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雖是治病良藥,但是酒後千萬不能吃,小心致命!

很多的感冒患者會使用頭孢類的藥物,但是很多的患者在吃完頭孢後會參加一些酒席被勸喝酒,那麼吃頭孢多久能喝酒呢?,吃頭孢為什麼不能喝酒?飲酒多久後可以用頭孢類抗生素?下面就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頭孢不僅僅指的某一種藥物,它是一種類抗生素的統稱,頭孢主要分為四代,四代比一代的藥效要高得多,雖然說頭孢在我們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而且用途也極其廣泛,但是它卻有一個最大的禁忌,那就是在吃完頭孢後以後是萬萬不能喝酒的。若是在吃完頭孢後喝酒,輕則出現過敏症狀,重的可能直接導致猝死。

一、頭孢 + 酒 = 中毒

雙硫侖本身屬於戒酒藥物,“酒精依賴者”服用雙硫侖後,即使只喝一小口酒,身體也會產生頭暈、頭痛、胸悶等嚴重不適,以此達到戒酒的目的。然而,並不僅僅是雙硫侖藥物才會引起這些不適,許多藥物都具有與雙硫侖相似的作用。

雙硫侖反應一般發生在酒後用藥或藥後飲酒,症狀最快可以在5分鐘內出現,輕者面色潮紅、發熱、頭痛、噁心嘔吐、頭暈等,重者出血胸痛、心律失常、呼吸困難、急性心衰,甚至引發死亡。

“酒后头孢”和“头孢后酒”,结局大不同!二者相隔多久才安全?
二、“酒後用頭孢”和“頭孢後飲酒”傻傻分不清

不管是酒後立馬吃頭孢,還是吃頭孢後立馬飲酒,都會引起雙硫侖樣反應。但很多人會混淆“酒後多久可以用頭孢”和“使用頭孢後多久可以飲酒”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酒精在體內的代謝過程。

乙醇(酒精)在體內可通過汗液、尿液、呼吸道排出,但這只是代謝方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乙醇需要在肝臟內代謝,被酶分解轉化成乙醛,乙醛在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轉化成乙酸,最後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酒后头孢”和“头孢后酒”,结局大不同!二者相隔多久才安全?
如果發生雙硫侖樣反應,其代謝過程就會變成這樣:

在乙醇的轉化過程中,雙硫侖會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阻止乙醛轉化為乙酸,導致乙醛在體內迅速蓄積。過量的乙醛會促進兒茶酚胺的分泌,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同時抑制脂肪的氧化能力,導致不可逆的心血管系統抑制作用,引起一系列症狀。

那麼,使用頭孢類藥物後,多久可以飲酒呢?

被抑制的乙醛脫氫酶無法立刻恢復正常,一般至少需要4-5天時間,因此為了安全起見,建議使用頭孢後7天才可以飲酒、食用含有酒精的食物、服用含有酒精的藥物。

“酒后头孢”和“头孢后酒”,结局大不同!二者相隔多久才安全?

酒後多久,可以用頭孢菌素?

研究發現,每個人體內代謝酒精的酶是有限的,而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本身就存在個體差異,所以酒後多久能使用頭孢類藥物,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一般建議酒後3天內不能使用頭孢菌素及其他藥物。

“酒后头孢”和“头孢后酒”,结局大不同!二者相隔多久才安全?
酒後雙硫侖樣反應調查分析報告

據相關文獻報導 , 頭孢類抗生素致雙硫侖樣反應與飲酒可達 99% 的密切相關。由於個體差異存在,每個人酒精消除時間不同,但飲酒時間與用藥時間的間隔越長 , 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率就越低。

一項回顧性調查分析顯示: 24 例用藥前飲酒的患者中共有 17 例發生雙硫侖樣反應 , 發生率為 70.90%(17/24), 其中 62.50%(15/24) 發生在用藥前 3 天內有飲酒史者 , 在用藥前第 4 天和第 5 天有飲酒史的僅各發生 1 例 , 用藥前第 6 天以前有飲酒史的未再有雙硫侖樣反應發生的病例。

在用藥後22 例飲酒的患者中 , 發生率為 68.20%(15/22), 其中 54.6%(12/22) 發生在用藥後 3 天之內飲酒的患者 , 在用藥後第 4-6 天飲酒的患者中共發生 3 例 , 發生率為 13.70%(3/22), 用藥後第 7 d 及其以後飲酒者未再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由於乙醛脫氫酶被抑制後常需 4-5 d 後才能恢復, 故本組雙硫侖樣反應均集中發生在用藥前、後 3 d 內有飲酒史的患者。

為防止雙硫侖樣反應 , 對所有應用頭孢類抗菌的患者應常規詢問是否有藥物過敏史、酒精過敏史和近期飲酒史 , 如患者在用藥前 7 d 有飲酒史 , 應禁用該類藥 ;對應用頭孢類抗生素的患者 , 應當囑其在停藥後禁酒時間不能少於 7 d , 一旦發生雙硫侖樣反應 , 應立即停藥並積極採取相應措施治療。

中暑前的症狀莫大意,夏天預防中暑請勞記五要

炎炎的夏日炙烤著大地,近日不少地區都達到了35℃以上的高溫,然而辛勤的工人們卻依舊堅守在崗位上努力工作,高溫很容易讓人們中暑,在夏日出現中暑的情況很多,夏天如果中暑了應當怎麼辦呢?

中暑是指人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不能充分出汗降低體溫而引起的威脅生命的疾病。症狀通常發展很快,需要立即處理。根據不同臨床表現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又根據發病機制不同將重症中暑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等類型。

藿香正气水和中暑到底有什么关系?实话实说:喝了可能加重病情
一、人,為何會中暑

夏季有高溫、高濕、強熱輻射等特點,很容易改變人體的水樣代謝、體溫調節以及循環系統,影響消化、神經、泌尿系統的生理功能。如果機體無法適應,就容易造成生理功能紊亂,導致體溫異常升高,引發中暑。

在高溫環境下,很多因素會影響體溫的自我調節,比如空氣濕度過高會阻止汗液蒸發,影響身體散熱。另外,年齡、脫水、發熱、肥胖、疾病、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等因素,都是夏季中暑的常見誘因。

藿香正气水和中暑到底有什么关系?实话实说:喝了可能加重病情
二、中暑前的症狀,不要大意

中暑按照症狀的不同,可以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重度中暑三個階段。

先兆中暑:此為中暑的初始階段,一般會有頭暈噁心、口渴冒汗、胸悶氣短、全身無力等症狀,此時及時到陰涼地方休息,補充水分,不適症狀可以自行緩解。

輕度中暑:在先兆中暑症狀的基礎上,還會伴有心慌氣短、大汗淋漓等症狀,體溫可達到38℃以上,但手腳異常冰涼。這個階段也需要及時到陰涼處待著,及時補水,充分休息,可以恢復正常。

藿香正气水和中暑到底有什么关系?实话实说:喝了可能加重病情
重度中暑:此為中暑最嚴重的階段,可產生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體溫可達到40℃以上,會有昏厥、不省人事等症狀。一旦來到重度中暑,需要立刻送往醫院搶救。

生活中遇到中暑患者,正確的急救方法應該牢記3個字。

•搬

迅速將中暑患者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讓患者平躺,解開衣扣和腰帶,可用扇子、電扇為患者扇風。

•擦

用稀釋的酒精或冷水擦拭中暑患者的身體,也可將冰毛巾或冰袋放在患者頸部、腋窩以及大腿根部等大動脈血管部位,目的是說明中暑患者散熱。

•服

讓中暑患者服用解暑藥物,並且多喝一些淡鹽水,目的是補充流失的體液和電解質。

若中暑患者症狀嚴重或昏迷不醒時,簡單處理後應及時送往醫院搶救。

藿香正气水和中暑到底有什么关系?实话实说:喝了可能加重病情
四、如何預防中暑

夏季天氣炎熱是常態,但今年夏天尤其炎熱,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預防中暑呢?廣東疾控中心給出的預防中暑“三要三不要”原則,快收藏起來!

五要

要清淡飲食。高溫天氣下,日常飲食需清淡,建議多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不要過多食用油膩油炸食物.

要選擇室內活動。如果室內溫度高於35℃,則可考慮使用空調降溫,但要注意合理使用空調,適時打窗,通風透氣。

要補水分。養成規律的飲水習慣。一般最好飲水時刻是晨起後、上午10時、下午3-4時、黑夜睡覺前,飲1-2杯白開水或含鹽水(水2~5升加鹽20克)。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由於口渴表明身體現已缺水了。

要充足睡眠。夏天日長夜短,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既利於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好措施。

要增強營養。營養膳食應是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a 、b1 、b2 和c。平時可多吃番茄湯、綠豆湯、豆漿、酸梅湯等。

結語:由於全球變暖,夏天也是越來越熱。很多在室外工作的人會有中暑的現象。那麼如何預防中暑呢?大家可以躲避烈日,補充水分,增強營養,備防暑藥等

自慰影響記憶力嗎,男性用手會引起陽痿嗎?

手淫的學術叫法為“自慰”,自慰是靠自己的能力來解決性脹滿、宣洩性能量,滿足自己對性的要求,並從性方面獲得快感和慰藉。所以,自慰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自慰俗稱手淫,打手槍、打飛機等說法也時有使用,多用於描述男性,“手淫”的叫法廣為流傳。

其實,自慰在男女不同年齡皆有。有些動物也有自慰的行為。自慰是從兒童期就存在的行為,多是由於無意識地偶爾玩弄生殖器、穿緊身褲、爬杆等活動時,因為摩擦使生殖器受到刺激並引起快感,一般並沒有性高潮。

自慰多發生於青春期青少年中,而且相當普遍。無論男女,到了青春期後,由於體內的生理變化,激素增加,由此產生性衝動和性欲。對性問題滿懷憧憬、好奇、幻想。可能在偶爾的機會,或者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學會了自慰。

一、“用手”屬於正常行為

很多人覺得“用手”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常有深深的自責感、內疚感,就像犯罪了一樣。這裡的深層原因,與古代傳統思想有關。

古代的思想比較保守,對“”的包容度低,認為它是骯髒、可恥的。這種思想流傳下來,影響現代人的生活,於是男性“用手”後會產生負罪感,甚至對“一滴精十滴血”“用手導致腎虛”等說法深信不疑。

男人经常“用手”会怎样?适度有益,过度有害,这样就算刚刚好
其實,自己用手是普遍存在的正常行為。美國《認識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92%的男性及58%的女性都有過類似行為,它是正常性行為的方式之一,甚至是有好處的

哈佛一項研究發現,男性射精頻率和前列腺癌風險有關,性生活規律的男性(每天1次)罹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較低。研究追蹤了3.2萬名健康男性18年,其中40-49歲男性每個月21次以上,可減少22%的前列腺癌幾率。

研究者表示,有理論認為性生活可說明男性排出致癌化學物和老化細胞,或者定期清理使得新細胞生長,防止可能致癌的老化細胞堆積。

二、什麼程度才算“適度”?

也就是說,男性適度“用手”,其實還是有好處的。

1、釋放心理壓力

有研究指出,適度“用手”可以降低壓力水準,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

這一過程能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內啡肽和催產素。其中,多巴胺在注意力的集中、增加機體動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內啡肽是天然抗疼痛和壓力的“戰士”,而催產素能夠誘發機體產生舒適感。

泌尿外科主任周興指出,過分壓抑欲望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害,容易酗酒、內心狂躁、甚至失眠,有人還會性情大變,適度用手是一種宣洩手段,對身心都有好處。

男人经常“用手”会怎样?适度有益,过度有害,这样就算刚刚好
2、對前列腺好

其實,男性適度自己用手,對前列腺炎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相當於進行規律按摩,清除前列腺液,緩解淤積,達到保護或恢復功能的效果。

但男性用手也要適度,過於頻繁肯定是有危害的。

1、負罪感、自卑感

傳統觀念會讓男性產生內疚、負罪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覺得自己道德敗壞、低人一等,甚至羞於啟齒,無法與別人溝通,心中的憂鬱難以排解。如果沉迷於自己用手,難以自拔,還會產生空虛感,無法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也很難坦然自若地待人處事。

2、可能會成癮

過度刺激可能會導致上癮,大腦對這種短暫的愉快產生依賴,就像喝酒、抽煙或賭博一樣,變成一種強迫行為,如果不立刻進行,就會出現緊張、易怒、頭痛、失眠、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等戒斷綜合征。

用手上癮的人會精神不振,缺乏做事動力,影響正常的夫妻行為,甚至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

男人经常“用手”会怎样?适度有益,过度有害,这样就算刚刚好
那麼,多久一次才算適度呢?

其實沒有固定的答案,主要以個人感受為准

如果你在某個時間段內頻繁用手,無法自控,次日感到身心疲憊、身體乏力、工作效率變低,或者出現局部隱痛、麻木、排尿有不適感或尿道有灼燒感等症狀,那就說明過度了。

專家建議,一般對於沒有性生活的青壯年男性,每週1-2次為宜,中老年人則一周1次或兩周1次為宜。

男人经常“用手”会怎样?适度有益,过度有害,这样就算刚刚好
三、男性用手會引起陽痿嗎?

不少男性在出現陽痿時,會懷疑是自己經常用手導致的,但其實這並不準確。

陽痿,或者說男性ED,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病理過程,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ED大多由心理因素引起,而繼發性ED多是繼發於血管、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等疾病,屬於這些疾病的一個症狀。

過度用手只是抑制性中樞,可出現短暫的欲望下降和不應期,只要得到足夠的休息和放鬆,性中樞就會回饋性啟動,恢復正常功能。也就是說,自己用手只會出現暫時的“賢者時間”,不會直接導致陽痿

男人经常“用手”会怎样?适度有益,过度有害,这样就算刚刚好
四、自慰影響記憶力?

如若自慰影響記憶力的話,那學霸們肯定都不自慰,因為記憶力不好,學霸就會變學渣,畢竟有那麼多唐詩宋詞、公式公理、英語單詞需要背下的。而金賽的調查表明,學歷越高,自慰比例越高,高中、大學、研究生自慰比例分別是95%、96%、100%。資料似乎告訴我們學霸們都喜歡自慰.

五、自慰會導致前列腺炎?

根據西方對自慰行為的跟蹤研究,發現20多歲,男性每週自慰3次以上,其患前列腺炎幾率降低33%左右;40多歲,每週自慰或射精達到3次以上,其患前列腺炎會降低45%左右。關於自慰的後果,金賽在書中也專門提到“即使對這些頻率最高的人來說,自慰也沒有造成任何傷害”。

身體出現6症狀說明免疫力不好,怎麼提高身體免疫力!

在這個世界當中,充滿了細菌以及病毒,它們無時無刻不盯著我們的身體,準備趁虛而入;好在我們的身體有著免疫細胞,幫我們的身體成立了免疫防護牆;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禦機制,是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的任何異物(病毒、細菌等),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的自身細胞,以及識別和處理體內突變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所以免疫力對身體來說至關重要。一旦人的身體免疫力出現了下降,那麼就會很容易導致細菌病毒的入侵,繼而導致疾病問題的產生。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下面這6個症狀,說明你的免疫力不是很好,別不當回事!

1、容易感冒

這是免疫力弱的一大典型表現。病毒“攻擊”人體時,人體免疫系統會説明我們抵禦病毒的侵襲,所以有時不吃藥,過兩天也能自己好。

而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失去了和病毒對抗的能力,病毒就更容易入侵,自然也就容易感冒,而且還不容易痊癒

2、精力差

精神不振也是免疫系統不健全的一大表現,如果免疫力不好,即便是休息好了,人也會感覺很累,打不起精神,沒有力氣,常常感覺腰膝酸軟

3、傷口易感染、難癒合

比如身體某個部位不小心被劃傷,癒合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的,所以免疫力強的人,傷口恢復速度就會比較快。

因為免疫細胞可以很好的幫助促進慢性傷口恢復和皮膚再生,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免疫細胞修復功能也會下降,傷口容易感染,不容易癒合。

4、脾氣差

老是處於生氣、焦慮、 煩躁等負面情緒狀態下,會導致應激激素皮質醇升高,損害T細胞,使免疫細胞從血液中消逝,這樣病毒就能更肆無忌憚的找上門,更容易誘發疾病。

请坦然接受:有这6个表现,你的免疫力已经很差!

5、睡不好

長期間熬夜,睡眠不足,也會影響保護性細胞因數生產,從而減少抗感染的抗體細胞,這時免疫力也會變得低下,更容易生病。

6、腸胃不好,經常上吐下瀉

明明很多人一起出去吃的飯,但別人一點事沒有,你就慘了,上吐下瀉,折騰到半夜,這種現在也提醒你免疫系統受損。

因為有研究表明,大約70%的免疫系統位於消化道,從而幫助腸道免受感染,而如果免疫系統降低,那有益的腸道細菌以及微生物數量也會減少,那自然就容易出現這種上吐下瀉的情況。

由此可見,免疫力不好,對人體整個機能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當發現自己免疫力低下時,一定要及時想辦法提高它。

请坦然接受:有这6个表现,你的免疫力已经很差!

怎麼提高免疫力

1、拒絕通宵熬夜,保證充足睡眠,以免破壞免疫系統正常,睡眠時間在7到8小時,老年人也不能低於6小時。

2、養成每天喝優酪乳的習慣,美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優酪乳可以降低膽固醇水準,同時還能補充身體的益生菌大幅度增加免疫能力。

3、加強日常身體鍛煉,正常人每天要保證30到60分鐘的運動量,不能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就忘記了保養身體。身體的免疫系統直接影響患病幾率,免疫力降低初期可能是感冒生病,後期就可能引起大病,尤其是老年人應格外注意!

熬夜猝死的事件層出不窮,如何睡一個好覺

現在的人都比較注重養生,而養生這個話題也是很熱門的話題。人們養生主要就是為了身體能夠健康,而想要身體就要做到幾個事情。首先我們要保證好的就是我們的睡眠品質,睡眠品質若是不好,就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影響。現在的人習慣熬夜,熬夜好像已經成為一個標準了。熬夜這個行為其實危害身體還是很大的,而熬夜的標準其實大家還是有點不清楚的。都特別想知怎麼才算熬夜?每天睡滿8小時算不算熬夜?

近年來,熬夜猝死的事件層出不窮,但大部分人靠著“8小時睡眠論”,依舊堅持在熬夜前線上,告訴大家一個真相:8小時睡眠論原來是不對的!

一、別再被“8小時睡眠論”騙了!

事實上,“8小時睡眠”時間夠不夠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睡夠4~5個睡眠週期。

什麼是睡眠週期?科學家發現,人的正常睡眠週期分為兩個時相:正相睡眠(又稱慢波睡眠)與異相睡眠(又稱快波睡眠),由淺入深,兩者交替出現,交替一次稱為一個睡眠週期,循環往復。成年人每晚通常會有4~5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持續90~110分鐘。

他们都说,只要睡满了8小时,就算凌晨5点睡也没关系!真的没关
按照睡眠週期來推算,我們到底睡多久才算健康?美國睡眠基金會根據專家的研究成果,對不同年齡層的人提出新的睡眠建議。

嬰幼兒(6歲前):10小時以上睡眠。專家發現,很多成年時期的睡眠問題,是由於年幼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節律;

兒童(6—13歲):9~11小時的充足睡眠。兒童長期缺覺可能形成慢性睡眠缺失,影響身體發育;

青少年(14-17歲):8-10小時睡眠。睡眠缺乏可損害青少年的學習記憶能力,且是不可逆的;

青年人(18-25歲)7-9小時睡眠。長期睡眠不足、品質不佳,可導致皮膚變差、內分泌失調等問題;

成年人(26-64歲)7-9小時睡眠。美國抗癌協會調查發現,成年人睡眠缺失可增加心血管、抑鬱、肥胖等疾病風險,每晚睡不到4小時的人,容易短壽

老年人(65歲以上)7-8小時睡眠。老年人的睡眠受很多因素干擾,應保證生活作息規律,切忌亂吃藥,保持良好的心態。

他们都说,只要睡满了8小时,就算凌晨5点睡也没关系!真的没关
另外,還有人表示自己每天睡眠很充足,但醒來後依然很累,是怎麼回事?可能是睡得太多了!

沒錯,睡得太多甚至比熬夜更傷身。睡眠品質注重的不是時間,而是睡眠週期,如果一味地賴在床上卻沒有高品質睡眠,對人體有害無益。惡性循環周而復始,會不斷削弱人的睡眠習慣,生物鐘被打亂,無法真正地休息,最終導致免疫力低下,軀體各種不適。

二、別再熬夜了,再熬下去就成禿頭冠軍了

前段時間,“90後女孩臉上竟長出老年斑新聞讓人大吃一驚

事情是這樣的,女孩從18歲畢業後,每天都熬夜到淩晨2點。10年的熬夜“成果”,是不到30歲的她,臉上長出了老年斑。

“剛開始,只是偶爾乏力,黑眼圈嚴重,沒想到現在竟然變成這樣……”小唐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懊悔不已。

他们都说,只要睡满了8小时,就算凌晨5点睡也没关系!真的没关
熬夜除了帶來黑眼圈、睡眠不足等情況外,對身體機能也有很大影響。

1、皮膚變差、脫髮

長時間熬夜,內分泌和神經系統會失調,直接影響皮膚狀態,出現乾燥、彈性差、暗淡無光等問題。脫髮與氣血的不足有關,當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出現紊亂,就會影響毛囊的生命力,從而使頭髮大量脫落。

2、記憶力變差

熬夜者的交感神經在夜晚保持興奮,到了白天就會出現沒精神、頭暈腦脹、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表現。

3、體重增加

熬夜不僅不會消耗能量,幫助減肥,反而會引發人體“生物鐘”的改變,導致肌肉減少,脂肪增多,促進肥胖。

他们都说,只要睡满了8小时,就算凌晨5点睡也没关系!真的没关
4、焦慮、抑鬱

晚上不睡,白天犯困,經常熬夜的人容易出現健忘、易怒、焦慮等不安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抑鬱症。

5、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熬夜讓內臟得不到休息,血管收縮出現異常,血壓升高,使心血管疾病的幾率升高。

延伸內容——如何睡一個好覺

無論你是主動晚睡,還是被迫失眠,想要拯救自己的睡眠,不妨試試以下幾個心理招數。

針對晚睡黨

•給自己心理暗示:確定一個睡眠時間,如晚上11點,時間一到,暗示自己我已經很困了,應該馬上上床睡覺。

•關閉電子產品:睡前1小時先關閉所有的電子產品,電子產品產生的藍光可干擾生物鐘,抑制褪黑素分泌,引起失眠。

他们都说,只要睡满了8小时,就算凌晨5点睡也没关系!真的没关
針對失眠黨

•睡前冥想:強制關閉自己的手機、電腦、合上自己的書本,閉上眼睛,讓腦袋完全放空,專注於自己的呼吸。

•促進睡眠:可以在睡前泡腳、洗熱水澡、喝熱牛奶、聽舒緩音樂等,設定一些睡前特定行為,創造容易入睡的黑暗環境,取代強迫性晚睡行為。

每天吃飯時間要保持規律,晚餐時間也要有個標準,吃得早才能睡得早,吃得太遲食物沒有及時消化,也是會影響是睡眠,就有可能睡得晚。每天的晚餐時間,最好保證在18點-19點,4個小時的消化時間,消化完去睡覺,睡得也會比較香甜。規律的晚餐時間,也是在培養睡眠時間。

睡眠與健康的關係是不可小覷的,為了給健康帶來更多好處,還請關注自己的睡眠情況。每天保證睡眠充足,身體也會比較好,皮膚都能保持良好狀態,看上去就會更顯年輕態。有熬夜習慣的人,勸你趁早改正睡眠習慣。

 

女性來月經可以抽血嗎,醫院抽出來的血都去哪了?

女性朋友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有月經來潮,在月經期間女性的身體是比較脆弱的,身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是比較差的,所以女性朋友在經期應該做好護理,而且要注意飲食調理,這樣才能順利愉快的度過經期生活。但是有些的女性在經期身體會出現一些問題,在進行體檢的時候會抽血的項目,那麼在經期到底能不行抽血檢查呢,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瞭解一下。

拿到抽血化验单,这4个指标很重要,看不懂的进来看一下

對於女性來說,有時候可能會在經期遇到要抽血檢查的情況,通常來說,女性在經期是不主張抽血檢查的。

因為經期的女性由於體內的雌性激素比較高,容易對血液的品質造成影響,導致一些檢查結果出現偏差,尤其是在經期檢查凝血四項、血常規檢查和肝功能檢查等,容易導致有些指標出現偏差。

此外,女性在經期的時候,由於本身就有失血的現象,如果這時候做抽血檢查項目,可能有些女性會出現貧血的症狀。

再加上經期的凝血功能會變差,有研究表明,在月經期進行手術容易增加出血量,所以在經期抽血需要更加注意。不過,如果遇到緊急的情況需要抽血時,就算在經期也是可以的。

拿到抽血化验单,这4个指标很重要,看不懂的进来看一下

另外有種特殊情況就是性激素六項檢查,這項檢查也需要抽血,但是通常是在經期的第2~5天進行檢查,因為這段時間屬於女性的卵泡早期,能夠較好地反映卵巢的功能,在這個期間做性激素六項檢查更具有準確性和針對性。

經常抽血會導致貧血嗎?

有些人會抱怨,每次去醫院都要抽血檢查,因為擔心經常抽血會導致貧血。其實,我們人體的血液大約占體重的7%左右,比如一位體重60公斤的人有4200ml血液。

再加上人體的造血功能是非常強大的,時刻都在造血,而每次抽血的量大約只有幾毫升或幾十毫升,抽這點血並不會導致貧血,對身體也是沒有危害的。

拿到抽血化验单,这4个指标很重要,看不懂的进来看一下

抽出來的血都去哪了?

當抽完血後,會有專人來收集血液標本送到檢驗科,檢驗科的醫生會將採集的血液做一些處理,然後用機器或手工來檢查各種指標。

如果採集的血液有多,剩餘的血液會被保存起來,在保存一段時間後,就會被當成醫療廢物銷毀,醫院不會回收或買賣患者的血液。

拿到抽血化验单,这4个指标很重要,看不懂的进来看一下
醫院抽血注意事項,希望大家消除緊張心理。

1、抽血需空腹。因為進食後血液裡的成分會發生變化,化驗值就不準確。

2、抽血前不要做劇烈運動,也不能太勞累,運動和疲勞狀態下血液中白細胞增多。

3、 部分暈血的患者,可提前準備些糖果之類的,如果抽完血頭暈的厲害,嘴裡含點糖果或者巧克力,靜坐不動,有條件可以採取平臥姿勢,等待頭暈緩解後再活動。

4、抽血後護士會給患者棉簽按住針孔處,至少要3分鐘以上。不要直接用手指揉搓,手上不乾淨會導致針孔處感染細菌。若出現淤血腫塊,可以在24小時後用溫熱乾淨毛巾熱敷,促進淤血吸收。

符合這五個特徵的人,患癌幾率很低,有你嗎?

癌症”的話題真的是讓人難以跨越的話題,每年的患癌人數都是在不斷地上升,很多人都說癌症的增長率和我們現在的飲食和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身體內細胞一旦發生突變就不會受身體控制,不斷的分裂,侵犯、破壞鄰近的組織和器官。另外腫瘤細胞也會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中,向其他部位轉移,從而增加治療難度。癌症的本質就是一種“慢性基因病”,它是受到致癌因素影響造成的細胞基因突變,而突變的基因又在體內單克隆性增殖,最終才形成了腫瘤!

任何癌症患者出現癌變,都不是無因可查的;大量研究表明,如果符合以下幾個特點,患癌幾率就相對較低一些!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符合這5個特徵的人,患癌幾率很低

1.不抽菸不喝酒的人

抽菸喝酒對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香菸中含有多種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會增加肺癌、胃癌、食管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其中包括二手菸和三手菸。

同樣的,經常喝酒也會增加癌症的幾率,因為酒的主要成分為乙醇,乙醇進入肝細胞後氧化為乙醛,乙醛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在體內不斷積聚,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引發肝癌

此外,胃癌、口腔癌、食管癌等癌症,也與大量喝酒密切相關。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2.飲食習慣好的人

有人說,癌症是吃出來的。不良的飲食習慣,比如高脂肪、高熱量飲食,暴飲暴食,三餐不規律,喜歡吃煎炸類、醃制類食物,喜歡喝熱茶、吃燙食等,對口腔、腸胃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比如,研究發現,經常喝溫度高於60℃熱茶的人,食管容易受到損傷,引發炎症,刺激致癌物質的產生

所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養均衡,適當補充蛋白質,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飲食規律,三餐定時,可以顯著降低癌症風險。

3.堅持運動的人

生命在於運動,經常運動的人,不僅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還可以降低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的人,容易超重和肥胖,腰臀比也更高,發生腸癌等癌症的風險就越大。

有研究顯示,在全球新發癌症患者中,約有80萬患者的癌症是由糖尿病和腹部肥胖導致。此外,還有研究顯示,成年男性腰臀比例超過0.9,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4.心態良好的人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性格外向的人,心態比較樂觀。性格內向的人,心態容易消極。英國精神病學家格里爾提出了“癌症性格”的理念,認為逆來順受、好生悶氣、不愛宣洩的人更容易患癌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精神創傷、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等人,屬於癌症高危人群。相反,心態良好的人,樂觀向上,遇事不鑽牛角尖,可以合理發洩不良情緒,患癌幾率就會低一些。

5.家族中沒有直系血緣親屬患癌的人

癌症具有遺傳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癌,那麼你很有可能也攜帶了與癌症相關的不穩定或缺陷基因,因此患癌風險會比一般人高。

此外,還有一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比如夫妻、婆媳等,在一起生活久了,養成了類似的飲食習慣或生活方式,也會出現多人患癌或先後患癌的情況。

所以,如果有癌症家族史,應主動定期進行癌症篩查,降低癌症發生風險。而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發生癌症的風險比前者要低,但也不能放鬆警惕,也要定期體檢,及時發現身體異常。

这5种人轻易不得癌症,对号入座,求个安心!
癌症預防要科學,不良習慣早改掉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癌症免疫”,但是提高警惕,擴充癌症預防、提倡科學抗癌可以讓我們盡最大可能預防癌症侵襲。

除此之外,還要養成每年定期體檢的好習慣,及時發現身體的異常及時治療。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表報告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而治癒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過適當治療延長生命時間和提高生活品質的。所以,體檢顯得尤為重要。還有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體重莫名下降的情況也是要提高警惕,很可能是機體發出的疾病信號!

天氣太熱影響健康,高溫天氣如何預防中暑

不同的國家對高溫天氣有不同的定義和標準。世界氣象組織對於高溫天氣的建議標準是,日最高氣溫高於32℃,且持續3天以上。因為高溫天氣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非常明顯,再加上出汗多,人體內電解質代謝障礙,嚴重影響大腦神經活動,除了使人感到不適,工作效率降低外,還會引發多種與高溫相關的疾病,如中暑、熱射病、熱痙攣、熱衰竭、心腦血管病、抑鬱症、焦慮症、煩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疾病。同時,它還可能造成失眠、暴躁、易怒、心神不寧等高溫情感障礙。

天氣太熱影響健康?

第一,高溫會否增加死亡風險:與非高溫相比,高溫相關的非意外總死亡風險增加15.7%(95%CI:12.5%,18.9%),心腦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2.0%(95%CI:16.9%,27.4%)。

第二,何時風險最高:每年第一次高溫來襲時,風險幾乎是第二次高溫的兩倍。此外,在高溫籠罩下的第1-3天,尤其是第2-3天,死亡風險更高。

第三,地理位置有一定影響:就高溫相關人群非意外總死亡風險看,緯度高的地區風險略高(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而就高溫相關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看,中低緯度地區的風險略高(暖溫帶>亞熱帶>中溫帶)。

針對上述發現,研究給出3方面提示。首先,患心腦血管系統疾病者對高溫“比較敏感”,應成為夏季重點防護人群。其次,應特別關注全年首次高溫的公眾健康防護。再次,高溫所致健康問題,存在滯後效應,高溫過後仍應注意健康防護。

有學者分析2003年法國高溫,亦得出類似結論。當年,法國巴黎的氣溫在8月14日呈下降趨勢,但高死亡人數持續5天后,到8月19日,當地死亡人數才降至與往年持平。最終,這場大面積“高溫”致法國約1.5萬人死亡。

高溫天氣預防中暑跡象

對於高溫天氣下還得工作的人來說,要做好與之相適應的勞動保護,比如在工作場所配備空調或提供其它防暑降溫服務。戶外工作者應配備防曬衣帽、淺色隔熱工作服;攝入充足的水分,尤其是含鹽的飲品;防暑藥品。在高溫環境中發現身體不適時,需及時撤離工作環境,必要時就醫。

高溫天氣裡,要對家中老年人多多留意,不在一起時應常聯繫以確認他們的安全,關注他們是否有中暑跡象。即便老人體弱怕冷,也要適當打開家裡空調或電扇,降低室溫。對於患者尤其是服用抗精神病藥和抗膽鹼藥的患者也要多加關注,及時監測體溫、增加液體攝入等。一旦出現中暑症狀,如嘔吐、意識混亂、體溫升高等,應立即送醫急救。

 

為什麼蚊子喜歡咬你,蚊子咬人怎麼預防?

夏天是溫度最高的季節,這個時候,我們用各種方法降溫,當然,夏天穿的衣服也會很少,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就會被蚊子叮咬煩惱了。我們都有一種生活經驗,當幾個人同住一個有蚊子的房 間裡時,經常是有的人被蚊子反復叮咬,而有的人卻很少被蚊子叮咬 或感覺不到蚊子的存在。這些問題既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也是昆蟲 研究人員想要解決的。美國農業服務處昆蟲硏究中心蚊蠅部經過30 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關於這一類人為什麼被蚊子鍾愛的原因。

听说蚊子咬人还分血型?其实你身上这些特点更吸引它
哪些特點會吸引到蚊子呢?

1.氣味

夏天天氣炎熱,如果是屬於比較愛出汗的人,汗液分泌旺盛,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較多,便容易吸引蚊子叮咬,愛運動和肥胖的人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也較多,還有勞累和呼吸頻率快的人,蚊子對這些人群也尤其注意。

2.溫度

蚊子喜歡溫度高的人,平常有些人體溫會比較高,而有些人體溫較低。體溫高的那類人就會相對受到蚊子的青睞。孕婦和小孩新陳代謝快,體溫也較于普通成年人來說偏高,溫度高的話皮膚表面揮發的物質較多,容易吸引蚊子。

3.光線

蚊子比較喜歡光線暗的地方,光線一弱,便是蚊子下嘴的好時機。穿了深色的衣服也要注意了,你已經被蚊列為重點觀察物件了,下一個咬的就是你。

4.蚊子更偏向于叮咬呼出更多二氧化碳的人

蚊子對於呼出的二氧化碳氣流也會比較敏感,所以平時呼出二氧化碳很多的人也會容易招蚊子,孕婦和兒童還有一些肥胖人群等因為身體代謝比較高,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比較多,這樣也就容易成為蚊子叮咬的對象。

以上就是比較平常的“誘蚊”因素,所以在平時,如果我們想要避免蚊子叮咬,也可以根據這些因素調整一下自己的習慣,比如傳一些顏色淺的衣服,或者是儘量少吃甜點,少喝啤酒等等,防止自己被蚊蟲叮咬難受。另外還需要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自身清潔,勤洗澡,在夏天保持清爽,這樣也可以對於防蚊有一定的用處。

什麼是性成癮,如何擺脫性成癮?預防性成癮從青春期開始

有研究指出估計有高達6%人口比例的人有性成癮,“性成癮”或稱“性癮”(sex addiction),也稱作性強迫症sexual compulsivity的存在一直有爭論,主要是醫學上病理判定的不一,有人說這是種強迫症而非病理上的成癮(這跟色情狂或花癡又完全不同)。 性成癮通常是描述一個人對性有異常強烈的衝動或癡迷行為。這些人通常還懼怕任何真正的親密關係,一再地強迫性地設法透過和其他非個人情感親密的行為與他人接觸如 : 自慰、經常嫖妓、窺淫癖、空洞情感關係等等之類的。

被误解的“成瘾行为”:无法摆脱,难以控制,就像是大脑磕了药

有的人一星期同房2-3次,就懷疑自己“上癮”。有的人幾乎每天都想“做”,但是覺得自己很正常。那麼,真正的性成癮應該怎麼界定呢?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什麼叫“上癮”。

加拿大有一位心理治療師認為,“癮”是一種讓你享受短暫的放鬆和快樂,但是會長期傷害你,讓你無法割捨的行為。

其實,所謂上癮,就是你對某一件事、某一樣東西或者某種行為感到厭惡,但是又情不自禁渴望去做或擁有它,想擺脫卻感到無能為力。簡單來講,上癮就是一種讓你痛並快樂著的感覺。

那麼,性成癮又是什麼呢?

性成癮也叫性欲亢進,用醫學術語來講,就是一種性衝動控制障礙,是一種針對自己的強迫性行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性成癮只在男性身上出現,很少有女性性成癮的案例。實際上,女性也會有性成癮。《性醫學期刊》刊登的一項關於女性性成癮的研究指出,經常看小黃片或者手淫的女性,也有可能是性成癮者。根據調查,約3%的女性有性成癮。研究人員表示,男性和女性在性成癮上的表現非常相似,比如都喜歡看小黃片、過度手淫,或者擁有多個性伴侶等。

一直以來,關於性成癮怎麼界定,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此外,性成癮到底如何歸類,也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性成癮是一種疾病,還是一種正常的行為,亦或只是一種癮呢?

被误解的“成瘾行为”:无法摆脱,难以控制,就像是大脑磕了药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性成癮是一種疾病的證據不足,因此性成癮並沒有被歸入疾病的行列。但是,專家提醒,性欲旺盛的人還是應該儘量控制次數,以免給情緒帶來困擾,甚至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節奏。

根據心理學家科爾曼的分類,性癮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沉淪於性癮的幻想、感情和行為,並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第二階段是開始滋生愧疚、痛苦和不安,並逐漸取代了之前獲得的快樂和滿足感。

性成癮的行為,包括同時擁有多個性伴侶、頻繁更換性伴侶、頻繁手淫、沉迷小電影和成人雜誌等,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強迫他人發生性行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成癮”具有相似的機制

性成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和社會等因素。對於性成癮的原因,學術界的共同觀點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尋求自身價值的確認。

對於有的人來說,性是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可能與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有關,比如曾經遭受過身體虐待或性虐待。

對於有的人來說,長期處於焦慮、抑鬱等消極的情緒中,也會影響心理健康,產生性欲亢進的傾向。

還有研究表明,性成癮與大腦中某些化學物質的水準過高有關,比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具有調節情緒作用的物質。

此外,因癲癇、癡呆等疾病引起的大腦通路改變,可能使大腦中影響性行為的部分發生損傷,也會導致性成癮。

劍橋大學的瓦萊麗•溫博士認為,性成癮者具有無法控制自己與性有關的想法、感受或是行為的共性,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羞恥感,已經對他們的人際和生活產生了不利影響。瓦萊麗•溫博士還指出,性成癮從某些方面來看,與嗑藥無異。

被误解的“成瘾行为”:无法摆脱,难以控制,就像是大脑磕了药

性成癮者該被指責嗎?

性成癮有錯嗎?對於性成癮者自身來說,性成癮是不可控的,但是,只要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情,我們就不必過於指責他們。但是,也要考慮到一個情況,當性成癮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鬼使神差做出違法行為的時候,誰又願意承擔這種風險呢?

所以,性成癮即使沒有被定義為一種病,當發現自己存在強迫性行為,並且已經產生極度痛苦、愧疚心理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不要自己硬抗。

如何擺脫性成癮?

擺脫性成癮,跟戒菸一樣,是很難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力的。目前,性成癮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以作用於大腦,減少強迫性性行為。心理治療只要是管理性行為,同時緩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性成癮症”的根源太深,有太多的潛在的心理原因,要根治,不能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可以嘗試通過健康的方式減壓,比如跑步、體操等有氧運動。

怎麼樣預防性成癮?

預防性成癮要從青春期做起,包括接受科學的性教育,淨化視聽世界。千萬不可疏忽“性成癮症”的危害。青春期的孩子自製力不是很強,心理和生理的因素會產生性好奇,如果接觸一些淫穢的東西,對心理造成衝擊,就有可能深陷其中,走向極端,造成性癮