人說,化療救人;也有人說,化療害人。要不要化療,成了癌症患者首先面對的生死抉擇。

手術,放療和化療是治療癌症最基本的三個手段,化療是一種全身治療的手段,通過靜脈或者口服給藥,化療藥物可以到達全身的各個組織,殺滅或者抑制身體裡面的癌細胞,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同樣是患癌,為什麼有的人需要化療,有的不需要?依據是什麼?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不是所有惡性腫瘤都適合化療,尤其這3種

化療是指是利用化學藥物來殺死癌細胞,阻止癌細胞的生長繁殖和擴散,促進癌細胞分化的一種癌症治療方法。

化療的目的,是為了根除癌症並讓癌症不再復發;減小癌細胞或阻止癌細胞繼續生長,防止癌細胞進行擴散;緩解播散性癌症患者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化療屬於一種全身性的治療手段,對原發病灶和轉移病灶都能起到治療作用,是多種惡性腫瘤的常規治療手段。

有4种人患癌根本不需要化疗,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你中招了吗

不過,以下這幾種情況並不適合做化療:

第一,對化療不敏感的惡性腫瘤

雖然化療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但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適合用化療,比如胰腺癌、腎透明性細胞癌、黑色素瘤、膽管癌等。

這些癌症對化療是十分不敏感的,根本無法對癌細胞起到殺傷作用,所以這類惡性腫瘤不建議化療。

第二,已經轉移至全身的惡性腫瘤

這個時候已經屬於癌症晚期了,在這個階段化療不僅浪費錢,而且還會讓患者更加痛苦,所以通常不建議再進行化療了。

第三,處於1期的惡性腫瘤

這個時候的癌細胞還沒有發生淋巴結的轉移,屬於發現得比較早的癌症,這時候通常採用手術切除就可以了,而且也不需要化療。

除了這3種癌症不建議做化療外,也有一些癌症患者本身並不適合做化療。

這4種人也不建議做化療,往往花錢買罪受

患者身體狀態太差,年齡太大

有些癌症患者由於長期被癌症折磨和消耗,導致身體的營養狀態非常差,往往瘦骨嶙峋,再加上年齡比較大的話,很難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對身體的傷害太大,所以不適合進行化療。

對化療不耐受的患者

這類患者主要包括高齡患者和對化療有嚴重副作用的患者,如果這類患者強行化療,反而容易加重病情的發展。

有4种人患癌根本不需要化疗,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你中招了吗

多次化療都沒有效果的患者

每次化療一至兩個療程後,就需要檢查病灶是否有縮減,如果經過多次化療後,病情都沒有得到改善,那麼可能是癌細胞已經對化療藥物產生了耐藥性,化療已經無法控制病情的發展了,繼續化療下去也沒有意義,甚至還會增加患者的痛苦。

對於化療藥物不敏感的人群

每個患者的體質不同,化療藥物雖然能夠殺死癌細胞,但並非對每個患者都敏感,有些患者對化療藥物不敏感,所以化療就沒什麼作用了,這類患者也就不適合再進行化療了。

結語:需不需要化療,主要看化療會不會給患者帶來益處,包括無病生存期的獲益、總生存時間的獲益、生活品質的遠期獲益。利大於弊選擇化療,弊大於利避免化療。所以,化療需要專科醫生來完成,不同的腫瘤類型,不同的腫瘤分期,治療原則是不一樣的.化療前需要對病人體力狀況、臟器功能、病情情況綜合評估,才能制定相應的個體化化療方案,盡可能使病人獲得最大的益處,最小的毒性。

參考資料:

[1]《癌症為何要化療》.環球時報 生命週刊.2004-11-23

[2]《腫瘤患者必須要化療嗎?這四種情況不建議

心臟不好的人有哪些特徵?心臟不好該怎麼吃?

心臟是人體十分重要的器官,一旦“罷工”可能就意味著死亡。平時應該注重心臟的健康保養。只有心臟維持正常狀態,此時有足夠的動力維持正常的血液迴圈,才能滿足身體對血液、營養物質的需求,否則心臟功能下降有可能會導致患者的壽命縮短。因此發現自己的心臟功能下降,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那麼,心臟功能下降的人身體會有哪些特徵呢?

心臟出現問題,身體5個跡象會提示你

1.容易疲勞或終日乏力

不少心臟病患者在發作時便是以易疲勞,總感覺渾身無力開始,主要是因為左心功能受損,導致心排出量無法滿足外周組織灌注引起

2.頭昏頭暈

很多疾病都可引起,比如高血壓、頸椎病等,但如果是伴隨血壓明顯偏低的頭暈頭昏,要警惕心功能受損,症狀比較嚴重的可出現暈厥、甚至是心源性休克。

不论男女,心脏不好,身上会有5个明显特征,出现1个,尽早做检查

3.胸悶

如果總是感覺胸口像壓著什麼東西似的悶悶的,也要考慮是否是心肌缺血引起的,尤其是如果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甚至出現胸痛,要警惕心絞痛,甚至心梗,儘快就醫。

4.一躺下就氣短

只要躺下來,沒多久就會出現氣短,做起來才能有所緩解,這種情況要考慮心衰,主要是因為平躺時,回心血量增多,氣道阻力增加,從而引起的氣短。

5.心悸、心慌

這種狀態多和情緒相關,但有的人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也會出現心悸、心慌、坐立不安等表現,要警惕心臟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引起的心率不齊、心律增快等問題。

心臟不好,該怎麼吃?

飲食是否合理對心臟健康的維護也是很重要的,有的食物吃了有助於保護心臟,而有的則會給心臟健康帶來隱患,所以在飲食上要多加注意。

1、茶

一項涉及了50萬(男性20萬,女性30萬)的大型資料研究顯示,每天喝茶的人,可降低8%發生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心臟病相關風險。

此外,還有一項涵蓋了66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發現,經常喝紅茶有助於改善血管內皮健康,緩解冠心病患者血管舒縮功能障礙降低10%。而這考慮和茶葉當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和多酚類抗氧化劑有關。

不论男女,心脏不好,身上会有5个明显特征,出现1个,尽早做检查

2、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

多項研究證實,如果缺乏此種營養素,可提升血液疾病和神經疾病的發病風險,而適量補充此種營養素,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所以建議大家平時可以多吃一些發酵豆製品、瘦肉等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

3、咖啡

一項涉及了18.6萬名志願者,進行了長達16年的隨訪的研究,發現:每天至少喝4杯咖啡的人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早亡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18%,如果喝1倍,也能降低12%早亡的風險。

考慮和咖啡當中含有的生物活性多酚有關,這種物質可降低血糖濃度、抑制脂肪吸收、促進脂肪組織中三酸甘油脂的分解,對心血管有好處。

不论男女,心脏不好,身上会有5个明显特征,出现1个,尽早做检查

4、蘑菇

這也是一種“護心”食物,它當中含有多種氨基酸、β葡聚糖(多糖)等物質,有抗炎、抗氧化、降壓降脂、調節免疫力的作用,從而預防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心臟病併發症。

5、少吃精製糖

什麼是精製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類大米白麵,也被稱為精製碳水,這類加工過度的糧食會間接提高身體裡甘油三酯的水準,從而對心臟產生威脅,因此在主食中,最好參一些粗糧,均衡搭配比較好。

結語:心臟的健康安全不僅僅是老年人需要關注,年輕人同樣不可忽視,健康的心臟標準也以列出,各位可針對自查,如果發現有不健康的特徵,也要及時的做好心臟保養。例如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等等,避免在年齡增長以後,心臟的壽命進一步壓縮,增加心臟疾病的罹患概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