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篩真有用嗎?40歲以上的人群,最好隔一年做一次防癌體檢

近幾年癌症的發病率不斷升高,雖然醫學不斷進步但癌症仍然是威脅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很多癌症患者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決定前往醫院檢查,但此時很可能到了癌症中晚期階段,此時治療方式很局限,因此現在癌症篩查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美國癌症報告中表明,在過去二十年美國癌症患者死亡率下降了25%,主要歸功於政府向群眾普及癌症檢查知識。所謂癌症檢查就是在癌症早期發現病情,能夠幫助患者確診癌症病情並得到更好的治療,減輕患者的痛苦與經濟負擔。

為什麼每年做體檢,還是沒查出癌症?

有些人雖然每年都有體檢,平時的體檢結果都是正常的,但是後來卻發現患了癌症,於是便認為體檢是沒用的,究竟常規體檢和癌症有什麼關係呢?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其實,常規的體檢是很難查出癌症隱患的,因為我們每年做的體檢項目非常多,從內科到外科,抽血、拍片,看起來好像是覆蓋了很多體檢專案,但其實只是一套常規的檢查。

常規體檢主要是為了篩查常見的疾病,比如高血壓、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等,至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的癌症,通過常規體檢是難以查出來的。

想要查出癌症的隱患,就需要進行專項的檢查,比如癌症早篩。目前,癌症早篩主要是篩查5種發病率比較高的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不同的癌症需要不同的專項檢查來篩查。

肺癌

高風險人群:每天吸煙20支以上或20歲以下就開始吸煙的人群、吸煙達到20年以上;經常接觸煤煙或油煙的人;長期生活在空氣污染嚴重地區的人群等。

肺癌的早期篩查技術是低劑量CT掃描,很多人在平時的體檢中,會進行X光胸片檢查,但這是無法發現肺癌的蛛絲馬跡的,通常可以用高清的CT檢測來篩查肺癌,由於解析度高,肺癌腫瘤在1釐米左右即可被查出。

不過CT的花費比較高,建議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將體檢中的X光胸片換成CT檢查,歐美國家則通行用低劑量的螺旋CT來篩查肺癌,再加上幾個生物標記檢查,肺癌的檢出率可高達90%以上。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肝癌

高風險人群:乙肝、丙肝病毒長期攜帶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長期酗酒抽煙者、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

肝癌的早期篩查技術為B超檢查、腫瘤標誌物、抽血化驗甲胎蛋白。

結直腸癌

高風險人群:肥胖、糖尿病、習慣性便血、有癌症家族史或腸息肉史者,結直腸癌在早期常常會讓人誤以為是消化不良;到了中期便血讓人誤認為是痔瘡,所以不容易被察覺,容易誤診和漏診。

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技術是腸鏡,建議50歲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1次腸鏡篩查,結直腸癌能夠通過結腸鏡直接看到。

遇到經驗豐富,觀察細心的醫生,能夠直接找出早期癌變的情況,提前治療,結直腸癌的治癒率非常高。

胃癌

高風險人群: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過度抽煙飲酒、以及長期吃高鹽、熏煎炸、醃制食物,有胃癌家族史等人群。

胃癌的早期篩查技術是胃鏡,胃鏡的診斷通常成為胃癌診斷的金標準,胃鏡是最標準、精確的胃癌篩查方法,是篩查並確診胃癌的首選。

但是胃鏡的費用相對高,屬於侵入性的檢查,如果首次的胃鏡體檢結果是良性的,一般每5年做1次即可。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腫瘤,跟其他惡性瘤相比,只要能夠早期發現,乳腺癌生存率是非常高的。

高風險人群為:月經初潮早、絕經晚的女性,未懷過孕或初次懷孕較晚、未哺乳過的女性。

乳腺癌的早期篩查技術是乳腺B超和鉬靶,關於乳腺癌的早期篩查,首先建議通過自摸自檢、B超或通過乳腺鉬靶檢查來判斷

如果發現有問題,可以做核磁檢查,但價錢更高,一般是在高危人群中較為推薦。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原因導致每年做體檢還是沒查出癌症呢?

體檢的專案不對

大多數癌症在早期都沒有特異性的症狀,需要進行專項的癌症篩查才能發現,但是大多數人參加的體檢都是單位組織的普通體檢,並非專門針對癌症的體檢,比如肺癌的高危人群至做胸片檢查是無法發現早期肺癌的。

體檢醫生漏診,誤診

現在的體檢機構有很多,但是體檢機構中的工作人員水準高低不齊,甚至有的體檢機構的檢查人員連資質都沒有,這樣出來的體檢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很多明顯就存在病變的情況也無法發現,導致疾病的漏診和誤診。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不重視體檢中發現的問題

有的人在體檢中明明已經發現了問題,但卻沒有引起重視,認為是小問題,不需要治療。沒有及時進行干預,導致小病不斷發展成為大病,甚至發生癌變,等到出現嚴重的症狀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癌症早篩是真有用還是交“智商稅”?

真正做好癌症篩查是有很多好處的:首先,癌症篩查能提升癌症的治癒率。如果癌症能及早的發現,那麼幾乎全部癌症都可以被治癒,或者能夠被很好地控制,多數癌症的早期治癒率能高達90%。

其次,能減輕患者的治療痛苦大約80%晚期的癌症患者都備受癌症疼痛的煎熬,很多癌症患者是死于嚴重疼痛的。

因為劇烈的癌痛,會引起血壓、血糖升高,心率加快、免疫力下降等情況,但是早期癌症通常可以進行手術來治療,大大降低治療的痛苦。

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早期癌症?“癌症早筛”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

最後,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如果在早期就能發現癌症,一般通過手術就能實現治癒,避免發展到晚期而產生高昂的醫療費用。

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特別是有下列情況者,最好隔一年做一次防癌體檢。

1、家族有腫瘤發病史(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

2、有甲狀腺結節、肝炎、肺小結節、胃腸息肉、腸炎、胃炎等症狀

3、乳腺結節、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婦科疾病、HPV陽性、貧血

4、經常乏力、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

5、喜歡2次及多次加工食物,特別是經常吃醃製品等,重口味

6、經常熬夜、喝酒、吸煙、壓力大、抑鬱

7、體檢後腫瘤標誌物連續升高

8、環境暴露,工作和生活環境污染大(輻射、化工、灰塵等)

9、肥胖、缺少戶外運動

10、不明原因的消瘦。

結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一個頂尖工作組在2013年《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文,呼籲能有一個21世紀的癌症新定義。他們的出發點是:第一,消除人們心理和身體上的負擔;第二,避免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面對“雙早”現有的局限,著力推進相關研究必然是方向,不過對腫瘤等慢性病本身的反思也需要普及。比如,認識到醫學的複雜性,認識到醫學面對的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同一類腫瘤生在不同人身上,結局千差萬別,在這點上,技術僅僅是醫生的幫手。不管怎樣,癌症防控技術如何進步,加強癌症科普教育與健康素養不可遺忘

癌症一定要化療嗎?不是所有惡性腫瘤都適合化療!

化療是治療癌症“三大板斧”之一,但從化療面世至今,對它的討論就從未停止。有人說,化療救人;也有人說,化療害人。要不要化療,成了癌症患者首先面對的生死抉擇。

手術,放療和化療是治療癌症最基本的三個手段,化療是一種全身治療的手段,通過靜脈或者口服給藥,化療藥物可以到達全身的各個組織,殺滅或者抑制身體裡面的癌細胞,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同樣是患癌,為什麼有的人需要化療,有的不需要?依據是什麼?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不是所有惡性腫瘤都適合化療,尤其這3種

化療是指是利用化學藥物來殺死癌細胞,阻止癌細胞的生長繁殖和擴散,促進癌細胞分化的一種癌症治療方法。

化療的目的,是為了根除癌症並讓癌症不再復發;減小癌細胞或阻止癌細胞繼續生長,防止癌細胞進行擴散;緩解播散性癌症患者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化療屬於一種全身性的治療手段,對原發病灶和轉移病灶都能起到治療作用,是多種惡性腫瘤的常規治療手段。

有4种人患癌根本不需要化疗,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你中招了吗

不過,以下這幾種情況並不適合做化療:

第一,對化療不敏感的惡性腫瘤

雖然化療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但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適合用化療,比如胰腺癌、腎透明性細胞癌、黑色素瘤、膽管癌等。

這些癌症對化療是十分不敏感的,根本無法對癌細胞起到殺傷作用,所以這類惡性腫瘤不建議化療。

第二,已經轉移至全身的惡性腫瘤

這個時候已經屬於癌症晚期了,在這個階段化療不僅浪費錢,而且還會讓患者更加痛苦,所以通常不建議再進行化療了。

第三,處於1期的惡性腫瘤

這個時候的癌細胞還沒有發生淋巴結的轉移,屬於發現得比較早的癌症,這時候通常採用手術切除就可以了,而且也不需要化療。

除了這3種癌症不建議做化療外,也有一些癌症患者本身並不適合做化療。

這4種人也不建議做化療,往往花錢買罪受

患者身體狀態太差,年齡太大

有些癌症患者由於長期被癌症折磨和消耗,導致身體的營養狀態非常差,往往瘦骨嶙峋,再加上年齡比較大的話,很難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對身體的傷害太大,所以不適合進行化療。

對化療不耐受的患者

這類患者主要包括高齡患者和對化療有嚴重副作用的患者,如果這類患者強行化療,反而容易加重病情的發展。

有4种人患癌根本不需要化疗,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你中招了吗

多次化療都沒有效果的患者

每次化療一至兩個療程後,就需要檢查病灶是否有縮減,如果經過多次化療後,病情都沒有得到改善,那麼可能是癌細胞已經對化療藥物產生了耐藥性,化療已經無法控制病情的發展了,繼續化療下去也沒有意義,甚至還會增加患者的痛苦。

對於化療藥物不敏感的人群

每個患者的體質不同,化療藥物雖然能夠殺死癌細胞,但並非對每個患者都敏感,有些患者對化療藥物不敏感,所以化療就沒什麼作用了,這類患者也就不適合再進行化療了。

結語:需不需要化療,主要看化療會不會給患者帶來益處,包括無病生存期的獲益、總生存時間的獲益、生活品質的遠期獲益。利大於弊選擇化療,弊大於利避免化療。所以,化療需要專科醫生來完成,不同的腫瘤類型,不同的腫瘤分期,治療原則是不一樣的.化療前需要對病人體力狀況、臟器功能、病情情況綜合評估,才能制定相應的個體化化療方案,盡可能使病人獲得最大的益處,最小的毒性。

參考資料:

[1]《癌症為何要化療》.環球時報 生命週刊.2004-11-23

[2]《腫瘤患者必須要化療嗎?這四種情況不建議

符合這五個特徵的人,患癌幾率很低,有你嗎?

癌症”的話題真的是讓人難以跨越的話題,每年的患癌人數都是在不斷地上升,很多人都說癌症的增長率和我們現在的飲食和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身體內細胞一旦發生突變就不會受身體控制,不斷的分裂,侵犯、破壞鄰近的組織和器官。另外腫瘤細胞也會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中,向其他部位轉移,從而增加治療難度。癌症的本質就是一種“慢性基因病”,它是受到致癌因素影響造成的細胞基因突變,而突變的基因又在體內單克隆性增殖,最終才形成了腫瘤!

任何癌症患者出現癌變,都不是無因可查的;大量研究表明,如果符合以下幾個特點,患癌幾率就相對較低一些!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符合這5個特徵的人,患癌幾率很低

1.不抽菸不喝酒的人

抽菸喝酒對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香菸中含有多種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會增加肺癌、胃癌、食管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其中包括二手菸和三手菸。

同樣的,經常喝酒也會增加癌症的幾率,因為酒的主要成分為乙醇,乙醇進入肝細胞後氧化為乙醛,乙醛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在體內不斷積聚,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引發肝癌

此外,胃癌、口腔癌、食管癌等癌症,也與大量喝酒密切相關。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2.飲食習慣好的人

有人說,癌症是吃出來的。不良的飲食習慣,比如高脂肪、高熱量飲食,暴飲暴食,三餐不規律,喜歡吃煎炸類、醃制類食物,喜歡喝熱茶、吃燙食等,對口腔、腸胃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比如,研究發現,經常喝溫度高於60℃熱茶的人,食管容易受到損傷,引發炎症,刺激致癌物質的產生

所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養均衡,適當補充蛋白質,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飲食規律,三餐定時,可以顯著降低癌症風險。

3.堅持運動的人

生命在於運動,經常運動的人,不僅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還可以降低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的人,容易超重和肥胖,腰臀比也更高,發生腸癌等癌症的風險就越大。

有研究顯示,在全球新發癌症患者中,約有80萬患者的癌症是由糖尿病和腹部肥胖導致。此外,還有研究顯示,成年男性腰臀比例超過0.9,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4.心態良好的人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性格外向的人,心態比較樂觀。性格內向的人,心態容易消極。英國精神病學家格里爾提出了“癌症性格”的理念,認為逆來順受、好生悶氣、不愛宣洩的人更容易患癌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精神創傷、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等人,屬於癌症高危人群。相反,心態良好的人,樂觀向上,遇事不鑽牛角尖,可以合理發洩不良情緒,患癌幾率就會低一些。

5.家族中沒有直系血緣親屬患癌的人

癌症具有遺傳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癌,那麼你很有可能也攜帶了與癌症相關的不穩定或缺陷基因,因此患癌風險會比一般人高。

此外,還有一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比如夫妻、婆媳等,在一起生活久了,養成了類似的飲食習慣或生活方式,也會出現多人患癌或先後患癌的情況。

所以,如果有癌症家族史,應主動定期進行癌症篩查,降低癌症發生風險。而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發生癌症的風險比前者要低,但也不能放鬆警惕,也要定期體檢,及時發現身體異常。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癌症預防要科學,不良習慣早改掉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癌症免疫”,但是提高警惕,擴充癌症預防、提倡科學抗癌可以讓我們盡最大可能預防癌症侵襲。

除此之外,還要養成每年定期體檢的好習慣,及時發現身體的異常及時治療。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表報告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而治癒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過適當治療延長生命時間和提高生活品質的。所以,體檢顯得尤為重要。還有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體重莫名下降的情況也是要提高警惕,很可能是機體發出的疾病信號!

癌症晚期有必要做手術嗎,癌症晚期痛的受不了怎麼辦?

活著幹,死了算,一天不死一天干”,這就是老輩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即使身體不適仍然堅持下地幹活,知道生命即將耗盡才會有就醫的意識,然而為時已晚。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生活態度也就更加的積極了,可是對於疾病的意識仍舊缺乏,即使就醫意識強烈然而在面對癌症的時候往往還是慢了一步,很多時候發現時已是晚期。“談癌色變”指的不單單是指其死亡率高,更多的是癌症帶來的痛苦。那麼,癌症晚期到底要不要做手術,癌症到了晚期到底有多痛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下吧!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活了,真的太痛了!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癌症晚期患者做手術,真的很痛苦嗎?

首先,對於治癒希望已經微乎其微的癌症晚期患者來說,手術的意義已經不大,只徒增痛苦。任何手術都有一定風險,更別說癌症晚期患者,在手術中和手術後,他們更容易出現創傷和併發症,身體難以承受。

其次,除了身體折磨,癌症晚期患者還要經歷複雜的心理變化,恐懼、焦慮、悲觀、失望、抑鬱,甚至很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導致病情“雪上加霜”。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活了,真的太痛了!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最後,我們還不能忽視患者自身的意願,如果患者本身的求生欲望就很低,不願意進行手術,但卻被逼著動刀,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勉強手術是徒然。

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癌症晚期的痛苦,還包括容易被忽視的癌痛。癌痛是癌症本身或其相關疾病引起的全方位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

疼痛可以分為10級,有人說女性分娩的疼痛是10級疼痛,但這可能有點誇張了。真正達到或接近10級疼痛的,非癌痛莫屬。

曾有一位晚期癌症患者是這樣描述癌痛的:“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那種感覺就像全身被刀割、被蟲子咬,沒日沒夜、沒完沒了地痛,一痛起來,就有無數個輕生地念頭在腦海中閃現,真的太痛了,不想活了。”

癌症患者自述:不想活了,真的太痛了!癌症晚期是不是都很痛苦?
疼痛可以分為傷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傷害感受性疼痛表現為刀割樣、搏動性、壓迫樣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表現為燒灼樣痛、銳痛或電擊樣痛。兩種疼痛可以並存,可想而知,癌痛究竟有多痛。

患者如果出現癌痛,千萬不要忍,而針對性治療,否則會嚴重降低生存品質。目前,癌痛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可以口服給藥、按時給藥,也可以按世衛組織提出的“三階梯原則”給藥.

結語:癌症病人在彌留之際時,是十分痛苦的。雖然先進的醫療手段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但面對晚期癌症的時候,痛苦的、承受折磨的人不單單是患者本身,作為家屬更加是心身煎熬,“治還是不治,該怎麼治”,每一個決定都是艱難的抉擇。患者家屬心靈上的創傷還是無法彌補的。所以,對自己和家人負責,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還是應該注重對於疾病的保健和預防。

身體出現4種症狀,可能是前列腺癌,預防前列腺癌你要這樣做

前列腺癌是一種好發於男性老年人的疾病,所以患病人群的年龄一般都在40岁之後。其發病率世界各國很不一致,在歐美,前列腺癌在腫瘤中是致男性死亡的第二病因,僅次於肺癌。其發病率、死亡率存在地區、種族、民族等差異,1989年統計表明:美國黑人發病率最高,149/10萬,白人次之107/10萬,日本人39/10萬,華人28/10萬。美國,65歲以下發病率21/10萬,而65歲以上為819/10萬,但近此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升高,需要大家引起警惕!

越來越多男人患上前列腺癌,可能與4件事有關

前列腺癌患者越來越多,成為威脅男性健康的“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導致前列腺癌越來越多嗎?

遺傳因素

造成前列腺癌高發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家族遺傳,也就是說如果父輩患有前列腺癌,那麼下一代患前列腺癌的幾率比正常人要高2~3倍

年齡因素

目前認為年齡是導致前列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年齡越大,發生前列腺癌的概率就越大。因為老年人由於衰老導致很多生理機能都不如年輕人,也會影響到前列腺組織的健康。

在45歲前患前列腺癌的人非常少見,大部分患者的年齡都大於65歲,到了40歲以後,年齡每增加10歲,就會使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加倍。

在50~59歲年齡段的男性中,前列腺癌的發生風險為10%,而在80~89歲年齡段的男性中,發生前列腺癌的風險高達70%

不良生活習慣

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導致前列腺癌高發的因素之一就是飲食結構的變化。

比如攝入過量的脂肪,長期愛吃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尤其是燒烤過的肉,這些飲食習慣導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升高。

此外,喝酒也是引起前列腺癌的因素,喝酒年限有40年及以上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不喝酒人群的3.4619倍,如果每天的喝酒量超過100g,那麼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不喝酒人群的2.1737倍。

肥胖

前列腺癌和肥胖也有一定的關係,肥胖男性的發病風險比體重正常男性高2.4倍,這是由於肥胖的人體內有過多的脂肪,這些脂肪在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物質來改變激素環境,就會對血液中的睾酮含量造成影響,而前列腺癌又是一種對睾酮過分依賴引起的基本。

前列腺癌是一種比較隱匿的疾病,如果不留意可能很難發現它的症狀,那麼當身體出現哪些症狀時,可能是前列腺癌在“作怪”呢?

身體有這4種“感覺”,多半是前列腺癌

排尿異常

當腫瘤逐漸發展變大後,就會對前列腺以及周圍的組織造成壓迫,患者就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費勁、尿不盡、夜尿增多等排尿異常的症狀,如果是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尿滯留、滴尿等症狀。

睾丸痛、腰痛

腫瘤侵犯浸潤到周圍的組織,特別是直腸和膀胱的間隙時,就會壓迫到該間隙中的前列腺器官,導致出現睾丸痛、下腰痛等症狀。

其他部位疼痛

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到了後期癌細胞還會發生轉移,就會出現轉移症狀,轉移到不同的部位,導致的症狀也會不同,比如轉移到骨骼部位,就會引發疼痛的症狀。

全身症狀

前列腺癌發展到最後會引起全身症狀,比如渾身乏力、體重減輕、頭暈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進行性貧血,影響患者的睡眠和正常飲食。

周利群教授認為,任何腫瘤都存在篩查的問題,做好檢查有利於早發現和診斷前列腺癌。那麼,哪些檢查可以診斷前列腺癌呢?

做這3項檢查,可助提前確診前列腺癌

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是早期發現前列腺癌的重要檢查,醫生可以通過手指來觸摸患者的前列腺,能夠初步判斷前列腺是否有硬結、包膜是否光滑、質地以及和周圍組織的粘連情況,以此來判斷前列腺的情況。

PSA(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篩查

前列腺的流標是前列腺的特異性抗原,PSA檢查有助於早發現和診斷前列腺癌。年齡在50歲以上男性應該每年進行PSA檢查。

如果家族中有前列腺癌病史的高危人群,則應該在45歲開始每年做PSA檢查。如果PSA的值偏高,就要儘快到醫院就診進一步檢查,以判斷是否為前列腺癌。

活檢

前列腺穿刺活檢是診斷前列腺癌的金標準,對於PSA值升高、直腸指檢發現前列腺有小結節的患者,都應該行前列腺穿刺活檢來進一步確診。

除了注重檢查外,在生活中男性還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吃得對有助於預防前列腺癌。

教你5招,遠離前列腺癌

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是泛指西班牙、希臘、義大利南部和法國等位於地中海沿岸各國的飲食風格,主要以蔬菜水果、五穀雜糧、魚類、橄欖油和豆類為主

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泌尿學家發現,對於患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男性來說,如果飲食更接近地中海飲食,那麼這些患者的疾病的進展會更慢。

地中海飲食的評分每增加1分,就會降低超過10%的前列腺癌進展風險,目前該研究發表在《癌症》上。

咖啡因

中國醫科大學的專家發現,喝大量的咖啡可以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和咖啡飲用量最低的男性相比,喝咖啡最多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能夠降低9%。

此外,每天每多喝1杯咖啡,就能降低1%的前列腺癌風險。該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公開版》上,認為:

咖啡能夠改善血糖的代謝功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特性,還能影響性激素水準,這些因素都會對前列腺癌的發生和進展產生影響。

番茄

來自英國布裡斯托大學和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週吃5~7個以上番茄的男性,能降低18%的前列腺癌風險。

通過實驗分析結果發現,飲食中富含番茄紅素、鈣和硒的食物,對這3種飲食成分的攝入量最好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更低。

該研究發表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及預防》中,認為番茄紅素能對抗讓細胞和DNA損傷的毒素,以此來起到預防癌症的效果。

洋蔥

洋蔥含有一種稱為“槲皮黃素”的化合物,它能防止前列腺細胞的生物化學機制出現變異,而且洋蔥還含微量元素硒,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增強細胞代謝能力,從而有預防前列腺細胞癌化的作用。

獼猴桃

獼猴桃富含氨基酸,尤其是“抗突變成分”谷胱甘肽,對前列腺癌細胞突變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癌食譜:如果想要利用蔬菜水果達到預防前列腺癌的保健效果,不妨試試下列的“防癌食譜”

1、早餐時,多喝一杯番茄汁。

2、午餐時,多吃一碗含有胡蘿蔔、捲心菜或綠色花菜的沙拉或水煮蔬菜。

3、肚子餓的時候,隨時吃一點蘿蔔嬰、小番茄,既不發胖,又可預防癌症。

同是癌症患者為什麼有的活得久,醫:與下列四個原因有關

一首《紅顏劫》仍猶在耳,演唱者姚貝娜卻已經因乳腺腺離世3年,年僅33歲;二度患癌,第一夫人宋美齡不僅安然無恙,還活到106歲高齡無疾而終。

還有約伯斯26歲創辦了蘋果公司,被稱為蘋果之父;任正非44歲創立華為,被稱為“中國約伯斯”。這兩位大佬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例如,都在科技方面都有偉大的建樹,都有著相似的不幸——癌症。但兩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任正非“治癒”了癌症,繼續帶著華為創造輝煌,而約伯斯卻輸給了癌症,成為了歷史。

同樣是患癌,不少人在確診後沒多久便去世,有人在之後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裡都安然無恙,平安度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同样患癌,结局却不同:有人活了一辈子,有人不到2个月就去世
癌症患者活得更久,與下列四個原因分不開

1.發現得早

一般來說,癌症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癌症發現得越早,治療難度就越小,治癒希望就越大。專家指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癌症發病率實際上比中國高,但死亡人數遠遠少於中國,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現得早。我國大部分癌症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癒希望非常渺茫。

同样患癌,结局却不同:有人活了一辈子,有人不到2个月就去世
2.患者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有的患者本身情況不嚴重,但是自己嚇自己,最終被癌症“嚇死”。患者是什麼樣的心態,樂觀或悲觀,會影響治療效果,走向不同的結局。研究已證實,心態積極的患者,治療效果比心態消極的患者更好。除了患者自身的心理,家庭關係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存期。

3.癌症的種類不同

癌症的種類不同,是很多人得癌症之後結果不同的原因。比方說肺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症的死亡率就比較高,愈後的效果也較差,生存率普遍都非常的低,發現的時候沒幾個月就去世了,尤其是胰腺癌,非常的兇險。約伯斯生前不幸患上的就是胰腺癌,這位天才人物最終未能戰勝癌症,遺憾離世。對於一些癌症來講,它們的愈後效果非常的好,死亡率也很低,比方說甲狀腺癌、乳腺癌等等。得了不同癌症種類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是正常的。

同样患癌,结局却不同:有人活了一辈子,有人不到2个月就去世

4.治療手段不同

有些人發現癌症之後立馬治療,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正規的治療,而有些人在發現得癌症之後,尋求民間偏方的幫助,這也會導致人們結果的不同。民間偏方雖然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他依然不是最科學的治療癌症的方式,很大可能性會造成病情的拖延,從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無論什麼時候及時去正規醫院治療,都是癌症患者應該迅速做出的正確選擇。

要注意淋巴瘤早期會有這5個症狀,患上淋巴瘤怎麼治療?

2016年7月,大陸影視演員徐婷被診斷出淋巴瘤,因過去曾目睹好友秦思瀚化療過程,看著對方生不如死地治療後依然死去,她表示自己並不想被化療折磨到面目全非,也擔心治療到最後“人財兩失”,所以放棄了化療,選擇了中醫治療。然而僅僅2個月,也就是9月7日,徐婷的病情卻突然惡化,肺部嚴重感染,高燒40度不退,在北京304醫院緊急進行肺部插管治療後,仍不幸宣告病逝。

2013年9月,51歲的李開複對外宣佈罹患淋巴癌四期,便放下手中工作,積極配合醫生治療;2015年2月13日,李開複稱體檢結果良好,腫瘤已不明顯;等2015年6月30日,李開複在社交上表示“最近兩次檢查都看不到腫瘤了”,已逐漸回歸正常生活當中去。

越來越多人得淋巴癌,5大原因別忽視

說到淋巴瘤的誘因,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比較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長期壓力過大

淋巴瘤其實算是一種“壓力病”,它的發生和壓力有著很大的關係,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容易影響人體免疫功能,並出現代謝紊亂,讓淋巴瘤有了“可乘之機”

2、病毒感染

也是比較多見的一種誘因,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Burkitt淋巴瘤、NK/T細胞淋巴瘤及腸道T細胞淋巴瘤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B細胞淋巴瘤

淋巴癌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病,有这5个症状的人,是潜在淋巴瘤患者

3、物理因素

比如超劑量接觸輻射,也對此病有促發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廣島事件當中的人,發生此病的幾率要遠遠高於一般人,考慮與癌基因被啟動、細胞突變、DNA損傷等有一定關係。

4、化學因素

如長期接觸一些化學致癌物,比如烷化劑、芳香胺類化合物、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等,也會提升此病的發病率。

5、遺傳因素

如果家族裡有人得過此病,那這個人發病的幾率也會比一般人大,因遺傳易感性等因素與別人接觸相同的致癌物質後更容易得淋巴瘤。

如果發現自己存在上述這些情況,要比一般人更警惕淋巴瘤,密切關注自身是否出現相關異常表現,以便於可以及時發現與診治。

惡性淋巴瘤早期會有這5個症狀

持續發燒

這也是此病早期比較多見的一大表現,主要是因淋巴系統出問題,導致免疫力下降,從而出現高燒的情況,持續時間久

皮膚瘙癢

該表現算是淋巴瘤初期比較特殊的一大表現,多在腫瘤部位的淋巴引流區域出現,無原發皮疹,但有明顯瘙癢感。當病灶切除後,瘙癢感消失。

淋巴結腫大

比較典型的一大表現,大約有60%-70%患者在初期可出現,多呈無痛性、進行性腫大及“橡皮樣”感,早期的時候可活動,常孤立或散在於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分,晚期容易與皮膚粘連,不能活動,還可能形成潰瘍。

淋巴癌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病,有这5个症状的人,是潜在淋巴瘤患者

酒精性疼痛

也就是部分患者在喝酒後,在病灶周邊的淋巴結或骨骼會出現疼痛,其表現早於其它表現及X線表現,對診斷有一定幫助。

骨骼症狀

當病灶累及骨骼,比如胸腰椎、股骨、肋骨、骨盆等部位時,可出現局部骨骼疼痛、按壓痛、病理性骨折等表現。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要高度懷疑淋巴瘤,儘快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查清楚到底什麼情況,再定制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患上淋巴瘤怎麼治療?

全身化療:是此病最為主要、有效的方法,相關研究顯示,CHOP或CHOP-like方案化療可產生91%的完全緩解率。

不過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如骨髓移植、脫髮、噁心、嘔吐等是不可避免的,不過也別太擔心,目前針對化療毒副反應防治措施也是比較成熟的,基本都是可控的。

放療:部分早期患者經過單純放療也可能實現治癒,但大多數時候,患者是否需要放療還需要根據具體疾病類型、分期等因素決定。它常用於鞏固化療的療效,在化療後進行局部放療有助於提高生存率,減少復發。

淋巴癌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病,有这5个症状的人,是潜在淋巴瘤患者

手術治療:手術在淋巴瘤治療方式當中的地位,相對於其它癌症要低,因為淋巴瘤屬於全身性疾病,治療也以全身治療為主。

但手術也是不可少的一項治療,它可幫助我們取活檢病理確診,幫助醫生分型,為制定後續治療方案提供方向。

因為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比它主要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發病率較低,僅占9%,經過規範治療,5年生存率達60%-90%。

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病率高達91%,以B細胞淋巴瘤與T/NK細胞淋巴瘤為主,五年生存率極低,很多患者因此失去生命。

淋巴癌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病,有这5个症状的人,是潜在淋巴瘤患者
確診淋巴瘤需要做哪些檢查?

常規的檢查包括超聲、CT、骨髓穿刺等,其中,病理診斷是淋巴瘤診斷的“金標準”。如果懷疑有淋巴瘤的可能性,可選擇外科手術切除活檢或者粗針穿刺活檢。得到活檢組織後,病理醫生就會對組織的性質做出最終判斷。

總結:淋巴瘤的發病率是越來越高,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裡,其發病率僅次於白血病,而且從兒童到老人都可能發生淋巴系統的腫瘤,患上淋巴瘤後,給患者帶來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但是記住,淋巴瘤並不是絕症,只要做到早診早治、規範治療、積極配合,淋巴瘤完全是可以治癒的,所以,對於淋巴瘤,平時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發現淋巴瘤異常,及時就醫

癌症可預防,防癌體檢多久做一次,能篩出什麼癌?

防癌體檢是在常見癌症的高風險人群中應用有效的檢查手段發現早期的惡性腫瘤或癌前病變,並對高風險人群及發現異常的人群進行有效干預管理的體檢方式。其目的是提高惡性腫瘤的早診率,降低因癌症引起的死亡。

腫瘤標誌物,高了也未必就是癌症!4種腫瘤標誌物需要重點關注

到底該不該做防癌體檢?

從世界範圍來看,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惡性腫瘤發病第1位的是肺癌,然後依次為胃癌、肝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男性發病第1位為肺癌,第2位〜第5位分別是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女性發病第1位的為乳腺癌,第2位〜第5位分別是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子宮頸癌。

腫瘤標誌物,高了也未必就是癌症!4種腫瘤標誌物需要重點關注

需要做防癌體檢的人包括以下三類

一是腫瘤高危人群,比如有腫瘤家族史,或者年齡較大,比如年齡在40歲以上並伴有肝病的人、年齡在60歲以上並伴有前列腺疾病的人等。

二是疑似腫瘤人群,一些人在體檢的過程中,發現有卵巢腫物、乳腺增生、肺結節等,並高度懷疑是腫瘤,就需要進一步做腫瘤標誌物檢查,再結合病理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診斷。

三是腫瘤人群,已經患有腫瘤的人,要知道治療效果如何,也要進行腫瘤標誌物檢查,通過腫瘤標誌物的指標,判斷療效、病情等。

當然,除了以上特殊的人群,對於普通人來說,定期進行防癌體檢也必不可少。比如:

20歲以上的女性,應每年做一次宮頸刮片檢查,有助於發現宮頸癌。

30歲以上的女性,應每年做乳腺癌篩查,有助於發現乳腺癌。

40歲以上的男女,應每年做一次防癌體檢。長期大量吸菸者,應進行雙源性螺旋CT檢查。飲食習慣不良者,應做一次胃鏡檢查和幽門螺旋桿菌檢查

腫瘤標誌物,高了也未必就是癌症!4種腫瘤標誌物需要重點關注

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要做一次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有助於發現前列腺癌。

50歲以上的男女,應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有助於發現結直腸癌。

總結:大部分人的防癌體檢一年檢查一次就可以了,但也要結合身體的具體情況、檢查的部位,以及醫學檢查方法來確定多久查一次。因此,要根據每個人具體的個人史、家族史、疾病史等來確定多長時間做1次防癌體檢。其次,不同器官的正常細胞發展成癌細胞所經歷的時間不盡相同,此考慮到癌細胞的生長速度不同,我們要根據不同器官來確定防癌體檢的間隔時間。防癌體檢到底多長時間檢查一次,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個體化的選擇,不能盲目追隨別人,造成嚴重後果,從而影響健康。

得了癌症不治療的話,結局可能是這3種情況!

有人說,癌症治療是死,不治療也是死。治療就得化療,白白花掉一大把錢不算,還要承受這麼多痛苦,說不定不治療,活的時間還能長些。這樣的說法對麼?難道得了癌症真的不去治療嗎?

確診晚期癌症的患者能活到10年確實鳳毛麟角。但有些早期術後、做過輔助化療或者吃吃中藥的確實目前健在者大有人在。換句話說,無論他是什麼類型的癌症,只要在早期階段治癒率還是非常高的,所以早期癌症患者不要被這種言論所干擾,

對於已確診就是中期或者中晚期癌症患者。要看得的是什麼癌症?癌症病理類型?癌症的分子分型?癌症病期階段?病者年齡及其身體條件如何?治療是怎麼治的?合理不合理?但現實中,很多癌症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往往會放棄治療,除了因為治療費用,他們還抱著“一半癌症都是治死的”、“越治身體越差”等觀念,擔心治療後會更快死亡,最終人財兩空

這種情況在國外也十分常見。美國研究人員分析了7000多名高齡肺癌患者的資料,結果發現,有57.6%的人沒有接受任何治療。

一、得了癌症,治還是不治?

確診癌症後能活多久,這是每個患者和家屬都關心的問題。

臨床上,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結合臨床研究和以往經驗,給出一個估算的存活時間。但癌症患者最終能活多久,則受到主觀、客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包括腫瘤類型、腫瘤分期、腫瘤分級、患者年齡、身體素質、免疫力、生活方式、情緒、與醫護的信任和配合等多方面。

如果患者得了癌症後拒絕治療,會發生什麼?結局可能會出現3種情況。

1、癌症出現進展,最終死於癌症

如果堅持不治療,絕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會發展加速,癌細胞加快增殖,甚至出現全身轉移,癌痛、消瘦、神經系統綜合征、感染併發症、器官衰竭等情況接踵而至,最終導致死亡。

坦白说,发现癌症后不治疗,最终结局会怎样?会不会活得更久?
2、癌症不發展或進展緩慢

少數癌症的惡性程度不高,例如分化型甲狀腺癌、惰性淋巴癌、低度惡性前列腺癌、某些特殊類型的乳腺癌、皮膚癌等等,這些腫瘤進展非常緩慢或長時間不發展,對患者壽命影響較小,甚至可以不做處理,定期觀察即可。

3、癌症自己消失

癌症“自愈”的情況十分罕見,據統計,其發生率僅有十萬分之一,具體原因未明,可能與免疫力恢復、遺傳特徵變化有一定關係。

事實上,癌症不治療卻長久存活的例子是少數。即使是高齡患者,接受治療的5年存活率仍是不治療的5.5倍(9.3%丨1.7%)。隨著放化療技術的改進、靶向和免疫治療的普及,只要及早發現、規範治療,不少癌症能實現臨床治癒或帶瘤生存。

坦白说,发现癌症后不治疗,最终结局会怎样?会不会活得更久?
二、治療後身體更差,能放棄嗎?

化療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口服、輸液等方法,讓藥物進入身體每一處,抑制癌細胞擴散。但有些患者在化療後身體變差,以至於認為“化療會加速死亡”。

化療後身體變差,是因為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死身體的正常細胞,容易免疫力下降,出現併發症。但從長期來看,化療可以有效抑制癌細胞,穩定病情,延長患者生命週期。在做化療時,患者如果無法承受副作用,應及時諮詢醫生,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坦白说,发现癌症后不治疗,最终结局会怎样?会不会活得更久?
三、抗癌,請努力這麼做

抗癌除了手術、放化療或新型療法外,患者的生活干預也很影響治療效果,下面就來瞭解癌症患者在生活中可以如何抗癌。

1、適當鍛煉

堅持鍛煉可以改善心肺能力,提高身體免疫力,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患者可根據自身質情況,選擇快走、慢跑、太極拳、廣場舞等鍛煉項目,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度,時間在20分鐘左右為宜。

如果患者四肢無力或行走不便,家屬可每天幫其進行閉目吸氣、屈膝平臥、鬆弛肌肉等動作,達到放鬆止痛的目的。

2、調節心情,生活規律

癌症患者存在巨大的身心壓力,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患者治療態度消極、情緒波動、依從性降低,都會對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建議患者儘量調節心情,正確面對癌症,家屬也要盡可能體諒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多交流,多陪伴,,多鼓勵,適時分散其注意力,打消其消極心態。還要多傾聽患者的意見與想法,幫助他們抒發情緒。

另外,建議患者不要長期臥床或過度疲勞,作息時間要有規律,有助於預防腫瘤復發。

坦白说,发现癌症后不治疗,最终结局会怎样?会不会活得更久?
3、安排好飲食

癌症患者容易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因此飯菜要葷素搭配、粗精兼食,多吃高營養、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口味要清淡,避免生冷、高脂、高鹽、高油、辛辣、醃制或刺激性食物,以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主,同時不要偏食,更不要暴飲暴食。

最後的話:癌症是一個轉機,它是一個生命的提醒,願您能從中有所感悟,而改寫自己生命的奇跡!一味的悲觀思想,抱頭痛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適當的抒發情緒很有必要,請你記住:癌細胞是你體內的細胞,你才是它的主人,今天它淘氣了,不聽話,你不能放任它不管。你是主人,你負責著體內億萬的細胞,難道你還怕那淘氣的癌細胞?你可以把淘氣的癌細胞管好的,所以相信自己!加油!

治療癌症就是一場賭博,手術承擔風險,成了,存活期變長,有可能復發,再賭。敗了,人生結束。姑息治療,必然承受最後的煎熬,但存活期內生活品質有一定保障

痔瘡與直腸癌有什麽區別,高危人群要定時腸癌篩查

在日常生活中,直腸癌和痔瘡是2種截然不同的疾病。這2種疾病有著一定的相似度,由於直腸癌的有些症狀和痔瘡是比較相似的。所以,很多時候,有些直腸癌早期患者,會把直腸癌當成是痔瘡,不僅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期,還會給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病情症狀也會有所加重。那麼,在平時,我們該如何對痔瘡和直腸癌進行辨別呢?一起來看看。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4個方法區別痔瘡和直腸癌

“早發現早治療”是抗癌的黃金鐵律,但對直腸癌而言,想做到這點卻很難。肛腸科醫生指出,早期直腸癌平均誤診率可達50%以上,最常被誤診為痔瘡,其次是痢疾和腸炎。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那痔瘡和直腸癌我們該如何區別呢?不妨通過4個方法進行分辨。

1、進行肛門指檢

文獻指出,約80%的直腸癌可在肛門指診時被發現,而延誤的病例中,約80%的患者沒有做肛門指診。肛門指檢是發現肛腸疾病的重要檢查,也是直腸癌的初篩。做肛門指檢時,醫生會用一個手指頭大致確定肛門、直腸有無病變和病變的性質。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2、用症狀區分

痔瘡和直腸癌都有出血症狀,發病部位也相同,但它們也有一些區別。

痔瘡出血呈鮮紅色,沒有粘液,無氣味,血液不會和糞便混合在一起,出血具有週期性;而直腸癌的便血顏色較深,有膿液和粘液,有腐臭氣味,糞便和血液是混合在一起的,出血是持續性的。

另外,直腸癌還會出現排便的改變,例如大便變細、次數增多、便秘與腹瀉交替等。部分患者還有腸胃症狀,例如腹部不適、腹脹感、持續性隱痛,可能伴有貧血、無力、體重減輕、低燒等。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3、腸鏡檢查

肛門指檢和症狀判斷也可能漏診,最終應以腸鏡取活組織檢查來確診。腸鏡可以直接觀察病變並做活檢和息肉治療,檢查更加全面,但準備比較麻煩,可能需要麻醉,侵入性更強。

4、大便潛血

利用單克隆免疫試劑來檢測糞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間接判斷腸內是否有出血性病變,一般需要連續3天取早晨大便進行潛血試驗,檢查前和檢查期間不可進食動物血等食物,以免造成假陽性。

四、高危人群及時檢查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腸癌在40-50歲後發病率顯著上升,但與其他癌症不同,腸癌的形成需5-10年時間,這給了我們早期發現的機會。腸癌是所有消化系統腫瘤中最好“治”的,早期5年生存率高達90%,晚期治療5年生存率只有12%。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發佈的《直腸癌篩查指南》指出,年齡是結直腸癌的最重要風險因素,94%的病例集中在45歲以上人群。因此,45歲以上且有以下情況,均需定期做腸癌篩查:

有一种致命的粗心,叫“把直肠癌当痔疮”,4个方法教你区别开

1、便秘人群

經常便秘的人,由於大便在體內長時間堆積,往往會導致毒素滲透到腸道之中。

這些毒素會導致腸道細胞的損傷,從而誘發癌變。

2、家族史

一般來說,假如家族之中有人患了直腸癌,其患直腸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直腸癌患者家族史中,大約1/4有癌腫家族史,其中半數為消化道腫瘤。

可見,患癌病人體內由於遺傳得到一種易感性。在有害因素的刺激之下,更加容易發生癌變。

3、腸道疾病人群

各種腸道疾病的存在,導致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這些都可能成為誘發指出癌的重要因素。如腸血吸蟲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