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會不會傳染給家人,導致肺癌的原因有哪些?

癌症是體內細胞變異增殖的產物,只要人體有細胞的地方就可能會出現癌變,所以臨床上的癌症種類有很多。

根據資料統計表明,肺癌無論是病發或死亡率,都排在癌症第一的位置,是實至名歸的“癌症之王”,且近些年隨著吸菸人數增多、環境變化等多重因素因素的影響,每年新發的肺癌人數都在持續增長。

肺癌會傳染嗎?

肺癌是不會傳染的!人們之所以認為肺癌可能會傳染,可能是我們平時遇到的各種呼吸道疾病都具有傳染性有關,尤其是肺結核。但傳染病的傳播一般要有引起疾病的致病微生物,而癌症的發生是屬於本身自身癌症相關基因的突變導致的癌症的發生,並不是致病微生物引起,所以癌症也就不會有傳染性,肺癌也一樣。

而且研究者們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將一個患有癌症動物身上的癌細胞移植到另一個健康動物體內,結果發現癌細胞並不能在移植動物體內存活,很快便死亡了。而且長期的癌症防治工作過程中,幫助照料患者的家屬和醫務人員也不會因為接觸癌症病人而患上癌症。所以肺癌也是不會傳染的,家中親友得了肺癌,可以放心地照料和探望,並不需要擔心被傳染。

身邊有人患肺癌了,我會不會被傳染?
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會誘發肺癌?

吸菸。吸菸室大家最熟悉也最常見的可能誘發肺癌的生活習慣,菸草中含有大量尼古丁、硝酸銨等致癌物質,目前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表明吸菸就是肺癌的主要有害因素,尤其是肺鱗癌和小細胞癌,吸菸者患肺癌的風險比不吸菸者高達10倍。

二手菸。二手菸的危害不容小覷,研究顯示被動吸入二手菸的人,吸入支流菸霧中的致癌劑濃度含量遠遠高於主動吸菸者的主流菸霧,長期吸入二手菸的人患上肺癌的危險高出正常人6倍。

做飯不用抽油菸機。油菸中有苯並芘、丁二烯、苯酚等致癌物質,上海一項針對長期在廚房做飯女性的肺癌發生情況調查顯示,長期做飯的女性患上肺癌的危險比不做飯人高出2-3倍,這可能與在做飯過程中吸入油菸有關。

常吃油炸食品。食物在油炸的高溫情況下會產生環胺類致癌物,而且油炸食品油脂含量高,美國癌症中心的研究顯示高脂飲食也是誘發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愛吃加工肉類。加工肉類包括醃肉、包裝的肉類食品、這種肉類食品多添加了亞硝酸鹽進行加工,而這種化學物質在體內分解後能夠產生能致癌的物質硝酸銨,過多食用這類食品,不僅可能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對身體各個部位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肺癌若在早期發現並能積極治療的話,其五年內生存率也會有明顯提高,甚至是達到80%以上。所以,對於長年吸菸、有肺癌家族史、特殊工作人群來說,定期對肺部進行體檢很有必要,當發現肺部有異常表現時,還需及時就醫治療。

 

鼻咽癌早期有什麽症狀,如何治療鼻咽癌

鼻咽癌是指發生於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常見臨床症狀為鼻塞、涕中帶血、耳悶堵感、聽力下降、複視及頭痛等。鼻咽癌大多對放射治療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是對較高分化癌,病程較晚以及放療後復發的病例,手術切除和化學藥物治療亦屬於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多種原因誘發鼻咽癌

在全球範圍內,鼻咽癌的患病風險並不平衡,大部分地區的發病率低於1/10萬。其中,飲食習慣主要是指經常食用鹹魚、醃制食品,這類食物含亞硝胺及其前體,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

此外,吸菸、酗酒、長期暴露於甲醛及高溫燃燒物工作環境、鼻咽慢性炎症及水源等,也可能誘發或促進此病的發生與發展。

為什麼廣東、廣西得鼻咽癌較多?除了鹹魚,這些因素也要避開
而鼻咽癌一旦發生,早期表現並不明顯,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為了抓住治療的最佳時機,建議大家平時要多留意,爭取儘早發現鼻咽癌的徵兆。

二、鼻咽癌極易誤診!前兆要認清

在最開始時,鼻咽癌的症狀不明顯,也不典型,導致很多患者被誤診。

陳曉鐘教授表示:“我們院內曾對接診過的鼻咽癌初治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發現,僅1/4的患者在發病1個月內被確診,將近1/10的患者延誤時間超過1年。”

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大家對於它缺乏瞭解,再加上位置隱秘,缺乏特徵。

為什麼廣東、廣西得鼻咽癌較多?除了鹹魚,這些因素也要避開
所以,如果出現下述幾大表現,一定要警惕鼻咽癌。

1、長期鼻塞

鼻咽癌非常常見的一種表現,因腫瘤生長堵塞鼻腔及後鼻孔引起,一開始多是一側鼻塞,隨病情發展,瘤體變大,可能出現雙側鼻塞。

2、回吸性涕中帶血

早期鼻咽癌,患者可在鼻咽分泌物中發現帶有血絲或者小血塊,或出現鼻涕帶血,但因出血量不多,很容易被忽視。

3、偏頭痛

這種情況多是因為癌細胞侵犯顱底、神經和血管等引起,疼痛特點為單側持續性頭痛,其中以額部、顳部、頂部和枕部疼痛較多。

為什麼廣東、廣西得鼻咽癌較多?除了鹹魚,這些因素也要避開

4、耳鳴與聽力減退

腫瘤壓迫咽鼓管咽口,使鼓室形成負壓,在鼓室及乳突氣房內形成積液引起,這種感覺就有點像洗澡時鼻腔進水,或者坐飛機快速下降時的耳朵悶脹感。

5、頸部淋巴結腫大

如果脖子短時間無緣無故出現快速增長且堅硬的腫塊無壓痛,不易被推動,也要和鼻咽癌聯繫到一起。

發現上述可疑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一旦被診斷為鼻咽癌,及時治療,治癒率會大大提升。

三、早期鼻咽癌5年生存率達90%

如果鼻咽癌可以在早期得到診治,5年生存率能達到90%以上,而中晚期患者更容易轉移。復發,治療難度加大,治癒率也明顯下降。因此,通過篩查發現早期鼻咽癌,對於患者生存期至關重要。

臨床上,建議出現相關症狀的人進行鼻咽鏡、CT、MRI等影像學檢查,尤其是鼻咽鏡,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鼻腔內的結構,發現病變及腫塊。

為什麼廣東、廣西得鼻咽癌較多?除了鹹魚,這些因素也要避開

對於鼻咽癌治療,常見的手術得靠後站了,因為病灶位置特殊,鼻咽癌的淋巴結轉移率超80%,手術很難切除乾淨,而鼻咽癌對射線越敏感,所以放療多作為第一選擇。即便是中晚期患者,也能以放療為主,聯合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方法來控制進展,獲得長期生存。

當然,具體怎麼治,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1.癌症早期治癒率還是挺高的;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很重要! 鼻咽癌的早期症狀需要留意:回吸涕帶血;頭痛、聽力下降、張口困難;淋巴結腫大等。

2、選擇更加權威的大醫院、選擇經驗更豐富的醫生,對病情、治療方案更加靠譜。

3、和病人自身的身體的狀況有關,如病人本身的抵抗力、也包括一些病人的先天性因素(如,基因)。比如放化療之後對機體免疫力的破壞,個體差異會很大。所以,無論病否,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都是必修課。

4、病人的心理狀況,如心態好、求生欲強等等。

5、同時家人親屬的陪同、安慰、護理等也能多病人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

皮膚瘙癢的原因,皮膚瘙癢怎麼緩解?

皮膚瘙癢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症狀,為此聰明的人類還發明出了“癢癢撓,就是為了解決瘙癢準備的神器!

大部分情況下,皮膚瘙癢都和乾燥、缺水、外界刺激有關。除此外,皮膚疾病、過敏等,也可造成瘙癢症狀出現。所以,大家對皮膚瘙癢也並不重視,認為只要洗洗澡就能緩解了!你不知道的是,某種情況下的皮膚瘙癢,還可能是“癌”發出的信號。應當提高警惕:

提醒:別小看皮膚瘙癢,這可能是疾病信號,4種癌症與它密切相關

別小看皮膚瘙癢,4種癌症與它密切相關

當皮膚上出現沒有徵兆的長期瘙癢,一定要警惕是腫瘤細胞產生的。

因為腫瘤細胞會在體內產生組織胺、蛋白內分解酶等物質,這些物質會刺激神經末梢,從而引起皮膚瘙癢症狀,這是一個典型的癌症先兆。

1、肝癌

皮膚出現瘙癢並且伴隨著皮膚發黃,可以考慮是肝癌前兆。皮膚表面出現瘙癢和肝之間有很大聯繫,這很可能是由於肝臟本身的生理功能會在癌變過程中降低,導致肝臟無法正常排除毒素。

毒素在肝臟內堆積過多,會給皮膚帶來刺激引起瘙癢。皮膚發黃也是因為肝臟功能受損,導致釋放到血液內的膽紅素增加,導致皮膚變得越來越黃。

2、腸癌

肛周皮膚出現瘙癢是很多人都曾出現過的,痔瘡、肛周濕疹都會引起這個症狀。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果在瘙癢的同時,還會出現一些分泌物,同時還帶著肛腸墜脹感,就很可能是腸道發生癌變發出的信號。

3、黑色素瘤

這是皮膚癌的一類,一般會發生在肢體末端皮膚上。在患癌早期,癌變的部位會出現瘙癢的症狀,並且塗抹藥膏、吃藥都無法得到緩解

提醒:別小看皮膚瘙癢,這可能是疾病信號,4種癌症與它密切相關

4、腦瘤

腦瘤比較典型的症狀,是會出現鼻腔瘙癢,這個症狀和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有點相似。腦瘤患者除了鼻腔瘙癢以外,還會伴隨著耳鳴、視力障礙以及嘔吐等症狀,這些症狀是由於腫瘤壓迫到大腦而引起。

除了癌症,還可能與這3種因素有關

不一定所有的皮膚瘙癢都是癌症引起的,大家也不必過於驚慌,也可能是這些病症引起的,如:

(1)婦科炎症

約有七成女性會在經期出現局部皮膚瘙癢的症狀,這可能是與衛生巾品質不佳或者是褲子過於緊身有關。而女性出現外陰瘙癢,則可能是因為滴蟲、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出現皮膚瘙癢的概率非常高,大約有10%的患者在早期會有全身性、局部性的皮膚瘙癢,並且比較頑固,私處出現瘙癢最為嚴重

(3)肝膽疾病

大約有一半的肝膽疾病患者,會在肝臟出現不適症狀、肝功能異常以及黃疸出現的時候出現皮膚瘙癢症狀。

皮膚瘙癢除了和疾病因素有關以外,還可能是因為生理原因引起的,皮膚乾燥、中老年人皮膚退化以及情緒緊張等,都可能會引起皮膚瘙癢

提醒:別小看皮膚瘙癢,這可能是疾病信號,4種癌症與它密切相關

皮膚出現瘙癢,要如何緩解?

針對不同的皮膚瘙癢,所需要的解決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天天洗澡,每次5—10分鐘就可以,不要超過30分鐘。推薦盆浴或木桶浴,這是因為泡在水裡能促進皮膚吸收水分,並且能加快血液迴圈,改善皮膚代謝。洗澡時,不要搓,以免造成皮膚損傷,加重瘙癢。  另外,老人盆浴,水位不要超過心臟水準。可以將兩把澱粉或燕麥煮開,放進浴缸裡,浴後不要沖洗。澱粉浴和燕麥浴可以安撫皮膚,降低皮膚敏感度,保護皮脂膜,減輕皮膚瘙癢。

濕熱型瘙癢:如喜歡吃冰涼食物,導致濕熱下行,引發腿部瘙癢。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用一些清熱祛濕的藥物,如藿香、板藍根、金銀花等,可達到緩解皮膚瘙癢的目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少吃涼性食物。

閉塞型瘙癢 皮膚閉塞不通,致使津液無路外泄、積聚濕氣而導致瘙癢。可以用桂枝湯系列治療,如葛根湯、青龍湯、桂枝加黃芪湯以調和營衛氣血。

花椒泡水治瘙癢:用500毫升沸水沖泡100克花椒,浸泡24小時後,濾去花椒,用花椒水塗於患處,可以止癢。若在此水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C,效果更佳。  除緩解皮膚瘙癢外,花椒水還能用來治療蕁麻疹和褥瘡。一般每天使用一次,一周後便可見效。需要注意的是,過敏體質者不能使用花椒水。使用時要注意避免花椒水觸及眼睛。

提醒:別小看皮膚瘙癢,這可能是疾病信號,4種癌症與它密切相關

冬瓜皮泡水治瘙癢:將曬乾的冬瓜皮煎水後沐浴,然後再將冬瓜皮貼於皮膚瘙癢處,可以止癢。冬瓜皮味甘,性微寒,有清胃熱、利水消腫等功效。  冬瓜皮還能防治液體外滲,一些皮膚瘙癢後感覺皮膚腫脹、水腫的患者,或者因長時間靜脈滴注導致皮膚腫脹並外滲液體的患者,用冬瓜皮水擦拭和貼瓜皮於滴注處,每天兩次,可以消除水腫、防止液體外滲。

香菜泡酒治瘙癢:用白酒將香菜浸泡2小時,然後用香菜蘸酒塗抹瘙癢處,可很快止癢。

排便時身體若有這3個變化,可能是腸癌

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糞便如同腸道的一面鏡子,照出腸內情況,不管是急性腸道疾病,還是慢性病或腸道發生癌變後都會影響大便形態,大便出現這3個異常,要小心是腸癌哦!

排便出現4種跡象,說明你的“腸道”壞透了,5種人 最好做腸鏡

1、糞便變細

如若近期突然出現糞便變細的情況,一定要重視,這很可能是腸道內出現腫瘤而引起的。因為腸道內腫瘤物會導致腸道狹窄,糞便通過時會被擠壓,變細。

排便出現4種跡象,說明你的“腸道”壞透了,5種人 最好做腸鏡

2、排便習慣改變

腸癌就是腸道內出現了一些多餘的腫塊,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刺激到腸道,會導致患者出現腹瀉、便秘的症狀,或者是兩個症狀交替出現。

3、黑便、帶血、帶有粘液

糞便中帶有血絲很容易跟痔瘡的症狀相混淆,但是痔瘡的帶血和腸癌帶血是存在區別的。腸癌引起的帶血一般是存在於糞便內的,而痔瘡引起的出血一般出現在糞便表面。

排便出現4種跡象,說明你的“腸道”壞透了,5種人 最好做腸鏡

之所以腸癌會導致糞便內帶血,是由於腫瘤在生長過程中,部分癌細胞會脫落壞死,形成潰瘍出血,導致大便帶血。

在正常情況下,糞便內是不會存在粘液的。而腸癌患者的糞便中會存在粘液,甚至是一些膿性分泌物

排便出現4種跡象,說明你的“腸道”壞透了,5種人 最好做腸鏡

預防腸癌需要少吃肉,多吃菜,尤其是控制動物性脂肪攝入,因為高脂肪和高蛋白質飲食會使得腸道中產生太多致癌物質,增加腸道負擔,甚至誘發癌

結語:疾病在不斷發展,身體出現明顯症狀時才去就診,可能為時已晚,疾病已經惡化而威脅健康。因此,要通過合理的檢查來掌握疾病的發展情況.

比死亡更難以忍受的痛苦!沒痛過的人永遠不知道

你瞭解癌痛嗎?

作為一個世界性難題,癌痛每天都在影響無數癌症患者的生活。

這些癌症患者中,癌痛發生率高達51%-62%。百分之七十的晚期癌症患者表示,癌痛是最主要的症狀,剩下百分之三十的患者同樣也面臨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

難以緩解的癌痛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品質,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癌痛控制與患者生存期息息相

01 女孩癌症晚期:「全身一碰就痛

我的癌症已經到了晚期,所以從一開始化療,疼痛就伴隨著我。因為是注射,每滴葯進入身體時,我彷彿能感受到它們在體內的流動:從口腔黏膜開始,到食道,再到腸胃甚至肛門,身體的各個器官和部位都在「破裂」。

這種疼痛帶有撕裂感,也有流水般的延續感,就像一口水進了嘴裡開始,水流到哪裡,疼痛就跟著到哪裡

頭痛感會更久,像坐了好多天的過山車,眩暈感持續存在。我不敢喝水,不想吃東西,不敢想到吞咽這個過程,因為一粒米也會帶來疼痛,甚至一想到了就會疼。雖然能夠幾天不吃東西,但胃居然又脹脹的感覺,可能是心理在抗拒吧。

還有便秘,這幾乎是所有化療患者會有的癥狀。拉不出來,很痛苦,跟生孩子感覺差不多吧,全身都能憋出汗來,最後一點力氣都沒有,完全虛脫。

因為化療導致白細胞減少,我要打「升白針」,打針之後全身的骨頭都是疼的,坐著、站著、躺著,不管身體接觸哪裡都會疼,全身的骨頭都在疼

放療也疼,但放療的過程不疼,放療後才會,那種感覺就像皮膚癢不敢撓,就算撓了也不止癢……

02 令患者「生不如死」的癌痛,為什麼會那麼強烈?

癌性疼痛,又名癌痛,是疼痛部位需要修復或調節的資訊傳到神經中樞後引起的感覺。疼痛控制不佳,會引起或加重患者焦慮、抑鬱、乏力、失眠、食慾減退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體生活質量,甚至會加速腫瘤的發展

在醫學上,癌痛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疼痛

輕度疼痛,可以理解成普通人感受到的疼痛,能夠忍受住,生活和睡眠不會受到太大幹擾;

中度疼痛,這類疼痛普通人就無法感同身受了,是持續性的,患者會疼得不想吃飯,睡不著覺;

重度疼痛,這是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劇烈的疼痛會嚴重幹擾患者的飲食和睡眠,甚至加重病情。

所以,你要問癌痛和普通人的疼痛是一樣的嗎?答案肯定是不一樣的。健康群體的生理疼痛是人體保護性的反應,是人體為了避免外部傷害而形成的防禦機制,比如熱水燙了一下手,你會感到疼立刻把手縮回去。

而癌痛則完全不一樣。癌痛本身是一種疾病,持續性的疼痛在不斷損傷人體的神經系統,疼痛不僅讓患者感到難受,降低生活質量,神經系統長期受到刺激,還會引起系統本身的病變,進一步對患者的身體帶來傷害。

03 專家:打針不是止疼的最好辦法

由於癌症發病的年輕化趨勢,在臨床上,30歲左右的癌痛患者也越來越多。

對於緩解癌痛,「打針並非緩解的最好辦法」。

過去我們的醫療條件不發達,針對癌痛類的藥物很少。如今,針對癌痛類的葯已經有很多,且都有時效,通常醫生會根據疼痛分級叮囑患者在什麼時段吃藥、服用何種止痛藥,癌痛癥狀能得到減輕和緩解。

臨床上,根據癌痛的分級,採用三階梯止痛治療方案,所使用的藥物也不一樣。

輕度疼痛,常規的布洛芬、撲熱息敏以及阿司匹林就可緩解。

中度疼痛,弱阿片類藥物,比如可待因、曲馬多等可以有效緩解癥狀,也可以聯合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葯增強止痛效果。

重度疼痛,以嗎啡為代表的強阿片類藥物可以緩解癥狀。

癌痛使他們生不如死,而臨終關懷希望給予他們盡可能好的生活品質,其實,對於患者本人而言,與其飽受癌痛折磨,不如安逸地、開心地走完最後一程。

參考資料:

1.謝曉.癌痛不忍——癌痛到底有多痛[J].《家庭醫生》,2016(8期):8-10.

2.趙慶英.晚期癌痛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誌,2001(08):24-25.

3.《癌痛有多痛?沒痛過的人永遠不知道。》.小強.2018-08-26

人體微生物對癌症的發生和治療有哪些影響?

人體微生物組與我們共同進化、共同生存,也與我們的健康有著複雜聯繫。比如我們常說的腸道菌群,其多樣性和構成情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的健康相關特徵。而放眼消化道以外,人體不同組織內的微生物與癌症的關聯,近年來也得到了更多探索。

微生物區系影響人類健康和多種疾病的發展,包括癌症。微生物可以通過積極或消極的方式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此外,腸道微生物區系的組成影響癌症治療藥物的療效和毒性以及治療耐藥性。微生物區系對腫瘤發生和癌症治療的顯著影響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支援操縱微生物網路是治療和預防癌症的一種有前途的戰略。特定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生態系統可以通過多種過程進行修飾,治療方法和途徑也在不斷發展。微生物操作可以作為傳統癌症治療(如化療和免疫治療)的輔助手段。此外,在標準治療失敗後,這種方法顯示出作為一種獨立治療的巨大前景。此外,這樣的策略還可以避免出現停止治療導致的毒副作用,從而使患者受益。更好地瞭解癌症患者的宿主-微生物生態系統,以及開發操縱微生物群的方法,將有助於擴大精確癌症治療的前沿,從而改善患者護理。Semin Cancer Biol雜誌最近發表一篇綜述,討論了微生物區系在腫瘤發生和癌症治療中的作用,重點討論了利用微生物區系來抗擊癌症的努力。

微生物區系,特別是腸道微生物區系,通過調節局部和系統的免疫反應來塑造宿主的免疫系統。腸粘膜是腸壁的內室,由幾種類型的腸上皮細胞(IECS)組成,包括杯狀細胞和潘氏細胞,以及下面的固有層。杯狀細胞產生一層粘液層,通過空間位阻阻礙微生物與IECS的結合,並作為微生物粘附的可釋放誘餌。相反,微生物是產生粘液的先決條件,無菌(GF)小鼠的粘液層缺失就說明了這一點。此外,潘氏細胞通過釋放抗菌肽來阻止微生物入侵,這些抗菌肽維持內粘液層的無菌狀態。IECS下的固有層含有多種免疫細胞,包括抗原提呈細胞(如樹突狀細胞)、T細胞和B細胞。

微生物通過與表達模式識別受體(PRRs)(例如,Toll樣受體[TLRs])的免疫細胞相互作用來觸發局部免疫反應。微生物或微生物衍生的元素(例如、成分、產物、代謝物)通過與PRRs的相互作用啟動樹突狀細胞(DC)。這些遭遇導致被啟動的DC從胃腸道移動到腸系膜淋巴結(MLN),在那裡它們呈遞微生物衍生的抗原,隨後誘導幼稚T細胞分化為效應性T細胞,特別是調節性T細胞(Tregs)和輔助性T細胞(Th17)。這些效應器T細胞的一部分會遷移回胃腸道,並影響局部免疫反應。剩下的進入體循環,影響系統免疫。Treg通過釋放抗炎細胞因數(如IL-10、轉化生長因數-β)或DC的參與,介導免疫系統從促炎狀態轉變為抗炎狀態。相反,Th17細胞通過分泌免疫刺激細胞因數(如IL-17)或通過啟動和招募中性粒細胞來介導免疫系統向促炎狀態的轉變。GF小鼠的固有層缺乏這些促炎的Th17細胞;然而,它們的生成是由一種特殊的細菌亞群恢復的,這種亞群被稱為節段性絲狀細菌。這一耐人尋味的關係強烈表明微生物在Th17細胞啟動中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以組織特異性的方式促進或抑制腫瘤。一些微生物通過產生有毒或致瘤產物直接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並通過創造促炎或抗炎的微環境間接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相反,其他微生物通過增強宿主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在胃腸道或其他器官發揮腫瘤抑制作用。特定的微生物衍生產品(如短鏈脂肪酸)創造了抑制腫瘤的微環境。例如,微生物衍生的SCFA丁酸鹽分子通過微生物發酵纖維在腸道中釋放,通過使腫瘤細胞中的組蛋白去乙醯化酶失活,並通過將免疫系統轉變為抗炎狀態來抑制腫瘤生長。

化療藥物的作用與宿主的免疫反應密切相關。微生物群的組成影響著這一反應,不可避免地影響化療的療效、毒性以及化療耐藥性。某些細菌需要化療才能發揮其抗腫瘤作用,而另一些細菌則會產生抗藥性。同樣,特定的細菌會引起或抑制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微生物區系通過多種機制調節化療效果和毒性。當化療藥物破壞腸道屏障時,細菌會從腸道轉移到次級淋巴器官(如淋巴細胞、脾臟)。反過來,胃腸道微生物通過免疫調節影響化療的療效和毒性。例如,環磷醯胺(CTX)增加腸道通透性,並誘導某些腸道微生物移位到MLN和脾臟,在那裡它們通過調節局部和系統免疫來刺激CTX的抗腫瘤活性。胃腸道微生物可能直接決定化療藥物的藥理命運,從而決定化療藥物的益處和副作用。事實上,一項高通量研究系統地確定了一系列藥物代謝微生物酶。這些微生物特有的酶直接影響腸道和全身的藥物代謝,並解釋腸道微生物的藥物代謝作用。作為微生物通過酶降解產生的影響的一個例子,豬鼻支原體使吉西他濱脫氨基以減少其有益作用。此外,某些化療藥物會降低微生物多樣性,從而產生不良影響。

癌細胞在宿主體內存活的能力是通過產生免疫抑制微環境來實現的。增強宿主抗癌免疫的有益效果為制定有效的免疫治療策略提供了重要資訊。這種方法極大地改變了惡性腫瘤的治療格局,特別是當它利用免疫檢查點阻斷的時候。但是,目前我們缺乏準確預測免疫療法臨床反應的生物標誌物,對決定其療效和毒性的機制的瞭解也不夠,顯然必須擴大。新的證據表明,微生物區系通過調節宿主的局部和系統免疫反應來影響免疫治療的反應。因此,利用微生物、它們的成分,或兩者兼而有之,可能有助於識別可能有助於癌症免疫療法發展的生物標記物和治療靶點。

微生物區系對腫瘤發生和癌症治療的顯著影響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操縱微生物網路是治療癌症的一種很有前途的策略。特定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生態系統可以通過許多過程進行修飾,治療方法和途徑正在迅速演變。

微生物干預作為癌症治療藥物。高纖維飲食增加了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的有益微生物。益生菌(例如低聚糖)是促進特定細菌生長或活性的非活性物質。益生菌(例如,乳桿菌、雙歧桿菌)包括單個細菌或細菌組合。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菌的混合物。後生元(如SCFA)是微生物衍生的可溶性產物和代謝物。

抗生素可以消除不利的微生物,但由於特異性不足,可能會降低共生微生物的多樣性,從而導致生態失調。噬菌體可以特異性地清除目標細菌。糞便微生物區系移植(FMT)將整個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轉移給受體。減毒沙門氏菌(溶瘤菌)可以移動到腫瘤組織,在缺氧環境中存活,並在現場釋放特定的分子。納米技術正被應用於通過微生物操縱來治療和預防癌症。含有特定細菌混合物的細菌雞尾酒可以增加特異性抗腫瘤免疫細胞(例如,CD8+INF-γ+T細胞)的數量。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區系在影響腫瘤發生和癌細胞對治療藥物的反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區系對癌症的顯著影響推動了操縱微生物區系來預防和治療癌症的努力。微生物操作可以作為傳統癌症治療的輔助手段,也可以作為標準治療失敗後的獨立治療。對於這些有希望的策略的應用,還需要在描繪複雜的微生物網路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關於微生物的全部範圍和每種微生物在特定癌症類型中的特定功能的知識仍然有限。在與微生物區系相關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必須認識到,小鼠模型可能不能精確地類比人類宿主-微生物區系生態系統。

例如,實驗室小鼠的腸道微生物區系明顯不同於其野生小鼠的腸道微生物區系。在實驗室小鼠中重建野生小鼠的微生物區系可以恢復對腫瘤形成的保護,這突顯了野生和實驗室微生物區系之間的功能差異。此外,移植到小鼠體內的腫瘤細胞不會經歷多步驟的腫瘤發生,也不會與微環境密切相互作用。腫瘤移植程式可以改變腫瘤特性和抗腫瘤免疫,人和鼠微生物區系之間的組成差異明顯地混淆了結果。因此,應該努力開發一種忠實地模仿人類宿主-微生物區系生態系統的模型。在某些特定環境中高度豐富的微生物在功能上不一定重要。

相反,具有實驗證明功能的特定微生物應該成為癌症治療學的靶標。為了深入瞭解複雜的宿主-微生物區系相互作用,結合了微生物學、分子病理學和流行病學的分子病理流行病學(MPE)方法,由於其多層次和多維度的設計,可能是很有前途的。

將微生物組作為改善人類健康的治療手段,是諸多研究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從感染、炎症性疾病乃至肥胖等代謝性疾病,已經有了一些初步探索的成果 。期待在癌症領域,在這些洞見的推動下,微生物組的功能也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早日為癌症診療帶來全新策略。

參考資料

[1] Ashray Gunjur. (2020). Cancer and the microbiome. The Lancet Oncology, DOI: 10.1016/S1470-2045(20)30351-X

[2] Gopalakrishnan V, Spencer CN, Nezi L, et al. (2018). Gut microbiome modulates response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melanoma patient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n4236

[3] Microbiotica, Cancer Research UK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Hospitals collaborate in landmark cancer microbiome study. Retrieved July 21, 2020, from http://commercial.cancerresearchuk.org/microbiotica-cancer-research-uk-and-cambridge-university-hospitals-collaborate-landmark-cancer

[5] Nejman D, Livyatan I, Fuks G, et al. (2020). The human tumor microbiome is composed of tumor type-specific intracellular bacteria.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y9189

 

簡單實用的防癌處方,做到了一生不得癌症

環境惡化日益加劇,癌症的患病率也不斷攀升,每個人都可能患上癌症,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原癌基因,假如受到外因刺激,就有可能被啟動。這種外因,往往來自於我們的生活。國際抗癌聯盟曾發表報告稱,全球每年有1200萬新發癌症病例,其中高達四成原本可以在生活中預防。

下面整理一份一位與癌症“較量”了60多年的臨床專家,他對癌症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一起看看吧

觀點一:別人為誘發癌症

孫教授表示,想要預防癌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別“招惹”它,像不良的飲食習慣、抽菸、酗酒、熬夜等,這些都可能作為癌症的高危因素,所以我們要遠離他們,可是嘴上說說容易,實施起來可能就難了,比如不少癌症患者都是在得了癌症以後,才想著要把菸戒了,可是如果早點戒掉,可能就不需要到醫院了。

“所以我平時菸酒不沾,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人為給自己‘誘發’腫瘤。

此外,癌症的發生,還有一些生物致癌因素,比如hbv和hcv病毒是肝癌的主要誘因之一;hp感染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如沒有及時處理解決,有課誘發胃癌;又或者hpv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想要遠離癌症,我們要盡可能遠離這些致癌因素,別認為去誘發它。

“我平時也會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及時排解負面情緒,飲食上也是下了點功夫,那些高熱量、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我很少吃,就是想離癌症遠遠的。”

做腫瘤大夫60多年,他有4張防癌處方!聽聽這位92歲院士的話
觀點二:控制住癌前病變

而想要有效地防癌,我們還需要做好定期體檢的工作,“癌症君”並不是什麼正人君子,老喜歡乘虛而入,所以需要長期“監視”。而且,即便我本身就是從事腫瘤學方面研究的,我也不清楚何時體內會發生癌變,為此,我每年都會進行全身體檢以及防癌篩查,這時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可以幫助我們今早的發現一些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從而讓更多的患者獲得治癒。

所以,想要有效防癌,體檢一定要堅持住年年做,別覺得自己現在沒什麼事,就代表無礙,然後三五年才做一次,甚至更久才做一次。但是你知道嗎?癌症是比較複雜的,可受多種誘發因素影響,所以,即便是一年中可能也會突變,而且癌症隱蔽性也比較高,一次可能也查不出來。所以,千萬別偷懶。

做腫瘤大夫60多年,他有4張防癌處方!聽聽這位92歲院士的話
觀點三:餓著總比撐著強

這也是防癌的“要點之一,為何這麼說呢?在孫教授看來,餓著總比撐著強,瘦要比胖的好。因為肥胖和多種癌症,如腸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像那些經常攝入動物脂肪、紅肉以及油炸食物的人要適當控制一下,來減少患癌風險。

而孫教授的減肥方法也是挺“別致”的:“我每天吃到差不多七分飽的時候,就會儘快離開餐桌,絕不會在餐桌前聊天,因為怕受不了美食的誘惑,多吃幾口,有時候晚餐還會餓一兩頓。”

觀點四:一年不生一回氣

精神因素與癌症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係,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多次證實。主要是因為長時間處於負面情緒狀態下,可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而過強的應激反應可降低人體免疫力,這樣癌細胞可能就會趁虛而入。

而現在生活節奏快,每個人的壓力也是比較大的,難免有負面情緒存在,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不鑽牛角尖,不折騰,凡事想開點,遇到事情,要及時排解,被壓抑在心裡,不然久了,容易生病。

做腫瘤大夫60多年,他有4張防癌處方!聽聽這位92歲院士的話
我一年下來可能都不會生一次氣,因為我深知負面情緒的危害,可能也是從過去苦過來的,現在生活條件已經好了很多,所以覺得好好享受比瞎折騰、愛計較更重要,平時沒事就會和夫人一起去公園賞花拍照,偶爾也寫寫書法、看看書、聽聽音樂,這些都能讓我安靜下來。”

以下四類人是癌症的高危人群:

1.長期從事下列工作或經常與其接觸者,如石棉、苯、鎘、鉻、鎳、砷、木屑、放射線、氡及氡子體、紫外線、烷化劑、芳香胺、多環芳烴、已烯雌酚、氯乙烯、4-氨基聯苯、雙氯甲基醚、煤煙和焦油、殺蟲劑、橡膠、冶煉業、傢俱製造等。

2.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和現有癌前期疾病的人。

3.長期吸煙或重度吸煙者、被動吸煙者、嗜酒者,以及有其他特殊嗜好者。

4.其他情況:如患有乙型、丙型慢性肝炎,肝硬化。愛滋病患者、肥胖、不育、未曾哺乳、性交年齡過早、多個性伴侶、同性戀者及慢性血吸蟲病患者等。

肺癌呈年輕化趨勢,導致肺癌年輕化的原因是什麼?

由於公眾對肺癌的認知還遠遠不足,肺癌的臨床表現又不太具有典型性,有時很像感冒、發燒等症狀,因此不太容易引起警惕,往往被患者忽略。據介紹,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列男性腫瘤首位,女性腫瘤第二位和第一位。近年來,肺癌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四五十歲的肺癌患者越來越多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肺癌來襲,睡眠先知,警惕4個異常表現

肺癌是人心頭懸著的一把刀,霧霾、二手菸、家居裝修……無處不在的高危風險,使肺癌成為了癌症中發病率極高的一種惡性腫瘤。所幸,肺癌若能在早期及時發現,治癒可能性將大大提高,這也提醒我們平時要多注意身體出現的異常,警惕癌症信號。

在夜間,由於身體各個器官都處於放鬆狀態,腫瘤侵襲的表現便會更加明顯,患者也更容易察覺異常症狀,如果睡覺時出現或伴有以下幾種情況,那麼我們就要提高警惕心,留心是否為肺部腫瘤侵襲導致:

•失眠或夜間突然醒來

中醫認為,淩晨三四點鐘,是肝和肺兩個器官進行自我修復、排毒的時間,如果常在這兩個時間段突然醒來,很可能是肝臟或肺部出現病變,是在“提醒”患者注意,尤其是癌細胞在內部“作怪”時,更容易出現異常失眠情況。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胸背疼痛

肺癌造成的胸部疼痛與肺癌發病的位置及侵犯到組織有關,腫瘤增大觸及痛覺神經,患者就會感覺到有明顯的胸口悶痛症狀,這種疼痛會伴隨著深呼吸或咳嗽加劇。起初,大多人會誤以為是心臟疾病,或是身體過於疲勞所引起

•咳嗽

咳嗽是肺部疾病常見的症狀,肺癌患者以刺激性乾咳為主,夜間尤為明顯。當肺部腫瘤生長過大,導致壓迫到氣管,就會引起人體咳嗽不止。

•持續性低燒

腫瘤入侵人體時,身體的免疫系統自動進行抵禦。肺部出現癌變也可能引發身體的異常發熱,若夜間睡覺時身體頻繁發熱,還伴隨呼吸困難,渾身乏力等症狀,可能就是癌細胞引發的發熱症。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肺癌高發且年輕化,4類人群要小心

說起抗擊新冠病毒最大功勞的器官,就是我們的肺,肺部同志是我們的重要呼吸“指揮官”,也是我們重要的“造血司令”。一顆健康的肺,不僅能抗病毒,還能抗癌。那麼有哪些高危人群需要注意保護好我們的肺呢?

•長期抽菸或“被吸菸”人群

提到肺癌高發人群,人們最先想到的是“老菸民”。菸草燃燒後釋放的環芳烴、亞硝胺等都是強致癌物。研究也發現,吸菸劑量越大,發生肺癌的危險性也越高。

除了主動吸菸者,哈醫大腫瘤所報導了兒童和被動吸菸的女性,發現肺癌發生的危險度均有所上升。研究認為,被動吸菸的傷害可能比主動吸菸更大。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長期接觸有害氣體人群

除了香菸,環境污染也是致癌的一大原因。尤其是職業與石棉、鈾、氡等有毒物質長期接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出幾十倍。不過,目前對於人們所關心的PM2.5是否會引發肺癌,至今仍未有確鑿定論,仍需進一步研究。

還有一種空氣污染很容易被人們忽略,即油菸污染,有研究指出每個月炒菜30次以上者,比低於30次以下者,肺癌發生風險增加9倍。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一級親屬肺癌家族史是肺癌的高危因素。有研究顯示,相比普通人群,父母有肺癌者患肺癌的風險會增加1.60倍;兄弟姐妹有肺癌者患肺癌的風險會增加1.78倍;子女有肺癌者患肺癌的風險會增加1.95倍。可見,一級親屬患肺癌會增加個體發生肺癌的風險,值得警惕。

•精神壓力大人群

壓力與免疫功能有相關聯繫,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處於崩潰邊緣的精神壓力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加包括肺癌在內的各種疾病風險。

日常預防及肺癌篩查建議

高危人群不代表就是一定會發生肺癌,只是發生的概率要比普通人更大而已。所以這類人群更要用心養成“健康好肺”,盡可能地降低患癌風險。

日常預防優先體檢篩查,不管是高危人群還是已經出現肺癌症狀表現者,每年都應接受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高科技的篩查方式可以説明我們更便捷、更高效、更準確的掌握肺部情況。

肺癌越來越年輕化,給高危人群畫個像,符合4種情況要當心了
預防肺癌也要積極做好日常干預,老菸民應該儘早開展戒菸行動,戒菸依舊是預防肺癌最好的方法。與吸菸者一起生活的人群,平日應儘量避免被動吸菸。

肺癌這種疾病對人的健康和生命有很大的威脅,而且最近幾十年來這種病並沒有隨著醫學技術的發達而逐漸消失,反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患有肺病,肺癌發病死亡的幾率不斷的提高,近年來肺癌的年齡段不斷的下降,也就是說青年人由於壓力大,或者是飲食習慣,生活作息不規律,更容易患上肺癌。

什麼是生酮飲食療法,真的可以包治百病嗎?

減肥的人肯定都聽說過生酮飲食,還有些人把它當作萬能飲食,宣揚它可以“包治百病”,但也有人對生酮飲食產生質疑:生酮飲食安全嗎?生酮是一點碳水都不能碰嗎?生酮增肌效果好嗎?備孕期間可以繼續生酮飲食嗎?……

其實,生酮飲食本不是用來減肥的,原本是一種治療癲癇的正經手段,如今卻因“減重”讓減肥星人上了頭。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生酮飲食療法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

臨床營養學雜誌《Clinical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研究人員將總共80例接受化療的患者隨機分配至生酮飲食治療組或對照組,共12周進行對照試驗,分別在入院、實驗中期和第12周時,收集患者空腹時血樣以評估胰島素。研究顯示,生酮飲食療法可以降低HIF-α(缺氧誘導因數1-α)的水準並在乳腺癌患者中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1]

什麼是生酮飲食療法?

生酮飲食是近年來備受推崇一種高脂肪低碳水的飲食方案,這種飲食方案要求每天飲食的營養素占比要滿足脂肪75%、蛋白質20%、碳水化合物5%。生酮飲食療法最早由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的Russel Wilder醫生提出,是用來用來治療癲癇的。近年來,在許多網紅博主的推薦下,生酮飲食成為了一種很受歡迎的減肥方式,而關於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加。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生酮飲食是如何“餓死”癌細胞的?

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的理論依據是:癌細胞是靠葡萄糖滋養生長的,而葡萄糖需要碳水化合物來轉化,如果我們採用生酮飲食法,少吃碳水化合物,就能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在血糖不足的情況下,正常細胞可以利用酮體供能,但是癌細胞卻不能,因此就能達到“餓死”癌細胞的目的。[2]

生酮飲食真的能治療癌症嗎?

理論上來看,生酮飲食治療癌症是可行的,那麼實際效果如何呢?

2018年7月,《自然》雜誌(Nature)線上發表了一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聯合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生酮飲食與PI3K抑制劑聯用,在降低小鼠腫瘤負擔和延長生存期方面產生了很大的作用,這表明生酮飲食能提高部分患者的抗癌能力。[3]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2018年8月,《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上發表了一項由45位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患者參與的研究,研究發現,在這兩種癌症患者身上,生酮飲食都有很好的輔助抗癌效果。[4]

2021年4月1日,《科學》雜誌(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題目為特殊飲食可能會增強藥物戰勝癌症的能力》(Special diets might boost the power of drugs to vanquish cancers)的文章。文章中,作者列舉了部分正在進行的“生酮飲食輔助治療癌症”的臨床試驗。其中一項是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員Vicky Makker主導的臨床試驗中,採用磷脂醯肌醇-激酶(PI3K)抑制劑 + 生酮飲食的方法,阻止癌症細胞增殖,目前正在用於輔助治療子宮內膜癌研究。[5]

Clinical Nutrition: 生酮飲食療法有助治療乳腺癌!生酮飲食真的能“餓”死癌細胞?
近年來,關於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的研究越來越多,涉及的癌症包括惡性腦腫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肺癌等,但目前生酮飲食療法治療癌症大多數集中在動物實驗和一些極端案例當中,還缺乏大樣本的臨床試驗,因此腫瘤專家不建議將生酮飲食療法作為腫瘤治療的常規手段

生酮飲食過程中的醫療監督非常重要。由醫生開始瞭解是否需要或適合生酮飲食,期間需要營養師給出專業的飲食營養比例,確保健康和療程不受影響。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是嚴格限制的,即使是隱藏在牙膏、藥物、糖衣中的碳水化合物也需要被注意。脂肪的選擇是關鍵,可多攝取鱷梨、橄欖油等相對健康的植物油脂。

需要供給足夠的液體防止在生酮飲食過程中脫水。即使只有一次的放縱餐也會影響進展,策略性的支持可以幫助患者堅持飲食。“生酮”有風險,食療需謹慎!

膀胱癌的病因與影響,膀胱癌患者生活質量

膀胱癌是指膀胱內細胞的惡性過度生長,最常見的過度生長位於膀胱腔內,也就是膀胱的粘膜上皮,由它生成的癌就稱作尿路上皮癌,占到了所有膀胱癌的90%-95%,是最常見的一類膀胱癌。其他不太常見的膀胱癌有鱗狀細胞癌和腺癌。癌細胞從體內其他地方擴散到膀胱,稱作膀胱轉移癌,一般很少見,偶爾會從鄰近的臟器長入膀胱,如前列腺,結腸,直腸或子宮頸。膀胱癌好發年齡51~70歲,發病高峰為65歲,罕見於30歲以前。在我國,膀胱癌目前仍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近幾年,部分城市膀胱癌的發病率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

2018年全球新診斷的膀胱癌(BC)有50萬例。BC包含一系列疾病進展,從無痛性非肌肉浸潤性BC(NMIBC)到需要根治性手術、放療(RT)再到侵襲性肌肉浸潤性膀胱癌(MIBC)。患者的預期壽命因並存疾病的不同而長短不一。在癌症患者關心的三個關鍵問題(生存率、護理經驗和未來生活品質)中,關於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RQOL)的理解存在重大差距。

大多數HRQOL報告都集中在MIBC的倖存者身上,因為根治性膀胱切除術(RC)或根治性放療會影響尿、腸、性功能和身體形象。在社會交往中身體活動和情感功能的缺陷已被描述,但對NMIBC診斷後的HRQOL、長期BC預後以及這些患者與其他癌症患者的比較知之甚少。

為了確定這一點,有研究者進行了一項橫斷面調查,覆蓋了10%的英國人口。該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在人群水準上確定在過去10年內診斷出的患有或超過BC的個體的HRQOL。次要目標是將該HRQOL與其他盆腔癌患者和普通人群的HRQOL進行比較。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European Urology期刊上。

研究者通過國家癌症登記資料確定診斷膀胱癌後1-10年的參與者。採用5級EQ-5D (EQ-5D- 5l)和歐洲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生活品質問卷(EORTC QLQ)-C30測定一般HRQOL。膀胱癌特異性結果來自EORTC QLQ-BLM30和EORTC QLQ-NMIBC24。

研究共完成1796項調查問卷(應答率55%),包括868例(48%)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患者,893例(50%)接受放療或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患者,以及35例(1.9%)治療不明的患者。大多數(69%)的參與者在任何EQ-5D維度上都至少有一個問題。年齡/性別調整的一般HRQOL結果在所有階段和治療組中都是相似的,而問題隨著年齡和長期情況而增加。性問題在男性中很常見,隨著年齡的減小和根治性治療的增加而增加。較年輕的參與者(65歲以下)比85歲以上的參與者報告了更多的經濟困難。BC患者的HRQOL明顯低於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後以及普通人群的HRQOL(51%[95%CI:48 53],均p<0.05)。

研究結果提示,長期整體HRQOL與患者年齡和LTCs差異較大相關,而不是治療類型、疾病分期或診斷後時間。這一重要的觀察結果對治療決策具有直接的臨床意義,在這一過程中,瞭解兩種不同程度的治療方法並作出權衡(總體生存率和生存品質)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治療強度和多種治療方式似乎與HRQOL的不良結果無關(包括一般症狀和治療特異性症狀)。例如,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單獨治療或TURBT聯合膀胱灌注治療的受試者有相似的泌尿系統症狀和性功能評分。接受RC單獨治療或RC聯合全身化療的受試者在所有領域(包括疲勞和胃腸道症狀)的功能和症狀評分相似。

第三,一些問題得分最高的是男性的性功能問題。評分根據年齡、LTCs和治療不同而不同,這表明是多因素導致的。參與者接受RC或RT治療,直接影響勃起能力和射精(和女性陰道長度)。

總之,與普通人群和其他常見癌症患者報告的HRQOL相比,膀胱癌患者的HRQOL更差,而且似乎與接受的治療和疾病階段無關。總的來說,這些資料為臨床醫生和患者考慮多模式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證據,並證明了基於症狀、患者偏好和生存率的治療選擇是合理的。

近年來,微創手術作為臨床手術治療方式得到大力提倡,其具有手術創傷小,視野清晰,操作簡單等多種優勢。與傳統的開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相較,腹腔鏡下操作實現了微創美容式手術,更重要的是小而清晰的創口不僅不易損傷細小血管避免發生腸粘連,而且大大減少了腹腔臟器暴露面積,減少細菌等術後感染的發生率,顯著提高了患者預後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